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

政治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要堅持知識性與思想性結合的教育原則,要堅持啓發式教學原則。 按照新課標要求,我認爲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概括爲:以材料爲依據,以媒體爲手段,以學生爲主體,以知識爲基礎,以能力爲重點,以覺悟爲目的。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精選16篇)

一、 以材料爲依據

材料進課堂,是政治課教學理論聯繫實際的一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所以選擇的材料要典型,要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運用不能只滿足於對概念和理論的解釋,而要考慮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引出理論觀點,以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揭示知識點之間和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把理論內容和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媒體爲手段

教學媒體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恰當的教學形式有利於理解教學內容,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爲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學手段的選用是不能不考慮的。隨着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更廣泛地運用。多媒體能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時,學生例舉了社會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肯得雞快餐蘇丹紅、敵敵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僞劣產品的事件,在學生例舉了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收看課前從網上下載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法庭審判一案,當畫面上出現因食用劣質奶粉,造成許多嬰兒患病甚至死亡,而當地工商部門的有關領導卻徇私舞弊,向上級部門隱瞞事情真相,同學們都震驚萬分,義憤填膺,也真正認識到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個複雜又龐大的系統協調有序地運行,必須保證市場經濟運行的規範化和法制化。多媒體教學應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信息交互傳遞,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三、 以學生爲主體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真正樹立起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克服傳統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狀況,深入研究和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再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例如在講到“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時,預先佈置學生課外自學,查找資料,設想方案:20xx年以前,國家爲什麼提高了銀行存貸款的利息率?銀行利息率爲什麼會變化?20xx年以來,我國銀行的利息率先後下調過幾次?爲什麼利息率下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貨幣的流通量?假設你有一筆閒錢,在利息率教高的情況下,你會多存還是少存?在利息率較低的情況下,你又會怎樣安排?比較一下,哪種情況下人們留在身邊可以直接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量多一些?課堂上老師組織同學們交流調查,整理出基本論點,並通過生動的事例、具體的數據說明自己的論點,對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目標有了充分地認識。當然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知識基礎是對教材的理解和問題的發現,這一切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是無法完成的。教師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如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四、 以知識爲基礎

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是思想政治課入門的途徑,也是學科能力的載體。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我們的學生就失去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也就很難對複雜的現實問題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分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還要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五、以能力爲重點

政治學科能力培養的問題要注意幾點: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基礎,能力就成空中樓閣;能力培養要循序漸進;政治學科的能力要求是各個方面有機組成的一個系統整體;課堂教學中要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問題,設置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判斷、分析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例如在講到“尊重價值規律”時,這一框的知識點較難,學生不容易理解,爲了讓同學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可以要求同學們結合教材進行分組討論: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什麼決定的?

(2)商品的價值量會發生變化嗎?怎麼變化的?

(3)不同的商品之間爲什麼能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

(4)商品交換中,價值量必須相等,體現了什麼原則?

(5)在日常生活中,爲什麼有的商品價格高,有的價格低?(汽車的價格遠遠高於自行車)

(6)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種商品爲什麼有時賣得貴?有時賣得便宜?(商場裏的彩電、電腦,剛剛上市時價格很貴,近幾年價格大幅度下跌)(7)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現象是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

(8)決定和影響商品實際價格變化有哪些因素?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同學們不僅掌握了有關商品價值量的知識點,而且在討論中培養了理解、判斷、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六、以覺悟爲目的

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導向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思想品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和歸宿。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教師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正確地分析他們普遍關注而又沒有作出正確判斷和分析的熱點和疑點問題。

當然,學習主體(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並且一直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想找到一種現成的、完全符合主體特點的教學方法,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

思想品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處理與自身、與他人、與集體、與國家和社會的關係,而逐漸培養起來的做人做事的穩定的思想方式和行爲習慣。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的思想品德狀況,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關鍵的作用。思想品德課程是爲國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爲了應對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境界,我們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豐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培育新時期與時俱進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必須牢記: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對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而思想品德課程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是傳承和培育優良文化傳統、正確思想意識、良好道德品質和科學價值觀念的過程。思想品德課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思想品德課教學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還必須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規律,根據思想品德形成規律的客觀要求來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加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種新思想、新思潮得到廣泛的傳播,如何教育青少年學生去認識和辨別這些新思想和新思潮,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必然成爲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完成教學任務和學生的思想教育轉變老師成爲關鍵,老師一定要成爲終身學習者,不斷提升自己,跟上時代潮流,否則無法駕馭課堂,無法與學生溝通交流。因此,爲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例如通過繼續教育培訓學習,能夠有效提升老師的能力,無論是知識上,還是方法上更有使老師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落伍與學生無法溝通。總之,教師一定要通過學習武裝自己,用最新的教育理念來完成教學任務。同時教師也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構建豐富元多化課堂,使自己不僅會教書,而且有自己的教學風格,使學生喜歡自己的思想品德科目,喜歡思想品德的課堂。

二、新課改下的課堂課程設計思路以指導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爲目標,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來提取、組織知識模塊,把國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國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爲課程設計的主要標準。這要求師生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要求教師要建立起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只有這樣學生纔可能願意走近老師,接受老師的引導,讓老師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活,這樣教師才能完成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道德觀的任務。

三、新的課程標準改變了舊課標“知識——能力——情感”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爲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這一過程所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求學生記住某個結論或知識點,更應關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道德觀的形成和人格塑造。作爲思想品德教師要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去影響學生,是每位學生能夠成爲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合法公民。

四、新課改下教師怎樣駕馭課堂。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要求學生討論時,教師不能清閒的站着,而是要去看、去聽,隨時掌握課堂的動態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課堂步伐,隨時考慮下一步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要隨時注意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教學過程中,教師學會尊重每一位學生,尤其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學會激勵和讚賞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展示自我,做到最好的自己,做到每節課都有所收穫。對於課堂上有不同意見的學生,老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去討論、探究,讓學生學會品嚐艱辛後的成果,這樣課堂纔是成功的。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3

新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爲主線,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學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的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實際出發,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認爲新的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轉變教育觀念,發揚教學民主

觀念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結果;科學而先進的觀念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劑。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思想品德課教師來說,尤爲重要。

1、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新課程下,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由教書匠型教師轉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由單一型教師轉向綜合型教師;由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由面向全體學生轉向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教師作爲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教師作爲一個“促進者”要起到引導、促進學生體驗的作用;教師作爲一個“指導者”,要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過程的走向、引領學生髮展的方向;教師作爲一個“合作者”,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忘記自己是老師,而把學生視爲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師學生觀的轉變。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特定的認識主體和信息交流主體。作爲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裝滿知識的容器”。因此,①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熱愛每一個學生。②我們必須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都是具有開放性的自我創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個性是多樣的,因此,我們不能用統一的尺度衡量每一個學生,用統一的模式規範每一個學生。④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學生思想、行爲中的閃光點更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資源。

3、教師教學過程觀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爲學服務的,教不可以統治學,也不可以代替學,教師的教要啓發學生的學,引導學生的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必須從學生的學出發。教師作用於全班所有的學生,學生既向教師反饋,又與同學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此過程是師生展開對話、理解而達成“你—我”師生關係的過程,是一個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在體驗中共生共長的過程。

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多種方式,創設學習情境,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三、 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思想品德,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思想品德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爲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思想品德才能。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4

在泰安學習培訓《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期間,趙昕教授講解了新課標,讓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我總結如下: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新的《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2、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爲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因此,爲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誌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

3、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爲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爲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爲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爲思品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5

20xx年春季,我有幸參加學校舉行的政治業務學習活動,本學期聽了美麗老師的《學習貫徹中國小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爲處理方法》、紫雲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祕決》、秀樓老師的《實現教學最優化》、梅蘭老師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美月老師的《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芝慧老師的《別讓數學教學淪爲解題教學》、奇燕老師的《教師要做有“心人”》、文養老師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雅蓉老師的《新課標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麗玲老師的《淺議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國小生的閱讀能力》的業務學習講座,他們的講座分別從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的課堂教學等方面,作了全方位的講授,使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現將參加本學期的政治業務學習活動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談自己粗淺的體會。

一、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每次的學習,對於我來說都有一定的觸動。這學期來,衆多老師具有專業方面的講座,更讓我深深地感覺到教師的責任重大。面對日新月異的時代,唯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同時通過這次的業務學習,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做爲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語文教師的不易。如聽了紫雲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祕決》,讓我明白了教師個人素質至關重要,備課時要吃透教材,對課文的知識點纔有充分的把握,也才能設計出切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設計。因爲教無定法,只有立足於本班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設計出有層次性的、關注學生差異的導學案來,全班學生才能優生不會撐死,差生不會餓死。聽了麗玲老師的《淺議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感受頗深,因爲這也是我一直期待突破解決的難題。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明白,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語文的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一直期待能做一個“親子閱讀”的活動嘗試,但是,我的這種想法以及做法出爐不久就灰灰湮滅了,因爲家長朋友們都不把這當回事,沒有了家長的熱情參與,這活動也就夭折了,想想也是真的很可惜。但是,課外沒有辦法做到的,課內我都會努力去做,課餘時間我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走進課文書中去尋找知識的源泉,課內我會利用語文課,讓他們反覆朗讀課文,以讀促悟,這樣實施的同時也踐行了我們學校校本教研主題《讀悟相融,有效閱讀》。聽了奇燕老師的《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讓我明白了教師“心”,是啊,一個人的心只有拳頭那麼大,可是一個有心人的“心”可以容得下整個世界。所以說,教師這個工作是平凡的,但是想要做出不平凡,想要容納下這些孩子們的優缺點,真的,那顆“心”太重要了。

是啊,“活到老,學到老”我們老師更應該如此,我們要給學生新鮮的水,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充實自己,好保持體力,輕鬆上陣。

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學多了,感悟自然而然就多了。是的,學了,就該做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人陸游的這句話,我覺得用在這是最恰當不過了。所以本學期我備課的方向也有了一定的轉變,學校規定的教師必上的公開課上,我圍繞學校的教研主題《讀悟相融,有效閱讀》,再參照老師們講座中的精彩觀點進行備課。如麗玲老師的《淺議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國小生的閱讀能力》、紫雲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祕決》、秀樓老師的《實現教學最優化》、梅蘭老師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美月老師的《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奇燕老師的《教師要做有“心人”》、文養老師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雅蓉老師的《新課標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上了一節驗證課《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課前,我根據紫雲老師的《課堂教學設計的祕決》以及梅蘭老師的《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美月老師的《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導學案的設計;課堂上,我嘗試用奇燕老師的《教師要做有“心人”》,努力踐行着文養老師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雅蓉老師的《新課標中教師角色的十大轉變》,其目的就是想要實現秀樓老師的《實現教學最優化》。但是畢竟能力有限,想了,也嘗試驗證了,可這堂課《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的教學還是有許多的遺憾的,這就有待今後進一步完善。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聽多了,做起事來就覺得自己有太多的不足,也更深深地感受到教師的不易。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一切都在進步,我們學生的知識層面也在不斷進步,如果我們還是止步不前,那麼我們將被時代甩得遠遠的……所以,我們老師要不斷的學習,努力增長知識,當自己的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纔會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教出好的學生出來。

其次,要多“走”出去,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吸取他人之長,克服自身的不足。走出去,聆聽一些有經驗老師的課,我們就可以借鑑和模仿了。本學期,我也有走出去,聽了一些“經驗”課,真的是受益匪淺。因爲我們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就可以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己。

總之,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爲學生服務的思想,因爲我們肩負着培養祖國花朵的重任。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6

學習國中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認真閱讀新課標讓我受益匪淺,我認識到國中生只有對自己、對歷史及其文化、對歷史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歷史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歷史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通過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變能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學生也不再只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這樣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爲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爲、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爲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通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爲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國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通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祕的一種途徑,通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餘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於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爲、角色都要隨之發生變化。

通過這次對新課標的學習,更加認識到歷史應該是不斷反思,更新觀念,腳踏實地才能做好的一門學科。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7

通過這次學習,深有體會.國中物理課程新課改最大的困難是:第一,教師的觀念要改變;第二,現有的教學資源要改變;第三,教學制度要改變。

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性,首先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隨着創新教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經由宏觀的理論建構、機制探索轉向微觀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而我們的大部分學生,卻沒有這種思想。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測定機械效律,教師應打破以往的教學方法,採用新課改的三維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激情,探究物理實驗的原理.改變以往呆板的教學方式,爲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 尊重學生的需求發展特點,重視基礎,爲學生有個性發展提供空間。

課程標準提出“國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應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後的職業需求,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塊,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其中一個很重突出的特點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

我們現在國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基礎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動手實驗,才能再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更能應用知識。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體現時代性強調學科滲透。

通過以上的心得體會,我覺得在課堂探究性教學設計中,應以學生的推知規律,學生主動參與爲前提。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8

今天我們學習了《上海市中國小美術課程標準》。通過這次學習,我對美術課程標準有了一定的認識。課程標準,爲我上好美術課指明瞭方向,現把這次學習的體會和感受總結如下:

1、新的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正確的審美觀念。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陶冶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

2、課程標準強調注重選擇,多元發展。教師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如果條件不允許,學生不需要,可以不採納。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對象來滿足,同一的內容標準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充分考慮了教師、學生的美術需求心理,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打開了空間,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課程標準注重體驗感悟,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美術學習要建立新的現代學習觀。以前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爲主,學生頭腦被書本或老師框死,只會模仿,不會思考,現在必需向指導學生自學爲主轉變,樹立“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觀,讓學生人人學習。如:《有小鳥的樹》一課,可以採用直觀、啓發教學,讓學生通過錄像,去觀察瞭解各種樹形,然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你喜歡什麼樹?樹形怎麼畫?然後交流。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老師只引導學生,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觀察、想象、探究、學生也就不覺得難了。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會學生學”。因此,教師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美術學科學習創新的主要任務。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和強化創新意識。

以上是我對新課標的一些認識和理解,我將在教學工作中依據新課程標準努力工作,爭取把美術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9

學習歷史新課標心得體會

歷史教學需要我們歷史老師對新課標進行全面的學習以及深入的理解。

新課程改革注重德育和學科滲透,體現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這就是說歷史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學生心理特點、生活實際情況和認知規律要求,多方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素質能力。在教學中着眼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學習的習慣,社會責任心,生活的意志力錘鍊,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導等等重視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充分系統地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這是我們每位歷史老師共同的責任。

新課程改革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圍繞學生的生活和需要,實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生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新課標充分體現了與時俱進、科學簡明、清晰客觀的特點,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主要技能。

總之,它給我們的歷史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它給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我們要不斷的學習課標,領會課標的精髓。把握課改方向,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可是學生即學會了歷史知識,又能在考試上取得優異成績。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0

一、困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我們的學生卻這麼說:“一提到音樂課,我就頭疼。老師總是把音樂書上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傳輸”給我們,而且有的歌曲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了,而我們想聽想學的往往被排斥在課堂之外,只能私下學唱,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好漢歌》……我們需要有震撼力的音樂作品。”

“每堂音樂課都是先基本練習(節奏或練聲),接着教唱新歌,老師範唱後,就是學唱歌譜,朗讀歌詞,最後填唱歌詞,這種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樂課變得無聊至極、死氣沉沉……” “有時候,老師在欣賞一首歌之前,也介紹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經常比較籠統,我們很想深入地瞭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創作這首歌(樂)曲時的意圖……”

“中國剛剛申奧成功、男子足球還衝出了亞洲、世博會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可老師從來沒有把這些信息與音樂課堂聯繫起來,依然教我們學唱書上的歌曲、欣賞書本上的樂曲……”

二、思考

面對這樣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教師心中都不會平靜,我們的好心難道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嗎?音樂課堂裏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疑惑,我們走近了新課程……《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爲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予以高度重視。”

反思傳統的教學,是把音樂教科書作爲唯一的課程資源,老師和學生成了被動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這種“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封閉、狹隘、孤立的音樂教學格局。大大降低了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想以“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研究爲突破口,希望通過課改來帶動教改,通過教改來開創音樂教育的新局面。

三、設想

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爲音樂教育指明瞭方向,標準中非常詳盡地闡述了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課題是想通過“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研究,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找到一條“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徑。

1.依據

系統論認爲:課堂教學與其他系統一樣既是一個特定的系統,又是處於社會這個大系統之中,並與其他系統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網絡型知識結構實現開放式教學。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既要側重本學科,又要兼顧其他相關學科,以網絡型的知識結構教育學生。

信息論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學習和實踐等途徑,無限量、無止境地吸收現代社會中一切與教學有關聯和有價值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通過學科特有的方式融進課堂。

2.概念

開放型專題課是指:在開放性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音樂經驗和基礎,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動態地設計教學專題,並鼓勵師生從校內外音樂資源中收集與本主題相關的音樂素材,經過合理、創新的“基因重組”,從而組織有效的音樂學習活動的新課型。

3.目標

通過“開放型專題課”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動態化的設計教學主題,提高教師重組教材的能力和篩選音樂素材的能力,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通過教材資源開發、再造,創造性地展開教學,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更主動、更有興趣,培養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的生活化、專題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論以及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目標,我們將音樂學習劃分爲以下六個版塊,既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人、音樂與名家名曲、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我們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特點,設置相關的教學專題。

四、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開放型專題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策略。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爲:內容的選擇應以教材爲基礎,方法的運用應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這是教學的關鍵。通過鏈接學生生活,整合學科資源,挖掘地方素材,讓教學回歸自然,讓音樂融入活動,讓音樂走出課堂。教師在確立專題後要考慮把內容與方法這兩方面作爲實施的依託。

1.教學內容的開放

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傳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樣,面對各種媒體不斷衝擊學校音樂教學的現實,開放課堂教學內容已成爲教學發展的趨勢。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1)鏈接學生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生活世界應該成爲課程內容的範圍。《音樂課程標準》曾指出:“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要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聯繫。”教師在重組教學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選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來補充教學,在學習音樂中感悟生活、體驗音樂的美。

①關注音樂動態,緊跟時代步伐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音樂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學只有更多地關注當前的音樂動態,引入一些動畫片中的歌曲或樂曲,以及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影視金曲、電腦音樂等內容,才能爲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健康的音樂生活奠定基礎。

②關注重大事件,增強人文內涵

生活世界中充滿着自然事實、社會事務和人的生活行爲事件,將一些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當中國申奧成功後,教學中可安排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如《相逢在奧運旗幟下》《五環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通過這類課的教學,拉近音樂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人文內涵。

(2)整合學科資源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他緊密聯繫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在詮釋各種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有一種開放的多學科教學意識,應把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創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融於一堂,形成一個“大藝術”的概念,然後,融會貫通,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質。

①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着許多相似的特徵。教學中要善於抓住貫穿各類藝術的主線,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等。通過內容向其他藝術門類拓展延伸,以期開闊視野,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②音樂與藝術以外的其他學科綜合

音樂同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對於軟化學科邊緣、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設計音樂與語文、音樂與歷史、音樂與社會等綜合課例,同樣也可以把音樂與數學、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

例如在課例《黃河的故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同時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抗戰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冼星海的生平事蹟、創作的風格特徵。在《貝多芬與華彥均》的專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命運與人生、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哲學思想。通過相關文化的拓展與延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挖掘地方資源

地方資源是指在本地區範圍內的音樂文化資源和人才人力資源。學校音樂教學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爲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補充到課堂教學中,體現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①音樂文化資源

在曲藝專題教學中,開闢本地方特色的曲藝“蓮花落”的學唱與欣賞,同時,邀請曲藝專家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與交流,增強學生對曲藝的進一步瞭解,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如在欣賞民樂作品的同時,適時向學生介紹我區樓塔鎮農民樂隊,聽他們演奏的民樂作品《細十番》,感受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

②社會文化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利用這些素材讓課堂更具魅力。例如在《湘湖的春天》教學中,通過學唱和欣賞以春天爲主題的歌(樂)曲後,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湘湖文化創編成歌詞,這時的學生異常積極,而成果令教師始料不及。又如在欣賞抗戰時期作品時,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葛雲飛、李成虎等事蹟,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總之,教師要善於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之中,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音樂文化薰陶。

2.教學方法的開放

系統的動態性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處在一個封閉的堅固象牙塔裏,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不應是封閉的和僵化的體系,課堂教學方法也不是某幾種固定的模式,他們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中。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學方法強調各方法之間的相互開放,要善於因時、因生、因情地運用各種教法之長,爲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1)讓音樂迴歸自然

音樂創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它是人們生活的情感體現。而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是從生活中、自然環境中獲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東西是從他們所熟悉的環境、生活中獲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聯繫,讓音樂迴歸生活、迴歸自然。

如在國小三年級課例《雨》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等),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麗的自然界中,通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繫,再通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節奏)片段,讓學生聽着音樂和着節奏自由表演,通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成爲看得見的身體活動,同時在即興創作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雨中“玩耍”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自然而然地與生活經驗建立了聯繫,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已與音樂融爲一體,在主動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的同時,也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與音樂技能。

(2)讓音樂融入活動

中國臺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陳惠齡說過:要“活”的教學,像中國人說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學”,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要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優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學生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如設計讓學生根據詩歌《春曉》的意境探索音樂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身邊的樂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響,詮釋了詩歌《春曉》的意境,同時,通過分組表現特定的音樂情景再現詩歌內容,理解了音樂與詩詞的關係,課堂氣氛活躍而充滿藝術性。通過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他們的個性。通過綜合性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整合藝術,體現音樂教學特有的審美愉悅性。

(3)讓音樂走出課堂

隨着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學習音樂不再是學校課堂的“壟斷行爲”。要把封閉式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課內外銜接,校內外互補。課堂內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多渠道地學習音樂,交流每人所攝取的音樂信息。通過互動式的音樂交流學習,大大釋放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在能量。同時,學校音樂教育要主動地把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和家庭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學習資源,提供學生廣闊的學習途徑。

如在戲曲的專題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對越劇有更深刻地瞭解,我們與實驗學校聯繫後特意安排了系列活動:越劇常識音樂板報賽;邀請區文化館老師講座;越劇名段學唱;越劇特長學生的“專場”演出;觀看著名的越劇影片;談自己對越劇藝術的感受等。通過系列活動使越劇真正深入人心,不僅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

開放式課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有效地調動校園、家庭、社區課程資源,主動地將音樂教學納入大課堂教學環境。

五、成果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實踐,教師能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一堂堂富有特色的音樂課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構課堂結構,煥發生命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爲指導,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構建音樂教學的新課堂,創建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穎的音樂教學課例,例如:“民族花”、“愛”、“童年的旋律”、“詩詞與音樂”、“走進內蒙”等等,通過開放型專題課這樣一種有效的載體,不僅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活了音樂課,同時讓師生感受到課堂不僅是享受音樂美的場所,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經歷。

2.重塑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攜同全體音樂教師一起學習了許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音樂教育發展展望》、《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教育走向生本》、《開放性教學模式研究》、《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等,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影響並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廣大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識到“教材只是範本,教學資源要靠師生共同去開發”,“音樂教學是培養生活中使用音樂的人,而不是舞臺上使用音樂的人”,教師們在教學中能注重學情,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的激發,注重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探尋音樂奧祕,弘揚音樂中的人文精神等嶄新的現代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水平。

3.重開智慧大門,促進個性發展

《音樂課標》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開放型專題課爲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新開啓了智慧的大門。

有學生這樣說:“音樂課讓我們融入了生活,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讓我難忘的是上次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時,大家共同朗誦《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再爲這首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在這樣的情景中引出了課題……最後老師要求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我們有的朗誦、有的繪畫、有的演唱相關的歌曲,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我們學習最振奮的時候,我喜歡這樣的音樂課。”

六、感想

本課題的研究只是取得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深化研究:

1.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實踐新理念的載體,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提高音樂素養。在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出發點。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重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現難度過大、牽強附會的現象。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是有“度”的,要突出以音樂爲本體的教學方法的選用,而不是爲形式而形式;

2.“課標”倡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養還有許多培訓工作要做;

3.教學評價有導向和規範作用,對這種創新的課型如何制定教學評價細則和評價標準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

4.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新課型,但教學中也要避免“模式化”的傾向,提倡音樂教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1

我在沒有系統學習新課標前,只着重學習了新課標對低學段的要求和指導並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進行教學,所以有些地方對新課標的理解也不夠準確。在這次系統培訓學習後,對新課標有了新的和深入的認識與理解,下面來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一、對基本理念的認識

經過這次新課標的學習,在老師們的詳細講解分析中,對基本理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瞭解了音樂教學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行爲。懂得了新課標的“審美教育”要求是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教學手段,讓音樂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達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標。“以興趣愛好爲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理解多元文化”。

二、認識改革的必要性

音樂學科的老師們都有同樣的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喜歡唱歌,但卻很少喜歡唱教材中的歌曲也不怎麼愛上音樂課。通過這次新課標的學習我得到了兩個結論1、是教材原因,2、是教學原因。過去課本中的歌曲年代久遠,和現在孩子們的生活脫節,歌曲已對他們產生不了共鳴,還有音樂基礎知識存儲量少,影響了孩子對教材音樂的理解,因此失去興趣。因爲我教的是低年段,拿到了新的教材,所以看到了現在新版教材上彌補了這一點,對老歌的變更與新歌曲的加入大大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所以手握新教材與新課標的我更應該樹立起新的教學理念,並對新的教學理念要有充分的認知,在教學活動中也應改革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師本課堂”改變爲“生本課堂”的教學狀態,運用“發掘表現力、創造力”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通過比喻、提問、播放相關音像資料來啓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用自由探索、即興創作等多種有效的方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在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提高審美創造力和表現力。這次的學習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理清了很多教學理念。知道了上好一節音樂課。導入要創新、貼題並要在學生們能理解的範圍;要明確每個環節目標;語言引導要精確、到位;提煉引導性的關鍵問題;情感層次要明顯;教學方法、形式應多樣化等等。新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供參考和選擇。這都是首次出現的,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

課程標準給我們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理論指導實踐,按新課標的理念和標準組織教學,定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篇2

7月6日——7月10日,我參加了湖南省懷化市語文骨幹教師的培訓學習,這次學習讓我感受頗深。

有的人可能會說:新課程改革不是從20__年就開始了嗎,現在都過去十多年了,還有必要學習嘛!其實,我認爲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因爲新課標正處於不斷完善的階段,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領會,不斷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這次學習中,有一個叫向翠仙的老師在給我們上課的時候就談到了她的一次親身體會,她說:在新課程改革初期,有的老師在領會新課標的時候存在着很多的誤區,認爲在課堂上只要運用了多媒體,那節課就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就是一堂好課。她就曾經應邀擔任一次公開比武課的評委,在那次比武課中,有一位老師上課很出色,各個方面都表現的很不錯,但是她並沒有得獎,爲什麼呢?因爲她沒有采用多媒體上課。那是不是不用多媒體就不符合新課改了,非也,不需要用還要強用,這不是畫蛇添足嘛!但是現在很多老師仍然有這種思想。

這次主要學習了在新課標下怎樣進行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讓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貫徹新課標理念,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讓我所上的每一堂課都更加豐富多彩。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2

8月2號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國小音樂教師培訓,首先解讀了《音樂課程標準》觀看了兩節音樂教學展示課。感受頗深。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改革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要教好學就必須在教學中用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教學重點怎麼突破,教學難點怎麼解決都需要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一節課中怎樣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怎樣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怎樣讓學生享受情感審美,這還得靠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要本着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才能在不自覺中體會到進步的快樂。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裏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同學們在中國小時代學習到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又具有多才多藝的高雅素質,我們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我們的學生數年後在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績時,做爲他們的老師高興而愉悅的心情是他人不會理解的,這也是我從教多年的親身體驗。

最後,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老師們,苦練本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教育事業.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3

今年,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之後,我覺得對我的教學有很大指導作用、幫助作用。新課程標準更加具體化、明確化、方法化,更符合學生實際。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育理念的轉變。新課程要求教師確立新的教學觀,克服教學生涯中的慣性,使教學方式顯現多樣化的格局。在新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於學生的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知識的化身,以權威自居。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輔導、幫助、引導者,而不是支配學生的控制着,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工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注意理論聯繫實際,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化學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社會實踐,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應根據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的具體情況,營造一種現實、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化學、理解化學,同時把學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化學,感受到學習化學的快樂,並初步體驗化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三、  改革化學學習活動評價的方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化學課標》中指出:“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可採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法。可經常提出類似於“你是怎樣想的?”“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等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表現自我。對學生的化學活動的評價應該包括評價“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除了最基本的知識目標外,還要對學生的化學思考方法,學生在參與化學學習活動時所表現的好奇心、求知慾、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習慣評價。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化學意識、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化學意識包括化學學科感、符號感、時空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等;參與意識包括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意識包括創新的慾望、創新的素養等。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不斷學習,更加努力、積極探索、大膽實踐。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4

高中歷史新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爲: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吸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塊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爲《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爲六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祕》、《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塊的設置,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塊的設置,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

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爲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繫,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

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着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爲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1.評價對象和參與者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和教師,而且包括學校、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對歷史教學起作用的各種因素,當然,評價的主要對象是學生。

2.學習評價目標和內容多元化,不再侷限於知識及能力領域,還包括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學習評價方法多元化,有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這種評價方法突出地體現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爲教育目標”的理念,寓學生的學習活動於平常的生活活動中,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而,新課程在實踐中又存在諸多問題。

一、新課標教材版本多,內容編排也有所不同,怎麼教?有點無所適從。

二、新課程教材打破了原來的通史體系,這種體系和結構在體現新史觀、適應學生需要和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支離破碎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完整歷史概念的形成。同時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三、由於教材編排體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球發展脈絡,掌握不同地區和國家在全球體系下的發展情況,也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整體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正由於是全球通史,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對於古代史的學習,要想讓學生深刻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漸進和發展,不是用一節課就能說清楚的,比如對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學生對某一問題理解不透,那麼在以後的學習和練習中會問題更多。而這種問題積累的越多,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增加學習歷史的壓力。而如要明確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會增加,學生也要在課外更多的學習,以擴充知識面,積累基礎知識。同時學生還要面對其他科目的新課程,他們的負擔會更重。如果是這樣學習的話,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還怎麼去提高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對傳統的揚棄,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發展。新課程還將要面臨很多問題,不過在適應形勢變化的同時,歷史教學還需要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上進行不斷的探索。通過對發現的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不斷提高歷史新課程的實踐性,把理論真正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歷史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5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驗己走過幾年的歷程。在這幾年的時間裏,廣大音樂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實驗,在教學中紮實實踐新課程理念,使音樂課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動感和活力。但是,我作爲一名一線的基礎音樂教師,課改中出現的一些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重學習評價的外在鼓勵,輕評價功能的內在發揮。

本次課改提倡多鼓勵學生,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這樣不少老師便片面認爲,課堂教學上鼓勵的力度越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便會越高,因而在音樂課堂上頻繁出現了老師“號召”同學們“掌聲鼓勵”,同學們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學回答問題正確時,老師評價同學也只是僅限於“你真棒!”,“你真勇敢”……這些表揚方式,使得音樂課堂上掌聲不斷,“你真棒”的讚揚聲不絕於耳。十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告訴我,這種外在激勵,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時,都會視爲一種動力,一種鞭策,但是長此以往,鼓勵者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被鼓勵者也會習以爲常,而起不到鼓勵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多的外在鼓勵,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持久的學習興趣,也不利於學生良好品質的發展。《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評價應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應有利於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 ,發現和發展音樂的潛能,建立自信,促進音樂感知表現和創造等能力的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新課改提倡鼓勵學生,並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課堂上說幾句簡單的讚揚語,做幾個讚揚的動作,而是要使評價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要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

二、重現代技術的形式,輕師生自身潛能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努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利用其視聽結合,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資源寬廣等優點爲教學服務。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因此許多學校甚至上級業務部門評價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實踐了新課程理念,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在教學中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至於出現許多音樂教師都喜歡在電腦上做文章的現象,本來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決的問題,卻不惜一切代價,請人、聘人,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個人授課,後面千軍萬馬爲其服務。而效果呢?我的教學實踐表明,如果在條件,設備不具備的情況下,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師生的自身潛能,利用自身優勢,創作性的開展教學,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學習過程,輕“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

一位教師在執教唱歌課《誰唱歌》時,爲了最大限度實際效果地體現以聽爲主的教學手段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便採用了先讓學生聽範唱兩遍,接下來讓學生跟琴模唱兩遍,接下來便是讓學生小組討論創編歌詞、小組討論創編動作、小組討論如何用打擊樂器伴奏、小組合作創作繪畫作品……一節課表現看來學生是能動起來了,氣氛也很活躍,但最後的檢測結果卻令人失望: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最優美的歌聲演唱歌曲,結果是隻聽見老師的琴聲、老師的歌聲,卻不聞學生優美的歌聲,更談不上準確的唱準時值……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不外於老師對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導少,只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形式表現。《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程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這段話指出了我們過去的課程存在的問題:過分注意知識傳授,忽視了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課改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但這決不意味着我們在教學中可輕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而是要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有機整合,即“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爲學生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

四、重學生主體地位,輕教師作用

據筆者觀察和理解,現在周邊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音樂教師平時上音樂課單憑錄音機、一本音樂課本執教的現象(公開課除外),上課環節不外於老師操縱錄音機學生自己聆聽歌曲,學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後是學生自己在錄音帶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學生唱了整整一節課,至於難點、重點的樂句根本談不上用琴來聽辨、賞析、體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納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說,新課程實際過程中,師生應互爲主體,學生與教師的關係應該是互動的、融洽的,在和諧中不斷共同發展。在新課改中,教師己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引導者,新課程在各個方面都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作用應獲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爲學生髮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應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和知識結構體系,爲學生提供實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找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與學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才能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政治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6

通過參加新課程標準的集體視頻學習,我體會頗深:

基本理念是:生物學是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

第一、生物學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和新教材注重啓迪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努力爲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教材的內容與時俱進,圖文並茂,精選了一些反映生命科學最新進展並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健康等息息相關的內容,儘可能精簡課堂講授時間,爲學生創造更多的探究、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的機會,爲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了更廣闊的時空。

第二、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生物學教學要求大膽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和積極實踐啓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學,加強生物學實驗教學,積極採用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生物學和信息技術整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互動起來。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新課標和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上述的精神。

第三、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開放式”教學

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是適當引進了合作式教學,加大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力度,實現了生物學課堂的開放性在這種開放式課堂中,學生學會了相互協作,學會了在和他人交流中獲得信息的方法,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思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新課標強烈要求學習方式的變革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爲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第五、在新課程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在看、聽、說、聞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是學生成長的舞臺,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認知的過程、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得以加強,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的認識,就可能有進一步發展。

第六、新課標要求把實驗到落到實處

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也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

第七、新課標重課堂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聯繫

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後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於實踐。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嗎,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

第八、新課標重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傳統教學只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新課程標準對教學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無論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蒐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每一節環節都做的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過程,間接影響了學習結果,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培養和提高。

總之, 新課程以學生爲中心,以活動爲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爲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教師要先行。學高爲師,德高爲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成爲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師 。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