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轉議案(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1W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

土地作爲一種生產要素,只有合理流動,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動才能真正體現土地生產要素的性質,土地流轉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10月19日,中共xx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隨着《決定》的公佈,人們又從相關章節中看到了“土地流轉”的身影。

所謂農村土地流轉,是指在農村土地所有權歸屬和農業用地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將土地使用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分離出來,轉移給其他農戶或經營者,其實質就是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另一方面,構建和規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流轉機制,可以使農民更充分地參與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成果,顯化集體土地資產價值,促進農民獲得財產性增收。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通過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激活農村的生產力,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尤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土地流轉的本質,就是推進土地要素的市場化,必然會引發其他要素市場包括農村資本市場的發育。海南作爲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理應在農村土地流轉問題上先行先試,但現實情況卻是我們在此問題上問題多多。主要包括:

1.土地權屬糾紛問題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着農村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新政策的出臺,我省農村在生產和建設迅速發展的同時,土地資源也日趨緊張,因爭奪土地資源而造成的土地糾紛開始增加。這些糾紛有的是農場與農民集體之間的糾紛,有的是農民集體與農民集體之間的糾紛,較突出的是場社糾紛。據介紹,儘管20xx年以來,海南省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和糾紛排查調處,糾紛的宗數大量減少,但剩下來的一般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到今年初,據初步統計,仍有533宗土地權屬糾紛尚未解決,涉及土地面積37.8萬畝,其中跨市縣範圍的土地糾紛有133宗。

2. 徵地遺留問題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省房地產開發過熱,有的市縣徵地過濫過亂,既有政府徵地,又有企業徵地,而且徵地底數不清,當時的一些賬冊也不全。在徵地過程中有的市縣被徵地農民安置沒有落實,部分農民失地又失業,生活無保障。另外有的土地徵用以後長期閒置,也導致部分農民在被徵用的土地上繼續耕作,但是隨着閒置土地的處置和開發,拖欠農民徵地款等徵地遺留問題就不斷暴露出來。徵地拆遷補償沒有付,農民當然不幹,即使有的徵地補償付了,由於長期閒置,農民已經在這種地安家了,也有一個處理問題。此外還有閒置建設用地處置遺留問題和農業用地對外流轉遺留問題。前者據不完全統計有281宗、涉及土地2.5萬畝,佔整個全省閒置土地總宗數的8.6%和總面積的7.0%。後者造成的原因是由於一些地區農村集體土地對外流轉的操作程序仍舊不規範,有些村委會幹部未經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或未經法定程序報經鎮政府批准就自作主張對外發包土地,造成了一些村民失地,生產生活困難。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一些因片面追求農業規模化發展,在招商引資時隨意承諾大面積、長期限、低地價,甚至以行政命令迫使村鎮對外流轉土地,造成嚴重的面積過大、期限過長、地價過低的‘三過’問題。

3.土地流轉身份上的限制 目前農村土地承包權的流轉一般限於特定的農村集體組織內部,《物權法》規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應當經本集體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見,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受讓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作爲例外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這種受讓主體身份限制造成土地承包權流轉的封閉性,從而使土地承包權無法按照市場方式自由轉讓,對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製造了障礙。目前我省農村中各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生產能力各異,如果仍舊停留在原有的生產格局,各地差異將越來越大,這與共同富裕的目標相悖。同時,這種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集體組織間在土地利用上的餘缺調節,這不僅將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產生不利影響,也會使得農村土地流轉很可能侷限在一個個孤立的小範圍內,以至培育出十分零散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是不相協調的。

4.土地流轉條件上的限制 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來講,當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其轉讓必須經發包人同意。但我們認爲,既然已經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定性爲物權性質,就應賦予承包經營人完整的土地使用權。土地流轉權是農戶依法享有的權利,它與承包地的使用權、經營權、收益權一道構成了市場經濟情況下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礎:承包農戶是流轉的主體,土地流轉主要通過市場機制,流轉收益全部歸承包農戶,農民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應當有自主權,這樣才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則,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開放。當前侵害農民土地流轉權的現象較多,正是因爲這種對農戶自主決策的限制使有些所謂集體組織以土地規模經營爲藉口,以所謂“反租倒包”等花樣,以低價強行“租用”農戶承包地,在流轉過程中與民爭利,或者隨意調整承包地,分出所謂“口糧田”、“機動田”,變相剝奪農戶土地。

5.土地價值實現上的限制 隨着社會的發展,財產權已由原來注重於對標的物的現實支配的具體權利,演變爲注重於收取代價或獲取融資的價值權。農村土地承包權作爲一項財產權利,應當具有相應的融資功能,但我國《擔保法》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權不準設立抵押權,《物權法》中也並未將抵押設定權加以明確規定。農民所擁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不完善的產權,土地收益權不完整、不清晰,難以形成土地融資市場,抑制了農地的價值擔保功能,限制了土地承包權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針對海南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爲加快海南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 對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做全面排查 因爲有些土地歷史遺留問題隱藏較深,只有發生矛盾衝突時纔會顯現。正如姜斯憲副省長所舉例,如拖欠農民徵地補償款等徵地遺留問題,往往當閒置土地要重新開發遇到農民阻撓時,纔會暴露出來。在具體的解決方式上,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堅持協商爲主、慎重裁決,以防矛盾激化或產生新的問題。對於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部隊等單位與農民之間的土地權屬糾紛,要努力協調,在法律的範圍內讓利於民,通過依法確權與讓利於民相結合,促進問題的協商解決。對於農民集體之間的土地權屬糾紛,則要在全面調查取證的基礎上,尋求各方利益的平衡點與結合點,通過耐心細緻的溝通協調工作,協商解決。不能爲追求結案率而倉促裁決,要避免因裁決導致矛盾激化,產生新的問題

2. 其次是加快徵地補償安置地方立法工作 制訂《被徵地人員養老保障試行辦法》和《海南省土地徵收補償爭議裁決辦法》,建立規範的徵地補償安置體系,完成“徵地統一年產值標準”的頒佈實施。此外還要結合海南的實際情況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期限、價格和麪積作出限制性規定,把“三過”問題解決好。

3.完善法律條文,促進土地流轉 法律應明確規定所有權歸屬及對農民的土地流轉權提供法律保障;對於使用權流轉的補償標準及利益分配、土地流轉的管理、土地糾紛的處理等基層難以解決的問題,應通過調查研究加以規定;鑑於《擔保法》中對於農村土地使用權不得流轉的規定,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先行制定地方性的條例或辦法,指定土地流轉格式合同,明確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法律的形式對本地農村土地流轉加以規範,使土地流轉有序進行,從而達到集約利用、規模經營的目的。應爭取儘快出臺《海南省土地權屬確認與糾紛調處條例》,通過這個條例解決土地權屬糾紛處理法規不完善、證據不足時如何裁決、怎樣認定和保持土地利用現狀的問題,完善糾紛調處工作的體制機制,把省委省政府解決土地糾紛問題的指導性原則進一步具體化,落實成法規和規章。

3.大力培養農村土地市場,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機制 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權轉讓機制,允許農村土地在一定範圍內流轉,並通過市場機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轉讓價格。第二、培育和發展各種類型的爲土地流轉提供服務的中介組織,率先在全國建立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市場或管理中心。第三,健全和完善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的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農戶將耕地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流轉,實現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第四,建立調節機制,防止土地使用權過於集中,以調節土地流轉過程中的壟斷和不公平現象。

4.有效發揮政府和村集體的職能 市場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的特點,尤其是我國(包括海南)農村的土地市場還很落後。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對土地流轉有宏觀上的調控。完善產權登記制度,建立科學的農地資產評估體系,合理評價農村土地價值,逐漸形成城鄉地政一體化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約束政府行爲過度干預的機制。準確定位政府在推進土地流轉中的角色,監控土地供需總量的動態平衡,而不是運用行政手段去調整土地資源,與民爭利。同時要加強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對有關法規和政策的瞭解,使土地流轉由自發逐步轉向自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羣衆是土地流轉的主體。因此,要抓好土地流轉,必須“以人爲本”,千方百計調動廣大羣衆的積極性。

5.建立和完善有利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 第一,大力發展非農產業,加快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隨着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經營環境不穩定,兼業農民非農產業收入不穩定性將使他們難以徹底離開土地。因此,應切實加快鄉鎮城市化進程,依靠科技進步,積極主動地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爲導向,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剩餘勞動力得以合理轉移。第二,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村建設用地的直接上市交易,另一方面,要把村鎮房屋納入市場經濟的商品體系,穩步推進村鎮房屋商品化、社會化;停止農村宅基地的無償分配;發展村鎮住房金融,培育和規範住房交易市場。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宅基地明晰產權的改革任務。第三,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形式的多元化。《物權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可見立法者並沒有窮舉土地流轉的形式,農戶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6.爲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要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目前,我國廣大農民仍然把土地作爲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爲獲取收入的主要來源,作爲生老病死的保障。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增強農民離開土地的安全感和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農村土地市場發育的進程也將嚴重受阻。因而,必須建立多層次的農村保障體系,包括農村社會風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以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會保險功能,爲土地轉出者解決後顧之憂。其次,大膽在有條件的市縣啓動戶籍制度改革,對放棄土地的農民應該在身份平等和社會保障方面提供援助,特別要強化可持續的就業能力的培訓機制,以避免城市流民階層或城市“貧民窟”的產生。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2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事關農民的核心利益,它直接關係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現代化,關係到農民的生存、就業與發展,關係到農村社會的分工、分化、穩定與城鄉一體化的實現,是推進農業現代化亟需突破的瓶頸之一,必須引起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

一、當前農村土地流轉中的主要問題

一是農民對土地流轉思想上存有疑慮,不敢流轉。一是怕變,在目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和保障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土地對農民而言仍然具有生存保障和就業發展的重要功能,怕政策變,擔心承包土地流轉出去後會喪失土地承包經營權。二是怕亂。一些土地流轉之後要進行整理,大規模地推進排灌溝渠、機耕道及其它現代化的農業設施建設,原有承包土地的自然形態和界限消失,農民感覺不放心,怕村集體亂來。三是怕騙。怕老闆們騙農民,怕老闆們的項目失敗後到時租金都得不到,所以很多農民寧肯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撂荒棄耕,也不敢將土地流轉出去。

二是農村土地流轉的底子不清,不好流轉。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市仍有3.9萬戶農民沒有得到第二輪土地延包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20多個鄉鎮和130多個村的農村土地承包檔案不健全,農民承包土地面積沒有得到確認,四周邊界不清晰,土地承包的底子不清楚。自x年開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還有改革不徹底不到位的地方,一些林地和林權的確權與發證工作沒有全部完成,存在界址和權屬模糊的死角。

三是農民土地流轉行爲不規範,不會流轉。一是有流轉沒有土地流轉合同,農民私下“口頭協議”現象普遍,有的縣農村土地流轉合同簽訂率僅達到30%。二是有土地流轉合同但不規範、不完善,也沒有通過土地承包管理職能部門備案,存在合同糾紛隱患。三是有土地流轉合同,但不履行,各地都有項目經營失敗後公司破產、老闆跑路不履行合同約定,給農民造成土地流轉利益重大損失的情況。四是農村土地流轉後改變用途。有的土地流轉之後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有非農化非糧化現象存在。

四是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發育緩慢,不便流轉。全市尚未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農民主體”的統一規範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其運行機制也還沒有完全建立。也缺少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有的農戶有流轉土地意向,卻找不到合適的受讓方,而需要農村承包土地進行規模經營的又找不到成規模的流轉土地。農村土地流轉對象與範圍選擇餘地小,流轉形式比較單一。因爲信息不對稱,市場發育不充分,有些地方農村土地流轉時農民得到的利益不多,存在廉租化現象。

五是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利流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不繫統,缺乏操作性,因此在指導實踐時經常發生扭曲和走樣變形。

二、關於促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與措施

(一)農村土地承包確權必須到位,夯實流轉基礎。一要依法辦事。要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確權工作,讓農民吃上“定心丸”。二要不留“死角”。清理和化解好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完成農村耕地、林地及其它土地資源的確權和發證,奠定土地流轉的堅實基礎。三要規範管理。切實加強區縣和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林地林權管理部門建設,強化管理職能,落實工作職責,把農村土地承包、集體林權改革落實到位,並建立健全相關檔案。要加強土地流轉之後土地形態變化及使用情況的跟蹤管理,對到期或退轉的農村土地做好補證和換證工作。

(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確保流轉有序規範。一要加強流轉市場及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起區縣、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市場及服務體系。二要加大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力度。完善“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農民主體”的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機制。 要加強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發佈、合同簽訂鑑證、政策諮詢、糾紛仲裁等服務工作,降低農村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風險。逐步建立覆蓋縣、鄉、村的農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系統。完善區縣、鄉鎮和村三級仲裁機構組織,紮實有效地開展好土地糾分仲裁工作。三要積極發展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用市場的手段實現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和資源的最合理流動。

(三)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權益。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找準自身定位,工作注重引導而不包辦,推動而不亂動,不強迫農民流轉土地,不侵蝕農民土地流轉收益。保障農民權益,不僅是要規避流轉雙方的風險,更要讓流出土地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實現全程收益。要加強土地流轉經營者的管理和引導,用制度保證他們合法經營,誠信經營,及時兌現農民土地租金,即使項目經營失敗,也要保證農民權益和利益不受損。要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執法,引導他們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破壞、不改變土地的農業性質和用途,保護好國家耕地政策底線。

(四)完善相關政策,解決農民土地流轉的後顧之憂。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增強農民離開土地之後的安全感。要盡制定和完善有效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爲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3

關於改善甘南生態環境保護的議案

在日前召開的第5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更加註重保護高原生態環境,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實現西藏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會議也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爲甘肅等四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以推動四省藏區發展邁出新步伐。甘南是黃河、長江上游極爲重要的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和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甘南的生態環境關係到甘肅乃至整個黃河、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要把生態作爲第一任務來抓,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協調發展,處理好項目建設和環境之間的協調關係,實現甘南藏區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

1.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生態現狀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是黃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洮河、大夏河等河流的上游,大部分地區屬黃河流域,白龍江源頭及上游地區則爲長江流域,草原面積達4084.51 萬畝,佔全州總面積

4.5 萬km的70.28%,是我省的主要畜牧業基地,在全國天然草場中也佔有一定的位置。甘南還是我省主要林區和我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水草豐茂的廣袤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縱橫密佈的河流湖泊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系統,是我省最好的生態地區之一。20 世紀70 年代以來,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甘南草原的生態環境開始惡化,並且逐步加劇。進入新世紀,儘管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生態惡化的狀況有所好轉,如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森林採伐已經基本停止。但總體上看,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草原退化、沙化、鹽鹼化嚴重;二是森林過量採伐,其生態功能急需要恢復;三是水資源嚴重減少,對“一江三河”的補給量銳減;四是草原載畜量嚴重超限,牧草修養生息週期越來越短;五是鼠蟲災害造成大面積草場退化;六是草原的保護和建設滯後。遏止甘南草原生態的惡化,維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採取政策的、經濟的、科技的綜合措施進行保護和建設,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爲此,建議:

1、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甘南草原,經濟發展常給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帶來一定損害。就草原畜牧業而言,現階段就很難做到牲畜飼養量增加、畜牧業發展,畜牧業增加值提高而草原生態不受影響。所以在畜牧業生長的增長速度上不能一味地追求穩定高速,不能一味的追求飼養和存欄數量。仿照青海省對三江源地區那樣,不再考覈GDP 中草原畜牧業中的增加值,不再追求飼養量、存欄量,引導牧民羣衆改變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提高牲畜的質量和個體產值,和從事第二、三產業來增加收入,使草原的承載能力得到一定的緩衝。促進草原由粗放式經營向精細化發展。

2、努力解決草原超載問題。造成草原生產能力下降,草場退化、沙化、鹽鹼化的主要原因是長期的,年復一年的超載過牧。應按照不同草原的生產能力,逐鄉逐村逐戶的核定年飼養量、存欄量,建立檔案,年末檢查。對於超載部分,動員和倡導羣衆提高出欄率、提高商品量,還可探討採取經濟的手段,對飼養量超過覈定限額部分徵收草場使用補償費,所收取的草原補償費全部用於草原保護和建設。對退化比較嚴重的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封閉起來休養生息,引導羣衆實行圈養舍飼,季節育肥。建議政府在飼草料供應等方面予以支持和補助。寧夏、內蒙古等地實行這種辦法後,草原植被恢復十分明顯,是值得借鑑的。另外對於生態十分脆弱,或對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地,如沼澤草地和已劃爲國家級、省級各種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的牧民羣衆,實行生態移民,有計劃地搬遷出來,引導他們進入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轉產以後,政府在生產生活方面給予補助、扶持,在稅費收取、金融服務等方面給予減免、優惠和照顧,實行放水養魚,利用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使草原的生態進一步得到保護。

3、,加強對草原的保護。大力宣傳,努力貫徹執行《草原法》以及自治州制定的草原保護條例,不斷增強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改變對草原重利用、輕保護、輕建設的狀況。再不能在草原上開荒、種地、辦農場,再不能在河谷灘塗亂搞與河爭地。按照科學規劃,繼續實行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嚴禁在草原上狩獵捕魚(消滅鼠蟲害除外),保護列入國家保護範圍的飛禽走獸,恢復和維護草原上的生物鏈;嚴禁在“三化”草原和生態保護區內採挖藥材、採集山珍,在其他草原上濫挖亂採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在草原上開發礦藏資源,或進行工程建設,或採土、採沙、採石,應先進行生態評估,及時恢復毀壞的草原植被。禁止機動車輛離開道路在草原上行駛,碾壓破壞植被,保護好草原要比破壞後再恢復更容易、更經濟,代價更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渠道籌集資金,增加草原建設和保護的投入。通過多年的實踐,甘南牧區已探索出有利於生態保護,又能提高草原生產能力的建設途徑。如對冬春季草場劃片圍欄封育,夏秋季進行休牧,冬春季實行輪牧;對退化草場進行施肥除莠、補播改良;對乾旱草場引水灌溉;建立飼草料生產基地,以及牲畜棚圈,牧民定居等生產生活設施建設。但由於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等原因。除大面積開展圍欄封育外,其他建設項目都還停留在小規模的試點範圍,未能大面積的推廣。建議國家和省上能多補助一些,州縣政府從財政預算中多安排一些,草原使用者多拿一些,多渠道地籌集資金用於草原建設。對承包使用草場堅持“誰使用、誰建設、誰收益”,引導牧民羣衆在草原建設上多投入,使草原資源可持續地使用。對於近百萬畝沙化、鹽鹼化草原,要按照《草原法》有關規定,加強治理,特別是黃河首曲水源涵養地生態恢復和建設等大規模的草原綜合治理,應逐步列入國家和我省的整治計劃,儘快恢復甘南草原的繁榮生機。

5、大力開展草原科研研究。注重用先進的科研成果,先進的技術,解決草原保護和建設中遇到的難題。當前,在甘南草原的保護、建設、利用和檢測中遇到許多難題:如何大面積有效地消滅鼠害(主要指危害最甚的鼢鼠),恢復草原地生產能力;如何在海拔3300 多米的高寒地區,治理近百萬畝的沙化、鹽鹼化草地;在甘南巖金礦區如何恢復因露天採礦而被毀壞的植被,如何處理或綜合利用每年數以百萬噸計的礦渣及選礦後帶毒的污水等,這些問題,僅靠牧民羣衆和當地十分有限的技術力量是難以解決的,需要國家或省上組織力量,開展研究,拿出技術措施,用於實踐,有效地予以解決,以支撐和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經濟的協調發展。

6、 保護好森林資源。甘南的天然森林河谷灘塗上的權叢和草原互相依存,互爲屏障,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系統。林盛草茂,林衰草枯。20xx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後,有計劃大規模的原木生產已經停止,濫砍盜伐現象也基本絕跡,森林資源日益萎縮的狀況已有改觀。但林木生長週期很長,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這一期間,應保證政策的連續性和長期性。對天然林區的防火,病蟲害的檢測防治等工作始終不能鬆懈,同時做好宜林地的退耕還林,大片宜林地和採伐地還可進行飛機播種,人工補栽等工作。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4

x代表團

提議案人或單位:

李南起漢孟路,北至袁衝鄉,是我市連接河南鄧州,一條重要跨省通道,全長21公里,於x年建成通車,全程爲水泥路面,x年修復刷黑爲柏油路。

李多年來爲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由於袁衝鄉礦產資源豐富,常年向外輸出,造成超載車輛屢禁不止,目前日交通量平均達3255輛,其中超載車輛佔60%以上,李xx大部分路段路基下沉,路面破損,給過往車輛和行人造成嚴重威脅,也給袁衝鄉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重修李是老區袁衝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袁衝鄉地處丘陵崗地,經濟基礎差,“要想富,先修路,”李目前狀況嚴重製約了袁衝山石資源,荒地資源,水資源,生態旅遊資源,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重修李必將成爲袁衝鄉開發資源,促進發展的助推器,重修李是以人爲本,維護民利的迫切需要,李是袁衝鄉人民生產,生活的交通大動脈,目前,李已嚴重影響人民羣衆的正常生產,生活需要,羣衆要求重修李呼聲日益強烈。

解決辦法:

1、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重點是向上級交通部門爭取建設資金,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移民,扶貧及拉動內需資金,地方適當配套,多渠道爭取道路建設資金。

2、高質量搞好道路建設。提高施工質量抓好公路路肩培土,和排水系統建設等配套建設,加快施工進度,構建和諧暢通李。

3、經常化加強道路養護。公路“三分建,七分養”,建立道路養護隊伍,設置養護班和超檢站,健全日常養護制度,落實日常養護按理,延長公路運營壽命。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5

20xx年8月12日,陳某在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所屬項目工地內突發疾病,被送醫院搶救無效於當日死亡。死亡醫學證明書載,直接導致陳某死亡的疾病或情況爲猝死,心源性猝死可能性大,發病至死亡大概時間間隔約3小時。

20xx年4月3日,陳某之妻楊某向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20xx年6月1日,該區人社局作出《認定工傷決定書》,認定陳某的事故“視同工傷”。

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訴至法院,稱根據死亡醫學證明、派出所詢問筆錄,陳某去世時間爲早上7點左右。而公司員工上班時間是早上9點,因此,陳某去世時不屬於工作時間,也不屬於爲工作做準備的時間,故不屬於法律規定的視同工傷情形,請求撤銷《認定工傷決定書》。

某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辯稱,經調查覈實,陳某發病時間與建築施工企業日常實際工作時間吻合,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一)項關於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搶救無效死亡的,屬於工傷認定範圍的規定。

一審法院判決駁回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的訴訟請求後,該公司上訴至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北京二中院審理認爲,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同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爲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爲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據此,20xx年8月19日,北京二中院終審駁回該公司上訴,維持一審法院判決。

法官說法

本案中,現有證據可以證明“陳某與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存在勞動關係,在該公司工地擔任安全員,20xx年8月12日,陳某在公司工地內突發疾病,於當日死亡”的事實,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認爲陳某所受傷害並非工傷,但其所提供的證據並不能支持該主張,且陳某不存在不得認定爲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法定情形。某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所作《認定工傷決定書》,事實認定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依法應予以支持。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6

市人大代表關於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議議案

關於建設生態若干建議

生態城市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分享其公共承載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於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複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在生態

以發展循環經濟爲核心、以加強環境立法,提高環境管理效率爲手段,作爲我市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立足點。

2、要規劃好生態城市建設中的幾個問題

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做好規劃,在規劃中要根據我市生態現狀和發展目標,優先考慮生態城市建設的城市經營成本問題、人力資源轉化問題、區域生態安全問題、以及增長空間控制問題,從而使城市生態設計建立在理性分析基礎上。

3、要加快形成五位一體的生態城市建設基本思路

把培育生態文化、塑造生態主體、構築生態產業、優化生態環境、創新生態制度等方面作爲生態城市建設抓手,綜合全方位考慮才能真正又快又好地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4、走均衡城市化之路建設生態城市

社會經濟城市化存在三種類型:滯後性城市化、均衡性城市化、超前性城市化。唯有均衡性城市化才能既確保資源充分利用,城市發展水平符合城市承載能力,又能避免用地緊張、環境惡化、大多數人生活水平下降等“城市病”的出現。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7

姑沙路是貫穿我縣黃店鎮、孟海鎮到菏澤沙土鎮的一條縣級公路,是我縣東部鄉鎮間南北交通要道,它輻射黃店鎮東部16個村莊、孟海鎮10個村莊,受益人口4萬多人。它於1997年建成使用,目前已嚴重超限服役,年久失修,嚴重影響了沿線羣衆出行和鄉鎮經濟發展。因此,加快姑沙路建設已刻不容緩。近幾年,在每次縣“兩會“期間,縣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都多次提出提案和議案,呼籲儘快翻修姑沙路,縣政府和有關部門也多次答覆儘快修建,但始終未能修建。爲此,我們建議:

一是縣有關部門對姑沙路進行一次全面調研,真正掌握道路目前現狀。

二是列入20xx年公路翻修計劃,按照時間節點做好公路立項、招標、施工等工作。

三是在實施公路建設時,適當加寬路面,以便解決車輛安全行駛及會車難問題。

四是建好安全防護設施,把好公路安全防護關。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8

關於加強我區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的建議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加強村莊人居環境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最近,我們會同區農辦、建設局、衛生局對我區村莊建設問題進行了調研,調查走訪了潘黃、郭猛、樓王、大岡等鎮以及仰徐、民強、鳳池、光明等村,併到山東諸城、萊西,膠州三市考察學習。通過調研考察,組織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及委員座談,並經常委會議討論,形成了關於加強我區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的建議。

一、基本情況

我區現有245個村(居),農戶17.54萬戶,農業人口43.93萬人,耕地面積78.82萬畝,農民人均耕地1.8畝,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270元。全區現有自然村落1248個,其中50人以下71個,50—100人208個, 100—300人562個,300—800人321個,800人以上86個.現規劃農村居民點571個,其中300人以下81個,300—800人407個,800—20xx人74個,20xx人以上9個。x年全區在建制鎮建房781戶,在村建房 1336戶.全區目前還有土草房10.45萬平方米。

建國以來,我區村莊建設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1982年後,考慮到農民飲水、運輸等生產生活方便,力求使農民居住相對集中,對全區村莊建設進行了初步規劃.通過10多年的建設,農民居住滿天星的狀況有所改變,但這一時期的村莊建設大多是沿河、沿路而展開的。1997年後,開始啓動中心村建設,在政府的全面推動下,我區村莊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來,我區重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別是最近在全區農村大力實施了以“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爲主要內容的’三清工程”,使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變化,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二、存在問題

1、村莊建設規劃嚴重滯後.長期以來,我區村莊建設總體呈自行發展狀態,農民建房用地主要由村組安排。1997年以來,一度中心村建設推進力度較大,但後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中心村建設實際處於停滯狀態,村莊建設面貌改變不快,至今還沒有形成全區統一詳細的現代村莊建設規劃體系.由於規劃滯後,導致了自然村落小而散,形不成氣候;村民住宅樣式單一,不夠科學、適用,無個性特色,有些村莊只見新房、不見新貌;各類建築物亂搭亂建,村莊建設無序發展;有不少農民盲目仿效攀比,房屋求高求大、佔擠路道,造成村莊雜亂無章。

2、基礎設施嚴重缺乏。已建成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大多沒有路燈、環衛、排水等基礎設施,就是搞得相對較好的涇口、仰徐等村,也沒有公廁和垃圾填埋場。有些村莊至今還不通公路,如郭猛鎮的邵堡村,9個組只有1個組能通公路,其餘8個組雨天就難以通行。在農村飲用水上,由於二次改水未到位,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供水管道陳舊老化,加之不重視飲用水消毒,目前全區鎮村108個水廠有相當一部分供水水質不達標。農村改廁工作進展緩慢,65%以上的農戶還在使用老式糞坑,西部鄉鎮還存有一定數量的露天糞坑。

3、髒、亂、差現象仍然存在。垃圾成堆、溝水臭濁、家禽散養、柴草雜物亂堆、糞坑亂搭是村莊存在的較普遍的問題。有些養殖大戶將禽畜糞便不經任何處理,直接入田作肥,雨後造成河流嚴重污染。部分村辦企業緊靠農民集中居住點,環保條件相當差。全區約有60%的農戶仍靠柴草作燃料,燒出的草灰大多散堆散放,甚至直接倒入河中。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

4、土地置換問題成爲制約瓶頸。調查中,幾於所有的村組幹部都認爲,土地調整是村莊建設的關鍵性問題。一方面,由於建設規劃修編與土地總體利用修編不同步、不銜接,建設規劃難以實施。另一方面,由於土地二輪承包經營權三十年不變的政策,在安排農戶宅基地時,如果碰到個別村民意見不統一,土地就難以調整,這樣,常常使舊宅基地騰不出,新宅基地又落實不到位。

5、管理工作薄弱。全區尚未形成強有力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管理機制和工作機制。長期以來,在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理方面,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清,協調配合不夠,形不成齊抓共管的合力; 區、鎮、村三級管理網絡還不健全,有些村管理人員還是空白;多數鎮村鎮建設部門管理弱化,專業人員不足,隊伍不穩定;基層幹部普遍對村莊人居環境重視不夠,缺乏主動性,無所作爲;對農民舊宅基地復墾管理力度不大,x年全區約有25%左右的農戶新佔耕地建房,儘管交納了土地復墾保證金,但老宅基地仍未讓出,既造成了大量土地資源浪費,又影響村容村貌;絕大多數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負債,很難拿出資金加強村莊建設與管理投入。

三、幾點建議

(一)着眼長遠,合理佈局,科學制定村莊建設規劃

要確立規劃在村莊建設中的龍頭地位,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按照“撤小村、並大村、建新村”的總體思路,既體現農村特色,又符合集約化要求,編制全區新一輪村莊佈局規劃。

1、深入調研,摸清情況。組織區農工、建設、國土等部門對全區245個村(居)進行調研,對現規劃的571個集中居住點再進行一次排查摸底,詳細察看村落地形地貌,瞭解村組幹部和廣大農民的想法要求。根據當地現有村莊佈局的實際狀況,充分考慮未來10—20年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趨勢,以及農村人口變化和村莊演化情況,確定出合理的耕作半徑和人9集聚的適度規模,科學劃分出撤併、控制發展或集聚發展等不同村莊類型。

2、制訂完善詳規,儘快實現規劃的全覆蓋。根據我區實際,在鎮村佈局規劃已初步形成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總體規劃的調整修編工作,儘快編制出全區村莊建設詳規。可先編制出計劃創建康居示範村的建設詳規,然後再進一步擴大,在擴大中進一步完善提高,用2-3年時間實現全區村莊建設詳規全覆蓋。在制定詳規時,既要防止簡單套用城鎮建設模式,又要體現集約化要求;既要充分考慮到目前農民生產生活需要和經濟承受能力,又要體現社會上義新農村的超前性。應充分考慮羣衆的不同需求,向農民免費提供經濟適用和多樣化的住宅設計圖樣,結合老村莊改造,併兼顧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3、嚴格執行規劃,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連續性。規劃一經確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遵守,確需調整的,必須按法定程序進行。今後,凡農民新建房,必須建到規劃點上,寧可停建緩建,不能亂建。要通過“一書一證”、“一書兩證”的發放,調控農民建房行爲,堅決改變農村建房散亂的狀況,確保規劃的嚴肅性。

(二)廣泛宣傳發動,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村莊建設與管理

農民羣衆是村莊人居環境建設的主體。 目前我區農村“三清”工作力度很大,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這項工作主要依靠的是行政推動,黨員幹部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廣大羣衆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未充分調動起來。因此,“三清”的成果要鞏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羣衆的主體作用,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共建自己的美好家園。一是充分發揮各種宣傳渠道的作用。以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爲主題,開闢專題欄目,編印宣傳手冊和編排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進村入戶宣傳。二是大力開展羣衆性整治環境活動。以“十星級文明戶”和“文明衛生村(居)”創建爲載體,廣泛發動羣衆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愛國衛生、清潔河塘等活動。三是讓羣衆積極參與村莊規劃建設。村莊規劃必須增強透明度,要在廣泛徵求羣衆意見的基礎上形成,並作爲村務公開的一項內容進行公示,所有村莊建設項目包括對農民建房許可證的發放都要進行公示,讓羣衆參與村莊建設全過程。四是全面提高農民素質。農村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除基礎設施較差外,農民相對落後的生產生活習慣和薄弱的公益道德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調查中,不少農戶室內收拾得千乾淨淨,而室外卻髒亂不堪。因此,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教育引導農民,改變不講文明、不講衛生的不良習慣。普及農村科技、文化和法律知識,培養有文化、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三)多方籌措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我區村莊基礎設施普遍較差,進一步完善好道路、橋樑、水電、消防、醫療衛生、休閒娛樂、公廁、垃圾池、排水系統、公共綠化、有線電視等必備的公共設施, 已成爲加快我區村莊建設步伐的迫切要求和廣大農民的強烈願望。當前,尤其要注重農村飲用水安全和村莊內道路建設問題。針對目前地面水廠少(全區僅大岡一個),供水管道普遍陳舊老化的實際,加快研究制定二次改水的方案,逐步發展地面水廠,實現區域供水,確保飲用水安全;加快村莊內道路建設,在通村公路建成的基礎上,採取有效措施,使村莊道路達到硬化要求,實現通村公路與村莊道路路網銜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關鍵要靠資金投入。在資金籌措和利用上,建議:一是抓住政策機遇,積極主動向上爭取資金。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後,國家加大了這方面的資金投入,據瞭解,僅農村沼氣建設一項,今年將投入國債資金25億。今年省裏又實施了農村“新五件實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我們要用足用活政策,積極跑部跑省,向上爭取資金。二是區鎮財政逐步向農村傾斜,整合支農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目前,不少部門都有不同的資金可用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統一規劃、集中使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支農資金中的一部分用於村莊建設。三是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村莊建設工作。尤其要引導本村企業經營者、在外創業人員,積極參與家鄉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四是鼓勵農民按照自願原則,通過一事一議方式,完善小型配套設施。此外,要發揮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今後,凡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資金,要重點投向規劃的集中居住點。

(四)加大整治力度,不斷改善村莊人居環境

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必須標本兼治,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綜合利用農村資源,建立生態村等措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前,要着重解決好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垃圾處理。按照“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總體要求,逐步建立全區垃圾收集、運送、處理運行機制。目前,一要建好必備的基礎設施,在各村民集中居住點建一批垃圾箱和垃圾池,各鎮建立一個二級垃圾處理填埋場,按照“村收集、村或鎮處理”模式先運行;二要建立侏潔制度,落實村一級保潔員,專門從事村莊保潔和管理工作,按量按質計酬,尤其對不可降解的電池、塑料、農藥瓶等有害垃圾負責分類處理,同時要通過制定村規民約、建立村民家前屋後衛生責任區等方式,禁止亂扔、亂拋垃圾現象的發生; 三要儘快研究全區垃圾集中處理辦法,可藉助我區境內垃圾發電廠,探索出適合我區實際的垃圾處理模式。

二是秸稈處理。 目前,我區秸稈露天焚燒、亂堆亂拋現象仍較嚴重,綜合利用率低。對此,一方面要大力推廣秸稈全量還田、秸稈青貯氨化養畜、食用菌生產等綜合利用技術,另一方面要逐步推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有條件的村莊可引導農民將秸稈集中堆放。

三是改廁問題。由區愛衛會牽頭,通過宣傳發動和獎勵引導等措施,加快廁所“三隔式”改造工程;建設部門發放 “一書一證”時,要與農民簽訂專項契約,限制老式糞坑的建造; 大力推廣“一池三改”工程。通過發展沼氣,推進農民改廁、改圈和改廚。對養殖大戶要重點推廣,利用沼氣對畜禽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積極推廣大岡光明和潘黃仰徐兩村的經驗,儘快建成一批沼氣村。

四是清潔河塘。圍繞“徹底清、清徹底”的目標,繼續推進村莊河塘整治工作,切實改變水環境。建立健全河塘保潔管護制度,落實人員,明確責任,將河塘清淤與冬春水利工作結合起來,將突擊整治與長效管理結合起來,將推行水面資源產權改制、實行市場運作與義務保潔結合起來。同時,要減少和控制污染源。特別要重視解決工業污水對水源的污染,按照“三集中”要求,村工業項目要向工業園區集中,對不符合環保要求,嚴重污染環境的要實行關停並轉,堅決杜絕直接向河道排放工業污水。

五是村莊綠化。在積極實施道路綠化的同時,大力開展村莊綠化工作。採取適當的貼補方式,向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果樹苗木,既達到美化、綠化村莊的目的,又使農民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同時,通過創建“綠色村莊”活動,全力推進村莊綠化工作。

(五)精心組織,明確責任,強化對村莊建設工作的領導

村莊人居環境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面廣量大,必須精心組織、統籌兼顧、強化領導,真正形成科學合理、堅強有力的管理機制和工作運行機制,有序推進村莊建設工作。

一是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全區村莊建設工作領導。定期會辦研究村莊建設工作,協調解決有關矛盾和問題。研究制定基礎設施管護、垃圾處理、河道保潔等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斷鞏固已取得的成果,防止前清後起。從目標制定,人員落實、經費籌措、檢查考覈等各個環節明確具體要求和措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二是協同配合,加強村莊建設工作的指導。建設、國土、環保、衛生、農辦、農林等職能部門要明確各自職責,落實專人負責,幫助解決村莊建設過程中的具體問題。當前,要儘快研究解決規劃修編、土地置換與復墾、改水改廁等重點難點問題。三是強化鎮村領導工作責任,加強人居環境管理工作。必須把加強村莊人居環境建設作爲鎮村兩級班子的應盡之責,選擇熱心能人負責村莊建設工作,強化考覈,把考覈結果與使用、報酬掛鉤。進一步加強村鎮建設隊伍力量,研究解決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運轉難的問題,充分發揮其在村莊建設中的指導服務作用。四是典型引路,分步實施。按照中央一號文件中規定的“五要五不”原則,村莊建設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個模式,不搞強迫命令,防止大拆大建。在建設過程中,將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村率先啓動,爲面上提供經驗:對規劃內的高速公路、省道沿線兩側及城關鎮內村莊進行重點建設,對公路沿線影響村容村貌的零散建築要逐步拆遷。五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全力推進村莊建設工作。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強農工程,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有效途徑,促進農民增收,爲村莊建設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9

巴西土耳其促聯合國暫緩討論制裁伊朗議案

巴西和土耳其星期三敦促聯合國暫緩討論制裁伊朗的新決議草案,等待觀察這兩國剛與伊朗簽署的一項核交換協議的執行情況。

然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告誡土耳其埃爾多安,由於對伊朗核計劃“根本性的關注”,華盛頓將繼續要求實行制裁。

白宮發言人吉布斯說,奧巴馬在電話中告訴埃爾多安,“伊朗一直拒絕與伊朗核問題六方會晤,最近又拒絕在覈裝置中只加近20%的鈾,這一切都無法讓人相信伊朗。”所謂的伊朗核問題六方包括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並加德國。

安理會成員土耳其和巴西早些時候敦促聯合國不要實行新制裁,給伊朗時間履行所達成的核燃料低濃鈾交換的協議。

兩國外長在聯合簽署的一封信中說:“巴西和土耳其相信現在是談判的時機,不應採取任何不利於和平解決的措施。”

星期一與伊朗達成的協議被這兩個國家稱之爲朝着結束伊朗與西方多年僵持邁出的一步。但是美國國務卿希拉莉稱之爲德黑蘭爲逃避受到進一步懲罰而使出的一招。

奧巴馬錶示,他“高興地看到在獲得中國和俄羅斯的支持後,一份嚴厲制裁伊朗決議的新草案星期二在聯合國安理會成員中分發。”

奧巴馬在與來訪的墨西哥總統考爾德倫會晤後說:“我們都贊成伊朗必須履行國際義務,不然將面臨制裁和壓力,包括聯合國的制裁。我很高興,我們已經與伊朗核問題六方達成了一項嚴厲的決議草案。我們已經與安理會成員就此交換了意見。”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0

市委、市政府有效地提出瞭解決“七大難”問題,看病難現象已有較好的解決。

20xx年1月21日《都市報道》,報道了胡衛民平民醫生的事蹟,引起共鳴。杭州醫院如同胡衛民似的醫生也很多,類似所報道中發生的情況也不少。例如:有的醫師就喜歡用進口藥或高價藥。據反映有的看了兩次感冒病,全年的醫保藥費就全用完了。重複檢查或無關檢查多、醫療價格高,看病手續繁鎖等的現象也不少。甚至還有的因爲沒有認真分析病情致使所開的處方藥竟然沒能對號入座。(例如:有的系出血性患者,而所配的藥卻是將會有出血副作用的藥)

爲此,建議:

(1)評選、表彰平民醫生。以先進帶動正氣上升,確保醫德高尚,而真正做到:一心爲患者,對症下藥、妙手回春。這樣,就會形成靠醫師的高尚醫德 、高超技術吸引病人到醫院診治的良性循環之好局面。

(2)要儘可能地加大對醫院的扶植力度,加大對醫師、職員的關懷,好讓其有個好心情對待每個患病者。

(3――希望提升醫生、職員的素質,讓其真正做到以人爲本地認真地開好每一張藥方!

(4)要杜絕發生“醫托”現象。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1

關於大規模利用工業廠房屋頂發展清潔能源的議案

雖然我國風電與太陽能發電均已完成“”規劃裝機目標,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提高到35%,但火力發電裝機仍佔絕對比重。與此同時,20xx年全國工業用電量達到了3.9億千瓦時,佔全社會用電量的70.9%。工業用電的“清潔化”對於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大規模利用工業廠房屋頂特別是輕鋼結構工業廠房屋頂(以下簡稱輕鋼屋頂)發展分佈式光伏發電,是快速提升我國清潔能源發電比重的一個可行方案和有效途徑。

一、我國工業廠房屋頂特別是輕鋼屋頂資源量巨大,是分佈式光伏應用的一個廣闊領域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工業廠房建築規模增長迅速。過去20xx年間,工業廠房及建築物累計竣工面積達到了近40億平方米,僅20xx至20xx年5年間的新增竣工面積就達到了23.6億平方米,主要分佈於各級各類開發區、園區。其中,絕大部分工業廠房及倉庫均屬於輕鋼結構建築。如將現有具備開發條件的存量輕鋼屋頂全部開發爲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其潛在裝機規模可達100GW,相當於全國現有分佈式裝機規模(約7GW)的14倍。

二、制約當前輕鋼屋頂分佈式應用的主要因素

一是輕鋼屋頂載荷有限。根據屋頂分佈式光伏項目開發經驗,屋頂承載能力直接影響光伏項目安全性和可靠性。由於常規玻璃基光伏組件的重量約爲12 kg/m2,採用支架安裝的光伏發電系統總重量約爲15-20kg/m2,超出了我國大多數存量輕鋼屋頂的載荷餘量範圍。

二是輕鋼屋頂加固成本較高。由於輕鋼屋頂的載荷限制問題,如開發分佈式光伏則需要對屋頂進行加固,而屋頂加固費用目前成本也相對較高,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佔輕鋼屋頂80%以上的屋頂資源難以建設常規光伏發電項目。

此外,屋頂產權不清晰、用電主體的經營持續性、項目融資困難等共性問題,也直接影響着輕鋼屋頂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這一點從全國30個分佈式光伏示範區的完成情況可見一斑。

三、輕質光伏組件的不斷成熟使得開發利用輕鋼屋頂具備了技術和經濟可行性

輕質光伏組件是指光伏組件的重量較傳統的玻璃基組件更輕的組件。當前,我國光伏組件生產廠家已開發了多種輕質光伏組件,可以滿足輕鋼廠房屋頂的載荷限制。其中,柔性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爲輕鋼屋頂的載荷餘量不足問題提供了成熟的解決方案。我國企業開發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發電系統的重量僅爲5 kg/m2左右,並且可採用直接黏貼等多種安裝方式,使得大規模利用輕鋼屋頂進行分佈式發電具備了可行性。

雖然現階段柔性薄膜組件成本略高於與傳統光伏產品,但隨着今後大規模的市場應用、轉換效率和工藝的提升將逐漸下降,其大規模推廣應用將具有經濟可行性。預計到20xx年,伴隨着相關激勵政策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柔性薄膜光伏發電系統成本及轉換率水平將獲得長足的進步。屆時,按現行的零售電價增長趨勢及分佈式光伏發電補貼水平即可滿足市場化投資收益要求。

從企業角度看,利用廠房屋頂建設光伏發電系統可獲得發電、削峯、減碳“光伏三效益”。發電效益,主要是電價收益和國家、省市的電價補貼;削峯效益,因爲光伏系統工作時段基本上就是工業用電峯時,光伏發電可提供工廠在峯時的一部分用電需求,降低企業峯時用電成本,緩解用電壓力;減碳效益,光伏發電作爲綠色電力,替代燃煤發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通過參與碳排放交易而獲得收益。

四、主要建議

1、建議國家在年度新增光伏裝機規模內,單獨劃出100MW以上規模,選擇大型工業企業輕鋼屋頂進行示範建設,以通過規模效益降低輕質光伏發電系統的初始投資,並在“十三五”期間逐步擴大應用規模。

2、建議國家制定差異化度電補貼,對輕鋼屋頂分佈式發電項目提供高於現行0.42元/千瓦時發電補貼的額外度電補貼。輕鋼屋頂分佈式發電補貼政策僅適用於“十三五”期間,是爲“十三五”量身定做的分佈式清潔能源推廣、溫室氣體減排與防治大氣污染專項方案。如在20xx年-20xx年間,分別爲當年安裝的輕鋼屋頂光伏發電項目提供額外度電補貼0.4-0.2元/度(逐年遞減),補貼期限至20xx年底,則可將項目投資回報率提高至發電項目基準水平。

3、建議地方政府或開發區管委會牽頭,作爲獨立第三方,統一與園區屋頂業主、投資方簽訂協議,制訂規劃,統一屋頂租賃、合同能源管理政策標準。同時鼓勵地方政府及各開發區管委會因地制宜,創新開發模式,擴大分佈式光伏應用。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2

市人大議案調查組到武鳴縣對《關於解決上林至武鳴二級公路建設融資問題的議案》開展調查,縣領導韋華清,石巖及縣交運局、財政局、發改局、國土局、馬頭鎮等單位主要領導參加座談會。

當天,市人大議案調查組聽取了關於上林至武鳴二級公路武鳴段建設情況彙報。上林至武鳴二級公路武鳴段涉及武鳴縣馬頭鎮小黎、四明、清江、莫陽、全曾、小陸等7個建制村(社區),全長約14.18公里,計劃投資1.5億元。該項目列入自治區交通建設投資計劃。目前,該路段已完成項目建議書、立項、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環境影響評估、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等前期工作。

市人大議案調查組對武鳴縣紮實做好公路建設前期工作表示肯定,同時針對項目建設中面臨的地質複雜、融資困難等問題向相關部門人員進行詢問,希望各部門能夠統籌協調,安排好各項工作,逐一解決遇到的難題,確保公路建設按計劃順利進行。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3

關於進一步淨化網絡環境、加快網絡立法的提案

目前世界互聯網業發展迅猛,網絡已成爲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xx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可以說,互聯網已全方位、多層次地介入了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着日益廣泛的公共影響力。當然,互聯網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一方面,它作爲全民的信息發佈、接收和服務平臺,體現着社會輿論的公開化、多元化和直接性、便捷性的特點,促進社會民主化進程,督促有關部門及時瞭解民意,解決了一些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另一方面,由於網絡具有開放性、隱祕性特徵,在信息傳播便捷的同時,網絡平臺上也存在着內在的缺陷和嚴重的隱患。

一、網絡侵權行爲嚴重。由於網絡的匿名性,使人們在網絡平臺上可發佈任何信息,包括虛假信息、散佈謠言,使網絡成爲發泄私憤、擾亂視聽、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和肖像權的工具。

二、網絡不良信息氾濫。大量負面、攻擊、誹謗及黃、賭、毒信息充斥網絡,毒害網民,惡意中傷公民、企業和政府,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

三、以造謠生事、攻擊他人和組織、謀取非法經濟利益的“網絡黑色產業鏈”甚至“網絡黑社會”已成爲社會毒瘤。“網絡黑色產業鏈”、“網絡黑社會”是一種有組織的網絡犯罪團伙,對社會的危害性極大,引起全社會的深惡痛絕。企業、公民甚至政府疲於應付網絡黑洞和陷阱,干擾了社會正常秩序,誤導了民衆情緒,損害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行爲,是目前網絡亟需清除的毒瘤。

可以說,網絡上的失德行爲和違法犯罪活動導致網絡平臺的權威性、公正性和合法性嚴重缺失。虛假的、不良的、惡意誹謗的信息借“輿論監督”之名氾濫,使網絡的某些空間成爲違法犯罪的溫牀,網絡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社會公衆對雜象叢生的互聯網現狀表示擔憂,要求儘快淨化和規範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呼聲日漸增多。

目前,互聯網的規範管理已日益受到國內外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有近百個國家和地區通過立法的形式加強互聯網的有效管理。從20xx年開始,我國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關於互聯網的經營管理辦法》等諸多“辦法”;20xx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會審議通過了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但是,這些辦法和決定尚未成爲規範互聯網行爲的正式法。由於相關規定不全面,法律效率較弱,使得一些網絡違法犯罪認定原則籠統、量刑較輕、打擊力度不夠,因此,我建議在堅持管放結合、引導爲主、依法治理的原則框架下,加快網絡立法進程。

一、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公民身份認證體系,實施網絡實名制。

根據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必須以立法的方式建立規範、有效、便捷的網絡公民身份認證體系。該體系可以借鑑我國金融信用體系的經驗,由政府設立專門部門進行主導和管理,實行統一的公民身份標準、網絡身份標準及各項相應的管理制度,爲互聯網上相關的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和商業服務的安全有效開展奠定法律基礎。

二、抓緊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網絡電子簽名法、網絡輿論監督法等專門法律。

專門法律涉及到互聯網平臺的具體領域,各項專門法律的配套實施才能做到對網絡平臺依法管理的全覆蓋,使網絡環境的綜合治理有效進行。

三、從法律層次上明確界定網絡違法犯罪的裁量標準。

網絡違法犯罪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爲了客觀、公正、有效的甄別和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爲,必須有明確、公正、可操作的裁量標準。爲此,應儘快建立公正權威的網絡違法犯罪的執法體系。

四、將電子證據列入《刑事訴訟法》的證據種類。

由於互聯網的特殊性,網絡違法犯罪一般是電子證據。而目前電子證據不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種類。因此,網絡執法存在着電子物證轉換的實際困難。這已成爲淨化網絡環境、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爲的軟肋。建議將電子證據列入《刑事訴訟法》的證據種類。

五、從立法層面加大對“網絡黑色產業鏈”、“網絡黑社會”的打擊力度,根除網絡毒瘤。

網絡立法要劃清個人違法犯罪和有組織的違法犯罪界線,制定相應的量刑標準,增強對網絡有組織犯罪的震懾力和打擊力。

網絡立法涉及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在審慎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給網絡監管一個法治的支撐點,使我國的互聯網成爲自由、公正、合法的有效信息平臺和網絡生活空間,爲弘揚社會正氣、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服務。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4

案由:知識經濟時代生產投入的主要要素是知識、是人才,軟件業是知識經濟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產業,軟件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軟件人才日益成爲一種稀缺的生產要素。目前,以微軟爲代表的外國軟件企業在中國建基地、建實驗室、建公司,網絡了大批人才,使得軟件人才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對於軟件人才的競爭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國際人才的競爭。北京、上海等城市近幾年來對於信息產業方面的人才一直是一路綠燈。而我市軟件企業人才的招攬競爭也是暗流涌動,甚至在軟件園入駐企業間也存在人才競爭,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性較大。

案據:我市軟件、互聯網產業主要集中在軟件園。目前,軟件園入駐企業100家,完成產值25億元,稅收突破20xx萬元,主園區內企業(不含掛靠企業)70多家,常駐園區企業員工700餘人,掛靠企業近30家,直接員工400餘人。但企業反映人才需求目前都得不到滿足,特別是技術人員,例如寧圖和惠涵的網絡美工、秀漫的3D遊戲和動漫設計、百助的後臺程序員等,企業求賢若渴。

我市現有軟件人才呈現如下特徵:一是高端人才不足,除安工大、河海文天學院、師專、安徽冶金科技職業技術學院、x職業技術學院5所高校外,有工業學校、皖江職業教育、馬鋼技師學院、市技師學院4所中職學校以及北大實訓基地、美華學校、視聆通培訓3所民辦培訓機構。5所大中專學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年均畢業生本科430人、專科915人,且畢業後多赴發達或沿海城市,在我市就業很少。據安工大統計,該校每年畢業生只有20%左右在我市就業。二是人才和企業需要脫鉤。經走訪企業瞭解,企業所需工作技能和學校課程設置內容不一致,可企業新招員工必須經企業再培訓或老員工帶領實習一段時間後方能上崗。三是人才的結構不合理。企業需求的人才爲技術性較強的應用軟件程序員或跨專業結合的網遊3D美工等,但學校教育培訓課程設置注重共性和寬泛的適應性,缺乏特色和實用性。

雖然我市軟件人才狀況有不足之處,也要看到,我市中低端軟件教育培訓學校等機構已經有7家,各院校專業建設熱情很高,學科設置基本齊全,具備了基本的教學設施和基本師資力量,每年有穩定數量的畢業生。針對我市軟件及相關人才需求、現狀、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政府主導吸引軟件人才

一是制定我市相關人才引進培養計劃。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培養投入。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對人才培養費用進行補貼,對引進和使用人才企業進行獎勵或稅費減免。三是加快引進高端人才。市政府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專門進行軟件及相關人才引進。四是放寬人才落戶我市條件。目前外地人在我市購房申請商業貸款時,需提供一年以上在我市繳納社保或個人所得稅的證明材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層次軟件人才在我市安家落戶的積極性,要放寬高層次外市人在我市購房時申請商業貸款的前置條件,以促進人才落戶,加速我市軟件產業發展。五是營造舒適的人才就業環境,用事業聚集人才,用感情溫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文化融合人才。

二、高校主導培養軟件人才

一是推進“校政企”合作,市內高校要密切聯繫軟件園,繼續深化全市5所大中專院校、4所中職院校和3所培訓機構與園區簽訂的人才戰略合作協議的落實執行,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拓寬合作領域和合作層次,從提供實習基地、舉辦專場招聘會等逐步做起,建立人才實習、招聘、代培訓、訂單培養的機制。二是以市場爲導向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密聯繫企業需要,調整課程設置;邀請企業骨幹技術人員,講解企業技術方案和需求案例;加強與用人企業聯繫,針對性培養,創造到企業實習和學習機會。三是加大對軟件相關專業的支持。支持學院、系加強自身建設,以企業爲來源強化客座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擴大相關專業招生數量,擴大招生規模。四是加強畢業生跟蹤調查,及時瞭解校友動向和企業需求,不斷調整教學設置。

三、園區主導搭建人才平臺

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強園戰略,堅持以人才創業創新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不動搖,以創新驅動爲發展路徑,以人才引進培養、創業服務、創新孵化爲工作重點,努力探索“人才+項目+產業”的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一是建議由市人才辦牽頭,出臺針對軟件人才的專項優惠政策,建設“園區人才活動基地”,增強園區吸引力;二是加強“校政企”合作,拓展市內外、省外高校資源,謀劃好產學研對接;三是通過主題招才、合作招才、“走出去”招纔等舉措,以及服務留才、平臺育才等創新體系支撐,不斷加快園區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集聚進程;四是強化培訓培養,開展項目實訓計劃,引入多層次的軟件培訓學院和職業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化培訓。

農村土地流轉議案 篇15

x年衛計委就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雙向轉診制度”,鼓勵社區醫院實行“首診制”,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及時轉診”。然而截止今天,在新醫改政策實施6年後,除少數省份在推行分級診療外,全國範圍內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還未真正得到確立,且面臨實施難的困境。

以溫嶺爲例,市級醫院“人滿爲患”,基層機構醫療“門可羅雀”的現象非常突出。全市各大市級醫院的病牀使用率基本都保持在100%以上,x年全市7家市級醫院的日平均開放牀位3676張,比覈定牀位淨增1046張,醫務人員超負荷運轉,1個夜班護士有時要照顧72個住院病人。反觀鄉鎮衛生院,自x年10月16日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後,使用藥品的品種變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明顯下降。隨着績效工資制度的逐步實施,衛生院績效分配考覈政策滯後,沒有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基層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推諉患者的現象非常明顯,一些原本能夠開展的項目,譬如順產、闌尾炎手術等,均已取消,“大鍋飯、養懶人”的平均主義迴歸現象明顯。

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建設和實施面臨的主要困難:

一、基礎醫療服務網底薄弱。75%的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區,近年來,儘管衛生行政部門通過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組建住院分部、鼓勵對口幫扶等多種方式努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但鄉鎮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脆弱,人員編制不足和待遇偏低的現象始終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使基層優秀醫務人員招不進,留不住,整體的業務能力提升困難。目前,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大多以國中級爲主,即使患者常見病首診願意選擇“就近方便”,但終因服務能力不高,難於取得羣衆信任,而出現小病也到市級醫院就診的現象。

二、有序分流實現難。現行醫療保險政策本着便民原則,允許居民自由選擇醫療機構,患者往往首選到市級醫療機構或者上級醫療機構就診。在區域內,市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報銷差額不是很大,不足以引導就診者分流,況且本市的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基本已取消住院牀位,導致患者首診的第一選擇是在市級醫院。醫保報銷政策的不給力,使患者有序分流效果難顯現。

三、醫療信息化建設落後。近年來,雖然區域內的各大市級醫院在信息建設上都下足了血本,但由於各自爲政,沒有形成足夠大的平臺供全市各家醫療機構共用,造成醫療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受到挑戰。而基層醫療機構因爲受制於經費和規模,沒有多餘的資金投入信息化建設,使得市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信息化水平差距很大。雖然近期,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也開始着手衛生信息平臺建設,旨在打通各家醫院的信息孤島,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打下良好的基礎,但由於起步晚、投入大、經驗不足等原因,目前還處於建設初期,阻礙了分級診療制度的實施。

只有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才能構建有序就醫,合理利用醫療資源,其建議和對策有以下幾點:

一、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切實推進“首診在社區、小病進社區和康復回社區”。加快基層全科人才的培養,在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建立起設施和功能齊全的全科醫師培養基地,爲基層醫療機構輸送合格人才。推進醫生多點執業,加大市級公立醫院點對點幫扶力度等,提升基層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下派基層衛生院需要的專業人員而不是低年資的住院醫師,提高公衆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度。發展基層的康復技術,讓在市級醫療機構治療後下轉的患者可以保持治療的連續性。合理佈局基層醫療機構,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的區域功能建設,加快轉型升級,如依託鄉鎮及街道衛生院建立康復、老年病、臨終關懷醫院等。設立專項基層衛生人才培訓基金,使服務於基層衛生院的一線醫生能夠獲得更多的培訓和實踐機會。

二、建立分級診療操作細則,完善醫保付費調節機制。1、科學界定公立醫院服務層級,促進有序就醫。確定市級綜合醫院的龍頭示範功能,主要爲各專科的診療技術中心、承擔應急性醫療救援和醫療指導等任務。二級公立醫院應偏重“服務型和專科型”定位,承擔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專科性疾病的診治。基層衛生院主要承擔保健、康復、老年及慢性疾病的治療。2、加快建立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除急診、重危病搶救外,患者首診要到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病情由首診醫院向上一級醫院轉診。術後康復期病人、慢性病維持治療期病人,則轉回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促使公立醫院按照各自界定的層級和功能提供公益性服務。3、優化雙向轉診流程,建立轉診的醫學標準、轉診的待遇、專人接待引導等制度,並對執行情況進行考覈。4、提高患者首診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拉大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報銷比例,提高經合理程序轉診患者的報銷比例。對於轉診患者,應採用累計起付錢政策。針對 “越級”首診的病例,降低報銷的比例。5、建立標準化的臨牀路徑,規範住院天數和報銷比例。在醫療費用支付方面,政府部門要加大不同等級醫院之間的醫療服務價格差距。通過醫保報銷和醫療價格的區別起到分流引導作用。6、要加快區域醫聯體的形成,在政府主導下,按照溫嶺市醫療資源的分佈特徵,建立縱向聯合的”兩大”醫聯體體系,並在各自體系內形成完整的分級診療秩序,合理分配資源,形成有序競爭。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爲分級診療提供技術支持。加快市一級醫療衛生信息平臺的建設,建立標準統一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區域醫療信息系統。打破各級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檢查信息和患者診療過程的共享,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全市統一的預約、就診、會診、健康宣教平臺。避免患者重複檢查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方便患者轉診後的技術銜接和治療的延續性,方便患者對醫療信息的整體掌握以及健康教育的普及。出臺支持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政策,包括各類遠程會診、診斷中心的收費政策,調動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分工協作的積極性。努力實現以區域三級醫院爲支撐、二級醫院爲骨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爲基礎、區域醫療診斷中心爲補充聯繫的分級診療服務模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