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武大蘭天風談攻辯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1W

1、攻辯

最新武大蘭天風談攻辯

關鍵詞:攻辯

有句形容辯論的話,叫作“智慧的碰撞,言辭的交鋒”,其實這句話還是比較偏向於辯的部分,因爲坐而論道用不着這麼激烈的方式。前面兩篇講的都是陳詞環節,論的部分可能占主導地位,這也是由環節的規則所限定的,而當我們把某些環節設置成由辯的部分佔主導地位時,這樣的環節我稱之爲交鋒環節或者近戰環節。抽象而言,就是在某個環節之中,由雙方辯手交替進行發言,主要憑藉事例、類比和短平快的邏輯攻勢,展開證明本方的觀點,或者攻打對方的理論薄弱處。

如果場上的辯手都可以說話,這個環節就叫自由辯論交鋒環節,如果是指定其中幾個辯手發言,這就是自由辯論之前的交鋒環節。在自由辯論之前的交鋒環節中,如果在發言中限定問答方,這個環節就叫作攻辯;如果對雙方發言的辯手不做問答的限定,這個環節就叫作對辯。在攻辯或者對辯結束之後,也就是在自由辯論之前,可能會設置短暫的陳詞環節,對之前的交鋒狀況進行小結

在目前已有的賽制當中,攻辯和對辯往往不會同時選用,而攻辯的選用概率又比對辯大出許多。這是因爲在對辯中由於不限制問答方,所以雙方很可能會各自爲陣,就算是靠自身的素質去臨場反應交戰,也不太容易能夠擦出火花來,而且每輪發言都可能要既答又問,這對使得整體時間和每輪時間的設置會變得很難。相比之下,攻辯規定出提問方和回答方,整個環節因此而顯得清晰,雙方在確定的任務之下,更容易制定戰略路線,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提升比賽的觀賞性。

從國辯和全辯的發展歷程來看,對辯僅在99年國辯中出場過,而攻辯在99年國辯中出現之後,已經成爲比賽環節的標準配置。目前大家比較推崇的賽制,就包括立論、反駁、攻辯、自由辯論和總結陳詞這五個基本元素,而攻辯作爲交鋒環節的開始,全部戰場發動的起跑線,其意義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完全可以用“兵家必爭之地”來形容。大賽中比較經典的攻辯,有武漢大學在xx年全辯決賽中,以無窮的數據將電子科技大學淹沒,以及xx年國辯決賽中雙方糾纏不清的喉糖問題。

而在金秋之中,除去xx年之外,攻辯環節從來就沒有缺席過。好的攻辯思路和攻辯手在武大可謂是層出不窮,通過無數次的較量和嘗試,攻辯的攻防理念已經漸漸到達顛峯,問題設計和操作手法也基本上被開發殆盡,以至於大家都開始有點重問題操作而輕題材發掘的趨向。xx年金秋半決賽上,計科的攻辯題材選取可謂是登峯造極,以舉證義務倒置這個法律問題,將法院直接逼入絕境,卻沒料到劉智連的防禦技巧和裝無辜的演技更加超凡脫俗,把王炤的時間就這樣不明不白地耗光。這大概也意味着,辯論賽需要有新的環節元素加入,因爲操作畢竟是以對辯論原理的思考爲前提的,新的環節必須要以理念來打開空間,不然也就沒有什麼操作餘地可言。目前武大的操作之風日盛,說不定也就是因爲賽制環節陳舊,在理論上的創新空間幾乎沒有,才使得大家終究只能以操作來見真章。

攻辯的時間設置要遵循特定的規律,提問方和回答方的每次發言時間上限比爲1:2,總時間爲提問方和回答方的每次發言時間上限加和的四倍。後者其實很好理解,這就規定提問方應該最多以四個問題來完成自己的目的,似乎也有點起承轉合四步的意思,往往就是首先拋出問題,然後追問對方,隨後逼迫對方進入死角,最後小結說明問題的意義所在。但是前者這個1:2,我就不太明白原因何在,可能是因爲在99年國辯的時候是1:3,結果回答方在半分鐘之內可以把提問方給徹底玩死,說明這個比例不太合適,而1:1又形同於對辯,於是乎大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搞出個1:2的比例出來。

很湊巧的是,現在還參與辯論事務的辯論界前輩,特別是信管和法院這兩個對操作發展影響最大的隊伍之中,包括易仁濤師兄、劉翔師兄、楊帆師兄等等,基本上都是作戰型辯手出身,而且他們的合作關係也很融洽,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攻辯理念和操作手法,很多都是當年他們開發出來的。最成熟的攻辯套路,就是通過數據來砸死人,比如說靠政府靠人民之類的題目,以數據說明政府的工作效能難以滿足當前的形勢需求,或者以數據證明問題主要出在民衆這邊。至於別的操作平臺,事例比類比好,類比又比邏輯好,然而話又說回來,數據也是以事情本身爲依託,事情的背後必然又隱藏有規律,規律往往能夠轉換成邏輯,所以用什麼操作平臺並不是最關鍵的,選取的平臺本身和操作水平纔是決定性因素。同樣的辯題和立場,大家基本上都是在網上去找資料,但是有的隊伍就是能找到更震撼的事例和數據,並且還不顯得很生僻很冷門,這樣的選材自然就有殺傷力。有的隊伍找出來的東西是個人都知道,不但沒有現場煽動力,對方也很容易防守,這樣就沒什麼搞頭可言。

有好的選材,再就得要看操作的水平。同樣的選材,有的辯手講來講去講不清楚,而好的辯手往往就有化腐朽爲神奇的力量,這就是操作水平的高下之分。其實大家心裏都很明白這個原則,就是堅決圍繞自己的問題前進,這要求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有功夫,不但要收窄回答範圍,而且要用言辭讓對方覺得,他要是敢繞彎子或者迂迴,全場觀衆都會噓他。只有保證每個問題都是這樣,才能徹底實現自己的攻辯目標。如果問題設計得不好,對手在20秒或者30秒鐘的回答時間內,能把屬於你的攻辯變成他的攻辯,讓大家覺得你的問題就是爲他的回答而設計的。好的問題能夠迫使對方對你亦步亦趨,即使在語言上還能有些拐彎抹角,但是觀衆都很容易總結出這些回答中的涵義,於是你就可以很自然地推進或者歸謬,這樣的攻辯就可以讓人相當滿意。

設計思路明確的攻辯,絕對不要理對方犯的其餘錯誤,必須要堅持這個觀點:一個攻辯環節只解決一個問題。對方很可能會在回答中出現別的錯誤,這個時候可以點出來,但是要馬上回到自己的攻辯上面來。可能很多人會說,也許這個錯誤很關鍵,抓這個錯誤可能會更有意義,我的觀點是,除非你自己是隊中的領袖,除非你的隊伍整體實力很高,和你配合得很有默契感,不然就不要左傾冒險主義。本來你第一個問題還沒談完,現在又要開一個新的問題,到最後肯定是兩個問題都不能談透。並且,隨着辯論理念的發展,就算你全場抓住對方的致命錯誤猛烈攻擊,也不見得就能贏下比賽,要以突出本方的正確性爲優先戰略,打擊對方的錯誤也只是來加深大家對本方觀點的肯定,不然你就算能說明對方是錯的,說不定對方反過來能證明你錯得更厲害,比賽打到最後就變成兩害相權取其輕,這就已經偏離辯論賽設置的意義。

有些攻辯是沒有明確目標和思路的,我常常做這樣的攻辯,這不能說明我對雙方觀點的理解都很透徹,只能證明我的攻辯設計手法有限,很多問題都設計不出來效果,乾脆就隨着自己的性子,講到哪裏就算是哪裏。反正我認爲,就算問不出效果來,還可以在答攻辯上面出彩,畢竟打辯論是個講實力的事情,以我的操作實力和語言表述而言,我在辯論上採取的戰略就是主動防守,沒想過在攻辯上能打倒誰,爭取也不要被別人打倒就好。

時間:xx年

對陣:文院vs信管

題目:節約型社會,消費節約更重要/節約型社會,生產節約更重要

賀捷肯定會很鬱悶,因爲在他所處的時代中,最強悍的幾支隊伍,包括信管、法院和歷史,全部都在金秋中撞上文院。像這種級別的對撞,至少也該放在半決賽來進行,而文院的這三場比賽,都是在八強或八強之前就上演的。這場文院與信管的強強對話,發生在xx年金秋的八強賽中,從陣容的對位上來看,文院並不遜色於信管——徐冶瓊是04級中朗誦效果最好的一辯,二辯位上的賈子年師兄,三辯位上的陳杰,四辯位上的賀捷,實力之強自然無須贅言。信管這邊,由隊長徐晏把守一辯位置,二四辯位照例還是李小宇和劉宇凡這對王牌組合,三辯位上則是操作紀律極爲嚴格的陳思思。以我看來,這場比賽最大的看點,並不在於誰能夠晉級——以天賦和自然來準備比賽的文院,以紀律和操作來統率全隊的信管,在各自的領域都已達到顛峯,這場比賽表面看上去是賈子年師兄和李小宇,賀捷與劉宇凡之間的強者對話,背後則是他們所代表的兩種理念和風格的對抗。天馬行空自由自在的文院,起承轉合嚴格執行的信管,無論是哪支隊伍獲勝,都將會大大影響整個武大辯壇的發展進程。

這個辯題其實是不公平的,文院所在的正方明顯吃虧。現實背景方面,從中央政府到學界聲音,都認爲節約型社會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生產領域;微觀操作層面,能支持正方的事例和數據非常難找,而反方的情況則幾乎可以用“亂花漸欲迷人眼”來形容。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爲政府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問題推給人民羣衆,就算真的是大家在生活中的浪費更爲嚴重,政府也不會明着說出來。對於文院來說,怨天尤人顯然也沒什麼用,更多的練習和探討纔是取勝之道,當時校內在辯論上有點力量的隊伍,基本上都站在文院這邊,充分保證文院的練習賽場次。反觀信管,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是找不到陪練的隊伍,因此從準備情況上看,兩隊的狀態應該說大致相當。

比賽開始之後,也就是論的部分中,雙方都沒佔到什麼優勢,這倒不是說因爲是針尖對麥芒,雙方互相剋制得很厲害,恰恰相反,兩邊發揮得都有問題。立論部分,對於這麼一個現實性很強的辯題,一上來最好不要搞任何花活,直接切入主題有事說事,結果徐冶瓊居然用一句誰都沒聽懂的古文來作開場白,這個選擇很值得商榷。而且對於這種類型的辯題,用不着什麼朗誦的技巧,越洗練越清晰越好,偏偏徐冶瓊把這麼一個關乎國計民生非常嚴肅的話題用一種非常溫柔而舒緩的語氣而吟誦出來,要不是她的朗誦功底確實一流,下面估計得睡倒不少人。反方徐晏同樣沒能抓住機會,儘管她的語音語調都很恰當,稿子的精練程度也勝過正方,但是她出現過好幾次打結的問題,整體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兩邊的分數在這個環節基本相當。

隨後在二辯的對抗上,終於等到賈子年師兄和李小宇的對決。賈子年師兄充分體現出文院的風格來,作風依然激情澎湃,語言仍舊鏗鏘有力,句句是真字字在理,遺憾的是他沒控制好時間,三個點最後的時間分佈大概是1.5+1+0.5,這對他的分數判定會有很大影響。大家可能在電視劇中看過法庭辯論,看上去是非常激烈的,思維敏捷言辭犀利,其實在真實的生活中,法庭辯論就是讀稿子,語調像機器人般很慢很硬,但是能夠最大程度保證法官聽到每個字每句話,也方便書記員記錄。同樣,在辯論中,由於評委的年齡基本上都在四十歲往上,聽覺和思維都不再如年輕時候,因此辯手不能光注重自己在場上的表現效果,同時還應兼顧評委接收訊息的能力。所以,儘管我們都覺得賈子年師兄的反駁效果很好,讓人感覺到非常激動,但在分數上他卻沒能贏過李小宇,關鍵因素就在於李小宇的稿子儘管沒什麼出彩的地方,但他卻一改往日激昂澎湃的風格,用一種很樸實的風格,把他的稿子單純而清晰地背出來,讓評委聽清楚他要講的道理。最終在論的環節中,信管略佔上風,原因就在於他們選取正確的風格和節奏,從而在戰略上獲得先機。

當年採用的攻辯賽制是一對二,每名辯手都有回答攻辯的任務,我認爲這不是在考驗辯手之間的配合,而是在考驗攻辯方挑選被攻辯人的技巧。以這場比賽爲例,文院作爲攻辯方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對付李小宇和劉宇凡,是把這兩個人同時點起來還是分開點起來。如果同時點起來,在這一輪攻辯中就設計些沒什麼明確意義的問題,讓這兩個強人沒什麼發揮的空間,然後在下一輪攻辯中上殺手鐗,欺負另外兩個實力較弱的。如果是分開點起來,文院採取的也正是這一種辦法,比如說陳杰挑選的是徐晏和劉宇凡,他就應該把關鍵性問題拋給徐晏,而把過渡性問題留給劉宇凡。實戰之中,攻辯問題是圍繞浪費在餐桌上的六百億元糧食這個數據展開的,看得出徐晏的狀態確實不太好,愣是把六百億元說成是六百億噸,後來大家做過相應的測算,發現全世界年產糧食可能都還不到三十億噸,信管隨便放個衛星就解決掉全世界幾十年的口糧問題。如果陳杰的心算能力和相關知識足夠猛,絕對能夠在這裏讓信管死得很難看,可惜他數學看來也確實不太好,於是乎雙方就開始糾纏這個數據,這個時候陳杰應該注意,一定要死死掐着徐晏來問,千萬不要不指定由哪位辯手來回答問題。可惜的是,他沒有注意這個細節,結果劉宇凡適時接過這個擔子,下面這個問答足以見證劉大人的強硬和心理素質。

陳杰:對方辯友,我方給出的數據明明是六百億元,不知道您方這個六百億噸是哪裏來的。

劉宇凡:對啊,對方辯友,您方講的是六百億元,我方談的是六百億噸,這之間並不矛盾啊,還是在生產領域的浪費更爲嚴重嘛。

陳杰:對方辯友您說的這個數據是不是太巧合呢?我方的數據是來自人民日報××年××月××日第四版,不知道您方的數據來自哪裏呢?

劉宇凡:我方的數據來自人民日報××年××月××日第八版海外版,我們看到……

這個說得好聽一點,叫做心理素質過硬,不好聽一點就叫厚顏無恥。不管怎麼說,文院本來就沒找到幾個好例子,最後還被信管用這樣的方法給解決掉,士氣肯定是大受影響。而信管則順勢抓住戰機,陳思思的攻辯並沒什麼特別的,就是從宏觀層面上不停扔數據,從水資源到電力再到煤炭,全部都是生產領域的浪費更爲嚴重,所佔比例全都在90%以上。文院回答的情況也很糟糕,徐冶瓊依然是慢條斯理抑揚頓挫的風格,估計她也明白這些問題不好回答,所以想用這種辦法儘可能多耗點時間,但是她慢得實在太過分,30秒的回答時間她居然能搞出兩次超時來,這肯定給評委非常不好的印象。前面我講過,這種題目就是需要語音語調越乾脆越直接越好,結果文院愣是把比賽當成詩詞朗誦會來對待,尤其是在對辯環節,本來就是要你來我往非常激烈,這個時候要還是不緊不慢的作風,觀衆都恨不得要造反。

許多不利的因素開始堆積,而真正的致命殺招,則是來自劉宇凡的攻辯三分鐘。前面陳思思的攻辯,很多人興許都覺得沒什麼技術含量,無非就是數據的地毯式轟炸,而劉宇凡則是從水泥這個具體領域中出發的。他的問題結構是:水泥每年的浪費有多麼嚴重;這樣的浪費只在生產領域中出現,消費節約如何能解決這個問題;像水泥這種只在生產領域中發生的浪費,還有多少多少種,消費節約又該怎麼辦;如果在這些領域中搞好生產節約,可以產生多麼大的效果。從提出問題到質問對方,再到解決問題迴歸本方,起承轉合非常嚴密,推進過程也恰到好處。可以說,劉宇凡在問題設計的節奏上,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套攻辯問題,幾乎不需要什麼強推技巧,照着問題問下去就能輕鬆完工。

當然,如果沒有立場的優勢,信管也很難進行得這麼舒服,但是我認爲,能把立場的優勢發揮到這個水平,這也是頂級強隊的特徵之一。xx年和xx年的金秋決賽之前,我恰好有幸與當年的冠軍隊打練習,他們在練習中所持的立場,剛好就是決賽中對手所持有的立場,所以這也可以讓我去比較,決賽中兩支隊伍在辯題同一立場上的準備水平。比如說xx年信管所準備的正方,從立論上就可以直接讓反方舉手投降,xx年法院所準備的正方,事例上比政管更人性化,更容易從情感上打動觀衆。他們能拿下最終的冠軍,這也是真實實力的反映,運氣這個東西,只是勝負之前的幌子,勝負之後的託詞,真正想要成爲王者,就不能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想法。

隨後的自由辯論,信管繼續着他們教科書式的表演。首先還是以宏觀數據來熱場,而文院的反應也不可謂不到位,陳杰反問道“如果光有浪費而沒有技術進行節約,是不是還是從消費節約做起更現實可行呢?”信管順水推舟打出第二套戰場,指出某某企業採用某某技術獲得什麼樣的節約效果,一下子將文院最後的希望也給擊碎掉。可以說,這個辯題中反方要做的事情,到這裏已經全部到位,後面的十分鐘純粹就是大家忽悠,把時間殺光等待主席宣佈一個大家心知肚明的結果。

在上篇文章中我曾經提到過,信管和法院比較善於打現實性辯題,而人文系統則比較善於打哲學性辯題,由此導出的風格也就是樸實與飄逸,實證與想象之間的不同。從這個現實性辯題中決出的勝負,只能說信管在自己的地盤上保住勝利,並不能說信管所代表的風格就比文院所代表的風格更好。可惜的是,信管在這場比賽中獲勝後,最終與風格相同的法院會師於決賽,於是武大辯論開始言必稱操作,但是操作是要丟例子拋數據,不等於丟例子拋數據就是操作。當我們回顧這些強隊的比賽,會發現他們對於辯題都有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尋求最有利的立論架構,然後用有效的戰場編排來展開。辯論並不是起於立論,而是對辯題的思考和認識,這需要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知識來作爲基礎,在隨後的人物介紹中,我們就共同來看看這些知識的攝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今日人物:李小宇 劉宇凡

兩位數場次的不敗記錄,連續兩年的冠軍頭銜,信管王朝的確立過程,兩個王牌辯手的成長生涯。這樣的開場白有點像廣告語,事實上,該怎樣去描述和形容這兩個人,我認爲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裏就從我認爲他們的時間順序出發,先講講劉宇凡劉大人。

認識劉大人是在xx年的十二院賽上,其時正逢第二輪比賽,他率領信管和政管打出一場無比絕妙的比賽。肖函有次說,這場比賽是她看過最好的一場比賽,雙方都敢於接問題,見招拆招妙語連珠。我覺得這和辯題有很大關係,當場的題目是“細節決定成敗/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據說這種不對稱式辯題是陳文晉老師的試驗,等於就是兩邊各講各的,看誰講的精彩好看。最精彩的部分當屬劉宇凡的四辯稿,我就記得他最後的結語,“當有一天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當我們回想起這一生的經歷,哪怕只有一件事情,能讓我們熱淚盈眶激動不已,我們就可以說:‘這一生,足以!’謝謝大家!”這篇稿子的製作可謂是嚴謹而動人,轉換和推進速度非常恰當,語音語調的配合也是天衣無縫,讓人聽來真是覺得熱血澎湃佩服得五體投地。以往看劉宇凡的比賽,也不覺得他在場上的作用有多麼明顯,但是這場比賽,徹底改變我對他的認識。

賽後有幸和劉宇凡互換qq,並在十二院賽的決賽之前,得到他很大的幫助。當時我們和法院對戰的題目是藝術商品化的利弊問題,我拿着這個題目去向他請教,最後給我的感覺有兩點:劉大人的語言修飾功底很強,劉大人看過的電影很多。後來在xx年去觀看《小鎮》謝幕版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劉宇凡還是文華的劇本主筆,所以我總認爲,正是因爲他在電影和文學方面的廣泛涉獵和深刻領悟,才使他的四辯詞能夠如此近人如此動人,這不僅僅是因爲他的文筆因此而得益,還因爲他在這些作品中主要關注的是人性,這也能讓他更好地把握聽衆的心理。可惜也正是因爲他這樣的興趣愛好,使得他最終還是沒有在辯論中投入更多,而將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戲劇方面。不過當我們提到劉宇凡劉大人的時候,腦海之中總還是“不敗”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會更大一些,畢竟在來到武大以後,他參加過的辯論賽只要是分勝負的,確實是從來都沒有輸過。

說到操作強硬,肖涵在xx年時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是如此登峯造極的水平,也未必就勝過劉宇凡;說到四辯稿,劉宇凡樸實近人的風格,看上去雖然不夠華麗,效果絕對是毋庸置疑的。於是這也會讓大家聯想到一些問題:沒有劉宇凡的信管會怎樣?李小宇的成就又會有多高?xx年金秋中,李小宇在十六強和半決賽中的兩篇反駁稿,已經成爲反駁選手的參考寶典,“邏輯上不成立,現實中不必然,價值上更不可取”這樣的收關語,已經在各種比賽中出現過無數次。然而信管真正所遭遇的兩場硬戰,八強遇文院和決賽遇法院,都是在劉宇凡的出色發揮之下,才讓信管化險爲夷創關成功。從比賽過程來看,劉宇凡恰好都是在攻辯環節中發威的,在對陣法院的比賽之中,他答攻辯的時候用的都是很簡單的道理,比如“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謬誤,難道我們會因此否定真理的存在嗎?”對方劉智連的攻辯問題本來是圍繞麻將展開的,她估計怎麼樣也沒想到,這麼一個市井的素材,能讓劉宇凡上到如此之高的層次。這場決賽確實很乏味,因爲雙方都沒給對方留下什麼破綻,出現過的幾次掌聲全部是給劉宇凡,也就是在他答攻辯的時候。這場比賽的勝利,金秋賽場上的成功衛冕,不但爲劉宇凡的辯論生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也象徵着他在辯論中登上頂峯的時刻,這樣一場謝幕的演出,足以讓每個人都爲之讚歎不已,羨慕甚至是嫉妒。

講到李小宇,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幽默感,能夠輕鬆讓人笑到抽筋,心想天津到底是個出笑星的地方,這和他在賽場上的強硬形象真是鮮明對比。作爲人氣型辯手,他的事蹟想必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我在這裏講件他不太常做的事情,就是點評。點評這項工作,其實是非常考驗辯手的,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戰經驗,上臺肯定是得被噓的。想想看,往往都是成名辯手或者骨灰辯手纔有點評的資格,上臺後如果講不出什麼特別的思考或者解題理論,這肯定就是砸牌子的結果。李小宇平時很少去看別院的新生賽決賽,我只在今年校隊的幾次練習賽中見過他的點評,按說信管的辯手都是以操作見長,可李小宇的點評從來都是圍繞理論層面展開,最後成功上升到價值層面,而且他的點評總能帶給人新的思考角度,能達到這種境界的辯手,03級以及後來幾屆,絕對不超過三個人,這樣的成就已經足以使他和前輩辯手相執肩。

今日盤點:信管

講完兩個王牌人物的故事,再就要來講講他們所處的王朝時代。連續三年殺入決賽,加上成功衛冕的經歷,這個王朝的建立可謂是實質名歸。上個王朝時代是由人文在98-xx年間創造的,不過當時武大還沒有實現四校合併,此後參賽隊伍的數量迅速擴大,競爭的多樣性和比賽的複雜性都比以往有很大提高。最爲重要的是,四校合併前的武大,在辯論中還處於探索和開創期,比賽的勝利主要依靠是辯手的天賦。隨着辯論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手法不斷被完善,越來越多的隊伍開始掌握辯論賽的勝負之道,也從很大程度上擺脫辯手個人因素對於整體實力的影響。因此,即使後來的辯手再也不及前輩們天馬行空般的才華,但是武大的辯論水平卻有着全面的提高,並形成良好的梯級隊列。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想要獲得金秋的冠軍進而衛冕,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更何況大家也都公認,03級的整體實力在近些年來確實是最強的,而信管的王朝時代正好是在03級辯手的黃金時期鑄造而成,這其中的艱難和意義就更值得爲後來人所肯定。所以我才認爲,法院即使衛冕成功,甚至實現三連冠直至n連冠的成績,也未必就能算是個王朝,因爲大家從今年新生賽中也能看出,法院的新生雖然素質是還不錯,但別的院卻都很成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多拿幾次冠軍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信管的培養模式是很有意思的,在日常的訓練方面他們與法院基本相同,但是在比賽上信管明顯比法院敢於冒險,具體表現在連續三年的金秋半決賽上,信管都會派出與之前八強戰有很大不同的陣容。xx年的時候李小宇閃亮登場,要知道當時他只是個新生,我估計在人手充足的前提之下,沒有哪個院敢這樣做;xx年的時候隊長主將王凌沒有登場,未來的隊長徐晏頂替她的位置;xx年的時候用李思和王玉珏換下徐晏和陳思思,將輪換制進行到底。讓每個有實力的隊員都能感受金秋,這是信管非常值得被稱讚的決策,也是信管作爲王者的實力體現。王者這個詞並不常單獨出現,往往看到的都是“王者風範”“王者之風”,這也就很好地說明,成績只是背景,實力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整體所表現出來的氣質,這種氣質和感覺究竟是怎樣的,就請大家慢慢來體會和感受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