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研究會上的發言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9W

各位文友:

散文研究會上的發言

今天是我縣散文學會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散文研討會,大家把我選爲會長,我不得不圍繞會議的主題,帶頭髮個言。。題目就是“我怎樣寫散文”,談談我寫散文的體會。在衆位寫作高手的面前,我實在是濫竽充數,貽笑大方。

我中學時代就熱愛文學,常讀語法修辭和名著。工作後和文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講話、報告、總結、簡報寫了一大堆。但機關文字重準確,文章剔枝去葉,缺少滋潤華美。退休後,我想用畫來表現世間美的東西,開始學繪畫。我女兒說:“爸爸,你何必另起竈呢,就用你習慣的文字抒寫生活吧。”我於是決心調換一張臉即用文學的臉來觀察生活,調換一種筆調即用文學的筆調來寫生活,充分表現人性美、自然美和社會美。接連寫出20來篇散文,都在報刊雜誌原文刊登了,有的還享受到較高的待遇。從摸索中,我體會到散文寫作應該做到:

一、要有一個表現美的願望。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有一個願望,就是要把世間美的東西發掘出來,表現出來,美化人們的靈魂,抒發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二、要有一個美的題材和立意。我的博客名字叫“環保與美”,我寫的文章題材,都是與人類生存環境關係密切的花鳥蟲魚之類,從它們的美,體現人性的美。追求文章的教育性和美的欣賞性、新鮮性,是我選材立意的根據。

三、要有深入細緻的觀察。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藝術起至微。”沒有細節的觀察,沒有細節的描寫就沒有藝術。法國著名文學家莫泊桑曾說過:“爲了形容草原的樹,或燃燒的火,我要站在這棵樹或這火焰前直至感覺到它不像別的樹,或別的火焰爲此。”只有通過細微的觀察,才能描寫出景物的個性特徵。觀察是描寫的前提。我寫《鳥庫》,西門那株小葉榕樹,我就去過三次,一次看麻雀怎樣從周圍建築上下來,二次看麻雀怎樣在樹上過夜,三次看麻雀怎樣與人共處。寫外國小孫女,寫小狗,都事前對他們作了細緻的觀察,並對他們的表現作了記錄。

四、要有聯想和想象。高爾基說:“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別林斯基說:“思想是通過形象說出來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既要豐富,又要合理,文章纔會充實感人。我寫麻雀尋根問祖回來,寫燕子抗震築巢,都是借用聯想和想象,得出的畫面和事蹟。

五、要有一個表現美的手法。各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表現手法。例如攝影,要用調光、調距、調角度來表現;國畫山石畫要用鉤、皴、擦、染、點來表現。文學則要通過各種修辭手段,把平淡無奇的文字,組合成生動、精煉的語言來表現。事實上,不採用修辭,就寫不成文藝散文,只能寫成一般的敘事文章,沒有特殊的美感。語言文字反映的美,應該比攝影、繪畫反映的美更靈動,更具有思想性。因爲語言文字可以賦於景物有動作有思想情感。清代國畫大師鄭板橋說過:倒印在牆上的竹,已經不是原來的竹了(大意)。我描述的花草蟲鳥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了,它比原形更美更有靈氣。要達到這種境界,不借助衆多的修辭手法,是辦不到的。採用修辭手法,就是要打破常規的語法規範,所以我的文章裏,按照語法尋找,會有一些看來不通的句子,但用修辭來衡量,它是合理的。我常用以下幾種修辭方法。

1、擬人。擬人就是把物當做人來寫。把沒有思想的物,當做有思想的物,既抒情,又生動活潑。這種手法,寫景的文章常用,詩詞常用。如杜詩“四更山吐月”“羣山萬壑赴荊門”,一個“吐”字,一個“赴”字,使山活動起來了,寄託了思想感情。我寫散文,大都離不開用擬人法。如我文章的標題“和太陽鬥智”、“失意的古廟”,是通過擬人法想出的,其他文章中一些句子,也是用擬人法造的。如“老柏樹伸開枝丫,吊着長長的鬍鬚,邀請喜鵲來築巢。”“兩排綠樹又像懸浮在空中的兩道望不到頭的清流,被清風踏出浪花,盪出滿城清涼美麗。”“春天還歇在樹梢。”“綠葉們舞動起來,飄飄的晃盪着太陽,把它揉成碎片。”“金彈子果果帶着朦朧的臉色,藏在翠葉下打盹。”“這些高筍苗,株株健壯,個個身披綠盾青劍,跟着主人,浩浩蕩蕩開赴河沿,駐紮在岸邊,隊伍拖了一里多長。”“大道兩邊的青山陡起,手牽手兒排列,一直迎送着車子。”“山風吹來,黃葉卷着霧滴,追趕衣衫單薄的人。”“高低不平的小草,穿滿露珠,擁擠在小道上,”“一天早晨,城市還沒有睜開眼睛”,“古鎮平坐在大園盆底,發出燦爛的微笑。”“唯有那半衰的山草,打着精神,歡迎羊們。”通過這些擬人的句子,使文章新鮮,生動、抒情,更具神韻。

2、比喻。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這是使散文形象化的方法之一。“天空頓時象飄滿落葉,變得一團灰黑。”“一栽就跳進樹的心窩裏,像驟雨打綠池,瞬間就不見蹤影。”“兩隻豎得高高的長耳朵,跑起來一順往後倒,像拖着兩片飄着的竹葉。”“她有一頭柔亮過肩的黑髮,髮腳捲揚,像春天柳絲一樣擺動。”“烏黑的眼珠轉動起來,像暖窩中飛出的一對小鳥,美麗靈動。”通過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化了,增強了感染力。

3、排比。即將3個或3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的詞組、句子、段落排列起來,用以增強語勢,加深印象,增強情感。如我在《天空掛着一片笑聲》中寫到“春風聽見了從樹梢上下來,從山間田野趕來,從喧鬧的街市走來,在船上歡呼打滾,牽衣起舞,給大家撫摸獻溫情。”“借春風的高興,抒寫人的高興。我經常使用這種排比句。在“巢塌了,再築”中寫到:“一個燕巢,對燕子說來,是個龐大的建築,要搬運千千萬萬口泥,吐千千萬萬口唾液,做千千萬萬次的粘接,費的功夫,不亞於人們造一座住房。”三個排比句極言燕子築巢的艱辛。

4、誇張。抓住事物的某一特徵,從性質、狀態、數量或程度方面加以誇大鋪張,鮮明地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徵,在形象情感上給讀者以最大的滿足。如“和太陽鬥智”一文中“文竹蟬翼般的綠葉叢裏,冒出幾莖筆直的新筍,高高地撐着夜的天空。”新筍撐着天空屬於誇張。在“巢塌了,再築”裏,也有誇張的成份。

5、通感。人的眼耳口鼻舌膚的幾種感覺能夠互相轉化,互相溝通。如說“鳥語香”,是把聽覺轉換成了嗅覺,“歌聲燦爛”是把聽覺轉換成了視覺。“甜蜜的火焰”是把味覺轉換了視覺,“聲音剌耳”是把聽覺轉換成了膚覺。這種感覺相互溝通,相互轉化的現象就是通感。這是人人都有的心理現象。人的通感現象運用到寫作上,能克服語言材料的單調,增強語言材料的色彩。如我寫平樂古鎮那篇遊記,主要表現遊人的歡樂,標題爲“天空掛着一片笑聲”。笑聲是不能掛的,但把聽覺笑聲轉化爲視覺的幕布,就可以掛了。這樣笑聲不但能聽到,還能看到,增強了笑的色彩,使對象更形象生動。這就比用“平樂古鎮笑聲喧”做標題更具藝術性,更高一個層次了。這按照語法標準是不通的,但按通感理論是合法的。

6、虛實句。凡由動詞和某種抽象的概念搭配,即可構成一種散發濃郁詩味的“虛實句”。如報刊雜誌上見到的詩句“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朧”,“撕碎了一片沉寂”。喝朦朧,撕碎沉寂,這種實與虛的搭配而產生的現象,是不符合生活的真實的,現實沒有人喝朦朧,沒有人撕沉寂,但藝術有別於生活的真實。這是在生活的基礎上創造的有別於現實的藝術真實。我在散文寫作中,也用到這種修辭藝術。如“千百年來,老榕樹爲古鎮記錄歷史,而今爲古鎮招引繁華,”“它們沒有眼淚,但心裏的傷痛,在高樓上汩汩地滴。”“定將趕走一片清新。”“讓花草親近它,讓溫情裝滿屋子。”“裝滿了記憶回家。”“載着一天的收穫。”“塞滿了恐怖。”句子中加黑點的就是虛實搭配。這種搭配,在語法上是不允許的,在大多數文章中是不用的,但在修辭層面上,是允許的,它使文章新鮮而富抒情。

7、語音修辭。通過語音修辭,使句子形成整齊美,抑揚美,迴環美。這些美都是音樂所具備的,所以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音樂美。我在散文寫作中,常用排比句、對稱句、相似句,以形成整齊美。排比句已在排比法中舉過例了。對稱句、相似句如:“時令剛到初夏,春天還歇在樹梢,山野一片新綠,處處生機盎然。”“滿座顧客,嘻嘻哈哈,人鳥共處,各樂各的。”“它們飛行的軌跡,在天空,在田野,交織成密密的美麗無形的大網。”“山羊細嫩的皮膚磨破了皮,雪白光亮的毛髮沾滿了污穢。大地剛剛甦醒,四周空蕩悽清,柏油路上,只有山羊的哀叫,只有飄着的雨絲。”“走在古驛道上,彷彿同古人在並肩:黃衣使者,騾馬商人,叮噹而過。”同時,爲了形成抑揚美,句與句之間,大體做到有平有仄,平仄相間。如上面山羊那句裏,標有着重號的句末字“醒”、“清”、“叫”、“絲”,爲仄平仄平。下句“者”“人”“過”爲仄平仄。

8、注意用詞造句。這不屬於修辭範圍,但也非常重要。我常注意動詞的錘鍊和自創詞、借用詞。如“大樹不堪重負,不時溢出幾隻鳥。”“太陽朝屋裏擠。”“但高筍已孕育了兒女,在莖的基部,逐漸膨大,把土鼓出細細的皺紋。”上面的“溢”、“擠”、“鼓”都是經過推敲選擇而來的,比較生動傳神。

“屋裏常著和風柔色。”“柔色”是自造詞。整個句子仿陸游《詠梅》“常著風和雨”的句式而成。

“一片沙丘脫穎而出。”“脫穎”是借用詞,用在這裏顯得新鮮。“筍林在秋風中颯颯響着衰聲。”“山坡上已沒有鮮花,唯有那半衰的山草,打着精動,熱情歡迎羊們。”“衰聲”、“半衰”都是自造詞。

文學的手段很多,修辭方法也遠非這些,以上只是我體會較深,用得較多的幾方面,如有不妥,請大家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