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品讀經典演講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K

遇一好書,與智者神遊,乃人生一大幸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教師品讀經典演講稿,歡迎借鑑參考。

教師品讀經典演講稿

品讀經典 在感悟中成長

像一支燃燒的火把,照亮我們人生前進的方向;像一條涓涓細流,滋潤着我們心靈;像一縷溫暖的春風,促生着明天的希望。這就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經典,五千年的智慧精華,穿越時空,一路走來,融進了偉大的中國夢。

我,是8 0 後出生的一代。我們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父母的眼裏,我們就是他們的小皇帝、小公主。記得兒時長輩經常這樣說:“你們這一代啊,是最幸福的一代,不用考慮飢飽,不用承擔家庭重任,不用爲將來擔心”。在大家的羨慕和讚歎中,在長輩們無微不至的呵護下,在無憂無慮的生活中,我們一天天長大。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這些先天性的優越條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使我們學會了懶惰、學會了任性。沒有學會生活技巧、沒有學會謙讓包容、沒有學會感恩回報,總認爲父母給予我們的一切天經地義、無可非議。但是,是誰賦予了我們生命?是誰給我們享受這些的權利?今後的人生路怎麼走?我們又爲父母做了些什麼呢?

品讀傳統文化,感悟聖賢智慧。今天,在市局的大力倡導下,我們讀經典、修品德、正己身、學做人。一部《弟子規》,讓我反覆品讀,愛不釋手,好像與古人對話,似醇香透人心扉,開人心智。它是我成長中的“滋補品”,它是我做人做事的修

整器,它是我前進方向的導航儀。回首過去,多少塵封往事涌上心頭。

曾記得,兒時頑劣的我,捉迷藏,將藏身的衣櫃“翻江倒海”亂丟一地;玩遊戲,因貪玩逃學被老師、父母嚴厲批評教育;愛逞能,擅自偷騎警用摩托車而導致父親被處分......。是父母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教育,愛心包容,才使我就像被細心呵護的小樹一樣,直直的長高健康的長大。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的愛是多種多樣的,爲了你健康成長,爲了你將來更好生活,他們含辛茹苦,夜以繼日的忙碌,操碎了心,累病了身體。但他們不求任何物質回報,渴望的只是做兒女的能在工作之餘一個電話的問候、一次交心的談話、一頓晚餐的團聚。這纔是父母想要的,他們需要的是一顆感恩之心,是我們血濃於水的親情。

孝道的傳承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材,記得當時患病臥牀多年的奶奶做了乳腺癌手術,到了後期病情已經惡化,傷口伴着惡臭不斷的流出膿水,一直不能癒合,需要不斷的消炎敷藥,是父母不嫌髒不嫌累,每天擦洗換藥,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顧,從無半點怨言,直到奶奶生命的最後一刻。從那時起,我就暗自對自己說:“我長大後一定要像父母對爺爺奶奶一樣,好好的孝順他們”!但是現在捫心自問,我總是以工作忙、孩子太小、應酬多沒時間作爲藉口,一次次的推脫,總覺得少回去一次沒有什麼,父母會理解的。

是的,父母的確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甚至還會安慰道:“好好工作,注意身體,別給自己太多壓力,家裏沒事,你放心吧,”,其實呢?他們早已默默的承受了思念和孤獨。

是啊,我們總是認爲還有太多的時間和機會去孝敬父母,但是又有誰,能清楚的知道父母還能陪我們走多遠呢?所以,當我們擁有的時候,一定要把握現在,學會珍惜。學習傳統文化孝道理念,感悟《弟子規》做人道理。我心中也默默定下了一條不變準則,“ 3 天內,必須回到父母身邊陪他們吃頓飯,聊會兒天。如果有事外出,每天必須給父母報個平安,以免讓父母牽掛”。孝敬父母是美德,更是責任,學會責任擔當,才能盡心履行職責。母親節這天,我精選了一束康乃馨,爲父母的健康快樂而祝福。

孝,貴在用心去做,貴在持之以恆。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將以傳統文化經典來豐富自己、提升自己,以感恩的心善待父母、尊敬領導、友愛同事、感恩社會,追尋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爲公路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在這裏,願天下所有含辛茹苦的父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萬事如意。

品讀國學經典演講稿篇

在接觸國學之前,我總以爲那些四書、五經是前人的事,是他們考取功名的途徑,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過時的古思想,與我們現代人沒多大關係,況且那些之乎者也的東西既看不懂也聽不懂。然而生活中的兩件小事改變了我的看法。

前年我們家鋪地面,請來了一位瓦工師傅。我在一旁看他幹活,他拿着水管找水平,用墨線吊直,又用尺子量過來量過去,我覺得他幹得太慢,便催促道:“不用太認真,差不多就行了。”他卻說:“馬虎不得,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我當時一愣,他這句話來自舊唐書《大戴禮記·保傅》:“《易》曰:‘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故君子慎重始也。”他用得如此自然,如此恰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直在中國百姓中傳承,這國學經典是我們百姓的道德水準,是生活行動的指南。

是的,仔細想來,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也正是因爲有它的傳統文化爲基石,才使各種災難望而卻步。20xx年汶川地震後,我們的溫總理第一時間到達災區,親自指揮搶險救災,在被掩埋的國小廢墟旁,溫總理用嘶啞、哽咽的話語,向廢墟中的孩子喊話,年過花甲的總理,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營救中他親自動手幫忙。當他得知由於橋樑倒塌,彭州市10萬羣衆被堵在山中,救災人員和物資無法運入時,救人心切的總理在電話裏大喊:“我不管你們怎麼樣,我只要這10萬羣衆脫險,這是命令!”之後他把電話掛了。記者還看到總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機部隊領導發出指示,“我就一句話,是人民養育了你們,你們自己看着辦。”

我們的總理愛民如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大學》裏“如保赤子”的思想。

“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總理給人民樹立的榜樣。因此,中國人民是優秀的。地震中,面臨生死考驗,都江堰市聚源中學15名上課老師放棄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用自己的生命給孩子打開了一條條獲救之路。德陽市漢旺鎮50歲的譚老師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挽救了四名學生。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老師用身體擋住了水泥板,救了懷裏抱着的孩子。

也正是因爲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義,且代代相傳,纔有那躺在木板上,忍受着傷痛的孩子,還不忘行少先隊禮表示感謝的感人場面,纔有那十幾萬子弟兵捨身救災民的動人事蹟,也纔有那十三億人民捐款捐物,心繫災區的強勁力量。還有什麼困難戰勝不了的呢?

從國家領導到普通百姓,從老、中、少三代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我拿起了《論語》,去學習如何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去學習如何交友,如何做君做臣,感悟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 “仁、義、禮、智、信”。拿起了《大學》去領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思想,去領悟“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去領悟“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的財富觀。也拿來起《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學習古人遵循自然之道,追求“和”的理念……我也將拿起《孟子》及更多的國學經典去學習品讀,儘管很多地方還不能領悟,儘管由於年齡的原因記不住多少,但我依然堅持去學習。

教師品讀國學經典演講稿篇

品讀國學經典 感悟人生

結緣國學經典《大學》、《論語》、《孟子》和《中庸》是源於女兒幼兒園在南師大仙林校區舉辦的一場周豔玲親子教育講座。講座是親子教育專題,主要是培訓父母如何“演”好父母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好習慣等。周教授提到了讀國學經典的意義和重要性,要讓孩子從小開始品讀中華國學經典,培養文化底蘊,爲此我也開始了我的讀國學之路。

讀《大學》讓我更有自知之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明明德就是要求我們首先要學習並能夠明白和發掘自身美好的品行與道德;親民則要求我們要推己及人,發揚美好的品行與道德;止於至善,要求我們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後面一句自己則認爲更重要,“止”就是對自己能力範圍的界定,及對自己的定位,即自知之明。但我認爲還應該加上知彼!因爲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夠對自己進行定位,才能找準自己的方向,才能夠意志堅定的去努力,即有定。定下位後就不會去胡思亂想,使自己的內心平靜,即能靜。“靜而後能安”,不會被別人的蠱惑之言所動搖,不會因爲他人的慫恿而迷失自己的方向,不會受各種各樣的因素干擾,才能得安。“安而後能慮”,將自己的目標和努力進行規劃思考,進入具體操作的過程。“慮而後能得”,在做到前面的基礎上,才能使自己有所收穫。

讀《論語》讓我更懂爲師之道,爲母之道

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見身教的重要性。作爲教師能做到以身示範,沒有言語的說教,卻更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作爲母親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好習慣,也是一樣身教大於言傳。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爲教師必需經常複習故業, 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注重自身的學習涵養,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書育人的前提。作爲母親教育孩子亦是一樣道理。

讀《孟子》讓我作爲班主任、團總支負責人能更好的管理學生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爲貴,社稷次這二,君爲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的思想觀念影響深遠,對我們民族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 作爲班級的管理者,作爲團總支的管理者讀《孟子》讓我對如何更好的管理有了更深的認識,也使我的管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讀《中庸》讓我更懂爲人處世之道

“中庸”的許多思想,如做人要講誠信,要仁愛,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極端,要恰到好處等等都包含着豐富的辨證法,對今天認識和觀察世界,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諸多問題仍具有極大的價值。

“中庸”思想以“至誠”爲做人做事的準則。“爲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就強調人與人之間交往得以“誠”爲重,從而在爲人處世中,達到“中和”、“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也正是當今社會迫切需要做到的一點,就是“和諧”。“中庸”思想讓我在處理個人、家庭、朋友、同事、異性交往等關係中,更遊刃有餘。

對國學經典的閱讀未完待續,我將不斷學習,不斷昇華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