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演講稿(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2W

廣播演講稿 篇1

近年來,我們利川市民族實驗國小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校園裏樹綠花香,老師們精於事業,全心從教,同學們猶如拔節的竹子——一年更比一年高!學校一次又一次獲得殊榮。可以說,學校一天天在發展,環境一天天在改善。身爲實小的一分子,試問誰又能不爲此自豪和歡呼?

廣播演講稿(精選6篇)

但是,同學們想過嗎?學校要發展,形象要高大,光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你、我、他,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一言,我一行,才能塑造出實小高大、美麗的形象,每一位同學的舉止言行展現的正是學校的品味,關係着學校的榮辱。

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中華民族從來就有勤勞、勇敢、誠實、謙遜的美德,所以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而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更爲我們作出了榜樣,無論對上級、下級或老百姓說話總是誠懇親切、平易近人。古人說:“言爲心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講文明、講禮貌,多使用禮貌用語,往往是消除誤解,緩和矛盾的良方。謙遜禮讓的文明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養水平,讓我們的心靈更純潔,更受人歡迎!

有同學會問:什麼是文明禮儀?

廣播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深夜裏,我仰望天空,我的目光有些許迷茫,我擡起手,眯起眼,從指縫間尋找黑暗中的光亮,彷彿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導我們攻克難關,走向光明。

這幾日疫情的猛烈攻勢,把人們從準備過年的喜悅全然抽離了出來。過年了,馬路上冷冷清清,三三兩兩的行人,稀稀疏疏,愈發透着冷意,讓人不禁覺得有些落寞和慌亂。

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走在大街上的我,爲什麼會感到慌亂?手機仍在震動,但我的心已麻木到不想拿出看一眼。我似乎被包裹在信息和數據的浪潮中,被那些誇大其詞、引起恐慌的僞新聞所影響,覺得自己魚游釜中,也許下一秒就是我被感染。這種被信息同質化的思維模式,扼殺了我思考與辨別是非的主觀能動性。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一方面,人們不滿足於政府官方媒體冰山一角的報道,在社交媒體尋求各種“內部消息”。另一方面,大量未經證實的信息四處氾濫,趁機作亂,搞得人心惶惶。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是因謠言和恐慌造成的社會秩序的混亂。面對突發新聞,羣衆常常忘了去追究事實本身,而很容易把焦點聚集在情緒化觀點的論戰上。在很大程度上,媒體是社會的折射。而人又是社會性的動物。隨着肺炎疫情的持續發酵,許多民衆已經出現了“病毒未來,心態先崩”的情況,這無疑是一種心理感染或者精神感染,而這種感染的危害並不亞於病毒入侵肺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光看資訊,卻沒有一個明確的措施來證明它是否正確,這個時候的我們就不能輕易相信。現在疫情發展到當前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提升自己辨別真假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拒絕恐慌,保持信心,把“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落到實處,正確看待疫情當下。

記得《非典十年祭》紀錄片裏有一句話,今天預言成真:“以後變異病毒一定還會出現”。人類對大自然的不知敬畏,纔是一切災難的源頭。世界衛生組織給出過一個數據:在過去30多年裏,超過70%的新發疾病,都是源自野生動物。但很顯然,無論是埃博拉,還是HIV,SARS,人們彷彿一定要讓病毒發生在自己身上體驗過一遭,才知自己的過失。於是,新型冠狀病毒出現了。它再一次向人類證明:食用野生動物,無異於敲響人類的喪鐘。

加繆在《鼠疫》中寫到:人世間所有的罪惡,幾乎都是由愚昧無知造成。我們妄想着自己是高級動物,強大到我們認爲在這個世界,我們可以隨便決定一個低等動物的生命,不曾想到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歐洲鼠疫,黑死病,新冠肺炎疫情等等。傷害是等價的,在自然面前的我們仍渺小,我們最需要的向大自然報以最真摯的歉意,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綠色家園。

《三體》裏有一句話,用來形容宇宙爭奪: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我覺得用來形容人類和病毒,也一樣合適。我們深知,醫護人員不是神。新型病毒,需要時間去攻克。科研人員是在和病毒賽跑。病毒不斷有新的變化,而醫護人員必須以實際情況不斷改變治療方式。我們能做的不是坐井觀天,或是傲慢地認爲醫護人員的能力不夠才導致疫情不斷蔓延。我們可以心裏祈禱,也可以儘自己所能,爲疫情嚴重物質匱乏地區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只要人人獻出一份愛,克服困難指日可待。

廣播演講稿 篇3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爲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衆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禮儀,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着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着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麼?

這裏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爲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爲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爲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爲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爲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羣有道德的民衆。

廣播演講稿 篇4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講文明、有禮貌是一種美德,也是每個人的追求。我們小學生應該是文明的先鋒,禮儀的標兵。看,在馬路邊,都自覺遵守信號燈;看,在公交車上,紛紛給老人、孕婦讓座;看,在校園裏,一位小同學磕倒了,大同學就主動跑過去,扶起他——到處洋溢着文明禮儀的氣息。講文明,懂禮貌的現象雖然隨處可見。

但是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我們身邊,在一部分同學身上,還存在着某些不文明行爲。例如:在校園內,樓梯上,總能見到與我們的美麗校園不和諧的紙屑、食品袋,糖紙隨處亂扔,甚至有同學認爲,反正有值日的同學打掃,扔了又有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學在走廊上追逐打鬧,走路推推搡搡;還有部分同學講髒話、粗話,隨意攀爬樹枝,甚至個別同學故意損壞學校的公物。這一舉一動,無不表現出一種文明的缺失。“小而不爲,老來何爲?”作爲學生,除去學習,學會做人更是重要的一課。文明禮貌就是做人的前提。如果人人都能講文明,有禮貌,那我們的生活將會更美好。

文明禮儀是我們學習生活的根基,是我們健康成長的臂膀。不要讓文明只在紙上出現,更要出現在行動中,讓我們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爭做新世紀、新時代的文明之星,讓文明與我們同行!

廣播演講稿 篇5

我們身在社會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變化之中。

有時候,總是依着自己的興致,隨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牆上上亂寫亂塗;這文明嗎?

當我們和同學相處的時候,總會埋怨同學的“不拘小節”,地上你扔一張小紙屑,我扔一張小紙屑,今天你打我一下,明天我鬧騰一下,想象一下,教室裏會是什麼狀況?

當我們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總是爲能搶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擠到、踩到別人的時候從不屑於說對不起;當我們被人擠到或踩到的時候,總是對對方不說聲抱歉的話而耿耿於懷甚至拳腳相加;請想一下:當我們有一天,成爲白髮蒼蒼的老人的時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車上,會不會總是渴望能有人爲站立不住的自己讓個座呢?

因此,文明禮儀就在平時的點點滴滴之中,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之上。

送大家一首文明歌謠:

學做人,講禮貌,“禮儀之邦”人知曉。

有禮節,互尊重,禮貌待人好品行。

“您好”“謝謝”“對不起”,文明語言通情理。

坐立走,要端莊,舉止文明有修養。

常洗澡,勤換衣,儀表文明好風紀。

同學間,鄰里情,民族習慣要尊重。

重禮節,講禮儀,社會生活鋪路基。

同學們,讓我們來比一比,誰纔是真正的文明禮儀的好學生。相信自己,你一定行!

廣播演講稿 篇6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衆亦有莫大的影響。爲什麼這麼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爲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