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8W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篇1

一、以禮待人,用微笑打動每位家長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精選5篇)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幼兒園的工作也不例外,每天家長送孩子入園時,我們老師以最好的精神面貌、滿臉的微笑、簡短地問候接過孩子,用我們的微笑和熱情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讓家長在這一天裏心情愉快,安心工作。

在面對家長的態度不友好時,我們教師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和家長爭執,學會傾聽,更不要挖苦諷刺孩子,臉上要充滿微笑,那麼無論是在多麼尷尬或困難的場景,都能輕鬆解決,贏得家長的好感,從而最終消除誤解和矛盾。

二、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爲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爲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需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比如:對小班孩子的家長切忌說“你家孩子又尿牀了”,“教教你家孩子吃飯吧”等。

三、以理服人,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啓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經遇到一位家長向我提議:“曾老師,你們幼兒園怎麼回事,早餐一點都不好,我怕孩子營養不良都是在家吃早餐,生活費只交一半。”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先遞給她一杯茶,請她坐下,讓她先消消氣把事情原委說清楚。我認真傾聽家長的訴說,知道其原因,然後再耐心解釋,告知幼兒園配餐是由專人負責,根據幼兒每天的身體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營養配置而制的;其次要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共同進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最後也對家長提出的建議和意見表示虛心接受和及時改正。家長從我這裏瞭解到了幼兒園的管理和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對幼兒園的看法,增加家長對我們的信任。

當家長怒氣衝衝地對幼兒園工作發泄不滿時,作爲管理者不能與家長針鋒相對,避免了矛盾激化;也沒有推卸責任,對家長愛理不理;而是先穩住局面,弄清情況,進而消除誤會,並主動道歉。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篇2

第一,做好家長工作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實戰經驗。

關於幼兒的問題與家長有話可談、有理可依,才能使家長信服、承認教師的專業,從而尊重教師的教養方式。 面對家長時能夠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析幼兒的行爲表現和心理特徵,能夠抓住特定年齡段的孩子的一些特殊表現,能夠喚起家長的共鳴,這樣的家長工作才能順理 成章、水到渠成。

由於是新手教師,幾乎所有的家長年齡都比我大,而且很多都是長輩級的,從家長的眼神中我能讀出一種不信任與不放心,他們更多的願意與老教 師交流,願意向老教師詢問孩子的一些情況,即便有些時候會向我提出一些問題,我簡單的回答和不專業的指導方法也不能使家長完全滿意,他們還是寄希望於有經 驗的老教師,久而久之,我的家長工作動力沒有了,自信也沒有了,開始躲避和搪塞家長,總是用“我替你問問唐老師”來敷衍,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方法,惡性循 環。其實對於這樣的現實狀況並沒有根本的解決方法,功底和經驗是需要積累和鍛鍊的,抓住機會學習是很必要的,一點小小的改變和付出都是可以被放大的。

第二,要用智慧和勤奮來做家長工作。

讀懂家長心裏,知道家長在想什麼,不單純的迎合家長,也不讓家長覺得心裏不舒服,這就需要處理技巧。經過在園的學習,我覺得很有必要將家長進行分類,對於不同類型的家長實行不同的工作方法。對於知識型的家長,可以討論一些理論的內容,用確實可信的理論依據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用規矩穩妥的態度面對家長;

對於長輩型的家長,要用尊敬的態度、較緩慢的語速以及先報喜後報憂的方式對待,隔代人對幼兒一般都比較驕縱、寵愛,而且長輩級家長思維保守、固執,完全逆反於他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引起衝突和矛盾,不利於家長工作的順利開展;

中等階層型家長,在知識量方面沒有知識型家長豐富,在育兒觀念方面也存在誤區,在這個類型的家長中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有的家長比較關注孩子的發展,但不知道方法,整天向老師提出各種問題,有的家長乾脆 就是將孩子送來幼兒園請老師當保姆看孩子,

不跟老師交流溝通,不關心孩子的在園表現,對於這兩類家長,教師既要耐心的解答家長的問題,用平實易懂的語言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進行家園共育,也要及時主動地與家長溝通,逐漸轉變家長的育兒觀念,讓其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扮演什麼角色,並如何扮演。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尋找與不同家長進行溝通的不同方式,並勤于思考和實踐,找到與家長交流的最佳方式,爲更好地實現家園共育尋求良好的途徑。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篇3

一、教師應講究與家長交流的語言藝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會不時聽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孩子有時表現好,有時會犯上一點小錯誤,有的老師在向家長彙報孩子情況時,似乎沒看到孩子的優點,總是向家長告狀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行。這往往使家長難以接受。作爲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爲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可以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

二、教師應耐心輔導家長運用科學的育兒方式

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瞭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有一定育兒知識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啓發、引導家長,讓他們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曾遇到過一個家長向我訴苦“老師,我們家孩子太任性,每天早上非要吃豆皮,怎麼打他罵他都沒用,這不,早上又要我買了一碗。”我先告訴家:長天天早上吃一種早點,不但有礙於幼兒身體健康,還會造成幼兒偏食;向家長介紹幼兒園早點的營養配置;讓家長知道每天與其他幼兒公進早餐可加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建議家長把這些好處用淺顯的語言講給幼兒聽,其效果肯定比打、罵的方式好的多。家長從我這裏瞭解到了正確的育兒知識,及時的改變了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我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與這位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三、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

如今,幼兒園裏老師年輕化,好多老師尚沒有爲人父母的角色體驗,有的即便是已經做了母親,在與家長溝通時,常常會遇到難以達成共識的局面,這就要求教師瞭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爲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係,給家園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園溝通就不會受阻。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篇4

各位老師們,你們好!

當風華正茂的我,踏入人生第一個工作單位——水利局幼兒園。曾被活動是室裏那稚嫩的話語所感動,“老師說我是好寶寶,我說老師像媽媽”。雖然,只處於充當姐姐年齡的我推開小班門時,孩子們“呼拉”一下像小鳥似地向我撲來,我的心被撥動了。用眼睛捕捉着,每個純真的心靈。暗自發下誓言:“我是你們的媽媽,一定當好你們的媽媽。”當時間隨着孩子的吵鬧和我的手忙腳亂又加上許多的教學任務……沉重壓力中漫漫地流失時,和藹可親的老園長及時找到了我對我說:“我送你一句高爾基曾經說過的話:‘愛孩子是母雞都可以做到的,但要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我不斷揣磨着這句話,至此在幼教摸、爬、滾、打、出來的我,時時深深地記起這一句語重心長的話。一句簡單的話、簡單的道理卻包涵着許許多多的育兒方法。隨着中外學前理論、幼兒教育家在我面前的出現,漸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從事的是偉大與平凡的職業。

圓圈是人類描述之間平等的一種象徵,蒙臺梭利將這種平等注入於幼小的心靈,在幼兒時感受平等、和平孕育着很深的東西,蹲下與孩子講話,老師不再是發號施令的指揮官。人應該寬容、善待、學會欣賞別人,大家只要處在圓圈狀態,才能看到你周圍有許多與你平等站在線上的人。

如果我們早一天領悟這一人生哲理,那我們就會進入一種境界,具有一種修養。當班裏的孩子用渴望的、委屈的、氣憤的、求助的、俏皮的目光看你時,你不再簡單的扔給孩子一句話,做出短、平、快的處理,而是蹲下來傾聽,然後用你的心境去進入孩子的世界,用你修來的一種素質,得當的方法去做,那一切都會迎刃而解。孩子通過一件小事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同伴交往的方式,會得到換位思維的啓示。

如果說蒙臺梭利讓你感受到的是一種平等和諧,幼兒在工作中體驗一種規則、一種觀察、一種過程的,那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將給你我帶入一種平等基礎上的看待與看待中的原諒與理解。孩子不在是罐子,不在是小鴨子,你不在是填鴨教學的老師,不在爲班裏的孩子算不出一道題而着急,講不出一個故事而說是不聰明的。多元智能的理論,使你理解了個體差異的真正含義。

匯佳把加德納介紹給我們,在知曉了他的基本理論後,以多元智能教學爲方式,創編了匯佳的主題性教育,主題來源孩子,從孩子表現再去延伸,生成主題,與孩子一起圍繞主題創設環境,創設區域,當我們班的孩子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拿來的一堆大石頭子時,我的信心就產生了,原因就是一個好奇,它是探索的一把鑰匙,通過觸摸、觀察知道這些鵝卵石的來歷,用五彩的畫筆去塗抹這五彩的石頭,心裏別提有多興奮了,帶着廣告色的臉上很欣慰的笑了。

“我想把每個小朋友畫在自己塗的石頭上,好嗎?”全體幼兒一致贊同,每個小朋友做出一個動作,不一會石頭就顯示出來形態各異的小人圖形。大家看到共同創編的石頭文化時都驚訝極了。

這節教育活動爲我們班的主題《五彩的秋天》拉開了帷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收穫了蘋果,蘋果樹是老師與幼兒一起創作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孩子的粘貼、搓團、剪等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老師對怎樣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願,平等與孩子交往。在此活動中老師是與同伴的身份參與,和幼兒共同創作。注重的是幼兒心智的發展,也許比獲得技能更重要。

幾年來,通過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觀念,我感受到了當你真正進入到童心世界,你就會愛了、你就會耐心了、傾聽了、細心引導了、平心靜氣做好每一件事了。也許感到比以前舒服了許多。想做一個好的幼兒園.老師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我不再是書生意氣的稚嫩,

我已到收穫的年紀,

當秋風吹拂着我的臉,

我笑了,因爲我豐收了。

幼兒老師如何做好家園溝通 篇5

各位家長朋友:

大家好!

感謝大家今天的光臨。孩子入學一晃已經一個多學期了,我向今天所有到來的家長表達我深深的謝意,感謝大家一個多學期以來對我工作的支持,對學校工作的支持。

如果沒有你們這樣的支持,孩子們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進步。 今天請大家來,和我們老師一起,主要目的讓大家更瞭解我們的班級、瞭解我這個人,建立我們彼此之間更大的信任,其次是探討一下我們該如何引領孩子,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我們的孩子快樂,茁壯的成長。下面,我首先向大家彙報我們中X班在班級管理比較有特色的地方。

一、瞭解我的班級管理、瞭解我這個人,增強我們彼此的信任。

1、在班級管理中樹立“愛”的基調。

在班級管理中,我比較注重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 。他們都是五六歲的小孩,有很多的事、很多的道理需要我們慢慢的去引導。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多的指責孩子,他是不懂。

記得有次上課,我走進教室等了一會兒教室裏還是有些同學在講小話,我就說你們還不安靜下來,這節課我不上了,我出去了。這時居然有個孩子說:“你想出去,你就出去啥,不隨你嘛。”當時一聽這句話我傻眼了,我反問一句你說什麼?他又理直氣壯的把剛纔的那句話說了一遍。當時我壓住了自己的火,課後我在想那孩子是爲了我在孩子面前難堪嗎?

到了下午的第六節課快下課的時候我把他請到辦公室,把他抱在懷裏跟他說:“尹老師想了一天都沒想明白你今天上課的時候說你想出去你就出去唄。你真的想尹老師出去嗎”你想想孩子是怎麼回答我的。他說:“你想出去就出去唄,我們又不能叫你出去。”我只能慢慢的和他分析我的用意和他的不對。

即使班裏個別好動好鬥的孩子,我也並沒有過分去指責他們,我總是細心去發現他們聰明、負責任的優點,以鼓勵爲主,即使批評他也不會傷他的自尊,還在平日多給他愛撫,摸摸頭、拍拍肩,拉近師生的距離。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孩子們都比較願意親近老師。當然,這一點也得感謝家長,是你們在支持着我的工作,在孩子面前爲教師樹立威信。

曾有幾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很喜歡你,我爸爸媽媽也很喜歡你。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成果。假如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指責教師,其結果往往削弱教師的威信,容易使孩子對教師產生懷疑和不信任,這不利於孩子的正常的成長,上次有個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被同學弄哭了。他在和家長打電話的時候說我們班某某同學總打我哭。家長一聽不得了,就跟孩子說:“如果他下次再打你,你告訴我,我回來幫你打。”接着掛了電話就氣沖沖給班主任電話。那位班主任怎麼解釋都沒用,那家長總是那句話“我孩子放到你長鴻就是被別人打的嘍,我到學校來找到那孩子我扇他兩下,看他以後還敢不敢。”我當時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扇兩下這孩子,他從此以後就可以不和同學產生矛盾,那這兩下不等到你來扇,我早扇了,他爸媽也早扇了。

你這樣做是對我極度的不信任,眼前是滅別人威風,長自家之氣,可日後孩子覺得我不用怕別人,在別人面前我有我爸撐腰。所以對我的工作方式有意見,也要避開孩子,單獨與教師友好地交換看法,以取得一致的教育方法。把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留給我教育、處理。

2.作爲孩子的護航使者讓孩子有成就感,建立足夠的自信:

爲了讓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學習,我從個人到小組都進行及時的評價,並用一些小獎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豐收的果園是孩子課堂表現的情況,加油站是每個組上課表現的情況。果園裏填滿了15朵小紅花可以換一個小禮品,加油站裏每兩個星期評一次,每一組裏評了10朵紅花這一組每人得到一個小禮品。每一組都有紀律、衛生、學習、禮儀的小組長,組長根據自已這組同學的表現相應的加分減分。每週星期五根據組長的記錄,學習和紀律在15分以上,衛生和禮儀在10分以上,就可以評爲班級之星,被評爲班級之星的就能獎到紅花。蘋果園換取禮品次數越多,那獎品越是孩子們喜歡的。

總之一句話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強迫他學習,爲讓學生不知不覺的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習慣,使出我渾身解數。但是對於孩子的培養遠不止這些,我也是一個年輕的家長,我也有很多迷茫。讀書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嗎?大家一定會說不是,我們把孩子送到這裏第一是希望他身心健康,有好的品行,第二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將來是個有用的人。

二、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葉聖陶

有人說: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我想和家長們談談“培養好習慣,收穫好人生”這個話題。

有一位名校長說:“孩子進入中班學習,是人生的第一次轉折,現在的孩子們智力上存在的差異極小,競爭的是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而良好的習慣也要有一個養成過程的,需要家長、孩子及學校共同配合,在平時就注意加以引導。好習慣終身受益,壞習慣有害終身。”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這句話用最樸素的語言,揭示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人的部分行爲由遺傳決定,大部分行爲是靠後天習得。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思想品質和性格特徵,實踐證明:中班生不良行爲的根源不在自身,而在於現實社會中不良環境,以及不良的家庭教育環境。 科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

好習慣是一種財富,人應當支配習慣,而決不是習慣支配人。對於中班生而言,他們的協調性不高,認識水平低,稍不注意,就會養成許多不良行爲。一種好習慣需要長時間,有意識地培養。那麼,家庭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1、從興趣入手,讓孩子覺得我能行。

有氣的藍球才能拍得起跳得高,同樣,情緒飽滿的孩子學習一定感到輕鬆。因此,培養和保護孩子學習的興趣很重要。少說或不說帶負面影響的話,如“下次再考不好,就揍你”“成績不好就不要讀了”等。多說一些積極的話,如“你們學校真漂亮”“你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你又學到新知識啦!”……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就不該責怪孩子:“你可笨死了!”“你看人家某某學得多好啊!”這些話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挫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知道孩子和孩子不同,他們之間是存在着差異的。

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識相對慢些,如果是這樣,請家長不要太着急,事實上急也沒用,你的緊張只會令孩子害怕。而這樣的孩子一旦產生厭學的情緒,也許就永遠落在後面了。我們要允許孩子慢慢進步,千萬不要急於求成。等孩子們度過了這些難關,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時,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強,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些。如果孩子具備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就算目前成績一般,將來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這是因爲我們保護了孩子的潛力。

2、學會尊重與寬容。

在學校裏,學生之間發生爭執是常事。有些孩子比較寬容、大氣,他們不僅不會受到同學的欺負,反而會擁有更多的夥伴,在班裏的威信也較高。有些孩子小心眼,你打了我一下,我就得還你一下,不然就不舒服。這樣的孩子或者成了班中的小霸王,或者成了孤僻的一類,不能和別人正常交往。還有一類孩子比較懦弱,發生了什麼事也不說話。對於第三類,老師會給予更多的關愛,一般說來,這樣的孩子不會受委屈的。其實,這些事兒無非是小孩子之間的玩笑,或是爭執,或是頑皮孩子的惡作劇。

作爲家長,不必較真。有些家長跟孩子說:“咱不欺負別人,也不受別人的欺負。誰打你,你就打他。”一旦得知孩子在學校受了些委屈,馬上就跑到學校找那個孩子理論。家長可能認爲這樣會讓孩子少受些氣,豈不知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引發更大的衝突。結果讓自家孩子缺少了待人的寬容,失去了更多的夥伴,也養成了斤斤計較的壞習氣。較好的做法是先勸孩子不要太在意,小夥伴之間只是開個玩笑。然後,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小矛盾,多包容,大問題,找老師幫忙,何需惡語相向、拳腳相加?即使孩子真受了委屈,家長也不要親自去找那個肇事的孩子,大人找小孩子理論總是有欠妥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