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關於快樂的演講稿(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1W

高二關於快樂的演講稿 篇1

快樂,是人類衆多情感中人們最喜愛也是最渴望的一種。人生苦短,尋尋覓覓,樂在何處?

高二關於快樂的演講稿(精選3篇)

樂在事。人生百年,閱歷無數,或大或小的事情連綴成最平常的人生。人們最平常的快樂也就來自這最簡單的事中。佳節歡慶、生日誕辰、升職高遷、喬遷新居……快樂一定在這些喜事中,可這樣的喜事一年甚至幾年才遇一件,人們自然不滿,便又繼續的尋覓着,盼望發現更多的快樂。

樂在行。不滿於天然的好事撞在身上,人們便主動的尋找快樂,閒暇之餘多會做一些自己喜愛的事。遊山玩水因在自然靈妙的創造而唏噓讚歎;琴棋書畫,因高雅的藝術享受而陶醉沉迷;甚至酒後酣眠,夢境中的自由自在,天馬行空也是一種快樂吧!

可事情往往不盡如人意,越是渴望什麼就越是難以得到。新春佳節年年如此早已索然無味,面對自然不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何以讚歎?藝術作品高深莫測難以欣賞,何來快樂?

其實快樂本不來源於外物,而來源於內心。之所以會有喜歡的事物還是因爲它可以觸發心中的快樂,盪漾開來讓人感受到罷了,真正泛起漣漪的還是心境之水啊。

總是尋着尋着,渴望外物賜予自己一些快樂吧,自己內心做不到源頭活水,誰又有那麼大的本事開溝挖渠將快樂引流給你,即使真能使你一笑,不過是暫時安慰,豈能得到永久的快樂。

其實快樂是不需要我們踏破鐵鞋,搞得滿身狼狽,悲吧一聲“快樂不屬於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顆快樂的種子,是需要內心陽光,內心雨露來滋潤的。何苦羨慕他人的快樂萌發開花,卻不給自己內心帶來陽光,最悲劇的莫過於自己的快樂從未發芽就黯然老去還天天報怨着命運不公。

當快樂真的從內心中散發出來,生活中的點滴也都是快樂的了。誰會期盼着哪天舉國同歡我再快樂一回?長時間停水後來水的聲音已足夠讓人欣喜的了。

樂於心更高一層就是樂於人了。快樂是最具魅力的,一個人的快樂往往可以感染很多人。讓別人因爲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快樂,可謂快樂的至純至淨了,那時的快樂就不單侷限於個人的喜怒得失,而是一種包容海量的博愛。當我們可以點燃他人的快樂時,也就不必什麼快樂了,我們本身早已被快樂包圍了。

高二關於快樂的演講稿 篇2

什麼是快樂?有些人認爲快樂就是考試成績理想時的高興,有些人認爲快樂就是打籃球獲勝後的興奮。而我以爲,快樂是取得成功獲得勝利這期間的努力過程。

越王勾踐在敗於吳國之後,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來換取吳王夫差的信任,回國後勵精圖治,臥薪嚐膽,經過十九年的努力終於擊敗了妄自尊大的夫差。

也許你會說勾踐在擊敗夫差的時候是最快樂的,但是他的快樂更在於他不斷的努力和奮鬥。

張海迪在被HNK評爲“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之後,有記者問“現在你是不是覺得最快樂?”她說:“其實我每天都很快樂,我覺得在獲得這個榮譽前的過程纔是最快樂。”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韓信受胯下之辱後堅持不懈努力成功,王之任從小不被厄運所嚇倒,在艱苦環境中成長拼搏……他們在過程中堅定了信仰,在磨練中砥礪了意志,在跋涉中完善了德行,在奮鬥中昇華了人生。如此豐富的過程怎能不收穫快樂,收穫沉甸甸的幸福呢?!

所以快樂並不只是收穫果實時的短暫一瞬,而是那一瞬前不斷超越自己的毅力、勇氣和信心。當你獲得成功的時候,往往令你千百次縈迴的是那爲目標所作的努力。

毫無疑問,快樂在過程中。當你將地上的一片紙屑拾起扔進垃圾箱的時候,你是快樂的;當你將一位盲人扶過馬路或幫一位找不到媽媽的小朋友找到親人時,你是快樂的;當你冥思苦想解出一道難題時,你是快樂的;當你以微笑回報生活中的誤解時,你亦是快樂的。快樂在助人中,快樂在成長中,快樂在寬容中。

時下的我們常常報怨自己如何的不快樂,如何的鬱悶,這實在是因爲心靈蒙上了塵埃,眼睛避開了晨光,致使我們忽略了腳下的土地和神聖的課堂,看不到光明和希望,遠離了快樂和歡暢。迷惘的人啊,該醒醒了。

成功固然美好,努力的過程更令人難忘,這快樂的真諦讓我們謹記:生命的意義不僅是成功的掌聲,更是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將有限的生命譜寫成瑰麗的華章。

高二關於快樂的演講稿 篇3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爲《快樂與至樂》,希望這個話題對大家來說,不會感到太過沉悶。快樂,不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思想史的思考中,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在西方哲學中,就有一個“快樂主義”的哲學流派。這個哲學流派經過種.種變形,一直到今天都非常有影響。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重要的思想家,無一不對“快樂”進行過廣泛而深入的思考。中國也有這樣關於“快樂”的類似學說。在近代,大家可能最瞭解的是倫理學中的功利主義學派,他們把人生的目的定義爲追求快樂。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看法。又比如在心理學中,弗洛伊德對人性進行研究,他就把它叫作“快樂原則”。把快樂和人生追求的總目的等同起來,這在哲學史上,叫作“快樂主義”。的確,快樂似乎天然是好事。我們似乎都在追求快樂,但不是把它作爲手段而是作爲其自身來追求。過節時,我們祝親友節日快樂,沒有祝他不快樂的。我們自己也願意快樂而不願沮喪,碰到沮喪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趕緊過去,快樂當然也會過去,但我們不會盼它消失。

不過,把快樂等同於善好,也有很多困難的地方。我曾經詢問過別人《西遊記》裏誰最快樂?有人回答說是“豬八戒”。感覺他似乎顯得要比唐僧、孫悟空快樂。不管豬八戒這個形象是不是最善好的,但的確給人印象深刻。我們這把年紀已經認識了好多人了,都會感覺豬八戒是比較典型的男人的寫照:好吃、有點好色、有時也有點小勇敢。有些人可能覺得他的這種性格還挺可愛,但我們很難把他的這種性格和善好看作是一樣的。《石頭記》裏誰最快樂?想來想去,也許是薛蟠。還有在現實生活裏,聽說雷振富在被抓之前,挺快樂的。反過來,屈原憂國憂民,不怎麼快樂。《復活》裏的聶赫留道夫,懺悔之前過得挺快活的,後來跟着瑪斯洛娃去流放,就不那麼快活了,但那時他才成爲善好之人。有人嗑藥,以此獲得快樂,這快樂是好的嗎?且不說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有人虐殺動物甚至虐殺人類並以此爲快樂,以此求樂。想到虐殺者和者也能獲得的快樂,我們似乎很難再堅持快樂總是善好的。

我之所以會翻來覆去地思考這個問題,是因爲它形成了挺大的張力。一方面,快樂這個詞似乎生來就帶着某種正面的意味。比如,你愛誰,你就會希望他快樂。如果你愛你自己,在某種意義上,你也會希望自己快樂,不會願意自己總保持在痛苦的狀態之中;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有一些不與善好聯繫起來的快樂。那麼到底有沒有一種一貫的看法,使得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不再那麼矛盾呢?古希臘時期的“快樂主義者”,比如伊壁鳩魯,他說的快樂首先不是那個聲色犬馬、吃喝玩樂的快樂。他說:“我們說快樂是主要的善,並不指肉體享受的快樂,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靜觀。”這種哲學主張讀書、求知、理智纔是真快樂;雖然我很贊同他們,但另外一方面,你也很難否認那些聲色犬馬不是快樂。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何爲“快樂”,而不是如何獲得快樂。通常在討論倫理道德時,會有兩種談法。一種談法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應當怎樣做,這種談法像是老師對小學生的教育。這並不難,困難的是我們後來遇見了不同的思想、觀念、想法、習俗,這時候我們會生出這樣的問題,爲什麼我們應當這樣快樂?而所謂的哲學討論,應該是在回答這個“爲什麼”的問題。僅僅說我們怎樣獲得快樂是不夠的。我們首先想知道爲什麼我們應當求取這種快樂。

我剛纔講到了,功利主義者把人追求快樂看作是人最天然的目標。這個功利主義是與康德的道義論相對而言的。康德講的是我們應該按照某種道德律令去行動,和追求快樂是沒有關係的。當然,功利主義的提倡者邊沁、密爾等都會承認,聲色犬馬之樂能夠樂於一時,長久上看來,卻並不快樂。我們人類是有遠見的動物,並不是禽獸,會考慮到後果的不利,因爲一時的快樂,比不上長遠的痛苦。計算下來,如果不快樂超過了一時的快樂,還是會決定不要這種快樂。

不過,買春的慾望、貪婪的慾望,這不是一個計算的問題,而是一個誘惑有多近的問題。誘惑離我們很遠時,的確是可以比較冷靜地去計算的,但是如果到了人跟前呢?誘惑逼近了,他會很難抵禦。快樂和利益不一樣。如果將快樂分爲短期和長期來計算,那就像是一種買賣股票的行爲了。

“快樂”,除了“樂”之外,還有一個“快”字。喝個痛快,快意恩仇,引刀成一快,快哉此風,差不多都是因爲快才樂。引刀或可大笑對之,凌遲就怎麼都樂不起來。

再稍微談一下功利主義。它雖然主張每一個人都追求一己的,但結論卻並不是把每個人的快樂最大化。它的結論是我們要得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或快樂。計算人類快樂總量是很困難的,要不要把幸災樂禍、虐殺得到的快樂也計算在人類的幸福總量之內呢?這些問題是人們在討論這些學說時都會提到的。

我剛提到有些快樂是不好的。所以,有不少思想家從來就不贊成快樂和善好是一回事。我不準備在這裏把所有學說都過一遍,只挑兩三種說一說。一種是斯多葛主義,該學說高度推崇自制。如果大家讀過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就一定會看到這位古羅馬皇帝的自制。而自制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和追求快樂是會有衝突的,至少不是一回事。斯多葛哲學家一般會認爲人生中重要的就是德性。而快樂和痛苦與有德和無德無關。這個論證很簡單,有德者有可能快樂,也有可能痛苦;缺德者有可能快樂,也有可能痛苦。還有一種苦行學派,如犬儒學派就比斯多葛學派多走了一步。

他們認爲快樂不僅不是人生的目標.而且認爲追求快樂就是一種墮落。真正能夠使人高尚起來的東西,不是追求快樂。而且正好相反,是要讓人過上一種有痛苦的生活,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苦行主義。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思想源遠流長,特別是現在經濟發達了,西方有的,我們也都有了。但其實各個民族是有各自的特點的,其中我覺得中國文化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缺乏苦行傳統。甚至有人說我們中國是一種樂感文化。中國在春秋諸子時期,真的是什麼都有。到了秦漢大一統之後,春秋中有些東西被繼承和發揚了,有些東西被邊緣化、消失了,或者是接近消失。在春秋諸子中墨子是帶有苦行主義的,但之後的兩千多年裏中國都不談墨子。在諸子衆家中,墨子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學問上是重邏輯學的,在倫理上是重苦行的。但這兩點在中國的傳統中不怎麼被傳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