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演講稿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7K
本文目錄傳承演講稿最新升旗演講稿:傳承慈善,創新觀念誠信演講稿之傳承中華美德

穿歲月峯頭,伴歷史雲煙,在享受和諧、安寧的幸福生活之時,每一次回首1919年五四青年英雄的奮鬥歷程,我都無比的感動與震撼。風雨中走過九十一個年頭的“五四”青年節,它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的冷落過,它總是不斷地被賦予各種各樣新的涵義。中國,因爲“五四”而翻開了光輝的一頁;中國青年,因爲“五四”而譜寫出了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華彩樂章。五四愛國運動後,我們煤礦工人才開始擁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因爲從那天起,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傳承演講稿3篇

聯合國認定17-24歲的人爲青年。我國國家統計局認定11-34歲的人爲青年。共青團中12-28歲的人爲青年。青,是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春,是季節,是成長的季節,青春是生命的綠色,是陽光下那片燦爛的笑容。他們曾經在花季爲中華民族的明主、科學、獨立拋頭顱灑熱血。我今年24,是一名共青團員。 我們在這個靚麗的季節,在礦山中追尋着自我、釋放着自己青春的能量。我們同樣的有的是一腔沸騰的熱血,對黨、對人民的赤膽忠心;我們同樣靠的是一身凜然的正氣,對煤礦事業、對職責的無限忠誠。煤礦的風雨使我們變得強壯,挫折會使我們變得堅強。礦工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質,來自於煤礦風雨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礪。

青春美好,但也短暫,讓我們用短暫的青春擔負起歷史的使命,讓我們快樂的工作在礦山。

我們面對山峯,欣賞它們的風光,面對礦山,奉獻我們的青春;面對未來,爭創人生的輝煌,體現我們生命的意義。

我們緬懷“五四”先驅們的業績,回顧中國人民和青年在整個世紀,走過的歷程。作爲當代青年團員的我們應當秉承民族精神,高舉“五四”火炬,肩負時代責任,讓我們用知識加汗水,以滿腔熱情,去開拓、去創造、去擁抱新希望,來迎接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世紀吧!

傳承五四精神、爭做世紀青年!

最新升旗演講稿:傳承慈善,創新觀念傳承演講稿(2) | 返回目錄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慈善,創新觀念》。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古老而現代的夢想,扶危濟困是炎黃子孫傳承了數千年的信念。

禮記書: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幼有所長。

墨子說:兼相愛,交相利。

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康有爲寫作《大同書》,孫中山追求天下爲公,黨的xx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理想。

而今,夢想和信念傳承到我們這一代。同學們,我們做好準備去接受這精神的火炬了嗎?我們不但要接受,還要創新,在新的時代倡導新的觀念。

一、我們要倡導新的成功觀。成功的標準不是你賺了多少錢,當了多大的官,獲得多大的榮譽,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看他取得什麼。

因此,一個成功的人應該是一個大慈大悲、心憂天下的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是一個慈善家。

二、我們要倡導新的財富觀。一個企業家賺了數千萬,這些就是他的嗎?是,是他的,在法律上是他的。但同時也應認識到,沒有時代給他機遇,沒有員工爲他打拼,沒有夥伴同他協作,就沒有他今天的成功。

因此,這些財富是他個人的,也是社會的,是社會創造的財富。

恆安集團總裁、晉江慈善總會首任會長許連捷就說:財富來自社會,也要回報社會,當我們正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時候,怎能忘記在我們這塊土地上還有很多特殊困難羣衆。

慈善是衡量成功的標尺,慈善是達到大境界的人的必然情懷。我們倡導了新的成功觀和新的財富觀後,我們還要倡導新的慈善觀:

慈善是施捨恩賜嗎?不,它是平等互助。

慈善是有錢人的專利嗎?不,它是人人可有的情懷。

慈善僅僅是物質上的付出嗎?不,它播種的是愛心,傳遞的是感動,收穫的是和諧。

尊敬的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馬丁•路德•金有一個夢想,他夢想有一天,白人和黑人親如手足,我也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每一個食不果腹的人都能得到溫飽,每一個失學兒童都能重回校園,每一個垂危的病人不再因醫療費的高昂而魂斷病榻。

我夢想有一天,不再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再富人的孩子是塊寶,窮人的孩子是棵草。

我夢想有一天,人們不僅傳頌唐宗宋祖,傳頌亞歷山大、查理大帝這些強者的名,更傳頌史懷哲、特雷莎修女、辛德勒這些大慈大善者的名。他們一個獻身於非洲的醫療事業,一個是全球窮人的聖母,一個從納粹德國種族滅絕行動中搶救了1100多名猶太人。

誠信演講稿之傳承中華美德傳承演講稿(3) | 返回目錄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讀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格言》的人,對這句話一定不會陌生,這是裏面講誠信篇中選自《論語·爲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論語·學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禮記·中庸》中稱:“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最講信用的,而歷史和現實也充分證明:誠信爲本,於世於人,於國於民,何其重要。

回想從開天闢地至今,就有着許多講誠信的故事。西漢初年,季布爲人正直,樂於助人,特別講信義,當時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諾千金”這一成語。北宋晏殊參加殿試,發現考題正是自己曾寫過的,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說明實情,要求換個考題,《晏殊誠實無欺》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傳至今。伯牙,子期,一個撫琴,一個聽音,衣袂飄飄,風清雲淡,於是在高山流水中結爲知音,並莊嚴約定,後來故人逝去,再無知音,伯牙寧可斷琴。這約定與斷琴,便是對友誼的誠信。方誌敏,一位無私的共產黨員,他的遺書可謂樸實而又感人:“我經手的錢有上百萬,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錢,是用於革命事業的。”相信這番話會令“伸手派”汗顏。這遺書體現了入黨宣誓時定下的對人民、對革命事業的誠信,千金難易。

可如今,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在各種文化交融,價值取向多元的社會裏,有些人錯誤地認爲:誠信“一文不值”,中華傳統美德已經“過時”。這種錯誤的迷失,導致了個人乃至社會行爲的偏差。

在這裏不妨舉個例子。華裔美國科學家微軟中國研究院前任院長李開復博士,去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一封給中國留學生的信》,文中寫到他面試一個求職者的經歷。在面試談話的過程中,求職者表示,如果錄用他,可將在原公司工作時的一項發明帶過來。可是李博士並沒有錄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處世準則,缺乏最起碼的職業道德——“誠信”。文中還寫了有關中國留學生的實例,某些中國學生拿着讀博士的獎學金到了美國,可一有工作機會,他們就馬上申請離開學校,將自己的承諾拋在一邊。

想一想,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僅僅是誠信嗎?

不!我們失去絕不僅僅是誠信!

有人認爲,當今社會缺少人文關懷。其實主要就是精神家園的迷失,缺乏誠信,就是精神家園迷失的具體體現。因此,尋找精神家園已經成爲人文關懷的首要任務。那麼,到哪裏去尋找精神家園呢?

&times年4月,《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格言》一書全國出版發行,xx爲該書題詞:“傳承中華美德,培養民族精神”。李嵐清副總理爲該書所寫的序中指出:中華傳統美德具有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品質,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資源。我想,這無疑是我們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園。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華傳統美德鑄造了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爲中華民族壯大的精神源泉。它積澱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遺產,它蘊含着豐富的人類道德精華,它體現了人類對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新階段的時候,我們更要大力提倡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也許還有些人會覺得,傳統美德離我們很遠,我們只要安於本分,不做違法亂紀的事就行了。

可是你想過嗎?當你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彬彬有禮地問好的時候;當你向有困難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你與朋友相聚不失約的時候;當你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你學會“寬於待人,嚴於律己”的時候;當你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的時候;當你學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時候;當你“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時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嗎?!

隨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格言》的不斷出版和發行,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浪潮。我們堅信,有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健康成長!我們期待,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中華傳統美德將會再放光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