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溝通有什麼方法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3W

要想真正瞭解孩子的心理,就需要家長努力與孩子溝通。和孩子溝通,目的是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在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上,去教育孩子,激勵孩子,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從這個意義上說,溝通就是一種教育方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與孩子溝通有什麼方法,歡迎借鑑參考。

與孩子溝通有什麼方法

1、對孩子表達你無條件的愛

自孩子小時,即讓孩子很清楚地瞭解到你是關心他的,是願意接納他的。

2、瞭解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時間,孩子只是想從他信任的****中,確定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所以,我們可在瞭解情況後,做個回答或支持。

3、每個孩子都需要與你單獨相處的時光

有一個母親,說她很珍惜接送女兒的時間。因爲這個時間沒有其他孩子的介入,也沒有父親的吼叫聲。

4、別問一些太空洞的問題

譬如“今天如何?”“學校好嗎?”也別常用,“爲什麼?”因爲孩子會不自覺地想保護自己。學着用一些日常生活來勾引出話題。孩子有興趣的電視節目或作業即是一個好開頭。

5、主動分享自己的感受

當然,做父母的,不需要把心中的擔心向孩子表明,去增加孩子擔憂的心理負擔,但有時不妨主動地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感受,及對事情的看法,孩子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向你訴說他的心情、感受與看法了。

6、身體語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觸、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將上身略爲前傾地聽孩子講話等,這些小動作,皆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當然,也別心急,指望一坐下來,孩子就會滔滔不絕地開講,但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體語言,讓孩子知道,你已準備和他“聊”了。

7、要童心未泯

家長如果沒有一顆童心,總是高高在上,就很難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溝通。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談話時,要以孩子的心態和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進行。孩子游戲時,您可以與他一起遊戲,一起比賽,使孩子覺得您是他的朋友和夥伴,溝通自然會水到渠成。

8、抓住人生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9、不管孩子跟你說什麼,千萬別笑他

孩子的世界與想法是和大人們不同的,除非孩子自己也在笑,否則別去笑他。尤其當孩子很認真地告訴你什麼時,你輕蔑或不相信的態度,只會傷害孩子,而且以後也不再跟你談了。交談中的幽默是好的,是溝通中的最好潤滑劑,但要小心使用幽默,要看孩子能否瞭解幽默與取笑的不同。

10、家長生活的情趣化示範

家長首先自己需要活得比較有模範性,孩子希望自己的家長生活的非常有品位,不是落伍的。他們那對外來的物質、精神的影響特別敏感。家長自己表現的有追求,有品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生活設計好,比如穿很好的衣服去聽音樂會,告訴孩子只有到自己的年齡這樣的生活條件才能接觸到高雅的東西,給孩子形成一種心理的觸動。

11、開拓孩子的生活範圍

值得家長注意的一點是不能過分的溺愛孩子,這樣只會縮小孩子的生活半徑。這樣的孩子心理素質必然很差,承受能力被大大的弱化,無法承受更多的壓力,承擔更多的責任。單一的環境缺少很多的體驗,造成太多的人生空白。心理學上提倡“共情”,只有處於同樣的情況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溝通都必須有過相應的體驗,才能夠理解,纔會有效果,只講道理孩子是很難聽進去。

12、追求做人的高度與目標

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要集中在對孩子的技術學歷教育上,現在的社會,高學歷教育隨時都可以獲得,而未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是孩子自己的人格,在於“人品制勝”,在於孩子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關注別人。重視自己給別人的感覺,首先自己的心裏要有別人。好多孩子得到過多的物質享受,往往對別人沒有感覺,變得麻木而自我,在成年以後便不可能塑造良好的人格,實際上已經自小就淘汰了自己

13、要講究一個“信”字

和所有的友誼一樣,兩代人的溝通也要講一個“信”字。說話算數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兒童心理醫生林達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一位媽媽因爲6歲的女兒不願與她溝通,便領着女兒去進行心理諮詢,結果發現原因是媽媽將女兒告訴她的“祕密”,在晚飯時不經意地告訴了家庭其他成員,結果哥哥姐姐們以此來取笑她,從此她再也不肯對媽媽說什麼了。可見,家長的“誠信”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14、善於發現

發現是溝通的關鍵。家長在傾聽的過程中,不但要認真傾聽,而且要善於思考,注重在談話中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比如,發現孩子能夠獨立地講述簡短的故事時,要及時給予讚賞:“你講得真不錯!”孩子第一次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時,就應該稱讚:“你真有主見,就像個雄辯家。” 要注意培養並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一味地說教、指責,要“哪壺先開提哪壺”,這樣,孩子不但願意經常和您溝通,還能提高溝通的質量。

15、慎用批評

批評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使用不當,也會影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扼殺孩子的靈性。心理學研究表明,犯了錯誤的孩子,最擔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家長的批評最好從談話開始,千萬不要過早地下結論或橫加指責,以避免孩子關閉心靈的窗戶,拒絕溝通。如果用“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好嗎”之類的語言開始談話,允許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講完,並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幫助他分析問題所在,孩子不僅會自覺地承認錯誤,還會對您更親近。

16、創造多元化的溝通渠道

家長不能僅僅立足於語言的溝通,應該採取多種方式。孩子比較喜歡音樂,那就採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面設定爲他最親近的人。家長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爲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爲孩子接受的。家長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生日蛋糕,可以插一面小旗子,寫着“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17、溝通的問題要具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18、要有耐心

有些家長過於急躁,常常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幻想着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爲知心朋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過於急躁,溝通就會成爲泡影。幼兒的氣質類型通常可以分爲三種:容易型、困難型和遲緩型。容易型的兒童比較容易溝通,而困難型和遲緩型的兒童,由於情緒比較消極,很難對環境和父母及老師感到滿意。家長如果失去耐心甚至情緒激動,埋怨、責怪甚至懲罰孩子,就會使孩子變得不耐煩,由此產生困惑、膽怯、逃避等不良心理,甚至產生敵意,親子關係就有可能長期不和諧。

19、充分認識人格類型

作爲家長既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格類型,也要充分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比如有的孩子內向,有的孩子比較外向,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更改。因爲他就是這樣一種類型。人格類型大體可以分爲四類:驅動型人格,這樣的人有思想,有主意,比較適合做領導;分析型人格,像陳景潤一樣的比較紮實,能夠坐下來認真研究事物的人;表現型人格,自身有一些優勢,善於利用各種機會來展示自己;親切型人格,以自己的品質取勝,但不懂的要求別人,培養孩子的時候也往往不會要求孩子,所以有這樣人格的孩子比較容易出問題。但是所有的這些同樣離不開人的成長環境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從中獲得薰陶。

20、真正地去“聽”你的孩子講話

有時當媽媽一邊炒菜一邊盛飯時,八歲的女兒在想跟媽媽說些什麼時,媽媽有時是不經心地聽着,有時會打斷她,反而請她幫忙擺桌吃飯,但從未停下來,專心去“聽”她想說的話,除非她說的話,真是什麼天大的好消息(不過,這種機率低於百分之一)。專家也不是叫我們一定要停下手邊所做的,但你可給孩子一個“確定”的時間,比如:“好,等我把飯菜擺好。”或是“再給我十分鐘。”當然,最好是立即去“聽”孩子要說的。因爲,你一次、二次、三次地忽略了他們後,他們便會慢慢地失去了“告訴你”的興趣。另外,在“聽”時,最好做目光接觸,要孩子曉得你是真的願意聽。很多時候,孩子中不過想說你覺得不太要緊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重要的。如果你不去拒絕他們,當他們真遇到困難時,就會自然地來找你談了。

21、善於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裏話,知道孩子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纔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後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共鳴,如孩子告訴您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您可以稱讚說,“噢,真棒,下次你會做得更好”;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泄,並表示同情,如當孩子告訴您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非常氣憤時,您可以說,“你很生氣甚至想打他,是嗎?但你不能這樣做,你可以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着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您可以使用“嗯”、“噢”、“是嗎”、“後來呢”等詞語,表示您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這樣,不僅使孩子更樂意向您傾訴,也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22、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着“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爲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裏,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啓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23、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着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着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爲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上面所談的,有些是說來容易做來難。但只要我們做父母的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隨時在意我們的身教與言教,孩子是不會太讓我們失望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