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2W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1

第一步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精選3篇)

一般來說,基於孩子的好奇心和互動意識,孩子是喜歡交流的,但是由於交流方式比較單一,並且孩子熱衷於這種單一性,所以慢慢就容易演變成固定的行爲模式,孩子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單一行爲模式會造成對方的厭煩和阻止,所以一旦自己的行爲過於頻繁地受到影響後,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情緒波動就會大,再溝通就十分困難了。所以要和孩子溝通,第一步一定要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第二步懂孩子行爲背後的語言

當我們家長有了第一步的意識和習慣後,這個時候才能聽懂孩子行爲背後的一些語言,例如孩子說:“我肚子不餓。”其實是想爸爸媽媽陪伴吃飯,孩子說:“我不想起牀。”其實是想爸爸媽媽抱抱。。。。。。等等之類的潛臺詞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才能慢慢聽明白孩子的話。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表達建議

當接納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後,孩子的心是安的,情緒也是趨於平靜的,這個時候纔有舒展的心情來聽一下父母的說法,這個時候父母們千萬別操之過急,以爲孩子情緒好了,說什麼都沒問題,其實這個步驟很考驗父母的技巧,儘量把建議減少爲一兩個,建議的原因也變成一兩個,這樣孩子們聽起來纔不會覺得有“聲音倦怠”、“語氣倦怠”、“道理倦怠”等拒絕的理由。這是第三步。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2

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  現在的孩子是伴着“聲光電”誕生併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麼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爲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里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裏,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  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着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啓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啓發式問題]“  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爲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麼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着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彆着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爲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爲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當然,溝通的問題也要具體化。]  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爲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爲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臺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3

一、做一個好聽衆

隨着年齡的增大,許多青少年認爲坐下來同父母細訴衷腸是一件很彆扭的事。而對於父母來說,必須設法讓子女覺得那樣做是很自然的,其訣竅就是要讓家裏時時有一種“聆聽的氣氛”,這樣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談,自然會來找你。要達到這個目的,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經常抽空陪伴孩子並做一個好聽衆,而晚飯是全家共聚的好機會。可惜這一點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視。同時,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如果每天晚飯時肯留心聽兒女說話,會讓兒女覺得自己受重視,而創造這樣的“聆聽氣氛”會很有效。

二、學會與子女平行交談

用平行交談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兒女談話往往能引起熱烈的反應。所謂平行交談,即父母與子女一起從事一些普通活動時進行交談,但重點要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着。這種談話方式會讓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輕鬆自在,而對父母來說尤其如此。幾乎從事任何活動都能得到這種相處的機會,例如和孩子一起看電視或進行體育活動。一位父親就很會利用這樣的機會:“我常常和14歲的兒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時候我們往往談起某位老師或學校裏發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隨便聊聊,不是嚴肅的討論。我發現兒子很喜歡這種形式的談話,從這種活動中我也較好地瞭解到兒子的情況。”

三、只做顧問不做“指導員”

有時父母提出的意見即使很好,孩子們也不喜歡,因爲他們需要的不是“指導員”,而是顧問——只會細心地聆聽,協助他們做出抉擇,不是插手來干預他們的事情而是建議他們改弦更張。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預、批評,孩子不喜歡別人指出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更不需要別人教他們如何走出困境。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四、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覺到自己的生活並非完全由父母來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儘量不要擅入他們的房間,不要讓他們覺得只有跑到外面纔會有這樣的空間。我的一位同事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說:“孩子的房間裏常常擠滿了他的朋友,他們或談天說地,或吃東西,或玩電子遊戲,雖然經常吵吵嚷嚷,但我覺得這並不要緊,因爲只要孩子沒有變壞,很安全就行了。”

當代的青少年越來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們往往因此變得感情冷淡、喜歡獨處,不肯與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幾歲的孩子避開或推開會感到很難過,其實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現,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儘管孩子想避開父母,卻不希望父母也這樣對待他們。

五、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很多專家建議,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說或可能不中聽的話寫下來。因爲把話寫下來,你的話就會顯得很有分量,一般人會認爲白紙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國的母親發現她14歲的女兒已經開始同男孩子約會了,她想向女兒強調性愛可能引起的危險後果,但是每次剛剛開口,女兒就不耐煩地說:“這些我早就知道了。”於是這位母親就寫了封信給女兒,她在信中細說了她的憂慮,還說她知道自己不能對女兒凡事都要過問,然後她把信放在了女兒的牀上。女兒一直沒有表示收到過這封信,直到三年後的一天,母女倆正在廚房裏忙着,女兒突然開口說道,她正在等待那個人的出現,因爲“那封信影響了我”。

六、不要無所不問

青少年通常不會把很多有關自己的事告訴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這樣,你應該把孩子告訴你的任何事情都視爲禮物,加以珍視。曾有一位身爲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歲的女兒回家後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沒有告訴她原因。於是她陪女兒坐在沙發上摟着她,過了一會兒,女兒就走出房間不哭了。那位母親始終不知道女兒爲什麼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兒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問而是慰藉。幾年後母女倆談起這件事時,女兒已經記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說她記得當時母親在她身邊,而對女兒來說,母親在身邊纔是最爲重要的。

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但是他們又不願意被別人看做是小孩子。這種矛盾就讓很多的父母與孩子產生不快。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與家長處於同一個位置層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