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演講稿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9W

好故事演講稿 篇1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靈魂,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對電視新聞而言,畫面是證明新聞真實性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電視新聞記者要做到實事求是,就必須在每一個新聞報道中扛着沉重的攝像機親臨現場,用鏡頭記錄新聞過程。無論雨雪風霜,不怕艱難兇險,只要有新聞需求的地方,就有電視記者忙碌的身影。電視新聞播出時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可是在這一兩分鐘的背後,往往是電視記者付出的數十倍的時間和努力。20xx年正月十五,遭遇五十年不遇的大暴雪,我拍攝了市交通部門及時清理公路幹線積雪的情況,通過畫面向羣衆傳遞了出行信息。在採製這條新聞時,我所乘坐的採訪車被一輛廂貨嚴重追尾,坐在後排的我,腦袋撞在車窗上,磕得又青又腫,頭昏眼花了好一陣子,可是爲了心中那一份責任,我強忍着痛苦,做到了及時發稿。20xx年我的電視新聞短消息《鑽井平臺升起五星紅旗》獲得好新聞一等獎,在這條僅一分鐘的新聞裏,莊嚴卻又激情澎湃的升國旗畫面表達了鑽井平臺上石油工人對祖國的熱愛。但是它的背後是我和一名同事接到採訪任務後,頂着七級的海上大風,乘坐顛簸不已的快艇來回行駛3個小時,站在只有幾根繩子牽引的吊臺上,帶着幾十斤重的攝像機和三腳架,在風浪中飄搖着登上亞洲最大的深海鑽井平臺的過程;是強烈的暈船反應讓我暈頭轉向,嘔吐不止,回到陸地上走路腿腳發軟的感覺。20xx年8月,盤錦防汛進入關鍵期,我和同事採製了機關幹部在大堤上抗洪的新聞,畫面展現了一幕幕抗洪防汛的真實場景。爲了採製這條新聞,我和兩名男同事們在風雨交加,泥濘不已的防洪大堤上跋涉兩個多小時,全身溼透,滿身泥漿的走進各個單位的防汛帳篷,進行採訪和拍攝。當時雷電轟鳴,身上的手機響了多次,都不敢接,回來時實在走不動了,幾乎癱坐在泥水中,幸好遇到了來給抗洪人員送東西的一臺越野吉普車,我們才得以搭車返回。當時在很多艱難環境中採訪時,不覺得有什麼痛苦,因爲有一種工作的信念在支撐着;而現在想來雖然多少有些後怕,卻依然感謝那些難忘的經歷豐富了我的人生。

好故事演講稿十篇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爲了人民、服務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石;把這兩點結合好的就是關鍵要把人民作爲新聞報道的主體。多年來,我始終堅持新聞三貼近的原則,不怕辛苦勞累,深入到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採訪拍攝基層羣衆。田間地頭、廠礦工地、郊區野外是我經常出入的新聞現場。每天早出晚歸,節假日加班自然平常,有時大年三十也在工作中度過。過年當天我在寒風刺骨的濱海大道寫過稿子;在年三十晚上的路燈下采訪過守護綠地的園林工人;在春節晚會直播出時,在市民家裏拍攝過人家四世同堂、歡度春節的畫面。工作中,我在以羣衆爲主體的同時,也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題宣傳當成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有效方式。因爲我知道,作爲電視臺這個主流媒體的記者,傳播正能量,推出有利於團結穩定,加油鼓勁,正面宣傳又深受羣衆歡迎的作品,這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20xx年初,我開始創辦電視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爲羣衆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着《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爲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樑;XX鎮居民於一家五口終於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稅,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戶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爲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鍼氈、如釋重負”

新聞專題欄目《在基層》,在主導思想上開創了省內以電視媒體引導領導幹部到基層去爲羣衆解難題,辦實事的新聞報道形式。伴隨着《在基層》欄目走過的路程,上百個涉及百姓民生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和關注。通過我們節目的拍攝,藍色康橋小區H區兩棟廉租樓被砸的對講門得到了修復;XX縣XX鎮XX村的歪腳丫女孩馬得到了政府送來了的電腦,爲自己與外界溝通架起了一道嶄新的橋樑;XX鎮居民於一家五口終於申請到了夢寐以求的廉租房;告別了以往住大棚的日子;大夥房水庫飲水工程異地交稅,非常麻煩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盤錦港設備檢測進展順利,保證了港口的順利運行;身有殘疾的外來務工人員“趙虎姐”姐妹倆在盤錦落了戶口,辦理了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解決了一連串的煩惱,對生活也充滿了希望。

在工作中,作爲電視新聞記者,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如履薄冰、如坐鍼氈、如釋重負”三種狀態。在採製新聞時,身上擔負着沉甸甸的責任,要考慮新聞的客觀性、時效性,權威性等因素,所以如履薄冰;在新聞播出時,生怕有遺漏和差錯,有對不住觀衆的地方,所以如坐鍼氈;在新聞播出後,如果沒有什麼負面聲音,也沒有什麼批評指責,效果不錯,才能如釋重負。我們每天都要在這種壓力和煎熬中度過,雖然也有過抱怨,有過委屈,但是卻從未有過甩手不幹的想法。這樣的堅持不是爲了那微薄的薪水,而是心中永遠存在一份對於新聞事業的熱愛,敬畏和執着。

作爲一名電視新聞女記者,對於工作,我總是滿懷激情和責任,不辱使命。但是對於家庭我卻虧欠很多,因爲工作關係,每當年邁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時,我是那個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照顧他們的孩子,白天病牀前的悉心照顧和噓寒問暖全部落到了丈夫和弟弟等其他家人的身上。因爲工作關係,我沒參加過一次兒子幼兒園的`親子活動;他每天上學放學的接送基本上由丈夫全權負責;他去上輔導班,大部分都是爸爸或爺爺奶奶陪同;我許諾過節或者假日帶他去玩兒的諾言往往都成了空話。我從小由奶奶帶大,和奶奶感情無比深厚。在奶奶去世一週前,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對我說的:“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我當時以爲奶奶會真的會好起來,就趕回了單位。可是20xx年7月6日,當我在參加宣傳部組織的去遼東灣新區集體採訪時,奶奶與世長辭了。她對我說的那句“我好些了,你工作忙,快回去吧!”成了她留給我的最後一遺言!! 多年來,在長期忙碌的工作中,採訪對象那一張張真誠的笑臉讓我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溫暖;一個個獲得省市大獎和觀衆認可的新聞作品讓我享受到了敬業的成果;“遼寧省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讓我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回顧往事,酸甜苦辣品嚐過,悲歡離合經歷過,但是對於新聞事業,我也從來不曾後悔過,更不曾放棄過。因爲我最引以爲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篇2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蛻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啓“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裏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啓柔美的蛻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纔,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爲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蛻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爲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蛻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着沒有霧霾的藍天、衝着明媚燦爛的陽光、衝着豐富

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啓了他們溫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裏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說,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曬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着了。不知道爲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爲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爲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溫暖。曹大爺說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着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說: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着對我說: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

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宏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說,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着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爲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爲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爲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着歷史的使命,承載着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着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蛻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好故事演講稿 篇2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爲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

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爲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爲“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爲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爲“當下”的記錄者,成爲“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爲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爲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爲什麼。

好故事演講稿 篇3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同樣堅守在新聞戰線上,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踐行着新聞理想;

他們深入基層一線,用採訪報道中親歷、親見、親聞、親爲的鮮活故事,弘揚主流價值,抒寫愛國情懷……

今年下半年以來,中宣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四部門主辦,面向全國新聞採編人員組織開展了第二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價值觀的故事”演講活動。全國上萬名新聞工作者踊躍參加,用充滿真情實感的講述,分享自己在新聞實踐中的感人故事,展現了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風采和責任擔當。

10月下旬,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5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5家全國性行業類媒體的131位演講人,齊聚北京參加選拔賽。在第16箇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10名演講人順利通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

他們中,既有年富力強的資深記者、播音員和主持人,也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編輯記者。在他們講述一個個鮮活感人好故事的背後,是他們對黨和人民的忠誠熱愛,是他們對時代變遷的忠實記錄,是他們對新聞理想的不渝堅守,是他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湯計,新華社高級記者,整整9年間,他從不放棄對真理和正義的追尋,先後用9篇報道,最終推動了呼格吉勒圖案重審,讓多年沉冤得以昭雪。湯計說:“作爲一個記者,在追蹤報道呼格案中,我看到了中國法制的進步,也親身感受到了法治春天的來臨!”這是對新聞職業的忠誠。

日報記者張建波,在埃博拉病毒如洪水猛獸般肆虐的非洲,以筆和相機爲武器,馬不停蹄地戰鬥,報道疫區最新情況。“我在非洲度過了1001個日夜,經歷過戰火洗禮,與瘧疾、傷寒等疾病擦肩而過……我同樣被稱作兄弟、喚作朋友,見證友誼與合作,被奮鬥的力量和發展的希望一次次感染!”這是對新聞職業的堅守。

遼寧省阜新廣播電視臺“90後”記者李楸,到黃沙漫天、寸草不生的科爾沁沙地,追蹤採訪一位鄉村老支書整整兩年,見證了老支書帶領村民植樹治沙,使北甸子村從沙坨變茂林的巨大變化。她收穫了很多新聞背後的人生感悟,今年7月,她光榮入黨。“因爲這份信仰正在被我們更多的‘90後’繼續傳承!”這是對新聞職業的感悟。

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表示,這些演講主題突出,涵蓋廣泛,既涉及“9·3”閱兵、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週年等重點活動,充分體現依法治國、深化改革等重點工作的新進展新成效;也不乏凡人善舉,通過挖掘來自基層的鮮活案例,講述普通人身邊的感人事蹟,生動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些生動的故事,營造了見賢思齊、學習典型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追求。

各地各新聞單位編輯記者普遍表示,連續兩年舉辦的這一演講活動,是新聞界集體交流、教育和培訓的好機會,通過新聞人講述新聞背後的故事,加深了廣大新聞工作者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做好新時期新聞工作的思考和認識。安徽省蚌埠市報業集團記者顧愷表示,“好記者講好故事”是當代新聞工作者奮發有爲、銳意進取的一個縮影,體現了滿滿的正能量,對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是一種激勵和教育。“通過這次比賽活動我汲取了不斷前進的動力,這種力量讓自己更加堅定了新聞理想。”廣東省普寧廣播電視臺記者陳泳誠說。

國家網信辦網絡信息局副局長侯雲灝認爲,參加比賽的選手們認真敬業、值得敬佩,起到了爲新聞界樹立榜樣、引領良好風尚的作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副司長趙秀玲表示,不少選手個人特色鮮明、採編經歷豐富,講述的故事能夠抓住人心、富有感染力,展示了記者的社會責任和職業風采。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說,好記者們講出了新聞人的血性和精髓,講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據悉,中國記協還將組織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對優秀演講人事蹟和演講內容進行宣傳報道,並將部分優秀演講稿結集出版。今年11月8日記者節後,還將組織部分優秀演講者赴各地新聞單位和新聞院校開展巡講活動。

好故事演講稿 篇4

作爲記者,整天爲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絡這個魚龍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絡的正能量在哪裏?這些問題,困擾着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裏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絡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着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絡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爲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好故事演講稿 篇5

我是廣播電視臺新聞評論部記者劉,幹了二十多年新聞,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我也有一個小小的職務,可我更認同“記者”這一跟隨了我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身份。二十幾年磨一劍,完全可以消磨掉一個人最初的熱情和光芒,而直到現在,每每面對鮮活的新聞事實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我依然興奮和激動,總想“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觀衆,這是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力量使我永遠和新聞職業一樣,充滿了青春和夢想,還有就是責任和堅守。

小時候,母親幫姐姐帶孩子,發現我值得信賴,就將兩歲的孩子交給十二歲的我,雖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爲得到母親信任就必須看好孩子,這是我最初理解的責任。稍大一點,有一個機會去縣城讀書,母親從我和妹妹中選擇了我,既然母親把讀書的機會交給了我,我就得讀好書,這是責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有線電視臺,從教師轉行成爲夢寐以求的電視記者,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選擇了我,我認爲這是信任,就像當初母親信任我一樣,信任就是責任。

曾經在圍牆之外,總羨慕記者職業表面的光環,等進了圍牆,“記者”就不再是風景,而是時而需要而風風火火、時而需要凝神靜氣、時而面對的是小橋流水、時而又驚濤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時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時下班;是上午還在市長辦公室,下午卻在農民秧田弄得兩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採訪車吃了早飯午飯晚飯不知何時吃的缺少規律的工作;是經常要面臨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體力考驗,又要時刻應對是非曲直、矯罔糾偏、懲惡揚善的心智考驗的一項實實在在的工作……這對於體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確形成了考驗。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隨部主任去新立鄉採訪,由於從小就嚴重暈車,坐上採訪車不久就開始噁心嘔吐,一路上停車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說:這樣還能當記者麼?

這些年來,全市幾十個場鄉全都不只一次去過,只要有採訪基本都要坐車,採訪中什麼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三輪車、大馬車都坐過,異地採訪也坐過飛機、輪船,卻再沒有過暈車的經歷,我老父親總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車曾經坐大馬車都暈的我用什麼治好了病……老父親哪裏知道,身爲記者,坐車哪裏算上什麼考驗。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見洪水襲擊。21日黃昏時分,已經在抗洪一線日夜奮戰了十幾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務:與新聞部龍主任馬上到雙臺子河閘集結,跟隨時任市書記的王連夜巡堤,因爲直接關係此次抗洪搶險成敗的遼河第二次洪峯當晚將通過我市。由於多日連雨再加上人車踩壓,大堤泥濘不堪,一些被颳倒和折斷的樹木及高棵植物橫倒豎臥在大壩上,我坐在龍主任駕駛的面的上,緊緊跟隨市書記的車隊,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窪裏搖擺着象跳舞,虧得之前我練就了一身坐車的好“本領”,不然我還不得把膽汁吐出來!遇到路面情況不好,龍主任慣用急剎車,我不僅經常心提到嗓子眼,頭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當行至沙嶺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書記王向民又下了車,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卻走向了我們的面的,並親切地要求和我“換位”,邀請已是滿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車,他卻坐上了龍主任的面的。不知王書記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書記的轎車,沒有了緊張和碰撞,思謀起我的稿子來,我卻是“勝似閒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對記者職業精神的鼓勵,午夜時分,沒有水和食品,王書記還從車裏拿出一盒餅乾分給飢腸漉漉的我們。22日凌晨4點30分,帶着緊張和疲憊,徹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閘,遼河第二次洪峯順利通過我市。22日早8點上班前,一篇新聞特寫《今夜 與遼河共渡》已完成,我獨自跑到趙家村的一家小吃部裏,花五元錢要了一盤最愛吃的蔥花炒雞蛋,那是那些天裏我最奢侈的一頓飯。前幾天的一次朋友聚會上,一位曾在婦聯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說出《今夜 與遼河共渡》這篇報道,我很感慨和感動,就是這樣一篇在我的新聞從業經歷中的普通報道被一位普通的觀衆記住十九年,除了新聞,還有哪項職業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光榮與夢想?人們可能還都記得就在那一年,XX市書記張與電視臺記者劉在視察險情時被洪水捲走而殉職的事蹟,其實,當年在抗洪一線採訪的記者們哪一個沒有過趟着沒腰深的洪水、踩着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採訪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記者都是英雄,是職業給了我們勇敢的習慣。

新聞職業也讓我學會雷厲風行和一絲不苟。新聞工作的時新性決定了記者的個性應該是快性子。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多年的工作磨礪讓我得益於這些個性的改變。2019年我市遭遇嚴重內澇,我與民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策劃的災情報道及時爲百姓爭取了省裏的救災專款,當攝象機鏡頭裏鄉親的苦臉變成笑臉的時候,我深深感謝我的職業和我以職業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樂和慰籍並不總屬於這個職業,碰釘子的時候多的是。2019年5 月,一位中年婦女向我講述了她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親的事,希望我們能幫幫租房子住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親走出困境。我與另外兩名記者到她家跟老人瞭解情況,老人證實屬實,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分別採訪了她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關人員。按理說,這樣的採訪也算作充分,可報道播出後,被報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還包括他們的愛人)擡着他們臥牀的老父親一齊氣勢洶洶找上門來,這時老人竟改口說沒有虐待那回事,幾兄妹一口咬定記者授受了他們小妹的賄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有口難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檢討,在未來的採訪調研中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2019年3月,在我迎來新聞工作第16個年頭的時候,生命卻遭遇重創,被確診爲乳腺癌。2019年來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腳步,用足足半年時間來修補創傷。歇腳的時候,細細回味,2019年的職業生涯不僅使我在面對生命裏的災難時選擇堅強,更重要的是,職業之便讓我走近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領略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我難以割捨對職業的這份摯愛,在經歷手術和六次化療結束十天後,我又重返了採編一線,因爲化療掉光了頭髮,足有一年時間,我帶着假髮去鄉間採訪,總是擔心假髮被吹落。與癌症病魔鬥爭的六年時間裏,我沒有因病請過假,沒有因爲健康原因推脫過任何一次新聞戰役。著名記者錢鋼說: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 ,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別人活了一輩子,我們卻活了兩輩子。我想對職業的熱愛緣於對生活的熱愛,我堅信熱愛是一地春雨一劑良藥,熱愛歌唱者生命之樹常青。

好故事演講稿 篇6

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落實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有一項本領不可或缺,就是要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歷史和現實啓示我們,會講故事才能更好地載道,好的故事才能更好地高舉旗幟、引領導向,才能更好地團結人民、凝心聚力,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溝通世界。

好故事中有好榜樣,用榜樣的力量去引領時代,去鼓舞黨員,以便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時代需要榜樣,人民期待榜樣。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去發現榜樣?怎樣才能爲普通黨員樹立好榜樣?這個時候,宣傳和引導就成了最行之有效的的方式方法了。通過“千村黨建好故事”這個活動,大力去宣傳優秀黨員的日常小故事。把榜樣樹立在普通黨員的身邊。讓普通黨員能更直接的瞭解如何才能成爲一個好黨員,如何才能更好的體現爲人民服務。這就是此次活動的根本目的了吧。

“用心”才能把故事講好,“用心”才能做好黨員。那些優秀的普通黨員把自己黨員的責任和義務落實在了自己最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們做着最平凡和普通的事情,卻用責任和擔當一遍又一遍的體現着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的精神面貌。

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在廣大黨員羣衆中學習推廣“黨建好故事”,是慶元繼把學習梅振盈先進事蹟作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必學內容後又一生動實踐。立足基層“小人物”,從農村黨員默默無聞、不計名利、甘於奉獻的平凡堅持中深挖不平凡的“大精神”和感動,並以羣衆喜聞樂見、圖文並茂的微故事形式,在浙江新聞客戶端專欄這一大舞臺上高調亮相。

要深挖身邊先進典型這座‘富礦’,讓其光芒四射。充分發揮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的先進典型作用。藉助浙江新聞客戶端等現代媒體學習黨建好故事,是中央“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方案中提出的“要引導黨員利用網絡自主學習、互相交流”要求的題中之義,也是“空心村”趨勢下流動黨員參加“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現實需要。通過學習可信、可敬、可學黨建好故事中主人公的精氣神,找準價值座標,增強黨性。

小故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非常適合基層黨員和外出黨員學習,最重要的是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好故事,讀起來感覺特別親切、特別感動。每次閱讀都是滿滿的正能量。要通過轉發朋友圈等形式把這種正能量傳遞到更多人心中。

好故事演講稿 篇7

大家上午好!

大家知道,作爲河南省傳染病醫院,我們醫院是一個寒冷與溫暖交織,無奈與希望同在的地方;有時生命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有時死神卻又悄然降臨。重生的笑語,絕望的哭泣,衝動與嚴謹,溝通與隔膜,幾乎所有的情感都在這裏碰撞,這裏就是我們醫院那片特殊的陣地——艾滋、結核、肝病等傳染病房。

提起艾滋,很多人,包括在座的各位大都會談“艾”色變、唯恐避之不及。但爲了千萬個身患絕症的艾滋病人,爲了無數個家破人亡的艾滋家庭,我們醫院卻有一羣被稱爲“刀尖上跳舞”的醫生。我們醫院普外科主任馮秀嶺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從醫27年來,馮秀嶺已爲上千名艾滋病患者做過外科手術。面對別人的驚訝和擔心,他總是這麼說:“別人不敢做這樣的手術,我敢,並且我幹得還很高興。”

早在20xx年,有這麼一個病人,患有艾滋病合併晚期直腸癌、腸梗阻。病人腹脹腹痛,十分痛苦,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均因患有艾滋病而被拒之門外。因爲屢遭拒絕,病人和家屬曾想到放棄,後經多方打聽了解到我們醫院接收艾滋患者,於是抱着一線希望前來求診。

面對病人的絕望與恐懼,茫然與自責,馮秀玲不僅立即將病人收治入院,耐心細緻爲病人診察,還以平等尊重的態度與病人及家屬進行心理溝通,讓病人和家屬遠離了歧視與冷漠,深深感受到了濃濃的溫暖與關愛。手術中,他大膽地爲病人開腹行乙狀結腸雙腔造瘻,術後親自爲病人換藥,指導病人定期做擴肛鍛鍊,病人的病情日漸好轉,臉上多了些生的希望與微笑。這開啓了我們醫院爲艾滋病合併外科疾病行手術治療的先例。他被譽爲“河南艾滋病手術第一人”。

從此之後,馮秀玲經常接到省內外艾滋病病人求診電話,各地艾滋病防治機構醫生也紛紛來電求助,他均積極接受和治療病人,傾心爲病人及時解除痛苦,截至目前他已完成各種艾滋病合併外科疾病手術1200多例。

當然,對於馮秀玲來說,爲艾滋病人手術處處充滿挑戰和風險。20xx年7月和20xx年4月,他先後兩次在手術中不幸被針扎破了手。雖發生了職業暴露,但他都堅持到最後,直至爲艾滋病患者完成手術。在每次服阻斷藥的28天的煎熬時間裏,雖然反應很重,但他仍堅持工作,積極參與肝病科、結核科及感染科會診,精心爲患者治療方案。

“也許因爲一時的失足,卻要用寶貴的生命作爲代價。他們在痛苦中吶喊,在無奈中抗爭,在失望中期盼。我的朋友們,面對這樣一羣不幸的病人,我們能無動於衷嗎?能忍心棄之不顧嗎?”馮秀玲常說:“我們是河南省傳染病醫院,接受艾滋病人併爲之手術,我們責無旁貸。”

這就是我們鄭州六院——這片特殊陣地的醫護人員,雖沒有豪言壯語,卻讓很多垂危的病人重新閃耀出生命的靈光。這就是我們鄭州六院——這片特殊陣地的救護團隊,雖然經受了太多的委屈,可崇高的信念依然在我們身上展現。是我們,用親切的微笑融化了艾滋患者心中的堅冰;是我們,用滾燙的愛心驅走了他們心中的黑暗;是我們,用精湛的技術挽救了他們脆弱的生命。

我們知道,防治艾滋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一場只有愛心才能戰勝的戰爭。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攜手行動起來,關注艾滋、宣傳艾滋、防治艾滋,讓紅絲帶在我們每一位人的心中飄揚,讓更多的艾滋病人有溫暖、有尊嚴的過完這美麗的人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好故事演講稿 篇8

爲了迎接黨的生日,西安機務段在近一段時間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並在7月1日這極具紀念意義的一天,以“迎七一·好黨員講好故事”爲載體,結合“轉觀念、闖市場、增效益”主題教育活動,舉辦了“西機黨員聽我講——迎接建黨95週年安全創效大講堂”。各生產車間和機關黨總支、支部共計有53名幹部職工參與,段黨委書記劉振民出席了本次講堂並作了講話,段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易民、副段長李振義參加並聆聽了先進黨員的演講。

本次講堂由段黨委從各黨總支、支部推薦的黨員中,甄選出“設備養護專家”——整備車間扳道員蘆愛羣、“平穩操縱精英”——寶雞運用車間機車乘務員張鵬飛、“節能降耗能手”——貨機運用車間內燃機車乘務員肖劍、“修舊利廢達人”——設備車間電力組工長鄭長順以及“科技創新尖兵”——檢修車間材料配送組副工長陸燕。5名先進黨員在充滿振奮精神的音樂中登場,在飽含奮進動力的背景音樂中慷慨發聲,以“好黨員講好故事”的形式,向大家傾情講述自己的工作經歷、安全感悟、創效之路,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技巧,並時而與臺下進行充滿輕鬆歡快氛圍的互動。

講堂上,幹部職工們還觀看了段新近拍攝的“科技保安全、智慧創效益”主題宣傳片——《智慧引領、科技前行》。

講堂上,段黨委書記劉振民向大家講述和分享了自己從年輕剛剛入路工作至今40年來的經歷感悟,對登臺演講的5位先進黨員講述的親身故事進行了悉心的點評,並號召廣大幹部職工認清當前形勢,樹立危機意識,向先進黨員學習,立足崗位保安全、搞創新、增效益,劉振民還專門指出,健康也是創效,希望廣大職工在勤奮工作的同時,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只有保證了身體健康,纔能有美好的生活,纔能有保安全創效益的基礎。

爲了使本次大講堂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延續,在講堂最後,幹部職工們還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舉起手機掃描大屏幕上的二維碼,紛紛加入了“西機職工創效聊一聊”微信羣,使大家獲得了更快捷、更方便的創效交流方式。幹部職工們紛紛表示,本次講堂辦的充滿朝氣、飽含正氣、很接地氣,希望以後經常舉辦這種給幹部職工鼓勁打氣的講堂。

據悉,段黨委舉辦本次講堂的目的,就是以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引導廣大幹部職工立足崗位、堅守職責、勤於鑽研、提升素質、執行標準、落實工藝、追求細節、保障安全、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節支降耗、創效增收,促進全段形成“轉觀念、闖市場、增效益”的良好氛圍,激勵幹部職工主動學習先進、趕超先進、爭當先進,爲段安全、穩定、科學、持續發展作貢獻。

好故事演講稿 篇9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爲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爲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爲“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爲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爲“當下”的記錄者,成爲“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爲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爲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爲什麼。

好故事演講稿 篇10

她叫趙,今年62歲。32年前,趙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着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發誓說,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裏沒錢,趙就挨家挨戶去借;家裏沒房,趙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裏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後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爲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爲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着,弟妹們長大之後,趙先後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爲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着趙與病魔搏鬥。丈夫從親朋好友那裏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釐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後,她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爲家裏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着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於在20xx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家採訪歸來之後,帶着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後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範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事蹟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感人事蹟後,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後,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成功當選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