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的導遊詞(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W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篇1

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謝靚嘉,大家可以叫我謝導。現在我們來到了清代皇家園林——頤和園。頤和園是慈禧太后爲了自己享樂,花了幾百萬銀兩而建成的。接下來就讓我帶你們去遊賞吧!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通用5篇)

走進頤和園的大門,來到了頤和園裏最有名的長廊。長廊裏綠漆的柱子配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全長700多米,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非富多彩的圖畫,你們相信嗎?幾千幅畫中沒有哪一幅是相同的。

走出長廊,我們來到萬壽山腳下。擡頭一望,我們就可以見到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矗立在山腰,那就是佛香閣,屋頂上閃閃發光的東西就是琉璃瓦。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昆明湖邊有頭銅牛,你們發現了嗎?銅牛的尾巴是斷的,爲什麼會斷呢?讓我來給你們細細講解:有一年的七月七,銅牛活了,朝着織女亭跑去,幾個壯漢拉住牛的尾巴,誰知,力氣太大,牛尾巴斷了,在昆明湖邊留下一頭斷了尾巴的牛。

頤和園的風景說也說不完,大家有時間請再跟我來頤和園遊賞吧!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篇2

嗨,遊客們。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嚴,大家可以叫我嚴導。我將帶領大家去瀏覽氣魄雄偉的長城。Let’s go!

遠遠望去,長城像一條巨大無比的長龍。近看,長城一眼望不到頭。站在長城上看,一座座烽火臺屹立在長城上,像一個永遠不會倒的不倒翁.

長城還是古代一項重要的防禦工程,從燕國開始修建長城,長城現在已經有20xx多年曆史了!

關於長城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在修建長城的時候,除了60歲以上的老人不用去修建長城,其它的青年都得去修建長城。蘇州書生範喜良,爲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次,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碰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便一起把範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範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但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新婚不到三天,範喜良聲就被官兵捉走了。後來,孟姜女千里迢迢地來到長城找丈夫。誰知,民工告訴她,範喜良已經死了。她便在長城腳下痛哭,不知哭了多久,只聽“轟隆”一聲,長城倒了幾公里。

時間過得真快,和大家說拜拜的時間到了。記住,我們的公司叫小精靈旅遊公司,有空常來我們這裏坐坐,別忘了請我給您做導遊啊!Bye__ bye!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長城。我姓郭,請叫我郭導。我們現在參觀的長城是明朝修建的。爲了防禦外敵入侵,秦朝、漢朝和明朝共修建了一萬三千多里長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經過了15個城市。長城被列爲世界29處之一的《世界遺產名錄》。大家看,長城全部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砌築成的。城牆外沿有兩米多高的成排建築叫做垛子,垛子上面的方形的口子是?望口和射口,是打仗用的。城牆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可以互相呼應。各位遊客,咱們用手摸摸,看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如果一個大人的體重是100斤的話,就相當於三十多個人的體重。咱們想想,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着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擡上這陡峭的山嶺,是現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壯舉,難怪世界上都公認它是一大奇蹟!參觀了長城,大家請記住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只有親眼目睹了先輩們的這一偉大創造,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稱爲真正的好漢!

好了,現在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自己看一看這美麗的長城。請大家做文明遊客,我給大家提幾點要求:一、不要大聲喧譁。二、不要亂扔垃圾。三、不隨地吐痰。四、不亂塗亂畫。一小時後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篇4

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爲午門,即正門,北門爲神武門,東爲東華門,西爲西華門。

故宮的整個院落分爲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後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爲主。“後寢”是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from 北京故宮導遊詞開場白2篇來自本站交秦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爲主。除此之外、故宮內還有很多其他各式各樣用途不一的大小宮殿。據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半間,夠多吧?打個比方說吧,如果一個嬰兒從哇哇墜地開始每晚住不一樣的房間、而且不重複,等他全部住遍後,就是個27歲的小夥啦!

世界遺產的導遊詞 篇5

大雄寶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都是元代造像,與天王殿的彌勒佛,共二十四尊,是1973年從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調入的,爲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國內已非常罕見。其中十八羅漢爲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東西山牆上爲木雕千佛壁龕,供有壁佛5056尊。

殿後站的韋力天將,爲寺內現今僅存的一尊元代泥雕作品。

接引殿是寺內的第四重大殿。按佛教說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時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彌陀佛迎接、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正中主尊爲阿彌陀佛,右手向前下伸,作接引狀;左手指向西方“極樂世界”。右側爲觀音菩薩,左側爲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均爲清代泥塑作品。接引殿於清代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年間重建,是白馬寺內修建最晚,規模最小的殿。

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登上清涼臺,相傳,清涼臺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之處;後來二位印度僧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大此譯出的。自東漢以後,歷來均以此爲藏經之所。清涼臺之名,源自清如秀和尚,被譽爲白馬寺六景之首。如秀能文能詩,書畫俱佳。他把白馬寺內的六項重要古蹟,題爲白馬寺六景,分別是清涼臺、焚經臺、齊雲臺、以及前面已介紹過的夜半鍾、騰蘭墓和斷文碑。

整個臺上,以毗盧閣爲中心,周圍環繞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構成一個封閉式的院落。毗盧閣是寺內最後一重大殿,爲明代重修,重檐歇山頂,殿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爲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爲“大日佛”,象徵着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爲文殊菩薩,右爲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爲清代泥塑像。

隨着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興盛,於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爲影響,也互爲鬥爭。自唐武宗滅佛之後,惟有禪宗弘而不衰,成爲匯合各宗派的完全中國化的佛教。其中以祖宗和淨土宗、密宗、律宗結合得最緊密。作爲“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中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爲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在清涼臺東西兩側,分別新建有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着泰國佛教世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現在我們來到齊雲塔院。此院位於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齊雲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工磚塔,十三層,高約25米。齊雲塔外形呈拋物線,造型別致,玲瓏嫵媚。據寺內現存宋代刻石記載。齊雲塔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二年,即公元69年,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座佛塔。現存的磚塔,則爲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年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0年齊雲塔被闢爲河南 省第一座比丘尼道場。

齊雲塔有一奇,如果站在塔南約20米處,用擊掌,便可聽到從塔身發出“哇哇”的聲音,好像田野裏青蛙的叫聲。所以當地人傳說,在齊雲塔上住有一保金蛤蟆。其實這是一種迴音現象,它比北京天壇的明代迴音壁(1530年)要早三百五十多年。

中國第一座古剎是白馬寺;中國第一座古塔是齊雲塔;第一次“西天取經”始於洛陽;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禪居於白馬寺;最早傳入梵文佛經“貝葉經”收藏於白馬寺;最早的譯經道場是白馬寺內的清涼臺;第一相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是在白馬寺譯出的;第一本漢文佛律《僧祗戒心》始譯於白馬寺;第一場佛、道之爭發生於白馬寺;第一個漢人和尚朱士行受戒於白馬寺。這十項第一,我們可以稱之爲“祖庭十古”。正是這“祖庭十古”,使洛陽折馬寺能夠穩居中國伽藍之首座,而永遠彪炳於中國佛教史冊之卷首。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大殿稱爲天王殿,是白馬寺內第一重大殿。此殿因殿內供四大天王而得名。迎面而坐的是大肚彌勒佛,他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帶,形象生動有趣,爲明代造像作品。在中國漢族的佛寺中,第一座大殿通常都供奉彌勒佛。人們進入佛寺中,首先看到這一樂呵呵的形象,會對佛門產生一種親切之感。

佛像上面的這一座大佛龕,共雕有五十多條姿態各異的龍,雕工細膩,是清代上乘的木雕藝術品。

大殿內兩側,分塑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剛”,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芭;南方增長天王,右手持傘,左手握妖;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握龍,一手持寶珠;北方多聞天王,手託寶塔。按照中國個習慣,一他們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他們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四大天王身材魁梧,威風凜凜,是一組清代泥塑作品。

這尊面北站像爲韋駝天將,被稱做“護法神”,着武將裝,立於彌勒像後,正對釋迦牟尼佛,執行着維護講經道場,不許邪魔侵擾的任務,也是清代泥塑作品。

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種植着許多石榴樹。人們說 “五月石榴紅似火”,但在白馬寺卻恰恰相反,因爲這裏的石榴顏色是白色的。每至農曆四五月份,樹上開滿了石榴花,晶瑩潔白,如玉似雪,十分好看,真是“五月榴花白如雪”。

大佛殿是白馬寺的第二重大殿,大佛殿前東側,立有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黃錦撰文的《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高3.8米,寬1.03米,這方石碑對研究白馬寺的歷史沿革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佛殿是寺內主要殿堂,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這裏舉行。今存之大佛殿,是明代重建的,雖經後世重修,單仍不失明代建築風格。

殿內正中佛壇之上供奉着七尊造像,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像高2.4米。

這裏的塑像,據說是他最後一次講經說法時的形象,此次講經,他並不講話,叫做“不語說法”,只用右手持一朵鮮花,讓衆人猜測,即所謂“涅磐會上”“捻花示衆”。大佛胸口 字符號,表示大佛“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所以身有瑞相,表示“吉祥之所集”,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爲“萬”。

釋迦牟尼的左側,爲大弟子摩訶珈葉,在這次“不語說法”中,惟有他懂得了佛的真正用意,從而破顏微笑,後來被推爲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中國禪宗推崇他爲印度傳承的第一代祖師。

右側站像爲大弟子阿難,他博聞強記,被稱爲“多聞第一”,中國禪宗又推他爲在印度傳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師。

珈葉左側爲文殊菩薩,右持經書,《般若經》,以知識淵博,聰明智慧著稱;阿難右側爲普賢菩薩,手持如意鉤,德行圓滿,功過無邊,以“行願”著稱。

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菩薩,合稱爲“釋迦三聖”,這是三尊明代泥塑造像作品。東西侍立的是兩尊供養天人,手持鮮花,體態嬌娜,也稱“散花天女”。在大佛講經時,供養天人在高高的天上,紛紛散花,“天花亂墜”一詞由此而來。

大佛殿東南角懸掛的是一口明代大鐘,由太監黃錦所鑄,重二千五百斤。據說白馬寺內原來還有一口大鐘,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更深人靜之時,僧人敲擊,鐘聲四野傳響,經久不絕,可遠聞數十里。更奇妙的是,只要這口大鐘一響,遠在二十五里之外的洛陽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也會應聲而和,老城鐘樓上的大鐘一響,白馬寺的大鐘也立刻響起來,這就是“馬寺鐘聲”,爲“洛陽八大景”之一,也稱“夜半鍾”,是白馬寺六景之一。

殿西南角爲大法鼓。這裏的鐘、鼓都是僧人們進行佛事活動時所敲打的樂器。

大佛殿內後部,這尊面向北方的坐像,爲觀世音菩薩,由於背對大佛,又稱“倒坐觀音”。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三重大殿----大雄殿。大雄殿,本爲元代所重建,明、清時重修。殿門外東側壁間,嵌有宋代重立的《摩騰入漢靈異記》刻石,畢無說它“字體絕類《聖教序》,北宋人書,猶有晉唐風格,良可愛也。”此刻石記載了漢明帝修建齊雲塔的起始原委。

殿內天棚上。畫有鮮豔的蓮花圖案;殿中央,這個巨大的木雕貼金雙層佛龕,精雕細刻,金碧輝煌 ,看起來十分壯觀。在上層龕額正中,浮雕着一隻大鵬金翅鳥,鳥吻人身。在鵬金翅鳥的兩邊,還各浮雕有三條龍。佛教傳說,大鵬金翅鳥最喜歡吃龍,龍萬般無奈,只好找如來佛“告狀”,如來佛即從所披袈裟之上抽出一束絲,用一根絲覆蓋一條龍。從此,龍受到如來佛的保護,不再擔心受大鵬鳥之害了。如來佛又運用神通,讓供品變化的無限多,用供品代龍,滿足了大鵬金翅鳥的要求,解決了雙方的矛盾,龍、鳥皆大歡喜。佛龕上的圖案,大概就源於這個佛教傳說故事吧。

佛龕內的三尊主佛,皆盤雙膝坐於蓮花寶座中,正中爲釋迦牟尼,尊稱“大雄”,即像大勇士那樣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像高2.25米,整個形象給人以無限莊嚴、聖潔、恬靜之感。釋迦左側爲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爲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三尊佛形制、風格大體相同。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對而站的是韋馱、韋力二位“護法神”。

殿內兩側供置十八羅漢,這一組十八羅漢,都是坐像,形態各異,通高介於1.55—1.61米之間。西側有一尊羅漢,頭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莊、嫺雅的女性形象,而其餘十七尊則削髮光頂。有些遊人就把他們戲稱爲十八羅漢一枝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