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儀式後面的精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5W

在古代,“入學禮”是人生的四大禮之一,與成人禮、婚禮、葬禮相提並論。入學當天,從家庭到學堂都會舉行一系列隆重的儀式與典禮,作爲孩童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一種紀念儀式。

開學典禮:儀式後面的精神

今天,開學典禮同樣被很多教育人重視,以期利用這樣一個充滿儀式感的全校性活動讓師生迅速提振,觸摸自己的教育理念、品味學校的味道。今年的開學典禮,本刊編輯部派出多路記者,他們分別走進北京市不同類型的中國小,以期在這一特別現場,見證一線教育人的所思所想。從記者們現場的報道中,我們看到了一線教育人在有限時空裏的自主探索,讀出了教育內部的美感。我們發現,我國中國小教育理念正發生令人欣喜的轉變,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強調孩子們的主動參與、自主分享和自由選擇,被長期詬病的學生被動接受、被動灌輸的理念正在改變。我們同時還能感受到植根教育人內心強烈的家國情懷。“當下中國不缺有才能的人,缺的是有精神的人。”三位院士與北京四中道元班新生座談時說。而通過院士的講述,我們發現,在我們教育內部,有一批“有精神的”的教育人正在努力將助推中國夢實現的精神植入孩子們心中。

行大學之道 成君子之風

——陳吉寧在清華大學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使學生成爲人格健全、個性和諧的人,而不是‘專家’,應始終成爲學校的目標。”他還認爲,“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中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在清華,我們希望給予學生的正是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這樣“三位一體”的教育,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洞悉自然、人生和社會,爲成就美好的未來做好準備。

一百年前,192019年的11月5日,梁啓超先生來到清華以《君子》爲題發表演講。他引用《周易》中“乾”“坤”兩卦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講解如何成爲“真君子”。此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爲了清華的校訓。那麼如何成爲一個真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我也想談一點思考。

首先要養成獨立的人格。獨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來自於獨立的思考、大膽的質疑和批判性思維。同學們,你們都是以高分考進來的,但這並不意味着你們所熟知的知識和認知都是對的。從現在起,你們要學會質疑,要善於質疑,要勇於挑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敢於質疑和挑戰,就邁出了“不唯書、不唯上、不從衆”的第一步。在大學裏什麼是“好學生”?好學生不再是像過去那樣把已有的知識爛熟於心,而是能夠獨立思考、敢於質疑,能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獨立的過程。當你們今後進入了社會,在面對他人的質疑和指責,不被理解、不被欣賞的時候,你只有具備了獨立人格,才能始終堅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滿信心地去迎接挑戰,始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再者,要有積極主動的態度。大學需要的是學生主動去尋找問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積極主動才能發現問題,消極被動只能讓生命慢慢耗盡。要學會選擇,主動接觸課內外的東西,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興趣,體驗別樣的挑戰和樂趣,賦予大學生活全新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還要學會包容和欣賞。獨立並不難,從衆更易,既善獨立又能合作,纔是最難的。

希望同學們不要習慣於從這些問題旁邊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於提出問題;不僅要敢於提出問題,還要學會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設性方案;不僅要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方案,更要敢於擔當,作爲一個領導者、參與者,主動參與問題的解決。今天,只有以這種態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問題,你們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國家、社會和人類的大問題。

校園的味道甜甜的:見證北京玉泉國小開學第一課

品嚐幸福小甜餅

在一曲《歡樂頌》的旋律中,一年級的“小豆包”們鬆開家長的手,踏入由粉色氣球裝扮一新的“玉泉幸福門”。站在這裏迎接他們的,是校長、一級部全體教師及高年級的學生代表。

“孩子,祝賀你成爲玉泉國小的國小生!”老師們面帶微笑地爲每一個孩子戴上標有“玉泉幸福娃”的幸福花。隨後,在高年級學生志願者的引領下,“小豆包”們踏上專門爲他們鋪設的紅地毯,走進教室。

幸福門、幸福樹、幸福花、紅地毯,還有大手拉小手……這一切,讓用好奇、新鮮抑或怯生生的眼神環顧四周的“小豆包”們,一下子消除了對新環境的侷促不安。他們坐在教室裏四處張望着、期待着。因爲,迎接他們的,除了校長、老師、新課本之外,每個人的桌子上還有一塊玉泉牌的“幸福甜餅”,這是學校爲他們特製的“校園的味道”。在校長高峯看來,國小生活不應是枯燥的,讓孩子們第一次踏入校園就能品嚐到香甜的味道,進而喜歡上學校纔是重要的。

帶着期待開啓校園生活

把北京玉泉國小開學典禮的氣氛推向高潮的,是學校“十大好玩課程”的亮相。“競技體育節、沙灘遊戲節、激盪海洋節、六一學生節、歡樂新年節、童心話劇節、遠足採摘節……”學校將十大好玩課程的名字印在條幅上,並懸掛在旗杆上。開學典禮現場,每宣佈一個課程的名字,一個禮花炮隨即綻放。隨着十個禮花的次第綻放,孩子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開學典禮成爲歡樂的海洋。

“這些課程都是經過孩子們的投票而最終選出的,讓孩子們感到學校課程的好玩,纔是落實培養目標的前提。而開學第一課,就是要給孩子們以期待,帶着期待的學習生活,是幸福的。”老師們說。

新的學期,玉泉國小的教學生活就在這樣好玩的狀態中開始了。在校長高峯眼中,這就是校園應有的味道。

讓家長放心的公平承諾

“公平是共築幸福的不竭源泉,公平是築起希望的一道彩虹,公平是築起幸福的一座橋樑,公平是共築希望的堅實力量……”開學典禮現場,8個條幅上的主題語,讓人咂摸又讓人心生好奇。“只有構建公平的師生關係,幸福教育的理念才能生根發芽。”校長高峯在開學典禮致辭環節給出了答案。他說“公平”一詞,是學校繼去年將“尊重”定爲學校年度發展主題詞後,爲學校發展定出的又一個年度教育主題,他今年的目標,就是將玉泉國小建設成爲更加公平的校園。

圍繞“公平”主題,學校國樂團奏響了高峯填詞的歌曲《公平是一碗水》,六年級學生代表還發起了“公平構築和諧校園”的倡議書。“校園中的公平,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得到校長的賞識與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在校方的解說中,家長們同樣咂摸到了一點校園的味道。

當下中國缺的是有精神的人

開學第一課,三院士與北京四中新生座談會一瞥

“在艱難的歲月裏,是什麼讓你們堅持科學理想?”

“在青年時代,我想我們三位中沒有哪一位衝着院士頭銜而搞科研。”

9月1日上午,在例行的開學典禮環節後,北京四中爲高一新生精心準備了一節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該校15名“有志爲自己夢想而奮鬥”的道元班高一新生接受的第一課是,與三位院士面對面。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羣,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光電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就人生追求、人生規劃等問題,與這15位15歲上下,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萌生興趣的年輕人,進行互動交流。

“國恥國難,在我們那代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們目標很一致,從事科學研究,就是從心底希望貢獻更多智慧,讓國家強大。任何時代,作爲國民,我們都要牢記自己國家的歷史,爲祖國的振興而奮發圖強。”對話伊始,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羣首先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動力”。

被同學們問到如何在艱難歲月,仍抱有對科學研究的執着、熱愛與堅守時,周立偉院士回答道:“你們年輕人現在生活在好時代,我們像你們這樣的年紀,還發愁吃不飽飯,而你們今天在愁的事卻是如何減肥。但是問我青年時代幸福嗎?我要說很幸福。因爲我們是內心有追求、有擔當的一代人。無論物質生活多麼豐富,內心的問題是錢所解決不了的。”

林羣院士感同身受,接過話匣,“我最近在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深有體會,很感動。一個人生活的時代很重要,興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追求,要能夠經受住物質層面的引誘。”坐在一旁的劉嘉麒院士聽到此刻,不住地點頭。

“大家都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時代,三位先生如何看?”一位女生站起來問。

“我不贊成這樣的看法。我們評判大師,還要看他成長、成才的時代。當年中國只有200名留美學生,現在呢?不知翻了幾百倍。同時,我還想和同學們分享一點心得,大家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相信中國的教育。不管你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學習,都有機會成爲優秀的科學工作者,而決定你‘優秀’的重要因素,其實是專注力、是信仰是擔當。中國當下不缺有才能的人,缺的是有精神的人!”劉嘉麒院士的話令舉座沉默。

“我曾經用一個晚上算出的一個數學數據,現在在計算機上幾秒鐘就算出來了。在科學研究學科交叉越來越常態的今天,很難再出現一人包打天下的局面。我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他們的科研能力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我。所以,在當下中國,我們談創新,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將思想聚焦在一個聚光鏡下,凝神聚力,讓其發亮。”周立偉院士同樣和同學們分享了專注力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周院士也真誠地勸誡同學們,“對於長輩、老師的建議,不要牴觸和反感。我一生如果做出了一些成就,是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能夠吸納別人給我的批評、建議。”

“還有一點,同學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我念書時,沒聽說有年輕人跳樓的事,現在這樣的事件頻頻發生。是否有一顆健康、陽光的心態,會決定你的科學成就高低。”劉嘉麒院士補充道。

在北京四中高一新生開學第一課的另一現場,該校校友、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員正在娓娓講述自己如何與科學結緣,爲何要研究植物。

“國家的強大取決於國民的素質,取決於國民對國家的忠誠,取決於國民的創造力和科學技術的推動力,最終取決於國家文化的實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復興。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我們的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希望四中的學生能夠肩負起創造先進文化的使命。”談到今年開學第一課設計的初衷,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如是說。

圍繞“公平”主題,學校國樂團奏響了高峯填詞的歌曲《公平是一碗水》,六年級學生代表還發起了“公平構築和諧校園”的倡議書。“校園中的公平,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得到校長的賞識與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表揚。”在校方的解說中,家長們同樣咂摸到了一點校園的味道。

當下中國缺的是有精神的人

開學第一課,三院士與北京四中新生座談會一瞥

“在艱難的歲月裏,是什麼讓你們堅持科學理想?”

“在青年時代,我想我們三位中沒有哪一位衝着院士頭銜而搞科研。”

9月1日上午,在例行的開學典禮環節後,北京四中爲高一新生精心準備了一節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該校15名“有志爲自己夢想而奮鬥”的道元班高一新生接受的第一課是,與三位院士面對面。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羣,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光電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就人生追求、人生規劃等問題,與這15位15歲上下,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萌生興趣的年輕人,進行互動交流。

“國恥國難,在我們那代人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們目標很一致,從事科學研究,就是從心底希望貢獻更多智慧,讓國家強大。任何時代,作爲國民,我們都要牢記自己國家的歷史,爲祖國的振興而奮發圖強。”對話伊始,數學家、中科院院士林羣首先和學生們分享了自己的“科研動力”。

被同學們問到如何在艱難歲月,仍抱有對科學研究的執着、熱愛與堅守時,周立偉院士回答道:“你們年輕人現在生活在好時代,我們像你們這樣的年紀,還發愁吃不飽飯,而你們今天在愁的事卻是如何減肥。但是問我青年時代幸福嗎?我要說很幸福。因爲我們是內心有追求、有擔當的一代人。無論物質生活多麼豐富,內心的問題是錢所解決不了的。”

林羣院士感同身受,接過話匣,“我最近在看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深有體會,很感動。一個人生活的時代很重要,興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追求,要能夠經受住物質層面的引誘。”坐在一旁的劉嘉麒院士聽到此刻,不住地點頭。

“大家都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大師遠去,再無大師的時代,三位先生如何看?”一位女生站起來問。

“我不贊成這樣的看法。我們評判大師,還要看他成長、成才的時代。當年中國只有200名留美學生,現在呢?不知翻了幾百倍。同時,我還想和同學們分享一點心得,大家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相信自己,相信中國的教育。不管你在國外還是在國內學習,都有機會成爲優秀的科學工作者,而決定你‘優秀’的重要因素,其實是專注力、是信仰是擔當。中國當下不缺有才能的人,缺的是有精神的人!”劉嘉麒院士的話令舉座沉默。

“我曾經用一個晚上算出的一個數學數據,現在在計算機上幾秒鐘就算出來了。在科學研究學科交叉越來越常態的今天,很難再出現一人包打天下的局面。我培養的博士生、碩士生,他們的科研能力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我。所以,在當下中國,我們談創新,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將思想聚焦在一個聚光鏡下,凝神聚力,讓其發亮。”周立偉院士同樣和同學們分享了專注力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同時,周院士也真誠地勸誡同學們,“對於長輩、老師的建議,不要牴觸和反感。我一生如果做出了一些成就,是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能夠吸納別人給我的批評、建議。”

“還有一點,同學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我念書時,沒聽說有年輕人跳樓的事,現在這樣的事件頻頻發生。是否有一顆健康、陽光的心態,會決定你的科學成就高低。”劉嘉麒院士補充道。

在北京四中高一新生開學第一課的另一現場,該校校友、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焦雨鈴研究員正在娓娓講述自己如何與科學結緣,爲何要研究植物。

“國家的強大取決於國民的素質,取決於國民對國家的忠誠,取決於國民的創造力和科學技術的推動力,最終取決於國家文化的實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復興。我們要引導學生對我們的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我希望四中的學生能夠肩負起創造先進文化的使命。”談到今年開學第一課設計的初衷,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如是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