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演講稿:永遠不忘革命先烈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7W

“那一天你拉着我的手,讓我跟你走,我懷着那赤誠的嚮往,走在你身後,跟你涉過冰冷的河流,患難同攜手,跟你走過坎坷的小路,從春走到秋,跟你共同唱過豐收美曲,陪你共同飲過勝利美酒……也許還要走過無數歲月,幸福的熱望總在心頭,千年萬年我也不回頭……永不回頭。”

清明節演講稿:永遠不忘革命先烈

電視劇《槍神傳奇》主題歌《把一切獻給黨》的旋律一直響在心頭。這部電視劇,以我軍老戰士戰爭年代的兵器製造專家、有“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之稱的吳運鐸爲原型,寫真式地記錄了他忠於黨,忠於祖國,畢生全心全意、捨生忘死研製武器的事蹟,感人至深。這支歌,這部劇,是這位英雄跟黨走、追求光明與正能量的縮影。

可能與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我是那樣地崇拜英雄,敬仰革命先輩。這些年,我結合工作,先後到過井岡山、八一南昌起義、紅軍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鎖線紀念地舊址;拜謁過上海市龍華烈士陵園、華東烈士陵園、西路軍烈士陵園,貴州息烽監獄、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紅巖新村,延安、西柏坡以及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紀念館等。每到一處,我都久久凝望那些遺蹟,注視着那些響亮的名字;都久久地思索着那些先輩,那些先烈,他們英勇獻身究竟爲了什麼?爲了革命,爲了人民,爲了民族,爲了祖國,衝鋒在前,退卻在後,捨生取義,肝膽相照。因爲他們心中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所以“千年萬年永不回頭,永遠跟黨走”。就是因爲心中堅定了“永遠跟黨走”,方誌敏的一生至死都“驚人的清貧”,瞿秋白犧牲時是那樣“淡定”;也是因爲心中堅定了“永遠跟黨走”,楊靖宇在深山老林的冰天雪地轉戰中,被日本鬼子圍困,危急時刻將機密文件撕碎吞嚥,把最後一顆子彈射向自己的頭顱。

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的入園處鐫刻着老一輩革命家夏之栩(趙世炎烈士夫人)同志的碑記,這些烈士,“他們很多是1924年以前的黨員,有的還是黨的一大後入黨的”。“他們是我黨建黨時期的一部分代表人物,代表當年白區的一部分英雄和精英。”如羅亦農、惲代英、趙世炎、彭湃、楊殷、陳延年、陳喬年、林育南、楊匏安、汪壽華、何孟雄、宣中華、孫炳文及年輕的左聯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頻、李求實、馮鏗等等,均爲文韜武略、達理經天、風華正茂之人傑。他們爲真理、爲正義、爲國家和民族過早罹難,令人痛惜。“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柔石犧牲時,僅29歲。魯迅得知其噩耗後,先是連夜寫出七律詩,並特別選出版畫《犧牲》登在《北斗》雜誌創刊號上,然後,又在柔石犧牲兩年時,寫下了那篇的《爲了忘卻的紀念》,先生痛在心底。像羅亦農、趙世炎、彭湃、楊殷等,被捕後,蔣介石立即下令“速殺”。那時,彭湃33歲,羅亦農和趙世炎同爲26歲。蔣介石對其老同事、國共合作時同爲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的楊匏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我黨早期理論家),則派遣多人代其勸降,均遭楊匏安堅拒:“我從參加革命開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變節,不行!”擲地有聲,慷慨赴死。臨行前,楊匏安寫下那首的訣別詩《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顯示了其大義凜然的氣節。打入戴笠身邊、製造了震驚國民黨心臟的“軍統電臺案”的女共產黨員張露萍,堅貞不屈,與七位戰友一起慷慨就義時,年僅24歲。正是“青春碧血飛,鮮花常年開,先烈英魂舞,河山攬夢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和中國革命建設及改革事業中,每到緊急關頭,總有英雄挺身而出,如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捨身堵槍眼、歐陽海捨身攔驚馬,王鐵人爲了改變祖國“貧油”命運而鐵骨錚錚,焦裕祿發誓“拼出老命,也要讓蘭考變個模樣”。而郭永懷,那位20世紀50年代衝破重重阻力,從國外回來的高能物理學家,參加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設計與研製。1968年乘直升機參加研製會議,飛機失事,人們從已燒焦的遺體中找到他時,發現他與警衛參謀緊緊相擁,中間用手緊緊護住的是裝有研製機密材料的公文包,搶救人員好不容易纔掰開他緊握包的手掌。正是因爲這些先烈的英勇獻身,纔有了中國共產黨歷的星星之火燎原井岡山、血染湘江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突破臘子口、拿下吳起鎮,三軍會師,趕走日本鬼,消滅蔣匪軍,建立新中國,開放發展驚世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以及着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切皆緣於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中華民族無數志士仁人的“永遠跟黨走,永遠不回頭”。

這些年,聽黨的話,我從山東走到北京,從北京又到新疆、寧夏兩地工作15年多,然後調回到北京,不論在哪裏,經常仰望家鄉的方向,仰望沂蒙山。老歌唱道:“我的家鄉沂蒙山,高高的山峯入雲端,泉水流不盡,松柏青萬年”,既寫出了沂蒙山雄偉壯麗的特性,又寫出了沂蒙山人忠誠爲國、無私奉獻、勇敢向上的品格。很多人只知道消滅國民黨王牌軍74師的的孟良崮戰役,但不瞭解大青山血戰和淵子崖血戰,均於1941年發生在沂蒙山區的沂南縣和莒南縣。大青山血戰,日寇以5萬多兵力實行“鐵壁合圍”,向我轉移到大青山地區的軍民發起攻擊。突圍中,我軍山東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祕書長陳明、國際友人漢斯·希伯、一一五師敵軍工作部部長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隊政委劉惠東、蒙山支隊政委劉濤等近千人壯烈犧牲,成爲山東抗戰最爲悲壯的一幕。同樣,淵子崖血戰,面對1000多名裝備精良的日軍,村長帶領村民用土槍和大刀、長矛英勇搏擊,以全村147名村民英勇犧牲的代價,殲敵80多名,成爲抗日戰爭,中國農民自發組織的一次激烈悲壯的浴血保衛戰,該村也成爲“山東抗日第一村”。鮮血浸透了沂蒙大地,沂蒙成爲英雄的土地。僅臨沂華東烈士陵園,就安葬着羅炳輝、趙縛、王麓水、陳明、劉炎、張天壽、何萬祥、辛銳、陳若克等一大批我黨我軍歷的將領和英傑,連同土地革命至新中國成立期間犧牲的革命烈士,計6萬多人。功勳卓著的“常勝將軍”粟裕離世後,骨灰也留到了這個陵園,實現了“他與這塊山水和長眠的戰友相伴”的遺願。新中國建立後,和平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沂蒙人民自覺爲黨分憂,爲國奉獻,毀家紓難,支援國家水利建設和交通發展以及衛國戍邊。其中,較爲典型的事件被軍旅作家記錄在《高山下的花環》《沂蒙九章》中。“永遠跟黨走”,我爲家鄉沂蒙山而驕傲。

習總書記要求:“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一代代共產黨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也是這樣。有時艱難,想起這些,想起先烈,心中釋然。如果沒有我們偉大的黨,哪有共和國的誕生,哪有我們美好的今天?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永遠跟黨走”,在當前,就體現在與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動搖,千方百計,把“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落實到位,奮力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告慰老一輩和革命先烈的最切實有效的行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