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的演講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4.56K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孝道文化發展方面,已經產生了比較完整的倫理道德和孝道觀,基本上形成了較爲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體系。那有哪些關於孝道故事的演講稿?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孝道故事的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閱讀。

孝道故事的演講稿
孝道故事的演講稿篇1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恩父母,點亮真情》。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如花一般的世界裏,也許沒有體會過故事中那生死間迸發的愛,可是,父母之愛卻同樣如涓涓細流,匯入我們的心田。早上,當我們匆忙從被窩中爬起,是誰爲我們做好了可口的早餐?大雨滂沱的大雨天,是誰撐着傘來學校接我們回家?是的,每個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眼裏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但我們也總不能永遠在父母的襁褓裏成長吧!我們也不要把父母關心我們和照顧我們的習慣當作是一種義務,因爲我們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離開,總有一天翅膀會硬,會飛出那照着我們的呵護傘,去尋找那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可不管我們走的再遠,家永遠遺留着我們溫暖的歸宿,家裏也有我們最親最愛的人。

孝心是無價的,它不需要任何的賠償。那麼,有誰親自爲自己的父母洗過腳呢?有誰爲自己的父母系過鞋帶,穿過衣服呢?又有誰爲自己的父母梳洗過呢?沒有!當我們遇到困難,是誰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當我們受到委屈,是誰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當我們犯錯誤時,是誰能毫不猶豫地原諒?當我們取得成功,又是誰會衷心爲我們慶祝,與我們分享喜悅?是父母,是我們那最平凡、最普通、而又最偉大的父母!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爲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爲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爲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

不一樣的時代,演繹着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

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我一直很孝敬父母,尤其是在我校開展孝心活動以來,就更表現出色了。

當週末在家時,我都堅持幫父母做一件家務事,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爲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爲爸爸工作的原因,我並沒有多少時間和他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爲他們精心準備一份禮物,或者親手做一道菜,讓他們開心。

爲了實現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在學校裏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當父母因工作繁忙時,我就自已煮飯,做些家務活,以此來減輕父母的負擔;父母生病時,學着像他們平時關心我一樣,爲他們端水送藥,噓寒問暖。

當我和父母發生爭吵時,我便會做出一些必要的讓步,當自己做錯事情或頂撞了父母后,我就會主動向他們承認錯誤並及時道歉。時常會和父母在一起講個笑話,說說我在學校的狀況,讓他們對我的學習放心。

我們的父母爲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

因爲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麼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樂而不爲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讚。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交朋友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謝謝大家!

孝道故事的演講稿篇2

我們長這麼大到底爲父母都做過些什麼?我們有幾個人能記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歡吃的東西?父母的鞋碼?這些看似很微不足到的事,卻表現着我們是否對父母有一份孝心。

說起來也真夠慚愧的,以上的問題,我基本上都不能回答。其實現在像我一樣的人還真不少。但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襟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接受意大利《機會》雜誌記者採訪,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麼時是這樣回答的:“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語出驚人,發人深思。是啊!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時候,已經步入老齡。此時,他們無論在生活上還是精神上都越來越需要子女的孝敬,而這種孝敬主要在親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錢或僱個保姆來替代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子女孝敬父母的機會也就逐漸減少。商機之類錯過了還會再來,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機會,那就時不再來,遺憾終生。

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自古講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但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美德卻被許多人淡忘和漠視。據報道,今年北京某中學的抽樣調查卻顯示:有近50%的學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談不上對父母的生日祝福。在現在的社會中還有一些人當父母老了,不在有力氣動了,就會嫌棄他們,埋怨他們,責怪他們,去說他們給你帶來了累贅。更可氣者還有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要了,棄他們於馬路上而不顧。其實呀,這些人在我們身邊隨處可以看到,他們是殘酷的,冷血的,甚至是沒有人性的,他們也根本就沒有良心,何談什麼孝心呢?

臺灣作家龍應臺談過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帶着85歲的父親去臺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當演到楊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時,她發現父親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因爲她父親受到劇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時,一天準備幫母親到市場去買菜,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來,輾轉流離去了臺灣,從此,再也沒有見到過來不及道別的母親……深受劇情感染的不僅是她父親,曲終人散時,她發現不少中年兒女及老人眼裏都有淚光閃動。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龍應臺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爲社會。而孝道文化便是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爲此,當今弘揚孝道文化要從落實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諧家庭,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會風氣。

孝道故事的演講稿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榮幸地站在這神聖的國旗下演講,滿懷激動。我演講的主題是我身邊的孝道故事

孝道是中國人傳統的禮儀,是從古到今延續的一種美德。古往今來,人們常說,百善孝爲先。孝,是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源,孝道是立身之本,是萬業之始。

小時候,懵懵懂懂的我,並不理解中華孝道的精神所在。漸漸的,我長大了,慢慢學會了用愛的眼睛去捕捉身邊孝道故事。生活中的每一天,爸爸媽媽言傳身教中華孝道。他們的一言一行一次次撞擊我幼小的心靈,讓我終身受益匪淺。

我的爸爸就是一個時常被親戚們嘖嘖稱讚的“大孝子”。鄉下的奶奶七十多歲了,還捨不得關閉那經營了幾十年的小雜貨店,儘管沒什麼生意,奶奶仍每天堅守崗位,樂此不疲。因爲擔心奶奶的身體,媽媽和姑姑們使出渾身解數,軟硬兼施勸奶奶停業休息,但沒能打消奶奶的積極性。只要爸爸,不動聲色地幫奶奶在雜貨店裝上空調,搬來彩電,清理貨物,給奶奶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奶奶像孩子似的露出燦爛的笑臉。我問爸爸,爲什麼不直接勸奶奶停業呢?爸爸意味深長地告訴我:“孝順孝順,就是要順她的心,奶奶心情愉快了,身體纔會健康。”在我看來,爸爸簡直是寵着奶奶了。

爸爸不僅對爺爺奶奶百依百順,對外公外婆其他長輩也是如此。每次開車接送長輩,我經常看到爸爸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當他們上下車時,他總是先伸出寬大的手掌搭在車門上,防止他們的頭不小心撞上車門,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讓人心裏暖流涌動。

這讓我想到《二十四孝》中的幾個故事:“親嘗湯藥”中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百里負米”中仲由自己常常採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扼虎救父”中楊香爲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等等這些無不體現着他們內心深處的孝感,讓我們從中去學習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應該學習瞭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爲我們着想,時刻爲我們擔憂,唯恐自己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我們應懂得爲父母分憂,讓他們爲我們放心,少爲我們操心。同學們,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在爸爸媽媽勞累時爲他們捶捶背,倒杯茶;在爸爸媽媽忙碌時,幫他們做幾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學習上,認認真真,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讓父母也體會到我們的愛,就像烏鴉反哺一樣,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孝敬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