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農村學校校長培訓班上的交流發言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W

讓學校安全管理工作 在奔騰的農村教育中綻放絢麗的光芒

在全市農村學校校長培訓班上的交流發言

尊敬的各位校長:

大家好!

首先對你們長年奮戰在農村教育一線,併爲之付出了艱難的勞動,表達我最真摯的敬意;對你們爲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不以物喜,不爲己悲”,所取得不凡業績的敬業精神,表達我最美好的禮讚。對此,在這裏我深情地道一聲——我所尊敬的校長們,你們辛苦了。

當然,我還要感謝領導給予我最大的信任。讓我有了這次與大家交流的機會和平臺。

輸入正能量,就是改造社會

我之所以對在座的各位校長,表達我對你們肅然起敬的心情,是因爲我曾經就是像你們一樣樸實無華、謙謙做人的農村校長和老師們教育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時常懷着一顆感恩的心,追憶那段永久珍藏在記憶長河中的少年時代和生活並不富足的青春歲月。

我無法忘記,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當窮困潦倒的生活,迫使我的學業無以爲繼的時候,是一任又一任,一茬又一茬的校長和老師們拖着疲憊的身軀,坐在我家的堂屋,不厭其煩去做父母的工作。“還是讓孩子繼續把學上完吧”這句話,如同天籟之音,讓我走向通往學校的鄉間小路上。儘管我的學業最後還是因爲拮据的家庭狀況,不得不停止下來,儘管校長“讓他上完高中,他一定能考上大學”的話語,並沒有得到我的父母的認可,而失望的走出了我那個由低矮的牆頭圍起的院落;但是,我曾經的校長和老師們卻留給我了一次又一次深沉和希望的背影。現在訴說起來,仍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

我不能忘記,當我再也沒有一支可以用來寫字的鉛筆的時候,當我再也沒有一個可供完成作業的作業本的時候,是我尊敬的校長和老師們,把我喊到辦公室,又親手把筆和本交到我的手上,沒有過多的言語,有的只是慈愛的目光和淡淡的笑容。他們會在我轉身離開的一剎那,用他們堅定而又溫暖的手,在我的肩上輕輕拍打,給了我無限的溫暖和無限的力量。現在訴說起來,仍然能夠感到奔騰的希望,如同波濤洶涌。

那時候,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農村校長,總是面帶微笑,步履匆匆,披星戴月、苦心經營着看起來並不起眼的鄉村學校,卻給了我們這些農家子弟太多、太多的歡樂和笑聲。學校就是我們最嚮往的地方。那時候,我們是在校長和老師們的帶領下,夏季拾麥穗、秋季撿黃豆、冬季刨紅薯的“勤工儉學”的過程中,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現在想起來,那就是我曾經的校長和老師們給我們創設的最好的教育情景,也是最爲真實的生活即教育的素材。我們現在可以讓我們的學生把“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語句,背誦的滾瓜爛熟,書法的龍飛鳳舞,描寫的詩情畫意,我們卻不一定能讓孩子們用他們真摯的感情,用他們自己真實的理解、認識和語言準確表達他們對社會、學校、家庭、父母、同伴等等一切給予他們關愛的人的心靈最爲真切的感受。這是爲什麼?一會兒我會用我的所見、所聞和思考,咱們大家一塊來揭開謎底。

憶往昔,崢嶸歲月。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於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成長於飢一餐飽一頓的歲月,貧窮的物質匱乏,落後的鄉村文化,但我們在精神上卻並不貧乏。那時候,我尊敬的校長和老師們只有六塊錢的薪水,他們卻無怨無悔,“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清貧。”就是對他們高貴精神和人格魅力最好地描畫。而他們從沒有在學生面前說過一句抱怨的話,笑對人生,笑對生活,這是何等的胸襟。他們用世界上最真誠樸實的語言,滋潤了我們乾涸的心田,他們用世界上最偉大的堅守詮釋了他們“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懷。我在16歲那年,穿着皺皺巴巴極不合體的軍裝與我的國小老師和校長告別的時候,校長特意送我一個筆記本,上面寫着“貧窮才需奮鬥,落後就要拼博”兩句話。我熱淚盈眶地從校長手中接了過來,把滿載希望的兩句話珍藏在心底,並伴隨我走過三十年的人生之路。就是這兩句話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始終讓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和崗位充滿激情和活力,平添了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信心和力量。

現在“正能量”一詞被渲染的淋漓盡致,那麼什麼是“正能量”?我認爲,能夠讓一個人對現實生活充滿希望,勇於擔當,信心百倍的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宣傳、引領、指導、幫助、傳承、自我尊重、關愛他人等一切有利於人類文明進步,一切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一切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東西,就是正能量,這也是我們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意義;能夠讓一個孩子對人生未來充滿理想和憧憬,不畏艱難,不怕困難,勇於創造,豪情萬丈地擁有點燃夢想之火的激情,並由此給予他們的社會環境、校園環境、家庭環境,以及以學校爲主導的教育思想、教育氛圍、教育情愫、教育模式、培養方法、教學活動等等一切有利孩子們美好心靈塑造的環境創設和思想引導,一切有利孩了們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和實踐活動,一切有利孩子們個性發展、主動發展、自主發展、最終達到自我發展或者說是自由發展的文化積澱和文明傳承,就是正能量,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本質內涵。而這一切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的宣傳、引領、指導、幫助、傳承、自我尊重、關愛他人以及一切圍繞孩子們培養教育的氛圍、思想、理念、情愫、模式、方法、實踐活動等等,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教育”。它包括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個方面,也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所以對教育是人類生息繁衍,文明進步,不斷髮展基石的比喻,就再恰當不過了;所以說,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就閃爍着這樣深刻、深遠、深邃的思想光芒;所以說正能量輸入輸出都離不開“教育”。教育與人類的生活、生存、發展休慼相關,教育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關係中,不僅有着紐帶的作用,還承載了一切人類優秀文化文明的成果傳承與發展,一切民族優秀傳統的弘揚與創新,它具有無法阻擋的精神力量。從這個意義講,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又是受教育着,人人都在其中。爲此,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責任和使命,不僅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基礎,還要營造並生成強大的精神力量,並通過我們的努力傳遞給後來者,讓他們擁有能夠面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正如xx在8.19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講到的:我們要跑好接力賽中的這一棒。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因勢而動的思想智慧,還要有順勢而爲的行動堅守。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唯有堅守纔有奇蹟。

假如我們就用這樣輸入輸出正能量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社會建議,社會生活,學校教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話,差距在哪裏,就一目瞭然、躍然紙上了。還會有更多的時間去報怨、埋怨、指責和憤懣不平嗎?我想,但凡一個對歷史、對社會有着強烈責任心的人,他一定不會的。因爲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因爲他正確認識了自己,因爲他擔負起了應該承擔的責任,因爲他對現實生活充滿了無限希望,因爲他對未來抱有了無限美好的憧憬和嚮往。

那麼,正能量從何而來呢?首先是自我輸入。這種自我輸入的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每個人在現實生活裏,在現實的崗位職責中,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思想困惑、生活困難、動力困境,怎麼辦呢?不僅需要領導的指點迷津,而且需要同時的關愛幫助,還需要家庭的和諧溫馨,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去解開疑惑,打開心鎖,敞亮生活;更爲重要就是正確的認識自己。怎麼樣正確的認識自己呢?我想無礙於:認清自己的最大實際而不好高騖遠,認清自己的職責所繫而不怨天尤人,認清自己的目標而不放棄追求。這就是正能量的自我輸入。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認識自己,期望他去認識別人、影響別人、引領別人,可能嗎?不可能。因爲他已經迷失了心靈,也迷失了自我。其次,才談得上輸出正能量。只有正能量豐富、豐厚、豐實的人,才能輸出更多的正能量,已達到提振人的精神,豐富人的思想的功能和效果。面對現實環境裏、現實生活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我們是抱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還是抱着勇於擔當、敢於負責的態度,輸出正能量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你堅守去做、去行動,就能影響人、改變人,你就是在改變這個社會,如果人人都願意這樣去做,就會形成一種偉大的浩然之氣。這同樣是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在社會的文明進步中、在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中,肩負着着偉大而且神聖的使命。繼而爲構建和諧共生的和諧世界去不斷耕耘,去不懈追求,去奮發有爲。正如北宋張橫渠所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這就是教育的光輝,如同太陽溫暖世界,彷彿陽光普照大地,彰顯着無與倫比的燦爛與美麗。

尊敬的各位校長,我只所以從我自己過往之事說起,我始終相信我曾經校長和老師們給我的就是正能量。這就是我想與你們交流我對農村校長通過改造鄉村教育,進而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無限崇敬的心情。當我把記憶碎片連接成一幅壯美畫卷,慢慢的展開的時候,它不僅折射出了我曾經的校長和老師們,耕耘於農村教育田野上的頑強意志和音容笑貌,同時也呈現出了“不辱使命、奔騰希望”這八個鮮活的文字。所以,我代表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農村學子們,對你們辛勞的付出,揮灑的汗水、永恆的追術、無悔的人生,深深的鞠上一躬。

責任決於態度,態度決定一切

尊敬的各位校長,我剛纔的一番言語,似乎偏離了這次培訓交給我的任務和主題。這個任務和主題就是“如何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關於這個題目,我想說的是:近年來,圍繞這個題目,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及學校舉辦形式多樣的類似的培訓,想必大家也參加不少。今天,我來與大家繼續交流這個話題,不知道“重複昨天的故事”,能不能達到“濤聲依舊”的效果。因此,我就這樣來到你們面前,你們會不會覺得我這個人膽子太大了呀。

關於如何做好學校安全管理的問題,我概括爲“爲什麼、幹什麼、誰來幹、怎樣幹、達到什麼目標”這樣五句話。這五句話適合一切的學校。不同學校之間的差別在於:每個學校的存在狀態、面對不同年齡段的教育對象,所呈出現來工作內容、重要任務、基本方法、管理措施、應對辦法,以及規避風險的重、緩、急、行的不同,其主要的、本質的東西是不能丟掉的。丟掉了,也就沒有了工作的真正意義了。

具體地說:這五句話表達了什麼呢?

關於“爲什麼”的問題。那就是站在對事業負責的高度,從關注生命、關愛生命出發,秉承育人育心的理念,着力解決爲什麼要抓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認識問題。認識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工作思路的清晰與否。所以,頭腦中清醒的認識,就彷彿一根紅線貫穿於工作的始終。所以,抓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下大力氣解決“爲什麼”的問題。因爲,思想是行爲的先導,理論是行動的指南。

關於“幹什麼”的問題。其實質就是突出重點工作的問題。同樣是農村學校,不同的民風習俗,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目標追求、不同的師資力量、不同的期待和關注、就決定了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在內容上、方法上、形式上、實踐行爲上的不同,也決定了學校安全管理目標體系建設目標的不可一致性。某些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特色辦學的不同。因此,“幹什麼”的問題就是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釐清本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重點是什麼的問題。所以,站在敬畏生命的高度上講,對每一所農村中國小我給不出具體重點“幹什麼”個性答案。這需要大家從實際出發,找準各自的重點,鎖定各自的目標,併爲之做出不懈努力。

關於“誰來幹”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人是決定一切的因素。首先要解決好正職對事業負責、對上級負責、對學校發展負責、負總責;副職對正職負責、下級對上級負責、人人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思想意識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無縫隙的安全管理責任體系。職責與任務明確了、具體了、落實了、才構建了“安全大於天,人人有責任;時時無縫隙,安全促發展”的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對於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一個“怎樣用人,什麼樣人承擔什麼責任”的問題。毛主席說:“領導幹部兩大任務,那就是出主意,用幹部。”還說“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個主意是什麼?就是校長的辦學思想和理念,目標和追求所凝結成的工作思路和前進方向。怎麼才能讓你的思想理念、目標追求變成全校教職工的行動,這就是用幹部的問題了。二者完善的結合才決定了工作落實的成績、成效、成果,才真正體現了執行力。否則,你的理念再新穎、再獨特獨到、再符合實際都與教職員工的工作實際和根本利益是“兩張皮”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也根本談不上治校辦學的方略了。我們在現實生活裏,經常可以看、聽到一些領導、校長忙的不亦樂乎、身心憔悴,也可以聽到他們心裏的埋怨聲,抱怨聲。爲什麼會是這樣?那就是害怕權力旁落,擔心權威受到挑戰。不僅身累、而且心累,如果不累就是怪事了。即便如此也不能說明你是一個高明的領導者。高明的領導者應該是把方向、抓大事、辨是非的。他要的是好結果,他所做的就是幫執行者解除後顧之憂,去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和環境,以達到實現目標的高效率、高質量。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責任體系,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頭上有指標,這樣就解決了“誰來幹”的問題了。

關於“怎樣幹”的問題。我想起了《孟子·離婁上》的一句話:“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什麼意思呢?像以前離婁那樣精明的眼睛,公輸子那樣的能工巧匠,不憑藉“規”和“矩”,是畫不成方形和圓形的。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俗語的出處。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做法,否則無法成功。所謂“規”就是圓規,所謂“矩”就是現在課堂上直三角板。都是古代木匠做活的器具。“規”和“矩”合併成“規矩”一詞之後,一般解釋爲法則、標準、規範或習慣。比如說《三大紀,八項注意》的嚴明軍隊的規矩,誰觸犯了都要受到紀律的處罰;還比如,我們對有禮貌、知禮節的學生,都會說,“這個孩子守規矩”,再比如,中秋節吃月餅就是約定成俗,習慣成自然的規矩等等,諸如此類。當然由此所派出來的“循規蹈矩”“規行矩步”就表現了拘泥於舊傳統,舊準則、舊習慣,是當代人所摒棄的。我之所引用孟子這句好,是想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從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落實上而言,這個規矩就是個學校已經建立完善並付諸實施的各種各樣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度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之十七《節》中,彖詞曰:“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易經》裏的制度是把握尺寸,掌握分寸的意思。在現代管理學中制度是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爲規範和行爲準則。它是法律、法規、條令、條例、規章、措施、辦法以及人們在生活中經年累月形成的非正式的共同認可的習慣、規矩的統稱。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違紀、違規、違法,就是沒有很好把握、掌握制度分寸的結果。這是由抓好學校管理工作“怎樣幹”這一問題所闡發的內容。我想表達的是,學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出臺、頒佈、實施,首先應該約束的是管理者,而不是被管理者。因爲管理者纔是一所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最大財富。制度既是規則,制度也是約束。所以要靠制度管理自己,也要靠他去管理被管理對象,二者的統一才能達到管理目的,解決好“怎麼幹”的問題。孔子曰:“己身正,不令則從,己不正,雖令不行。”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對於“怎麼幹”的問題可以總結爲:建立切實可行的工作制度,讓制度變成了行動,就解決了“怎麼幹”的問題了。這裏面還有一種重要問題要簡單說明一下,那就是制度的適用性、科學性、以及可操作性。切忌照抄照搬,照貓畫虎,形同虛設。換言之,即從實踐中來,又要到實踐中去。

關於“達到什麼目標”的問題。我想不多說了。如果上面四個問題是一個無法割斷的鏈條,那麼結果是自然顯現的了。如果割裂開來,結果同樣是不言自明的。鏈條是過程,目標是結果。所以作爲農村中國小校長對待校安全管理工作,注重結果必然從注重過程開始,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就是過程中的細節,別無其它。因爲“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所有工作的落實、落地,你都是責無旁貸的,做不好工作,發生了問題,打屁股、挨板子、摘帽子、挪位子就在不遠的地方等待着你。

我曾經去上海、北京、重慶、成都等等地方參加過學習培訓,也曾閱讀有關的指示精神和涉及學校安全管理的書籍,但是無論課堂上老師們利用什麼樣授課方式,採取什麼樣的互動形式,生動精彩的授課都取決於講課者的眼界、視野、理解、認識以及手中掌握的大量素材,還取決於他的口語表達水平。可是,不管他們從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矛盾,國際國內的環境變化,利益驅動造成的壓力等等深刻背景,談認識、講動態、說大勢,還是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案例去剖析根源、總結教訓,也無法對每一個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給出一個詳細的個案,也無法脫離上面五個方面的大致情形和內容。所以,我不想就這五個方面泛泛而談。魯迅先生說:“吃別人嘬過的饃沒有味道”。我想就這個五個方面是最核心的東西談一些自己的粗淺認識,以拋出我的磚,引出大家的玉。

我曾就如何與大家交流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問題徵求同事的意見,他們建議我去談一下發生安全事故的處置問題,並說:這是一個學校領導最願意聽的話題。可是我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但他卻提醒了我,也就是上述五個問題中的核心——責任。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站在學校教育的全局,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也只不過是學校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子系統,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基礎性地位和基石作用。所以做好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功夫應該下在平時,應該把精力集中在認真負責上,而不是寄託在事故發生後的問題處理上,來爲免除責任,推卸責任找到理由、辦法和依據。

XX年的3月,我那時候在部隊一個營擔任黨委書記。營級黨委書記是一個單位全面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領導者。單位有了成績,不一定獎勵黨委書記;單位出了問題,處理黨委書記那是一定的。每年的3月是我原部隊颳風的季節。就是這一年3月的一天,晉西北黃土高原依然春寒料峭,找不到一點春風拂面的感覺。

早上吃過飯,我感到風越刮越大,對營長說:上午任務取消吧,這風颳的讓人睜不開眼睛,怎麼幹活呢?營長很不情願的答應了。但是,當我離開營區到司令部開會的時候,營長還迫於上級的命令帶着部隊出發了。完開會回到家裏已經上午12點了。我還沒有來得及吃上一口飯,就接到了副營長打來的電話:教導員,不好了、出大事了。我一下就懵了。可還強裝平靜地,瞭解了事故發生的經過。有兩名業務骨幹從12米高的電線杆上摔了下來,渾身都是血,正在醫院搶救,情況不明。我說,給團裏彙報了沒有。他戰戰兢兢地說,已經報告了。我說:那好,我馬上到。

從部隊家屬區到醫院不過15分鐘的距離,我是跑步前進。腦子裏唯一想過的不是承擔什麼責任,受到什麼處分,也不是這個黨委書記、教導員能不能當的問題;而是想,如果出現了極端情況,兩名戰士失去了生命,我該怎麼面對他們的父母、家人,我該拿什麼來給他們交代呢?兩行清淚順流而下。誰不是父母生養,他們的父母把他們交到我的手裏,要的不是這個結果呀。

醫院門口,走廊、過道、急診室門旁,站滿了我的一個個彷彿丟盔卸甲的兵。一個個木訥、低沉的表情,着實讓我心驚肉跳。一個單位的建設與發展,靠什麼?靠士氣。士氣低沉了、消失了,還有什麼動力呢?

當護士從急診室出來,我急忙迎上去,簡單的慰問情況。護士告訴我沒有大礙,就是瓷瓶的綁線刺穿了他們的鼻孔,流血過多。我說:能完全恢復嗎?護士說“接診的時候,所有的戰士都說給你打電話,你真的很負責,他們不會有事的,會恢復地很好的,你不就是怕他們留下後遺症娶不上媳婦嗎?一會就轉到病房了。護士的話,才讓我時刻懸着的心歸位到應該的位置。

知道兩名戰士沒有生命危險,心裏也就舒展多了。安排副營長帶回所有的幹部戰士,一切步入正常。兩名戰士轉入病房的時候,已經到了下午上班的時間了。兩腳還沒在邁出醫院門口的臺階就看見呼呼啦呼的一輛又一輛小轎車開進了醫院的大門。心想:這頓挨批看來是跑不掉了。

副司令員見面就問:“小蔣,你的兩個兵怎麼樣了?”而面無表情,讓所有到場的將軍、大校把我圍了起來。我告訴各位首長:這趟線路是一趟報廢且多年不用的。拆除任務也是司令部下達的。拆除過程中,由於電線杆常年風吹日曬,已經基本風化了。兩名戰士在解開瓷瓶綁線、剪短輸電線路的瞬間所產生的強大張力,藉助風勢,導致兩顆電杆從中間折段。兩名戰士反應速度快,從側面摔了下來,是瓷瓶綁線刺穿了他們的鼻孔,沒有什麼大問題的,很快就能恢復,已經轉入病房了。

副司令員調侃一句說:你小子,人家是違反操作規程發生了重大事故,你是違反操作規定救了戰士,也救了你自己。回過頭來,他對政委說:政委,咱們回吧,繼續開會,剩下的事讓小蔣他們自己處理吧。政委叮囑一句:做好部隊的思想工作。目送首長離開,我是長出一口氣啊。

副司令員說的沒錯,是違反操作規程拯救了我的兩個戰士,也救了自己。按照操作規程的要求,登杆作業是要打好保險帶的。如果那樣,這兩名系好保險帶凳杆高空作業,他們的身體就與電線杆是一個整體,那麼折斷的電線杆就會活活把他們壓死。雖然事故的發生,最後定性爲事故苗頭,不予追究,讓我逃過一劫。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給予的教訓就是:一切脫離實際的做法,一切不顧環境因素變化的做法,都是不負責任的,都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抱怨有用嗎?埋怨有用嗎?唯有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纔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因爲有了責任你纔會更好的未雨綢繆,因爲有了責任你纔會更加註意工作中的細節。

現在我經常能聽到一些學校領導說:學校安全責任大,壓力大。我想真誠的告訴我所尊敬的校長們。你們在學校的安全責任比起我當年的安全責任和壓力那些真是小多了。

我所在的那個營擔負着衛星發射等科研試驗任務的水電保障任務,被稱爲科研實驗的“兩條”生命線。我曾經就是這個營供電連的指導員。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夜裏接到司令員、政委的急促命令。“怎麼又停電了,我只能給你一個晚上的時間,你必須恢復正常供電。”每一次命令無論多麼的人困馬乏也要帶着部隊去排除故障,建設在山嶺溝壑之間供電線路,能讓你真正體會到什麼叫舉步艱難,一不留神會讓戰士滾入谷底,那種驚心動魄的畫面,我永遠都無法忘記。

當我從指導員提拔到組織幹部股股長的兩年後,再讓我回到這個營去擔任教導員和黨委書記,我真的是一萬個不願意。但是,團政委告訴我:兄弟啊,你去吧,你去我放心。我說:政委您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那一天烤糊了,您就沒有什麼可烤的了。政委沉思着沒有吭聲,因爲他曾經也是供電連的指導員,不到而立之年,已是兩鬢染霜。我繼續說:去了,升遷到在其次,重要的是別被送上軍事法庭接受審判,重要是我這身軍裝能不能穿的問題。水電影響了導彈、衛星的發射,我只有喝“鏡子湯”的份了啊。政委說:你是組乾股長,你對全團的幹部瞭如指掌,幹部任你挑選。就這樣我帶着5名全團最最年輕的、最優秀的、最有責任心的連排職幹部,走馬上任。可是每天都是如臨深淵,如臨大放,如坐鍼氈,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弄虛作假只能是玩火自焚。那種壓力,那種緊張是很難想象的。在你們中間可能有很多人到過現場觀賞過衛星發射的壯觀場面,但你無法想象我們的臨陣狀態時心理的緊張程度。就在那次事件後,我給全營幹部講了一課:什麼纔是真正的真正實幹。我和我戰友們一路向前,走過了任期3年的艱辛歷程。現在,我可以很自豪告訴大家的是:當年我的連排長全部走向團職崗位,只有一人因家庭困難提前申請轉業。現任團長、政委、參謀長、政治處主任就是我當年手下的連長、指導員。

我不是在這裏“王婆賣瓜、自吹自詡。”我只想用我曾經的經歷來告訴各位校長:你要想把自己的思想、理念、謀劃、目標變成現實,一定要給部署、給下級最大的希望,希望就會像燃燒的火焰,綻放出絢麗光芒。沒有奔騰的希望去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振奮精神,改變面貌,要想實現心中的夢想,那真是天方夜譚的故事。因爲你和你的夥伴們缺乏了目標上的一致性,沒有了共榮辱、同進退的團隊精神,看似一團和氣,實則貌合神離;看的風風火火,實則死水一潭。歷史的經驗已經證明:一個政權如果不能讓民衆看到生存的希望,推翻它是必然的。什麼的意思呢?上級給下級希望,領導給下屬希望,家長給孩子希望,強者給弱者希望,纔是凝聚開創美好未來、完成未竟事業的磅礴力量,朝着夢想的地方奮勇前行。而這一切都源自於你的責任和態度。責任決定態度,態度決定一切,這就是兩者之間的辨正關係。一個人縱然有三頭六臂,也不如集體力量的氣勢恢宏。

衝出包圍,讓希望在鄉村教育中歡歌

我們在實際工作中,總是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學校只能管好校園以內的事情,圍牆以外和學生離開學校以後發生的事故,不應該承擔責任,也不應該受到質疑和質問。”這種聲音的發出者,多是學校的校長。所以,此種事故的發生後,對媒體有關報道及對學校教育的指責感到莫名的無奈、委屈,憤懣不平,怨聲載道。

從安全責任的劃分以及法律界定上,這種聲音不無道理,也沒有受到指責、詰責的理由。但是,如果從教育的功能是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角度來看,或許又是另外一種不言自明的情形了。

今年6月26日,江西南昌紅谷灘新區生米鎮文清村,3個同袍兄妹在村口池塘旁邊玩耍時溺水身亡。最大的10歲,最小的5歲。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這個報道都想到了什麼;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那三個弱小的屍體擺放在一起有何心靈震顫;我不知道大家看到那個老人守着3具屍體痛不欲生、死去活來的畫面,有着怎麼的情感砥礪。但是,我想每一個人也不願意看到這樣一個沉重的讓人不忍心卒讀的悲劇。

我們完全可以把矛頭指向監護人,質問孩子的父母爲什麼不去盡到責任。事實上,任何對孩子父母的責問都已於事無補,軟弱無力的。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了。這種情況,就是我們農村教育和農村校長必須深刻認識、嚴肅面對的社會背景和自然環境。

悲劇的發生首先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我們可以想象到孩子父母的悲痛。這樣的悲痛,我們與共。無論誰看到那張照片,都會被深深地刺痛。這樣的痛,癒合起來需要久遠的時間;可是這樣的悲劇恰似一部經典影視劇被反覆重播一樣,每年都在屢屢上演,這就是整個社會之殤。甚至可以說,是所有的成年人對兒童的虧欠。然而,慘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就需要全社會及時深刻的反思。

一個10歲的孩子,應該是3年級或者4年級的國小生,面對突入起來的情況竟然沒有一點“喊人救命”常識性的東西呢?這難道與我們學校日常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沒有一點的關係嗎?我認爲,給留守兒童開展安全教育、自我保護能力教育,往往會比知識重要更彌足珍貴。所以,來自農村的每一個校長,都要立足學校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村民自治的情況,開展有針對性、有實用性,並有利於留守兒童健康、安全、快樂成長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那麼,什麼樣的安全教育效果纔是最好的呢?

XX年,在中央電視臺和公安部消防局聯合舉辦的“尋找生活英雄,評選‘中國’驕傲”的活動中,有一個年齡只有7歲的美麗女孩,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和濃厚的興趣——她就是海南女孩袁媛。

時光的流失,人們可能對這個女孩動人的故事,抹去了清晰的記憶。

XX年11月16日晚上,丈夫袁曉小波因腳傷,行動不便,睡覺前的泡腳、換藥都要妻子馮三玉幫忙。丈夫在妻子的攙扶下走向浴室,但他們似乎每走一步都在都在走向死亡的邊緣。當小袁媛半個小時寫完作業需要媽媽簽字的時候,卻驚奇的看到爸爸媽媽雙雙暈倒在狹小的浴室裏,濃烈的煤氣味道夾雜着水蒸氣,讓她知道爸爸媽媽煤氣中毒了。小袁媛的心緊縮着,腦子卻飛快地轉動起來。她想起來兩個月前,老師在課堂上讓三名同學表演的名爲“液化氣中毒應該怎麼辦”的小品。她按照表演的操作方法逐步實施,隨後撥打了110、120,一連串的動作,讓他挽救了爸爸媽媽的生命,也贏得了“中國驕傲”的讚譽。那麼,小袁媛受到一堂什麼樣的安全教育課?這堂教育課又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

那堂安全教育課上,小品“液化氣中毒應該怎麼辦”的情節是這樣的:兩名男同學在以男生家中客廳裏做作業,該男生到秀生煎沖涼。過來好久,不見男生出來,後來發現他暈倒在衛生間裏。情急之下,已經慌了神的兩個男孩,一個同學使勁去拉男生,另一個同學站在一旁不知所措。這時的班主任又做了些什麼呢?班主任請來了校醫和法制輔導員,向同學們講解了正確的急救方法,最後讓同學們按正確的方法又將小品排演了一次。

就是這樣生動形象又極富感染力的安全教育課,留給了小袁媛深刻而又清晰記憶,以及正確的急救方法。她迅速關掉了煤氣開關,捅開窗戶以便空氣流通,迅速撥打110、120報警和救援電話,她甚至拿起爸爸的手機準備撥號的一剎那,能夠想到老師的“殘存的煤氣遇到看不到的火花也可能會引起爆炸”的話語,立刻拿起手機跑到了門外。

各位校長,我認爲這纔是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課,這也是生活即教育和平民教育的生動體現,這纔是真正爲孩子一生負責任的教育,歸根到底這就是敬畏生命的體現。它必能在孩子們的生命歷程打下深深的烙印。

由此,我們就應該對照與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了。我們的安全教育年年搞、應急演練活動也是花樣翻新,我們不該追問實際的效果嗎?

如果江西那個已經10歲的孩子,也接受過這樣情境教育、生活教育,也許有時另一番情形了。讓人摁腕嘆息的是,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的漫漫人生歷程中,是沒有如果的啊!

今年7月3日《中國青年報》冰點特稿以《以大學聯考落榜生之死》爲題,報道了四川崇州一個小村莊復讀生楊媛,因大學聯考落榜自殺的又一人間悲劇,7月4日,又發表《誰讓大學聯考變成了搏命遊戲》的署名文章。犀利而又辛辣的文字,敘述了這個不應該發生的悲慘故事。可是,無論我們怎樣的長嘆,也無法讓一個青春靚麗的生命重新回到人間。“大學聯考只是人生一場重要的考試,但它畢竟是一場升學考試,爲什麼競成爲了一場搏命的遊戲。”這就是這篇文章發出的最爲悲傷的呼喊,以期喚醒人們茫然而又迷失的心靈。事實上,類似的人間悲劇,則在不經意間總會再次上演,所以,每年的大學聯考結束後,也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誠然,這樣的悲劇故事,從責任上看,的確與我們學校沒有關係。但是倘若我們每所學校在大學聯考之前,都去有針對性做好每個考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緩解他們的本來重如千金的壓力,讓他們面對壓力、已經脆弱到極點的心靈,能夠經受住失敗的打擊,也許這樣的人間悲劇就會避免。

綜上所述,悲劇發生真的與我們學校教育沒有一丁點的關係嗎?我們許許多多的學校把“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爲了一切的學生”的標語懸掛的耀眼奪目,可是,實踐了?做到了嗎?所以,我想,面對悲劇、事故,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給予了孩子們什麼樣的教育和引領呢。因爲,這就是我們教育人最大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最飽滿和充盈的人文情懷。

在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學生最真實最真誠的人文情懷,就是要從學校建設與實踐出發,實施最好的人文教育,以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奠定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美國卡耐基說: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基於專業技術上的因素佔15%,另外的85%則要靠人際關係,即與人相處和合作的品德和能力。15%代表的就是科學教育,85%代表的就是人文教育。前者是智商的問題,後者則是情商的問題。今年5月14日xx在天津與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座談時說:“做好實際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的需要做羣衆工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適應社會的能力。”所以,從小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是極其重要的。那麼,什麼是人文教育、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呢?人文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科學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從一個人的成長軌跡看,人文教育往往比科學教育還重要。二者並重起來,一致起來,纔有可能培養出一個完整的人、和諧的人,就是我們素質教育要實現的教育目標和最高境界。所以,科學探索客觀,人文體察人情,前者重“理”,後者重“情”。通過科學教育,不斷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通過人文教育促進人們弄清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和態度,更好實踐做人的道理。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做事先做人”的基本內涵。如果說科學教育追求是使人更聰明、更能幹、更有力量,那麼人文教育追求則是使人活的更自覺、更高尚、更高雅,更有品味。科學使人擺脫愚昧、迷信、無助,人文則使人遠離盲目與低俗。它們統一於我們學校教育教學之中,也構建了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

所謂的人文素養,就是做人的基本修養,他體現在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態度和行爲準則當中。而這一過程就是實施人文教育的過程。我們實施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歸根到底是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這樣就不難看出,一個人具有的人文精神纔是人文教育實效性的最終展示,纔是人文素養的最好形態,而人文精神又從哪些方面反映出來呢?主要是通過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徵、審美情趣、意志品質等等體現出來。

“教育”一詞最早源自於孟子的“擇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古代的“教”具有教化的功能。我認爲,現代的教育恰恰缺少的就是這種教化的功能。

從現實教育生活的普遍性看,無論家庭、家長、社會,還是我們一些學校多把教育與教學的次序弄顛倒了,變成教學與教育。升學率成爲衡量一所學校好壞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尺,能否考上名牌大學成爲判別一個學生優劣與否的重要砝碼。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話,讓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全民總動員,赤膊齊上陣。最終卻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學生“江郎才盡”。這個“才”對於家長是大量教育資金的投入並沒有實現期望的目標,這個“才”對於學生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了。所以諸多的宅男、宅女、自尋短見等等社會問題就浮出了水面,也讓諸多的家庭欲哭無淚。但這些似乎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一如既往,欲罷不能。各種特長班、補習班、奧數班、衝刺班等等依然如火如荼,大有燎原之勢。而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問題似乎並沒有受到重視。“教育”的目標是教人成人,“教學”的目標是鍛造人才。二者次序的顛倒多是迎合了社會浮躁心理和盲目的追求,功利色彩越來越濃。家長對孩子的希冀,社會對人的評價,就像一支無形的大手助推着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

關於教育功利的問題,我認爲不能說到功利就等同於自私。馬克思曾經說:“人們爲之奮鬥的一切,都與自己的利益有關。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換句話說,人人追求名利,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強大動力,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實在;如果人人都不去追求名利而安於現狀。既沒有了進取之心,也沒有了生活和奮鬥的動力,社會將停滯不前。但問題是,在現在社會中,一味地追名、盲目的逐利並不能改變社會成員之間的差別,也不能換來人們生活質量與境界的提高。從心理學角度上說,在人們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主要是一些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滿足。比如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或自我超越的需要。這是我所理解的馬斯洛的從低層次到高層次需要理論的排列。人們只要重視了這些內在的、非功利色彩的精神、文化、道德的追求,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外物的奴役,提高生活質量和境界。我認爲,這也是我們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標。從需求理論講,農村學校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實,既是人的最低層次的需要,也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同樣是最豐實的人文關懷。一個人失去了生命,其他的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就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我們要反對單純的觀點,要站在人的生存與生命質量的高度,從人的全面而又和諧發展出發,以對生命負責的精神,構建學校安全管理工作體系,開展多種靈活多樣、符合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民生存狀態的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我保護能力和規避風險的能力,纔是正確的觸及人的靈魂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精神。這樣,你就會心情舒暢的工作和生活,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抱怨和埋怨,就會心無旁騖地在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用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奮鬥,讓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在在農村教育中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勇於擔當,無悔於自己的舞臺

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哪裏大有作爲,大有希望。事實上,在現在農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着諸多的問題和困難。這也是大家感到壓力大、責任大的原因。歸結起來,可以概括爲外部因素的影響和內部動能不足兩大問題。

對農村教育外部因素的影響,剛纔我說道的教育功利色彩的問題就是其中一個方面。農村的學校和家長普遍教育引導學生“努力學習,走出農村”,極少聽到“刻苦學習,將來好好建設家鄉”的聲音。許多的農村家長也是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裏讀書,跟風、追風,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味道。我最初上學的學校,寬闊的操場把國小與國中分開。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這些在外工作的人都爲母校建設捐了款。可是,好景不長啊!撤點並校使本來熱鬧的校園,一夜之間冷清了許多。現在隨着外出打工隨遷子女的增多,很難再聽到郎朗的讀書聲,漂亮的教學樓已經“人去樓空”。時下,跟風、追風的問題,越是學歷高、越有知識、越懂教育規律的人,跟得越緊,追得越兇。放眼我們xx,在跟風追風的大軍中有多少是老師,是校長,是教育工作者。我曾經是,我想在座的大家很多都是。一個社會風氣的好與壞,在上而不在下,但下卻有着極大的推動力。

真正對農村教育影響的因素,最爲重要的是留守老人照顧留守兒童的問題。從全國範圍看,已經成爲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了。這種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相伴的農村生活景象,使現實的農村教育中沒有了家庭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不知不覺的缺少了一環、而且是非常重要又十分關鍵的一環。加上“隔輩親”的問題,留守老人對留守兒童那是說不得、管不得、打不得。即便是說了、管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效果。這就造成了無論學校開展什麼樣的教育實踐活動,給予什麼樣的思想引領,孩子們離開校園就變成了自由飛翔的小鳥了,不受任何約束。

我是從XX年開始關注農村家庭教育子女問題的。那一年的秋天回到家鄉,我們村裏只有一個高中生。母親告訴我,沒有孩子願意上高中了。國中畢業都外出打工了。村裏的孩子再也沒有你們那個時候比着學習的勁頭了。一個近千人的自然村,竟然只有一名高中生,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開始在網上關注和瀏覽反映農村教育及農村家庭教育子女的理論文章和案例剖析,心中有了點感性的認識。XX年8月4日,家父突發腦出血住院,我帶着兒子回家。兩天後,父親病情穩定後,我和兒子回到村裏,與已經白髮蒼蒼的母親嘮嘮家長。那一天,我聽說姨外孫以420分的會考成績被錄取到我們市曾經名震豫東平原、現爲河南省級示範高中,儘管交了XX元的擇校費,也着實令我疑竇叢生。曾經的學生生活,我僅以0.25分之差與之失之交臂。那時候既沒有擇校的風生水起,也沒有找門子、託關係的說詞,否則,也許我的人生軌跡將要改變,人生歷程就此改寫。晚上回到醫院,病房裏又住進了一位老人。聊天中,我知道了照顧老人的兒子是淮海戰役主戰場的陳官莊村國小的校長。他對我們家鄉農村教育的一番感慨,讓我爲之震驚。這也讓我有了繼續探尋的慾望。第二天,我把在我們鄉中學擔任副校長的堂弟約到了醫院。兒子替我照顧病中的父親,我們哥倆就農村教育的問題進行了一個上午的交流。兩位校長的說辭幾乎如出一轍,百感交集之餘,我把農村和城市這兩大教育陣營,概括爲兩句話:農村人對子女教育是重眼前、輕長遠,城市人對子女教育是重長遠、輕眼前。既重眼前又重長遠,纔是最完美的。可是並沒有多少家庭和家長能夠做到。在當今的現實生活裏,二者比較起來,農村人的想法似乎遠比城市人的想法要聰明的多。爲什麼呢?因爲農村人不多的知識,或者目光的短視,卻讓他們得到了更多的眼前利益和實惠。用我們家鄉百姓的話說:既然不是讀書的料,就不如早點外出打工掙錢,蓋樓房娶媳婦。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也是會考錄取分數線逐年降低的原因之一。隨着第一代打工者年齡的增長,他們已經退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歷史舞臺;第二代、第三代打工者前赴後繼,沿着父輩的足跡,揮汗如雨。結果卻是,儘管他們滿足了眼前需要,得到了更多的實惠,但是並沒有改變他們社會階層和社會地位。他們對“知識改變命運”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清醒的認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計劃生育國策已經顯現出明顯的效果。年輕人已經在打工的經歷中,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教育子女的負擔。可以說,在我們哪裏,計劃生育超生的問題不再需要各級政府提倡和監督了。這方面的問題不再多說。再後來,我認爲農村人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急功近利,城市人教育子女多是急於求成。因爲時間的關係,對這些認識上的問題不再過多的解釋。

我們把視線拉回到我們各個縣市區的農村教育。我到過許多的農村中國小。我們這裏的農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並不明顯。我們的農村教育的問題到底在哪裏呢?

從外部因素上,我們現在的農村中國小大多是寄宿制的,以自然村爲單元進行復式教學的教學點基本消除。這與西部一些山區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別,也是很大的進步。充分體現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教育的重視。

寄宿制學校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對於搞好農村教育的好處,我不多說。我想說的是,正是由於寄宿,讓我們的農村家長推掉了教育引導子女的責任。這種責任,完完全全的轉嫁到了學校和校長、老師頭上。學生在學校不論發生什麼樣的磕磕碰碰,都會讓家長不依不饒,影響和擾亂學校的正常秩序;更不用說發生傷亡事件了。當然,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學校固然有推卸不掉的責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長期歷史原因中形成的安於現狀、守土戀家的農村家長陳舊的思想觀念和落後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在利益面前丟失了人間最美好的東西,那就是理解和寬容。每每個別學生在學校發生問題,家長就站在了學校的對立面,學校、老師爲學生所做的一切,在家長眼裏一文不值了。這就是大家感到安全壓力大、責任大的不能告人、也無法說出口的原因所在。

那麼,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在學生的培養教育中,家長和學校承擔各自不同的責任,目標上是一致的,應該是以誠相待,精誠合作,互通有無的關係。我在兒子八年級的時候,去開過一次家長會,任課老師能把成績不好的學生家長說的沒臉沒皮,無地自容。那種盛氣凌人、居高臨下的態度與架勢已經把家長推到了對立面。當然,我也在挨批的行列。這與我曾經的經歷,截然相反。妻子曾經這樣告訴我,我還懷疑。那一次之後,我相信了。所以,那一次家長會,是我兒子入學以後絕無僅有的一次。儘管,每一個家長都能理解老師的好心好意,可是一次次的重複,讓它演變成了家長心中的一種積怨,一種另外意義上的勢不兩立。一旦孩子在學校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種長年累月的積怨瞬間就會以一種無端的指責,爆發出來,糾纏不休。看似突如其來,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了。

對於學生的培養教育,家長不能全部把責任推給學校而當甩手掌櫃,學校也不能把責任推給家長而本末倒置。雙方應該是平等的、友好的、和善的、合作的、相互尊重的。目前,在現實的學校教育生活裏,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這種狀況的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大家能否承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客觀事實。雖然近幾年來,市教育局在大力組織“萬名教師大家訪”活動,在全市範圍內引起了良好的反響;但是距離變成教師的自覺行動還尚需時日。恢復這一優良的傳統並非那麼簡單。我在國中以前的學生時代,很多次因爲生病不能到校上課,老師都會拖着疲憊的身軀進行家訪,並給我補課,卻不願意留下來吃一口不像樣的飯菜。我相信大家多少也有過累似的經歷。我的兒子入學以來,我在家裏沒有看到一次老師的身影,沒有接到過一次詢問孩子在家表現的電話。轉業回來,每一次到學校我在徵求學校領導、班主xx老師孩子在學校、在班級怎麼樣,每一次都是表現不錯、有進步的回答。當兒子真的有了重大問題的時候,接到卻是“來一趟”學校的命令。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被護着、抱着、捧着的成長,不接地氣生長在半空之中,焉能不出問題。這就是我在一開始留下一個疑問的答案。我們在抱怨一個又一個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看看現時代的孩子們成長環境嗎?我們常說: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問題的家長。但是,我們能不能說,問題學生的背後,學校和老師也有問題啊!所以,類似前面我說的,30多年的農村改革,是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要求,家長對學校與老師的態度,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所以,我說一個農村學校的校長,擔負着在校教育學生與淳樸民風的雙重責任。中國的教育成就了中國的今天,而農村學校的校長成就了中國的鄉村教育。在座的各位都應該是當代最美麗的鄉村教師。

當前,在農村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認爲存在“中國小生輟學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缺額教大,學校基礎設施與教育教學條件薄弱和農村師資力量有待提高”等問題。在這一系列的問題的中,我認爲最關鍵的問題是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整體不高的問題。教師是學校和學生髮展的根本。如何提高農村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的問題,既有入口的問題,也有農村學校在發展中培養的問題。而後者,就是目前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學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同樣需要教師隊伍的專業水準和專業能力的。我們大家都經歷了改革前後兩個階段,那時候的農村學校方方面面有現在這樣的條件嗎?教師的待遇有現在高嗎?但是現在的老師不一定有那時候老師的敬業精神和獻身精神了。這就是差距啊。我始終認爲,我們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也許本事不大,能力不高,但是隻要有責任感、使命感,就一定會在屬於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做出業績來的。

回到我們今天交流的主題上來,我們在做好農村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是不是應該根據學校周邊的環境與自然條件,進行鄉村教育的改變呢?是不是應該根據農村的生存現狀和農民對子女的期盼,調整鄉村教育的理念呢?

農村學校校長這個職位不高,甚至都沒有行政級別,但卻是一個人施展自己教育理想和才華的最佳場所和最好舞臺。用你們飽滿的熱情、頑強的鬥志、堅定的信念,去影響和帶動教職員工隊伍,再有他們去影響和塑造每一個孩子,我認爲這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也是最美的情景教育。我們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何愁不能落實,我們的農村教育何愁不能發展的更快更好。這就是育人要育心的根本所在。人們常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之所以人們會這樣經年不衰的這樣講,就是說明教育最大的功能是塑造人的靈魂的。

各位校長,我有一個命題是:正確的思想引領關乎到一個人的生死存亡。我的這個命題提出的背景就是針對現在人們所說的信仰缺失的問題。我們共產黨人怎麼能說沒有信仰呢?從我們面對黨旗舉起拳頭的時候,我們的信仰就寫在了旗幟上。有人說,那是政治信仰。那麼,我們就從人們最能認可的“做個好人”來說。每一個人都去做一個好人就可以成爲人們的信仰。又有人說,那是觀念。我想說的是,帶有深厚感情的觀念就是信仰。我們可以想想,當年那些爲了理想願意付出生命的先烈們,不正是帶着對黨無限忠誠的感情的嗎?所以,我把這個命題概括爲:“好人—螺絲釘”教育。圍繞這個命題,我已經在我的兒子、外甥,還有10多位家長和孩子,其中還包括我的夫人,實驗了5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領會到:改變一個成年人的思想認識是多麼的艱難,那要比改變一個孩子的思想靈魂要難上百倍、千倍。對此,我驗證了未成年人的可塑性是大的,是完全有可能的。因爲時間的關係,我只能簡單地向大家進行簡單的報告了。好人不是老好人,也不是和稀泥。好人應該具備愛心、正直、責任、誠信、擔當的品格和品行。同時,我把整個國家比作一部機器,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普通百姓都是這部機器上的一個螺絲釘。只是位置的不同,決定了作用的大小。以大見小,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一個家庭,我們都可以作這樣的比喻的。“好人—螺絲釘”越多,我們的國運越久長,我們的社會越和諧,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的水平就越高;但是“好人—螺絲釘”也有生鏽的時候,這就需要以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爲主要內容的思想引領及時跟進。“思想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它又是萬萬不能的。”一次一次的不怕反覆,耐心細心、潤物無聲,直至完成歷史責任,由另一個“好人—螺絲釘”及時補位。至於那些不能發揮作用的要矯正,發揮反作用的要改造,已經鏽死發揮壞作用的只能及時的更換不缺,沒有選擇的餘地。我認爲這就是教育的服務功能和社會功能。一個人沒有思想上的安全,談得上有行動上的安全嗎?這些不能發揮作用,發揮反作用、壞作用的情況,反映到我們農村學校的管理工作中,就是學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隱患,需要及時的排查整改的。

最後,祝大家工作順利,事業有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