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設計的演講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6W

各位老師、前輩、同事、朋友們,大家好!

關於藝術設計的演講稿

大家好,我是馬飛揚,我並沒有接受過非常專業的藝術教育,甚至我沒有上過高中。完全自學的狀態下,出乎意料的考上的大學,隨後來到了北京,考進了央美廣告設計。

今天,也算是躋身在北京的設計師大軍裏。

今天,我來跟大家講的話題是:“再會吧!藝術”,主要目的是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設計與藝術之間的關係”這個話題。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設計”這個行業,它在我們身邊發展得比較特別,最大的特別就是相比國外起步晚,國外最原始的平面設計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文明的漢摩拉比法典,

近代,我們如果不翻查設計歷史,我們怎麼知道我們身邊的品牌,例如:可口可樂品牌標識,它誕生於1887年,三菱品牌標識誕生於1870年,雀巢品牌那是1875年誕生的…最古老的標識品牌要數盧雲堡啤酒,它誕生於1383年…

而我們,近年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戰火摧殘,也經歷過一段身上只能穿黑加藍的歲月,我們歷史上很多珍貴的設計都在那個時期被摧毀了,然後又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後拜金主義風暴,我們的民族幾乎什麼都沒有剩下,導致了我們的設計和現代設計有不小的斷層,現在我們看到的設計都是改革開放後有的,我們起步得晚,是的,很晚很晚!而且,我們有很多人對設計與藝術一直沒分得太清楚,導致了很多設計盲點,讓很多年輕的設計師看不到前進的前景,幹了幾年就忍受不住而改行。

這些年來,我們的設計主力軍一直是20歲左右爲主力的軍隊,所以,我們這個設計行業是一個低齡化的行業,低齡化,代表着人生履歷的不足、不夠成熟與穩健,對奢侈品的不瞭解、浮躁等等問題,現在,我們能看到絕大部分設計作品都是在不成熟思維下所衍生的。

其實我們的設計現在只是走到時代的大門,滿屋子都是寶藏,我們現在還沒走進去呢,可惜的是,已經累趴了不少人。因爲看不到前景而改行的設計師數不勝數,這是我最惋惜的地方。

設計其實很美妙,它的最大價值在於它能幫別人掩蓋利潤,客觀的說,如果沒有設計,耐克的成本也就幾十元,但是它可以瘋狂的叫價,而且是明目張膽的。耐克的一件衣服能買到四位數,同樣是這件衣服,如果沒打上耐克的標誌,那麼它只值幾十元,甚至更低,如果沒有品牌設計的輔助,耐克的利潤肯定賺不到百分之十。

我們近年來大學裏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天才學子,他們每個人都才華橫溢,但是最後能在行內留下的人,三年後不足2%。一批批的天才新星都隕落了。

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幾年中國設計院校的畢業生展吧,是不是越來越像行爲藝術沙龍呢?我認爲在這樣的思潮下,我們的後繼者距離行業產業化會越來越遠。最後會把少年天才帶到一個小衆化的自娛自樂的世界裏。

但是這個行業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快樂的回憶,可能這就是這個行業的特色和魅力。你愛你的工作麼?我面試過很多設計師,絕大多的人都會用肯定的眼神對我說“愛這個工作”,就如同追一個漂亮女孩的時候,那些男生們的保證與誓言,可是當追到手,相處下來,你是否能接受對方的缺點?是否能在多年後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見”的那份真誠?

還有很多企業管理者,所謂隔行如隔山,他們並不知道,其實藝術和設計是兩個概念的東西。經常我們會聽到高呼這創新和創意的旗幟,經常運用聽起來千真萬確道理,卻毫無現實操作可能的理論,給社會生產,信息傳播製造麻煩,很多都是源自我們大家對設計的空白。

這就是我們教育體制下的悲哀。他們沒法區分藝術和設計兩者之間的區別。於是我有一種衝動對於這個演講,這個有關設計教育的演講,我希望在座的前輩們能夠靜下心來聽一聽像我這個晚輩誠信的呼籲。

就讓我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藝術與設計。

什麼是藝術和設計呢?

藝術作品就是不受外界環境制約的創作,張揚的是藝術家自我的個性,而設計作品不一樣,它深受來自成本、市場、客戶、消費者、時間等等方面條件的制約,因此美國設計理論家與評論家蘇珊·耶拉維奇(susan yelavich)曾這樣來爲藝術與設計下定義:“藝術是冥想,設計是協商”。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簡單而有力的結論:設計是皮,藝術是心。

它們兩個頂天只是個遠房兄弟的關係罷了。

設計師總是以標榜自己爲藝術家爲榮,恰恰這個習慣是致命的錯誤,它阻礙了設計行業成爲產業的步伐,因爲設計作品永遠不同於藝術作品。

面對設計史我們會遺憾地發現,設計作品是擁有生命週期的,而不像藝術作品那麼永恆。設計作品與生俱來就帶有流行色彩,並且身受世俗文化的影響。我們可以認真審視前輩的經典作品,放在今天的時代,或多或少都讓人感到了不合時宜,1980年代任何偉大的工業設計,在今天都不可能重新成爲商品。

前兩年,我們很火爆的iphone3,可以說是風靡全球,幾乎每個人都在追捧它,但是,今年,除了二手市場之外,我們在市面上已經看不到它的影子,因爲,它的週期已經走到了盡頭,取代他的是iphone4s ,5,6…蘋果公司確實很值得尊敬,因爲他們知道大衆要的是什麼,從而掌握了設計週期的脈搏。再牛的設計,掀起多大的巨浪,最後也會拍在沙灘上,然後退回大海里,一切歸於平淡。

我們偉大的蘋果喬布斯設計的東西,一直以來,讓人們瘋狂追捧,但是從來就沒有過催人淚下的感動。

這就是設計,它只能打動別人,滿足別人,從來沒有人會爲了設計而感動得淚流滿面。

那我們的藝術如果放到設計裏面,會是什麼個結果?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漂亮女孩去理髮,她只想給她那頭漂亮的長髮染個顏色,這個時候,髮型師就需要聆聽她的需求去創作,如果髮型師只根據自己的喜好,一下給女孩造了一個光頭,然後不斷給女孩推薦有多麼個性,多麼藝術……

我想,這個事的結果就是女孩會吧髮型師給幹掉吧。

如果設計師的設計作品不能及時換回應得的市場回報,如果把時間都浪費在爭論,互相猜測甚至是南轅北轍的努力之中,企業的發展自然就很非常緩慢,經營結果就不言而喻。

因此在設計師走上專業之路之前,他們必須對商業社會的遊戲規則稍有了解,他們應該懂得設計的本質是什麼?設計能給客戶產生怎樣的價值?設計創造的回報從何而來?設計企業的運營模式將是怎樣?

在這我想介紹一本好書給大家,這本是叫“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出自廣告帝王大衛奧格威之手,我相信有的朋友已經看過這本書不止一次,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本書是值得一年讀一次的好書

設計,不要盲目的相信統計數據

很多人在設計前後,總愛統計數據,做一些市場調研,這樣貌似數據是最有說服力,其實他們都忽略了,人,都是有防備心理的,路邊做的調研測試這可信度高麼?比如你遇到一個陌生人問你一些問題,你肯定不會把最內心的世界暴露出來給對方,顯然,調研測試的可信度並不高!市場的需求,這些不會來自於路邊的統計表,只能靠你自己去聆聽每一個人的說話,仔細瞭解現在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這就帶到了這個話題,當然這是題外話,這是我略帶給設計師的一些小建議:設計的入世觀念。

設計師的人生觀是一個入市的人生觀,而不應該是所謂的超凡脫俗,我不明白爲什麼那麼多學校畢業的設計師都如世外高人一樣,厭世憤世。

設計必須對主流大衆審美充滿敬畏和關注,千萬不要小看大衆審美,很多設計師看不起大衆審美,甚至辱罵客戶,這是最致命的。

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答案或者結果。

感謝大家在這裏聆聽我的演講,真心地祝願大家享受我們的工作,享受我們的生活。

謝謝你們!因爲你們讓我成長起來,我會進步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