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1W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幾年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精選17篇)

戰國時代,秦國大戰楚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屈原得知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汨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水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咬屈原大夫的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了不多久,水面浮起了一條昏暈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條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頭上寫了一個“王”字,使毒蛇害蟲都不敢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2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再過__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爲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而設定的節日。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的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的侵略而受到打擊,甚至被趕出了朝廷。在流放途中,他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爲了紀念屈原,把農曆五月初五日定爲端午節作爲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

我們今天美好的一切,是我們的先輩們懷着愛國理念和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未來的。因此,我們更應該記住,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力量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3

只要再過兩個月,就是端午節了。我問爸爸:“爲什麼有端午節呢?那什麼是端午節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我在書上找到了有關於屈原的傳說。在古代,楚國有一位謀士名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

後來,楚懷王聽信小人的話漸漸的不用屈原了,還將他趕出都城……最後,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悲痛萬分,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淚羅江裏。後來百姓們爲了保住屈原的屍體而往將裏面投放糉子和雞蛋,希望江裏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爲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呀。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4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你一定知道是端午節來了。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其中,最令我激動和嚮往的就是——賽龍舟!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這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中午,要在柳州市的“母親河”——柳江河上舉行龍舟競渡比賽。當我和媽媽早早來到九曲迴腸的柳江邊時,清澈的柳江河面上那一排排精神抖擻的龍舟早已整裝待發。

比賽正式開始了,只見每條龍舟上的鼓手用力地擊打船頭的那一面大鼓,“咚咚咚”“咚咚咚”,鼓聲響徹兩岸,直達上空。龍舟上的選手奮力齊發,整齊地擺動雙槳,幾十條龍舟就像一支支離弦的箭一樣射了出去。岸上,觀看比賽的人們都在大聲吶喊“加油!加油”……有的甚至還把自己特意帶來的橫幅展開來,只見上面寫有兩個醒目的大字——加油!這震耳欲聾的加油聲和醒目的橫幅似乎給正在比賽的選手加了一把勁,只見他們劃得更快了,江面上水花四濺,在太陽的照射下,選手們身上亮晶晶的,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河水。眼看就要到達終點了,選手們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擺動雙漿,巴不得他們的龍舟飛起來,直接衝到終點……“嘀—”哨聲吹響,比賽結束,冠軍產生了——是紅隊,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周圍的人們也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媽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投汩羅江的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逐漸形成的傳統節日。聽了媽媽的話,我想:要是屈原有靈,看到這場比賽,一定也會十分高興吧!

我期待着明年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5

尊敬的__:

大家好!

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對了,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詩人節、五日節、五月節……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共稱中國漢族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這天,大人會包一些糉子給我們吃。同時在五月初四這天晚上,人們會買一些艾草泡在盆裏面,然後把盆放在外面。第二天人們就會分給家人洗臉。大街上還賣虎頭鞋、虎頭帽,小朋友們的脖子上還掛着一個香囊,頭上還塗一些雄黃酒。據說,白娘子與許仙在端午節時喝雄黃酒,白娘子恢復了原形,把許仙嚇得丟了半條命!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個呢!屈原是一個楚國人,在楚王身邊當差,一心爲國家着想,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爲楚王出了無數個良策,可楚王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外地。屈原在經過汩羅江時聽說國家被敵軍佔領了,十分生氣,就抱着大石頭跳入江,投江自盡。老百姓聽說屈原投江自盡,紛紛含淚來到汩羅江,把糉子扔進河裏,讓那些魚蝦不吃屈原的屍體。

這就是端午節,我相信端午節這天,人們會開開心心的,忘記煩惱,享受生活。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6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我的家鄉,人們叫它端午節。

我的家鄉在綏江縣會儀鎮的一個邊遠山區,家鄉的端午節是與中秋節一樣隆重的節日。只要達上五月七年級,人們就忙於購買糯米,雄黃、白糖,找野生菖蒲、陳艾、糉葉等。有時鎮文化站還要組織划龍舟的訓練和舉行龍舟竟賽。

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各家各戶首先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然後把糉葉洗乾淨,把糯米用溫水泡上兩三個小時。下午,全家人圍在一起包糉子。包糉子很有樂趣,大人小孩忙不停,大人包得美觀,小孩也是跟着學,通常把四角糉子包成了三角形,包糉子時,雙手把糉葉捲成錐形,再往錐形糉葉裏塞滿糯米,一隻手將糉葉封好,用另一隻手的食指和拇指一捏,用棕葉攔腰捆上,便做成美觀的四角糉子了。最後把糉子放在鍋裏煮上一兩個小時,煮好後撈出來泡在水裏,第二天就可以吃了。

端午節一早,人們就在自家的大門左面掛上五束菖蒲,右面掛上五束陳艾,喻意:“昌盛繁榮,樸素持家,家庭和睦長久恩愛”。吃早飯的時候,全家圍在一桌吃糉子,喝雄黃酒。早餐後,年輕夫婦領着沒上學的小孩到外婆家送節去了。老人就帶着半大孩子去趕街,看划龍舟,還少不了給孩子們買點紀念品。

家鄉真好!我愛家鄉的端午節,更愛那清香、美觀、味純的糉子。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7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

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棕子,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豆沙、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解開扎繩,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最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

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

在我的家鄉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在端午節這一天各村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雨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在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

村裏的“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細雨霏霏,江水涌涌,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們都要吃糉子,傳說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我們還要把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前,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來避邪驅魔。

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他的來歷是: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我們現代人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識還可以吧!你們知道嗎?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9

親愛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爲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主要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和紀念曹娥說;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糉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就給同學們介紹一下屈原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流放。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蛟龍水獸喝醉暈倒,就不會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今天的棕子。

而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端午節除了人們所共知的吃糉子外,各地還有豐富的食俗。吃黃鱔吃麪扇子吃茶蛋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吃打糕吃煎堆等等。我最喜歡吃糉子了,南北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糉子大小不一,有甜有鹹,大的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糉,而小的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糉。。我吃過咱們四川樂山產的肉糉子最好吃,黃澄澄的糯米里夾着臘肉,肥而不膩,吃起來一股花椒和竹葉的清香,口齒留香,味道悠長。最可貴的是價格低廉,每個重有八兩,才二元五角錢。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從20__年開始,我國爲宏揚民族文化,保留民族傳統,將五月初五列爲法定節假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0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呢:“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每年我們都要吃糉子,傳說是:“屈原投江,老百姓怕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裏餵魚、蝦。”我們還要把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前,因爲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去除不祥的寶劍,用來避邪驅魔。

我們端午節最隆重的活動就是划龍舟。他的來歷是: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我們現代人以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我知道的端午知識還可以吧!你們知道嗎? 不知道就來看看吧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3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糉包分兩髻,艾束着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作者吃糉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的風俗。

過去,我對端午節的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的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的節日中,名稱最多的: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說、龍說、紀念伍員說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的是紀念屈原說。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爲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說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的香袋做飾物,既香味嫋嫋,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的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爲他們國家的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的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的,怎麼可以讓給別的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的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爲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儘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的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的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的節日》一書,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4

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爲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也被稱爲端陽節,午日節,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

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爲河神。

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她父親的屍體。

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後,化爲濤神,後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糉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糉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糉,有肉糉,還有蜜棗糉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划龍舟,划龍舟是爲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緻,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着艾虎,人們認爲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着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裏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5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6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6月6號。再過幾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了。端午節讓我們想起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悲憤之下,他投汩羅江而去。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

在屈原的絕世名著《離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愛國情懷是那樣的深、那樣的廣。他愛那美麗的山巒,奔騰不息的河流,熾熱的土地和淳樸的百姓,他的愛國不僅僅是忠於國家、忠於朝廷,更是終於他自己,忠於他心中那片他深愛的土地。這所有的一切特別是愛國主義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爲了紀念屈原,“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可是這古老的傳說和傳統文化已經難以引起21世紀的現代人重視,甚至一到傳統節日,我們的慶祝方式似乎總都只剩下了假期、旅行和美食。

記得有一則新聞讓中國人震驚了!據報道,韓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很快將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如果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不成了天大的笑話?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的端午節成了人家的“文化遺產”,這還了得?一場“保衛端午節”的論戰在民間悄悄發起。有人說:“我們要以實際行動來堅決捍衛這一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有人說:“我對端午節一直情有獨鍾,每年這天都要吃棕子看賽龍舟。如果端午節真被別國搶去了,我會覺得特別彆扭。”後來經過查證,韓國申報的是他們本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祭”,並不是想搶我們的傳統節日。不過,韓國的申報,可以說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一個國家對本土文化態度的轉變有多麼可貴。因此,這也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們去保衛祖宗的“遺產”,去體悟它們的彌足珍貴。

同學們,端午之爭讓我們對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有了一種憂患意識,並且引發了一些相應的行動。怎樣才能讓民族文化資源融入我們的生活,永遠保持新鮮的活力呢?要有文化內在的驅動力。內在的驅動力從哪裏來?教化。提高國民教育,加強個人的修行。整體的國民教育得到提升,國民就會對本民族的文化資源有一種廣泛的認同。個人的修身齊家到一定層次,民族文化的種子就會在心靈生根發芽。能在個人的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就會鮮活而永恆。

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而我們,作爲祖國未來的棟樑之才,更不能忘記我們血脈相承的根本!

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三分鐘 篇17

老師們、同學們: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保守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痛,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溺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只僅是一個保守節日的得失,不只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保守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保守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曆史的保守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保守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