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精品(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8W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

各位老師同學們: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精選21篇)

大家好 !

再過幾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的楚國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

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知道自己胸前的紅領巾來之不易,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屈原先生的故事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目睹自己的祖國被侵佔,心如刀割,但他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無奈之下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寫下 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3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4

各位師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農曆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爲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爲“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爲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聖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爲後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必不可少活動,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佩香囊 ,賽龍舟。今年的6月12日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也將迎來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那麼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據說,在兩千多年前,楚國的大夫屈原情繫百姓,心憂天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軍攻破後,就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江自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就有了後來賽龍舟的風俗。百姓們把用楝樹葉包裹,外纏彩絲的飯糰投入江中祭奠屈原,就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糉子習俗。於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月就被定爲端午節。端午時節,千家品糉,萬戶懸囊,人們紛紛掛艾草、佩香囊 、賽龍舟、辦詩會,來紀念屈原,慶祝節日。

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越來越多的滲入了我們的生活,這曾經最熱鬧的活動,漸漸被人們所淡忘,我們似乎不再眷顧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些西方節日。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20xx年,韓國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我們又是什麼樣的心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它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而如今,這個我們過了二千多年的傳統佳節眼瞅着成爲了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是怎樣的尷尬與無奈。

中國的傳統節日異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它們留存着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須懷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同學們,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中華文明需要大家共同傳承,並且發揚光大。希望大家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神州大地徹徹底底的輝煌起來!謝謝大家。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6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端午節文化

今天是6月號,農曆五月七年級。到本週五,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屈原離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會永遠生活在歲月的長河裏,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着豐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感謝大家耐心的傾聽,在此,請接受我對各位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7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後來演變成爲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爲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願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羣衆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爲我們要吃可口糉子。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糉”。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爲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瞭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8

尊敬的各位朋友們: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即將到來,在此佳節來臨之際,我祝所有朋友們節日快樂,閤家幸福!

端午節節日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舉行的儀式或慶典。全民認同並參與,一年一度,周而復始。

我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源遠流長,蘊涵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影響廣及東方,乃至世界。中國的節日文化,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國節日,從元日到除夕,計十四個,其中最盛大的節日是端午、中秋、年(春節)三節。

端午節起源,傳說多種。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當"夏至",漢初定五月五爲節日,爲逐疫辟邪。唐宋時稱爲"端午"("五""午"相通),別稱端陽節、重午節。包糉子、賽龍舟成爲端午節中國兩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殉國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鄉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紀念屈原。後演變用竹葉或葦葉代替竹筒並系以彩繩,即"糉子"。於是,端午節包糉子紀念屈原,爲廣大人民所認同,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國左徒,世稱三閭大夫。他對內主張舉賢任能,改革弊政;對外主張聯齊抗秦,興邦強國。因遭讒臣嫉謗,被楚懷王蔬遠,後又放逐湘沅,雖輾轉艱辛,仍憂國憂民。聞秦軍攻破郢都,憂憤交加,投淚羅江以殉國難。屈原心繫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賢臣,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生寫下《離*》、《九章》、《九歌》等二十餘篇詩歌。屈原詩歌表現出強烈愛國精神,具有巨大藝術魅力,是高度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中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結集《楚辭》。《楚辭》與《詩經》並稱中>演講稿國古典詩歌璀燦星空中"雙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離*》,是中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眷戀故土的深摯感情和忠誠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質。《離*》詩句優美,想象豐富,開中國古典詩歌浪漫主義創作手法之先河。詩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詩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哺育着中國一代又一代詩人和文學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懷人民,忠誠正直,信守芳潔,追求光明,捨生取義。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萬世、積厚流光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華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識,這就賦予端午節愛國主義情結,既"端午情結"。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9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裏,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xx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0

同學們,你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能早已經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父親節”送給爸爸小禮物,習慣了在“母親節”向媽媽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端陽,午日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習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還有懸鐘道像以驅邪,掛艾草以避邪驅瘴,佩香包驅瘟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出自當代詩人文秀筆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節與屈原的淵源。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而今天,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下一週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節日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認識和接受,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1

又是一年端午節。超市的櫃檯裏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糉子,令我垂涎欲滴。於是,試着想回家親自動手包回糉子。

家人從菜市場買回一包竹葉,我立即着手處理,先將它放進瓷盆裏用清水漂洗浸泡,備好待用。又從米袋倒出用來包糉子的糯米,同樣進行了清洗浸泡過濾。女兒從冰箱裏拿來事先儲備的豆沙,又將花生米輾成粉末與肉鬆攪和成餡料。這是女兒的奇思妙想。望着就緒的糯米和餡料,挽起袖子我包糉子的行動開始了。

拿出兩片竹葉折成錐形的小“漏斗”,舀上一勺糯米放進鬥裏墊底,填上豆沙花生粉末和肉鬆攪成的餡料,然後用左手大拇指輕輕一壓,再用糯米覆蓋摁緊。接下來左右翻轉,一個嚴嚴實實的米糉包好了,最後用線索將它紮緊,棱角分明結實的糉子做成了。

女兒站在其旁,看着包糉子是件容易的事,嚷着要動手。拿好葉片學着大人的模樣,照着剛纔我包的方法做了起來。這時,她折出的錐形鬥出現裂縫,填進的米粒稀稀落落地直往下掉。我對她說:“包糉子看視容易,包的時候有難度,更有包紮的技巧。”說完我手把手地教她。我的一招一式,她的裝模作樣。由於餡料少漏斗不夠嚴實,包出的糉子鬆鬆垮垮沒有棱角,用線索一紮全散架了。看着包的糉子散了架,滿臉的不爽,站在身旁說:“我不包了!”

沒有她的干擾,準備好的那點糯米和餡料,很快在盆裏見了底。

“這些包好的糉子先要放進鍋中煮上半小時,糉子吃起來才更有嚼頭。”家人說。

女兒按耐不住地在廚房和客廳間走動,終於等到糉子出鍋了。吐着滿身熱氣的糉子,香味更濃。逗留在廚房的竹葉香,飄進客廳溢滿屋子。女兒目不轉睛地盯着煮熟的糉子,不停地吞嚥口水,顯出孩子特有的饞相。急忙端過小碗裝上,迫不急待地剝開糉葉。

她手忙嘴呼着糉子,接着吃了起來:“哇噻,真好吃!糉子還帶淡淡的竹葉香。”煮熟的糉子色澤誘人,特別是這奇思妙想的餡料,吐出肉鬆的香氣誘人。女兒那般吃的饞相,坐在一旁的奶奶提醒說:“慢慢吃,盤子裏還有。”吃完糉子,她又衝着我叫嚷:“老爸,再給我來一個。”然後,感慨地背出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句: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家人欣慰地笑了。

糉子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因爲他不滿帝王淪喪國土,憤然跳江自盡。屈原投江後,人們常常思念他。後人每到五月初五,自發用竹筒裝上食物投進江中;相傳長沙有位叫區回的人,白日夢見屈原顯靈,說祭祀的食物被蛟龍竊走,並要他轉告鄉鄰,以後投物再裹上蓼葉,綁上五色線,蛟龍看見會害怕不敢再吃。區回把這奇遇告訴了鄉鄰,人們就按屈原的吩咐做糉子。神奇的傳說告訴我們,糉子是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

惹人喜愛的菱形糉子,不僅有顏色和滋味,更是對古代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2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早上好!(鞠躬)

“五月五日,是端陽,門上滿艾,香滿。吃餃子,撒糖,賽龍舟,開心。”節日是人生的禮物,因爲等待的過程充滿驚喜,一切準備都是甜蜜的。端午節前幾天,最有氣氛。勤勞的人們異常忙碌開朗,空氣中瀰漫着糉子葉的香味。這是幸福的生活。

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__多年的歷史。到了這個時期,年輕的橈手精神奕奕,在初升的太陽光中熠熠生輝。鼓聲響起,

他們的動作整齊劃一,堅實的肌肉隨着動作一起落下,額頭滿是汗水,與太陽的光芒相映成趣。龍舟就像離弦的箭,在平靜的池塘河中無波地飛來飛去。看到這一幕,我不禁想到:戰國時期楚王偏愛奸臣,屈原直言不諱,卻被革職流放。秦國藉此機會攻打楚國,楚國領土被破壞。看到國家的覆滅,人民的流離失所,屈原想報效國家,無法歸天。悲憤之下,他把一塊巨石扔進了汨羅江。當地人聽說屈原被扔進了河裏,就來幫忙。他們順流而下,一路追到洞庭湖,卻找不到屈原的屍體。大大小小的小船在湖上穿梭,數百人爭相游泳,蔚爲壯觀。這一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後來這一天,人們在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也把糉子放進水裏,只是爲了餵魚龍、蝦蟹,防止屈原的身體被吞噬。

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開創了楚辭的風格,“與天地同命,與日月同光”;發明了“只有草木落,美人怕死”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無窮無盡的才華,就像河流匯成大海,浩瀚無邊。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是他一生的作品。我們要學習他的愛國主義,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日月爭光”的人格。作爲一個改革家,由於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屈原的政治理念和改革預期都是失敗的。但作爲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作家,他成功了。“天下渾我獨,天下醉我獨”是他的氣節,“路漫漫修遠忙,我上下尋”是他的大力氣。他優雅如菊,聖潔如蓮,他強大的精神力量頌揚後人,激勵無數中國兒女前進!屈原的偉大不僅僅是他那令人難忘的詩篇,更是他那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不與姦夫賊子同流合污的崇高氣節。同學們,屈原因爲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糉子,看龍舟比賽時,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互相鼓勵,爲中國的崛起而學習,做一個能努力工作,爲祖國建設做出貢獻的人,爲我們的未來鋪路,做一個百花齊放的人,回報關心自己的父母老師,對得起中國人民。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3

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_班的_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憶端午濃情飄香,承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等。其最初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期的祭龍。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之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後又有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跳汨羅江自盡,人們也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也是南北方文化雜糅的產物。

陸游詩[乙卯重五詩]有云: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糉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其中寫到了端午之兩大習俗——食糉以及掛艾葉菖蒲。

糉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呈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到了明清,糉子又有了其他的寓意,比如在秀才參加科舉考試前,家中都會爲其打算“筆糉”,模樣細而長形似毛筆,又諧音“必中”也討了個口彩。

艾,又名艾蒿,其莖葉散發出的神奇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同時也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掛艾葉菖蒲是將艾葉於端午時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有驅魔法鬼之神效。期望全家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度過這一年。

而如今,紀念端午文化的方式也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但是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兒女對於傳統文化的崇敬。糉子的取材變得多樣,也隨着地域的不同而向着不同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不同的花樣,但是不變的是對於屈原的紀念。在醫學技術發達的當下,也許不再需要艾葉菖蒲來爲家中淨化空氣,吸菸滯塵,但此舉依舊承載着人們對家裏人平安無病的期許。賽龍舟在現如今顯然不可能是爲了驅散魚羣,保護屈原的身體,龍舟的樣式也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快,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傳統節日的價值和意義。對於我們而言,要由外而內的汲取端午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中。詩歌是文化的載體,誦一曲[離騷]重拾一段不該忘卻的文化記憶,塑造屬於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責任在每一中華兒女。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4

同學們,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祭端午 念先祖 弘揚傳統文化》。

五月初五,糉葉飄香,又到了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於它的來歷,我想不少同學都有了一些瞭解。老師再簡單地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卻遭到其他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職,還被趕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他的詩句“舉世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現在讀起來仍能感受屈原的氣節和偉岸。

後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他們有的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體。有的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和酒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被定爲端午節,以此來紀念屈原。

現在的端午節,同學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只有吃糉子了,你們知道,古代端午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和活動呢?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這首《競渡曲》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的一次賽龍舟活動。那時的人們到了端午節,還有掛五彩線、染紅指甲、飲雄黃酒、掛鐘馗像、射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我們國家在20xx年將端午節設立爲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放假一天,各地還開展了許多的紀念活動,就是爲了讓同學們充分感受端午節的氛圍,不要忘記我們的傳統文化。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學校也將開展各種活動。五年級的同學已經從家裏帶來了蘆葉,將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包糉子。還要把親手包的糉子送給全校老師和社區的老人。我們還將認真閱讀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和南通市羣藝館一起舉行“說端午”的演講比賽。在這裏,老師也希望全校同學都能積極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同學們,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一部分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更加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並且要熱愛和保護我們的民族傳統。

可能很多同學還不知道,我們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幾年前已經被亞洲某國拿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爲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並獲得成功。看到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卻成了別國的文化遺產,我們除了驚訝和尷尬,更應該問自己,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多少,學習了多少,做出了多少貢獻呢?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傳統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讓我們從這次的端午節活動開始,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5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能夠站在這裏爲大家帶來關於端午的演講。

端午節,現在的已經作爲我國法定假期了,這充分證明我們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的重視度增強了許多。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節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聖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種消息,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多年曆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着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着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6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我們都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將向同學們介紹這個節日的點點滴滴。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我們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他提倡德行,主張富國強軍。

在流亡期間,他創作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對祖國和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首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中始終都不能忍受,不願意就這樣放棄自己的祖國。於是在農曆5月5日這天寫下了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懷沙》,然後抱着石頭投進了汨羅江的懷抱裏,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場壯麗的愛國主義絕唱。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的人民衝到汨羅江向他表示敬意。漁夫們在河上划着小船不停的找尋,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一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和其他食物一起投入了江中,算是爲這個詩人送行。

直到今天,端午節的活動逐漸演變爲了: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當歸、喝雄黃酒。

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是以解放後纔有正式的命名。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外,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比如吃稻田鰻魚、吃麪條、吃茶葉蛋。江西省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雞蛋和鹹蛋吃。

蛋類分好幾種,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成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兜,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孩子找到好運,平安無恙。

在端午節這天我最喜歡吃糉子,北方和南方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糉子的大小也不一樣,甜的和鹹的,大大小小的樣式都有。

在吃過那麼多的糉子裏,我覺得四川樂山的肉餡糉子最好吃,裏面夾着黃糯米和鹹肉,肥而不膩,吃起來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口留留香。

到目前爲止,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從20xx年起,中國將農曆五月初五定爲法定假日,以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傳統。

我的發言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7

端午節邁着輕快的步子來到我們家。記得前幾天,媽媽就說過端午節時,我們一起吃糉子,說時,那糉子的香味就迎面撲向我來。

只見一大清早,細雨綿綿,好象在表達着自己對端午節的喜愛。突然,雨停了,幫我們把世界沖洗的乾乾淨淨,讓我們迎接着快樂的端午節。媽媽從廚房走出來,手上拿着一些糉葉和包棕的材料放到桌子上。只見,她一手拿着糉葉,一手把綠豆、豬肉等許許多多的食材都放進了裏面。突然,她微笑着說:“我們不如做一些甜糉子。然後,往一條糉子裏放一個硬幣。誰吃上了這甜糉子,今天就可以許上一個願望。”說完,我們都拍手叫好,而且,每人神氣十足的說:“這一條甜糉子一定是我吃上了。”

不一會兒,一條條糉子做好了。糉子一出來,我們就想蜜蜂一般的涌上了桌子。然後,冥思苦想,用手摸了摸那隻,又用手摸了摸這隻。我呢用手撓着腦袋,兩眼目不轉睛地盯着桌上的糉子,最後,拿了一隻最大的。我開始狼吞苦咽地吃起來,只見我吃完了,年硬幣影子都沒有瞧見。忽然傳來了“啊!硬幣在我這兒!”我們一看,原來寶貝在爸爸手裏。爸爸連忙用手揮來揮去,然後,舉起手來開始許願說:“我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夠天天健康,天天快樂。”頓時,傳來了一片熱烈的歡呼聲,我們沉浸在歡呼中!

端午節,爸爸爲我們全家許下了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將會一直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在以後,我一定會爲爸爸給我們的願望而奮鬥。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8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___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1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划龍舟,往江裏投飯糰、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糰逐漸發展成爲今天的糉子。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吃糉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糉子皮是樹葉做的,糉子餡有很多種。吃糉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麼餡的糉子?你糉子嗎?怎麼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糉子,你喜歡吃什麼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糉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糉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糉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糉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彩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後一個雨天,人們就會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我們國家一直重視傳統節日。近些年來,端午節列爲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喜歡外國的洋節,比如說: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需要我們每代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20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

明天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紀念我國著名的詩人、愛國主義者屈原的節日。

屈原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人。他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時代。當時在列強環視的狀況下,卻不能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依舊墨守陳規,沒有改革的銳志,在國力方面遠遠地被倡導地主階級政治改革的國家拋在了後面。面對連年的戰爭失敗,割地求和,統治階級採取的辦法是偏安一隅,置國家存亡不顧,依舊過着醉生夢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他對當前的形勢有着清醒的認識,於是在國內倡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舊貴族遭到了詆譭攻擊。面對壓力,屈原秉持寧折不彎,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思想,在與保守勢力的鬥爭中顯示了自己的高尚節操,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一片冰心,穿透了兩千年的時空,依然光耀在中華大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談論屈原的愛國主義,倡導的是什麼呢?我們倡導的是屈原熱愛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對危機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度的責任感,是面對強權寧折不彎的精神,要體會到屈原對於國家人民的深厚感情,體會到屈原對於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我們看似應得的寬敞明亮的教室,學會珍惜我們的學習的機會、甚至我們的衣食。這都是我們的父輩甚至我們的祖輩懷持愛國的理念,對幸福和平生活的嚮往,掃淨了自鴉片戰爭之後瀰漫在中國人民頭上的陰霾,拋頭­灑熱血爲我們拼搏來的。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能爲自己的將來鋪墊繁花似錦的人,能回報呵護自己的父母師長,無愧於炎黃子孫的人。

端午節演講稿精品 篇2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你們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傳統節日嘛?(端午節)對,是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xx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最後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後,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