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2W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歷史,創造了光輝的'人是我們。氣憤的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卻被韓國人給申報爲了文化遺產,這不的不說是一種恥辱。如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盛行的今天,我覺得作爲學生尤其是大學生更應該宏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抵制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蝕。首先我們來看下什麼叫文化呢?在中國古代"文治教化"即禮樂和典章制度等。什麼叫傳統文化呢?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保留在每個民族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爲物質文化:歷史典籍等。與精神文化: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通用15篇)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國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中國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中國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晉代,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糉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糉子稱“益智糉”。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糉。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糉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糉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糉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糉”,即果品入糉。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糉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糉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糉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糉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傳統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着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這也是它吸引我的主要原因,我願意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盡一份力。我願意多多地與朋友們分享中華文化的精華,願意奮力探索已經被淡忘的遠古文明,願意接近每一個樸素的古老民族。我的視野縱貫千古,橫及八荒,遨遊馳騁,此樂何及?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 五月五日 ,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查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以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xx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又民族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聖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籤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徵着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着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xx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爲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後都蘊涵着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着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籤。然後,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麼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404班的黃一凡。今天我國旗下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爲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淚羅江。當時他62歲。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他。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人們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據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爲了防止飯糰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糉子的原型。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划着船衝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是怎樣的精神促使這位偉大詩人縱身躍入滔滔江水呢?是那顆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心。

祖國母親用她的身軀爲我們支撐了一片晴朗的天空,開闢出了一片成長的沃土。今天的我們無需用捨棄生命來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我們只需把熱愛祖國這一信念落實到自己日常的行動上:努力學習,尊敬師長,遵守公德,全面發展,爲和諧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今天的我們重拾起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不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嗎?

棕葉飄香,又一個端午節就要到了,讓我們在品嚐美味糉子的同時,重溫屈原先生的錚錚鐵骨,繼承屈原先生的愛國精神吧!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同學們:

大家好!

同學們,6月3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爲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並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後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後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淨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硃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爲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糉子。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糉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着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着一種民族精神,成爲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爲成爲中華民族的棟樑之才做好準備。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節日是生活給予人們的饋贈,因爲在翹首等待的過程中充滿了驚喜,所有的準備也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的前幾天,是最有氣氛的。勤勞的人們格外忙碌和歡快,空氣裏到處瀰漫着糉葉的清香,這就是幸福的生活吧。

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那麼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mi)羅江。屈原沉江後,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後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爲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時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爲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強身健體、民衆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美食節。早在晉代,糉子就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可謂糉葉飄香糉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但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希望我們能懷着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成爲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最後我們還是要講到安全問題。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們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游泳。

2、同學們外出游泳,一定要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便於搶救,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外出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時要有自護意識,在身體過飽、過飢和過於疲勞都不要下水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常識和能力,若發生了抽筋現象,應一邊自救,一邊大聲呼救,以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瞭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5、不逞強好勝,有的人自覺水性好,好表現,喜歡長時間潛泳或在深水區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主題是:紀念屈原,過端午節。

大家都知道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那端午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其花色品種更爲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國外。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爲了傳承屈原的愛國傳統,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8

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最爲廣泛。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20__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他誠實、博學、才華橫溢,在楚國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他主張堅決反對秦的侵略,他遭到了攻擊和排斥,並被楚王趕出宮廷。屈原悲憤萬分,在流亡途中寫了許多愛國詩,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後來,秦軍佔領了楚國首都,看到國破家亡,屈原非常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着石頭跳進了淚羅江。

人民非常愛戴屈原,聽到他自殺的消息,紛紛划船到江中搶救屈原的遺體,卻找不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壞屈原的遺體,於是把米飯轉進竹筒,扔到江裏,餵食魚蝦,從而保護屈原的遺體。

從那時起,每年五月初五,人們會自發來到河邊哀悼屈原,還會把船劃入波濤洶涌的江中,象徵着人們爭先恐後搶救屈原的遺體,藉此寄託對屈原哀思。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南方形成了端午節龍舟賽習俗。因此,端午節已成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20__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不像屈原,我們生活在一個繁榮的中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這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珍惜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珍惜我們學習的機會。

最後,給所有的同學送上一個句子:“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命,互相鼓勵,互相報答。照顧好你的父母。最後,祝同學們期末考試成績理想,端午節愉快。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9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轉眼間,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今年是我國把端午節首次例爲國家法定假日,以此來發揚傳承此節日,端午節一是紀念屈原,二是通過通過包糉子,插艾葉來驅毒消災,此刻商家也打算打一場“糉子戰”。

端午,一開始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時因爲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義卻遭排擠流放,對國家的前途感到擔憂,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擔,所以在江邊,憤然抱起大石頭跳江了,江邊的漁夫們看見了,立即划着船去打撈,爲了防止魚兒吃屈原的屍體,將包着竹葉的米團拋入江中,所以演變到今天有划龍舟,吃糉子的習俗。

吃糉子,大家一定也不生疏吧,它是用青竹了包上泡好的糯米,把它綁成一個近三角的形狀,餡有許多,如蜜棗綠豆紅豆豆沙,也可放入肉,你要你想吃什麼,都可以包,可以說“一包天下”。糉子好吃不好包,當你想到你吃到口味不同的糉子時,你又沒有想到怎樣包糉子嗎,此刻我就給你介紹一下吧,先要把上好的糯米泡上幾個小時,用二張青綠的葉子疊加在一起折成一個錐形,把泡好的糯米放在裏面,不能放的太多,以免煮熟簡單脹開,然後把上面的口用青葉合攏折成一個三角形,然後有細繩綁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

可此刻大家工作都忙了,端午節也沒有時間去包,還有一些年青人都不知道包,所以商家利用這個節日,推出了許多品牌品種的糉子,如現煮現買的糉,也有可以放着慢慢吃的冷凍糉,真是應有盡有,它們比味道比品種比價格,誰都想乘這個傳統節日賺一把。好了不說了,吃糉子去了。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早上好!

昨天是端午節,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5月5日是端陽,門口放滿了艾。吃糉子,撒糖,賽龍舟。

端午節始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__多年的歷史。那麼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因爲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民亡,所以在五月初五投了米洛江。屈原沉入河中後,古人將竹筒中的米丟入河中,成千上萬的船隻燃起熊熊烈焰,吶喊鼓譟,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溼,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爲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節時插入艾葉,驅趕蚊子、蒼蠅、昆蟲和螞蟻,淨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爲這一天人們會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節比賽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人民團結。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早在晉代,糉子就被官方指定爲端午節食品。人們泡糯米,洗糉子葉,包糉子,糉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邊形,圓錐形,菱形。從餡來看,北方有很多包棗;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各種餡料。可謂是香葉,好吃的餃子。

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希望我們能以愛和珍惜成爲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最後,我們來談談安全性。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不得在施工現場的河邊、池塘、湖邊或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或游泳。

2.學生外出游泳,必須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方便救援,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的時候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太飽,太餓,太累的'時候不要在水裏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知識和能力。如果發生抽筋,要自救,大聲呼救,避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打架,不要互相玩耍;不知道水深和水底就不要潛水;患有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病的人不應該參加游泳,以避免事故。

5.不要逞強好勝。有的人覺得自己水質好,表現好,喜歡長時間游泳或者在深水中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1

尊敬的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曆史。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強烈反對,屈原去職,被趕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等,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些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後來因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業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在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

當我們還沉寖在西洋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說“亞洲某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爲本國的文化遺產,目前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聽了這些,中國人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幾項慶祝的活動,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留存着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20__多年的歷史的傳統佳節眼瞅着即將成爲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將有多麼尷尬?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糉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你不想吃,農耕社會時飢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麼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着“聚寶盆”卻不善於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並能運用繁體字?都不認識,又如何瞭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術,我國造紙工業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和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於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爲手輪節,是插秧結束後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眼於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麼?有句話說的好:只又民族纔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落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的魂。屈原並沒有因爲別國的強大而拋棄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別國。他的忠是一種廣義的,一種大愛,一種永恆,不計報酬與代價。用靈魂之歌來譜寫生命之歌。也許我們一生都不會遇到這種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慮過在我們平常生活中其實又時刻都體現着忠,不計報酬與代價的忠與你自己,忠於你所愛的人,忠於愛你的人。平凡,樸實沒什麼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屬於自己的光芒。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 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划龍舟,往江裏投飯糰、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糰逐漸發展成爲今天的糉子。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吃糉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糉子皮是樹葉做的,糉子餡有很多種。吃糉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麼餡的糉子?你包過糉子嗎?怎麼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糉子,你喜歡吃什麼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糉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糉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糉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着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糉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彩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後一個雨天,人們就會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我們國家一直重視傳統節日。近些年來,端午節列爲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在這裏,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喜歡外國的洋節,比如說:聖誕節、愚人節、萬聖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後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爲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需要我們每代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3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再過一個星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了。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堅守民族文化,弘揚傳統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糉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要職。因爲他堅決主張抗擊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至極,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如:《離騷》、《天問》、《九歌》等影響深遠的詩篇。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絞,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後來,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糉子投入水中,只爲了餵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體不被吞噬。

然而在20xx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xx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爲韓國的非物質遺產。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尷尬,韓國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時間較中國的傳統端午節晚一千多年,從中反映出我國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與退化。隨着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一部分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對“洋節”過分偏愛。當我們站在聖誕的霓虹燈下,不要忘記在除夕陪陪家裏的爺爺奶奶;當我們在萬聖節狂歡的時候,不要忘記在中秋節與家人坐在一起賞月團圓;當春節的年味越來越淡,當元宵的燈會不再流光溢彩,當端午的龍舟不再激情澎湃,當中秋的月餅再也品不出深摯的內涵,我們似乎失去了什麼?

雖然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已成爲我國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護傳統節日是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舉措。但同時我也覺得,申遺和立法只是一種外在的行動模式。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一種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力量和自信。有了這種內驅力,民族的傳統文化就能得到延伸與豐富,民衆的心態也會變得健康、美好和開放。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着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和珍愛之情。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還有,隨着端午節來臨,也就意味着整個學期臨近尾聲。希望同學們能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系統複習,也預祝同學們在大學聯考、會考、期末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同學們,加油!

謝謝大家!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4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首先,我來給大家唱首歌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今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所以,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 端午隨想。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有很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流傳最爲廣泛。相傳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時候,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吃他的身體。就這樣,端午節這天人們通過包糉子、賽龍舟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由於屈原正是這樣的人,所以歷經兩千多年他依然熠熠生輝,光芒四射,讓一代又一代人崇敬、傳頌。他熱愛祖國,疾惡如仇、追求真理,用死展示了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他成了中華民族愛國憂民的千古榜樣。他用血和淚凝成的壯麗詩篇《離騷》中寫道:“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爲此態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句句堪爲千古絕唱,字裏行間,體現民族精神;千秋萬代,激勵中華兒女。

南宋仁人志士所處的時代與屈原時代相似,他們都深受屈原愛國思想的薰陶。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爲表自己爲國盡忠的志向,寫下《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文天祥歷經人生罕見的苦難,最終慷慨就義。他這種愛國精神就是對屈原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直接繼承。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衆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最後送一句屈原的話給所有的同學“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彼此勉勵,做一個奮發圖強,能爲祖國建設作出貢獻的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端午節有着如此豐厚的文化內涵,讓我們懷着對偉大愛國之士的敬愛之心來傳承它吧!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請接受我對大家的節日祝福:端午節快樂!謝謝!

2022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演講稿 篇15

同學們:

藍天下,迎着初生的晨曦,我們舉行這莊嚴而又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我們眺望着國旗冉冉升起,耳畔迴盪着氣壯山河的國歌,我們爲這1莊嚴的隊禮而自豪,我們因肅然於國旗前而激動。

我們是新世紀的孩子,浴血奮戰、硝煙瀰漫的戰火已離我們久遠;歷史的恩怨,國危的呼號也融進了歷史。但是,國旗,這新中國的象徵;國歌,這1中國人心中最激越的旋律,穿越時空,延續着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凝聚着新中國的豪情壯志,昭日月,耀千秋。國旗的光輝伴隨着我的成長,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國歌的旋律激勵我們繼承先輩的偉大事業,不懈奮鬥。1面國旗,招展着1種象徵:戰爭中的勇氣,異國思鄉的親情,國際交往的尊嚴;1面國旗,書寫着豐厚的內涵:那是祖國的土地,那是遊子的歸依,那是不屈的奮鬥,那是國家的富強。國旗照耀航程,國歌催人警醒,那“起來、起來”的吶喊,鼓舞着我們中華民族的新1代不斷創新,激勵着每1個炎黃子孫自強不息。奧運健兒在第_屆奧運會上的頑強拼搏,不正是這1內涵的詮釋嗎?當國歌奏響、國旗升起時,我們從那滿含淚花的凝視裏,從自豪激昂的“起來”聲中,從挺直腰桿、溢滿喜悅的容顏上,體會到了做1箇中國人的自豪,同時,也掂量到我們跨世紀兒童肩頭的重任:努力學習吧!祖國需要我們,世紀需要我們,未來需要我們!

國旗,在新世紀升起;國歌,在新世紀奏響。祖國正走向繁榮昌盛、前途1片光明。新世紀,祖國母親在呼喚我們。願我們沐浴着5彩的晨光,伴着新世紀升起的國旗,唱響共和國的最強音——“起來,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