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8W

中小學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

老師,同學們,上午好!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精選21篇)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爲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爲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爲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

今天一起牀,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爲什麼呢?因爲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說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爲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裏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裏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裏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20xx年9月新1版,20xx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糉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糉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糉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說看着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戶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糉,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糉葉,右手將糉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糉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糉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糉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糉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着說:“糉葉沒有破,是因爲你沒有摺好糉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糉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糉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糉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糉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着包了幾個糉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着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說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爲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爲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爲,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爲。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爲“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爲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纔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爲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爲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爲“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爲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聖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彷彿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麼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麼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着發展的根本動力,有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裏面記載着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裏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着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爲,傳統文化中有着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着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繫。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爲。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於我們奉黃帝爲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爲“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爲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繫的象徵。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着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是血緣的聯繫。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纔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着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裏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着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讚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於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祕,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迴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着。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於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慾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託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爲此,百年之後我華夏將何以爲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後來者的責任!

對於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爲“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裏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裏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恆。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佔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於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5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着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爲支撐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爲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傑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鉅製,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爲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遊歷四方。他遊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採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蹟,蒐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爲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於完成了一部輝煌鉅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爲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裏,自己只不過是個刑餘之人,可在我眼裏,他是個大人物,因爲他是個敢於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爲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聖人,因爲他給後世留下了《史記》

真正的大人物,並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並不在於權貴,而是在於一顆有作爲、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讀了這本書後,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託,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精神財富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6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爲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爲娛樂禮儀型,成爲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爲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7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一班的。今天我爲大家演講的是《弘揚民族文化,爭當美德少年》。

在這個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的季節裏。全國上下正在開展爭當“美的少年”的活動。這是爺爺在給少先隊的一封信中提到的爭當四個好少年的要求。胡爺爺的號召是對全國少年兒童的關心關愛。他要求少先隊員們人人努力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這次,我校開展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全校同學都要積極參加。爭當“美德少年”從我做起,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

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的理想,爲了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鬥。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品德優良,尊老愛幼,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擁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學習雷鋒精神,要牢記“幫助別人,快樂自己”者亙古不變的真理。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挽起友誼的雙手,向着未來,勇敢攀登。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勤奮學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好好複習,按時完成作業,要知道豐富的知識才是我們翱翔的翅膀。我們張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孝敬父母,在家幫媽媽做家務,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遵守國小生守則,時時刻刻記住,我是一名少先隊隊員,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們爭當優秀的“美德少年”,要體魄強健,活潑開朗,用充沛的經歷把建設祖國的重任扛在雙肩。

同學們,要真正能做到美德少年是很難的,可有時很簡單的,只要我們從小做起認真做好每件事、就一定能成爲優秀的“美德少年”,同學們,行爲成就美德,從現在起爲自己訂下一個目標,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說文明話,行文明事,做文明人。在爭當“美德少年”的活動中更加全面的發展。

今天,我們是一棵幼苗,在學校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的成長。明天,我們將是根根棟樑,撐起祖國的大廈,讓它更加繁榮富強。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8

尊敬的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傳承中華美德,做文明少年》。

時間如水,生命如歌。21世紀的朝陽已冉冉升起,歷史飛越,譜寫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輝煌,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代代傳承的美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昂揚銳氣,“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等等。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來,中華傳統美德就熔鑄在團結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我們不能忘記!

無數的中華兒女,一代接一代,傳承着中華美德,傳遞着中華民族奮進的聖火。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不難看到道德規範的實踐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環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貴於獸者,從有禮也”的孔融讓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的陶母拒魚。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朱衝還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正,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已經深深的植根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發芽、生長。

君不見生死關頭捨生忘死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麗,用無私大愛譜寫着人生的讚歌。

君不見在死亡旅途的汽車上,肝膽破裂的吳斌,危急關頭,強忍劇痛。你用生命中的最後1分16秒完美的詮釋了作爲一名普通司機的責任與擔當,用生命爲我們樹立了堅守崗位、捨己爲人的光輝榜樣。

君不見航空報國英模”羅陽,鐵肩擔起報國志,用生命詮釋航空情懷!

……

然而,在傳承美德的路上,我們也不難發現諸多難堪與困惑。

某些人總是感嘆“世風日下”,在這個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貶值呢

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朋友態度粗暴,公共場所橫衝直撞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明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衰退,與一個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質的關鍵所在。

《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倍感自豪和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勝天、銳意進取、浩然正氣、居安思危、愛國愛民等等,始終是我們民族脊樑們在不斷變化着的社會政治實踐中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逐步積累起來的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以危機感爲基礎,寄託着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從而匯聚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長江與黃河,在世界的東方一路前行。

同學們,作爲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承繼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我們義不容辭!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綿延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陶冶了無數代人的人格。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出色文化受到極大衝擊,曾一度被國人忽略和輕視,看着文化靈脈日漸微弱,作爲中華兒女,我們難道無動於衷嗎?我想,但凡有文化擔當的人一定會高呼“出色文化靈脈不可斷”!

經過長時間的淘漉和歷史積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精彩濃縮,記錄風雨,貯藏豐碑,凝結精魂。中華出色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之果,閃爍聰慧,展示魅力,啓迪子孫;是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陳釀,歷經滄桑,遺存華章,哺育華夏;是中華民族的跟,博大精深,傳承文明,永屹世林。

被譽爲“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的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無價瑰寶。漢子就像一本讀不完的書,像一座採不完的寶藏,它是中華兒女血濃於水的精神紐帶,繫着十三億的中國心。如此出色的文化靈脈怎可斷?

從“蒹葭蒼蒼”的(詩經)到(春秋),從《離騷》到《詩經》,從漢賦到唐詩宋詞,從元曲到明清小說……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無不在世界文學史上光輝奪目;一個個鮮活的靈魂,無不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堅實的腳印。如此燦爛的文化靈脈怎可斷?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漫長曆史發展長河中,是源遠流長、歷久彌堅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飽經滄桑而不倒,歷經磨難而不亡,始終以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支撐我們民族的文化靈脈怎可斷?

文化開啓對美的感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失去出色文化製成的民族註定是缺乏信仰的族羣。曾說:“我們必須繼承一切出色的文化遺產”,爲了國家的文化復興,我們必須擔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靈脈的重任,讓我們一同高呼“出色文化靈脈不可斷”,讓我們一同守護出色文化靈脈,讓中華民族的出色文化亙古長青!弘揚傳統出色文化,大力傳承民族精神,塑造真正的國人靈魂,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讓我們一起爲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而努力!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之針尖上的中國。

作爲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宣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當今忙忙碌碌快節奏的社會上,很難再有人去關注中華的傳統文化。人們也很難再去徜徉在歷史的海洋中淡淡淺品中華文化的醇香。前幾天,我們去了首都博物館,感受到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隨之也尤爲震撼。

刺繡,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起源於黃帝時代。那時,古人爲了美麗,是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刺繡這一藝術文化便由此而來。

刺繡因此能夠得到中華子孫世代的認可,它一定有它的奧妙之處——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刺繡的益處吧!在人們刺繡的同時,能使人心靜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可惜,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沉浸於忙忙碌碌的上班與學習中,卻忘了刺繡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因此,我們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因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中國母親。

這些刺繡呢,很早就出現在我國,透繡、紙繡、平金繡等繡的種類更是在明朝就已出現。從這就能簡單地看出中華人民擁有聰慧的頭腦與靈敏的雙手,這些傳統項目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唐代詩人胡令能就吟過這樣一首詩。名爲《詠繡障》。此詩描繪出了刺繡的豔麗與逼真,連黃鸝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過來。

外國人來到中國,總會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體會異域的風土人情。自然,各種刺繡也被列入到了國家級保護文物。生長在如此一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怎能不引以爲自豪呢?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爲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爲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我們要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1

從數千年前江心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湄《詩三百》的婉轉悠揚;從唯美的楚辭規整的漢賦,到唐朝多姿的詩歌,再到江南女子執紅牙響板輕歌曼舞搖曳出的宋詞……

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濛濛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從柳三辯的一句“且把浮名,換做淺吟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

當你沉迷於紫薇的那一句“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裏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於《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當你“哈韓”“哈日”,當你迷戀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你是否知道《山海經》裏的神話故事,是否知道崑曲的歷史,知道十二木卡姆的聲音……

傳統文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澱,是千百年來的傳承。

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裏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氳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今日,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裏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你知道多少種語言在流逝嗎,你知道多少種民間習俗在消失嗎,你知道多少種器樂技藝已經失傳嗎,你知道多少處文化遺產與古建築正在在被破壞嗎……

作爲九零後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先哲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仍振聾發聵;橘子洲頭,少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韓美林說是漢子就要撬動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爲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爲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麼纔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去爲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你看:渭城的朝雨沾溼了王維的衣裳,巴山夜雨漲滿了李商隱的秋池;倚窗而立的女子,調一杯藍色的愁緒,敲落了一地的燈花;青衣布衫的才子,正書寫着古老的故事……

讓我們回到繁華的盛唐,與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腸,與王昌齡一起醉臥沙場;讓我們回到如畫的江南,醉心於三國的爾虞我詐,感傷於西廂的且悲且愴。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榮光,她的下一縷墨香需要我們共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去傳承她的滋養,成就她最燦爛的輝煌。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一年級的學生___。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中華文化,做文明國小生》。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光輝燦爛,她是五千年華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融四歲,能讓梨。”孔融雖小,卻懂得尊敬長輩,令我們肅然起敬;周__12歲時,就立下“爲中華崛起而讀書”的雄偉志向,成爲我們學習的楷模;在四川大地震中,9歲的林浩,面對危險毫不畏懼,勇救兩名同學,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些具有傳統美德的少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裏數不勝數。

作爲一名新時代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處處以他們作爲自己的榜樣。在學校裏,勤學善思,努力學習,廣泛地閱讀書籍,培養高尚的情操和堅強的意志;作爲班幹部,處處以身作則,爲其他同學樹立榜樣,並且盡心地去幫助身邊的每一個同學。在家庭中,孝順長輩,主動幫助父母親分擔家務,從來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如果同學們,讓用自己的誠實、勇敢、勤奮、善良、自信等優良美德來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做一位名副其實的美德少年!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爲祖國,爲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爲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爲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4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漢字是一種肉眼可見、內涵深刻的傳統文化。漢字無疑是一種傳統文化,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演變成了今天的漢字。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隨着世紀的變遷,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漢字的結構複雜多變,一筆一劃,變幻無常,說明了一切生物的奧祕和生活的美好。不同形狀的漢字就像蝴蝶,散發着生命的氣息和文化的魅力,給我們視覺美的滿足感。

漢字,在作者手中,成爲一章,串成一篇又一篇優秀的文章。藉助漢字,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表達我們的抱負。爲文字說話,爲文學寫作,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特色文化的長河,流入深海,慢慢地沉澱在海底。久而久之。積累越來越高越來越豐富。

漢字承載着我們的情感、理想和追求,反映着現實生活中的美和醜。每一句話都鏗鏘有力,真情流露明顯。有人說書有自己的金屋,書有自己的顏如玉。爲此,人們堅守承諾,泡在書堆裏,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每天和漢字打交道,互相交流。情緒波動隨着作者情緒的變化而變化,一個接一個,跌宕起伏,結束後依然揮之不去。

漢字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像土地離不開開水的養分一樣。沒有水,土地就會乾涸。漢字,從我們閱讀和閱讀的那一刻起,我們看着它,寫着它,伴隨着它成長,變老,死去。但是,它經受住了時間的磨礪和洗滌,變得不朽。歷經滄桑,依舊風格不變,名聲不朽,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靈魂,與民族同興亡,與人民同存。作爲炎黃子孫,我們應該肩負起繼承和發揚漢字的責任

化的重擔,決不允許漢字被淹沒在時間的長河中!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5

各位來賓:

大家好!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着的腳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記錄着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八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八十年後,作爲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着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着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着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兇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鉅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有堅定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着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爲中國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癡迷,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然而,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隨着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我們需要艱苦奮鬥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八十年前的長征,已經作爲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積澱的長征精神,卻像古酒一般在我們的心中釀出了感情,釀出了味道,成爲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爲有着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過,在新的長征中,我們肩上負載着怎樣全新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爲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追根溯源文爲本,弘揚發展字當先》漢字作爲中華民族恆古至今的文字,體現的是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於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文明之魂,是承載民族文化的工具,橫豎撇搽都有着濃厚的文化底蘊。試想,倘若沒有漢字,又怎會有“孔孟”用漢字講述仁愛,流傳千古的持節;又怎會有“李杜”用漢字吟詠唐詩,泠泠作響的高志;又怎會有“蔡倫、畢昇”用漢字傳播文明,永垂史冊的佳話!漢字是中華文化進步的基石,是中國科技進步的路基,是所有國人的財富。它點燃了千千萬萬個炎黃子孫的奮鬥之夢。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只有學習,傳承、珍惜漢字,這纔是我們的責任,纔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根基。我的夢想就是爲弘揚中華文化——漢字作貢獻。中國的漢字、埃及的聖書文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並稱爲“三大元老”。

可歲月的風沙,早已將埃及聖書文,風化成了一具蒼白的“木乃伊”;歷史的長河,也早已將美索不達比亞楔形文,沖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軀殼。獨有我們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樣,狂風颳不倒,暴雨衝不倒,歲月的塵漢字,我要弘揚你的詩意之美。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首動人的詩篇。看“夢”字,拆開爲“林”、“夕”。林間夕照,那是夕陽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麗又最容易觸動人心靈的畫面。漢字,我要弘揚你的形態之美。漢字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文字。甲骨文之神祕美,大小篆之古樸美,隸體書之端莊美,楷體字之雋秀美,行體字之飄逸美,草體書之神奇美。在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中,324個字,每一字都被創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覺或坐、或臥、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個“之”字,各形不一,令後人無不驚歎——這,就是中國漢字的魅力四射;這,就是中國漢字的力量。漢字,我要弘揚你的音韻之美。漢字的發音變幻莫測,極富音樂性。四種聲調,講究輕重緩疾,抑揚頓挫,使得漢字錯落有致、音韻和美。

讀《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彷彿親歷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你的耳畔頓時響起如雷的濤聲,刀劍鏗鏘,殺聲陣陣。漢字,我要弘揚你的語言之美。每一部名篇鉅著,無不體現出國人運用祖國文字的獨具匠心。中華漢字所蘊含的美遠遠不及如此,我所瞭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鳳毛麟角。它不愧爲中華文化的代表,中華文化的精髓。此時此刻,漢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朋友們,祖國的文字,讓我們驕傲和自豪。而我們,唯有繼承和發揚,纔是對祖國文字尊嚴的最大維護。纔是對中華文化最好的弘揚。當你面前的小朋友經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語對你說“yessir”時,那種沾沾自喜、親外鄙內的表情,你還會不熱愛漢語嗎?當各種文娛節目中外賓朋友用純正的漢語唱着“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時候,你還會不珍惜漢語嗎?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不會!在電腦普及的今天,我理應寫好漢字,爲中華文化的弘揚儘自己的職責;在世界交往頻繁的今天,我更應適當收入外民族的語言來豐富本民族的語言。朋友們,讓我們攜手同行,關注中國漢字,關注中國文化,共同傳承、弘揚中國漢字文化,只有這樣,中國文化——這壇承傳了千年的佳釀,纔會越陳越香!

我的演講結束!

謝謝大家!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7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舊《創建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中華》。

古樸滄桑,暗香繚繞,這是傳統的呼喚。

天塹通途,禮炮聲聲,這是時代的吶喊。

而今的我們站在傳統與現代文匯的路口,目睹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一次次撞碰,我們禁不住產生這樣的疑問,究竟什麼是"傳統文化"?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我們的傳統文化又該何去何從呢?

對於傳統文化的定義,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傳統文化包含着"傳"和"統"兩方面的內容,傳,即傳承文化,要去繼承祖先們的高尚品德與智慧,"統",即統一文化,要求將古代與新時候的文化結合,形成獨特的時代文明。

在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例子,請大家試想:那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爲何會舉世矚目?那首盡顯宋詞雅韻的《青花瓷》爲何會令人如癡如醉?那借用了《逍遙遊》和衆多中國古典神話的影片《大魚海棠》又爲何會廣受好評?我想,正是因爲它們對新技術的應用使人耳目一新,而它們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又令人倍感親切,是它們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是它們賦予了傳統文化嶄新的內涵和定義!這些都在啓示我們:要想傳統文化真正被傳承,宏揚和統一就要將其放入大的時代背景中,使之具有時代特色。

當今,世界文化正不斷趨向融合,統一,在文化世界的浪潮中,要想建立一個有時代特色的文化中華,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我想,這就要求我們樹立更高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繼承着璀燦絢爛的華夏文明,從堯舜的禪讓到曾於的任重而道遠,從唐詩的綺麗到宋詞的飄逸,在近代的昏暗裏,"民族魂"那利劍般的目光如閃電刺破黑暗,周恩來那"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如同驚天的春雷!這是怎樣睿智的思想情懷!這是怎樣輝煌的文化聖殿!這又是怎樣大的胸襟與氣魄!在這樣的中華里,你又怎能不驕傲,不自豪呢?這樣的中華,又怎能不走向世界,怎能不引領時代文化呢?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新的時代意味着機遇,新的時代意味着挑戰,新的時代更意味着一條未知的路,然而我堅信: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我們終將會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包容的氣度、更淵博的深度去傳承文化,統一文化,弘揚文化,通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終走向一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華!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8

各位來賓:

大家好!

此時此刻,站在演講臺上,我想起了一件事情。那天,我跟媽媽到公園遊玩,聽見一位小女孩問;“爸爸,紅軍爺爺長征時怎麼會沒有吃的,也沒有喝的呢?他們爲什麼不吃巧克力,不喝健力寶呢?”

是啊,長征,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成爲一個老外婆的傳奇故事。然而,隨着歲月的流逝,長征精神以越來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衆多的人到長征路上去追尋、去思考。老師告訴我們在二萬五千裏的漫漫征途中,每天都有很多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長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在戰鬥中剛剛入黨的警衛員,在過草地時,爲了搶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獻出了年僅18歲的生命。當他漸漸沉下去的時候,手裏還緊緊攥着一塊銀圓,這是他的第一次黨費,也是最後一次黨費……同學們,當你聽到這裏的時候,你難道不爲我們的戰士那種對革命事業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深深感動嗎?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一支紅軍隊伍在艱難地前進,一位軍需處長被凍死在雪地裏,大雪覆蓋了他的身體,他因此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聽到這裏,你可能會想:既然是軍需處長,手裏掌握着戰士們的吃穿,在飢餓和寒冷麪前,他完全可以吃飽、穿暖,他怎麼會被飢餓和寒冷奪去寶貴的生命呢?難道他是傻瓜嗎?不,他絕不是傻瓜,在他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比金子還要寶貴的東西,這就是爲國家、爲民族,勇於犧牲、勇於奉獻、無私無畏的長征精神。

正是這種面對困難不低頭、遇到挫折不屈服的長征精神,半個多世紀以來,像涓涓的甘泉,哺育了我們千千萬萬的祖輩和父輩。在新時期取得了令人驕傲和自豪的成績。

你看,今天的印江,街道筆直平坦,公路四通八達,高樓鱗次櫛比,住房寬敞明亮。安居工程、教師新村、金玉小區、花園城,一座座美麗的家園拔地而起;西苑開發區、柏香林開發區、西環開發區、文昌路開發區,讓古老的印江城舊貌換新顏。

你看,西環大橋像天上的彩虹,那是印江人民騰飛的翅膀;北環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我們的祖輩和父輩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優美的藍圖,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動聽的華章。

同學們,當你沉溺於網絡遊戲,失去自我的時候;當你留連於武打小說,不思進取的時候;當你吃着肯德基,喝着非常可樂,爲超級女生瘋狂的時候……想一想長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

作爲當代少年,我們應該有遠大理想,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又是一次新的偉大的充滿艱辛的長征。

同學們,巍巍大石墩是我們挺拔的脊樑,滾滾邛江河是我們沸騰的熱血;讓我們重踏長征路,弘揚長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尋明媚的春光,追尋火紅的太陽,追尋金色的理想吧!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六年級(1)班的樑小雨,今天我所講故事的題目是《學習經典應從讀準字音開始》。

六年級上冊有篇課文叫《索溪峪的“野”》,大家還記得嗎?文中在描寫“山是野的”時有句話“……婷婷玉立,則好似‘窈窕淑女’”。我們當時在上這課時,常有同學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而只要有同學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有同學笑,同學們爲什麼一聽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笑呢?想來大家一定是往歪裏想,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我們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出自《詩經》中的《關雎》篇。原詩是這樣寫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聽老師說這首詩採用“比”“興”的寫法,主要意思是表現了一年輕男子對賢慧端莊,年輕貌美女子的思念之情。至於每個字,每句詩的意思,我就不說。坦誠講,按我現在的能力,也無法說清。《關雎》這首詩我們國中會學到,屆時我們一定要好好聽老師的講解喔。下面我就現學現賣試着給同學們講講“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

要真正弄懂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先要從讀準這句話開始。我們原來都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這句話正確讀法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是君子很好的配偶。‘窈窕淑女’是指‘姿態美好而又善良文雅的女子’,‘逑’是指‘配偶’,而‘好’就是‘很好、好’的意思。如果讀成‘好逑’,就變成‘喜好、愛好的配偶’了。那也就曲解了整首詩的意思。”

類似經典的誤讀還真不少,如我們曾把《論語》裏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中五個‘知’都讀‘zhī’,其實第五個‘知’應讀‘zhì’,它通‘智慧’的‘智’,是‘聰明、智慧’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只有這樣的人才是聰明智慧的’。如果讀成‘知’,整句就變成‘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是知道的。’這顯然誤讀經典。當然,這句話我聽到我們學校某個老師都讀錯了,這實在不該。類似古詩詞中這種漢字通假的我們還學過《示兒》中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的‘無’通‘勿’,這裏的‘無’就讀‘勿’音。再如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官員宣讀皇帝聖旨的畫面,聖旨第一句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些演讀聖旨官員的演員們都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不久前有古文專家說應讀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類似經典誤讀的例子層出不窮,它等着你去發現,去糾正。

最後我再次強調,我們在學習經典時應從讀準字音開始,不要犯了“讀字讀半邊”“不懂裝懂”的錯誤。當我們不認字時,可查字典;不理解意思時可問老師或上網求教。大家一定要謹記先哲的話“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zhì’也!”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0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九年級13班的_,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繼承優秀傳統 弘揚中華文化 。

這個週末就是聖誕節了,想必同學們對它期盼已久,有的同學也許已經開始準備賀卡或者小禮物了吧。但是對後天就到來的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冬至,大家瞭解嗎?

冬至作爲一個古老的節日,至今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在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重要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一般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官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這種祭祖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對於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淡忘,這是一個令人悲哀而又不得不正視的事實。說起感恩節、萬聖節或是愚人節,不少同學一定會頭頭是道。但是對我國傳統同節日內涵的文化,同學們又能說出多少呢?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傳統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全體中華兒女尋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之所以幾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歷經磨難,一次次鳳凰涅盤,成爲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觀,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根植於民族基因的偉大精神支撐和崇高價值追求!_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者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也許,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外來思潮的衝擊,但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鬆”,努力學習、領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積極弘揚和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艱難,我們也能爲此作出屬於自己的貢獻!

作爲當代青少年我們應從小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刻苦學習,開拓創新。我相信,中華文化一定會走向世界,再創輝煌。那麼我要說,繼承優秀傳統靠你、靠我、靠大家,弘揚華夏文化,爲你、爲我、爲國家!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中國小生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1

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針尖上的中國。

作爲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宣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當今忙忙碌碌快節奏的社會上,很難再有人去關注中華的傳統文化。人們也很難再去徜徉在歷史的海洋中淡淡淺品中華文化的醇香。前幾天,我們去了首都博物館,感受到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隨之也尤爲震撼。

刺繡,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起源於黃帝時代。那時,古人爲了美麗,是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刺繡這一藝術文化便由此而來。

刺繡因此能夠得到中華子孫世代的認可,它一定有它的奧妙之處——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刺繡的益處吧!在人們刺繡的同時,能使人心靜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可惜,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沉浸於忙忙碌碌的上班與學習中,卻忘了刺繡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因此,我們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因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中國母親。

這些刺繡呢,很早就出現在我國,透繡、紙繡、平金繡等繡的種類更是在明朝就已出現。從這就能簡單地看出中華人民擁有聰慧的頭腦與靈敏的雙手,這些傳統項目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唐代詩人胡令能就吟過這樣一首詩。名爲《詠繡障》。此詩描繪出了刺繡的豔麗與逼真,連黃鸝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過來。

外國人來到中國,總會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體會異域的風土人情。自然,各種刺繡也被列入到了國家級保護文物。生長在如此一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怎能不引以爲自豪呢?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爲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爲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我們要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