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17篇)

来源:瑞文范文网 5.76K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

艾滋病在押人员管教工作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毛卓云主动钻研法律法规,向市疾控中心请教知识,自学心理、教育、医学等知识,成为全市艾滋病防控的行家。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精选17篇)

同时他潜心钻研,边实践边总结,12年来积累了十余万字工作笔记,总结提炼出 “五心工作法”——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

艾滋病在押犯人是一群极度缺乏关爱、十分敏感的群体,而毛卓云就像是冲破黑暗的一束光。

29岁的石头因残忍杀害前妻被判死刑。收押时,他已是肝腹水、肝硬化晚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只能进行隔离。

没多久,石头即将执行死刑的消息传来,毛卓云特地跑去给石头买了一套红格子的棉睡衣和一双厚实的棉鞋,想让他走得体面一些。

执行那天,不知情的石头穿着新衣新鞋,显得难得的精神。毛卓云又仔仔细细帮他把衣服打理得整整齐齐,以谈话为名把他带到了审讯室。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石头看了看身上的衣服,突然反应过来,他扑通一声跪下,只说了一句:“毛警官,谢谢你。”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2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面对巨大的监管压力、高传染性的监管风险和空白的监管经验,许多人望而却步,毛卓云却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一干就是12年。

上任前,所里给他买了防护服,从牙齿武装到脚趾,毛卓云却一次都没用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艾滋病在押人员从装有玻璃墙隔绝的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将谈话室搬进了艾滋病监区。

20__年9月的一天,看守所里收押了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人阿明,他因吸毒产生幻觉,凌晨捅伤女友后,又用匕首刺中了追捕自己的巡逻民警。

一审宣判后,阿明像是彻底疯了,不断用头撞监室的铁门,有时蹲在地上像困兽一样呜咽,拳头紧握。

向领导请示后,毛卓云进入监室,准备和他谈谈。

他假装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阿明聊天,背上却突然重重地挨了一下。

千钧一发之际,旁边另两名在押人员,突然冲出来挡在了毛卓云面前,帮忙控制住了想要扑上来的阿明。

可毛卓云没有走,他站在门口等待阿明慢慢平静下来,又走了过去,轻轻抱住了他。一旁的在押人员都惊呆了:如果这时候阿明在他肩膀上咬上一口……

谁知阿明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原来,庭审时阿明的父母并没有来,女友的出庭指证对他也很不利。他觉得自己是被所有人抛弃了,更觉得刑期漫漫,自己很可能就这样死在牢里。

过了几天,阿明意外收到了几张毛卓云抄写下来的短信,分别来自他的父母、女友还有表弟,家人都言辞恳切地劝他好好改造。阿明并不知道,毛卓云是如何辗转联系上自己家人的,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说服他们,为自己写下那样的鼓励。

在阿明投牢的第二天,毛卓云如释重负,悄悄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3

总结出管教工作“五心法”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在很多人印象中,管教民警是个“大老粗”的角色。毛卓云却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书法,经常把还飘着墨香的祝福、短文贴到监室。

上学时,毛卓云最头疼写文章,这12年,却写了10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有时把案例记下来做具体分析,有时候就倾诉内心苦闷。”通过多年的积累,毛卓云归纳总结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目前,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12年来,毛卓云几乎总是风轻云淡地对领导和家人说“不用担心,没事的”。在他的工作日记里,却多次出现了“害怕啊,我真的好害怕”“累啊,真的很累。”有的写在被艾滋病在押人员攻击后,有的写在帮艾滋病在押人员处理暴露的创口后。他也曾多次偷偷去检查,怕自己万一被感染。

宁波市看守所所长张百川说:“老毛始终坚守岗位,不因为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为岗位边缘而松懈,不因为临近退休而懈怠。毛卓云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为安全文明管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

现在,家人也成了毛卓云的有力后援。徐爱英说:“我知道他的脾气,他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我们只有给他支持,多多提醒他小心,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4

今年56岁的毛卓云,12年来一直是宁波市看守所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监管民警。他管教的不仅都是艾滋病感染者,还有大量“瘾君子”,更不乏重大刑事案犯。

远离危险是人的本能,他却把办公室搬到了艾滋病监区的普通监室里,把防护服锁进仓库,只为了让管教对象能少一些距离感。

不怕吗?他笑笑说:“怕的。一开始主动提出管这个监区,就是想做点事,这个想法一直没变。”

12年来,初心未改,毛卓云累计管理教育的艾滋病在押人员已达500余名。

主动请缨管理艾滋病监区“我是老党员,这点担当意识是有的”

早上7时,毛卓云走进宁波市看守所,开始新的一天工作。他目前管教艾滋病在押人员共26个,其中有18个“瘾君子”。

20__年,宁波市公安局决定将全市艾滋病在押人员集中羁押于宁波市看守所。许多艾滋病在押人员因为得病而自暴自弃,身陷高墙后更是破罐破摔,动辄自伤、自残、威胁民警。管理难度大,职业风险高,这无疑是个烫手山芋。

“给我6个月时间,管好了我继续,管不好另请高明。”毛卓云主动请缨,“我的想法很简单,工作总要有人做。没人敢做,我就试试。我是1986年入党的老党员了,又是退役军人,这点担当意识还是有的。我也知道危险,本来想一直瞒着家里!”

毛卓云接管艾滋病监区2年后,妻子徐爱英从《宁波晚报》一篇报道的一张侧影照片上认出了他,她这才知晓丈夫2年多来一直从事着这份高危的工作。提起往事,徐爱英声音哽咽:“知道后吵了一架,因为管理艾滋病监区实在太危险了!”

更“危险”的是,去年毛卓云把办公室搬到了监区,就在管教对象监室的隔壁。办公室只有一张桌椅,相当简陋。因为去厕所不方便,他就尽可能少喝水。一天至少要和在押人员谈话3小时以上,咽喉炎是老毛病了,难受时只能抿一口水,稍稍润下嗓子。好处是,这样就可以及时了解监室情况,又能拉近与在押人员的距离,让他们觉得更亲近。

监室里壮汉发狂猛撞铁门“我准备死一次,进去跟他谈一谈”

“最怕他们私藏违禁品自伤自残。”毛卓云说,“看守的第一要务是保障监所安全,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

王某,这个身高1.8米的东北壮汉身患艾滋病,曾在20__年9月当街刺伤女友、民警。他在看守所里住了148天,期间曾多次自残,吸毒后遗症导致的精神异常还时常令他狂躁。

“为了让他平静些,我什么方法都用了。”放风场边,毛卓云鼓励他大喊大叫,发泄积压的情绪;睡前,让他多做俯卧撑,有助睡眠。还请康宁医院专家来会诊,向心理咨询师请教。整整3个多月时间,在毛卓云的一遍遍谈话下,王某终于平静了些。“一次谈话,往往要多个小时,拉着手,一点点聊,告诉他,男子汉要对做过的事情负责。”

但始料未及的是,12月21日,也就是案件宣判的次日,王某又出事了——用头撞监室的铁门,额头出血,还像困兽一样呜咽。

这时候进监室太危险了。“我准备死一次,豁出去了,要进去跟他谈一谈。”毛卓云跟领导请示后,还是走进了监室,装作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王某切入聊天时,突然,他的背上受到了重重一击。王某狞笑着看着他,眼冒凶光。他又发狂了!同监室的在押人员急得直吼:“他是毛警官啊,对你这么好!”

第二天,毛卓云又走进王某的监室。此时,王某神情落寞地坐在角落。令所有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毛卓云走过去,轻轻拥抱住他。王某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一样地哭了很久。在王某断断续续的倾诉中,毛卓云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庭审时,王某的父母和女友都没有到场,他害怕且绝望,觉得自己被所有人抛弃了。于是,毛卓云通过办案人员联系上了王某的女友、父母、表弟,逐一抄下他们发来的短信,带到监室读给王某听:“我们会来看你,你要好好改造”。

之后,王某终于彻底平静下来,开始配合管教。被送往监狱前,王某给毛卓云深深地鞠了一躬,再次落泪。

“老毛敢于涉险的精神尤其让我敬佩。12年了,他每分每秒都暴露在危险中。12年了,他对工作,对每一个管教对象负责的态度始终没变。”看守所医管大队同事孙立洪说。

与曾经的在押人员保持通信“我多做点事,社会就能多一分安宁”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5

一天饭后,毛卓云收到一封信。

“小刘写来的。”他一下认出了信封上熟悉的笔迹,“小刘因运输被判死缓,在这里呆了20个月。去监狱后,还经常写信来。”

小刘在信里写:“你给我的那本黑色本子,我至今还带在身边。现在我所有的一切与你的关心是不可分割的,我将会牢记一辈子!你年纪大了,还是要注意身体,该马虎的马虎下也应该的,不要太执着了。”

毛卓云将信放进抽屉里,打算下班后再回信。他和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这样的书信往来,至少已有一百多封。

“他们都离开看守所了,你还管呀?”

“他们写信给我,因为信任我,想和我说说话。我多跟他们说说,多做点分外事,他们就不容易偏激,不会做极端的事,社会上就能多一分安宁。”

认识老毛的人都知道,他的“傻”在于,干了很多本来不用干的活。

监室里,很多人喊毛卓云为“毛校长”、“毛老师”,因为他把课堂搬进了监室。

管教过程中,毛卓云发现,没有文化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16岁的小虎,一个字也不认识,甚至无知到特地往身体里注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毛卓云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监室“变”教室,教他们读书认字。他找来了儿子小时候的课本,买来文具,从每个人的名字开始一点点教。3个月后,小虎认识了500多个字,还会写简单的日记和书信。

宁波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李怀亮和毛卓云已经是老熟人了。“一开始,他对艾滋病一点也不了解。12年来,他一点点学,已经成专家了。他经常根据新收押人员的类型请我来做讲座。一些人不肯吃药,他就哄他们,像家里人一样。真不容易。”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6

在奥运会上,能站上最高领奖台,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也是该国人民的骄傲。可为什么在东京奥运会的男子100米决赛中,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只跑出了第六名,全国人民却为他沸腾了呢?

我们一起回到半决赛的画面来探探究竟吧。男子100米半决赛中,所有的运动员已经就位,屏气凝神等待枪响,现场紧张得空气都要凝固了。

砰,发令枪一响,世界顶级高手飞奔出去,而苏炳添,一个亚洲人,在这群高手如云的队伍里显得是那么弱小,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苏炳添能坚持住吗?只见他咬着牙,瞪着的眼睛似要喷出火来,头发被风刮了起来,脚下像踩着风,跑得飞快,这几秒很漫长,好像捱过了几个世纪。渐渐地,苏炳添反超了一个,反超了两个……一路领先。啊,真是太帅了,看得我热血沸腾,忍不住在屋子里转起圈来。

估计这种速度快到连苏炳添自己也没有料到,调皮的苏炳添还不忘转过头去看看超过对手多远,“哎呀,这可要坏大事,会不会被超过呀?”我的心里又一阵紧张,不过,苏炳添依然遥遥领先,以绝对优势位列小组第一,用时仅9。83!好家伙,他书写了100米的历史!全场沸腾了!

男子100米,那是黑种人的强项,白种人和黄种人能够进半决赛,那实属不易,这次苏炳添代表中国,代表亚洲冲出了世界,站在了决赛的跑道上,苏炳添他突破了亚洲人的记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当中国和苏炳添的名字出现在跑道上,大家激动到泪目,这条奥运百米决赛跑道上,终于有了中国和中国人的名字,不愧是我心中的苏神。

赛后,记者采访苏炳添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好成绩的?苏炳添非常淡定,只说了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只要想,年龄、种族不是问题,科学训练就好了。

简短却极具力量的话语,让我在遇到困难时想起了你,你让我明白了人人都可以创造历史,只要自己想。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7

翻开毛卓云20xx年来记下的5大本共10余万字的工作日记,记者看到了他与涉艾在押人员的一次次交往,为企图闹事者感到愤怒,也为巧解难事感到欣喜。他把在押人员思想感情变化、行为转化成果等都记录下来,分析成功案例。仅对一名命案在押人员的详细分析,就有10篇之多。据此,他归纳总结出涉艾在押人员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为浙江省特殊监管对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遵循,并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所谓破心法,就是要找准沟通交流的切入口,有效打开在押人员心结,达到教育感化的效果。”毛卓云说。29岁的瘾君子小古因抢劫一家珠宝店被抓,入所体检时被查出染上了艾滋病,心理一度接近崩溃并试图自杀。毛卓云一次次和他耐心交谈,但小古根本听不进去。毛卓云从其同监室人员处了解到小古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后悔,想进行“救赎”,所以才有绝食的想法。毛卓云便用整整一天时间与他谈心,告诉他“做好事就是救赎”,让他每天打扫监室。终于有一天,小古想通了,对毛卓云说:“我要好好劳动,好好活下去。”

20xx年年底,浙江省公安厅命名授牌“毛卓云工作室”,毛卓云却坚持挂上“红丝带工作室”的牌子。在毛卓云眼里,这些在押人员不仅是嫌疑人,也是病人,惧怕病魔,更害怕冷漠;渴求被治愈,也渴求被关爱。毛卓云还组建了“关爱会”微信群,20余名曾经的在押人员是群成员,他们共同探讨最新的艾滋病医疗信息,分享生活感悟,彼此传递着正能量。“看到他们开启全新的生活,是我最开心的事。”毛卓云说。

当记者问他如此坚守的初心源自何处,老毛想了想说,18岁从军时亲人写给他一句诗“不要空言了了事”。他还说,实实在在做事,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成为专家。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8

命运以痛吻了朱丽华,而朱丽华报之以歌。如今的朱丽华已不满足自己是一个追光者和造光者,她要当一个发光者,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就像夜明珠,在阴郁中赐予别人光亮。

朱丽华在嘉兴推拿界声名鹊起,是她的推拿医疗技术给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而她与脑瘫患儿结缘,纯属偶然。1988年4月,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名患有病毒性脑炎后遗症的男孩找到她:“朱医师,帮帮忙,这孩子四岁了还不能独自坐立,我们走遍了上海、杭州的大医院,都说这病,难医!你这里有啥法子?哪怕是缓解一下病痛,也谢天谢地!”

本来就对声音极其敏感的朱丽华,从这对夫妇的苦苦哀求里,听到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的那种绝望。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当年的父母、当年笼罩在全家人头顶上的哀伤。

“我能不能帮帮他们?我应该尽我所能帮帮他们!即便没有疗效,也可以用我的热情回馈给他们温暖。”曾经的经历,让朱丽华觉得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决定用手中仅有的技术——推拿,尽力帮这对夫妇、这个家庭拨开乌云。

为了治好孩子的病,朱丽华根据孩子的病情和经络走向,不断创新推拿方法。奇迹也在她的呕心沥血付出中出现了:持续推拿两个月,孩子会爬了;第五个月,孩子能扶着墙走了;第八个月,孩子蹦蹦跳跳出院了!

在小孩一家人的千恩万谢中,朱丽华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医道的崇高与伟大。好的医师就像一束光,可以用责任和担当照亮许多曾经伤心绝望的人前行;像一捧清泉,用理解和宽慰滋润许多已失去生活信心的心灵;像一团火,用大爱点燃许多人冬眠的善意和热情。

她说:“小孩站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幸福,他成了一个正常的人,中国就少了一个残疾人。我希望自己不辜负‘医师’这个称谓!”

她的确没有辜负社会对她的期待、患者对她的信赖。31年来,她治疗的308例脑瘫患儿,总有效率达90%以上,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还有25例小儿哮喘病人经过她的治疗无一复发……“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熟悉朱丽华的人用这句话来描述她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的常态。面对每一个患者,朱丽华以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每一次穴位的精细把控,为艰难前行的他们努力点亮生命的明灯!

其实,脑瘫治疗是世界级难题,发病的原因千差万别。曾有朋友这样对她说:“你再努力,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不可能让每一位前来就诊的人称心如意。何必这么累呢?”

朱丽华总喜欢用一个故事作答:“大海刚退潮时,沙滩上留下了浅浅的水洼,里面有一群小鱼在苦苦挣扎。有个孩子一条条把它们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有人走过来说:谁还在乎那一两条小鱼,这么多,你扔得完吗?小孩没有停手,边重复着动作边答: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每一条都希望自己能回归大海。我想,我的能力虽然有限,但可以像那位捡鱼的小孩一样,多救治一个,社会的负担就少一个,世间的欢快就多一分!”

朱丽华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个体的力量虽然如萤火之渺小,但只要汇聚起萤火虫之光,定能光芒万丈,照亮一片美丽的精神天空!也因为抱持着这样的信念,几十年来,只要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脚底下的这块土地需要,凡有召唤,她必率先响应、带头践行,高擎初心的火炬,顾大局、识大体,彰显当代共产党员的新魅力:

1990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当时月工资只有58元的她,毅然捐款116元,相当于奉献出了两个月的薪资所得;

20xx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她二话没说捐款1万元;

20xx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主动交纳了10万元“特殊党费”,说是无论如何要为抗震救灾奉献绵薄之力;

每年的寒门学子结对,都有她的身影,今年她一次性拿出36.8万元,结对46名寒门学子;

……

朋友问:“朱医师,你对自己吝啬得要命,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脚上那双新布鞋只花了20多块钞票还嚷嚷着嫌贵,对国家、对别人却那么慷慨。你的钱都是血汗钱,靠平时每一分一秒的推拿辛苦积攒的,何苦呢?值得吗?”

“不能这么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一个盲人,能有今天发光发热的机会,也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让我去培训,帮我安排了工作,后来又借着改制的东风,盘下了福利院的推拿诊所,带着一群盲人朋友过上了亮堂堂的生活。我不能光享受人家给予的光亮,还要让自己成为发光体,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样的我才不负红船旁共产党员的称谓!”朱丽华说,我们虽不像太阳那样光芒万丈,让光辉温暖万物、普照大地,但可以做一个发光体,用真诚、纯粹、善良和宽广,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朱丽华总害怕给他人带来麻烦。去年4月27日,在母亲去世25天后,她签下了器官捐献书。她说:“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间一寸土,将把此生献祖国。”

最是寻常见真情,最是细节显品格。因为不幸,朱丽华的眼睛从光明走向黑暗;因为自强,她的心灵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她把初心融进灵魂,把信念化为行动的力量,带着梦想追光,带着情怀造光,带着使命发光,在最平凡的岗位展现坚毅与自强的力量,传递奉献与担当!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9

如今,激进暴力分子对香港的破坏,已经从实物、设施层面,蔓延至公共秩序、法律规则、社会人心层面,进而严重消耗着香港赖以发展的软实力。街头乃至校园暴力不断升级,“黑色恐怖”蔓延,香港甚至“经历了二次大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失去了免于恐惧的自由。面对这样一个伤痕累累、病入沉疴的香港,包括工商界在内的香港各界中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人士,如果再不站出来抵制暴力、为社会的公义和香港的未来发声,那就不只是对激进暴力分子的纵容,更是在眼睁睁看着一个繁荣稳定的香港滑入深渊,是在亲手断送香港的明天!

可以理解,一些工商界的企业家,乃至不同行业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站出来抵制暴力顾虑重重,是怕引火烧身。但只要稍稍向前看远一些,就能明白,倘若今天因为惧怕而一时哑忍,看似保全了自己,实则是遗祸无穷。香港一旦被激进暴力分子打上恐怖、失序、不安全的标签,就会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创,到头来损失最大的还是香港的商业、金融业乃至各个领域。如今,已经到了危及香港整体利益和各行各业自身利益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香港人心中都需要一杆秤。

不受严厉惩处的不会轻易收手,暴力乱港的势力不会自行褪去,反而是你越弱、他就越强。如果在今天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时刻,一些人还在犹豫、观望、抱怨甚至投机,那么最终必然悔之不及。香港是一个工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经不起一点折腾。大家救香港,就是救自己!

之前,已有一些香港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站出来对暴力说不,也有大的地产企业捐出土地用于兴建公屋,聚焦香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好评。现如今还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带头发声、传递正能量,并且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抵制暴力,抵制煽暴纵暴的行为,支持特区政府和警方严正执法、维护法治。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止暴制乱的声音越响亮,邪恶暴力的声音就会越微弱;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盈香港,极端激进分子的暴力凶焰一定会被扑灭。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0

作为从家乡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库尔班·尼亚孜当过教师,开过超市、饭馆和药店,跑过全国许多地方,后来他逐渐意识到,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与反复权衡,20xx年5月,库尔班决定在家乡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开办一所国语国小。

前进镇99.5%的人口是维吾尔族,绝大多数人不会说国语。国语国小创办之初,没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他就带着一名汉族教师挨家挨户动员。一些家长被他的执着所感动,80多名学生报了名。

国语国小是一所民办学校,教职工没有编制,除了正常上课的8个月,其他4个月教师们还得出去找工作;而且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教师每周一到周五都要跟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度过。建校20xx年来,学校先后有200多名教师流失。几乎每个学期开学前,库尔班都要忙着到处招收新教师。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库尔班常有不被理解的痛苦,但他办学的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因为他坚信:只有语言通,才能感情通;只要语言通,就能心灵通!

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以来,国语国小累计考上内初班的学生达到257名,录取率接近80%。国语国小的每个孩子都是维吾尔语、国语的双语翻译,他们正越来越多地走出偏僻的乡村,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20xx年,国语国小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国语国小也荣获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栏目相继专题报道。

“从小就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用传统文化和国语教学帮助他们走向未来。”库尔班始终这样认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办学20xx年来,库尔班一直摸索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兴趣。如今,国学文化已成为这所乡村国小的必修课。学校教室墙壁上贴满了中华文化挂图,教室里摆放了各式各样的瓷器,《花木兰》《红灯记》《沙家浜》这些豫剧、京剧经典名段每个学生都会唱。库尔班说,学好中国历史,孩子们才能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语国小还教孩子学唐诗、背《三字经》,过端午节、中秋节时,学校还给维吾尔族学生发月饼、粽子。随着学校少年宫的投入使用,孩子们还学起了书法、二胡、古筝,进一步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库尔班不但关心教学,而且还是位十分关注社会公益的热心肠。办学十几年来,共为近100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10万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捐款1万元,动员全校师生捐款,到集市募捐,共筹集善款1.8万元送到了地震灾区。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感恩社会的精神。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1

精准扶贫 用爱架起东西部扶贫协作之桥

贫困山区要真正脱贫,除了“输血”,还要实现自我“造血”。

20__年起,周秀芳以爱心支教为支点,尝试在劳动力转移、产业扶贫等领域进行帮扶,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子。她牵线搭桥,将宁波市象山县的“红美人”柑橘树苗引到溆浦试种,开展生产帮扶。与此同时,周秀芳将溆浦的农民带出大山,在城里找工作。截至目前,经周秀芳介绍到宁波企业打工的溆浦山区村民已有近百人。

在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中,周秀芳还在宁波市鄞州区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爱心工作室和爱心帮扶基金会,在吉林延边设立周秀芳爱心驿站,通过项目对接,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向那里集聚。

经周秀芳多方协调,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落户溆浦,并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刚刚过去的暑假,宁波有6批300多名学生到溆浦开展互动体验式研学。这个研学基地预计明年可接待5000至10000名研学青少年(家庭)。

从“支教奶奶”到“爱心搬运工”,再到“扶贫领路人”,周秀芳的爱心之路一直在延续。年岁渐长,她步履越来越蹒跚,因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但这些都没能打倒这位老人。

“只要我的膝盖允许我走路,我就会一直走下去。”周秀芳坚定地说。

周秀芳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省、市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感动了很多人。她曾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在参加9月5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时,周秀芳认真聆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获得这份荣誉,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认可,是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更坚定了我扶贫助学前行的信心……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身后有很多的同行者,荣誉是属于所有人的。今后我们会继续走下去,助学帮困、精准扶贫,把更多的爱心搬运到贫困山区去。”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2

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她们对发球、拦网等技术动作几乎每天都要练习成百上千次,对训练比赛造成的肩、腰等伤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

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战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之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相继蝉联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赛和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3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内涵,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

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

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4

古稀之年的周秀芳,远赴贵州、湖南支教,汇聚市民爱心送到贫困山区,并精准帮扶溆浦、延边产业脱贫。她的事迹在浙江、湖南等地引起强烈反响,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等领导都对她的事迹作出批示。市委常委、区委书记褚银良更是号召全区上下向“支教奶奶”周秀芳学习,并赴湖南长沙看望了周秀芳,向在湘鄞商代表介绍她的事迹,鼓励企业家们助力家乡爱心人士的公益项目,将一个人的义举变成一群人的善行。

昨天,中华慈善日。这是属于周秀芳的不眠之夜,全国道德模范、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重量级荣誉,同时落在她头上。

事实上,这几年来,当她的故事传遍浙湘两地,当我们一次次为她刷屏点赞,在我们心中,她早已经是令人仰望和学习的道德楷模。

这些荣誉,于她是实至名归。

记者写的第一篇报道,是她在“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年度人物榜上列首位。此后的3年里,记者开始追随她的身影,记录关于她的每一个感人故事。

她是一道光,会发热,有能量,照耀到了那些贫困群体。她的故事,也为有公益之心的鄞州人、宁波人、浙江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门,看到了行动的方向。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5

“人生给了我一双看不见的眼睛,我依然用它来寻找光明。”朱丽华说,她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明白,心中有光,人生就不会黑暗。

18岁,这是朱丽华人生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只剩下一只眼睛看世界的她,又因一次意外,彻底失去光明。从此,五彩缤纷的世界只停留在她的记忆里、想象中、梦境里。无边无际的黑暗,让她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沉浸在失去光明的苦痛与挣扎中。

“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我就是想死,觉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负担。”尽管时隔40多年,那时的彷徨、那时的无助、那时的绝望,对朱丽华来说还清晰如昨,“我偷偷攒了60多粒安眠药,藏在枕头套里,准备随时与这个世界告别。后来,护士来打扫房间时发现了,直接把枕头套拿走。她也没戳穿我,只是此后再给我安眠药时,要求我当着她的面吃掉。我的家人也加紧了对我的照顾。”

深烙于心的苦痛记忆,最后化作奋进力量的转折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张海迪学习,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广播里报道张海迪的长篇通讯《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朱丽华唤醒了、感动了。

“海迪姐姐高位截瘫,没有进过校园,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等多国语言,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我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至少四肢是健全的,我为什么要等死?”千万次的追问,朱丽华用海迪姐姐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一个人要奋斗,内在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总是依靠别人鼓劲是不会长久的。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20xx年10月12日,朱丽华终于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海迪姐姐。这个时候,海迪姐姐的身份是中国残联主席,而朱丽华因为自强自立、乐于奉献被推举为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

从1983年起,朱丽华渐渐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甘愿沦为黑暗的奴隶。”她决定不再待在家里孤影自怜,而要走出家门,用行动寻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举办第一届盲人中医推拿培训班,朱丽华报名成为嘉兴市第一个勇吃螃蟹的盲人。

尽管爷爷是老中医,尽管当一名医生是她从小的向往,但第一次碰触到患者身体学习推拿的那一刻,她哭了,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因为她看不见,不知轻重,碰疼了患者的身体,让患者有点愠怒。这个时候的她才知道,要学好推拿,对于她来说是关隘重重!

当一名合格的推拿师,就需要对骨骼、经络、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在对的地方用对了力量,病人才会感到舒适。这对普通人来说尚且不容易,更何况是盲人。为了掌握推拿技术,朱丽华反复练习,揣摩每种手法的动作要领,她还经常听广播,努力学习中医知识。手练得拉伤还打了石膏,双腿也因为长时间站立而肿胀酸痛,但她没有就此松懈。她反复琢磨穴位的精准度,以及每一个部位受力的强度,细细体会什么样的病灶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病人才会发出满意的赞叹。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朱丽华要做就做嘉兴最好的盲人推拿师。”

1986年,学成归来的朱丽华,被分配到嘉兴市福利院医务室工作。她的精湛技术不但让她赢得了众多回头客,还伴随着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迅速在嘉兴市区打开局面。

《病残儿童的福音》《治疗脑瘫二十二例》《推拿疗法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脑瘫九十二例临床报告》等论文的相继刊发,让越来越多的嘉兴人忽然发现,朱丽华的推拿实践,已经升华为理论,指导并造福更多的人群。

“我终于能靠自己的双手安身立命了,我终于不再是家人的累赘了!”拿到“中医师”证书的那一刻,朱丽华把所有的委屈、无助以及付出,化作了潸然泪下。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优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颁发这样的证书。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朱丽华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掌舵自己的人生航向!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6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昨天下午,在嘉兴大剧院内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市委书记张兵,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金兴盛,市领导毛宏芳、刘冬生、高玲慧、孙贤龙,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叶鸣等出席报告会。

台上,朱丽华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台下,掌声,因内心敬仰而响起;泪水,因心灵触动而滑落。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

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

而她穿的条纹衬衫

正是今年9月20日

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

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全市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为22万多人次患者缓解病痛,并带动了100多名残疾人就业;

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

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

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起航。

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

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

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

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

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泪水,同样闪烁在台下听众的眼眶中。

在朱丽华停顿的时候,党员干部的掌声响起,鼓励她讲下去。

一如往常给人的坚强印象,她迅速调整了情绪,开始讲述自主创业的故事。

谈到创业历程,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正是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让她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虽然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

“眼疾已注定我一生要忍受无边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那盏明灯。”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

映照着现场千余名党员的初心

通过朱丽华的故事

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信仰的光辉

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朱丽华郑重许下誓言:“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

18分钟的演讲结束后

现场响起了长达十多秒的热烈掌声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普通党员,现在工作的岗位就是朱丽华曾经工作过的儿童护理部。

她说,福利院的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朱丽华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院职工和孩子们。

胡惠娟还说,20xx年,新的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时,朱丽华捐款1万元;

20xx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交了10万元“特殊党费”……

在胡惠娟的眼中,朱丽华是一个爱岗敬业、怀有慈母之心的人,是一个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特别强的人。

“朱阿姨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榜样。”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朱丽霞,是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曾经接受了朱丽华大学四年的资助。

她说,朱丽华的资助,是学费,是希望,更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盏路灯。

朱丽霞说:“自此,我的人生不再低着头,我每天开心地笑着,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我的梦想有了领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您这样坚忍不拔、充满阳光的人——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朱丽霞立志向朱丽华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她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本科阶段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研,研究生阶段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朱丽霞的心中,朱丽华是她的榜样,是她的明灯,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闻人庆是嘉兴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她被朱丽华身残志坚、心有大爱的行为深深感动,在讲述了朱丽华的事迹后,

她说:“朱丽华同志用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感召着我们,她的情怀鼓舞着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全市残联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朱丽华先进事迹活动,学习她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脚踏实地,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学习朱丽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学习她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嘉兴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不断贡献力量。

202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毛卓云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篇17

1964年5月我出生于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6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了一名教师。20xx年,我创办了依麻木镇国语国小。

亲身感受文化的差异

在大学里面我读的是汉语言专业,与汉族群众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但我又想去内地看看,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变化。1998年,我停薪留职到内地做生意。我去过全国的好多地方,销售过药品,做过小商品批发。我一边做生意,一边观察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沿海发达城市对我的思想冲击特别大,那里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特别勤奋,能吃苦,工作效率高,非常重视教育,科技、文化都很先进。在外闯荡了两年,20xx年的时候,我带着积蓄回到了阿克苏,开了一家私人药店和一家义乌小商品批发城,还在我的家乡乌什县依麻木乡开了超市和药店。

因为做生意的原因,我接触到了很多的维吾尔群众,他们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乌什县,甚至没有走出过依麻木镇。在他们眼里,世界就是几亩地、几只羊,从家门口流过的托什干河就是天底下最宽广的河流。在我开药店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太太带着自己的孙女来药店买药,我看见那个孩子在出水痘,小脸儿已经惨不忍睹,就赶紧告诉老太太要如何治疗,谁知老太太却斥责我,她说:“我的孩子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成这个样。”

在这样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父亲因为在一次封斋期间吃了一块馕而受到排挤,1999年父亲去世时,宗教人士甚至不愿意来家里做仪式。

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深刻地意识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科学文化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人们思想解放,打针吃药只能解除身体上的病痛,却治疗不了精神的匮乏和思想的愚昧。

心灵震撼,萌生办学念头

我把在内地的亲身经历和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做了对比,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新疆和内地之间的差距,其实这个差距就是教育的差距。要想让家乡的人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就必须通过先进的教育来实现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一天,在去县城的班车上,我碰见了3个背着书包的孩子。那时天色已晚,我很好奇地问孩子们:“你们这是到哪里去?”孩子们答:“我们去学校。”我很纳闷的说:“乡上就有学校啊!”3个孩子声音提高了几度:“我们在乌什县上汉语学校。”那一瞬间,看着孩子们骄傲自豪的神情,我一下子茅塞顿开,猛然间萌生了要在乡里办一所汉语学校的想法。

经过在内地的打拼和回家后做生意,我积攒了一些积蓄,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20xx年5月我拿出60余万元投资兴建依麻木镇国语国小。那时候,依麻木镇是一个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乡镇,办一所国语国小,压力不言而喻,一时间非议四起——镇里为什么无偿划拨土地给他办学校?库尔班有钱没处花了?办什么办“国语学校”!死后“胡达”不要他。顶着这样的压力,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创办了国语国小。学校是办起来了,又一个严峻的问题放在我的眼前——那就是招生难的问题。那些日子,我每天带着一名汉族老师深入农户家中做宣传,通过耐心细致地劝说,采取先上学后缴费,对贫困户、特困户的孩子实行半价、免费等优惠政策,最终总算有100多名维吾尔族学生报了名。但是其中有一部分家长提出条件:“库尔班,你一定要请维族老师来给孩子教汉语。”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我却认为,只有让汉族老师来授课,这些孩子才能学到纯正的汉语,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础。终于开学了,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村,有一部分人专程赶着毛驴车来看稀罕。

初见成效,深化民族团结情

20xx年8月20日学校正式开课。当聘用的汉族老师站在讲台上时,一些家长意见颇深,甚至担心汉族老师打他们的孩子。几天下来学校的学生由最初的100多人减少到50多人,还有一些家长送孩子进教室后,仍站在教室外看汉族老师如何教他们的孩子。一天,两天,三天……家长们终于放心了。直到20xx年11月人数才固定在80人左右。经过不断的努力,国语国小越来越壮大,相继开设了学前班和一至六年级,共十三个班级,有850名学生和28名汉族老师。一些较远的村也将学生送过来学习国语。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样既方便教师给孩子们教授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生活习惯。汉族老师十二个小时“泡”在学生中间,业余时间老师们就和孩子们沟通交流。爱其师,信其道,久而久之,便在校园中形成了师生之间互助、互学、互信的浓郁氛围。全校师生过春节,一起吃饺子;过端午节,一起吃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在校园中,我们要求学生衣食住行全方位、全天候使用国语,建立孩子们的国语思维习惯。

我们很重视对孩子们的国学教育,在学校教孩子们跳秧歌、打快板、唱京剧和豫剧,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学习国学文化的精髓。通过国学课堂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娱乐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认同中华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小主人。

硕果累累,树立民族团结典范

20xx年来,先后共有七届340多名学生从国语国小毕业,257名学生考入了自治区内初班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内地新疆高中班。20xx年大学联考,一位世代为农民家庭的依麻木镇维吾尔族孩子——穆萨·图尔贡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全地区为之沸腾。在谈到大学联考感言时,穆萨·图尔贡深情地说:“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主要得益于在依麻木国语国小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如果当年不是在国语小语上学,我可能会辍学,和同龄人一样早已结婚生子,一辈子也走不出小村庄。是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国小让我明确了人生的方向,我永远感谢依麻木镇国语国小!”

依麻木镇国语国小名声越来越大。一位曾经反对过办学的宗教人士把自己的孩子也送来了。他来的时候有些难为情,也有些担心,怕被拒绝,但是我很爽快地收下了他的孩子。现在,这位宗教人士成了国语国小的义务宣传员。

教育是光,光明多了,黑暗就少了;依麻木镇很小,世界却很大。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我家乡的孩子们走出这一方封闭的小天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跟上现代化的脚步。

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获得永久的生命,维吾尔族只有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得到永续的发展。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