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調研報告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公益調研報告 篇1

一、扶貧濟困,公益事業實效凸顯

公益調研報告十篇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我市公益事業逐步發展,在改善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着積極的作用。目前,我市城鎮有162户275個困難人口、農村22631户40854個貧困人口,64569殘疾人,要解決好這些弱勢羣體面臨的困難,不僅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市20xx年2月成立慈善總會, 20xx年1月成立慈善基金會。6年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廣泛參與,我市慈善事業發展迅猛,全市累計募集善款7000萬元,救助支出3200萬元,救助困難羣眾13839人次,在助醫、助學、幫殘、撫孤、救災等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xx年下半年起,我市啟動鎮級慈善分會建設,全市16個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全部建立慈善會,形成了以市慈善會為龍頭,鎮(開發區)慈善分會為依託的慈善組織網絡體系,全市公褒事業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多年來,**市婦聯積極參與全市慈善事業的發展,以孤寡老人、貧困單親母親、孤貧兒童和留守兒童以及下崗失業人員等為重點服務對象,以社會救助、慈善公益、優撫助困、敬老扶幼、法律援助等作為重點服務領域,先後募集資金150餘萬元,幫助86名貧困女大學生圓了大學夢,資助近千名孤貧兒童繼續學業,為我市公益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正視形勢,公益事業任重道遠

我市公益事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與我市困難羣眾、弱勢羣體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宣傳認知力度不夠。公眾對公益事業的認識非常模糊,慈善意識還比較淡漠。多數人都認為公益是企業家的事,是有錢人的事,公益活動只是對少數人的一種暫時的、消極的救濟,實際上公益是一個人人都能為、人人都應為的事業,它是一個有責任感和道德觀念的社會成員具有的基本素質,它是公民權利和仁愛理念的結合,是人道主義、人文關懷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結合,是公眾的點滴奉獻成就他人夢想的善舉。

二是社會力量盤活不夠。關心、關愛弱勢羣眾的發展離不開慈善事業的幫扶,但僅僅依靠慈善部門力量還顯得有些薄弱,還需要引導更多的社會組織、義工隊伍共同努力,才能達到萬眾一心,共促和諧的社會效果。

三是救助項目開拓不夠。目前,我市開拓的公益救助項目雖然涉及到醫療、助困等方面,但是遠遠不能惠及到各個層面。舉個例子來説,我市特困單親母親3811人,據初步篩查,患兩癌(乳腺癌、子宮癌)的農村特困婦女多達216人。這部分人雖然享受了低保照顧,但是家庭貧困,再加上高昂的醫藥費,生活十分困難。而社會救助手續繁雜,救助落實的資金只能是杯水車薪,且救助的方式為個人先治療,再申請,使得一些特困婦女往往是望而卻步,有的乾脆放棄治療和求助。還有孤兒收養、孤寡老人的贍養對貧困家庭等等的救助都還多多少少存在欠缺。

四是內生動力激發不夠。目前我市的公益資金多依靠先富起來的企業和個人貢獻力量,反哺社會,然而部分企業和個人對社會的回報不如人意,救助工作流於形式,缺乏長效機制引領和制約,導致慈善救助往往有頭無尾,影響參與者的積極性,最終造成慈善事業的內生動力不足。

三、借力生力,公益事業循環發展

一要加強教育引導,形成全民慈善理念。

慈善事業不是靠一人一時、一朝一夕之力傳承和發揚的,它需要的是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廣泛地利用網絡、報刊、電視等媒體宣傳慈善事業的歷史和發展狀況、慈善愛心人士和企業的先進事蹟等,多方合力、多管齊下,形成強大的輿論宣傳攻勢,形成一種榜樣的引導作用和社會輿論氛圍,鼓勵激發更多的捐贈行為,弘揚“慈善光榮,助人為樂”的新風正氣,擴大慈善影響力和覆蓋面。

二要爭取社會聯動,合力共推公益發展。

慈善事業要得到發展,政府、社會、個人的推動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慈善事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更需要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支持。要重視支持社團組織參與慈善事業,進一步整合公益力量擴大慈善事業的受益面。要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慈善活動,促進慈善類民間組織的發展。要藉助開發的“希望工程”、“春蕾圓夢工程”、“康海助孤工程”等公益品牌借力生力,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投身公益事業。要扶持社工組織發展,激發社工組織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吸引、號召更多的志願者參與到弱勢羣體的幫扶工作中來,努力在全市形成慈善工作“全面開花、處處結果”、慈善組織健康發展的良好氣候和氛圍。

三是拓寬扶助項目,增強慈善救助能力。

要在原有的扶助項目基礎上,開發新的救助項目,尤其對一些家庭十分貧寒,救助需求十分迫切的幫扶對象,在嚴格把關的基礎上做到能幫盡幫。與此同時,要確立“以項目進行募捐,以項目落實救助”的思路,圍繞“老百姓急需的、政府關心的、捐贈者樂意的”問題,策劃出一批慈善新品牌,以募捐善款。要重點解決羣眾基本生活困難,幫助困難羣眾排憂解難,提高困難羣眾的生活水平。

四是規範透明運作,提高自我生存能力。

要充分調動企業的慈善熱情、激情,通過税收優惠、宣傳報道、進行“慈善獎”的評選等鼓勵形式,引導企業設立慈善基金,方便履行社會責任,擴大企業知名度。推動慈善組織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決策、執行和監督分離的運行機制,建立規範、公開的財務管理制度,捐贈款物使用的追蹤、反饋機制和公示制度,及時向社會公佈捐贈款物的使用情況。要研究慈善資金的使用方向,公開透明,將募集到的資金用到困難羣眾急需的地方去,提高善款的使用效益,增強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最終實現慈善組織在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有效助推社會公益事業和諧發展。

公益調研報告 篇2

【摘要】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生活也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性中“善”日益突顯出來。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公民本身,企業和企業家的公益行為越來越受到大家的矚目。所以我們需要從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對公民和企業家加以必要的引導,督促建立良好的公益行為體制,特別是引導企業走上持續健康的發展道路,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慈善活動。

【關鍵字】 公民;社會公益;企業;社會責任;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貧富差距在拉大,隨之而來的許多社會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社會繼續向前邁進的阻礙。社會的公益行為也慢慢成為了普通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從“嫣然天使基金會”到“李連杰壹基金”再到前段時間媒體大量報道的“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中國慈善晚宴”。無一不顯示出了我國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的問題。對此,利用這個寒假的機會,我對中國當今社會的社會公益行為做了一些調查與研究。

社會公益也稱社會公共利益,是指與社會或部分社會成員共同有關的利益。公益從字面的意思來看,是為了公眾的利益,它的實質應該説是社會財富的再次分配。公益行為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活動。公益活動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公共福利,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社會治安,緊急援助,青年服務,慈善,社團活動,專業服務,文化藝術活動,國際合作,等等。

社會的公益行為包括公民的公益行為(公益基金)和企業的公益行為等。

首先,在公民和基金會方面,我國和諧社會的確立和發展呼喚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質、發展公益事業。公民的公益行為來源於公民內心的德性精神,而日漸興起的公益基金會不僅為公民公益行為的組織化與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還進一步推進了志願精神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公民與公益基金會相互構建信任合作的夥伴關係,共同走向更“善”的治理。 公民德性作為公民行為的內在價值尺度和動力機制,直接產生了公民在社會活動中的公益行為。在基金會的公益事業發展中,公民的慈善捐助以及以志願(或自願)貢獻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且他們表達出完全相同的關注公益的實質,其中體現的就是一種公民德性與公共精神。益捐贈和志願服務已經成為一些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重要社會資源,成為公益基金會發展的重要支持和力量。據統計,1993年整個美國參與志願工作的成人佔全美成人人口的47.7%,達到8,920萬人,義務工作時間總計218,400,000小時,創造勞動價值達1,823億美元。1996年美國個人捐贈給公益部門的資金是1199億美元,另外還有105億美元以遺產捐贈的方式捐贈給公益團體。公民社會走向“善”的治理離不開公民與公益基金會的互動合作。從價值取向的角度看,公民社會的價值目標既不是國家權力的效率優化,也不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公共利益為目標實現對權力和權利的超越。由於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網絡不再以公共權力或個體權利為軸心進行建構,因此,人們需要富有意義的社會生活,需要在工作之餘、在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之外做出貢獻,就需要自主自願加入或參與各種形式的合法產生的公益基金會,表達公共利益和公民精神。因此,公民的公益行為離不開公民社會中的基金會組織。現代公民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下,通過與基金會的互動,正如法國托克維爾説的“每個人都知道社會的普遍繁榮與他們本身的幸福是一致的,每個人都習慣於把社會的繁榮看作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每個人都認為公共的財富也有他們的一份,並願意為國家的富強而效勞。”

因此,公民公益行為與中國公益基金會發展要共同走向“公共善”的治理,形成良好的互動,需要兩者之間形成一種信任合作的夥伴關係。信任作為社會資本的一個重 要形式,一方面瀰漫在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時刻觸動行動者個體,有着極強的個人性,另一方面又作為一種社會關係,浸潤着制度、結構等社會性因素。按照美國學者福山的定義,信任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們從一個規矩、誠實、合作、互惠的行為所組成的社羣中分享的規範和價值觀中產生出來的一種合理期待。現 實的經驗告訴人們,相互信任是社會交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條件,也 是維護一定社會秩序的重要條件。社會信任使公民社會裏的集體活動較易於進行。在一個社會中,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進行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應該看到在中國 公民的公益行為中還大量地存在着對基金會不信任的情緒和行為,大大降低了社會交往成果。很多人捐助時的一個抱怨就是:我也見不到受助者,誰知道我的錢到哪 裏去了?志願者則會想:怎麼沒有人出來説一聲“謝謝你”,20xx年8月16日,上海慈善基金會黃浦區辦事處對商業區募捐箱進行調查時得出結果,一個募捐箱平均每天僅能募到4角錢。可見,在中國公民的公益行為與公益基金會之間,存在着嚴重的信任危機。

信任危機一方面來源於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形成的慈善觀念。中國傳統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其社會信任的模式可以説是一種“因親情而信”。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屬於遵循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即人與人之間以人倫親屬為序,一圈一圈向外擴散。凡與自己有親屬關係的為近,無親屬關係的為遠;相識者為近,不相識者為遠;與自己有利益關係者為近,無 利益關係者為遠。韋伯也提出中國人的信任是“建立在親戚關係或親戚式的純粹個人關係上面”的,是一種憑藉血緣共同體的家族優勢和宗教紐帶而得以形成和維續 的特殊信任。因此對於那些置身於這種血緣家族關係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來説,中國人是普遍地不信任。

其次,對於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説,人們對於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普遍表示擔憂。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生活也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性中“善”日益突顯出來。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企業和企業家的公益行為往往備受矚目。作為企業社會責任重要方面,企業和企業家公益捐贈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無論是民營企業家們出於對良知良心、責任義務、自身安全的考慮,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出於社會公平、社會良性運轉的考慮,還是當今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正在逐步加大的現實等等,都在重複強調着企業家捐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企業捐贈不僅是社會福利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而且日益成為現階段乃至未來全球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使得企業的市場拓展和社會滲透進一步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擯棄了單純的商業化操作思路,取而代之地採用了社會化的發展思路,其中,公益捐贈越來越成為企業開拓社會空間的重要策略。那麼企業進行公益活動的動機有哪些呢?

第一,傳統儒家思想的滲透。“為富不仁 、樂善好施 、對社會的責任感等作為評價是非好壞的標準在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中一直起着不同尋常的作用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做人標準。企業家慈善行為產生的基本動機在於對社會弱勢羣體的關愛。

第二,社會責任動機。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要求企業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同時,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與環境責任。。隨着全球商業競爭的加劇,出於資源和成本的考慮,企業開始改變傳統的社會公益行為,轉而將具體的公益行為整合到企業總體戰略規劃之中, 力圖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雙贏,這一活動推動了以企業捐贈行為為代表的企業公益活動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企業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聲譽。參與公益行為的是企業提高曝光率,擴大知名度的有效途徑,經常以此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將有助於企業博得公眾的好感,會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等產生信賴,從而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提高企業聲譽,進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第四,企業節省成本的需要。

公益調研報告 篇3

(1)調查目的:針對現階段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社會效果存在爭議的情況,通過了解同學們對公益事業的態度和做法,從中分析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由此尋求改變這一原因的措施。

(2)調查對象:紅河學院抽樣調查

(3)調查形式: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談話為輔。

(4)調查內容:①瞭解公益事業的渠道和程度。

②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途徑。

③影響參與公益事業的因素。

④對周圍公益行為、氛圍的認識。

⑤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總體評價。

通過以上調查,進行全面歸納整理,寫成調查報告,並提出建議。

捐贈及其他公益公益行動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美德。公益象徵的是愛心、公益與社會責任。作為在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羣體,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階層,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公益捐贈的主要羣體。

他們對目前周邊的公益行為、社會的公益事業如何評價呢?是什麼因素影響到他們進行公益活動?又是通過哪些渠道、方式參與到公益中為此,筆者通過對紅河學院100多位各領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來了解當代社會公益觀念和行為現狀,並分析其原因及提出建議,這對於促進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公益事業,加強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紅河學院學生對公益事業的觀念行為

1.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度

筆者在對100位紅河學院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支持參加公益活動的同學有90%,表示不支持參加公益活動的則有2%,表示無所謂的佔8﹪。另外,在對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每週參與公益活動的佔60﹪,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公益活動的佔51﹪,節假日參與公益活動的佔30﹪,而只要需要,任何時間都參與的佔11﹪。在對錶示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調查以後是否會參加公益活動的問題中發現,43%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積極參加,53%左右的同學表示遇到有價值的公益活動會參加,4%左右的同學表示對公益活動不感興趣。在調查如果學校組織公益募捐活動,或者街上有公益募捐活動的問題上,有79.2%的同學表示會參與,有20.8%的同學則表示不會參與。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紅河學院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對公益活動不熱衷。但是,從關注公益活動的積極度上看,現今的紅河學院大學生仍缺乏熱情,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示經常關注公益活動,積極找機會參加。這一點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公益觀薄弱,對公益活動的熱情度不足。

2.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能力

筆者在對上述100位同學的調查中還發現:紅河學院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調查中男生佔43 ﹪,女生佔57﹪,而且大多數女生對公益活動更有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這個調查中按照年級來比較,大一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佔4﹪,大二參與公益調查的佔28﹪,大三佔公益調查的41﹪,大四佔公益調查27﹪。其中大部分同學參加過現場捐資和捐物活動,其數量和捐款金額只在同學們的能力範圍之內。

3.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

調查發現,對於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有71.5%的表示曾經通過由學校團委、學生會、志願服務團體組織參加,有27.7%的通過同輩羣體及其他志願者參與活動。,有13.8%的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50%的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7.7%的則表示通過其他途徑參加。而在對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只有26%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現場捐贈或者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高達90%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願意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也有50%左右的同學表示願意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

在詢問參與公益活動遇到的阻礙因素時,76.9%的同學表示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是時間因素,與個人生活或工作學習相沖突,表示主要是經濟因素,參加志願服務還要花錢的佔53%,而有35.4%的同學以社會因素,多數人對志願者有偏見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壓力造成的。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形式主要是捐贈和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而從大學生選擇公益方式的考慮因素也看出了當今大部分大學生還是能夠以接受幫助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選擇最優公益形式幫助他人,但也仍存在不少同學是為了個人的方便或受外界影響而選擇的方式,不能夠做到真切幫助他人。

在調查能讓大學生最便捷地參與到公益中的渠道——校園組織公益活動,發現: 22.3%的同學表示學校裏經常舉辦公益活動,75.4%的同學表示學校有時或很少舉辦,而有2.3%的同學則表示學校從沒舉辦過公益活動。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方面做得不足夠,讓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渠道少。

4.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認識與態度

筆者在調查中又發現:多達38%的同學參與公益活動的風氣很一般,少部分同學,佔5%認為參與公益機構活動風氣很好,而16%的同學覺得不太好,認為公益機構活動風氣比較好的同學只有16%,覺得風氣很差的佔4%。這説明了大部分同學對公益事業的風氣和現狀存在着不滿。

問卷調查中發現,過半同學對公眾誠信度缺乏信心,對需要幫助者和積極參加公益者都產生了懷疑的心理。在對大學生對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作用的觀點上41﹪的人認為有重大作用,55﹪認為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靠社會其他力量,4﹪的人則覺得不太清楚。在對參與公益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上當作鍛鍊自己,更加振奮的同學佔43﹪。接受教訓,繼續訓練的佔53﹪,受到打擊退出活動的佔3﹪。感到委屈,再不參加活動1﹪。這説明大部分同學對社會公益事業態度很好,具有很大的熱情。

二、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個人因素

(1)大學生的能力有限,這與家庭經濟來源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紅河學院高校的大學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費的,都是消費一族,經濟收入直接影響到參與公益事業的行為與觀念,有穩定充裕生活費的大學生更願意通過捐贈的方式幫助別人,因為這種方式比較方便且能給予接受者最為實際的幫助;相反,生活費來自打工兼職的大學生,相對比較少參與公益捐贈,但他們也願意通過當志願者等方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接受者提供實際的幫助。

(2)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瞭解甚小,直接影響到其參與行為與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現狀、參與途徑等信息瞭解甚小,並且極少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他們通常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才會參加,對不瞭解不感興趣的則完全不理:社會公益行為的調查報告)會,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觀念。

2.社會影響

(1)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渠道單一。目前社會上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比較少,只有捐款、志願者等,無法調動公眾參與到公益活動的熱情。特別是在學校的大學生,學校只是偶然有組織參與公益的活動,校園宣傳不足,缺少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難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2)社會的誠信度缺失。當今社會出現許多“偽”窮人,他們原本能夠自食其力,不需要幫助的,但卻欺騙公眾捐款,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上的捐款持懷疑態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誠信度的缺失、對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數量不多、質量不好,內部組織建設不規範,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導致大學生不敢投身到此類的公益事業中。

(4)政府重視程度不足。現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在監管程度上存在不足,政府對此缺少足夠的關注、宣傳。因此,關於公益事業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還不完善,無法起到很好的監控作用。

三、對發展紅河學院高校學生公益事業的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調查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做起,逐步增強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的公益觀念意識,使大學生投身於公益事業中來:

1.學生自身角度;

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公益意識,積極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

在校大學生的經濟實力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多餘的經濟物資收入來援助他人,但是大學生需要提升公益意識,積極主動的發掘身邊可以進行的較為實際的參與公益方式,並投身其中幫助他人。

大學生進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種,例如參加網上公益機構,進行義演義賣活動,加入社會志願者團體等等,都是每個大學生可以做到的較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另外,大學生作為現在中國社會上一個大開銷羣體,並沒有想象中的貧困。大學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做到節儉,學會理財,並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公益事業中,相信人間真愛,以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儘早揹負社會責任心。

2.學校角度:

學校應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公益的平台,做好宣傳,給予當代大學生充分的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調動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目前大學生公益現狀並不樂觀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平台給其發展,學校及校內的社團組織應在全校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鼓勵黨員及學生幹部帶頭參加紅十字會、公益總會等組織開展的公益公益活動,推動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圍,促進公益事業在校園中的發展。

同時,在校內形成公益光榮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可以採用標語,海報等鼓勵形式,在校內傳媒大力宣傳,營造公益公益氛圍;或定期邀請一些公益或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來校做演講,宣傳公益的本質意義,塑造大學生對公益的正確理解。使同學們形成一種多多參與公益的心理,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

3.社會角度:

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應該努力吸收大學生這一階層,為中國的公益事業發展做貢獻。當今社會誠信度缺失是一大問題,公益結構應首先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同時,政府應該提高對公益機構的重視程度,在監管上加大力度,並積極開展各類社區、大學公益活動,以求讓更多人蔘與到中國公益活動中來。

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社會和其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推動着現代文明和人道主義的發展。社會和學校應該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平台與氛圍,讓當代大學生繼續發揚公益公益事業,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

公益調研報告 篇4

開發公益性崗位是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援助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市財政局、勞動保障局制定出台了《關於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有關問題的實施意見》(財社122號),府機關、事業單位和羣團組織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用於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使一大批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緩解了我市的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公益性崗位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安置對象

公益性崗位安置對象主要是八類人員,即: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的大齡困難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單親(喪偶)人員;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登記失業12個月以上人員;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現役軍人家屬、公安民警家屬中就業困難人員;企業軍轉幹部;家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

(二)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構成

目前,全市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共計1436人,其中:

1、市公安局警察員715人

2、市勞動保障局協理員316人(含軍轉幹部家屬12人)

3、市計生委計生專幹212人(含企業軍轉幹部10人)

4、市民政局低保專管員74人

5、市行管局保潔保安員70人

6、市統計局統計專管員38人

7、市行政服務中心保潔保安員11人

(三)公益性崗位的待遇

我市目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由三塊構成:一是崗位補貼,按我市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由的每人每月350元增至目前的每人每月540元(扣除社會保險個人承擔部分後實際領取410元);二是社會保險補貼。三是各用人單位發放的獎勵、補貼等。

據調查統計,目前我市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各有不同。

1、市公安局根據工作量和業績考核,警察員工資從430元—1000元不等;

2、市計生委計生專幹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從4月起,相山區計生委給予本區75名計生專幹每人每月60元獎勵性計生補貼,街道對工作突出的計生專幹也有獎勵。

另外,1998年計生委聯合市人事局面向社會公開招聘65名大中專畢業生計生專幹,工資薪酬不在公益性崗位補貼範圍,享受普通社區幹部待遇,工資由市財政定額專項下撥,不足部分由相山區政府承擔。目前工資待遇1000元左右,並且仍有每年5%工資增長幅度。

3、市勞動保障部門根據省勞動保障廳、省財政廳《關於進一步完善我省就業再就業財政若干問題的通知》精神,給予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協理員、鄉鎮勞動保障專職工作人員每人每月200元崗位補貼。市勞動保障局協理員每人每月實發工資610元。

4、市民政局低保專管員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

5、市行管局保潔員工資按照我市最低工資標準540元執行,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10元;保安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00元;

6、市統計局統計專管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430元;

7、市行政服務中心保潔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00元;保安員在扣除社會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後,每人每月實發工資560元。

業務主管部門按月提供工資名冊,經市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審批,由市財政根據公益性崗位從業人數將崗位補貼及社會保險補貼撥付到用人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委託銀行以存摺形式按月支付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採取業務主管部門集中管理和逐級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公益性崗位的申報,首先由業務主管部門提出,經市勞動保障、財政部門審核同意,業務主管部門自主進行公開招聘。本着“誰用人,誰管理”的原則,各業務主管部門分別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基礎台賬和人事管理系統,實行動態管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變更,必須由業務主管部門報市勞動保障和市財政部門審批。

二、存在的問題

(一)各用人單位之間的公益性崗位待遇不均衡。由於政出多門,各行其是,同樣是公益性崗位,計生專幹、民政低保員、勞動保障協理員和公安警察員的工資收入不同,差別較大,造成部分工作人員相互攀比,情緒不穩定、工作積極性受挫。

(二)公益性崗位管理職責不清,管理辦法不健全。目前,公益性崗位由計生、民政、勞動保障等部門用人單位管理,公益性崗位人員直接分派到街道(鄉鎮)社區,人事、工資等管理與街道(鄉鎮)社區脱鈎,造成業務主管、縣區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人、崗、事”管理職責不清,缺乏有效的約束力。有些部門的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被長期抽用從事其他工作。

三、建議

(一)公益性崗位的開發與管理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建議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暫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以後逐步過渡到由縣區負責。

(二)建立公益性崗位的進出機制。把好“入口關”,從嚴控制公益性崗位的人員規模。今後,因特殊工作需要增加公益性崗位的,須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審核,報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現有公益性崗位人員變更時,應由業務主管部門報公益性崗位管理部門審批備案。對達到法定退休年齡辦理了退休手續以及完不成工作任務或違反勞動紀律等規定的人員,及時使其退出公益性崗位。

(三)規範勞動報酬管理,建立公益性崗位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建議對全市現有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從1月起,將公益性崗位的補貼標準統一提高至610元,各用人單位取消現行的各種福利、津貼。1月後,各用人單位不得擅自以各種形式發放各類補貼。公益性崗位工資建立正常增長機制,每年按淮北市最低工資標準的5%增長。

公益調研報告 篇5

一、公益性崗位的界定

二、公益性崗位的範圍

(一)輔助性社會管理類崗位

(二)基層服務類崗位

(三)後勤服務類崗位

(四)其他適合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崗位

三、xx縣公益性崗位開發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安置對象

(二)公益性崗位開發情況

(三)公益性崗位政策補貼情況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資金總量小,公益性崗位開發投入不足

(二)相關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三)“4050”人員的自身因素影響工作的開展

(五)公益性崗位人員就業觀念有偏差

(六)公益性崗位的動態退出問題

五、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的幾點建議

(一)理順管理,健全相關工作長效機制,明確各方職責,規範工作流程,完善相關補貼政策、制度

(二)規範工資待遇

(三)加強輿論引導

(四)建立定期培訓制度

(五)加強法制宣傳

(六)完善人員進出機制

公益調研報告 篇6

一、公益性崗位呈現的特點

據調研,全區公益性崗位呈現“三多”特點。一是開發的部門多。全區6個街道,24個鄉鎮和62個機關事業單位均開發有公益性崗位。二是安置就業困難羣體多。公益性崗位安排了工作人員1627名,其中安置就業困難羣體1478名,佔開發公益性崗位的90.8%。三是從業人員涉及工種多。主要有保潔員520名、保安840名、城市治安巡防員86名、交通協勤50名、文明交通勸導員50名、社區綜治員21名、其他工種60名。

二、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夠順暢。一是缺乏統一管理部門。目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招聘、錄用主要是各職能部門和用人單位自行負責,缺乏統一的管理部門。二是事權財權分離。公益性崗位大多在機關事業單位、街道(鎮鄉)、社區,而財政部門對各單位開發的公益性崗位沒有專門安排經費,導致公益性崗位開發困難。三是部分單位安排非就業困難羣體在公益崗位上工作,擠佔了部分公益性崗位。

(二)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一是缺乏考核與評價機制,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沒有實行統一、客觀的評價與考核,無法實現崗位人員“有進有出,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二是缺乏激勵機制,滋生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吃大鍋飯”現象。目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工資由用人單位自行確定,多數沒有建立獎懲機制,導致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較低。

(三)社會保障不夠規範。一是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何時能漲工資、漲多少都沒有一個預期。二是從業人員之間存在着經費安排不平衡、工資福利待遇不平衡、工作時間長短不平衡等問題。三是部分用工單位不履行法定義務,未按照《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與就業困難人員簽訂勞動合同,不參加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

(四)工作經費不夠充足。一是財政部門對開發公益性崗位沒有安排專項經費。二是因未簽訂勞動合同和參加社會保險原因,部分單位未主動申報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三是福利待遇資金特別是加班工資落實不到位。

(六)從業人員隊伍不夠優化。一是就業困難人員相對素質偏低。據調研,已安置的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8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178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934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80人。二是就業困難羣體普遍年齡大、並且缺乏工作技能。三是隊伍不夠穩定,因工資待遇偏低,工作不安心,跳槽現象較頻繁。

三、對策措施

(一)理順管理體制。一是按照《重慶市就業促進條例》的要求儘快出台開發公益性崗位的相關文件,進一步細化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具體措施和相關政策。二是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數據庫,實行實名制管理,隨時掌握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增減變動和勞動報酬、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發放情況。三是鼓勵成立勞務組織,具體負責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統一從業條件、統一招聘解聘、統一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標準、統一確定工資標準與福利待遇、統一制定合同範本,統一開展檢查與督查等工作。四是科學界定公益崗位,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開展業務培訓、考核、獎懲工作。

(二)健全管理機制。一是建立人員進出機制。規範崗位的招聘條件和審核程序,嚴把入口關,按照屬地就近錄用的原則,根據“本人申請、社區公示、公開招聘、嚴格把關”的程序,由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與勞務組織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面向社會聯合招考。在與從業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同時,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委派合同,由勞務組織實行勞務派遣。對於各用人單位開發的公益性崗位,在符合崗位工作需要的前提下,確保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無技術特長且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失業人員、低保家庭失業人員、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失地農民得到優先幫扶。用工單位要對從業人員的履職情況予以客觀及時的評價,對不能履行職責的要向派遣單位提出解聘建議,由派遣單位予以解聘。二是建立健全培訓機制。從業人員上崗前,區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工作形象、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培訓。勞務組織、用工單位要對其進行業務技能、崗位職責等方面的業務培訓,使從業人員能掌握基本的業務技能,從而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三是建立考核機制。各用工單位應根據各崗位的工作特性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日常管理與考核工作,對其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為實施懲優罰劣、嚴把人員的進出關提供依據。四是建立激勵機制。各用工單位要籌措獎勵資金,對在崗位上作出了積極貢獻的個人,進行精神鼓勵和物資獎勵,充分調動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五是財政部門負責合理籌集和調度專項資金,建立政府購買就業困難羣體勞動成果的長效機制。

(三)加強管理督查。一是統一事權財權。實現屬地管理,按照“誰使用、誰管理、誰調配經費”的工作模式來加強管理,做到事權職責的高度統一。二是管理與監督要分離。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督查,發現工作不到位的現象,及時將情況反饋到用人單位,要求其認真整改,通過加強監管,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進行動態管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就業困難人員申報登記制度,就業困難人員向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申請就業援助,經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確認屬實的,納入就業援助範圍,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收集統計公益性崗位信息,指導各街道(鄉鎮)建立就業困難羣眾基本情況電子檔案與台賬。指導用人單位建立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履職情況檔案與台賬,從而健全全區就業困難人員信息數據庫,以作為公益性崗位統籌規劃與管理的依據。四是加強檢查督查。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要建立定期檢查制度,並將檢查結果納入綜合目標管理考核範疇。定期對公益性崗位人員情況進行公示確認,鼓勵居民羣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各界人士加強對公益性崗位管理的監督,並形成監督合力,促進公益性崗位管理的規範化。

(四)加大資金投入。一是積極爭取市級就業專項資金,區財政本級納入預算,及時將資金落實到用人單位。結合當年本區企業最低工資標準,通過合適的比例來確定各公益性崗位的工資待遇,給從業人員以工資增長的預期,不斷優化穩定隊伍。二是用足就業再就業政策,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身份進行核定,對符合條件的,按規定予以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三是各職能部門、街道(鎮鄉)要根據從業人員的個人情況,督促勞務組織繳納社會保險費,落實工作經費、福利經費和獎勵資金,確定年節的慰問標準以及加班費等各項津貼,實現人性化的管理。

(五)強化資金監管。用人單位、社區公益性勞動組織招收就業困難人員,與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或勞動協議,並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補貼。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建立用人單位申報和劃撥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台帳,對虛報冒領、騙取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的單位和個人,除追回劃撥資金外,並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申報單位及當事人的責任。

(六)加強宣傳引導。一是進一步加強對《重慶市就業促進條例》的宣傳,提高認識,將開發和管理公益性崗位作為黨委和政府解決就業困難羣體就業的重要措施。二是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充分認識到公益性崗位並不是一種福利待遇和救濟手段,只有通過勞動付出才能獲取勞動報酬。三是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加大在公益性崗位上實現就業的先進典型人物宣傳,提高羣眾對公益性崗位的認同度,為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開展工作奠定良好的羣眾基礎。

公益調研報告 篇7

社區作為“社會人”的基本生活環境是構成社會最重要要素之一,“以人為本”是驅動社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理念。目前國內很多城市都通過以社區為平台,以社區志願者為載體廣泛開展社區活動,完善社區服務,促進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互動,以此改善人們之間的關係,使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美滿,社會更加和諧。因此在社區不斷探索社區志願者工作機制,豐富社區志願者服務內容,努力提高社區志願者服務水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了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明確社區志願者的發展道路和方向,我們通過書面彙報和實地調查對全市城區社區志願者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社區志願服務的基本情況

20xx年,XX市成立社區後,各社區相繼組織了志願者服務隊。其主要構成包括社區黨員、居委會幹部和工作人員、社區裏退休幹部、居民小組長和社區先進積極分子,由於這部分人員所組成的社區志願者隊伍具有較強穩定性,與社區居委會聯繫緊密,因此我市社區志願者人數基本維持在社區總人口的2%左右,近年根據工作實際和需要,部分社區又相繼組建了市民環保隊、市民學校、社區文藝隊等多個社會團體,社區志願者成為其中的骨幹力量。

伴隨全市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過七年的建設,全市社區志願者逐布壯大,志願服務理念漸入人心,廣大社區志願者充分實踐“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志願者精神,積極參與市精神文明創建以及社會各項公益性活動,展現了社區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明風貌,志願者活動已逐步成為人們社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居民之間加深情意、互惠互助的橋樑,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社區志願者的活動彌補了社區服務功能的缺失。我市社區居委會自成立以來,行政職能在不斷強化,截止20xx年,社區居委會已經承擔了包括黨建、計生、低保、社保、治安等等在內10餘項行政職能,嚴重限制了社區服務功能的發展,使社區居委會的服務性質相對滯後。為此各社區通過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社區共建單位的志願者以“利民惠民”為核心開展便民設攤、就業培訓、青少年教育、組建愛心超市等服務活動,服務項目涉及醫療衞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務、法律法規、勞動就業、權益維護、科教文化等多個領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羣和公益性的特點,成為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累計有4000多人次的市民能從中受益。

2、社區志願者活動修復了社區公共管理功能的缺陷。社區由於最貼近百姓生活,因此社區居委會在大部分時間都會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在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一些社區正在通過組織社區志願者介入社區管理,彌補社區居委會的人員不足和管理死角,例如在社區生活環境的改善上,社區志願者巡防隊在社區居委會的組織下對市容衞生等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為社區落實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資料;社區志願者巡邏隊負責巡視居民區,承擔了社區穩定工作,積極維護社區治安環境;由部分小區居民組長和熱心人士組成的社區志願者協調隊積極協助社區居委會協調社區的人事糾紛、維繫社區的和諧安寧,此外社區轄區單位也積極組織人員志願參與公共管理,更幫助社區提高了管理水平。

3、社區志願者活動完善了社區社會保障功能的覆蓋。根據報告顯示,全市各社區多次組織社區志願者幫助弱勢羣體,保障居民安居樂業,廣泛與困難家庭、優撫對象、殘障人士、孤寡老人結對幫困,積極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有效實現了社會保障功能在社區的延伸,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4、社區志願者活動提高了社區救災救濟功能的效率。5.12特大地震災害的襲擊讓我們看到了我市社區志願者發展的驚人潛力,5.12地震後,全市社區均遭受重大損失,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全市各部門、各鄉鎮、各社區居委會殫精竭慮,工作量達到極限,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的社區志願者隊伍站在黨委和政府身後不遺餘力的給予支持,在上千個災民安置點煮飯的是志願者,幫助政府運送救災物資的是志願者,在物資倉庫裝卸物資,在居民臨時安置點幫助發放救災物資的還是志願者,甚至可以看到義務接送的志願者出租車隊,義務送飯的志願者個體商人。客觀的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如果沒有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志願者,我市的災後恢復會滯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志願者們的無私奉獻才使得全市的應急救災更有效率。

二、社區社區志願者工作面臨的問題

儘管近年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比較活躍,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和諧社區建設的更高要求面前還有差距,社區志願者工作順應形勢的能力尚待提高。從目前來看,制約和影響社區社區志願者工作規範化、長效化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統一管理。目前的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大多是由市宣傳部、團市委、民政局和社區居委會等部門臨時組織安排的,志願者並沒有明確個人選擇的意願,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管部門和業務指導部門。翻開社區的志願者登記冊,登記在冊的人寥寥無幾,完全無法和5.12地震後志願者所展現出的驚人規模相比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平時大多數社區志願者沒有進行身份和資質登記註冊,其服務內容和功能不能做到定向、定位,只知道是做好事,什麼事都行,是一種被動的、盲目的服務。同時,這種服務中存在着崗位分配和分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了個人志願服務的色彩,科學的志願服務理念並沒有真正確立。另外,很多社區志願者參與活動都是比較隨機的,臨時被指派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很高,但長期堅持參與活動很難。

2、缺乏統一組織。由於沒有分門別類的組織機構安排統一活動,志願者服務資源得不到整合,現在社區裏有相當一部分志願者活動存在着散兵作戰、各自為政的現象,這部分志願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業務才能,這一點在抗震救災中充分體現出來,救災過程中許多志願者所展示出來的專業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缺乏組織造成大量優秀志願者資源的浪費,使志願服務長期徘徊在無組織的低水平的重複之上。

3、缺乏正面宣傳。一是忽視了典型的示範的標杆效應,對志願者活動中所湧現出來的典型事例、個人缺乏及時、持續、系統的宣傳報道,宣傳的手段還較為單一,時間上也缺乏連續性,影響了典型作用的發揮,二是忽視對社區志願者服務的正面宣傳。導致很多居民認為社區志願者活動形式大於實際,是沽名釣譽、為應付上級檢查和工作宣傳的需要,沒有實質內容。志願者出力但是卻無法達到實際效果,只能白白增加工作量,忽視了志願者活動對人素質的內化作用和對工作的巨大推動作用。甚至有時志願者的義務勞動被質疑目的不純。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志願者的積極性,降低了志願者立志為民服務的熱情,使志願服務逐步失去羣眾基礎。

4、缺乏經濟扶持。有些志願活動需要購置工具、耗材和零件;有的大型志願活動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這對於目前社區志願者而言,並不具備長期花錢為別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經濟條件,還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經濟扶持和資助。而事實上,由於社會信任度因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很難得到任何社會組織的定向捐助。

5、缺乏相關制度和法律保障。這種鬆散型、隨機型的社區志願者隊伍以及社會上自發性的一些志願者隊伍,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會受到很大程度地限制和影響,志願服務事業難以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和信任。

三、主要對策及工作建議

1、全市應高度重視社區志願者支持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快速健康的發展。將這項工作目標化、制度化、責任化,做大、做強、做出全國示範;應在社區志願者組織的組建、培育和運作中,給予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持和支撐;應加大志願事業的宣傳力度,普及社區志願服務相關知識,弘揚社區志願服務的精神。社會的認同和理解是志願者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內容。

2、建立良性運作的社區志願服務的管理機制。成立“XX市社區志願者協會”,由市民政局主管。在該協會運行初期,市民政局抽調專人進行扶持組織;在各城區鄉鎮下設社區志願者分會;在各社區下設社區志願者總隊;在各總隊下設各類社區志願者服務隊。

3、建立完善的規範、詳細的志願者註冊登記制度,明確個人志願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建立志願者檔案分類信息管理制度,整合資源,統一組織和安排各類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從更高層次上推進社區志願服務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和專業化。

4、建立健全志願者激勵機制。給志願者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和回報的同時,通過開辦志願者“時間銀行”,認真對志願者的社區服務進行計量登記,以便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能夠及時得到志願者組織和其他志願者的服務和回報。以鼓勵更多人來參與志願者事業,積極發展和壯大志願者隊伍,推動社區志願服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5、定期組織社區志願者進行各類業務的統一培訓和指導。努力使社區志願活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6、建立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服務需求者和提供者都要在這個平台上建立互動的交流機制,提高社區志願服務的效率和功能。

目前我市民政局已經和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取得聯繫,已成功註冊為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的會員單位,即將開通聯網全國的社區志願者註冊平台,依據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的規章制度對全市社區志願者進行統一註冊管理,統一分類安排志願者工作,並通過聯網平台向全國報道志願者的典型事蹟,是我市社區志願者工作步入正軌。

公益調研報告 篇8

一、公益性崗位的基本情況

(一)公益性崗位的安置對象

公益性崗位安置對象主要是以下幾類人員: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中的大齡困難就業人員;單親(喪偶)人員;享受城市居民低保、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因城鎮公共建設,由國土資源部門統一徵地後,完全失去土地難以實現就業的農民。

(二)公益性崗位的人員構成

目前,全縣公益性崗位安置人員共計477人,其中:

1、環衞處278人

2、家政公司143人

3、敬老院17人

4、小區保潔39人。

(三)公益性崗位的待遇

我縣目前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由三塊構成:一是崗位補貼。二是社會保險補貼。三是各用人單位發放工資。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模式

主要是採取業務主管部門集中管理和逐級管理相結合的方法。公益性崗位的申報,首先由業務主管部門提出,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部門審核同意,業務主管部門自主進行公開招聘。本着“誰用人,誰管理”的原則,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變更,必須由業務主管部門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和財政部門審批。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發現,目前我縣在公益性崗位管理的體制等方面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1、管理體制不順暢。目前,我縣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的招聘、錄用環節還不規範,負責主體不明確,存在着各自為戰的'現象。

2、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由於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自身年齡偏大,加之缺乏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和日常業務指導,素質普遍偏低,不僅缺乏工作技能,而且工作能力較差。

3、部分崗位不穩定。個別勞動強度大、衞生條件差的崗位如環衞工、敬老院護理員等崗位,由於薪酬與其他公益性崗位相同,因而人員變動頻繁,人員招聘難。

三、建議

1、理順管理體制。規範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措施,明確職責。要嚴格人員進出制度,規範崗位的招聘條件和審核程序,按照屬地就近錄用原則實行公開招聘,在符合崗位需求的前提下,確保就業困難對象優先得到安置。

2、搞好人員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崗前、崗中培訓工作機制,加強其職業道德、法律法規、工作形象等方面的培訓,做好日常業務培訓和業務考核,使從業人員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

3、推行依崗確定待遇。對環衞等勞動強度大的崗位,適當予以補助,增強崗位吸引力,改變招人難、用人難的狀況。同時,多方爭取,開發更多的公益性崗位,合理調配人員,使公益性崗位的設置滿足我縣實際需求,擴大公益性崗位的覆蓋面。

公益調研報告 篇9

摘要:1.此次活動我為發起人和策劃人,協辦人為我的中學同學—其他幾所大學的大學生。

2.活動時間為x月xx日至x月xx日的11天,包括前期策劃書的撰寫,聯繫社區單位尋求幫助,聯繫活動協辦人以及正式捐書活動。

3.活動獲得了社區羣眾捐贈的近200本舊書,部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剩下一部分用於補充社區公共圖書館。

4.這次活動幫助了貧困家庭,豐富了社區藏書,促進了社區和諧,而我也從這次活動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個人能力也有所加強。

5.由於是第一次策劃發起這樣的活動,沒有任何經驗的我走了一些彎路也遇到一些困難,但在同學朋友(活動協辦人)的幫助下,活動比較成功的結束了。

內容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而且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入了世貿,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每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在現今社會,招聘會上的大字報都總寫着“有經驗者優先”,可還在校園裏面的我們這班學子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後畢業後能真正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並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畢竟身在學校,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所以要讓自己面對更多的各種各樣的人,增加自己的閲歷,因為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體驗,更多的經歷。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在暑假前拿到社會實踐表格時,我就萌發了策劃一場愛心捐書活動的想法,那時我信心十足,覺得這只是一場小小的捐書活動,程序再簡單不過了,寫策劃書時我想到在我生活的城南社區中,仍有部分家庭生活在貧困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忍受着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雙重匱乏,把書捐給他們,從身邊小小的愛心活動做起,同樣可以帶給人們温暖。

確定了活動主題和目的後,我開始聯繫中學同學,因為我從未搞過社會實踐活動,沒有這類的活動經驗。我聯繫了十幾個分別在不同大學讀書的同學,他們欣然表示協助我,並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他們的話語讓正在迷茫中不知所措的我有了很多信心和勇氣,而他們告訴我的很多實踐活動經驗,注意事項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再走更多彎路。

活動策劃書幾經修改,前後共寫了四份才敲定了比較滿意的一份。當我拿着策劃書去居委會蓋章,遇到種種困難。那時的我真的心急如焚,幾乎想放棄了,沒想到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它的準備工作卻是如此繁瑣而累人,方方面面可能出現的狀況都要考慮到。

我終於在x月xx日那天蓋到了同意活動的章,同時,居委會主動表示向我們提供活動所需的長桌、椅子等物品,並會在活動結束後負責將得來的舊書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解決了所有我們擔心的問題。“萬事具備,只欠海報”,由於第二天就要正式舉行捐書活動了,25號下午我抱着兩摞海報紙去同學家,從來沒有過出海報經驗的我們倆折騰了整整一個下午才終於出好了兩張海報。

x月xx日活動當日,除了我之外來自那七所大學的我的十名同學過來協助現場活動,其中四名男生,六名女生;活動正式開始的時間是上午九點半,但我們從八點半就到達了活動現場——我們城南新村中心晨練中心的大轉盤。男生負責去居委會搬長桌和椅子,我們女生則在現場張貼海報,進行活動前的宣傳。九點半活動正式開始後,忽然有城管人員過來,我們拿出居委會蓋了同意印章的策劃書給他看,他才沒説什麼,轉身走了。我們在放心之餘又學到一些活動經驗,那就是活動一定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書面同意,比如蓋章什麼的,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被當作非法活動處理掉。

那天駐足的羣眾很多,但很多人竟把我們當成是大學生賣舊書的活動,我們仔細看了一下海報,才發現海報上忘了把最重要的活動信息“捐贈舊書”寫上去,真是忙中出錯。修改海報肯定是來不及了,結果那天我們十個人站在活動現場口乾舌燥的向每一個前來詢問的居民一遍遍解釋,一直到下午一點半,心裏直犯暈。

那天我們收到近200本捐贈的舊書,雖然數量不多,但活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年齡最小的捐贈者是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由他八歲的表姐領過來,當他很鄭重的把一本連環畫交到我們手中時,他臉上那認真而自豪的表情讓我們無比感動;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媽媽,一下子捐了三十幾本書,我們懇請她留下姓名時,她只是擺擺手微笑着走了……很多很多事情,現在一想起來我的心裏還是暖暖的。

這次活動算是比較圓滿而成功的完成了。活動前期繁重的準備工作讓我認識到無論做什麼,説是一回事,真正實行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沒有什麼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全心付出;在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困難,會出現錯誤,我們都要坦然而正確勇敢的面對,切不可半途而廢;個人能力有限,所以應該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必要時積極而誠懇的向他人尋求幫助。

這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增強了我的自信心,給我原本空白的實踐經驗經歷填上了重要的一筆,而且捐贈所得的舊書送給了需要它的貧困學生,更讓我的心靈得到教育和洗禮,讓作為大學生的我開始一步步承擔起對這個社會應盡的責任,在社會實踐中證明和實現自我價值!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1年之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為了鍛鍊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人的一生中,校園並不是永遠的學校,真正的學校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一個月的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也將讓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情感,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為將來打下堅實基礎。我會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鍊,在實踐中得真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確方向,在不斷完善中求發展。也知道了:不要抱怨這個社會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裏哪裏的人是不對的。因為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的。不是讓社會來適應自己,只有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才行!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我們的獨立處世的能力。讓我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自主的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不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還是成功,對我們都是一種收穫,明確了優勢同時也發現了不足之處,讓我們面對社會更加自信。希望以後學校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從各方面鍛鍊我們!

公益調研報告 篇10

一、公益性崗位的界定

公益性崗位是指由政府投資、政策扶持或社會籌資,以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為主要目的的非營利性公共管理和社會公益性服務崗位,是對就業困難對象的就業援助措施。公益性崗位主要從事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工作。公益性崗位既避免了直接資金援助的形成的依賴性,也提高了就業困難人員的勞動技能,增強了他們的就業能力。目前我縣公益性崗位人員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不但使自身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時也為和諧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公益性崗位的範圍

(一)輔助性社會管理類崗位。包括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協管、城市市容協管、城市交通協管、環境衞生協管、園林管護等崗位。

(二)基層服務類崗位。包括街道(鄉鎮)和社區等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農業服務、醫療衞生服務、文化科技服務、法律服務、民政託。

(三)公益性崗位政策補貼情況

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社會保險集體部分由就業專項資金承擔,個人部分由本人承擔。20xx年我縣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月集體繳費757.69元/人,月個人繳費295.64元/人;20xx年社會保險月集體繳費864.15元/人,月個人繳費317.86元/人;20xx年社會保險月集體繳費281.93元/人,月個人繳費311.88元/人;20xx年社會保險月集體繳費649.72元/人,月個人繳費281.9元/人。公益性崗位崗位補貼標準為我縣最低工資標準,每人每月1500元,按季度發放。

(四)公益性崗位的管理

公益性崗位人員的管理實行“誰用人、誰主管、誰考核、誰負責”的原則。用人單位承擔公益性崗位管理的主體責任,用人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公益性崗位管理第一責任人,縣人社局對公益性崗位的管理實施監督、指導、檢查。每年由縣人社局牽頭、匯同縣紀檢委、財政局等部門,對用人單位的公益性崗位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不定期檢查。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資金總量小,公益性崗位開發投入不足。

由於就業資金總量小,所以在公益性崗位開發中的投入就不是很足。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主要由就業資金中進行支出(再就業資金的支出範圍包括:社會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基金及貼息、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公益性崗位補貼、勞動力市場建設等)。

(二)相關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由於再就業政策是一個長期的政策性較強的工作,有關的政策宣傳主要集中在工作開展的`初期,在工作初期雖然也開展了大規模的宣傳工作,但由於後期宣傳工作跟不上,造成輿論氛圍不濃,部分單位和部門對就業和再就業優惠政策知之甚少,也極大的制約了工作的開展。

(三)“4050”人員的自身因素影響工作的開展。

“4050”人員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技能單一或缺乏,這些與用人單位對員工要求年輕化、知識化、技能型、高素質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影響了公益性崗位的開發。

(五)公益性崗位人員就業觀念有偏差

一方面,求職者對自身定位不準,忽視自身實際情況,嫌棄推薦的就業崗位工作條件差、待遇低,不願意上崗,出現“輕鬆崗位多人爭搶,髒累崗位無人問津”的尷尬現象;另一方面,對公益性崗位存在依賴心理,將其理解為“鐵飯碗”,個人尋求就業機會的積極性不高。

(六)公益性崗位的動態退出問題

公益性崗位是一種臨時性就業援助政策,不是終身制,更不是一種福利待遇。但在實際工作中,由於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年齡偏大,無就業技能,在公益崗位工作三年後,年齡更大且仍無技能,很難從公益崗位上走出去,走向社會後缺乏就業競爭力,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如果不退出,就又會造成另外一些就業困難人員無法到及時的幫扶救助。

五、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的幾點建議

(一)理順管理_,健全相關工作長效機制,明確各方職責,規範工作流程,完善相關補貼政策、制度。

(二)規範工資待遇。要充分發揮浮動工資的激勵作用,切實做到基本工資與浮動工資相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