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17K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1

一、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精選6篇)

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樓層的發展越來越高,對基礎的發展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樁基礎的應用越來越高。本文以河南周口東景國際名苑的地下部分進行基礎工程設計。樁基技術極為複雜,發展空間相當廣闊,成為地基基礎領域中一個非常活躍的、具有很強生命力分支領域,50年來出現了許多新的樁型、新的工藝、新的設計理論和新的科技成果,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的有力支柱。

本課題首先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巖土力學指標建議值和上部結構形式及上部結構重量,選取了樁基礎形式——混凝土預製樁。在對天然地基的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了成樁分析。根據混凝土預製樁的優缺點,結合場地地層條件,初步選取樁徑,試算出樁長,並進行樁的設計計算:單樁承載力和樁的沉降計算,最後從抗剪、衝切和抗彎等三方面對承台進行了設計驗算。同時對混凝土預製樁的優點、性能、樁基礎施工過程、注意事項也做了論述。

二、樁基礎研究綜述:

樁基礎(簡稱樁基)是一種古老的基礎形式。它的'力學原理正確,通過樁的形式可以充分發。

揮深部土層的承載能力,同時它又具有施工簡便的特點,因此樁基不僅延續至今,而且結合現代的施工技術還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當前基礎工程中一種普遍採用的重要基礎形式。

隨着我國建築工程的高速發展,高層建築、海港碼頭、橋樑、重型工業廠房和糧倉等都廣泛使用樁基,目前我國每年的用樁量達100萬根以上。如何設計好樁基,使之既滿足樁承載力和安全性要求,又降低成本,對我國工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樁基的類型、施工工藝和設備、樁基理論和設計方法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樁基深埋於地下,是個隱蔽工程。雖然樁基設計理論和施工方法已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巖土性質的多變性和現場施工的侷限性,致使樁承載力的設計值與樁的實際承載能力有時還有較大的差別,在施工時樁身中也會出現各種缺陷。因此,為了保障樁基的質量,進行樁基檢測就十分必要了。長期以來,樁基檢測採用的是靜荷載試驗方法。由於它是破壞性檢測,成本高,檢測週期長,因此被檢測的樁數目較少,難以滿足基礎工程的廣泛需要。隨着工程建設規模的擴大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一種無損檢測技術一一樁基應力波檢測應運而生,並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和廣泛的應用,現已成為基礎工程建設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三、畢業設計(論文)所用的主要技術與方法:

1.錘擊沉樁;

2.靜力壓樁法沉樁;

3.樁的接樁方法用焊接、法蘭接及硫磺膠泥錨接;

4.沉樁施工組織計劃;

CAD製圖。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2

一、設計依據及研究意義:

依據:

所學教材:房屋建築學,建築製圖,混凝土結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土力學,基礎工程,建築抗震設計等;

圖集:建築製圖標準,中南地區標準圖集等;

國家現行有關規範和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建築結構何在規範,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建築抗震設計規範,建築製圖標準等,建築防火設計,建築防火規範,建築工程標準荷載學;

其他:多高層框架結構,高等學校建築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導等。

意義:對於框架結構,在結構建築特點方面:它是由鋼筋混凝土樑、柱、節點及基礎為主框,加上樓板、填充牆、屋蓋組成的結構形式,樓板和橫樑連在一起,橫樑和柱通過節點連為一體,形成承重結構,將荷載傳至基礎,力的傳遞路線比較明確。對於整個房屋全部採用這種結構形式的稱為框架結構或純(全)框架結構。框架可以是等跨或不等跨的,也可以是層高相同或不完全相同的,有時因房屋佈局和空間使用要求等原因,也可能在某層抽柱或某跨抽樑,形成缺樑、缺柱的框架。牆體是填充牆,僅起圍護和分隔作用,所以框架結構的最大特點是承重構件與圍護構件有明確分工,建築物的內外牆處理十分靈活,應用範圍很廣,因此能為建築提供靈活的使用空間。

在結構受力性能方面:框架結構構件截面較小,因此框架結構的承載力和剛度都較低,它的受力特點類似於豎向懸臂剪切樑,樓層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層框架在縱橫兩個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所以框架結構屬於柔性結構,自振週期較長,地震反應較小,經過合理的結構設計可以具有較好的延性性能。

二、設計主要研究內容、預期目標、完成期限和預期進度

主要研究內容:

設計構思:在體系選擇方面

1、架結構的柱與樑宜上下左右貫通,不宜採用複式框架;以及磚混框—剪結構。

2、填充牆的佈置方面:宜採用輕質材料,且應避免形成上、下層剛度變化過大;避免形成短柱;減少因抗側剛度偏心所造成的'扭轉。

其次,在建築設計方面:

1、要先對建築外觀、建築面積、建築高度、層高和室內淨高進行設計;

2、然後對局部進行設計,如樓地面、頂棚、屋面、樓面、坡面及樓梯位置,消防要求等進行設計。各部分都要按照規範要求進行設計。

3、最後要明確框架結構的抗震級數,採用規則結構以利於房屋抗震,按照“三統一”的原則,確定柱網尺寸,確定材料及截面尺寸,以及基礎的選定。

預期目標:

三個月的工作時間,完成綜合教學樓的建築設計,結構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建築方案力求新穎,適用,美觀,結構設計力求概念清楚,計算方法和結果準確合理,最終形成設計計算書和建築,結構施工圖等設計成果。

完成期限和預期進度:

1———3周:完成開題報告,建築設計,並繪製出建築施工圖;

4———8周;完成結構設計,繪製結構施工圖以及結構計算過程;

9———10周完成施工組織設計,整理設計資料,打印計算書和圖紙,準備答辯。

三、設計的研究重點及難點

設計重點為框架結構內力計算和框架樑,柱構件設計。框架結構內力計算方法為:豎向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內力計算擬採用彎矩二次分配法:水平荷載作用下框架結構內力計算擬採用D值法。手算結果與電算結果的差別及原因分析。

設計難點為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和承載力及變形計算。內力組合,框架樑,剪力牆,柱的設計計算等。選擇符合建築設計原則(功能、美觀、經濟)的結構形式和構件佈置,結構設計中的基本概念。

三、設計研究的方法及步驟:

畢業實習調查

資料收集和文獻查閲

建築方案設計

結構選型

結構平面佈置,繪製草圖

荷載統計

手工框架設計

電算結構設計,施工圖設計

施工組織設計

整理設計計算書,打印圖紙和計算書,指導老師審批簽字。

四、進行設計所需要的條件:

1、所學課程的熟練掌握。

2、查閲圖書館的相關書籍與文獻。

3、個人勤奮努力、不懂就問、敢於挑戰的精神。

4、指導老師的諄諄教導。

5、組員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習。

6、舒適安靜的設計環境。

指導教師意見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3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農村勞動力流動是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內,德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和鄉鎮企業就業。在這個過程中,已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這就是被稱為”農民工”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支新型勞動力大軍。目前的德國是高度工業化、城市化的國家,在近8200萬人口中,非農就業人口高達96%,大量農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已經形成了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工業化、農民城市化的格局。本文試圖研究中德農村人口流動的原因,及對城市和鄉村的影響,並對比中德農村人口流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由此為解決中國”農民工”的問題提供借鑑。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國內學術界尤其是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都比較關注德國工業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但專門研究德國工業化時期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問題卻不是很多,只是在一些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如邢來順教授從歷史學的'角度,《在德國工業化經濟——社會史和邁向強權國家1830~1914年》、《德國工業化與政治發展研究》兩部著作中,研究了德國工業化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對德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流動、社會政策有所論述,但並不是很多。

就國外學術界的研究情況來看,多是從歷史學、人口學的視角進行研究,且多集中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研究,專門研究德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較少ann是較早研究德國工業化時期農村勞動力流動對德國經濟和城市發展影響的學者,其研究成果有(《DieBevlkerunginderindustriellenRevolution》、《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該書指出德國農村人口的流向及其速度與城市的'發展週期基本一致。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本課題主要研究:

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現狀;

德國農村人口流動的原因、影響;

中國農村人口流動的原因、影響;

兩國農村人口流動的相同點不同點及對此問題的思考。

四、本課題研究方案

歷史分析法:歷史分析法就是根據發展的過程,把過去的政治現象置於特定的歷史背景中進行分析的方法。鑑於德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式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因此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理清脈絡,對其進行準確的分析把握。

文獻調查法:基於本文研究的是國外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不能實地考察,因此要想獲得大量的資料,必須通過互聯網或文獻庫檢索查找,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和研究,吸收和借鑑他人相關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對德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數據分析法:在本文研究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史料數據,證明或分析相關論點。

運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方法,對此問題展開研究。

運用分析,歸納,總結的方法結合實際情況展開研究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4

論文題目:

淺談如何加強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與管理

選題的目的、意義

眾所周知,質量是永恆的主題。建築產品是一次性產品,其體量大、投資大、建設週期長、生產有求複雜、施工環節多,不便於綜合測試,一經建成便不能更換的特點。在工程最終完工前的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有製品沒有成品,上道工序若發生質量問題,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蓋,從而導致重大質量事故的發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十分重視建築工程質量。因此,必須要對項目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監督和管理,確保工程萬無一失。

從政府來講,要做好對工程質量的宏觀控制與管理,監督企業把每個項目都圓滿完成。從建設單位來講,一定要把質量監督工作做好,協同施工單位把好建築產品的質量關。從施工單位來講,一定要保證施工時保證項目的質量合格,做好質量控制工作。從監理單位來講,配合建設單位,結合相關的質量要求把建築項目的監理工作做好,特別是質量的監理工作。無論是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還是監理單位等,都應該首先建立健全企業的質量保證體系,把質量與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從而落實層層質量責任制,加強企業自控能力,提高企業的質量和管理水平。

1.國內外研究動態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是我國建設工程一貫堅持的方針,建築工程的質量問題對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有着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國外現代建築業的發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無論是在管理還是質量在其他的方面不僅有了很全面的法律法規,而且在這個建築業裏已經建立了良好的質量管理體系,而我國的工程建設和建築業近年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工程質量問題所帶來影響最為嚴重,所以必須要加強建設工程質量的管理與監督工作。

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由於我國目前的建築施工企業基本上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日益挑剔的顧客,質量將成為佔領市場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行中施工企業面對的是一個統一的國際市場,區域和國家對企業的保護也將逐步弱化,其產品和服務都必須接受統一的國際市場的評判。項目施工管理要站在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工程質量的重大意義,堅持“以質取勝”的經營戰略,科學管理,規範施工,以此推動企業拓寬謀求更大的發展。

2.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本論文準備結合課堂所學理論和實習過程中實例,從以下幾方面論述:

理論依據:

確保建設工程質量,保證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督於監管,是建設工程工作中永恆的主題。高質量的工程不僅給建設單位、社會帶來了潛在的效益,而且也將施工企業帶來良好的信譽,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保證工程質量,提高投資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是投資的需要,施工企業企業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所以政府、建設單位、監理單位要做好對建設項目的監督工作,而施工企業要建立健全自身質量管理體系,做好工程質量管理工作。

研究方法:

1.圖書館查閲相關資料;

2.結合課本所學知識進行分析;

3.採訪老師,對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

4.上網查閲相關資料與信息,進行對比概括。

研究內容:

1.分析我國現在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的現狀

2.政府、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如何做好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3.建設單位如何做好自身質量管理與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4.加強質量管理的一些措施及提高工程質量的一些具體措施

5.對本文的總結及預期成果展望

3.創新之處及預期研究成果

本文運用先進的理論研究方法、科學的闡述方法,結合建築工程實際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並提出了合理、實用的解決方法。

通過本文的闡述和論證,希望本文提及的方法及措施能夠真正運用到現實工作中,形成健全的工程質量管理體系,真正提高建築工程質量監督與管理的工作效率,加強對建設工程質量的監控,從而真正減少質量問題,提高工程的質量係數。

4.工作準備情況及計劃進度安排

20__年1.20~20__年2.19論文選題

20__年2.19~20__年3.1開題報告

20__年3.2~20__年3.25撰寫初稿

20__年3.26~20__年4.26論文修改

20__年4.27~20__年5.10論文定稿

20__年5.11~20__年5.22論文答辯

5.參考文獻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5

一、選題背景及其意義

項目管理,是一種公認的高效項目管理模式。從根本上來説,項目管理就是通過採取相關措施來保證項目達到其總體目標,包括費用、質量以及時間目標等。因此,對於項目管理的方法和理論的探討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他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項目管理水平,還可以直接的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優化資源的配置。工程項目管理是項目管理中最常見的一種,一般的工程項目管理就是在一定的.成本投入的情況下,通過相關決策的實施來形成固定資產的一次性任務過程。它是一個極為繁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同時還需要成本與時間的投入。所以,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發揮人的創造力。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三、課題研究內容

四、研究方案及難點

五、預期成果和可能的創新點

本課題通過對項目工程管理的整體進行研究探討,通過分析總結目前的項目工程管理在成本管理和風險控制問題上的優缺點,進而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創新性的成本管理和風險控制問題。

本課題的可能創新點是從項目工程管理的整體上出發,具體分析成本管理和風險控制,並且提出新的提高成本,規避風險的項目管理方案。此外,更多的研究是單獨的研究工程項目中的風險管理和成本控制問題,而本課題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尋找內在聯繫,從整體上更好的開展項目管理。

六、主要參考文獻

建築工程管理開題報告範文 篇6

1、什麼是綠色建築

綠色建築是指在建築的全壽命週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2、綠色建築的內涵

綠色建築的基本內涵可歸納為:減輕建築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3、開發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意義

建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是建築學領域的一次革命和啟蒙運動,其意義遠遠超過能源的節約。它從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和有機綜合,從而使建築與自然和諧,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創造健康、舒適和優美的生活空間。它對於建築領域的革命意義可以從技術、社會、經濟等角度來審視。

3.1技術意義

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着對綠色建築認識的逐步深化和成熟,人們索更具有可操作性的環境理念,環境與資本的結合成為未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新方向,綠色建築由此也進入一個從生態倫理提倡向生態實踐研究深化的新階段。綠色建築技術策略的深化與發展在材料、設備、形態學等不同的領域展開,在技術發展的同時,技術與其它設計元素的整合也開始從過去的簡單疊加、更多關注外圍護結構本身的設計向技術與建築整體系統的有機結合轉變,逐漸成為了綠色建築系統。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建立是綠色建築技術逐步完善和系統化的必然結果,它為綠色建築技術的有機整合搭建了一個平台,使綠色建築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諸多學科能夠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建立一個綜合評價系統,為設計師、規劃師、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提供了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簡便易行、規章明確的綠色建築評價工具和設計指南。

3.2社會意義。

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社會意義主要體現在新的生活方式的提倡、公眾參與意識的增強和地方文化的延續兩個個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首要社會意義是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基於將綠色建築的設計與建造看作是一個社會教育的過程。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原則是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循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創造健康的建築空間並保持可持續發展。

公眾參與意識的增強,綠色建築評估體系不是為設計人員所壟斷的專業工具,而是為規劃師、設計師、工程師、管理者、開發商、業主、市民等所共同擁有的評價工具。它的開發打破了以往專業人員的壟斷局面,積極鼓勵市民等公眾人員的參與。

3.3經濟意義

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經濟意義可以分為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在宏觀層面,綠色建築評價體系從系統全壽命

關於綠色建築方面論文範文集340;角度出發,將綠色建築設計所涉及的經濟問題整合到從建材生產、設計、施工、運行、資源利用、垃圾處理、拆除直至自然資源再循環的整個過程。綠色建築目標的實現不完全是政府機構的責任,作為從事設計工作的建築師同樣對於制度的健全負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將相關的政策問題納入綠色建築設計策略中,成為系統解決建築所面臨的經濟問題的重要方面。在微觀的層面,目前從經濟角度出發的設計策略都更充分考慮項目的經濟運作方式,並據此對具體的技術策略進行調整。

3.4倫理意義

綠色建築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無論各個國家的評價體系在結構上有多大差異,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減小生態環境負荷,提高建築環境質量,為後代發展留有餘地。這就從根本上扭轉了長期以來人類一味向自然索取的態度,體現出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由對立向統一的轉變。

4、綠色建築設計理念

綠色建築設計理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節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採用節能的建築圍護結構以及採暖和空調,減少採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築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築採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佈局。

節約資源:在建築設計、建造和建築材料的選擇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用水。

迴歸自然:綠色建築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5、綠色建築的效果分析

5.1綠色建築的效果分析組成

綠色建築的效果分析包括內部效果和外部效果,直接效益和直接費用稱為內部效果,間接效益和間接費用稱為外部效果,按照工程經濟學的觀點:內部效果可進行財務評價,外部效果應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所謂國民經濟評價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資源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國民經濟全局的角度出發,考察項目所耗費的社會資源和對社會的貢獻來評價工程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外部效果一般包括產業關聯效果、環境和生態效果,技術擴散效果,外部效果會造成私人成本(內部成本或間接成本)和社會成本不一致,導致實際價格不同於最優價格.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評價綠色建築效果主要是外部效果指標。

由於綠色建築剛剛開始發展,統一性的量化指標體系還沒有確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嚴格控制建築產業規模,限制從業人員數量。粗放型增長模式的集中表現為各地爭上建築項目、建設過程中採用人海戰術,一旦國家限制建設規模,將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機械化程度降低,勞動力水平低下。

(2)加大科技投入,更新技術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裝備投入機制。着力建築科技開發和應用研究,結合工程項目,針對未來建築業特點,有計劃地組織科技攻關,研究開發新機具、新工藝、新材料,積極引進、吸收和消化國際先進科學技術科技成果,提高機械化水平。

(3)在城市規劃、勘察設計中貫穿“綠色建築”的思路。家庭住宅和城鎮建設必須保留在建或改建的餘地,從採光、通風、排水等方面控制對環境的破壞。

(4)精心施工,降低資源消耗,在建築生產過程中,應採用節能降耗措施,防止過多地消耗土地資源、水資源、電力資源等。

5.2外部效果給建築經濟帶來的挑戰

在政府的干預調控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加強建築工程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監管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建築節能監管體系,強化以建築節能強制性標準貫徹執行為主要內容的工程全過程監管,特別要加強對大型公共建築的建築節能監管,在項目成本上體現為將部分外部成本轉化為內部成本,使得“非綠色建築”項目的內部成本提高,內部效益降低,綠色建築的外部成本降低,外部效益提高,使有效資源向綠色建築經濟領域合理流動。

6、提高綠色建築外部效果的措施

企業建築經濟要想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只有不斷挖掘提高外部效果的方式方法,提高外部效益,降低外部成本,其基本思路和原則為:

(1)建築在壽命週期內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化,

(2)減少建築壽命週期內污染排放,

(3)保護生態(自然)環境,

(4)形成一個健康、舒適和無害的室內空間,

(5)建築的質量、功能、性能與環保相統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