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4W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通用18篇)

北京8月3日隨着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發令槍響起,七個人影飛速衝向終點。這其中,只有一位有着黃色皮膚。

北京時間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北京時間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名,作為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他再次創造了歷史。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説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圖為蘇炳添在比賽中。 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説“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説,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當地時間8月1日,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上,中國飛人蘇炳添以9秒83創下亞洲紀錄,刷新個人最好成績,成功晉級決賽,他也是首個進入奧運會決賽的中國飛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説,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説:“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2

在_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在百米半決賽中跑出了9秒83的成績,半決賽排名第一進入決賽。決賽中由於有人搶跑,影響了蘇炳添的心態,最終蘇炳添只跑出9米98,排名第六。

近日,外媒製作的蘇炳添紀錄片播出,給我們帶來了關於蘇炳添更多的信息。紀錄片中説到,蘇炳添在半決賽中跑出的9秒83不僅是亞洲紀錄,其前60秒用時6秒29更是前無古人,載入史冊。

注意了,前無古人,也就是説,蘇炳添是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奧運會有60米跑,蘇炳添不但能夠站上領獎台,還很有可能拿到金牌。不過很可惜,奧運會最短距離是100米,並沒有60米跑。

蘇炳添前半程跑能力出色,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一張照片很經典,那就是蘇炳添和博爾特一起隔道而跑。蘇炳添超快的前半程讓博爾特都感到驚訝,看着快如閃電的蘇炳添,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不是吹蘇炳添,如果只比60米,那博爾特都不是蘇炳添的對手。博爾特起跑反應並不算很快,啟動速度也一般般,但後程爆發力十足。博爾特通常是在40米左右開始發力,大步流星甩開對手衝向終點線。

蘇炳添由於身高所限,步子邁得相對小一些,所以雖然前半程能建立優勢,後半程還是很難和博爾特這樣的高手媲美,能夠跑出9秒83,已經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成績了。

蘇炳添爆發力不如博爾特他們,為什麼前60米卻能跑出世界第一的成績?這都是因為蘇炳添的努力和堅持。在短跑這個領域,30歲算是老將了。博爾特29歲就退役了,可想而知短跑對於年齡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蘇炳添在30歲後還能取得進步,在32歲時創造個人生涯最佳成績,打破亞洲記錄,靠的就是不停的打磨技術。為了能夠跑得更快,蘇炳添對起跑姿勢,對槍聲的預判,對頻率的協調等等,都做得非常細緻。

很多人以為短跑靠的就是身體素質,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身體素質自然是最關鍵的要素之一,如果沒有強壯的腿部肌肉,那想在短跑取得好成績是不可能的。但要想在世界大賽中跑出好成績取得名次,除了身體素質,技術也很重要。尤其像蘇炳添這樣身體素質並沒有黑人運動員好,就更需要技術來補救了。

可以這麼説,以蘇炳添的技術,如果他擁有黑人運動員平均的身體素質,那100米跑很可能博爾特都要甘拜下風。

在東京奧運會結束後,蘇炳添就沒有再參加比賽。蘇炳添開始陪伴家人,享受生活。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職業運動員,經常要東奔西跑,和家人聚少離多,是非常辛苦的。到了蘇炳添這個年紀,想回歸家庭,也屬正常。

不知道外媒製作的這個蘇炳添紀錄片,會不會重新喚起蘇炳添的雄心壯志。作為60米世界第一人,如果就這樣結束告別奧運會賽場,那是非常可惜的。蘇炳添既然能在32歲時再創新高,那為什麼不能在3年後的巴黎奧運會再創輝煌?支持蘇炳添繼續跑下去,在巴黎創造奇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3

關鍵詞1:另起一行,走出別樣風景

周圍的人都説是正確的路,就一定正確嗎?未必!當年的蘇炳添很反感學校的放學後“興趣小組”補課行為,這種“自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為了逃避補課,他選擇了短跑隊。然而,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一選擇,竟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蘇炳添是一個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中,他以11秒72的成績引起市體校的注意,隨即進行專業訓練。

關鍵詞2:感恩對手,在競爭中成長

本次上海站比賽,與蘇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還有19歲的小將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選手,蘇炳添最好成績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風速情況下曾跑出過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話説,本次上海站比賽中,日本選手要圍剿蘇炳添。然而,疾風知勁草,烈火現真金。在兩次有選手搶跑等種種擾亂比賽節奏的情況下,蘇炳添成功突圍,以10秒09強勢奪冠。這才是對日本選手們最好的迴應。

關鍵詞3: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20__年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20__年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4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5

東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温,但不是回味成為第一個決戰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覆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為專業運動員後的十幾年裏,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迴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裏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説。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裏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鬆弛下來,現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於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麼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儘管他已經創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為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為蘇炳添在短時間內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為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揮,決賽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説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徵,看似矛盾卻辯證統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裏。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為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鬆自己,蘇炳添並不。他的表哥蔡健發曾經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為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牀,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後,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髮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説,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國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儘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七年級的一節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裏,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後,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為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國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説。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兩年後,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為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後,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為專業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為單位,艱難地在秒錶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廣東隊著名短跑教練袁國強曾在回憶徒弟成長經歷時説,“我帶了他快十年,可以説,他是我帶過的最自覺的隊員。十年來,在訓練場地上他只要出現在我的視線範圍內,就絕對是在訓練,從不偷懶。”

真正理解短跑

之後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後,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為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並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後,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衝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並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後不會跑了”。後來,他反覆觀看比賽錄像,發現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抬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後,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於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後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衝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後面體力受影響,只能儘量頂,這樣的節奏“已經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搶跑的陰影。而當時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為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於中國田徑協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後走到身後,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麼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衝刺,將“一飛沖天”改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儘可能將最佳狀態保持在後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為了把新的節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裏,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為“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成名,成為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的黃種人,也創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播》用時1分45秒高規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後,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為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並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衝,無法成為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奏,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後”

亞洲短跑選手有個不成文的“28歲定律”,28歲被認為是一個無形的頂點,由盛轉衰,蘇炳添的很多師兄弟選擇在這個年齡退役。20__年,28歲的蘇炳添結婚成家,他也遞交了退役申請,人事關係轉到暨南大學。有領導勸他,“很多人退役是為了趁年輕找工作,工作你已經有了,不如繼續跑。”

蘇炳添自己也覺得還可以跑。在他眼中,跑步已經不光是身體的競技,更多在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不是到了某個年齡就跑不動,而是看想不想跑。後來他在自己的論文中寫道,“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保障可以讓大齡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為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生、營養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後的發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現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區別,他發現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馬德里挑戰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後,在鑽石聯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複製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説:“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才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着“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穫了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併為中國打開9秒90。

後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知道。蘇炳添認為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後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鬆……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羣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抬腿,跑個加速跑,然後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週刊》説。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麼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過之後多年的實踐,才發現當初他們所説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賽場,“00後”已經成為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後”。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後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為創造過“奇蹟”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為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裏,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後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後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6

20__年,在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上,蘇炳添收穫了男子60米的金牌。並先後獲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4×100米接力、全國田徑冠軍賽暨系列賽男子4×100米接力兩塊金牌。

20__年2月18日,在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上海站,蘇炳添以6秒66的成績獲得男子60米冠軍。5月15日,在玉林舉行的第11屆全運會預選賽暨全國田徑錦標賽中,蘇炳添以10秒28奪得男子100米冠軍,並達到世錦賽B標;接力比賽中又代表廣東隊以39秒32的成績奪得男子4×100米冠軍。5月21日-5月30日,蘇炳添踏上亞洲田徑大獎賽蘇州、崑山、香港三站賽,在男子100米和4×100米接力兩項比賽中連奪5金。10月26日,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田徑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代表廣東隊以39秒22的成績奪冠。10月31日,在河內舉行的第三屆亞洲室內運動會男子60米決賽,蘇炳添以6秒65的成績奪冠。12月12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五屆東亞運動會上蘇炳添以10秒33奪得男子100米冠軍,以全年11金的成績結束賽季。

20__年,蘇炳添受傷病困擾,上半年基本上沒有比賽,主要以養傷和力量練習為主。在年底的第xx屆廣州亞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蘇炳添與陸斌、樑嘉鴻、勞義組成的中國隊以38秒78奪得冠軍,並刷新全國紀錄和亞運會紀錄,繼1990年北京亞運會摘金後,中國接力隊時隔20年再度封王亞洲。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7

20__年,西藏自治區墨脱公路通車的次年,當地羣眾聽聞縣上請來一位醫術高超的“門巴族老大夫”,十里八鄉的人們慕名求診,甚至有騎馬騎驢趕來的。

這位“門巴族老大夫”就是吳天一。墨脱通車後,他赴實地開展高原病調查,還很快學會用門巴語交流,以至被羣眾誤以為是門巴族的大夫。

瞭解吳天一的人,都驚歎於他的語言才華:出生在塔吉克族家庭,讀書時説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大學修過俄語,到青海工作後自學成為“藏語通”,如今英語也不在話下。

上世紀80年代,吳天一曾主持一場大型田野調查,歷時數年,到過青海、西藏、四川、甘肅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鄉鎮牧村,收集到大量的臨牀資料,最終提出藏族已獲得“最佳高原適應性”的論點,對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作出了科學系統研究,影響深遠。

田野調查時,與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艱辛相比,吳天一更關注工作怎樣得到藏族羣眾的認可和支持。過去由於文化差異,牧民們忌諱抽血化驗,可吳天一有辦法:穿戴上氈帽、皮襖、馬靴,地道的藏語一出口,牧民就親熱地拉他坐進了帳篷。

能用嫻熟的藏語溝通,得益於吳天一日積月累打下的底子。早在1958年,中國醫科大學畢業的他就響應黨的號召,毅然奔赴青海支援西北建設,初到高原就開始自學藏語,後又長期堅持練習。

為牧民羅鬆雜巴治病的事,時隔30多年,吳天一仍記憶猶新。

羅鬆雜巴的家在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秋智鄉布甫村。當時已年過花甲的他,因患腿疾連帳篷門都邁不出。一番檢查下來,吳天一確診羅鬆雜巴患有關節炎,給他開了抗風濕藥,還定下熱敷、活動韌帶等全套治療方案。1個多月後,當田野調查團隊再次途經此地,羅鬆雜巴站在帳篷外,帶上兒子、孫子一同手捧哈達,等着獻給“馬背上的好曼巴(曼巴,藏語意為‘醫生’)”。

田野調查也是大型義診,具體惠及人數,吳天一沒有特意統計過,“應該有上萬名羣眾”。“那次,我和同事們騎馬已走出很遠,一回頭,羅鬆雜巴家的大人小孩還在朝我們揮手……”回憶至此,吳天一掏出褲兜裏的手帕,擦拭着濕潤的眼眶。

“我們沒有辜負這身白大褂,換來了藏族羣眾對科研的理解支持。”吳天一的論文,寫在雪山草原上。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8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平,居於清華院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離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試偷看被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9

北京時間__年__月1日晚,年近32週歲的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中以9秒98的成績獲得第六名,半決賽他跑出了9秒83——新的亞洲紀錄。

作為第一位闖入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這一夜,他“蘇神”的綽號被更多人知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蘇炳添的人生,遠比比賽還要精彩。

“飛人”

“9秒98”、“9秒83”,東京奧運會像一場夢——“飛人”蘇炳添終於圓夢東京。

半決賽起跑前,他擺出了“拿捏”的手勢,幾秒後,他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賽後,他説自己只是想進步一點點。看似“凡爾賽”,但將個人最好成績提速0.08秒的背後,是多年的漫長磨鍊。

常年的訓練比賽,帶給他一身傷病,蘇炳添原本計劃在20__年退役,卻因心中不熄的短跑之火重返賽場。

20__年兩次跑出9秒91的蘇炳添,在次年多哈世錦賽後,便遭遇了18個月的傷病困擾,腰傷新愈,又添肩傷。這個永遠追求速度的身體,跑得過對手,卻跑不過傷病。

奧運會因疫情延期一年,他曾因此長達13個月沒有比賽。種種困難之下,身為“超齡”老將,他仍笑着説“我真的還可以再跑。”

強大的意志力支撐他一步步靠近奧運夢想,最終,蘇炳添站上了奧運決賽的起跑線。

“蘇教授”

賽場下的蘇炳添,本科與碩士均就讀於暨南大學,還在核心期刊發表過論文,學生們叫他“蘇教授”。

個人的實踐是他寶貴的教學素材。20__年4月,蘇炳添被正式聘任為暨大副教授,他還曾利用國家隊休整時間回校,教學生們熱身與短跑的技術。或許下一次“蘇教授”回到學校,可以給學生們講講站在奧運男子百米決賽賽場的心得體會。

今年,他帶的第一撥碩士研究生已畢業,而“蘇教授”自己仍未停下求學步伐。他還有一個身份——北京體育大學20__級體能訓練學院博士研究生。

蘇炳添在深圳大運中心備戰東京奧運會期間,甚至還在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件事登上過微博熱搜,引得無數網友討論。

蘇炳添曾説,完全退役之後,他將會在暨大任教,“比起做教練,我更喜歡當一名老師。”

“添添”

很多次採訪中,蘇炳添都會提到“青梅竹馬”的妻子林豔芳,他們的愛情故事更是羨煞旁人。

談及20__年國中軍訓時的初見,林豔芳曾回憶説,笑容燦爛的蘇炳添是最引人注意的那個。在那個純真的年代,蘇炳添也像其他男孩一樣,會用玩鬧、傳小紙條等招數來吸引“女神學霸”的注意。

20__年10月10日,他們走進婚禮殿堂,結束了15年的愛情長跑。而後,他們迎來兒子小天天的降生。婚後的生活就像結婚紀念日一樣,十全十美。

蘇炳添平時稱妻子為“芳姐”,對方則叫他“添添”,作為外人,很難把這個稱呼和奧運賽場上那個追風的男人聯繫在一起。林豔芳曾説:“他無論去哪兒都會跟我彙報,十幾年一直都這樣。”

蘇炳添自認是一個不懂浪漫的人,但他會記得兩人的每一個紀念日,幾乎每一條微博都會和妻子互動。如果這不是浪漫,那什麼才是浪漫?

蘇炳添曾經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寫道:“不要活在紀錄裏,要為破紀錄而活。”這句話就像他的人生寫照。被稱為“神”的他,迷人的不只是他在賽道奔跑的身影,還有,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樣子。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0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台,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接過父親的獎盃之後,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説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良傳統。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裏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並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着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着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出了村裏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後也讀了師範專業,畢業後在沂源縣實驗國小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朱向欣一直在教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當然,我也從來沒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在朱向欣看來,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牆頭、拾地瓜幹他都能幹,一些體力活他都幹,甚至比母親和家裏其他成員乾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着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蹟。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裏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説,“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説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蹟。“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蹟傳承下去。”朱向欣説。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1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於製造,關於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採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説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瀋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顧誦芬隨後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為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紮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為後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2

20__年12月,劉伯明入選神舟十二號任務飛行乘組。這次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這次任務出艙時間大幅增加,任務更加複雜、艱難,挑戰和考驗也不會缺席。我們會完成好每一次出艙任務,浩瀚太空必將留下更多的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劉伯明説。

信心和底氣,來源於刻苦的訓練。

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裏,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身着水下訓練服模擬失重訓練時,每次都要訓練幾個小時……

“每次訓練完,吃飯連拿筷子都感到困難,困得吃不下飯,只想睡覺。”劉伯明説,但訓練之後,還不能放鬆,要一遍一遍在腦子裏過“電影”地熟悉程序。

面對考驗,劉伯明總會想起讀書時通往學校的那9公里無數次“摔倒又爬起來”的求學路。

“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是千千萬萬的航天人鋪就了飛天之路,是祖國和人民把我們送上了太空。”劉伯明説,“我期待億萬國人隨我們一起體驗,我心飛翔!”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之中。

此刻,在被譽為人類探索宇宙“前哨站”的空間站中,劉伯明或許正遙望着更深邃的太空。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3

朱彥夫對張家泉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1957年,朱彥夫擔任了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只有24歲的他,扛起帶領鄉里鄉親過上好日子的重擔。他用25年的艱苦奮鬥,把張家泉村當成了戰場,帶領着村民發起了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的“三大戰役”,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後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鎮最早通上電的村,村民人均收入始終保持全鎮第一。

在張家泉,一首首不斷改編的民謠“三慌慌”唱出了60多年來三代人的變化:一唱“三慌慌”,春天鬧糧荒,夏天忙得慌,秋冬無衣愁得慌;二唱“三慌慌”,春天有糧不慌慌,集體生產喜得慌,秋冬不再鬧饑荒;三唱“三慌慌”,春天花草美得慌,夏天瓜果甜得慌,秋冬腰包鼓得慌。如今,張家泉村早已是“山頂松柏戴帽、山間果樹環繞”的富裕村。

朱向峯作為朱彥夫唯一的兒子,不僅目前照顧着朱彥夫的日常起居生活,還從朱彥夫手中接過了接力棒,要繼續帶領張家泉村人發家致富。“我父親曾經説過,他是黨的人,這一生都在為黨幹事,一生都在為老百姓幹事。”朱向峯告訴記者,“回村裏之後,父親叮囑了我兩件事:管住手,管住嘴。其實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

朱彥夫用右臂支撐,揮動左臂用自制的工具寫字

朱向峯迴村後,也給老百姓許下了承諾:清清楚楚地來,清清白白地走。每花一分錢,都讓村民知道是怎麼花的,讓村集體全部在陽光下運行,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

直到今天,朱彥夫還關心着家鄉的發展。他經常看書看到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好點子、好經驗,就會記在筆記本上,等朱向峯迴家後告訴他,讓他不斷學習農村工作的經驗做法。

今年過年時,朱向峯給鄉親們拍了照片和小視頻,回家之後拿給父親看,朱彥夫看到熟悉的面孔很是激動,因為他一直放不下的就是張家泉村。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4

顧誦芬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我很希望跟我們年輕同志交流,現在我們的航空技術,跟國外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希望年輕人能為我們國家的航空製造事業做出創新型的貢獻。所以我想説説我們的歷程。

我出生在祖國飽受凌辱的上世紀30年代,“七七事變”發生以後,不到三個星期,我第一次經歷了日本鬼子飛機的轟炸,那時候日本飛機列隊地往西飛,炸彈爆炸不僅是聲音大,而且震動很厲害,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當時嚇得我們不知所措,也沒有防空知識,所以趕緊從屋子裏出來往院子裏跑。幸好我們的鄰居,他剛從德國回來,他在德國經過了防空訓練,他就立刻喊“別往外跑,趕緊在屋裏,躲在桌子底下”。所以經歷了這一場以後,在我幼小的心靈裏邊就埋下了,沒有防空力量將來受盡人家欺負,所以暗暗地下決心我將來要搞飛機。

一個堂叔叔,為了祝賀我十歲生日,送了一架橡筋動力的杆身航空模型小飛機,但是這個飛機不是很結實,飛幾次就壞了,我父親看我這麼喜歡飛機,他帶着我到上海,那時候解放前的上海,一家航模商店。那個商店是香港人開的,所以那個航空模型跟它的材料都是進口的,當時那個店主拿出一架一米翼展的橡筋動力的航模,就從櫃枱上起飛,撞到天花板下來還能繼續飛,我看了非常熱愛。我父親看到我這樣的情況,就咬咬牙給我買了一架,那時候好多塊錢,回家以後我們的親戚都議論,説我父親對我太慣了。

這個飛機拿回來以後,天好的時候,就在外面飛,下雨就在屋子裏飛。當然飛飛撞撞的,飛機就壞了,壞了就自己修。但是有一些問題不好解決,它的機身結構是用輕木條粘起來的,那輕木當時我們國家是沒有的,都是進口,那怎麼辦,我就只能用火柴桿來替代粘起來。膠水那時候也沒去買,但是知道是用膠片在丙酮裏邊化開以後,凝固了就可以當膠水用,而且乾得很快,這樣我就用這東西補飛機。飛機的蒙皮又要薄,而且很結實、韌,那麼這紙我們家有,因為我父親那時候看古書,有的重要的他要用這種紙描下來,所以這樣粘下來,我慢慢就能自己修理那個航空模型。再加上我父親給了我一套不全的《國小生文庫》,那裏有一本,那是三十年代專門講航模的書,我看了很感興趣,反覆地讀,所以這樣我對航模慢慢就鑽進去了。每年的寒暑假,我的時間大部分消磨在做航模上。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5

1975年,楊振寧向周恩來建議加強科普工作,並建議引進《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版權。在等領導的關心下,這本刊物進入中國,成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第一本版權合作的期刊,即《環球科學》前身。《科學美國人》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雜誌,影響了數代精英人羣。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建首期少年班。

1983年12月,楊振寧向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1999年5月,在楊振寧等人發起和倡議下,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註冊登記。楊振寧談到,隨着國際間科技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學科互相影響日益劇增,國際科技交流越來越重要,希望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會成為中國與國際科技交流的一個平台,促進科技交流傳播。

20__年9月13日,81歲的楊振寧在清華大學開始為本科生講授普通物理。他説:“現在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我覺得,給本科生上課很重要。我也希望我能夠帶動更多的人。”他説:“每一次課前。我要花兩個小時認真備課。我要了解學生的進度。”

20__年4月2日,楊振寧在海南大學捐資設立“楊振寧特困優秀生獎學金”,用於資助海南大學每年20名品學兼優特困生順利完成學業。楊振寧20__年11月來海南參加中國科協學術年會開幕式時,表示自己有幫扶海南省高校貧困生的願望。以楊振寧名字命名的獎學金為每人1000元人民幣。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生,包括現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並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着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説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6

57歲的他悄悄把白髮染黑,三問蒼穹,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不懈奮鬥。出生窮苦的他是我國首位飛行時間超過100天的飛行員,連學都上不起,卻一步步從山村的放牛娃成為航天英雄。

他的人生沒有傳奇,如果有,那都是努力奮鬥出來的。

本期子牙童趣觀察帶你走進聶海勝自強不息的人生。

艱苦條件下仍刻苦學習

1964年,聶海勝出生在湖北棗陽一個偏僻的農村,他還有5個姐姐。父母是普通的農民,一家人就靠着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家中人口眾多,經常吃不上糧食,父母就去地裏撿紅薯,做成窩窩頭。

餐桌上最常見的就是雜糧,蘿蔔乾,鹹菜和大醬,尤其是大醬,幾乎天天吃,導致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的味道就犯惡心。

家中連飯都吃不上,上學更是十分艱難,為了湊夠幾塊錢的學費,父母經常向親戚借錢,可那個年代大家都很苦,親戚家也沒有錢,很多時候,聶海勝交給老師的學費是一隻活蹦亂跳的兔子。

知道上學的錢來之不易,聶海勝學習十分的刻苦,放學回家後,不用父母督促,他會自覺地按時完成作業。

家裏沒有多餘的閒錢讓他購買課後資料,聶海勝就把課本看了一遍又一遍,所有的書都被他翻到了毛邊,每頁內容都被他牢牢記在心中。

勤奮上進的他成績優異,尤其是數學總是滿分。

放牛娃內心的軍人夢

為了貼補家用,父母養了幾頭牛,全家人誰有空閒誰就去放牛。放假的時候,聶海勝就把牛牽到草多的地方,坐在牛的旁邊,暢想着自己的未來。

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軍人夢,看見電視機裏的軍人 英姿勃發,威風凜凜,他也想穿上軍裝,保家衞國。

有一次放牛的時候,聶海勝的頭頂飛過了一架戰鬥機,好奇心驅使他追趕着那架飛機,正是這一次的偶然,他堅定地想要成為一名空軍,捍衞國家的藍天白雲。

1980年,是聶海勝人生中最灰暗的一年,正在上課的他突然接到母親託人帶來的口信,説父親病重,被緊急送到了醫院。

他緊趕慢趕地跑回家,到家後見到的卻是已經離世的父親。聶海勝內心十分的痛苦,他還沒有來得及跟父親道別,可憐的父親就因為嚴重的胃壁潰爛去世了。

家裏突然失去頂樑柱,母親就肩負起父親的責任,撐起一大家子。天還沒亮的時候,母親就起牀了,餵雞、養豬、做飯、種地,夜以繼日地操勞,從不曾歇息。

看着母親佝僂的身影,他很是心疼。要是自己能為母親分擔多好呀,抱着這個想法,聶海勝偷偷輟學了,扛起鋤頭就去地裏鋤草了。

從別人的口中,母親才知道兒子輟學了,又生氣又心疼,她和老師同學一起極力勸説聶海勝,最終,聶海勝回到了課堂。

重新上課的聶海勝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他在眾多的學子中脱穎而出,成功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

學校瞭解他的家庭情況後,幫助他申請了救助金。每年假期,這位少年都會搬木材、下地幹活、裝茶葉,一個假期下來可以掙幾十塊錢。

高中上學的地方離家遠,為了省下8毛錢的車票和不磨壞母親辛苦縫製的布鞋,聶海勝赤腳趕路,60多裏的路,少年從天亮走到天黑,月光下,他的身影十分瘦削。

和聶海勝同寢的舍友,永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入睡,什麼時候起牀。寢室熄燈後,他會悄悄溜出宿舍,在昏暗的路燈下看書,早上,起牀鈴還沒響,他就不見了蹤影,早早地在教室裏背書。

成為飛行員

“時光不負有心人”,1982年,空軍到棗陽一中招人,一心想成為軍人的聶海勝踴躍報名,經歷了層層嚴格的體檢和考試,他從幾百個人中嶄露頭角,成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空軍學校的一名學員。

進入航空學校只是第一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飛行員,除了過硬的身體素質,還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憑藉着潛心鑽研、吃苦耐勞的精神,聶海勝成為了整個飛行大隊中第一個單飛的學員。

1989年,聶海勝被分配到一個空軍部隊擔任殲擊機飛行員。在部隊他仍然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態度,認真完成各項任務,可危險卻紛至沓來。

他在部隊主要的工作就是試飛新型殲擊機,試飛和飛行員的訓練並不同,要求駕駛人員必須檢測出飛機每項指標的極限值,這份工作的危險性極大,誰也不知道一架新機型存在什麼風險。

聶海勝並沒有退卻,英勇的試飛。一次試飛中,當他不斷加速向高空中飛去的時候,機艙外爆響,飛機開始極速下降,整個機艙內的温度瞬間升高。

憑藉着強大的心理素質,聶海勝沒有絲毫慌亂,他一邊向地面塔台報告,一邊冷靜地分析問題,排除故障。試了各種辦法,飛機仍然沒有向地面墜落。

千鈞一髮的時刻,聶海勝果斷做出選擇,按下了彈射按鈕,在他身後,飛機很快就爆炸了。

記憶力驚人的他在最後一刻牢牢記住了各種儀器的數據,這為研究人員改裝飛機提供了關鍵的參數。由於出色的表現,他被記三等功。

在部隊一待就是十五年,聶海勝前前後後駕駛過多種機型,飛行時長1408個小時,是中國最頂尖的殲擊機飛行員。本來以為翱翔藍天就是自己這輩子的歸宿,可更讓他興奮的任務正在等着他。

1996年,為了發展航天事業,國家從優秀的飛行員中招募航天員,聽説了這個消息,聶海勝立馬積極報名。

成為第一批航天人,三問蒼穹

選拔航天員的標準要比飛行員嚴格十幾倍,皮膚、牙齒都要檢查,憑藉着過硬的身體素質,34歲的他,成為了第一批航天人。

要想真正步入外太空,他需要不斷訓練身體,低壓氧氣艙裏的訓練十分兇險,一不小心就可能危及生命,聶海勝每次都堅持在裏面待30分鐘。

超重訓練更是要人命,彷彿有個幾十斤重的大石頭壓住了胸口,教材要求每次訓練不少於60秒,聶海勝硬生生堅持了80秒。

還有其他常人根本不能承受的訓練,他都一一扛了過來。為了讓自己能夠熟練掌握駕駛艙內的每種儀器,他沒日沒夜地背下來40萬字的操作説明。

整天待在模擬倉裏操作儀器,全部都熟練了之後,他就關燈訓練,最終練到所有動作都是肌肉記憶才肯罷休。

20__年,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向了外太空,看着浩瀚的宇宙,他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每當飛船臨近祖國的上空,他都會低頭往下看,那是最讓他牽腸掛肚的地方。

20__年,他再次出征。隊友王亞平覺得聶海勝是整個組裏的定海神針,有他在的地方,隊員就很安心,什麼都不怕。

20__年,57歲的他兩鬢已經斑白,帶着祖國和人民的期望,他又一次出征。為了看起來年輕些許,他在出發前,特意將頭髮染黑。這次航天員去太空要執行多項任務,光螺絲釘都要擰1000多個。

聶海勝,從窮苦人家走出來的孩子,憑藉自身驚人的毅力和勤懇的求學態度,一路成長為航天英雄。歷經了重重磨難和痛苦,他仍對生活抱有極大的熱忱。

當年離家到航校報到的火車上,部隊給每個人發了半斤糖果,這些糖果讓聶海勝感受到了甜蜜、光明。

帶着這份甜蜜他一路勇往直前,為祖國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他值得我們每個人致敬。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7

在過去,田徑項目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類型,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項目裏,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為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為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歎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為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為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為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洅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為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洅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裏,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着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才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蹟作文素材 篇18

按照中共華坪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安排,我參加了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活點滴寫就的人生故事,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深切地感悟到了一名普通共產黨員、一名被孩子們稱為“校園媽媽”的平凡教育工作者所彰顯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神魅力。

一、深刻領悟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蹟所彰顯的精神內涵

張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體現了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具體落實到了自己的事業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和執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樸實、真實、感人的事蹟贏得了人們對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幾個方面所彰顯的精神內涵,深刻地感動了我。

一是堅定的理想信念。用她的話説就是“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始終堅定理想信念,她熱愛黨,熱愛人民,更熱愛貧困山區的人民,為了辦好女子高中,她鍥而不捨,歷盡艱辛,但始終堅信,依靠共產黨就能辦成事,就能成就她的夢,辦一所女子高中的夢,讓無數個貧窮的女孩子圓大學的夢,她要通過培養女大學生來促進我們貧困山區脱貧,促進現代文明建設,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改變人生。

二是高尚的人生價值追求。她沒有生兒育女,卻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學生和華坪兒童福利院50多名孤兒的“校園媽媽”、“張媽媽”,她把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給了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貧困山區的孩子,讓他們分享人間最美好的親情,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她是黨的xx大代表,集“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十大女傑”等榮譽於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縣表彰,但是她沒有驕傲自滿,始終視自己為一個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價值追求銘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崗位和繁瑣的工作中。

三是博大的愛國為民情懷。她為了“改變山區母親素質和促進教育公平”,沒有一分錢的她,多方奔走、呼籲,歷盡千辛萬苦,創辦了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她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興滇人才獎”30萬元獎金捐獻給了貧困山區的丁王民小建設教學樓,充分體現了她無私的愛國為民情懷。

四是卓越的敬業奉獻精神。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平凡事業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堅守三尺講台。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盡職盡責的精神,鑽研學校教學和管理,身體力行,教學成績突出。

二、以張桂梅同志為鏡,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對照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自己感到與張桂梅同志相比,差距很大,需要加強學習,加強世界觀改造,改進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更多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一是在理想信念方面。在推進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自己往往感到信心不足;對推進貧困地區發展,改變貧困地區面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有時往往產生畏難情緒,缺乏足夠的信心。

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需要進一步改造。有時認為人生就是要出人頭地,人生的價值就是要有所作為,受人尊重,要有社會地位,這些都是沒有牢固地樹立共產黨的人生追求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表現。

三是在為民務實的作風方面。有時調查研究不夠,深入基層接地氣不夠,傾聽羣眾意見呼聲、瞭解民情、民意不夠。抓矛盾糾紛化解、抓難題突破不夠,推進工作不力。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樹得不牢,有時思考問題作決策時,考慮羣眾的切身利益不夠。

四是在敬業精神方面。創新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工作思路有待進一步拓寬,特別是面對困難和挑戰,咬定青山不放鬆,長期堅持,鍥而不捨的精神還不強,還有差距。

三、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全力整改自己的缺點

一是加強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要終堅持把政治理論學習、政策業務學習作為必修課,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不斷豐富學習內容,拓展學習領域,提高學習效率。堅持不懈地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鍊,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始終保持思想的純潔性,樹牢理想信念。

二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權力觀。正確對待權力、金錢、名利,在工作上不斷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始終保持敢於擔當的勇氣,勇於拼搏的鋭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

三是改進工作作風,為民務實清廉。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出發點,經常開展自我批評,虛心接受羣眾意見。在工作中多辦利民之事,時刻把羣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體察民情,瞭解民意,切實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四是認真負責,勇於擔當。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努力做到不變化、不頹廢、不動搖、不退縮,在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爭取等勇於擔當,特別是在當前煤炭產業發展面臨困難,一方面要保增長,一方面又要保安全、保穩定,尤其是要完成國家小煤礦關閉的任務,困難很大,任務艱鉅。更要注重研究政策和法律,並緊密結合實際,出台措施和辦法,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總之,通過學習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自己感到很震撼。一個女同志尚且能夠做到,何況受黨培養多年的領導幹部?我必須認真履行為人民謀福祉的諾言,努力工作,奮鬥、奮鬥再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