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教師節優秀讀後感:讀《關愛教師,從心開始》有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4W

以前聽到的,多的是教師春蠶蠟燭式的奉獻,多的是教師獲得了某某獎勵或榮譽;而對教師的生活,特別是精神狀態很少關注。印象裏,教師好像不食人間煙火——很少有媒體或者個人去探討教師的幸福問題。

高中生教師節優秀讀後感:讀《關愛教師,從心開始》有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理想是“讓每一個學生終生都擁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説到學生的幸福,就不能不説教師的幸福。“因為教育是一個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變得更完善的職業,而且,只有當教育者自覺地完善自己時,才能更有利於學生的完善和發展”,“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葉瀾語)。換句話説,沒有教師的幸福感覺就很難有學生的幸福感受。

在人類滾滾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教育是譜寫不完的詩篇,教育促進個體更好地發展,教育賦予人類以智慧和美德,教育賦予社會以進步的力量,教育是人類永恆的樂章。教育,應該屬於幸福。因此,教師要甘於做綠葉。也要敢於爭紅花;教師要以培育人才為榮,也要發展自己,讓自己的生命燦爛起來,精彩起來!

在我看來,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最重要的是教師這個專業適合你,你也最適合它,這就夠了。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抑或多麼無奈,我只要這個,這個最適合我——我想,你就可能獲得最大的回報和最深的幸福。用葉瀾先生的話,是從教師這一專業中獲得職業的尊嚴和內在的歡樂。尊嚴和歡樂來自何方但正是我想跟諸位交流的。

一、給自己一個夢想

1.人生應有夢

不能不説一個老掉牙的故事:三位工人正在工地上砌轉頭。有人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一個説“砌磚”,一個説“賺錢”,而第三個則自豪地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麗的房子。” 後來,第三個人成了著名的建築師,而那兩位工人一生默默無聞(並不因此否定他們的人生)。每每讀這個故事,我都覺得太像故事了,但也不得不承認,其間藴含的,正是世間最簡單的、也是最深刻的道理。用米盧先生的話就是:態度決定一切;用心理學家的話是:人的抱負層次越高、成就也越大;用文學家的話是:人活着,一定要有生活的目標(托爾斯泰語)。

人生有夢,而作為教師,要與教育的夢想統一起來。允許我朗讀一段袁衞星先生寫的話:對於幸福教育的教師來説,教育不是犧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複,而是創造:教育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師的一生不一定要幹成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它應當如百合,展開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但它應當如星辰,遠望像一盞燈,近看是一團火,當意識到生命的蠟燭在“照亮”學生的同時,也應“照亮”自己時,我們是不是應該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呢?

我很贊成作者的觀點。我甚至認為,現在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世界,“驚天動地”真的就與“平凡普通” 距離遙遠嗎?

對一位教師來説有沒有夢想,為自己設置一個長期乃至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將自己的所作所為儘可能地鎖定在這個夢想上,這往往成為優秀和一般之間的最大區別。換句話説,一位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

2.關於教育夢想的建議

一是堅持的夢想。夢想其實很脆弱,如果有100個夢想,很可能99想實現不了的情況下,開始天天打麻將。這時如果誰不打麻將,誰不得過且過,誰不滿足於因循守舊,誰就可能得到幸福,就會圓夢!

二是持續改進,iso質量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持續改進。夢想應當設置多個分階段目標。一個階段後,對自己的所做所得進行三思,明確哪些需要改進,如何改進,下一階段的目標是什麼?日本著名馬拉松運動員山本田一,曾多次獲得國際馬拉松比賽冠軍。對於自己的成功,他三緘其口。直到退役,他才道出其中的祕密。原來,每次比賽前,他都要沿比賽線路走一遍,記下每一個有明顯特徵的地方,比如,這兒有一座橋,前面是一個學校,再前面是一家商場,後面不遠又是一家醫院……這樣,在比賽途中,他就想着,經過這座橋,下面就是學校,過了學校,就是商場,然後是醫院……直到終點。山本田一巧妙地把最終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只要稍加努力就可以達到的小目標,使自己不覺得夢想與終點的遙遠。因此,我們有必要把夢想的“蘋果”放在自己努力一下就夠得着的地方,以此不斷推動、改進工作

三是全身心投入。我們都有一種體驗,當看一部精彩的小説,聽一曲喜歡的音樂,玩電腦遊戲,從事體育運動等時,你沉醉其中,而其他的一切似乎都無天緊要。《管人的真理》作者斯蒂芬博士把這種完全投入的狀態稱為流暢。據研究,流暢最有可能在工作中體驗、而不是在家與休閒時。當我們投人工作時,比如組織孩子參加夏令營,上一堂教研課,並不一定愉快,這時候需要聚精會神;但是,當這個階段結束以後,回首這個階段,我們就會從這種狀態中獲得滿足感,使我們更快樂。

四是贏得同事的理解、家長的支持和領導的關心。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夢想,有多高的能力,沒有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他的績效必然會受到影響。

五是交一批朋友。朋友的好處,當然不僅僅在增見聞,長見識。堅持夢想,往往孤獨與寂寞;真正的朋友,因有着相同的志向,而更能理解你;真正的朋友,因有着同樣的操守,而更能支持你。朋友,不但活躍你思想,激化你思維,還能給予親人、長者、領導與同事不能給予的東西。朋友不要侷限在身邊,可以從教育在線尋找、可以通過培訓活動、會議尋找。我感覺,哪個地方教育改革很活躍,那裏就一定活躍着一羣人。

六是找幾位導師。導師一般在教學經驗上多於自己,更重要的是人生閲歷長於自己。所以更多的是道路的指引和為人的影響。去年8月,我在上海聽於漪先生報告,她説: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高尚。教育活的源泉,就是教師的人格。邊上正好坐着國小語文教育專家賈志敏老師,我覺得這兩個人很相似,他們都把教育當作生命,把夢想寄寓在自己的工作中。跟賈老師共事時,常有一些小事使我深受教育。印象很深的是開學初要抓教學常規,賈老師從他的包裏拿出了好幾個作業本和日記本,這是1978年時他教的學生的作業,本子雖有些破爛了,但翻開本子,整潔的卷面,漂亮的字跡,流暢的行文,就是今天年輕的老師們都有不少差距啊!巧的是,這一批學生中有5人考了師範,現在又都在浦東做校長。賈老師藏着很多這樣的寶貝。從這份收藏,我體會到了什麼是名師,什麼叫“教5年,想50年”!

二、每一天都閲讀和思考

我有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感受,就是老師們越來越忙了。比如原先還能在學校批改作文,後來連備課都要帶回家;原先還有雙休日,後來不是被“輔導”掉了就是被“培訓”光了。人都到了永遠熱鬧忙碌的地步,怎麼還有回首來路的心情和處變不驚的心態,怎麼可能細細欣賞教育之河中激起的一朵朵浪花,去採擷教育之樹結出的一個個果子?所以,困惑也好。幸福也好,都需要時間,需要一種良好的心境來體會。這就好比去旅遊,再美風景,匆匆而過,美麗也是浮光掠影的。只有停下來,慢慢地品味,細細地欣賞,才能讓你內心的那雙眼睛看見風景。

最重要的,我以為是每天要有閲讀的時間,要有思考的時間。閲讀,讓我們歸於平靜,與偉人、名人對話;思考,讓我們穿越歲月的迷霧,錘鍊教育的智慧。

讀書的重要性,怎麼説都不覺得過。一位學者這麼説過:“我坐在這裏,就是我所看過的東西的總和,如果沒有閲讀,我將一文不值。”作家餘華説:“沒有一位作家的寫作史長過他的閲讀史。就像沒有一種閲歷長過人生一樣。”美國認為二十一世紀勞動者最重要的素質就是會蒐集和處理信息,也就是讀書。閲讀是學習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閲讀應該成為教師最重要的事情。關於讀書,我的建議是:

1.建立自己的書房

台灣作家瘂弦認為:書房在人生命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一個坐擁書城的人是最堅強的人;書房的生活就是知識、文化的生活,是最後的陣地,也是供自己調養生息的最好所在;因此在書房中工作的人,其人生最豐富。我在上海認識了一位朋友,叫朱煜。朱煜家裏有兩間房間,一間當卧室,另一間做書房,他的書真是夠奢侈。我在吳江也有一間書房,稍小一些,現在在外工作,每次看到自己的書房,才感到是真正的回家。

2.讀一些兒童讀物

我曾在《國小語文教師》撰文發表過這樣的想法,要讓學生愛書,教師就要親近學生,與學生同讀,最好“走”在孩子前面。這幾年因為自己的孩子從小班到大班,現在開始讀國小,所以也買了不少兒童書,給孩子讀,也給自己看,無形中對語文教學很有幫助。去年組織“我愛語義”讀寫活動,其中一項是給二年級國小生推薦必讀書目,我羅列的都是自己讀過的,《木偶奇遇記》《365夜故事》《柳林風聲》《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等等。我的想法是,老師帶着孩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走了一個來回,你就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書目,這份書目就是你的特色。我希望老師們通力合作,通過幾年努力,完成一份自己學校的書目,這是給孩子的精神財富。這樣的學校,永遠不怕沒有特色,學生就是你的品牌。

3.經常測覽書報雜誌

這樣做,可以瞭解信息,捕捉有價值的知識;可以獲得靈感,促進自己的教學;可以得到教益,給人生充電加油。無論讀什麼,只要有心,都會有所發現。圖片也好,文字也好,覺得有意義,今後可能有用,你就留下來。

4.名讀教育經典

看多了教育報紙和雜誌,往往眼花繚亂。這時我們就需要閲讀經典,那些經過了歲月沖刷和歷史考驗的教育著作。教育的經典至少包括了教育經典和學科教學經典。以下是改變了我的思想和行動的教育書籍要目:(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本百讀不厭的、把教育當作生命的智慧之書;(2)《學會生存》,讓你跳出教育着教育思想之作;(3)《學記》,讓我們清醒猛醒並自豪的中國經典;(4)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一個用西方教育思想改造中國教育的大師;(5)燕國材《非智力因素與學校教育》,第一個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教授的心血之作;(6)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肖川是少有的以‘“我”出現的充滿激情和思想的當代教育學者;(7)袁振國《教育新理念》,學者型教育部官員著作;(8)於永正《教誨漫記》,讓高深的理論變得親切的文字;(9)《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三位語文教育界前輩的思想精華;(10)朱作仁《國小語文教學法原理》,一位元老級教授關於國小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奠基之作;(l1)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師教學思想錄(語文卷)》,建國以來語文教學思想的精華、實踐的指南中;(12)《閲讀學新論》,一本關於閲讀、關於漢語文閲讀教學的集體智慧之作。讀這些經典,讓我在糊塗的時候,在浮躁的時候,能分清是非。看清方向;讀這些經典,更使我覺得自己的淺薄,看到自己的空虛,也讓我發現某些爭論或者爭吵的盲目自信與可笑。肖川先生在《與經典為友》一文中説:‘“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這些年,泡沫學術、短命學科、虛假的理論、換湯不換藥的改革見得多了,還是覺得‘老’的厚實、可靠。”這是説教育經典的價值。

5.找到百讀不厭的一本書

我推薦《給教師的建議》。前幾年,剛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很激動,我從來不知道教育可以這樣做,還可以這樣寫。它激活了我對教育的思考,喚醒了我對教育的激情。古人説三十而立,我是三十讀蘇氏。在閲讀的時候,常常覺得找到了一些認識的源頭。比如於永正老師認為“差生要靠讀”,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閲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又如“情境教育法”,也汲取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智慧,你看,“我帶領他們到果園、樹林。河岸邊和田野裏去。我們的‘課本’就是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太陽、樹木、花朵、雲彩、蝴蝶、各種顏色和聲音、自然界的各種各樣的複雜的音樂。我們每出去參觀一次,就把大自然的書讀上一頁。”當你領悟到這可以與情境教育聯繫起來時,你內心的激動就可想而知了。

6.四個“永遠不要”

永遠不要等有時間才閲讀,見縫插針,想讀就讀;永遠不要坐進書房才閲讀,任何地方都可以閲讀;永遠不要有用才閲讀,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是妄想;永遠不要嫌自己讀得太晚,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對女教師來説,書籍是最好的美容品;對男教師來説,書籍是自己的一張挺刮的名片,所以熱愛金庸先生的一句話:“只要有書讀,做人就幸福,”把它寫得大大的掛得高高的,當一面鏡子,每天照着自己在語文之路上前行,照着自己的靈魂不要迷路。

三、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新課程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無疑是教育的理想,如何讓每個人得到發展,我以為前提是每個教師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沒有教師的這種發展,怎麼會有學生自由而允分的發展?

1.發現自己的特色,呈錯位發展

每個教師都是獨特的,都有着別人沒有,或者別人弱一點自己強一點的潛質和本事。對善講的老師來説,不要非得學習魏書生,你完全可以多講,講生動,講得深入淺出,講得學生津津有味,聽了還想聽;你是師哥靚妹,特別適合上課的,完全就多亮相;你擅長輔導學生,一年半載就能轉變差生,能帶着好學生髮表作文、奧數獲獎,你就應該在這方面多下工夫。我希望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你自己,成為獨特的那一個。哲學家羅索説;“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每個人各盡其職,各得其所,有英雄用武之地,錯位發展可以達到這樣的目的。一所學校將因此充滿活力。

2.做研究者,教學做寫思合一

教師即研究者是新世紀對教師提出的專業要求。教師的研究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是對自己所進行的實踐及其所依據的理論的一種思考和探究;是在教學中為着教學進行的研究,最終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熟練地解決種種教學困惑,減少無效的重複勞動,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時間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

我個人所走的道路就是:教學做寫思合一。説是個人的道路。其實很多人都這樣走。我以為這就是教師的研究。這句話從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而來。

教是基礎。教師都要教;教研員要聽課,着眼點也是教。

學是構架。很多好的課,很多好的經驗,你聽聽看看,太一般了,沒有得到理論的滋養,沒有獲得提煉和昇華,就不具備推廣價值和學習價值。

做是建設。學了,理念有了;教了,實踐有了,做就是教與學的結合點。這個“做”是改進教與學,提升教與學。

思是靈魂。無論哪一方面,都離不開思。思是思考,是反思,是思緒,是思想。寫,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和化粧,不是聊以炫耀的工具,它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你教育生活和教育創造的體現。

教學做寫思,五個方面,都值得大説特説。今天單講寫。因為寫包容、促進其它四個方面。寫不能不涉及教;寫是思想積蓄和學習積累的傾吐,包含了學和思;寫是做的產物,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提出的觀點與建議。

①寫就是一種研究

寫,是教師所有工作中最自由最有創造性的。江蘇吳江的一位語文教師説:上課提高慢,上台機會不多,即使上了,還要擔心失敗,一敗下次就難説。文章不一樣,你想寫長就想寫長,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可以放着,以後請人指教;可以投稿,退稿和石沉大海都不怕,因為沒人知道你失敗了。説這話的就是管建剛。目前,他已經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等報刊上發表了近百篇文章,而且他以寫、以研究帶動課堂,已經評上了吳江市名教師,也開始到外面上課了。這説明什麼?説明“寫”也是成長的一條途徑,是切入口和助跑器。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是説給校長的,也是説給我們每位教師的。

(2)會寫一篇文章

這“一篇”指的是論文和隨筆,教育文章最常見的兩種文體。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特長選擇不同的寫的道路:思想見長的可以從論文入手;長於感性的就從隨筆着手,慢慢地摸透這些文體的性格。

一是學會寫論文。

論文追求“三有”:有價值,立足點是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有深度,起跳點是溝通教育科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聯繫;有個性,亮點在於寫出自己的思考與思想,用上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語言

我的教育教學研究起步於吳江實驗國小,從論文開始自己的研究之路。跟許多老師一樣,每年兩篇總結,不多也不少。後來我在學期初就定下要寫的文章的題目。比如1996年獲江蘇省一等獎的《班主任寫評語的藝術》一文,就是我前兩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總結。那時剛做班主任,期末寫評語的時候,感覺流行的評語不大好,自己從國小一年級到工作,十幾年裏班主任換了好多,而自己得到的評語幾乎千篇一律,都是“該生”如何如何,基本就是“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之類的字眼,最後是“希望戒驕戒躁,更上一層樓”等。這樣評,沒錯,但年年這樣,概念化,很不吸引人。所以當時我就做了一點工作,改為第二人稱,拉近師生關係。評語儘量多一些描述,多一些細節,寫得像這個學生,而不是另一個學生。當時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電視台的朋友碰到我,説我寫他們主任的女兒寫得很像。這麼着,1995年秋季,這個班我繼續帶,學期初我就決定本學期的總結就寫這方面的內容。有了這個想法,平時就多了一個心眼。如此經過一年的再實踐,經驗就很清晰了,評語一要有情,二要有益,三要有別。寫的時候很順利,沒想到獲獎了。現在想,當時無心,但很巧合地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解決問題來寫文章。我現在仍喜歡“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著文追求有用,樸實,簡練。

二是學會寫隨筆。

教育隨筆可每天寫一點,哪怕幾句話。如果説論文是“有我”,那麼隨筆的特色就是“有文”,有文采,有情感,吸引人,觸動人,打動人。蘇霍姆林斯基説:“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核式要求的官方文件,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 他進而説:“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我讀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在一個星期裏所記下的5條筆記,它們是那麼簡短,而又真實,新鮮。

如:第2條——不應過分追求直觀性。不要在兒童早已知道的東西周圍“擺滿”各種直觀手段——這會阻礙抽象思維的發展。即使教師拿一隻活貓到課堂上來,兒童對貓也不會有更多的理解。如果真的有必要講到豬,那你就得想一想,怎麼給學生講一點完全新的東西。

又如第5條:記憶力過度疲勞——是智力衰竭的原因之一。必須特別細心地對待記憶力這件嬌嫩而精細的東西。有一些思想和詞組是特別難記的。無論如何不應當使兒童的記憶力過度疲勞。當你剛剛發現疲勞的徵兆時,你就要設法給兒童變換一種不需要隨意識記的活動去做。

這樣的研究,誰都可以進行;這樣的筆記,誰都可以寫。隨筆動情,往往觸動了你,或者打動了你,激動了你,因此隨筆靈巧,隨筆講究角度和題目,講究語言的使用。沒有文采的隨筆、沒有情味的隨筆是不成功的。

三、一定要及時記錄、定時整理你的文字。

上課時,工作中,經常有些意外的東西,有些成功的做法,也有些無法處理的困惑,當時都覺得應該記下來。很多的思緒與認識,稍縱即逝,不記錄再也尋不回。一般人常有這樣的體會,讀了別人發表的文章,就會説:怎麼跟我想的一樣?可惜了,真是可惜了。每個學期,我大概可以寫10來個教後記,學生課堂表現讓我難忘或激動,不得不寫、一寫就停不下來,洋洋數千言。寫完了,趕忙批作業,趕忙找學生談話。期未有空了就整理這些零散的文字。它們中間大多是璞玉,根粗糙,光彩還沒有煥發。因此整理時,再三品味,發現亮點,讀出新意,可以在題目中突出;有時謀篇佈局不理想,也得改,一般都在5遍以上。

四、參與討論和爭嗚,參加徵文比賽。

現在,教育方面的討論、爭鳴越來越多,這可以活躍思想,可以使真理越辯越明,更重要的是,爭鳴、討論往往提供了更多機會。這些機會,平時不大容易獲得。參加徵文比賽就是給自己一點機會。我建議你參加那些不要任何費用的比賽,《人民教育》《教師博覽》就經常有這樣的活動。一方面這些比賽使你獲得的成功更真實更深刻;另一方面,這些比賽影響很大,評比更權威,更公正。江蘇的“教海探航”徵文活動以及上海《新民晚報》的“尚德杯”語文教師下水作文比賽等每年都搞,值得參與。

多年來,我深深地感到:我思考了,我研究了,我獲得了以前從來沒有的快樂和幸福。這些快樂和幸福使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興趣。這叫成功製造成功,幸福創造幸福。當然,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立足點是教育好學生。學生幸福,你做教師的才幸福。所以我覺得,我之所以要教學做寫思合一,就是為了學生快樂地學習,輕鬆地學習,有效地學習,讓每個孩子都幸福,讓每個童年都快樂。所以,我一直問自己: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你能否使他們振作?當學生興奮過度時,你能否使他們歸於平靜?當學生茫然頭緒時,你能否給予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你能否喚起他自信的力量?你能否從學生的眼睛裏讀出渴望?你能否聽出學生答問中的創造?你能否察覺學生細微的進步?你能否讓學生自己看清錯誤?你能否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你能否使學生覺得你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你能否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感受和諧的歡愉、發現的驚喜?

有的人可能要問,你這樣教學做寫思合一,不累嗎?我想借用李鎮西先生的話來回答:“有朋友問我選擇這樣的生活累不累。我回答説,邊教、邊讀、邊思、邊寫,已經成為我之為“我’主要的生存方式了,甚至已經融進了我的生命,因此很難用‘累’與‘不累’來評價了。但這種方式所支撐的生命,的確讓我感到了人生的意義、幸福與美。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寫作為我的教育事業插上了翅膀。”

還有人會問,在教學中不斷地讀和寫,不斷地反思,就能成功嗎?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大意是:人反覆做什麼事,他就是什麼人。成功怕你重複,你重複必然就會贏得這個成功。重複做漢堡的人,是麥當勞;重複炸雞塊的人,是肯德基。重複教託福的人,是俞敏洪。自然,惰性也怕重複,重複惰性的人,就是懶惰的人,而懶惰的人,肯定是失敗的人。

請你相信自己: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覽種下去,收穫的將是一種性格;一種性格關係到一個人的命運;當你有了責任心的性格,你就會收穫一個金色的人生。

愛因斯坦説過:“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些留下來的就是教育。”這些年,我走了一些地方,換了幾個崗位,現在把留下來的東西講出來是否有意思、有趣味、有價值,我不敢奢望,但我希望能在這個過程中引起你的思考,引發你的遐想——哪怕是一點點,我都覺得滿足了,都讓我覺得幸福。謝謝了,謝謝你們分享我的認識和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