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69K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 篇1

4月26日,縣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共赴蒙陰、臨沂進行黨性教育。在蒙陰,參觀了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聽取了革命先烈為解放事業英勇鬥爭、沂蒙老區人民踴躍支前擁軍的事蹟講解,重温入黨誓詞。在臨沂,參觀了沂蒙革命紀念館,感受沂蒙精神,踐行羣眾路線。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精選5篇)

一路行來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用心領略這片紅色土地的精神風貌,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着,被革命前輩不怕艱苦、不畏艱辛、無畏犧牲的精神感動着,被沂蒙精神激勵着。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都深深地打動了我。通過一路看、一路學、一路議、一路思,我感到收穫很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刻體會了“沂蒙精神”

全面深刻地領會了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共同創造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戰天鬥地、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的沂蒙精神的豐富內涵。深切感受到,沂蒙精神深深根植於沂蒙大地,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我們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始終是凝聚和激勵沂蒙以及山東全省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昂揚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是加深了對羣眾路線重要性認識

在老區人民用乳汁救傷員,最後一粒米當軍糧、最後一塊布作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歷史回顧中,深刻認識

到人民羣眾是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克敵制勝的力量源泉,感受到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密切的黨羣關係以及軍民魚水深情,體會到人民羣眾堅定不移跟着共產黨走的忠貞信念,領悟到人民羣眾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發揮的偉大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眾根本利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進一步強化了黨性意識、增強了黨性觀念

通過重温黨的光榮歷史和革命先烈艱苦奮鬥的歷程,深切感受到黨性在廣大人民羣眾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心靈受到強烈震撼,黨性得到極大鍛鍊。深深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生長在和平、安定的環境裏,一定要繼承革命先烈不怕困難、奮勇爭先的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宗旨,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性光芒在實踐中閃耀,積極展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風采。

緬懷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傳承歷史,是為了實現科學地發展。 通過這次傳統教育,我感慨頗多,收穫頗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把沂蒙精神內化為對工作的動力,認真踐行羣眾路線,不斷加強學習,增強黨性修養,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 篇2

6月26日至28日,為了鞏固黨的羣眾路線教育活動成果,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在院黨總支的組織下,赴沂蒙紅色教育基地進行了參觀學習,體驗紅色精神,緬懷革命先烈。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追憶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歷程,在莊嚴的孟良崮戰役紀念碑下重温了入黨誓詞。在大青山革命遺址,重讀民族抗戰的光榮歷史,回顧了抗大1分校及中共山東分局、省戰工會、第115師等機關近6000名非武裝人員同沂蒙人民一道在反掃蕩中建立的豐功偉績。在中國紅嫂革命紀念館,聆聽紅嫂感人事蹟講解,感受濃濃的軍民魚水之情。

在沂蒙革命紀念館,深刻感受黨和人民軍隊為了沂蒙人民大眾的翻身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沂蒙人民義無反顧跟黨走,捨生忘死投身革命鬥爭,山東黨政軍和沂蒙兒女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培育形成“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形成過程。在黨的羣眾路線主題教育展覽館,再一次對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羣眾觀,始終與人民羣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和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繫,形成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羣眾路線,贏得了億萬人民的衷心擁護,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凝聚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力量,開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的征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兩天的學習,通過邊參觀、邊聽講、邊領會、邊思考,深知今天幸福中國的來之不易,深知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理論和經驗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深知密切聯繫羣眾、堅持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保持黨同羣眾的血肉聯繫水乳交融的重要性,心靈深處產生了震動,形成了共鳴。

只有真心為了人民,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支持;只有緊緊依靠人民,才能戰無不勝,取得革命和建設的成功。中華民族從事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崇高事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與探索,甚至血的代價。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堅定不移地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充分地動員羣眾、組織羣眾,才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如果脱離了羣眾,沒有凝聚羣眾的力量,我們的事業將會遭受更大的挫折與挑戰。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山東戰場的關鍵一戰,來之不易的勝利中凝聚了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與無私奉獻,是‘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最好註釋。在學習中,我們才得知“紅嫂”是一個英雄的羣體的代稱,用乳汁救傷員的明德英、方蘭亭只是這個羣體中的典型代表。

1941年冬,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沂蒙根據地馬牧池鄉橫河村。日本鬼子對沂蒙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突然被日軍包圍。激戰中,一位年輕的戰士身負重傷突圍,踉踉蹌蹌地向奔來,身後跟着一羣追擊的鬼子。明德英是橫河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從小聾啞,當她發現八路軍傷員危急時,立即掩護他躲進一座空墓,然後用樹枝蓋好。鬼子趕過來,圍着墓轉來轉去,就是不見八路軍戰士的影子。

鬼子讓明德英找出八路,她順手向西邊指了指,鬼子便向西山追去了。見日寇走遠,明德英便急忙將小戰士揹回家。這時,傷勢很重的小戰士已經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當發現他嘴角乾裂,呼吸困難,急需用水時,明德英毫不猶豫地解開衣襟,將奶水擠進了戰士的嘴裏。小戰士終於甦醒過來,明德英又急忙用鹽水為他清洗傷口,並把家裏僅有的老母雞殺掉,熬成雞湯給傷員滋補身體。半個月過去了,在明德英的細心照料下,小戰士終於痊癒,重新回到了部隊。1940年,方蘭亭看到八路軍戰士生活困難、忍飢挨餓,偷偷將親生女兒賣掉換了20斤糧食做飯給戰士們吃。戰士們得知後,無不為之落淚,紛紛湊錢將女孩贖回。看到這些真是的感人事蹟,是對心靈的震撼和洗禮,是對黨和人民無比熱愛與尊崇。有了這樣的黨和人民。我們的事業將無往而不勝。

發揚沂蒙精神,推進科研工作。“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沂蒙人民以其高尚純潔的奉獻精神,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軍隊無限熱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演繹着“軍民一家親,幹羣一家人,永遠跟着黨走,不怕犧牲、無私奉獻、同仇敵愾”的沂蒙亮點。

我們要把沂蒙精神的洗禮內化為對羣眾的尊重和愛戴,開拓奮進,無私奉獻,把滿腔的忠誠和精力用到愛護羣眾、服務羣眾中去。我們的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新的階段、面對新形勢下的今天,廣大科研人應以沂蒙人民為師,以沂蒙精神為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羣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各項要求,要把個人成長的“個人夢”、農科院發展的“農科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起來,加倍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工作生活環境,立足本職、腳踏實地、甘於奉獻、勇於擔當,一心一意謀科研,聚精會神求進步,全心全意為三農。對全院工作而言,就是做到堅持三個面向不跑題、深入農業一線不走調、紮實做好“科研立院、項目興院、人才旺院、機制活院”四篇文章,不斷增強我們科技創新的動力、能力和活力。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力,攻關、轉化和服務,集中精力抓好抓實抓出成效。二是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學科、平台、條件、人才、團隊,培育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站在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我們的優勢發揮到儘可能好。三是增強科技創新活力,加強機制、文化建設等,着力提高我們的軟實力。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 篇3

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和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教學點,我們重温黨的光輝歷史,接受現場教育。革命先輩的精神和事蹟,讓我們又一次接受了精神洗禮,深刻感受到黨的根基在人民,我們生長和工作在新時期的年輕黨員,要學習革命先輩精神,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位於山東臨沂境內的沂蒙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光榮的紅色根據地。自1938年起,黨中央陸續排黨政軍進駐沂蒙山區,開闢抗日根據地。

革命先輩在沂蒙山區建立了各級組織,深入發動組織羣眾,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團結帶領當地人民,同仇敵愾,拋頭顱、灑熱血,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革命先烈們用生命和獻血染紅了八百里沂蒙大地,也為我們新時期成長的年輕黨員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抗戰時期,黨的領導人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時刻身先士卒,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中始終將人民利益擺在首位,為廣大勞苦大眾謀取福利,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因此與人民建立了深厚的雲水情誼。

如陳毅同志説,我們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羣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百萬民兵、紅嫂羣體,先進楷模的感人舉動和老區人民的集體貢獻,共同撐起了革命事業的成功。“一切為了前線”的沂蒙精神,沂蒙人民為抗日和革命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口號和實際行動,都是人民戰爭的光輝榮耀,也是黨和人民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

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當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人民對黨的軍隊的無私付出,是對黨為人民全心全意服務的充分認可和真情迴應,這種從革命時期開始不斷培養的深情厚意和血肉聯繫也是黨擁抱青春活力的力量源泉。“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羣眾的自覺行動”,這是我們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要始終堅持的羣眾路線。

老區新貌的現實觀感:用實際行動,走羣眾路線

沂蒙精神在人民羣眾的全面建設中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成熟。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沂蒙人民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改造自然,建設家園,使整個沂蒙山區成為60 年代全國農業先進地區之一。

為了免除洪澇之害,按照國家規劃,沂蒙山區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庫和上千座小型水庫,40多萬庫區移民為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28萬畝肥田沃土,但沂蒙人民不計報酬,顧全大局,鍥而不捨,默默奉獻,繼續發揚了革命精神和拼搏精神。可以説,建設時期的沂蒙精神,是與黨的方針政策分不開的,是當時全國人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縮影和集中體現。在臨沂市羅莊鎮、平邑縣九間棚村、沂南縣日用玻璃廠等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的新典型的帶動下,臨沂1995年在全國老區中率先實現了整體脱貧,20xx年,成為山東乃至全國中型城市發展的一面旗幟。臨沂批發城聞名全國,位居全國綜合批發市場第二位,成為魯、蘇、豫、皖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名副其實的中國物流之都。20xx年臨沂市榮獲中國最高城市稱號“全國文明城市”,20xx年成為中國首個水生態文明城市,20xx年臨沂市城市文明程度指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均獲全國地級城市第一名。

改革開放時期的沂蒙精神和老區建設成就,是與黨的路線方針密不可分的,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時期的沂蒙精神;同時,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也不斷推動着沂蒙精神的發揚和臨沂建設的成熟。習在臨沂視察時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老區的支持,形成促進老區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對老區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對百姓訴求的積極迴應,對人民福祉的不斷追求,是我們黨也在新時期用實際行動繼續踐行羣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在臨沂老城新區的觀感,在城建展覽館的學習參觀,都讓我們為老區嶄新面貌的顯示成就所震撼,同時也對黨在新時期的羣眾路線實踐有了更具體的理解。習在人大會議上説,“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迴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勞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就是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在新時期的具體體現。而我們每一個基層黨員幹部,也應當在現實的工作中,踐行黨的羣眾路線,關心廣大羣眾和服務對象的利益和訴求,用我們的工作為羣眾謀福利,用我們的工作成績向人民遞交滿意的答卷。

體驗活動的鍛鍊思考:促自身修養,帶青年成長學習考察期間,黨校為我們安排的教學內容還包括了推獨輪車、挑扁擔送軍糧、登孟良崮戰役頂峯等體驗活動。在這些體驗式教學活動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身體上的鍛鍊,更是思想上的錘鍊。獨輪車看似簡單,推起來卻有技巧,一副扁擔初試覺得輕鬆,跑完全程卻感到吃力。只有五百多米海拔的孟良崮山頭,有從外部看不到的曲折陡峭的一面,讓我們體會到“身體是革命本錢”的含義。登山過程中,可以看到一心衝刺的運動健將氣喘腿痠,也可以看到緩步不停的柔弱女生率先登頂,讓我們體會到比天賦能力更重要的是方法和精神。

此外,在推車、挑擔和登山的過程中,同學間的互相關心和幫助,也讓大家都感受到團隊大於個人之和的意義和感動。我們每一個同學,從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自身經歷,得到了不同的思想啟迪。 山東臨沂的學習考察帶給我們的收穫和啟示是全面而深遠的。在學習革命先烈和老區羣眾的紅色精神的同時,我們對深入理解和如何踐行黨的羣眾路線有了更直觀、更具體的認識。同時,我們也對自身優勢和不足有了更多反思。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我們應當不斷錘鍊自身黨性修養,提高自身工作能力,發揮我們作為年輕黨員的青春能量,做好青年的組織者和服務者,用我們的言行舉止和工作實踐,為青年播種夢想,引領青年堅定地跟着黨走中國道路。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光榮傳統,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找準自身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組織動員廣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為實現中國夢添加強大青春能量。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 篇4

8月20日,觀看了沂蒙黨的羣眾線路教育基地宣傳片《氣力》和電影《臨沂六姐妹》,又一次遭到心靈上的洗禮。深深地感悟到戰爭年代黨羣、軍民血濃於水的關係,進一步瞭解了人民羣眾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對黨的羣眾線路這一根本線路重要性的熟悉進一步增強。在艱苦卓盡的革命鬥爭實踐中,以沂蒙、膠東和渤海等根據地為代表的山東各地廣大幹部羣眾,在中國我黨的堅強領導下,逐漸砥礪構成了以愛黨愛軍、開闢奮進、艱苦創業、忘我奉獻為主要內涵的沂蒙精神。

愛黨愛軍是沂蒙精神的靈魂,展現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態度堅定、方向明確、尋求執着的崇高政治信仰;開闢奮進概括了沂蒙人民尋求進步、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意識,是沂蒙精神的永久主題;艱苦創業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體現了沂蒙人民不管在甚麼困難條件下,都能自食其力、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精神風采;忘我奉獻,概括了沂蒙人民保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於奉獻的價值取向,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精神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誕生於革命戰爭年代,發展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沂蒙人民在長時間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構成的先進羣體意識,具有濃郁地方色採的時代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集中體現了山東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風采,生動展現了我們黨、軍隊同人民羣眾的魚水友誼和血肉聯繫,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山東人民特別是臨沂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瞭解沂蒙精神的發展變化,深入掌控沂蒙精神的基本內涵,宏揚沂蒙精神,有助於我們同一思想,同一熟悉,振奮精神,對全面貫徹黨的羣眾線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下面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宏揚沂蒙精神。

1、宏揚沂蒙精神,要堅定主義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相當重要,它是一種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堅定的主義理想信念是中國革命得以成功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是沂蒙精神的靈魂。歷史證明,中國革命的成功革命需要堅定的主義信念,建設一樣需要堅持主義理想信念。作為一位黨員,宏揚沂蒙精神,就是要牢固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腐蝕;就是要知難而進,勵精圖治,為建設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終究實現主義偉大理想奮鬥畢生。2、宏揚沂蒙精神,要努力踐行黨的羣眾線路。先進性是黨的生命線,是黨得到廣大人民羣眾信任和擁戴的根本條件,是黨執政的基石和發展的根本,是黨的建設和全部工作的永久話題,失往先進性,失往人民的信任和擁戴,必將亡黨亡國。

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夠愛黨愛國、艱苦創業,黨之所以能夠在沂蒙人民中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凝聚力、戰役力,根本緣由就是中國我黨具有先進性,真正代表了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好、貫徹好羣眾線路這根本工作線路,把人民羣眾的利益作為黨的行動的動身點和落腳點。

作為一位黨員幹部,要全身心腸投進到正在展開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往,依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要真正把自己擺進往,認真剖析自己,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確保活動不空、不虛、不偏。要本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精神,焦距作風建設,集中解決本身存在的情勢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等四風題目,到達加強黨性鍛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進一步轉變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目的。

沂蒙精神黨性鍛鍊感悟 篇5

沂蒙山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保留了大量革命遺址,成為今天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今年,恰逢建黨90週年,我跟隨縣委領導赴沂蒙革命老區 “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親身體驗式現場教學活動。老區一行,雖只有短短兩天時間,但同行的許多同志都表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得到盪滌,精神得到昇華,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紅色之旅、感動之旅、收穫之旅。

一、紀念館裏再現驚心動魄的孟良崮戰役

早上7點鐘,我們的車踏上了奔赴革命老區的征程。近段時間來,同事們都非常忙碌,能有這次機會相互交流,都感到十分興奮。

經過2個多小時的行程,9點四十分左右我們才到達了地處蒙陰縣的孟良崮戰役紀念館。該館於20xx年紀念孟良崮戰役勝利60週年新落成,整個外形是兩個紅色的三角形戰旗,兩個戰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頂山形,共二層,高度為19.47米,象徵着孟良戰役發生在1947年。走進紀念館,才看到粗糙的紅色外牆上,嵌滿了成千上萬顆子彈,這粒粒子彈,似乎在訴説着63年前那場戰爭的慘烈。

進入館內,一幅幅圖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一組組雕塑,在解説員的動情解説下,彷彿把我們帶回到那個炮火紛飛的年代。 1947年4月,蔣介石在對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受挫的情況下,轉而對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發動了重點進攻。我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十個縱隊和大批的地方武裝,以壓倒一切的氣慨,以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鬥,將國民黨素有“王牌師”之稱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殲於孟良崮山區,該師師長張靈甫亦被擊斃,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後來

小説《紅日》的歷史題材。此次戰役扭轉了當時的華東戰局,拉開了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序幕,對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

解説員把我們帶到了紀念館後面的山坡上,只見山坡上密密地排滿了一座座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銀色五星的墳塋。解説員介紹到,在那場戰役中有五千餘名英烈長眠於這塊英雄的土地上,他們犧牲時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20歲!多麼鮮活的生命!回想我們20歲時,風華正茂,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按常理,他們的生命似乎沒來得及展開,但他們卻用自己最短促的一生,用一腔熱血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歷史上綻放出朵朵耀眼的火花。

墳塋靜靜,松柏肅穆,訴説的是一段歷史,感悟的是一種品質,傳承的是一種精神。烈士們那種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的品質,那種雖犧牲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不依然是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嗎?

在參觀過程中,有座陳若克烈士墓吸引了同事們的目光,因為與他一起埋葬的,還有我們最小的一位烈士,陳若克烈士的剛出生的女兒。墓碑的撰文詳細介紹了她們犧牲的經過,我聽得眼圈發紅,既為他們的犧牲趕到深深地悲痛,也更加激起對敵人的憤恨,燃起了要好好工作,報答祖國,建設強國抵禦外敵的堅強決心。

二、小山村裏重温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

午飯後,我們又驅車趕往沂南的“紅嫂革命紀念館”。在途中,放眼望去,山嶺連綿,梯田盤繞。山上的職務正恣意綻放着自己的青翠,耳邊不覺迴響起“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浪,一陣陣歌聲隨風傳”的經典旋律。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紅嫂革命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這裏的教學老師向我們介紹説:馬牧池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解放戰爭時期更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而紀念館所在的常山莊村,不僅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而且至今仍保持着戰爭年代歷史風貌。尤其隨着電影《沂蒙六姐妹》、電視劇《沂蒙》等多部影視劇的播出,讓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僻小山村搖身變為沂蒙山的“好萊塢”。自20xx年,沂南縣又以整個常山村為展示場地,以沂蒙紅嫂這一羣體為展示主題,整合沂蒙紅色資源,開闢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紅色革命基地,現已成為我省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鍊的重要現場教學基地之一。

我們在現場教學老師的帶領下,順着一條石板巷走進了這座曾經歷過炮火紛飛,見證過沂蒙人民英勇支前,譜寫過沂蒙軍民魚水情的小山村。沿着曲折小巷,兩旁幢幢石頭砌成、茅草披頂的老屋,訴説着百年古村的歷史滄桑。

當我們走進一座農家小院,一尊年輕婦女一手攙着傷員,一手掀開衣角用乳汁救護的銅像,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來訪者。這就是“紅嫂”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的在現。明德英一名普普通通的沂蒙女性,1941年冬,大批日偽軍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村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一名小戰士在突圍中身負重傷,被明德英機智救下,當搜捕的敵軍走後,小傷員因失血過多,已處於缺水休克狀態,在周圍沒有水源的情況下,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毅然用乳汁救活了傷員。隨後,她和丈夫精心照料十數天,最終使其康復歸隊。

1961年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故事,創作了短篇小説《紅嫂》,後被改編成現代京劇《紅嫂》搬上了首都舞台,此後“沂蒙紅嫂”作為一個具有地理標誌性特徵的名稱便聞名天下。明德英作為“沂蒙紅嫂”的生活原型,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愛戴。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在探望她時,題詞“蒙山高,沂水長,好紅嫂,永難忘。”

進入茅草屋內,牆面展板上幾位老大娘正盤腿坐在一老碾上,笑吟吟的看着來往的人羣。老師向我們介紹説,這就是著名的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老區湧現出的女性英雄羣體。在那個戰火紛飛歲月裏,她們起早貪黑地為軍隊烙煎餅、逢軍衣、做軍鞋,顛着一雙小腳,在崎嶇的山路上抬擔架、救傷員,推小車、送軍糧。當時只有20歲上下的她們,面對國家民族的災難,義無反顧,衝破世俗,勇敢擔當。眼前的照片拍攝於她們的晚年,歲月在這些當年的大閨女小媳婦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我們仍能從老人們淡然的微笑中讀出當年的那份從容、堅韌和剛毅。面對這樣偉大女性,怎會不叫人肅然起敬?

現場教學老師帶着我們走進另一家小院的茅屋內,一幅“火線橋”的油畫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油畫的主人公是以李桂芳為首的32名婦女。1947年孟良崮戰役打響後,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當時河上沒有橋樑,青壯勞力又都上了戰場,家裏只有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裏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當主力部隊通過後,這些在河水中挺立近一個小時姐妹們累倒在河灘上。她們當中有的已經懷有了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身殘疾。講至此,老師哽咽了,我們好多同志也兩眼含淚。

曲折的石板小巷連着一個個農家小院,每一座茅屋內的塊塊展板、幅幅圖片,都記錄着那個年代的沂蒙女兒對黨、對人民軍隊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愛:有用自己六歲女兒為戰士們換口糧的大嫂,有為照顧公婆讓未婚夫在前線安心作戰而抱着大公雞拜天地的新娘,一位永遠的新娘,因為她從未把新郎盼進家門……一個動人的故事感染着、打動着所有的參觀者,淚水和着雨水在人們的臉上肆意流淌。

最後,我們沐浴着細雨來到村中大戲台,偉大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老師,用極樸實的語言追憶着奶奶王換於和母親張淑貞勇於撫養革命後代的英雄事蹟。

於老師介紹説,奶奶王換於出生於一貧苦農民家裏,因為是女孩子,直到出嫁也沒有自己的名字。19歲嫁到馬牧池鄉東辛莊於家,兩姓合在一起,被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奶奶性格直爽、 辦事幹練,思想也比較先進,逐步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入黨時,需要有名字才行,當時一位幹部就説,既然你是餘家用兩鬥穀子換來的,就叫王換於吧。年過半百的奶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有了自己的名字。不久,她被選舉為村婦救會長和艾山鄉副鄉長。

當時,面對日寇的瘋狂掃蕩,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首長徐向前到了東辛莊。由於戰亂磨難,部隊幹部的孩子都很消瘦,奶奶就向徐向前建議説:“這樣下去不行,得給孩子找奶孃。這樣既能很好地照料孩子,打起仗來也好掩護。”

於是,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奶奶帶着俺娘和俺嬸子辦起了戰時部隊機關託兒所。第一批轉來了27個孩子,最大的七八歲,最小的生下來沒多少天。那時候,大人們都吃不飽,也沒有多少奶水喂孩子,許多孩子體質很差。奶奶和俺娘就挨村挨户地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她們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需要哺乳的孩子送去撫養。當時,俺娘和俺嬸子也正在哺乳期,在撫養自己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這些孩子,奶水已不夠吃。奶奶對她們説:“這些孩子是革命的後代,咱的孩子吃粗的,把奶留給這些孩子喝吧。”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戰時託兒所的孩子們在奶奶及其家人的精心呵護下,得到了健康成長,而奶奶則有4個孫子先後夭折了。其中俺大哥當時都7歲了,已成為大人一個小幫手了,一次為躲避敵人“掃蕩”,淋了雨,又受了驚嚇,開始發高燒,由於大人都忙,沒人顧得上他,結果轉成肺炎,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無私的愛換來訴不盡的情。建國後,一位位當年喝過沂蒙母親奶的“孩子”,來到她的面前都是長跪不起,一聲聲母親的呼喚,一行行相思的淚水,灑在了當年曾經養育過他們的故土上。

於老師的講述質樸得如同漫山遍野的沂蒙山山石,但裏面藴含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聽眾。自己要不是因為與同事在一起,定會失聲痛哭。

這就是沂蒙紅嫂,這就是沂蒙母親。在這些平凡偉大的女性身上,彰顯着沂蒙人民深厚的愛黨愛軍情懷和人性之大善大美!

三、返程途中談見聞説體會話感悟

帶着感動,披着雨絲,我們登上返程車。一天的參觀學習雖然短暫,但心靈所受的震撼卻讓每一位同志感慨頗多,收穫頗多,大家不無感歎地説:這次黨性教育活動確實深受啟發、備受教育,不虛此行。

這是一片英雄輩出的大地,這是一塊壯懷激烈的熱土。憶往昔,巍巍沂蒙山高聳起沂蒙人民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説着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看今日,那段戰火紛紛、艱難困苦的歲月已漸行漸遠,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出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卻永駐人間。這種精神,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人傳遞的精神火把,是一個民族永生的精神財富!

大家紛紛表示,要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弘揚革命精神,牢記歷史使命,增強黨性修養,永葆艱苦奮鬥的作風,加強學習、全面提升自身素質,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為黨的幹部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