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的導遊詞(精選1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85K

靈山的導遊詞 篇1

各位朋友:

靈山的導遊詞(精選10篇)

大家好!歡迎到古靈山景區參觀遊覽,我是導遊,相信我會陪您度過一個美好愉快的靈山之旅,靈山導遊詞。

古靈山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佳文化旅遊景區,古靈山風景區是電視劇《封神榜》故事發生地,是殷紂王降香、女媧修真處,文化悠遠,景色逸人。主要由一像、一宮、一洞、一花、一湖、一谷、五泉、五峯構成。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開篇第一章“殷紂王女媧宮降香”指的就是古靈山女媧宮。古靈山風景區位於淇縣縣城西北8公里處,遊覽面積18平方公里,因殷商時期建寺而古,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據明代《淇縣誌》記載,南北朝樑普通年間,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達40餘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也曾在此修行主持。《尚書》、《淮南子》等作品中記載,古靈山是遠古時代傳説人物女媧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修真地,而在西山峭壁,還巍然矗立着一尊自然形成、鬼斧神工的女媧峯,另外還有女媧宮、古佛洞、醒目泉、祖師銅頂、靈光閣等景點,景緻獨特,耐人尋味,藴含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接下來我們可逐一參觀遊覽,需要時間大約三個小時。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女媧廣場,眼前這尊高十三米的花崗巖雕塑,就是女媧託石補天的形象,她分為前後兩部分,咱們現在看到的正面部分是女媧補天的形象,背面也就是後面那部分則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女媧雕塑的底座由三層平台構成,第一層平台是石雕十二生肖,女媧煉石補天,捏土造人,被稱作是人類的始祖、共同的母親,這十二生肖便代表了華夏億萬有情兒女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踏上第二層平台,大家看到的是玄妙無比的八卦,象徵着女媧法力無邊,神祕莫測。向東走,我們可以看到這裏有一幅浮雕,上邊生動描述了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四個遠古時代的人物場景:盤古開天劈地、隧人氏鑽木取火、女媧託石補天、后羿射日。來到北邊,您抬頭看到的是女媧捏土造人的形態,相傳女媧在捏土造人時感覺用手捏的速度太慢,便急中生智,折斷了身旁的一根柳枝蘸着泥漿往外甩人,但在甩的過程中難免用力不勻、磕磕碰碰,所以就形成了現在世界上的殘疾人,而女媧先前用手捏的那部分人便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的貴族階層,柳枝甩出來的則成為了平民百姓。是啊,女媧創造了世界,創造了萬物眾生,被稱為人類共同的母親,而古靈山主要突出的又是女媧文化,所以古靈山又被稱作是“母親山”。再向西走,大家請看這幅浮雕:紂王降香女媧宮。提到紂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古典文學名著《封神演義》,在這部作品中,很多章節您都可以看到“朝歌”這個名字,這裏的朝歌就是現在的淇縣,它是殷紂王早年執政時期的都城。而這幅浮雕上,便生動再現了紂王當年慕名女媧之靈氣,親率文武百官以及八百御林軍、三千鐵騎前來古靈山女媧宮降香的盛況。關於當時降香的具體情節,呆會兒女媧宮咱們再細説端詳。這邊請。

一直以來,古靈山以“古、靈、美”而著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朋友到此觀光遊覽。提起“古”,主要是創建年代古老久遠,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滄桑;提起“靈”,則是由於這裏因女媧世代神佑而靈,來此是求財必發、求官必升、求子必靈、求福必驗,可以説是求啥應啥;而提到“美”,咱們的眼睛也可以逐一發現體會,是啊,這裏羣峯聳翠、山水相映,的確可稱為“人間仙境”,所以也難怪女媧也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修行呢!而且,明嘉靖年間縣令于慧遊覽到此,總結出了著名的“靈山十景”,像“危巖少進、羣峯聳翠、列柿流丹、一徑蓬壺、半巖風雨、九天鳴佩、巨崖走蛟、雙劍橫秋、東海龍吟、西山虎嘯”,也無不描繪出了這裏引人入勝的景緻。

的確,這裏不僅有人文景觀女媧雕塑,自然景觀也令人讚不絕口。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接下來,站在這個特定的位置,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看對面西山峭壁上突出來的部分,就是古靈山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女媧峯。這是一自然形成的景觀,高70餘米,與現在山東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漢代女媧神像極為相似。大家可以看到,她的鼻子向外突出,下巴微微上翹,臉部輪廓非常形象,胸前長着一棵草,好像胸花一樣非常別緻。而且,她高高挽起的髮髻後邊,還揹着一個小揹簍,好像在揹着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親切,而頭上那把保護傘,也在日復一日地甘心情願為女媧遮風擋雨。只不過,儘管如此,女媧的面部表情依然是那麼的端莊肅穆,沒有咱們想象中的母性的慈祥和和藹可親,為什麼呢?這還得從殷紂王説起了。咱們邊走邊聊。

大家非常熟悉的電視連續劇《封神榜》第一集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為全劇中的紂王形象定下了一個基調:紂王到女媧宮降香,見到女媧雕像姿容俏麗、栩栩如生,便隨即在女媧宮的粉壁上題下了一首風流詩褻瀆女神,最終卻因此而落了個國破家亡的可悲下場。這部演繹作品,把紂王描寫成了一個驕奢淫逸、殘忍暴戾的昏君,致使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錯誤的理解了殷紂王。其實,真實的殷紂王並非只是這樣一個簡單的角色。眼前的這塊碑刻向大家簡單介紹了紂王以及紂王到女媧宮降香的經過。紂王從繼承王位到兵敗自殺,共在位52年,一生中的前半期他曾是一個志向遠大、統治賢明的君主。司馬遷的《史記》這樣記載紂王,説他“資便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説”,在他的統治下,殷商曾是一個先進富庶的強大帝國,紂王曾親自統兵出征,平定東夷,使中原的疆土,開拓到遙遠的淮河和長江流域,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傳播到尚未開拓的蠻荒的南方,進而推動了古代中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融合。所以,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貢曾説:“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焉------”意思是説紂王的功績比他的錯誤要大的多,近代史學家、大文豪郭沫若也曾這樣評價紂王説“統一神州賴此人”,今天的淇縣仍然流傳着許多關於紂王建功立業的傳説,他也應該和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君王一樣,是一個功過摻半、功大於過,應該得到人們客觀評價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統治者像紂王一樣,在建立了非凡的文治武功之後,卻淪於荒淫暴戾,最終走向毀滅。

在《封神演義》這部演繹作品中為紂王后半生種下禍根的就是刻在石刻上的這首詩:“鳳鸞寶帳景非常,本是泥金巧樣粧。曲曲遠山飛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帶雨爭妖豔,芍藥籠姻騁媚裝”。原本,女媧的博愛仁慈、傳神絕美教化德澤了百姓眾生,也裝扮了古靈山的俊山秀水,所以也難怪殷紂王遊覽到此時情不自禁作詩吟唱,但是,他不該生出“但得妖嬈能舉動,取回長樂侍君王”的輕薄臆想,也正是這最後兩句感歎,使這個放蕩不羈、輕浮多情的君王惹了禍端,一向慈悲為懷的女媧惱羞成怒,仰天長歎,一怒之下派出狐狸精,魂附烈女蘇妲己身上,進而迷亂無道昏君,最終導致了百年成湯基業毀於一旦、商代王朝大廈崩傾的悲慘結局。也正因為如此,女媧走出了行宮,來到西山山巔,千百年來站在那兒櫛風沐雨,看人間真善美、觀世間假惡醜,保佑着後代子孫的延嗣安康。所以也難怪咱們剛才看到的女媧峯神情那麼獨特呢,真可謂端莊中略顯慈祥,肅穆中透露着和藹,剛毅還夾帶着無奈。《封神榜》作為一部演繹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慢慢地形成了現代人對紂王的誤解。紂王之所以落得這樣的可悲下場,可以説既是他人造成的,也是當時的歷史和體制造成的。

這裏就是女媧宮。裏邊供奉的分別是女媧和伏羲。女媧是我國遠古傳説時代母系羣團或氏族的著名首領之一。最初記載女媧名字的典籍有:《楚辭》、《禮記》和《山海經》,這些都是戰國或秦漢時代的論著。女媧和伏羲二名並稱則始於西漢《淮南子》。

相傳女媧、伏羲後來來到崑崙山結為夫妻,成婚育子繁衍人類,其族人逐漸壯大。後來,這個部族擴展到古冀州,居於“雷澤”邊的洪洞一帶,這個就稱為“女媧”部族。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傳説,女媧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還曾經遺留在人間兩塊奇石,一塊化作了《紅樓夢》裏的賈寶玉,另一塊就遺落在了古靈山,成為了古靈山的鎮山之寶--五彩神石。這塊石頭是1998年陰曆三月十五日,女媧生日那一天在女媧峯峯頂上發現的,而在這裏,還有一首詩:未遇補天滯人間,盛世淡粧立庭前。靈性本是自然美,春夏秋冬對雲煙。可以説對五彩神石描繪的淋漓盡至,相信您讀過之後也會對五彩石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大家請看,這塊石頭的左半部顏色明亮而右半部則相對較暗,中間這條線被稱為陰陽分界線,它把這塊石頭分為兩部分,發亮的這塊代表陽間,而發暗的這半部則代表陰間,石頭正中有一老者,面部輪廓形象逼真,眉毛、眼睛、鼻子、嘴巴清晰可見,頭後飄起的長髮則將陰陽兩界連接。據《百神圖》考證辨認,這就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像下方是一位頭戴王冠的女性形象,她就是王母娘娘。玉帝像上方有一白鬍子老頭為南極仙翁,如果把仙翁眼睛下方的部位看作是一金冠的話,咱們還能看到頭戴金冠身背金箍棒的孫悟空。大家有興趣的話也不妨再仔細看看,您將會在這塊石頭上發現七十二位全神。作為古靈山的鎮山之寶,靈氣大無邊,摸一摸財運發,拜一拜免災難,真的是不摸不知道,一摸心歡笑呀!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石塔,叫超公和尚塔。1981年從古靈山寺巖內挖出。該塔是青石雕造的圓塔,總高2.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此塔沒有經年銘文,但從1974年該塔旁出土的超公禪師石棺上銘文,可知此塔建於金大定二十八年,塔的形制與技藝在古建築和石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接下來我們要到的下一個景點是古佛洞。

在我們當地,流傳有這樣一首詩: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為何故,健身又祛病。壁石多元素,巖漿造化成。奧妙説不盡,陶醉自然中。所以每一位到古靈山來參觀的遊客也無不進洞領略其妙。來到古佛洞口,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幅對聯,“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上念下唸完全一樣,是一個迴文聯,耐人尋味。

這是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古靈山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大家鑽洞時也請注意安全。

鑽出古佛洞,各位不妨再回頭看“人生再造”,都説此洞有坦途也有曲折,有光明也有黑暗,由此出來,真可謂人生再造呀!

這裏是醒目泉,泉水經層層頁巖石過濾之後流出,礦物質含量特別高,對眼睛非常有益,當地人也都表示:用此水洗眼,小眼可以變大,大眼可以變成雙眼皮。當然,心誠則靈哦!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中國最早的愛情公園--桑中。

中國自古就有描寫愛情的成語“桑中之約”,成就了一段關於愛情的千古佳話。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鄘風-桑中》。提到《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記述了我國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作品,將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感、事件等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305篇。其中風就相當於現在的流行歌曲,傳唱於民間。雅則比較像紅色歌曲,帶有官方色彩。而頌更像現在傳唱的宗教歌曲。

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千古絕唱就是國風中的一篇,可見當時的民風是十分開放的。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這篇《桑中》同樣與愛情有關,詩中一名男子回憶與心愛的女子約會的情景,當時兩人“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意思是我們相約在桑中,於上宮許下美好的誓言,直到夜幕降臨之後,淇水岸邊送我歸去。

如今的桑林、上宮依然存在,隨着大家漫步與其中,那女媧宮中關於愛情的誓言,已經漫過山谷,籠罩着你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着纏綿的詩句,在您今後的人生中延續,為您敲響幸福的鐘聲。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是素有“天下第一銅頂”之稱的祖師金頂,這裏供奉有道教神仙譜系中赫赫有名的天界尊神--真武大帝。因真武祖師大殿屋頂是銅瓦銅板而得名。銅頂位於玄武山頂峯,面對女媧峯,背靠龍虎山,東邊的龍山與西邊的虎山相連形成半包圍,恰似祖師寶座,俗稱柳圈椅。站在銅頂之上,俯視古靈山廟宇金碧輝煌,環視八百里太行山,雄壯、巍峨,銅頂上建有九祖大殿、人祖殿、無極老母大殿、善惡門等多個殿堂,特別是九祖大殿耗資110萬元,仿北京太和殿樣式,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可謂中原地區山頂唯一一座大殿,內奉九位老祖(盤古、三皇五帝),九尊大像均為貼金銅像,威嚴端莊,金光燦燦、栩栩如生,令人瞻仰。

各位朋友,古靈山主景區的講解已經結束,很高興為您講解服務,歡迎您下次光臨,祝您旅途愉快,再見!

靈山的導遊詞 篇2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代懷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靈山的導遊詞 篇3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 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 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 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 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 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 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靈山的導遊詞 篇4

朋友,靈山嗎?如果你想了解靈山,那你聽我給你介吧。六峯山是靈山的一大風景區,它有很多地方可以遊玩。如情人洞、龍頭洞、一炮台、二炮台等,還可以拜菩薩、觀音、佛祖等保佑你一生平平安安。到了晚上,六峯山上就會亮起許多五顏六色的彩燈,有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各種顏色錯落有致,交相輝映,非常漂亮。山頂上矗立的高高的電視塔。但在山頂上,靈山的秀麗風景盡收眼底,我的家鄉美極了。

雙鶴公園是靈山二大風景區。公園裏有噴泉、假山。假山可好玩了,可以捉迷藏、做遊戲,我非常喜歡。如果這時是春天,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桃花,還沒上山就可以聞到一股清香的桃花味了,呀!這種香味兒簡直令人陶醉,我都有些飄飄然了。

登上半腰山,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朵朵、一束束怒放着的桃花,春風吹來,陣陣花香引來了一羣羣小蜜蜂,真美呀!我們彷彿走進了花的世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流連忘返的神情,雙鶴公園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步行街是靈山的又一獨特風景,去靈山一定要到步行街去。超市、商鋪林立,商品繁多,品種齊全,什麼都可以買到,書籍、衣服、精品應有盡有。步行街的中央有個噴泉,噴泉中有個古董,青銅色的,名字叫司母辛方鼎,也可以叫司母戊鼎,它有兩個名字,至於來歷,那就要自己到步行街看了。以上就是靈山比較有名的地方,朋友們靈山永遠歡迎您!

靈山的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江蘇靈山參觀遊覽。靈山自然風景區距京城122公里,其頂峯海拔2303米,是北京市的第一峯。西與龍門森林公園毗鄰;東與龍門澗景區相連;南與109國道相通,由於其海拔高度所致,使靈山在方圓25平方公里內形成北京地區集斷層山、褶皺山為一體,奇峯峻俏、花卉無垠的自然風景區。靈山自然風景區位於京西門頭溝的西北部,距京城122公里,奇頂303米,是北京的第一高峯,北京的屋脊。北接河北的涿鹿縣;西與龍門森林公園毗鄰;東與龍門澗景區相連;南與109國道相通。由於海拔高度所致,使靈山在方圓25平方公里範圍內形成北京地區集斷層山、褶皺山奇峯峻峭、花卉無限的風光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

這裏天然景觀獨特,夏季氣候變幻莫測,山間雲霧繚繞,既有暖温帶植被又有西伯利亞寒冷地帶親緣植被,生長着杜鵑、丁香、白樺林和榛子、黃花、玫瑰等植物,尤以高山草甸最為著名,是新疆細毛羊、伊犁馬、青藏犛牛在北京唯一的天然繁衍養殖場。靈山無霜期短,四季氣候變化與京城出現極大的變異,呈現春秋短、冬夏長的獨特氣候,日温與京城的差值是10-12攝氏度。

靈山的植被也是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變化。這裏既有暖温帶植被,又有西伯利亞寒冷地帶親緣植被。其中1900米以上的高山草甸最為出名,他是新疆細毛羊、伊梨馬、青藏犛牛在北京生活的唯一天然繁殖養殖場。這裏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山林裏活躍着松鼠、野兔、山豬、狍子等野生動物,還有可能見到稀世珍禽褐馬雞。

北京第一峯靈山,景色秀麗,夏季氣候怡人,是遊人休閒、度假、避暑的良好場所。進入景區沿途既能見到古代的烽火台,又能飲到四季不涸的幹泉水,您還能品嚐到靈山特產的莜麪卷以及當地的山榛、山韭菜、野黃花和新鮮的菌類。與此同時,卡拉OK、歌舞廳、小酒吧、篝火等娛樂活動將向遊人提供服務。 衣:靈山無霜期短,四季氣候變化與京城出現極大的差異,呈現春秋短、冬夏長的氣候特徵。由於高山低温,遊客夏季登頂,需穿長袖杉、帶雨具,其餘季節需穿厚棉服類服裝。靈山景區有軍用大衣出租,10元/件。食:靈山景區烤全羊800元/只,淡季250元到300元/只。團體餐標有200元—1000元/桌不等。景區內的私人飯館菜價較高,味道一般。住:靈山的旅遊旺季是每年六、七、八、九四個月,十月中旬至來年四月為封山期。每年在北京最熱的七八月的週末時,靈山景區的賓館客房常常爆滿,行前一定要提前預訂。靈山冬、春季旅遊依然開放,但由於遊客數量驟減,景區賓館不能正常營業,所以遊客僅限吃住於江水河村(北京最高居民點)附近的農家中。村裏有許多供遊客食宿的個體農家院和私人旅館(網友比較推崇的有“三兄弟”、“山裏人”等),淡季人很少,但在旅遊旺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今年八月的某個週末就有房價被炒到七八百元一間的情況。

靈山的導遊詞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 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 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 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 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 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 “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 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 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 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 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 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通過“靈 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 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 ”,“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一定的 因緣。據説, “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 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 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説“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 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 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 複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 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 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 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 作為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 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 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 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 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 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 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 氣勢,並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 苦”,多為別人着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説,佈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 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 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 涅盤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説:“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 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 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 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七、 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 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 道”。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 以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 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希望要為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 命。

八、 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 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 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天定時開啟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 16:30),開啟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 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 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 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為獅子 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為“八功德水”,據説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 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 義是讀誦佛經,然而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 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 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 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 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得道成 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現在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 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 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 法。所以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這根整料雕刻 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 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 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 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文明承前啟後的 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 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 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為“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 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 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 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 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 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 “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 江蘇着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 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 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 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 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 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 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 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 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 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 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 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 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 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 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 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 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 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 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 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 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 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靈山的導遊詞 篇7

靈山風景區地處太行山東麓,距豫北淇縣城西北 10公里,遊覽面積10平方公里,《封神演義》第一章寫的殷紂王降香女媧宮,就在靈山。

靈山寺坐落於羣山環抱之中,峯巒拱翠,龍虎二山保駕,靈山、饅頭山前後呼應,晝似蓮花怒放,夜如眾星捧月。山巖嵯峨,曲溪清泉,峯迴路轉,步移景遷,綠樹紅花,百鳥歡歌,亭閣相映,景色優美,可謂“靈山抱妙寺,神泉滌心埃”。

據明代《淇縣誌》記載,靈山寺創建於樑普通年間(公元520)年,由曾任昭統寺大統、綱領全國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創。唐開元年間重修,是淇縣創建最早的寺院之一。寺以靈山為主,故名靈山寺。

唐、宋時期是靈山寺鼎盛時期。這期間寺院所轄面積近35公頃,高僧200餘人,古磬陣陣,木魚聲聲,遊客雲集,香火旺盛。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曾召見寺院長老法如到長安垂詢佛事。明代山東副使裴騫專程從山東來遊靈山寺,並寫有《遊靈山寺記》一篇、詩三首傳世,明代主事李繼先隱退湯陰,聞靈山古剎水石甚佳,專程來遊。他感慨地寫道:“今寺唯靈山吾不厭之,而有言張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為可奇也耶。”明代縣令于慧曾把靈山寺概括為靈山十景:一曰危巖少進,二曰羣峯聳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徑蓬壺,五曰半巖風雨,六曰九天鳴佩,七曰巨崖走蛟,八雙劍橫秋,九曰東海龍吟,十曰西山虎嘯。景景如詩如畫,繪聲繪色,淋漓盡致。

靈山寺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迷人。堪稱華夏奇觀,天下一絕的女媧峯就在靈山寺。靈山寺虎山山峯前有一座70多米高的女媧峯,頭挽髮髻,面慈目祥,身着舒袖褒衣,雙肘曲於胸前,莊嚴肅穆,回眸大地,恰似在觀覽人間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又若為芸芸眾生默默祈禱,真乃天開地設,鬼斧神工。

女媧何以在此仙棲?相傳,當年女媧摶黃土造人,並煉五彩石補天,折斷鰲足支撐四極,治平洪水,殺死猛獸,使天下百姓得以安居。爾後,她來到靈山修真,與天下人共頤晚年。一日,殷紂王到此降香,祈國泰民安,目睹女媧尊容,頓生歹意,在女媧宮前留下淫詩。女媧見後怒不可遏,離開行宮,跑到南山山巔,面對蒼天大地長歎:“我創造人類,同此涼熱,誰知紂王不行正道,競敢羞辱於我,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值今日,女媧仍矗立於此,目視人間,因此,世人就把此峯叫作女媧峯。

與女媧峯正對的建築是女媧宮,人們為祭祀她,在此修建了女媧娘娘廟。據明以來的《淇縣誌》記載,女媧宮歷代皆有修復,現在的女媧宮是近年來修復的。此宮面闊三楹,雄偉壯觀。宮內奉彩塑女媧巨像。女媧是上古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被世人尊稱為創世神,始祖師,保護神。農曆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日,她往火雲宮朝駕伏羲、炎帝、軒轅三聖而回,看見粉壁上紂王題寫的詩句,柳眉倒豎,即遣蘇妲己毀其江山。

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她嫌用捏土造人太慢,便把男子和女子們配合起來,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這位中國的第一位媒人,被後世尊奉為媒師,那些結了婚而沒兒女的,紛紛到此求子。

孕育峯是大自然賜給靈山寺的又一絕妙之作,相連的兩個山頭,酷似一個睡美人,秀髮飄飄,神態安恬,隆起的腹部孕育着古城朝歌古往今來的文明,有詩讚曰:“從未見過孕育姿,獨有靈山佔風流。枕山卧霧語是花,面風對雨情為柳。靜中懷抱日月星,夢裏總思人間秋,誰言萬孕無果?分娩紅日照九州。”

在靈山山腰處有一個天然石窟,高8米,深30米,洞內鐘乳石形成數尊栩栩如生的佛像貼於崖壁,非常神祕,別有洞天,故名古佛洞。相傳,此洞是靈山寺大佛修煉成真處。入洞口的山壁上有一高約2米的大型天然佛像,面目慈祥,兩耳垂肩,體態豐滿,形象逼真。由於洞口狹窄,入洞時必須貼佛心而過,故曰:“佛心有我,我心有佛,佛心人心,心心相印。”因此人稱此佛為相心佛。古佛洞口鐫一則迴文聯,耐人尋味:“靈山寺山靈,古佛洞佛古”。此洞窄長,曲徑奧妙,靈氣幽幽,宛如迷宮,令人神往。貼壁擠身進洞,洞內涼氣襲人,清爽異常,奧妙無窮。仰卧下滑而出,頓覺身心爽快。民諺曰:“每逢到靈山,必鑽古佛洞,若問因何故?健身又去病。”“鑽鑽佛爺洞,一輩子不生病。”所以遊客無不進洞領略其妙。

據明代《淇縣誌》載,淇縣有八大景:“淇園竹翠、勝水流清、鹿台朝雲、鉅橋夜月,紂窩灘聲,朝歌野色,青巖仙境,靈山龍泉。”其中靈山獨佔兩景即“勝水流清”、“靈山龍泉”。靈山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湧不息,古人謂之勝水流清。

靈山龍泉説的是靈山黑龍潭,位於寺院的西北側500米處。這裏奇峯幽谷,山勢挺拔,泉湧澗飛,碧波盪漾,景色宜人。千百年來,文人騷客紛到沓來,滿眼畫意,滿腹詩情,留下許多華彩詩篇、摩崖石刻。明代御史孫徵蘭在壁立萬仞處留下詩云:“山卓碧雲插漢,泉滃綠玉飛花,三仁六七賢聖,靈傑千古同嘉。”據載,在明代以前,這裏就建有龍王廟。廟下有三洞,洞口鑿有龍頭,泉水由此流出,聲音湍急,山谷迴應,宛如龍吟。

靈山寺後有一河流,名曰玉帶河。河水甘冽爽口,浸人心脾,耐人回味。玉帶河自靈山黑龍潭突溢而出,繞千年古剎而過,河水潺潺,叮咚作響,猶如琴絃暢鳴或浪拍石崖濤聲如嘯,呈現出瞬息萬變的天然畫卷。玉帶河流至大聖峯前,形成一個湖泊,名曰白龍潭。湖水清澈,是人們泛舟、垂釣的理想去處。

從寺院沿羊腸小道西行,過鵲橋渡,穿梨樹坡,拾階而上便來到了觀音洞。此洞位於懸崖峭壁上,深9米,高丈餘,內奉觀音座像。雕工精細,惟妙惟肖。前來求點迷津者絡繹不絕。

據明《淇縣誌》記載:“龍王廟,旱禱輒靈。”清《淇縣輿地圖説》雲:“靈山下有靈山寺,創於樑普通,修於盛唐開元。”遼金期間,寺院擴大,高僧眾多,木魚聲聲,靈氣幽幽,遊客雲集,香火鼎盛。傳説,靈山寺名聲遠揚,驚動天宇。仙女紛紛下凡到靈山寺聆聽木魚聲,觀看人間景,時值今日,仙女窕的身軀仍嵌隱在崖壁上,時隱時現,妙趣橫生。謂之“仙女嵌壁”。

壁立萬仞的大聖峯巔,有一天然孫悟空坐像,遠遠望去孫悟空的金身,一對火眼金睛炯炯有神,一對垂肩的耳朵藴寓着大福大貴,身穿金衣,頭戴金冠,威風凜凜,令人敬畏。他的髮髻、眉骨、胸腹、脖頸以及下肢輪廓清晰可見。整個外貌比例協調,惟妙惟肖,渾然天成,世人看後,無不驚歎大自然造化之神奇。據傳,孫悟空離開花果山水簾洞,雲遊四海,遠涉天涯,尋找靈台方寸山,訪拜佛、仙、神聖,求長生不老妙法。一天,他經過古城朝歌,得知城西有一靈山寺,是佛教聖地,並建有煉石補天,造化人類的女媧行宮。心想,靈山不就是靈台方寸山嗎?人類始祖女媧在此?何不前去。於是,他來到靈山寺,未入寺院就聽到木魚聲聲,佛經喃喃,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高興之餘,轉念一想,佛門靜土,須得整衣端冠,恭敬有禮方是。他不敢進前,於是坐在山巔,聆聽佛經,謂之“悟空聆經”。

靈山寺歷史悠久,集秀麗的山水,古老的人文景觀和神奇的傳説於一體,欣賞性、娛樂性很強,到靈山旅遊,能夠使您心曠神怡,百愁俱消。靈山還盛產各種野菜,這些野菜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遊玩過後,坐在石凳上,吃上一席豐盛的野菜宴,別有一番情趣。

靈山的導遊詞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於山清水秀的無錫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

一、照壁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淨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 着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淨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讚譽和殷切的期望。“昔遊 天竺訪靈鷲,歎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説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峯”),但印度佛教早已 衰落,靈鷲山呈現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説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峯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峯鬥轉,説他94年來到 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香客雲集佛教興盛,彷彿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 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聖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 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 醫方明:醫藥、體育、養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文化生活各行各業的技藝學問,如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 “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杆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了靈山創建“一流景區”,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 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 發、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遊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願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築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築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築之鮮明活躍風格於一 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遊客配備有 優良的軟件服務,導遊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務等一應俱全。遊客手中的別緻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遊覽靈山後,便 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户。

通過“靈 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 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 ”,“鷲峯”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着一定的 因緣。據説, “靈山”之稱源於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回國,遊歷東南經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 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後,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 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餘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四、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説“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 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淨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着年齡的增 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淨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淨,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 複本來的清淨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盪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 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進入靈山勝境,。

五、 佛足壇

淨化心靈之後,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隻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 足跡。據説,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於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並對其弟子説:“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後,信眾便以佛足 作為膜拜之聖物。

靈山的佛足並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 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並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後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 符,這些都屬於佛祖不同於常人的祥瑞之相。據傳説,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説明大家的福 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着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複製而成的。現在,讓我們沿着佛祖的腳印 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六、 五智門

現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採用花崗巖建造而成, 共用石料1000餘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徵着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 氣勢,並通過菩提大道、轉經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瞭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説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 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着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捨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 苦”,多為別人着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説,佈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 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佈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 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 涅盤前,有弟子問以後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説:“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於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 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裏,“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勇 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説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的。 “禪定” 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 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七、 菩提大道

穿過智慧之門,我們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兩邊種植有百餘棵銀杏樹,在我國曆來是把銀杏樹視為佛門聖樹來代替菩提樹的。因銀杏樹的樹齡很長,可以稱為 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徵着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又因佛祖釋迦牟尼當年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覺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稱為“覺悟之 道”。我們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飾有七朵蓮花,這取自佛祖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過會兒我會向大家仔細介紹。走在蓮花上就如同與佛祖在同行,我們還可 以看到道邊上的不斷雲紋,諧音就是“不斷運”,走一走寓意好運不斷,福氣連連。

菩提大道兩側是投資三 千多萬建設的綠化帶,引進了許多珍貴樹種如櫸樹、檫樹、羅漢松、白皮松等,這草坪也是引自美國矮生百慕達與雁麥草混播的終年常綠草坪。靈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麼多資金投入綠化,就是希望要為我們營造一個優美清淨的環境,從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境,也希望能夠提醒各位遊客愛護綠化,珍愛生 命。

八、 九龍灌浴

走過菩提大道,文化園區主體景 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氣勢磅礴、蔚為奇觀,重現佛經中佛祖誕生之時祥瑞異相。開啟時,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 佛像從中冉冉升起,順時針環繞一週,隱喻“花開見佛”、“佛光普照”。蓮花每天定時開啟五次(10:00 11:30 14:00 15: 15 16:30),開啟時,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弧形水柱,當這九股水柱直衝天際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時,廣場四方鼓樂齊鳴,噴泉 水體百媚千姿……這一神奇的動態景觀正是依據佛經中所記載佛祖出生時的故事建造而成:據説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下來就不同於常人,他能走路會説話,不用旁人扶 持便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腳下就湧現出一朵朵蓮花來,最後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天上天下,為我唯尊”頓時天空出現了 九條龍噴出淨水為他沐浴,仙女們也紛紛散下花瓣,奏起仙樂,供養我們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鎦金,共使用黃金18公斤,重12噸,高7.2米。蓮花座下為獅子 鼓,在佛教象徵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人。

在“九龍灌浴”噴水即將結束時,四周八組鳳凰口中將會噴出72道涓涓細流,在佛教稱之為“八功德水”,據説只有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這水是經過引自德國 200多萬的淨化器完全淨化,大家可以放心飲用,飲用此水將保佑你身心安樂,福慧雙收,平安吉祥。大家千萬不要錯過啊!

九、 轉經廊

廣場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轉經筒的轉經廊,供我們一路“轉經”。轉經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經一週等於讀誦“三藏”一遍,功德無量。“轉經”的本 義是讀誦佛經,然而考慮到有些朋友們工作繁忙沒有時間或沒有機會在平時誦讀經文,於是設置了這樣的轉經廊。大家可以趁此機會來轉一轉經筒,就如同把轉經筒 內的經文誦讀一遍,如果您有時間也可以把我們108個轉經筒全部轉過來,這就如同誦讀了百遍經文,功德百倍,會保佑你福壽延年。

十、 降魔浮雕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後,我們來看一下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眼前所看到的長26米,高將近8米的大型銅雕,展現的就是佛祖“降魔成 道” 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發現佛祖顯得有些憔悴,這是因為佛祖剛剛經歷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沒有悟出解脱之道,於是他放棄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 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之後,稍微恢復了一些原氣,便坐在一個菩提樹下,發了一個大願:“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來了”。佛祖在樹下靜思七天七 夜,在他將要成佛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有關享樂的誘惑、財勢的誘惑,美女的誘惑以及惡勢力的威脅一齊襲來。佛祖不為所動,最終把它們一一降服,終於得道成 佛。

看完這個銅雕後,我認為對於每個人而言,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堅定信念,戰勝自己,才能有所成就。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見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十一、阿育王柱

現在我們來到開闊宏偉的阿育王柱廣場。四根經幢中間高聳的石柱就是“阿育王柱”。為什麼叫“阿育王柱”呢,這就要從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説起。 他比我國的秦始皇還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説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的話,那麼阿育王就統一了整個印度。我們知道,統一一個國家難免要經歷很多的戰爭。在阿育王年老 時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無數生命,於是便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了佛教,並把佛教定為國教。在全國各地豎立這麼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經文以此來弘揚佛 法。所以如果説我們釋迦牟尼佛祖創建了佛教,那麼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

這根整料雕刻 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噸,用於手工雕鑿的小榔頭就可以用5噸的卡車裝一卡車。因此,無論從高度、重量、價值,還是堅固 方面,都遠勝印度現存的“阿育王柱”,是目前大陸上罕見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稱“中國第一柱”。最頂端的四隻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徵着要把 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獅子下面刻有和四種動物,分別為獅子、牛、馬及大象。喻意常轉的意思,獅子代表釋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負重,馬代表王子逃 離皇宮,大象代表大行大力。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處的標誌,它體現和見證着佛教文明承前啟後的 發展歷程,也是國泰民安、佛教興盛的標誌。在靈山景區瞻禮九龍灌浴的盛大場景,仰觀巍然聳立的阿育王柱,遠眺矗立於羣山之間莊嚴雄偉的靈山大佛,這三大神 奇的雕塑,三項艱鉅的工程,也正體現着靈山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增進人類文明乃至促進世界和平的任重道遠。

十二、天下第一掌

廣場左側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達11.7米,相當於三層樓房的高度,寬5.5米,僅手指直徑就達1米,掌心千輻輪直徑2米,總重量達13噸。這是按靈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複製而成,也就是説形狀大小完全一樣。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除眾生痛苦,撫慰眾生心靈,令眾生無畏無懼。對比如此 龐大的手掌,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

因“佛手”與“福壽”諧音,所以我們常説“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抱抱佛腳,平安如意。”既然有幸來到靈山勝境,我們不妨帶着美好的心願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十三、百子戲彌勒

右側的大型青銅藝術珍品名為“百子戲彌勒”,它高3米,寬7.8米,重9噸。斜倚而卧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在彌勒碩大的身體上,塑有整整一百個正在 嬉戲耍鬧的小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您看:他們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 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

這些小頑童為何如此捉弄彌勒呢?據説他們是在考驗彌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稱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實證明,只有心胸開闊之人才是真正擁有快樂的人。

十四、祥符禪寺

通常我們會把靈山大佛景區簡單概括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靈山。一寺,就是始建於唐代、且幾度興廢的千年古剎祥符禪寺。一佛,就是高達88米、被稱為神州第一佛的“東方大佛”——靈山大佛。

走過分別代表自覺修行的普渡橋、大徹大悟的大覺橋和懂得報答恩情的慈恩橋即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正對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門。殿內供奉四大天 王,分別代表着風調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為什麼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彌勒佛呢?因為佛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過去佛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佛,彌 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其實現在我們所見的彌勒形象,並非彌勒本身,而是依據五代時期 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説“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藹可親,所以千百年來深得老百姓認可。

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韋馱與伽藍殿的關公是同一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防部長。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義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掛單,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掛單,還有一種向上,説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裏設置有 “江南第一鍾”。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由安徽蕪湖造船廠鑄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因佛經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聽到鐘聲能解除煩惱,增長智慧。

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尊佛,這尊佛高8米,是 江蘇着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他一共設計三尊小佛,一尊是1米,一尊是2.5米,還有一尊是8米高的小佛,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 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接下來氣勢雄偉的建築,則是寺廟正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和最高層領導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説佛有大智力,一切無畏。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着的是佛祖釋迦牟 尼的説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着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後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徵,兩旁邊的抱聯,是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 教協會會長、原方丈茗山所題寫的。“山靈地靈人靈,靈心能成大佛;水淨空淨陸淨,淨土即在此方”。兩側是十六羅漢。後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淨瓶觀音 像。

十五、杏壇廣場

杏壇廣場有一棵古銀杏,那是我們祥符寺悠久歷史的見證,植於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XX年的歷史,此樹姿態各異,樹乳累結。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人們都説這棵樹是鎮寺神樹。

據説,這棵千年銀杏曾數次遭到雷擊,主幹中間空心,其間藏有一條青色巨蟒。巨蟒平時不出來,每年八月中秋夜,都要從樹上游下來,悄悄地繞寺一週,然後返回 樹洞。中秋夜看蟒巡寺成為祥符禪寺的一大盛事,而善男信女們認為青蟒是神蟲,到寺內進香後,一定要到古銀杏樹前燒香磕頭。寺裏的和尚説每到白果豐收之時, 巨蟒便在樹內搖動樹身,白果紛紛自動落下,從而免去僧人採摘之苦。後來有遊方僧人説青蟒是青龍山山神。

十六、登雲道

要參與“平安抱佛腳”,需要我們登上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雲道”。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靈山大佛腳下的登雲道與中山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因為他們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視差作用下,登雲大道的特點是:從下往上看,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從上往下看,只見平台不見台階,登雲大道一共218級,共分七個平台, 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因此登上登雲大道也是一種修行。

登雲道中間設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讓遊客能夠了解靈山的歷史。登雲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説茶聖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十七、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石頭基座在內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樂山大佛還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銅佛像。這一 神州大佛坐落於太湖之濱,左挽青龍(山),右牽白虎(山),背靠小靈山,北踏青峯,南面太湖,地理環境十分優越。

靈山大佛佛體由156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如果加上蓮花座的440塊,就剛好塊。其中最大的有20多平方米,其他每塊銅壁板的展開面積 平均4——6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總共耗用銅725噸,焊接它們的焊縫總長度達35公里。並且還要將它們都打磨光,讓大家看不出焊接的痕跡來。壁厚為6-8毫米。再來看一下大佛的蓮花座,共有四層蓮花瓣組成,每層22瓣,共88瓣。凡捐資滿人民幣100 萬元的,可在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千古流芳。

有一點是值得介紹的:那就是大佛的“眼睛”。

請你們不妨注意一下,不論你走近走遠,或左或右,大佛的“眼神”似乎始終在跟隨着你,關注着你。當你愈靠近大佛時,大佛的“眼睛”似乎也是逐漸睜開、睜 大……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眼睛”真的會“動”的不成?其實並不奇怪,這裏絕沒有任何“神奇”的色彩,是利用視覺差產生的效果。靠的就是藝術魅力,或者説 是雕塑家的藝術功力。

我們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並且採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靈山大佛是分塊鑄造,然後再在現場將它們一塊塊地拼裝,焊接在一起,使它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

大家想一想,這裏麪包含着多少技術內容和多大的工作量呀?!儘管如此,但比起古代造銅佛的方法來説,那又不知道要省多少事了!

日本奈良有一尊古代的銅佛,叫做“奈良大佛”,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日本人稱之為“國寶”,其實只有十幾米(14.8)高,當時鑄造它的時候,竟動用 了260萬人,為當時日本全國人口的一半。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最多亦不過涉及到幾百人,而且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就造成了。這靠的是現代科技手段,甚至還動用 了航天技術。在這裏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個“為什麼?”。因此,參觀靈山大佛,不僅可以獲得視覺上的震撼,更能增長可不少科學知識。

由於時間限制,我在這裏只能談兩個“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是:安裝好的大佛,為什麼是“兩腳離地”的?

這是因為靈山大佛的總體設計方案採用的就是“整體懸掛”方案。佛體銅壁板經過拼裝焊接成整體以後,是通過副支架、主鋼架直接懸掛在像樓房一樣的鋼筋混凝土 主骨架上的。副支架總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塊銅壁板有2——3根。整個佛像相當於有四、五千隻手從裏面加以託着和拉着。這樣,銅壁板可以鑄得儘可能的 薄,節省銅料,經濟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層銅壁板是離地的。

第二個“為什麼”是:大佛頭上沒有看到避雷針,它能防雷嗎?為什麼?

大佛頭頂上如果裝上一根避雷針,像一根小辮子那樣翹在那裏,當然不好看!其實,大佛頭上不是沒有避雷針,而且有很多,所不同的是避雷針不是“尖”的,而是 “球形”的,那就有298個髮髻。人們都知道避雷針必須是尖頭的,但是,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範圍內的避雷針都是“鈍”頭的。尖頭避雷針只能使自身免遭雷擊, 卻保護不了鄰近地區也免遭雷擊。鈍頭避雷針的情況就完全不同,它自身雖然遭到雷擊,但因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損害,但卻能以它為頂點,有效地展開一頂錐形保 護傘,使傘下的物體免遭落雷的傷害。鈍頭避雷針更有利於形成閃電的通道。這樣,螺形髮髻的頂端,豈不正好合適?!

正由於靈山大佛的建造,包含了這許多科技內容。因此我們可以自豪地説:靈山大佛的建成,是我國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象徵。如果不是國泰民安,誰還有心思集中精力造大佛呢?如果沒有先進的科技和強盛的國力,怎麼可能建成象靈山大佛這樣的大銅佛來呢?

有人會問,為什麼要把大佛建在這裏呢?

在沒有建靈山大佛之前,中國已經有四尊大佛,分別是北方的山西大同雲岡大佛、中原的洛陽龍門大佛、西方的四川樂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壇大佛,惟獨東方還沒有大佛。

1994 年無錫市及馬山區各界人士決定修復祥符禪寺,申請在寺後山坡新建一尊高達88米的靈山大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對新建靈山大佛十分 重視,親自前來考察,並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論。他認為這裏位於華東經濟發達地區,加上這裏地理條件優越,坐北朝南,面對三萬六千傾的太湖,建靈山大佛將 改變東方無大佛的歷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靈山大佛開光前後,趙樸初又多次蒞臨。“五方五佛”無論從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或旅遊的角度看,都具有深 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從這個意義看,靈山大佛不僅屬於無錫,而應該是屬於華東,屬於全中國。

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館、隨喜堂、萬佛殿

靈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層,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進底層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館,順“清涼世界”拾級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館“鎮館之寶”——漢代金絲楠木 雕刻的北京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電梯上蓮花寶座,參與“平安抱佛腳”活 動,抱抱佛腳,一生平安。

抱過佛腳,從樓梯下到中層隨喜堂,堂內可博覽佛教法器,欣賞佛教詩畫,聆聽佛教經典,還可參加祈願貼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動。上層萬佛殿內,供奉有近萬尊靈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萬佛朝宗,氣勢恢弘。

靈山勝境,山靈人靈;靈山大佛,佛大山靈!願靈山大佛給大家帶來靈氣、福氣、運氣!歡迎大家再來靈山!

靈山的導遊詞 篇9

靈山梵宮位於靈山勝境景區內,與靈山大佛比鄰而立,是一座相當豪華的佛教宮殿,內部有精美的裝潢和展品,值得細看。當梵宮聖壇不舉行會議時,每天還有如夢如幻的演出靈山吉祥頌,壯觀震撼,不容錯過。

靈山梵宮的外觀以華藏塔風格為主,並融合了石窟與傳統佛教建築元素,大塊的石板外牆上佈滿了精美的浮雕,五個金色尖頂非常大氣。走進宮殿,殿內的東陽木雕、敦煌壁畫、揚州漆器、景泰藍須彌燈、壽山石雕、景德鎮青花鬥彩缸等藝術珍品讓人目不暇接。寬敞的大廳四處金碧輝煌,你會看到人形的十二生肖金像,各個坐姿不同,神態逼真。來到中庭,精雕細琢的高大穹頂氣派非凡,藍色的頂端宛如蒼天;前方樑柱上有不同形態的仙人雕像,彷彿就要飛出來一般。

穿過中庭走到底,可以看到一堵閃耀着奇光異彩的高牆,這就是梵宮的鎮館之寶“華藏世界”。牆面有100平方米大,由160塊琉璃燒製而成,上面有浮雕,中間鑲嵌着“一大四小”五座金佛,上方是一塊木匾,寫着“妙應無窮”四個金字,整個作品可謂耀眼奪目。

再到聖壇看看,這個寬敞的會場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它斑斕的大穹頂,不斷變化的燈光讓人好似進入夢境一般。這裏的靈山吉祥頌演出講述釋迦牟尼捨棄皇太子地位及奢侈的生活,出家學道,歷經磨難後成佛的歷程,你可以坐在蒲團坐墊上來觀賞。購買了門票的遊客可憑票免費看吉祥頌演出,免票羣體看演出需另付50元,具體演出時間可詳見官網。

另外,在梵宮2樓還有一個珍寶館(單獨售票,30元),展示許多當代美術工藝大師的作品,包括玉雕、瓷器、繪畫等,可以大飽眼福。在3樓的五觀堂還可以品嚐齋飯,淨素自助餐參考價50元。

梵宮外面還有廣場、香水海、曼飛龍塔、五印壇城等佛教景觀建築,可以細細觀賞。

靈山的導遊詞 篇10

歡迎來到第一批5a級國家旅遊景區——靈山風景區!靈山風景區位於無錫市太湖之濱,是一座規模宏大、文化底藴深厚、精神風貌濃郁的佛教主題公園。

首先,牆上。

在進入風景秀麗的文化公園之前,被譽為“中國第一堵牆”的靈山大昭碑,首先會給您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昭比大約40米長,它的最高點是8米。它是宏偉的,宏偉的。趙樸初,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題寫於昭比正反兩面。

樸老與靈山有着深厚的淵源,他們給靈山留下了許多美妙的詩篇。昭比面朝太湖,一面刻有“萬畝湖光清釉”七個字,是佛經上常提及的“七寶”之一。公園的古詩暗示,與太湖相交的靈山風景區,就像一面純淨美麗的琉璃世界。面對風景名勝區的詩詞《小靈山》,是樸老對靈山的讚美和殷切期待。“去天竺觀雕,留念法華”是指他到印度(原名“天竺”)和釋迦牟尼的“靈珠山”(簡稱“靈山”、“九峯”)的旅行,但印度佛教已經衰落。靈九山呈現出一幅“空荒”的景象,回想起當年佛經的盛況,樸感到十分難過。“沒想到,久風飛來了,天花把我的家都散了。”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他1994年去無錫靈山,親眼目睹了靈山大佛景區香客們佛教的興盛。他彷彿覺得印度的鷹山“飛”到了無錫山,“天花散在我家”寓意着佛教的傳播。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趙樸饒對佛教文化和佛教聖地靈山的殷切希望。

二世。了武鳴橋

在昭比對面,柔軟的“吳明橋”橫跨玉戴河。韓白玉大橋優美的橋身,彰顯了古樸典雅。“五明”是古代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結,是對人類知識和知識的分類。“明”是指知識和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的五大學科。它們分別是1。內在明:認識自己的知識和生命的真理。2.聲明:音韻學和語言學;3.殷明:邏輯論證4. 醫療處方:醫藥、體育、養生;5.公僑明:農業、商業、工業、建築、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各行各業的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每座橋都以“五名”中的一名命名,橋欄杆由來自北京房山的韓白玉製作。這些都體現了靈山打造“一流景區”、“一流工程”的堅定目標。通過“五明橋”進入靈山風景區,我們才意識到佛教不僅倡導寺廟與山林之間的禪修,而且不關心社會現實和廣大人民羣眾。相反,虔誠的佛教積極倡導開發和利用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技術,造福於一切眾生。“五明橋”反映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遊客朋友可以選擇不同的橋樑來滿足你不同的願望。

3.靈山風景區門户

通過五明橋,你可以看到一個宏偉、莊嚴、精緻的“風景門”。門户結合了原始而凝重的徽派建築、北方皇家建築的宏偉氛圍和西藏建築獨特而活躍的風格。大門口懸掛的“靈山風景區”牌匾上也有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題詞。靈山景區作為中國第一批4A級景區,不僅擁有一流的硬件設施,還擁有優秀的旅遊軟件服務,包括導遊、小塊存儲、廣播、醫療等。遊客手中獨一無二的明信片票,體現了靈山“服務家園”的匠心。當你享受遊覽靈山的樂趣時,你可以把明信片上的票連同你的祝福送給親朋好友,也可以把靈山獨特的精神和財富送給千千萬萬的家庭。

通過靈山景區大門建築,讓我們瞭解豐富的佛教歷史,體驗靈山獨特的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