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導遊詞怎麼寫(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3W

瘦西湖導遊詞怎麼寫 篇1

各位遊客:

瘦西湖導遊詞怎麼寫(通用3篇)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揚州瘦西湖。我是今天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

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輕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着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瘦西湖導遊詞怎麼寫 篇2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當年北宋皇帝宋微宗非常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準備在京城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在運輸的途中正好碰上方臘農民起義,所以遺失在揚州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

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瘦西湖導遊詞怎麼寫 篇3

泛舟於瘦西湖上,放眼四周,眼寬景稠。幅幅畫面自然清晰,在於其周圍沒有任何視覺的污染。瘦西湖作為中國著名的湖上園林,今天已地處揚州城中心位置,但只要遊人進入景區後,視野之中便不會出現一座現代化的高樓,這在全國眾多的風景區中是十分罕見的。多年以來,揚州人民不僅重視發掘景區內豐富的歷史遺存,更注重保護園林與自然風光的協調統一,並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方法,力求做到讓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完美輝映。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眼看許多城市高樓林立,而瘦西湖幾十年來卻能保持景區周圍天際線不變。走進瘦西湖,你看到的是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天地之間是我們廣大的遊客。這就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園林美學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中國的造園講究“畫意”,往往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手法來建造園林,瘦西湖就像是一幅國畫長卷,下面,我們即將看到的是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面,她就是因唐詩宋詞而聞名遐邇的二十四橋景區。

來到這裏,人們不禁要問:二十四橋今何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二十四橋景區是由玲瓏花界、熙春台、望春樓、小李將軍畫本、二十四橋五個部分組成。

“二十四橋”最早出自杜牧的一首《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之一,他曾在揚州做過三年的幕僚,在揚州留下許多風流故事,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如:“十年一覺揚州夢”,“春風十里揚州路”、“誰言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等等。揚州繁華而浪漫的景象,在他心中留下了永恆的回憶。在離開揚州多年以後,回憶揚州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正所謂“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詩人盡情地抒發了對揚州的眷念之情,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夢幻景象——二十四橋明月。關於二十四橋,自杜牧有詩以來,已過去一千多年了,至今還是一個千古之謎,了無定論。學界有三種説法:一是泛指唐代揚州橋多。歷史上的揚州是座水城,唐代詩人姚合説揚州“園林多是宅,車馬少於船”。水多,船多,自然橋也多。二是實指揚州過去有二十四座橋,其理由是,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記載有二十四橋”。三是確指一座橋,《重修揚州府志》中記道:此橋為隋煬帝月夜同宮女二十四人吹簫於橋上得名,則所謂二十四橋只一橋矣”。無論是一座橋,還是許多橋,杜郎筆下的二十四橋早已丹蹋在歷史風雨中,今天二十四橋已成為揚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甚至是揚州文化的代名詞。眼前我們看到這座唐代風格的單孔拱橋,長24米,寬2.4米,兩邊各24級台階,24根玉石欄杆圍以兩側,欄板雕以雲紋圖案,處處藴含二十四之意。它形態優美,白石瑩潤,拱洞半圓與水中半圓之影相合成一圓月。

橋東有三曲平橋,與吹簫亭相接,橋畔柳樹婀娜,丹桂飄香,若在明月之夜,隱隱簫聲傳來,讓遊人漸漸步入杜牧詩中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