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8W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1

姓名:劉鑫磊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精選9篇)

性別:男

年齡:八歲

一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個案分析

劉鑫磊今年八歲了,在家裏有個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常常不做,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劉鑫磊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劉鑫磊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看到他認真勞動時,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劉鑫磊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劉鑫磊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

的性,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班上還很調皮,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有較大的進步。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2

一、學生的自然情況

姓名:唐虎虎

年齡:13歲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經常不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有依賴和惰性心理,有時愛拿家中的錢物。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親常年外出打工,母親文化水平低,僅上二年級,對兒子疏於管教。

三、調查訪談結果

通過調查、家訪和對其本人的訪談,我瞭解到他在家裏是獨生子,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其母親是一個文化素質較低,只上了國小二年級,對兒子的管教疏鬆,也不知如何管教,隨着兒子的漸漸長大,一些壞習慣也越來越多,其母親也感覺對兒子無所適從,也有願與老師溝通。由於家庭監督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就養成了他的惰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佈置的作業能拖則拖,多一點也不想做。由於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不斷滑落。粗心馬虎,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説,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唐虎虎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瞭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鑑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裏,由於知識掌握不牢。就極易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加之部分學科的老師對他採取訓斥等過激的態度等,使他開形成了逆反的心理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唐虎虎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多次家訪,與其母親進行溝通,温和的態度,耐心地説服,使她認識到,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她的兒子着想,孩子如果現在管不好,將來後患無窮。真心相勸,其母親也理解了老師的一番苦心,主動與老師交流,家長和教師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改善。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對她進行了傳授,並讓他的媽媽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爭取到了家長的配合,這是一次好的開端。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

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保護其自尊心,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唐虎虎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兩個月的瞭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唐虎虎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門功課,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身心健康少年兒童。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3

一、學生的基本情況

學校:高壩中心國小 姓名:朱耀華

性別:男 年齡:八歲 班級:一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制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衝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個案分析

朱耀華今年八歲了,在家裏有個姐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我行我素,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臵的作業常常不做,在班級裏,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根據朱耀華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範。

3、針對朱耀華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看到他認真勞動時,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幹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一年的瞭解及教育,朱耀華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朱耀華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

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衝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幹,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班上還很調皮,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有較大的進步。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4

我對近日在網上大家都很關注的中、國小學生有關”性“教育的話提,我談一下本人的一些看法。我覺得這個課程主要的老師應該是父母。對孩子提出的有關性的話題一定要像平常問題一樣對待。小朋友們才不會有更好奇的問題出來。可怕的是孩子們對性的問提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去探索創新,這樣後果就大了。建議父母用平常的心態去回答有關於這類的問題。而實際上,有很多的父母對孩子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會迴避、搪塞、不正面回答。這樣做,無疑會激發孩子探索和好奇的現象。本來就是一個很正常的問題,現在卻成了一個無解釋的問題,又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 前些天,我在網上看到一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如何帶避孕套。我覺得這個問題就有點嚴重了,太過頭了。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來説便是一個導火索。在課堂上老師可能不會去正面回答,而在父母那裏卻變成一個不能提的問題,這樣難免會觸發一些問題出現。我個人覺得在“性”這個問題上要給給予孩子們正確的引導,不要小題大做。

我家孩子的案例與大家分享:一天中午,我給孩子洗完澡後。我在打掃衞生,孩子在沙發上低着頭玩他的“小雞雞”。我覺得常玩會影響健康,便問他,你在幹嗎呀,孩子説,“媽媽我的小雞雞為什麼一摸就長大了?”我覺得這個問題一定給孩子説明白,就告訴孩子“你打攪到小雞雞的生活了,它不高興了,發火了,就長大了是在保護自己呀,以後不玩他了可以嗎?”孩子説好的以後不打攪它了。

河南友聯科教設備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李雅菲。各位家長和網友如果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繼續探討。這是我的qq23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5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感恩意識淡薄、玩世不恭、只圖享受、不會做人,漠視父母和老師的關愛,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境,不願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

創意:把感恩教育分成認知、情感、實踐三個層次進行,對學生的教育可起到刻骨銘心的效果。

做法:針對大部分學生類似以上不良的行為習慣,我在班裏進行了感恩教育。

一、 認知層次(引“感恩教育”於主題班會中)

週一班會,我與班委成員組織設計了一次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以“學會感恩、與愛同行“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整個活動過程由甲乙兩個主持人引領全體學生完成。班會的第一個內容非常感人,它起到了快速烘托氣氛、提升感情的作用。王帥同學家庭貧困,開學之初,母親為了給他湊夠學費,累的暈倒在地,當王帥滿懷不捨離家時,母親把手心裏攥皺了的幾毛錢也遞給了她,囑咐他在學校不要委屈了自己的身體未等講完,全體學生隨着王帥的泣不成聲淚流滿面。接下來的歌曲欣賞《懂你》、配樂詩朗誦《媽媽,我的親孃》、説給父母的心裏話等環節,每個學生都表現得身心投入。

二、 情感層次(融“感恩教育”於成長反思之中)

班會結束後,每天一篇感恩日記不可缺少,每節一首感恩歌曲唱響課前。

學生的感恩日記裏,記滿了對同學、老師、父母的感激與愛。有的學生寫到:通過感恩,我懂得了寬容。當我生病時,是我的同學端來了熱水,遞來了藥片,送來了温暖,我不應該時常記恨他們的一時疏忽與過錯;還有的學生寫到:老師,您對我們嚴愛有加,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您的愛是細微的。我永遠忘不了您那充滿激勵話語的紙條;忘不了暖氣片跑水時您與我們搶險的身影。

三、實踐層次(入“感恩教育”於人心中)

到了學生離校回家的日子,我就囑咐他們在家懂事孝順,幫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活,給長輩洗髮洗腳、剪指甲,觀察一下父母的手,並寫出觀後感。我還聯繫部分家長,要他們配合我的工作,多給孩子創造報恩機會,在生活中儘量創設一種有利於孩子發生感恩行為的環境。 學生週日返校後把他們的收穫寫成了日記,交了來與我共享幸福與喜悦。

3、此次活動不僅教育了孩子,也使社會各界意識到,這樣的德育活動會使孩子受益一生,應大力推廣。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想教育,包括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要通過多開展一些有意義有實效的活動來教育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6

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

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條小溪的對話》時,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老師和藹地問:‚為什麼呢?‛‚因為書中的原話太長,我背不下來,如拿着書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説出了原因。‚你的意見很好,用自己的話來表演吧。‛老師高興地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果然,這個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

問題:請評價一下這位老師的做法。

[參考答案]師生平等關係的形成是課堂民主的具體體現,教師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學習的夥伴。教師沒有了架子,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感到平等和親切,師生間實現零距離接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逐步形成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7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佔大多數,他們都是在父母親百般呵護,悉心照料下,無憂無慮的成長。他們接受了太多的愛,漸漸的,連他們自己也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他們習慣了索取,習慣了“説一不二”,即使父母親再苦再累也必須滿足他們自己的要求,而他們卻從不懂得去為父母親做些什麼,分擔些什麼,稍有些不如意,便大發脾氣,甚至以死相逼。面對這並不是“個別現象”的現實,我們這些為人師者不得不開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條件日新月異,我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卻越來越不懂事?面對一點點挫折,就那麼輕易那麼草率的結束自己如花的生命?這究竟是為什麼?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兩個字卻不得不提:感恩。現在的許多孩子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面對他人的幫助,甚至連一聲“謝謝”也不會説,這不能不説是社會文明的一種悲哀。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提醒他們,引導他們,繼而喚起那已被一層層習慣與世故壓在靈魂最深處的善良本性與感恩之心。因此,我針對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對班裏的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感恩教育,是通過相應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人文關懷教育,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以靈魂喚醒靈魂的人性教育,以德報德的品性教育。由於人們的道德是

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部分構成的,因此,在實施感受恩教育過程中,我通過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感受恩教育:

一、認知。通過開展班隊會,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如講述感恩故事,蒐集感恩名言,收聽感恩新聞等到一系列活動,用身邊事去感動學生,用身邊人去感染學生使用權學生在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對感恩的認識,從而達到了提高感恩意識的目的。

二、情感。通過反思成長的歷程,寫感恩日記,反思回味有恩於己的人和事,激發學生的報恩意識。還通過學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愛的奉獻》、《父親》、《母親》等歌曲,詩歌朗誦《父母愛》、《愛》等,排練課本劇《愛在我們身邊》等活動,教育學生在得到愛的同時,還要學會去回報愛,給予愛,並感受生命因為有愛而美好,生活因為有愛而幸福。

三、實踐。通過家長會與家長聯合,激發學生將感恩意識和感恩衝動轉化為報恩乃至施恩的行為,在生活中儘量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感恩行為發生的環境。如要求學生寫完家庭作業給父母檢查,父母給予鼓勵和表揚,老師多用學習的突出表現來表揚某人的體悟父母哺育、培養之恩。這樣的教育迎來了學生心靈的震憾,生命的感動和情感的回報,感恩的種子由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教育活動,使學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這樣快樂和幸福,離不開父母、老師、同學、親朋的幫助,激勵他們用一顆感恩的心鞭策自己改掉惡習,用行動來回饋恩人,經過這一個月的

實踐後,家長們一致反映自己的孩子變懂事了,能幹了,勤奮了,會體貼父母了,能幫助家長做家務了,發現他的孩子長大了。孩子們變化太大了,聽到他們滿意的回饋和欣喜的講述,我覺得我十分幸福和自豪,其中讓我感到最欣慰的是班裏孫飛同學變化,父母、老師和同學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從前班裏上課愛説愛動,愛接話,嬉皮笑臉的孫飛同學,讓人談之色變,聞之心煩,他的行為及其散漫,每天早晨從家出來一路觀景溜彎兒之後才能踩着“電門”走進教室,上課經常擾得四鄰不安,老師講課總是接三扯四。在家更別提了,調皮搗蛋,不用心寫作業,由於爺爺、奶奶疼愛他,就與長輩頂撞,經常向父母要錢買零食,父母不給,就打滾,爺爺、奶奶只好給錢。長期以來,助長了許多惡習的形成。可是在進行感恩教育和感恩行動過程中,我發現他的感恩思想蹦發出希望的火花。

記得那次在開展《感恩在我心中》的主題班會之後,課餘寫作業時,我聽他説:“我可要好好學習了,不然對不起我爸我媽。”簡單的話語和思想的微小變化,可以看出感恩意識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萌芽,因此我十分驚喜,便小心謹慎的培植這棵幼芽。在全班同學面前我表揚了他“孫飛”同學能化感恩為動力,用實際行動去努力學習,以此來作為對父母的回報,希望同學們都能以此作為動力,用我們的行動去取得優異的成績,作為對父母和老師的回報”。我的鼓勵和表揚贏得了每一名同學的掌聲,此時在第一顆幼小的心靈深處感恩的種子已經發芽。

變化全在細微中,孫飛同學的內心深處那顆萌動的幼苗終於開花、結果了。在一次次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中他不再遲到了,不再與同學爭執不休,不再讓父母為亂花錢、懶惰、不完成作業而發愁,他由一個行為及差、習慣及壞的學生變成一個有自尊,有上進心,懂感情,重情意的優秀學生。他學會了體量別,學會了幫助別人,學會了施恩於一草一木,學會了報恩。在班級勞動中搶着幹髒活、累活,在扶貧活動中,把自己的零用錢捐給貧困生。他的改變,使我體會到感恩教育的成功感。

情感教育高於一切,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長期實施感恩教育,使我們這個班集體成績不斷提高,我希望那首《感恩的心》能唱響整個校園。

當今社會人與人的感情淡薄,學會感恩就等於架起了做人的支點。我們的思想教育,包括學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講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傳授知識上,還要幫助教育人們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別在校學生,要使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讓他們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國之恩,要報效祖國;感念自然之恩,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要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這是一種更加豐滿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刻骨銘心”的。

在積極開展“八榮八恥”教育的今天,我們更好認真搞好感恩教育作為榮辱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感恩報德”為榮,以“忘

恩負義”為恥,努力營造一種全民知恩圖報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當這熟悉的旋律迴響在耳旁,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心靈深處的某種觸動?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8

不是果敢,是殘忍。‛

一個青年教師在進行公開課《伊犁草原漫記》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第三層寫秋天獵人獵熊的果敢,但一名學生沒有按要求歸納獵人果敢的特點,而是説獵人殘忍,同時指出獵人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原本課文中這一段是歌頌獵人的,學生卻痛斥獵人的獵熊行為,這是教師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這位教師並不因為學生當着聽課教師的面提出不同的觀點而氣惱或逃避,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意見。最後全班學生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推翻了課文的觀點。

問題:請對這位教師的行為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當學生的觀點與課本、教師有不同之處時,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採取讓學生進行討論、比較或辨別,達到意見的統一,或者並不統一意見,留着懸念讓學生課後進一步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惟課本是準、惟教參是準的傳統教學觀念,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行為的轉變。

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案例分析 篇9

去年“三八婦女節”,學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要求每個班級開展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班隊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為此課下我精心準備了材料。

上課前我飽含深情地為學生們朗讀了一首關於讚美母愛的詩歌,導入我今天班隊會的主題,並且要求全班學生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採用不同的方式來為自己媽媽慶祝!祝她們節日快樂!沒想到同學們聽到我的話剛開始是一臉驚奇,然後交頭接耳地竊竊私語着。之後許多學生興致勃勃的議論着,看着孩子們臉上那種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動。微笑着説:“我們每天都在媽媽的愛中長大,同學們誰來説説你的媽媽是怎樣愛你的?媽媽做的哪些事讓你感動? ”

我以為聽完我的話,學生會有很多話來説,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臉上居然出現了一臉茫然的神情,甚至有些孩子説,沒覺的誰愛我們,也沒覺得有什麼感動的地方,我大驚,接着循循善誘道:“你們看,媽媽每天工作那麼忙,還要給你們洗衣服,做營養豐富的食物,你生病了還要衣不解帶的在旁邊照顧你,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頂着各種壓力,多不容易啊!他們多愛你們呀„„”

不想有學生漠然的説,那算什麼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啊!他們做的都是應該的,照顧我們是他們的責任,等我以後長大了,做了爸爸媽媽肯定也會像他們這樣啊。難道這就是

愛嗎?那樣的話,愛也太平淡了吧,哪有偉大之處啊!聽着學生這樣的話,令我震驚!

我慢慢啟發學生,教育孩子們。最後我讓學生來説説平日裏父母做了哪些讓你感動的事,結果不盡人意。學生説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啊,過年過節給自己買新衣服啊,但卻缺少真實和細膩。想到平日裏家長打電話也對我傾訴過孩子不懂家長的辛苦,不知道感恩,還一天到晚抱怨家長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對。

看着孩子們逐漸喪失了“感動”功能,不由得引起我的擔憂。

二、診斷與分析: “感恩”,其實就是讓孩子學會懂得尊重他人。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對親人的愛護,朋友的關心,老師的關懷,陌生人的幫助,彷彿和自己沒有絲毫的關聯,或者認為這些本來就是應該賦予他的,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在很多學生的情感世界裏,“感恩”已經成為一個盲區。而造成這種現象,經過調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感恩氛圍,孩子不會感恩

要使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首先要讓孩子處於感恩的人文氛圍中。讓他們感受周圍的人是如何對世界、對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後,將影響他們自身形成這一品質。而現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沒有為孩子營造感恩這樣的氛圍。甚至家長、老師經常在不經意間表達、宣泄了對生活、對社會及對他人太多的不滿和埋怨,以至於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關愛缺乏瞭解,更別説是感恩了。

(二)家長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對感恩教育的正確理解,表現為兩種傾向:一是父母總是會一廂情願地付出,造成孩子認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當然的。家長沒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過程中是否讓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個別家庭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錯了,就開始訴説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真心的,孩子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頭腦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種任務。

(三)學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下,競爭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認,在大部分的學校,德育課程仍然屬於副科,不管是在教學上,還是思想認識上,學校都以文化課為主導方向,往往對德育教育不夠重視。而且,在當前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説教的傾向,説得多,做得少,對學生缺乏情感體驗,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顯著。對於學校開設的這些德育課程,大部分的學生和教師在思想上都不重視,也就導致了學生對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三、措施與效果

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青少年從活動中體驗感恩,並回歸

現實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它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我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在學校教育中創設氛圍實施感恩教育

要使學生學會感恩,樹立感恩意識是前提,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並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因此,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並以此形成感恩意識,教會學生感恩。我具體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步從感恩父母開始,製作親情小檔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們的年齡嗎?你知道父親節和母親節是哪一天嗎?父母為你做過什麼,你又為父母做過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從中引導學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學唱感恩歌曲、寫感恩日記,發感恩短信,利用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讓學生在家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發揮榜樣的作用。利用班會課引導學生講述感恩故事、蒐集感恩名言等到一系列活動,用身邊事去感動學生,用身邊人去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中。

(二)在成人的示範作用下引導學生感恩

要讓學生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這就離不開成人的示範作用,作為老師和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影響孩子。當孩子接受了別人的幫助時,教師和家長要示範孩子

對別人表達感激之情。當孩子們受到這種影響,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在家長會上,我會要求家長,無論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別忘了帶上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間要相互尊重、關愛和體貼,在不知不覺地慢慢影響、感染孩子。作為教師,為人師表,在日常生活中要關心、尊重、理解學生,敬重同事,謙虛友善,互相幫助。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給學生貫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時一個歉意的表示,一個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話語,就是一個不經意的舉動,都會讓別人感受到愛,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會不自覺的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三)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去感恩。

平時實踐活動中我在有意無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為教育者要積極引導教育學生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為此我開展了許多班級活動,讓感恩活動進家庭、進學校、進社區。在校內,我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演講、講感恩故事、寫感恩徵文、感恩板報評比等一系列活動;在校外,我組織學生走進敬老院,讓學生給老人們讀書讀報,打掃衞生;慰問交警,通過做好交通協管員,使學生知道交警的艱辛與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同學們之間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了,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樂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通過這一年多堅持不懈的教育引導,以及家長的大力配合,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現在把“知恩”、“感恩”、“報恩”不僅體現在口頭上,而且能落實在行動中。許多家長欣喜的告訴我,孩子知道心疼體諒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學習生活中,班裏同學之間變的更加友愛了,當別人遇到困難,也會慷慨解囊,得到幫助的同學也能誠心的説聲“謝謝”。這次青海玉樹地震,同學們都將自己平常節省下來的零花錢全部捐出去,他們終於體會到自己是多麼幸福。平時很多同學深有感觸地對我説:“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不懂得珍惜,其實母親是世界上最辛苦,最偉大,最可愛的人,我們一定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最好的成績來回報她們!” 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繼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相信學生會為我交一份滿意的試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