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工業發展規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8W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和吸收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工業化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方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優化工業經濟結構,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經濟發展的質量,全面提升我市工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特制訂我市XX年—2015年五年工業發展規劃。

五年工業發展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xx”發展的總體情況

1、“xx”期間,我市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承接產業轉移和跟蹤產業發展新趨勢,努力發展各類工業產業,工業經濟駛入新一輪高速增長的快車道。XX年,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6.6億元,是XX年的3.65倍,XX—XX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速30%;工業增加值75.4億元,XX—XX年平均增速15%以上。

2、工業總量地位:XX年,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工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24.6%,比XX年增加了4.35個百分點。“xx”前四年,工業經濟是拉動我市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我市國民經濟發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撐作用。

3、發展階段: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的前期。XX年,我市三大產業結構比例25.7:45.8:28.6,第二產業比重比XX年增加了6.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比XX年減少了2.8個百分點和3.3個百分點。

(二)發展的主要成就與特點

1、工業生產增速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xx”期間,我市圍繞“工業強市”戰略,抓重點、促提升,工業生產增長速度逐步加快,工業規模不斷擴大。XX年工業總產值增速比XX年高4.7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比XX年增長3.65倍。XX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5.82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86%,繼續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73.6%,比XX年提高了116.8個百分點。工業門類不斷增多,工業產品日趨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工業體系。

2、工業結構不斷調整,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

從輕重工業來看,輕工業的增長快於重工業的增長,輕工業化趨勢明顯。XX年全市263家規模以上企業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5.39億元,比上年增長24.3%;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7.78億元,比上年增長21.92%,輕工業增速高於重工業增速2.38個百分點。輕工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62.7%。從經濟類型來看,民營工業發展迅速,產值比重繼續上升,XX年民營工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94.8%。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加工、紡織機械、泵閥等傳統工業穩步發展,汽車鋁輪轂、生物製藥、電子信息等一批新的工業迅速興起,併成為我市工業發展新的優勢產業。

3、培育了一批骨幹企業和名優產品

通過實施抓大扶強戰略,扶持骨幹企業的發展,我市已形成了一批骨幹企業。XX年,我市工業產值過億元的企業達到30家。湧現出了東風華泰()鋁輪轂有限公司、益泰藥業有限公司、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等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擁有了一席之地的企業。我市已擁有省名牌產品9個和省著名商標13個。紡機、水泵等名牌產品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4、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xx”期間,我市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步伐、引進先進技術對傳統工業產業進行改造,促進了工業技術水平提升,工業技術結構得到了改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家;紡機和泵業分別榮獲省級技術創新獎和省級技術發明獎。天德環保、天瑞電子、天湖化工等6家企業被評為最具投資潛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紡機、益泰藥業、泵業、天寶化工4家企業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重新認定。有2個科技項目成果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2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XX年我市完成新產品開發42項,新產品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19%。

5、工業園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xx”期間,我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業主開發、滾動發展”的思路,多渠道籌集資金,高起點、高標準地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融資1.5億元,一次性完成了經濟開發區12平方公里“四橫七縱”的道路建設,同時完善了水、電、氣等配套設施。引進澳大利亞客商投資1億元完成了工業園3.4平方公里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XX年,工業園向省農業發展銀行融資1.5億元,自主開發建設。目前已形成“三縱三橫”小循環。抓住漢宜鐵路在仙北設站的機遇,適時將工業園開發面積調整擴大到17平方公里。工業園還與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簽定合作協議,建設產業協作園。全市工業園區及工業集中區建成面積已達20多平方公里。

6、產業集羣雛形初步顯現

隨着我市“一區三園”建設水平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各種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的日趨完善,我區工業園區產業集聚效應初見端倪,紡織服裝、汽車鋁輪轂、水泵閥門、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羣初具規模,XX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6.2億元,同比增長35%。其中,醫藥產業集羣被列入省重點產業集羣之中。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xx”期間,我市工業快速發展,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我市工業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1、工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較弱

XX年以來,雖然我市工業發展迅速,但由於基礎差、起點低,與周邊地區相比,工業規模偏小、整體實力較弱。工業發展落後於周邊縣市,從我市經濟總量和產業結構水平來看,目前我市仍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前期,第一產業比重較高,第二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第三產業發展較滯後。

2、工業結構不合理

我市工業產業結構主要集中於傳統加工行業,這些行業中部分企業是從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不少企業屬於下游行業,生產能耗較高、技術含量較低、產出不高,經營較粗放。工業產品以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為主,加工貿易產品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優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還比較少,企業創新力較弱,品牌意識不強。

3、新興產業發展較緩慢

由於受工業發展基礎、綜合技術水平、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制約,我市工業新興產業發展的步伐較慢。生物工程、高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等一批代表了當今世界工業產業發展方向的高新技術產業在我市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內部園區定位高,發展層次低,整體優勢和合力尚未形成。

4、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鏈條短

我市工業企業以小型企業為主,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支柱工業規模較小,帶動作用弱;企業間的生產協作配套差,產業鏈條短,工業規模效應差。

二、發展環境

進入“xx”時期,工業發展仍肩負着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大任務,我市工業發展既面臨許多機遇和有利條件,也面臨着不少挑戰和不利因素。

(一)發展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及發達國家產業轉移

“xx”期間,和平、發展和合作仍然是時代發展的主流,國際關係進入以協調、磋商、合作為主的階段,為我市工業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但國際單邊主義擴張、區域性與局部性衝突、經濟貿易摩擦等仍不會少,使國際環境及經濟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的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繼續向縱深發展,中國—東盟(10+1)自由貿易區將持續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直接投資將更趨於活躍,新一輪國際資本與產業將繼續向我國轉移,並呈現出向深度和廣度擴展的特徵,即產業轉移的重心由原材料工業向加工業、由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製造業向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並舉(尤其是生產服務業)轉移,且產業轉移從原來的單個項目、單個企業、或單個產業向產業鏈式轉移,這為我市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促進工業及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重要戰略機遇期

未來十年,對我國及我市來説是一個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期。科學發展觀的落實,為我市工業跨越式發展指明瞭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型工業化、城市化、中部崛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深化改革開放等戰略的推進,將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經受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指明瞭產業調整發展方向,預計“xx”期間我國gdp仍將快速發展。隨着人民收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將推動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進而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和信息化進程,這將為我市工業及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

3、中部崛起及武漢城市圈建設

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做出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戰略決策,制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強中部地區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推進武漢城市圈建設,將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這有利於我市發揮優勢,充分利用區域內各種生產要素,促進工業加快發展。有利於我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快我市工業發展。有利於我市吸納城市圈的製造業轉移,形成與周邊縣市協調、互補和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快我市工業化進程。

4、“後發”優勢及有利條件

從我市自身發展來看,“xx”的工業發展具備了許多有利條件。一是後發優勢,工業發展的空間大、成本低。二是區位優勢,地處“武漢後花園”、重要節點,是承接產業轉移和資源集聚的重要區位。三是“xx”工業及經濟的高速發展為“xx”工業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一區三園”大批工業項目的建設,將會加快我市工業化步伐。四是交通環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隨嶽高速公路建成、漢宜高速鐵路段及火車站建設已經動工、武荊高速連接線預計XX年正式通車、隨嶽高速全線貫通,將為我市跨越式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二)面臨的挑戰

1、區域發展競爭激烈

履行加入wto的承諾,國內市場的國際化,國內戰略性資源(如能源、原材料)約束日益強化,使區域和企業之間的發展競爭日趨激烈。為了率先實現現代化和加快發展,增創發展新優勢,武漢城市圈及周邊地區許多縣市都在實施以工業為重點的產業發展戰略,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促進工業發展,這使工業招商引資和發展的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對我市工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和挑戰。

2、“資源瓶頸”的壓力

我國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各地區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一方面是能源、原材料等價格大幅度上漲,電煤油等資源的供求矛盾很突出,這對我市工業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消耗大量能源、原材料的傳統工業企業,經營粗放,要素成本上升將使其發展受到很大的約束。

3、發展基礎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工業及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我市工業發展的基礎差,底子薄,與周邊仙桃、潛江、漢川等地工業發展存在相當的差距。我市工業化水平不高,工業支柱產業和企業組織規模小,企業生產技術和產品技術含量不夠高,品牌企業少,人才資源比較缺乏,服務業發展滯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基礎設施投入需求量大,工業跨越式發展任務艱鉅。

4、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的制約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的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需求成為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也是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的關鍵因素。由於消減持幣意願的因素尚未強化,居民和企業對貨幣政策所發出的信號缺乏敏感度,市場需求相對不足對產業發展的制約還將繼續存在。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緊緊抓住機遇,勇敢應對挑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模式,加快工業發展,帶動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

三、“xx”期間我市工業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根本動力,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一體化進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資源節約型道路,緊緊圍繞結構調整這條主線,突出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一批優勢產業,做大做強一批大企業,培植一批優勢產品和知名品牌,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製造業強市。

(二)發展目標

到“xx”末,我市工業要實現主導產業突出,技術創新體系完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骨幹企業優勢明顯,中小企業集羣化發展,產業佈局合理、結構優化,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速度快、效益好、後勁足、結構優、素質高的發展特點。

1、到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500家以上;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和税金分別達到1000億元、60億元和45億元以上,“xx”期間年均增長30%以上。

2、“xx”期間全市工業總投入達到300億元以上,其中技術改造總投入達到150億元。

3、到2015年,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實現零的突破,省名牌、著名商標30個以上;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技術研發中心達到1~2個,省級技術中心達到10個以上。先進製造業佔比達到4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4、到2015年,工業品外貿出口3億美元,年均增長40%以上。工業經濟外向度達到5%以上。

5、到2015年,萬元工業產值能耗比“xx”末降低20%以上,固體廢渣利用率年均提高5%,重點用水工業企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6%以上。資源加工、消耗類企業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資源節約型企業。

(三)指導原則

——大開放原則。堅持以大開放促大發展,抓住產業梯次轉移的機遇,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大力引進市外資金和技術。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佔有國內外資源和市場。加強與大型跨國企業的戰略合作,融入經濟全球化。

——集約化發展原則。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經營方式轉變,鼓勵骨幹企業兼併聯合重組,使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集中。優化產業佈局,推動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和產業集羣優勢。

——技術進步原則。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技術改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加快產品結構調整。

——市場化原則。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和辦法,增強市場機制對經濟發展各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加速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提高主導產業發展的市場化水平。

——改革創新原則。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進思想觀念、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市場體系的創新,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活力。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四)發展重點

“xx”期間,我市工業的發展,要突出抓好下列四大重點。

1、培植優勢產業。要大力培植髮展優勢產業、骨幹產業和重點產業集羣,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產業選擇上,利用本地農副產品資源,加快發展紡織服裝產業、食品加工業和林產品加工業。要利用已形成的產業優勢,繼續壯大機械加工業,重點發展汽車鋁輪轂及配件產業、泵閥、紡機及配件產業。做大做強醫藥及中間體、食品添加劑產業。加快發展鹽化工產業。在迅速擴大現有產業集羣規模的同時,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培植力度,重點培育發展機電一體化、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環保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

2、建設重點園區。工業園區將是我市工業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進產業集聚的重要平台。我市現已形成了“一區三園”(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嶽口工業園、龍尾山工業園)的格局。今後將進一步加大重點工業園區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水、電、通訊、交通、污水與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技術、人才、金融、信息等服務支持,推動形成城市化、工業化互動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格局。以完善的基礎設施為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提供良好的投資平台。

3、做強現有企業。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競爭的加劇,大企業大集團已成為一個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集中體現,成為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主導力量。因此,做大做強企業是提高我市經濟綜合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在現有重點企業的基礎上,儘快培育出一批主業突出、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能支撐全市工業經濟的重點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積極引導企業制定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30家“千萬元税收工程”企業要強力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創新和對外合作,加快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4、力引重大項目。要把項目推進工作的着力點放在重大項目的引進和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把引資着眼點放在本地資源深加工、延伸重要產業鏈條、重點企業的重大技改等方面。“xx”期間,我市要一手抓現有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鼓勵其實施高起點、大規模的重大技改項目,一手抓重大項目的招商引資,根據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瞄準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招引一批重大項目。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鹽化工項目的實施,以拉動我市工業經濟和技術升級實現重大突破。

(五)做大做強八大產業

搶抓國際生產要素重組和結構調整帶來的重大機遇,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羣和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按照“發展大企業、培植大產業、帶動大工業”的思路,做大產業集羣,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五年翻兩番。

1、紡織服裝產業。立足現有基礎,狠抓紡紗、染整、服裝,在“大”字上作文章,進一步擴大規模,在“強”字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品質。以景天紡織、穩健紡織、漢城印染、佑琪服飾、鋭風服飾、依貝盈時裝、天豪服裝輔料等為核心,形成棉紡織造、染整、服裝一條完整產業鏈,形成相互協作,協調發展的格局。

一是棉紡。要大力提高無卷、無接頭紗、無梭布、精梳紗產品的比重,形成一批品牌效應好、市場佔有率高的優質產品,進一步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支持景天紡織和億鑫紡織重組投資3.5億元,新上30萬錠棉紡和500台織機項目;金吉利投資2億元新上20萬錠棉紡項目;穩健紡織投資1億元新上10萬錠棉紡項目;天舒紡織投資1億元新上10萬錠棉紡項目。支持紡機和卓爾集團合作,投資3億元在開發區400畝的紡機工業園項目,努力提高紡織的規模和水平。二是服裝。扶持佑琪服飾新上高檔服裝生產線,以出口為主攻方向,同時爭創1—2個品牌,支持寶隆服裝工業園建設,支持鋭風服飾創品牌服裝建設。三是服裝輔料。以華泰商貿城為依託,突出服裝輔料、棉紡等產品的批發功能,把我市建成全省最大的服裝輔料基地。四是醫用紗布。新增脱漂、摺疊生產線及織布生產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國重大的醫用紗布出口生產基地。2015年底力爭紡織服裝產業集羣產值過100億元,利税9億元,紗錠由現有的30萬錠發展到100萬錠,其中精紡50萬錠,並形成年產針織面料5000萬米,純棉服裝面料5000萬米的能力,服裝產量達到3500萬件(套),把建成重要紡織服裝加工基地。

2、醫藥產業。發揮現有企業的基礎優勢,建成三大醫藥生產基地。大力支持益泰藥業上市、成田製藥和華北製藥合作。“xx”期末,力爭醫藥產業集羣產值過200億元。

①以成田製藥、科田製藥為主體,逐步形成生產軟膏劑、凝膠劑、外用散劑為一體的皮膚外用藥生產基地。重點項目是投資1.85億元,建設氯吡格雷原料藥、雙氯酚酸鈉凝膠劑、沙丁胺醇氣霧劑、1000噸/年新型荷電防病毒濾材項目、5000萬支/年retapanulin產業化建設項目、鹽酸特吡奈酚乳膏項目,新增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税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外用藥生產基地。

②以益泰藥業、天義藥業和成宇製藥為主體,逐步形成醫藥中間體、食品添加劑為主的原料藥生產集團。重點項目是美羅培喃、4aa產品生產線建設及產業化、鹽酸克林黴素和克林黴素磷酸酯原料藥新工藝與產業化建設項目、年產300噸三氯蔗糖生產線、偶氮二異庚、戊丁腈生產線擴規等項目,新增產值120億元,利税14.5億元。

③以中佳製藥為主體,逐步形成生產大輸液、小針劑、片劑的化學制劑生產集團。重點項目是與武漢大學合作開發國家二類新藥異甘草麥原料和製劑,總投資6000萬元,新增銷售收入8億元,利税9500萬元。

3、食品加工產業。利用棉花、油菜、蔬菜、禽產品等優勢特色資源,積極拓展資源型深加工食品飼料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一是支持華潤啤酒集團在我市擴建30萬噸啤酒項目進一步擴大規模。二是中綠集團的果蔬飲品加工項目。三是食用油及其附產品的深加工,支持健康集團、永康油化等公司開發色拉油、油菜籽脱皮膨化加工以及菜籽深加工等項目。支持天得綠色食品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生產脂酸鈉等產品,力爭油菜企業在“xx”末達10億銷售額。四是畜禽深加工,着力支持150萬頭生豬屠宰及深加工項目,300萬隻肥肝鵝及深加工項目,200萬隻鴨深加工。同時大力推進肉雞產業化、水產品深加工及蔬菜深加工項目,把我市建成武漢城市圈中重要的農產品加工基地。五是推進菊芋等產品深加工。力爭2015年農產品及食品加工行業產值過100億元,實現利税8.5億元。

4、化工產業。大力發展以芒硝為主的特色化工。我市有豐富的鹽硝資源,經地質勘探,鹽硝儲量23866萬噸,無水芒硝礦132萬噸,開發的潛力很大。“xx”期間,吸引興發集團投資20億元,建設100萬噸鹽,20萬噸燒鹼,20萬噸pvc,5萬噸硫酸鈉的規模。扶持誠鑫化工抓好30000噸油酸生產線項目,沙隆達抓好間氰甲基苯甲酸甲酯擴規項目,易普樂抓好5000噸超微氣流粉碎生產線項目,天湖化工抓好高純三氯氧磷擴規項目、德遠化工抓好精細化工擴規等,力爭化工產業集羣“xx”期末產值過100億元。

5、鋁輪轂及零配件產業。以華泰鋁輪轂為龍頭,以金興達衝壓件、天成汽配、三機特車等骨幹企業為主體。大力支持東風華泰公司與星星集團聯合要在現有100萬隻基礎上擴規,力爭五年內,使鋁輪轂生產量達到400萬隻/年,其鋁輪轂及其配套項目銷售收入過30億元,利税5億元,出口創匯8000萬美元,成為亞州最大的汽車鋁輪轂生產基地。“xx”期末產值過50億元。

6、泵閥產業。以泵業公司為龍頭,以立光泵業、氟塑泵業、通用泵業等企業為依託,開發系列渣漿泵等產品,大力支持泵業與冠南聯合擴大生產規模,在全國形成有較大影響的工業泵生產基地。打造“xx”期末產值過50億元的產業集羣。

7、林產品加工產業。充分發揮我市林木資源優勢,以天源木業為龍頭,通過中高密度板項目擴規和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壯大整體實力,形成我市林木業加工集團。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棉稈加工生產高密度板和昌興林漿紙一體化項目,使產業集羣規模達到30億元。

8、生物產業。要把生物產業作為重點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和扶持,加快發展一批生物技術企業,推廣一批新型實用生物技術。要立足實際,着力在生物醫藥、生物農藥、生物能源、生物技術服務領域培育一批亮點企業。以華世通生物科技、寰宇生物農藥、金諾生物蛋白、華成生物、泰爾生物、傑隆生物為代表的生物企業,力爭2015年該產業集羣產值過50億元。

四、主要措施

要實現“xx”規劃目標,必須加強工業經濟領導,採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別是強化技術創新、工業投入、循環經濟、人才工程和發展環境“五大支撐點”。

(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技術創新步伐。

信息化是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繼續以紡機、穩健等企業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為突破口,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一是推動信息技術在製造領域的應用。通過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信息產品與傳統產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在新產品中的廣泛應用,增加產品的信息技術附加值。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傳統產業研究開發和設計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藝技術的升級。二是加速企業管理信息化。鼓勵企業應用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實行業務流程信息化和管理創新,促進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三是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大力推動企業上網,通過互聯網推銷產品、招商引資、蒐集市場信息和技術情報,積極發展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的重點是推廣“4c+e”,即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管理(capp)、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和企業資源計劃(erp)。四是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企業要加強技術中心的建設,提高技術開發投入的比重,增強開發能力和技術貯備能力。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特別是藉助信息技術,深入開展網上產學研活動。五是大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積極採用新工藝、新裝備,到“xx”末,力爭6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二)千方百計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工業投入。

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必須把加大投入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適應國際化的要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抓住國際產業梯次轉移的機遇,把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與擴大對外開放緊密結合起來,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外商參與我市工業經濟建設。要認真研究國內外產業轉移、資本流動規律,切實抓好對日、韓、美、歐洲、新馬泰等國家和港澳台及內地重點地區的招商。高度重視與世界500強企業的戰略合作,高起點、高標準引進我市急需的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注重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創新,全面提升我市骨幹企業的管理和製造水平。二是加大金融機構支持力度,政府搞好協調,深化銀企合作,通過貼息引導機制和市場化的項目貸款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的信貸投入。三是擴大社會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加大對工業投入。積極培育上市資源,積極鼓勵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爭取有1~2家企業上市。四是加強政策引導,加大企業資金投入。認真落實國家、省制定的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的各項優惠政策,同時學習外地經驗,設立技術進步專項資金,利用項目貼息和獎勵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大技術進步投入,不斷增強企業發展後勁。

(三)大力實施“三個一批”工程,加快結構調整。

1、突出抓好一批大項目,加快培植主導產業。圍繞八大產業集羣的培植,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着眼於國內及世界前沿技術,組織篩選論證有潛力的大項目,集中全市人力、物力,加快項目實施,推動工業產品、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重點實施15個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鼓勵各類資本投向我市的主導產業、優勢企業和重點項目,努力引進大的外資項目。積極做好向上爭取工作,努力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省重點項目計劃盤子,爭取資金和政策支持。引導項目建設單位節約利用土地,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投資額,新上項目每畝土地的投資應不低於200萬元。

2、努力培植一批大企業集團。鼓勵企業開展資產和業務重組,實現企業兼併、聯合及存量資產的優化配置,突出企業的主業優勢。培育企業技術創新機制,加大對研發投入和激勵,提高核心競爭力。推動企業戰略決策和經營管理與國際接軌。重點抓好30户骨幹企業的發展壯大,使之真正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主導力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託。到2015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20家以上,其中,全市銷售收入過30億元企業1家,利税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30家以上,其中,利税過億元企業5家。

3、大力實施一批名牌產品。大力實施名牌戰略,提高名牌產品、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是強化引導,把培育名牌與培植支柱產業、培育大企業集團相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我市名牌產品的數量和規模,增強品牌的帶動作用。二是夯實名牌基礎工作。引導企業加強質量技術基礎工作,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推進各項認證認可,使產品與國際接軌,改進提高售後服務水平,夯實名牌工作基礎。三是突出培育知名品牌。以打造品牌為目標,以培育壯大名優品牌和名牌產品為重點,把企業市場主體作用與政府引導結合起來,重點培育一批名牌產品。

(四)加快工業園區發展,促進工業發展集約化。

創新園區管理體制、運作機制、招商方式、服務內容和考評手段,不斷提升工業園區發展水平,把工業園區建成產業招商和發展的平台以及優化產業發展佈局的主要載體。一是打造園區工業招商平台,進行園區招商,利用資源和市場優勢包裝、推介項目,吸引大企業、大財團前來投資。通過產業招商和園區集聚,發展主導產業配套項目和深加工項目,拉伸產業鏈,使整個產業資源得到綜合開發和利用。二是抓好園區規劃,建好特色工業園區和園中園。通過完善園區基礎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吸引大企業入園建廠,帶動其他配套和相關企業進園發展,形成產業特色工業園區。三是整合園區資源,統籌協調發展,形成各具特色、良性競爭、互動發展的園區經濟發展態勢。各工業園區要發揮優勢,有所側重,選準各自的主導產業,培育以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嶽口工業園、龍尾山工業園為依託的集約化生產、聚集化發展的產業基地。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堅持節約利用資源的方針,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抓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三個關鍵,突出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四個重點,科學把握資源的減量利用、循環使用、合理開發三條途徑,大力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大力實施企業“兩推進”工程,推進企業“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推進“資源綜合利用”。重點推廣節約和替代、節能利用、節水開發利用、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循環生產等八大類技術。加大執法和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良好氛圍。

(六)實施人才工程,造就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

切實抓好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高級技工等三支人才隊伍的建設,造就一批善謀實幹的優秀企業家、一批優秀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和一大批優秀技工。“xx”期間,重點培養100名企業發展快、後勁足、信譽好、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優秀企業家,100名創新能力強、科技成果多、同行公認的優秀科技帶頭人,1000名愛崗敬業、技術精湛的優秀技師,為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制定有效的措施,建立培養、吸引、使用人才的新機制,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逐步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人才引入、選拔和使用機制,引進職業經理人。廣泛引智納才,用機制、事業和感情留住人才。二是探索市場化的人才培育方式,創新培訓機制,加大對企業各類人才的培訓,提高各類人才的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對業績突出的企業經營者給予重獎,鼓勵和倡導技術、專利、科研成果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建立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營銷人員、高級技工貢獻與報酬掛鈎的分配體制。

(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快中小企業發展。

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工業項目,為我市工業發展提供強勁的資金支持。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強扶持、引導和規範,促進民營經濟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通過股份制改造實現從家族經營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從分散、粗放的低水平重複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轉變;從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不規範經營向重質量、守信用、遵紀守法的規範經營轉變。努力促進一批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出口創匯、資本營運等方面成為我市工業經濟的主力軍。

深入貫徹《中小企業促進法》,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大力鼓勵和扶持科技型、就業型、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型、農副產品加工型和出口創匯型等中小企業的發展。加快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諮詢、市場開拓、籌資融資、貸款擔保、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專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的中小企業集羣。

(八)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努力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

面對更為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把提高開拓市場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導企業根據發展戰略和市場變化,創新營銷戰略,明確自己的市場定位、營銷目標,研究制定科學的營銷戰略,不斷提高應對市場變化、開拓佔領市場的能力。支持企業適應國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調整,努力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增加紡織服裝、農副產品、醫藥等優勢產品的出口比重。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國門投資辦廠,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九)加強領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各地各部門要堅持“工業強市”的思想不動搖,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一是加強對工業發展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全市上下要目標統一,集中精力抓主導產業、抓大項目,創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點,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加快發展。二是建立產業發展研究諮詢機制,組建專家庫,成立我市工業經濟發展諮詢專家組,對工業發展戰略、項目投資、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等提供決策諮詢。三是加強政策引導。要設立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用於產業結構調整、重點項目的貼息和補助、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項目的扶持、名牌產品獎勵等,促進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四是創造良好環境。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改進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制訂相關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切實推進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