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公曆幾號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眾所周知,中秋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於八月十五。你知道中秋節公曆時間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中秋節公曆時間,一起看看吧!

中秋節是公曆幾號
中秋節公曆時間

20xx年中秋在20xx年10月4日(星期三),為國家法定假日。與國慶節連休8天,即從20xx年10月1日至20xx年10月8日,放假8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祕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閤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説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着名。該傳説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併成為帝王,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中秋節吃月餅的故事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此時的“胡餅”已與現在的月餅無大異。

據説,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敍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只是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據悉,吃月餅之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還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當時正值元朝末年,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各類反抗活動紛紛湧現。朱元璋藉此機會,便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很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中,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同時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果然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大獲成功。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自然更加重視吃“月餅”的習俗,每到中秋佳節,必定分發月餅,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再後來,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不論怎麼變,只是慶祝節日的形式與活動的方法有了豐富和深化,吃月餅的習俗卻一直沒有變。這其中的奧妙,是否包涵了對推翻元朝統治、打敗異族的喜慶與祝賀,我們不得而知,但依據傳説的內容,顯然是與朱元璋的“月餅起義”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各民族中秋節習俗

1、蒙古族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2、藏族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3、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着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