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81K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內容,更要關注文章是怎樣表達的。在閲讀教學中筆者認為應將引導閲讀、誘發感悟和指導練習這三項閲讀教學策略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強調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課堂、豐富文本、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整節課大致分為兩個部分:關注文章內容和關注文章細節表達。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 白木子 - 白木子小屋在“關注文章內容”教學部分,我首先設計“課文圍繞《青年近衞軍》寫了哪些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給學生搭起了一個整體框架印象。接着出示了檢查預習,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生字詞語教學,其內容還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再次強化了 讀者對文本的關注,更是為關注細節表達悄悄做了鋪墊。在理解詞語上我力求方法多樣,有抓關鍵詞義,有聯繫生活實際的,有通過做動作理解的,有換詞比較的,應該是有效而紮實的。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2

愛因斯坦曾説: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裏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的母親……” 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着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3

我們經常説語文課堂要讓孩子多讀課文,以讀代講,以讀悟情,要真正把握好“讀”卻很難。在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感覺這是以讀悟情的最好範例,但怎樣引導我卻一直沒有找到更為理想的方法。由於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文字淺顯易懂,我設計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求學生一定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能流利地朗讀全文。在學生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勾畫出感人的語句,體會課文是怎樣表現母親的深情的。然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有哪些感受和體會,還有什麼沒有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再現情境,在讀中體會感情。

但是這樣的設計總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找到了王崧舟老師的《慈母情深》教學實錄,他的課堂給我做了很好的如何起引導孩子“讀”的範例。儘管課文所描寫的情節與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但王老師精心設計,抓住了一個切入點——“深”,整節課都引領着學生去尋找母親那濃濃的深情。

王老師用讀貫穿了整節課的教學,並讓讀成為了課堂的主旋律。他引領的“讀”,不是單一空白的讀,而是一種盤旋環繞,回覆上升的讀。王老師用富有感染力詩意般的語言,引導學生從讀準句子到理解詞義的讀,從感受母親工作環境惡劣到母親工作動作、神態的讀。一個“讀”字裏,把慈母的深情表現的一覽無餘。讓學生忘記了這是課堂,都忘情地跟着他不斷地做思維的舞蹈,享受其中。

從他的教學中,我受到啟發,將這種方法引入自己的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不愧為名師,總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做法。同時,我也在思考,為什麼自己在備課時就沒有這樣的想法呢?究其原因,是自己對文本缺少敏鋭的解讀能力,是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文化底藴的缺乏。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廣採博取,不斷豐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學更具藝術性。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4

詩詞講究的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漁歌子》這首詞,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讓學生多讀,引導學生抓住此中所描寫的九種景物,去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並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並和學生一起進入張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這樣幾個問題引導學生:

1、 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還精通音律,都説他“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那麼,你從他的《漁歌子》裏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 不僅僅是景物,還有豐富的色彩,你都看見了哪些顏色呢?

3、 都説“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可是,我似乎聽見了……也聞見了……?

在引導學生走進張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們得品味詩人的心境了。

1、 張志和為什麼會在這“斜風細雨不須歸”呢?(聯繫詩人的生活經歷來體會。)

2、 將張志和哥哥張鬆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張志和的《漁歌子》對比欣賞,強調“狂風浪起且須還”“ 斜風細雨不須歸”,進一步感受詩人陶醉於山水的悠閒自在。

3、 張志和是“直鈎垂釣,不放魚餌“,你説他釣的是什麼呢?

讀到這裏,我和學生們都早已身臨其境了,任清風撫面,任芬芳撲鼻,只仰望白鷺展翅,只俯看桃花帶露隨流水……哪還怕什麼“斜風”,早是水中一尾鱖魚,張志和也釣起了我們心中的“清新、飄逸、悠閒自在……”

是啊,我們學習古詩詞,第一要能通過詩、詞的文字想象畫面,反覆誦讀;第二要聯繫作者的生活經歷來一同感受。這樣,就能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5

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説樂學的效果最佳,樂學是治學的最高境界。“親其師而近其道”講的是要創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活動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我們的教育生動活潑。 創設輕鬆、愉悦、和諧的教學情境和氛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在《鳥島》的教學設計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一、備課從學生角度出發

1、根據低年級學生愛新鮮,喜歡生動直觀的畫面。整節課我都以課件導學。看網絡上鳥島的影片,創建心目中的鳥島……視聽結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2、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遊帶團去鳥島旅遊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根據學生愛畫畫、愛表現的特點,在重點段的學習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到網絡上繪製自己心目中的鳥島的環節,學生興致很高。在先畫再評,然後再次修改自己作品的過程中,促進了新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內化,課文的重難點輕鬆突破。

4、小朋友對於新鮮事物好奇心很強,我利用網絡對他們的吸引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培養他們會提問題,並且會上網查找信息,滿足自我需求的能力。

二、教學策略和教法設計

1、教版教材的主導理念是“情境教學”。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在寬鬆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成了我教學的重點。根據兒童愛玩的特點,我創設了導遊帶團去鳥島旅遊的情境來貫穿整堂課的始終,這樣做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堂課的各個環節也連接得更加自然、流暢了。

2、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鳥島》這堂課的主導思路是要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 。所以整堂課我創設了如下活動:

①聽一聽:剛上飛機時,讓小乘客閉上眼睛,欣賞音樂,想象畫面。

目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帶學生入情境。

②找一找:找出鳥多的語句,在下面畫上橫線。

目的:通過動手實踐,促進學生思考,讓他們初步學習作者是怎樣描寫鳥島上鳥多的特點的。

③畫一畫:讓學生在網上裝扮心中的鳥島。

目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反饋自讀效果。

④評一評:欣賞評價老師的鳥島創作。

目的:通過對比,讓學生在讀一讀、議一議的交流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突破重難點。

三、發揮整合的優勢,利用網絡課件突破重難點,促進新知識的內化

《鳥島》這篇課文用詞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着一個,窩裏窩外到處是玉白色、青綠色的鳥蛋……”如果一味就課文理解,比較抽象,學生不易體會。所以我在教學這一重點段時,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創建了一個可供學生親自操作的繪畫平台,讓他們通過畫自己心目中的鳥島來體會文中的詞語和意境,收效很好。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我以多媒體課件為載體,通過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課堂。豐富的活動把靜止的、封閉的、模式化的教學轉變為現實的、開放的、有個性化的教學,讓學生真正學得有趣、學得輕鬆。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6

課文就是這樣,通過寫唐代名相狄仁傑公正護法的故事,謳歌了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崇高精神。身為一名大法官,他明察善斷、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在他公正護法的行為背後,我們體會到了他對朝廷的忠誠,對人民的關愛,體會到了他那正直而偉大的心靈。難怪他會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難怪人們會集資立碑頌揚他的功德;難怪他能成為一代名相,深得武則天的倚重;難怪他病故後,武則天會悲聲歎息,廢朝三日以示哀悼。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是在學校組織的“雙優課”評選活動中,展示給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我親切、謙和的教態贏得了老師們的讚許,同時對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起到 了致關的 重要。我非常滿意的是學生們的表現,學習興致高漲,參與意識強烈,發散思維活躍、學習效果良好。一節課的教學安排,老師可以精心準備,但課上的突發事件 (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或是無關的),確實往往讓老師始料未及的,怎樣巧妙的處理好,就要看老師的應變能力,和多年的教學經驗。繼而就本課書的教學,發表幾點 不成熟的見解: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 方 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 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台,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 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 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 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 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 沒 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説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 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8

《比尾巴教學反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閲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閲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教學反思喜悦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為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9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裏一塊兒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列方程解決問題之後,很多不易用算術方法解答的習題,卻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來,這足以説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比算術法解決問題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級,所用教材是青島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單元就出現瞭解方程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我已經教學了四遍了,按理説這第五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易如反掌、揮灑自如,可是面對新教材的設計,我這個五年不教學高年級的老師卻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出乎我預料的則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學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都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方程的意義,並學會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以前幾輪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減數=被減數-差;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等關係式來求出方程的解,就連我自己小時候學習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據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求方程的解的。

開始我有些懷疑,以為只有青島版五四制這個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教學的,於是急切的打開電腦找到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翻看這部分內容,卻發現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先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接着再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了徹底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又找到了這幾個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翻看,新教材編寫者大致都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看了這些內容,我才從思想上認可了這種設計思路,原來是為了使國小教學解方程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我開始強迫自己扭轉老的教學思路。結果學生因為是初次接觸,課堂上學習的竟是那樣的有滋有味。但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漸漸發現採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給學生帶來的竟然是局部的銜接,而存在局部的銜接對學生會更困難。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雖然有所下降,卻把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了。教材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a÷x=b等類型的題目,不教學此類方程的求解方法,因為這類題目如果採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非常麻煩。很顯然採用等式的性質這種方法教學國小階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

但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又不能避免學生在列方程時,依然出現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別是我們不能刻意地給學生強調不能列出X在後面做減數或做除數的方程,如果這樣強調,學生心中會存在很大的疑惑,當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時,我們更頭痛於學生求解能力的侷限性。

鑑於以上原因,課堂上我採用了新老教學思路結合使用的方法,先從教材中的新思路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教會孩子解較簡單的方程,以便於日後國中學習時順利接軌,同時對於國中學習“移項”也能順利接收。但是面對現在四年級孩子的思維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學思路 “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給孩子解方程,至少這樣能讓我的學生會解各種類型的方程,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們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會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減”的思路困擾着列方程,並且列出來還能順利解這個方程。

個人以為,這樣用新舊方法結合着教學,既能讓學生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銜接,形成綠色的通道,同時又體現解決同一問題方法、思路的多樣性。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我發現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通過解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感到不論你的教齡有多長,你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了有幾遍,每次教學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這樣才能用最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方法去教學生。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0

《日月明》一課共有13個生字,其中11個生字是會意字,所編排的韻文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所以在備課時我最初認為學習會很容易的。但在實際上課時,學生的表現距離我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細分析,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因為本課都是一些會意字,在備課時認為學生藉助韻文在讀書過程中就能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所以對於本課的生字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講解高估了學生的實際水平。

其次,在處理本課生字上與以往相比過於倉促,學生認讀時間短、形式單一,以至於拿出某個生字,還有部分學生不認識。

鑑於以上不足,再來教學這樣的會意字,我會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結合韻文讓學生明白會意字的構字特點,:以“明”為例,先引導學生了解“日”、“月”所表達的事物,再進一步引導太陽也好,月亮也好,它們都會發光,給人帶來光明,所以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結合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進行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意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樹上歇歇腳,就是“休”字。聯繫字義識記和分辨字形這種方法比較簡便,經過一段時間的示範引導,學生就能基本掌握。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他們就能自主識字,提高識字能力。

3、拓展延伸。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對孩子來説,卻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字符變得有意思起來,在結合漢字的構字特點、基本規律的同時,增強識記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這一課,學完文中的會意字,還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認識的、熟悉的還有哪些類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於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我想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於識字,主動識字。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片斷2 中,我設計了一個師引讀,學生接讀的這個環節,引發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為了讓學生體會“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句話所表達出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讓學生去掉其中的3個“我”。

通過這一對比,學生感受到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自豪之感,有了這個體會之後。我進行了師生分讀。師讀: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對家鄉的喜愛之情。聲音是高亢的。師讀:這裏的人份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讀出了不禁為家鄉人的勤勞好客而感到驕傲。聲音是興奮的。師讀:啊!這片土地水清草茂。羊肥馬壯,這裏的人的勤勞好客。美麗善良。生接讀:我歡呼,我興奮,為我的故鄉,為我的藏北草原。這時學生的感情噴湧而出。為家鄉的景美,人美感到自豪。聲音是激越昂揚,鏗鏘有力的。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2

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在課前我先讓學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業”,在課堂學習過半後,讓他們再小組討論和修改,這時他們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於彼得的辛勞也有了同感,所以對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見解。有的小組寫彼得起早貪黑地培育花苗,暴風雨來臨還為花苗搭起帳篷,夜幕降臨時還在辛苦勞作等等。這些文字為尋找“真金”真是錦上添“話”呀。

根據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基礎上,孩子們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祕訣,想要獲得財富需要通過自己辛勤地付出。於是我讓他們把自己的夢想比作金子,問他們的金子在哪裏,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堅持不懈地練習,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説“我的金子在教室裏,我要努力讀書,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經發現了自己的“金子”,並且潛意識中有為“金子”奮鬥的信念,真為他們高興!

但是這節課中仍然有不足之處,就是開頭的時候,老師的牽引太多,抓得太緊,沒有放手,所以以後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自主學習,要放寬心去讓他們去學。本文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説,內涵比較豐富,道理比較深刻,因而需要我們教師巧妙設計,深入淺出地帶領學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3

《日月水火》是國小語文入學準備的第10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學習4個象形文字“日、月、水、火” 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看圖理解字義,並依照田字格里的範字把字寫端正。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為閲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打基礎。因此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的導入環節,我先已談話導入:“小朋友們,十一長假剛剛結束,小明明把自己度假的情景畫了一幅畫,你們想看看嗎?”接着出示了圖畫,讓學生仔細觀察,説説你都看到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説開了:“上面有太陽。”我引導糾正:“我們説話要説完整話,應該説圖畫上有太陽。”後面的同學學着説完整話了,但仍然只説出看到的一方面內容,我又進一步引導説:“看看哪個同學觀察得更仔細,能夠把自己看到的內容都説出來。”學生在小聲交流後,紛紛發言,內容完整且趨於多方面了。我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後接着説:“我們今天要認識的4個生字朋友就藏在這幅畫裏面,你們想不想認識它們呀?”學生們躍躍欲試,學習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説話的媒介,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我分兩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閲讀感知課文內容。

讀了幾分鐘後全班一起朗讀(他們邊讀的時候我把他們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然後在一起更正讀音)。更正之後我再帶他們朗讀一篇課文,緊接着讓他們自己在朗讀幾篇。這樣他們就會對課文內容有進一步的瞭解。便於他們更好地學習課文。這一點我覺得自己做得比較好帶他們多讀文章,這樣不僅能熟知課文內容,而且還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説一下。對字詞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由於文章內容有點長我讓他們一段一段來學習。如果將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説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裏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學習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説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學完文章內容之後,我馬上進入第二環節提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着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回答的就不是很全面。

對於這篇課文我覺得自己在教學生朗讀和讓他們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他們之後做這課的習題時很多學生都不用看書,這點值得我高興。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對於學問是永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我一定會不斷的學習,是自己越來越優秀!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5

一直以來,我都堅信,閲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途徑。曾經看過這樣一幅畫:一位國小生手裏拿着50分的試卷,垂頭喪氣,然後,他走進了《三國演義》,當他從書裏走出來之後,手裏拿着的是100分的試卷,頭昂着,臉上滿是自信,畫的標題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我覺得這裏面並沒有誇張的成分,閲讀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人們的思維品質,大大地促進智力發展。可以説閲讀不僅對提高語文素質而且對人一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閲讀、閲讀、再閲讀。問題不僅在於閲讀能挽救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在於藉助閲讀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引自《給教師的建議》第19條)

基於以上認識,在自己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強化閲讀,擴大學生的閲讀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幾件事:

1、動員每位同學買一些合適的書,宣傳鼓動加上一點利誘這一點總算做到了。訂了書報之後教學生怎樣閲讀。如利用《語文報》可以讀(好的文章、詩歌可以朗讀),可以看,可以摘錄,可以剪貼(按相關知識點),可以做(相關練習),還可以整理收藏當作資料以供複習時查找。

2、每週拿出一節課供學生自由閲讀。在這節閲讀課中,我儘量做到開放、自由,不強加給學生各種限制。不管課時怎樣緊,儘量保證每週一節,以形成延續性,逐步養成學生的閲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

3、要求學生每週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摘錄。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想逐步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我想我這樣做的出發點是好的,應該也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但實際的情形、效果卻並不樂觀:

1、閲讀課上居然有學生看着看着,書本換來換去。這是大大出乎我意料的,他們不是喜歡閲讀,要求有閲讀課嗎?閲讀不是一件自由、寬鬆、愜意的事嗎,不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放鬆和精神享受嗎?怎麼會進不了狀態呢?

2、閲讀課上,鴉雀無聲,我也想趁這時機讀點自己的書,偶或抬頭,發現有同學奮筆疾書,心下甚喜,“嗯,讀書進入狀態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了,下去看看他們讀的是什麼書。”一看嚇一跳,他們正在忘我地做作業!

3、從交上來的讀書筆記看,三分之二的同學停留在大段大段的摘錄上。我甚至懷疑有不少同學僅僅為了應付老師,摘錄的東西,抄完就忘,更有甚者,連自己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仍有不少同學未意識到閲讀的重要性,仍然不會閲讀,更不會思考、也沒有感悟,思想膚淺,感情貧乏。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反思如下:

1、“真正的讀書是指與考試無關的與書籍親密接觸。”——薛瑞萍。真正的閲讀狀態應是在心靈自由,思想放鬆,環境寬鬆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在的學生學習壓力過大,失去了進行閲讀的寬鬆的時間、心境,失去了對文學作品進行領略、鑑賞、審美的客觀條件。

2、學生的閲讀過於功利化。這種功利化的閲讀是考試逼出來的,和審美是無緣的,是相背離的。這種缺少美感和情感愉悦體驗的閲讀使學生失去閲讀的動力,甚至於使閲讀成為一種負擔,因而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閲讀所能起到的效果。在這種功利化心態下的閲讀,其接受的信息只在腦中過了一遍,而未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閲讀中的摘抄整理,也只是為了積累好句好段,積累論據,以期在考試中派上用場,而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提高語文素養的問題。真正的閲讀積累應是厚積薄發,功到自然成的,其作用在寫作上體現為信手拈來,左右逢源,而非像現在的學生那樣粘貼式的機械引用。

3、由於過分追求給學生閲讀的自由與寬鬆,而造成放羊式的閲讀狀況。在這種放羊式閲讀教學中,教師缺少具體的指導,未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而這些問題的根子之一是作為教師,本身的閲讀面不夠寬廣,閲讀素養不高,不能高屋建瓴地指導學生閲讀,未能形成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反思之後,應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作為教師,自己要抓緊讀書,拓寬閲讀面,提高閲讀素養,這樣才能站得更高,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高品位的閲讀,才能更好地激發調動學生閲讀的興趣。當然,作為老師,由於工作壓力大,時間長,也正失去自由閲讀的寬鬆時間和心境,並且這一點正趨惡化,近期要改變是不大可能的,只有靠自己去擠時間了。

2、閲讀課形式可豐富些,不要一味只讓學生在課堂上看書,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朗讀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他自己讀到的好文章,並談點閲讀感想,進行介紹交流。

3、建設讀書型班級。鼓勵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藏書庫,並在班級書櫃進行不定期的交流,以形成“人人有書讀”的局面,“人人愛讀書”的氛圍。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6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閲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慈母情深的教學反思 篇17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針對教學內容枯燥的特點,我從幾下方面如手:

一、利用情境圖,用講故事方式進行教學。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對與一年級孩子來説,講故事是教學手段之一,特別是童話故事。我利用情境圖創設情境,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入新課,一下子就吸主了學生。在老師和學生共同講故事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枝”到“zh ”,由“吃”到“ ch”,由“獅”到“sh ”,由“日”到“ r”的過程,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與學習對象建立新的聯繫,將拼音教學化難為易,大大地提高他們對漢語拼音的學習效率。

二、聯繫表音形圖,讓學生探究字母讀音。

在教學這個環節中,我利用學生自主與合作的精神,同時也給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命題,讓學生自己嘗試發音,體會發音過程,探究發音方法,在已熟悉的事物中找新的未知點,從而產生對學習拼音的興趣。

三、利用順口溜記住字母。

要把漢語拼音記住,記得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不讓豪語拼音忘記,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要自己的方式記住字母,這對已有些識記豪語拼音經驗並喜歡探究的小朋友來説無疑又是一個好機會。他們都會躍躍欲試。如:人耍獅子sh 、sh 、sh ,老師老師sh 、sh 、sh ,獅子獅子 sh、sh 、sh ,s +h = sh 、sh 、sh。。。。。。

四、利用遊戲,鞏固字母。

對與本地孩子來講,要發準平舌音與翹舌音很難,因受地方語音的引響。利用遊戲“看誰聽得清”,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來掌握知識,鞏固知識。

五、利用“師帶徒”形式教學。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的方法來學習新的音節,並且利用我當“小老師”互教互學,重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讀好整體認讀音節及它的四聲。

六、不足之處。

回想整堂課,不難發現有些欠缺之處:1、個別學生對sh 與r 的發音不準,shi 與ri 的發音不準,在以後教學中,要多關心後進生,要用放大鏡來發現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肯定,讓他們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2、s 和 r的書寫不正確,需要耐心和細心,多練是關鍵,但是還有個別學生書寫得較差有待多多練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