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教學反思(通用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8W

《花鐘》教學反思 篇1

課文開始,我用課文的語句引入,請會讀的學生朗讀,看看作者發現了什麼。這樣孩子閲讀課文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很快進入狀態。接着圍繞問題再讀,邊讀邊思考。三讀,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四讀,讀出感情。

《花鐘》教學反思(通用14篇)

這樣整節課時時圍繞讀書做文章。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書中解決問題。

"讀"是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讀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多讀的目的在於將課堂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感悟領會課文。本課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指導朗讀。

1。聽讀。學習課文之前,可安排學生看課文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聽力,讓學生受到錄音或教師朗讀的薰陶。

2。自讀。自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讀熟課文。在學生自由讀前,要提出要求:(1)藉助拼音,仔細讀課文,不丟字,不加字。(2)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作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3)讀通課文後,標出自然段序號和畫出生字。對於課文中出現的難讀的字和較長的詞組,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如"炙"不少學生讀成"zi",等等。我都及時進行了糾正

3。細讀。所謂細讀,就是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邊讀邊進行字,詞,句,段的訓練。這一步是以"情"貫穿的讀。課文一段我抓住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去引導,我這時適時引導:花開放了你高興嗎這一段應帶着什麼樣的感情去讀進行了朗讀指導。二段我主要抓住你讀了課文,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自讀自悟。課文的最後一段,我主要抓住有趣,讓學生去讀。讀這一部分時,要讀得親切活潑。我設計了這樣的問話引導孩子:"孩子們,這位植物學家的想法可真奇妙,設計的花鐘可真有趣,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書聲讓老師感受到他的有趣呢"

4。賽讀。經過教師的指導,多數學生能讀熟課文。這時,可安排學生分組比賽讀,每組選出最好的同學再比。讀完後師生共同評議,指出優點和不足,以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在讀熟,讀出感情後,再進行背誦的練習。

《花鐘》教學反思 篇2

《花鐘》是三年級語文第13課的內容,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結合“先學後教 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花鐘教學反思。課後有以下兩點反思:

一、對長句的指導閲讀

在識字的教學環節過後,教師注意對三個難讀的長句,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從現場學生的表現來看,長句的朗讀對他們而言是存在朗讀難度的。而我認為從三年級開始注意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培養,從長句的朗讀到以後段的朗讀再到全文的朗讀,這應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教學理念能為學生以後的朗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形成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課文中描寫了九種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我把花開的樣子變成一首“小詩”,讓學生選擇其中自己所喜歡的課文中對花開描寫的説法進行自己的“解讀”,學生因為“比喻生動”“擬人形象”“描繪簡潔”等的角度完成自己的喜歡的闡述。教師不必費勁進行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解釋,學生自己就已經可以領悟,即可達到教學的效果,不會有教師牽着學生走的感覺。我想在其中學生也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學習體驗。

《花鐘》教學反思 篇3

《花鐘》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由於校舍改建,現在的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課堂上無法給學生展示鮮花的圖片以及關於鮮花開放時間不同的資料。在教學《花鐘》前,我有意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去搜集有關花鐘和各種花的信息資料,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我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從最有趣的段落學起,並對文中的內容進行了取捨,突出了重點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學。

首先,我從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學習入手,提出問題:課文中介紹的花鐘是什麼樣的?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很快就會想這些製成花鐘的花是什麼花呢?我相機提問“組成花鐘的花有哪些呢?你知道嗎?”學生踴躍舉手,接下來順理成章的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 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並順勢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學習這種寫法,用形象的語言把事物描寫具體。

最後學習第二自然段,瞭解花開時間不同的原因,並擴展想象其他花開的原因。鼓勵學生課下查閲不同鮮花不同時間開放的資料,並模仿植物學家也做一面花鐘。

這節課學生的學習熱情較高,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慾。這説明這課比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來我設計了第一自然段學習完成後,模仿作者描寫鮮花開放的寫法進行小練筆,由於急於趕課,只是簡單地説了一下,沒有落實到位。

《花鐘》教學反思 篇4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全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美。花兒美、花鐘美、插圖美、語言更美。尤其是課文第一自然段,用不同的説法描寫了一天之內不同時間不同種類的鮮花開放的美好姿態,詞句表達豐富多樣,有序有趣,堪稱學生學習語言的典範段落。品悟第一自然段,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鮮花開放的不同表達方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今天,主要是講第一課時,在不同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鮮花開放的不同表達方式。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作者寫法的精妙,陶冶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學語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課設計時,我刪繁就簡,

1.先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走入花的世界。

2.圍繞“花鐘”這個題目,以學生質疑引入文章,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題意,尋找答案。

3.檢查學生詞語認識情況,通過多種多種讀法(自由讀、單個領讀、齊讀)解決字詞問題。

4.對課文朗讀進行指導,通過多種讀書指導(自由讀練習、個別讀檢查、默讀、齊讀鞏固、男女生輪讀),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悟。

5由題目花鐘,引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讓學生自由談談,自己對哪種寫花開的寫法更喜愛,邊討論邊以動作理解,在讀中感受花的美。

6.師生欣賞圖片,接讀句子。

7.最後,讓學生嘗試寫寫自己喜愛的花朵,以及它的開放方式。

整堂課比較完整,課前的預設,需要在課堂上的靈活應變,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堂時間上安排還欠合理,應把握好文章重點,分清主次。授課時掌握課文講解的輕略程度。今後授課更應吸取教訓,在備課時多下功夫。

《花鐘》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後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並形象例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第一課時我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言語的形式上,即關注花開的不同表達。

課文第一自然段,語言優美、意境也很美,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卻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這種美是無法用語言講出來的,因此我搜集了各種花的圖片,旁邊注以相關語句,結合畫面,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想象畫面讀、男女對讀等方式,仔細用心地去體會,努力把這種美讀出來,使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去感受、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準確的感受作者用詞的巧妙,我採用了對比讀的方法,我把文中美麗的語言統統改成了“開花了”,然後讓學生們一起説説哪種寫法好,為什麼?學生不能在對比朗讀中感受到文本的美,然後再在讀中學習作者如何藉助語言文字對不同的花進行豐富精妙的表達的,從而更加產生對各種花的喜愛。

此外,本文用詞的準確還表現在表達時間的詞語上,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察句子,看看這些表示時間的詞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引導發現“左右”一詞),然後讓他們説説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示“左右”這樣的模糊詞還可以用哪些詞代替?學生很快就想到了“也許、大致、大概、大約、差不多”等,通過連續上下文火換詞的方法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

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後,我又出示課件小練習(結合課堂作業本中的作業),讓學生仿照文章中的表達方式來寫一寫其它花的開放。這項作為內容的延伸,很好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花鐘》教學反思 篇6

一是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行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初步瞭解“花鐘”不同於一般的時鐘。另外,我設計了鐘面,讓學生根據花開放的不同時間把這些花填入鐘面並根據學生的閲讀期待,從最有趣的鮮花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

二是突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閲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閲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於急着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後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花鐘》教學反思 篇7

《花鐘》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牀、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説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在識記漢字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聯繫生活實際、找姐妹字、編順口溜等,這些好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閲讀方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唱讀、不頓讀,從中體驗到了閲讀所帶來的快樂。

《花鐘》教學反思 篇8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 “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 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説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閲讀教學以“讀”為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本課的不足之處有很多,每次提出的問題有一定難度之時,學生們就睜大眼睛看着我,其時我心裏也急呀,於是乎急着想給學生一些啟發,急着想看到學生舉手,話不知不覺就多了起來,於是乎學生思考的時間相對來説少了許多,他們只是圍着我的思路在轉,思維空間也少了許多,所以得到的答案也就單一了許多,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還有是第四個環節,引導學生建花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前三個環節高,回答問題的質量也不高,學習的熱情與前三個環節形成較大落差。究其原因是國小生生活閲歷淺,對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瞭解甚少。假使我在課前讓學生上網查資料,瞭解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再在第二環節感知花鐘上的花後,進行拓展:“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花開放的時間呢?”為第四個環節建花鐘作個鋪墊,我想在教學第四個環節時,不致於留下遺憾。這個遺憾使我吸取了一個教訓:必須瞭解兒童特點,重視課前預習。

《花鐘》教學反思 篇9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為此,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一是透過觀察活動,初步感知角的特徵;二是透過動手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三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有待改善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能夠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説説為什麼圓形不是角,能夠幫忙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説説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決定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務必是直直的。在動手操作環節中,學生領悟的不夠,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之後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還是讓孩子感悟太少,就應把這個環節吃透,再後面進行的話就很順利了。

《花鐘》教學反思 篇10

教完這節課結束了,我有這麼幾點想法: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台,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閲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閲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花鐘》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以國小生喜愛的童話故事形式出現,通過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了“地心引力”這一比較深奧的科學現象和科學常識,鼓勵學生留心身邊的科學,從而愛科學,學科學。

在教學本課時,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幾點如下:

一、導入設疑,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誰也沒去考慮過“為什麼”。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課前我採用了遊戲(投紙飛機)導入,我把一架紙飛機向上投出,飛機掉了下來後。我再讓一個學生投,飛機再次掉了下來。我問學生,為什麼飛機會往下落呢?學生們一下子對地心引力有了濃厚的興趣,這樣就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搬到”課堂上,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積累,激發他們探求新知的慾望,使學生開始興趣盎然地注意這個平時沒去思考過的熟悉的現象。這樣,他們在對課文的探究性閲讀中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抓住重點段落教學,提高課學教學效率。

課文內容淺顯,人物對話較多,一問一答比較瑣碎。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讀熟課文後,我直奔主題問:地球爺爺有手嗎?你從課文哪裏知道地球爺爺有手的?地球爺爺的手是什麼?學生很快找到了第10段。這是一個重點段落,我讓學生反覆朗讀,並體會地球爺爺的語氣。有的説:地球爺爺很老了所以説話聲音要老一些,慢一些。有的説:要讀得響亮,因為地球爺爺很有力氣。我肯定了學生的看法,並讓他們讀出自己的體會。第10段裏地球爺爺説:能讓成熟的桃子掉下來,能讓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來,後面有一串“……”,課文結束後還有一個學習小泡泡:

“我還能舉出例子説明地球爺爺有手。

”於是我創設情境把這兩個地方有機的結合起來,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爺爺的手還能( )。讓學生來造句子。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拋到半空的籃球掉下來。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黃的樹葉掉下來。也有的説:地球爺爺的手能讓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飛到半空中。通過一個簡單的句式,孩子們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對課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學習完第10段後,我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全文,讀出角色的語氣。

《花鐘》教學反思 篇12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

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説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

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着“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花鐘》教學反思 篇13

《井岡山》是一篇寫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思路清晰,主線突出。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緊緊抓住“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這一中心句,讓學生去體會井岡山的美麗和神奇。同時在教學中做到了詳略得當。對於“井岡山是美麗的山”這一部分的內容做詳細的閲讀和指導,對於“井岡山是英雄的山”這一部分內容做簡略的閲讀。合理安排了時間,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抓重點詞語理解文章的內容是教學的重點,也是課標中要求學生掌握的一種能力。本課當中,重點詞語很多,還有一些詞語很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巧妙的運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法,幫助孩子們理解詞語的意思。如:對於“羣山起伏”一詞的理解,我先用了“析詞法”,當學生説出“羣山起伏”的意思是“許多座山高高低低”的時候,我適時加以追問:哪個字表示許多呢?讓學生明確是“羣”字。哪個字表示“高”和“低”呢?學生回答是“起”和“伏”。這樣就教給了學生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我又讓學生用簡筆畫的方法表現出了什麼樣的畫面是“羣山起伏”。這樣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就非常到位了。對於一些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又藉助了多媒體的課件,讓學生欣賞圖片的時候體會到“峯巒峻拔”的含義。同時又運用語境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山峯從雲海中探出頭來”,對於這句話中“探”字的理解,如果用平時的方法來理解這個字得意思確實是不容易。我巧妙的運用了去掉詞語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在語境中一下子理解了“探”這個詞語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山峯寫活了。

我在教學中,還注意了對課外知識的拓展和補充,把小語文課堂置身與大語文的環境中。引用毛澤東詩詞,介紹毛澤東的另外兩首詞,讓感興趣的孩子們到課外去閲讀,這樣就指給了孩子們閲讀的方向。也許會有一些孩子利用課外時間去閲讀這兩首詩詞。在教學中,我還做到了多媒體課件與課程的完美整合。給學生創造了一種輕鬆學習的氛圍。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我們説語文知識的學習來源於文章,但是知識也要運用和實踐於文章的學習。在教學中我雖然運用了許多巧妙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學生沒有告訴學生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如果告訴學生這是什麼方法,學生一旦掌握了這樣的方法,就會把這種方法運用在學習當中。對於孩子們以後的學習很有幫助。此外,對於朗讀的訓練,我還有注意要引導學生去朗讀,教會孩子怎麼朗讀。

《花鐘》教學反思 篇14

1、要想上好一堂課除研究課本外必須研究學生、研究課堂、不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激發學生興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發學生興趣,必須充分的瞭解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走下講台,多和學生交流,看看現在的學生們關心什麼,想要什麼,反感什麼,“有的”才能“放矢”。

3、語文教學,貴在讀。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老師們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去讀課文,也許一開始是強迫的,只要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不少學生喜歡上閲讀的。而只要學生能愛上閲讀,學好語文就不在話下了。

4、教師必須充分熟知文章,能從各個角度分析文章,並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5、瞭解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激勵學生腳踏實地、勇往直前,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重點準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把握詩歌借物象徵的寫法。領悟文中藴涵的深刻道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