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81K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

半個學期過去,期會考試成績已公佈,我就做了深入的分析。通過思考,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通用16篇)

首先,説説閲讀。

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閲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於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閲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閲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閲讀體驗。

例如:《行道樹》一文作者張曉風,中國台灣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則在總是微笑輕柔的姿態,永遠善意的呈現事與人之間的關係,甜美中不失條理。二則擅於將身旁切近實際的經驗,由小見大,亦由雜亂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靈機與訓誡。行道樹是在與環境的和睦相處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娛樂和心靈的滿足,那麼,我們為什麼單單隻將它看成一個奉獻者呢?它也可以是一個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説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追求者。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閲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麼也就是説,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

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閲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於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

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於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後,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這就是説,如果我們把看教學參考資料當作是與教學參考資料的編者、作者合作探究,互補互啟,那麼教師才會真正理解新的教學方式的深刻意義,及優秀教材和學生人文體驗過程中教師的關鍵與樞紐作用。

第三,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才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第四,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五,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我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

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為“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我即時給予糾正。每堂課的前五分鐘演講,我總是讓學生對演講者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概括主要內容時,前一個學生介紹羅嗦,但我更關注於她的優點———用了很多課本中的詞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回顧生字詞時,學生們完成得十分出色,我笑説:大家是否已經知道我的正確答案了?怎麼那麼正確的!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為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

我認為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也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將為此而繼續努力!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2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和理念,是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不斷探索,尋求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的良方和實踐操作經驗。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發現,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新教材第一冊展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裏,人生、社會、自然……生動優美的語言展現的是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篇篇短小精美的課文如同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發着芳香,等待着我們的學生去盡情享受。那麼,在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的美味呢?這就需要轉變學習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情感,引導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使他們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於文本之中。我主要着眼於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走進文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首要特徵,具體表現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興趣及學習責任。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説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如果學生自己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自覺地擔負起學習的責任,這種學習才是一種自己主動的真正的有意義的學習。

合作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羣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需要加強合作,人與人的合作、人與自然的合作、羣體與羣體的合作,對於今天的學生,從小就應該開始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開展合作學習,要給學生羣體一個共同的任務,讓每一個學生在這任務中積極地承擔個人的責任,學生在活動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問題能協商解決,能通過有效的溝通解決羣體內的衝突,對各人分擔的任務進行羣體加工,對活動的成效共同評估,通過合作,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合作精神。

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行道樹》這篇課文時,就採用了這種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文本,用不同的方式讀文本,以前後四人小組為單位研究讀法。結果學生髮現,以前後或左右一排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朗讀課文的效果最佳。只見他們一字站立,正符合了一列行道樹的形象,首尾兩段四人齊讀,突出了“我們是一列樹,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的情感力度,第2、3、4、5段分別由四位同學輪讀,既抒發了行道樹不同的心聲,又展示了學生不同的閲讀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有就以前後兩排為單位進行朗讀表演的,也有兩人一組的、三人一組的。學生的這種自主組合選擇朗讀模式,合作進行表演,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閲讀興趣和朗讀激情。最後,有四個學生主動要求站在講台上,聲情並茂地朗誦出全文,那神態、那氣勢彷彿就是一列行道樹站在那裏,向大家訴説心聲,這組學生的表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此時,學生已經將自己與行道樹融為了一體,如果學生沒有走進文本、沒有對文本的深入準確的研究和理解,是不可能讀出那意境的。

在此基礎上,學生仍然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對文本進行質疑、討論、研究,教師予以少許點撥,學生就可以迅速地完成學習任務了。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3

我認為,英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掌握並運用英語的能力,英語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合適的情境,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記憶效率,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如果一味地採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講授語言規則,讓學生脱離語言環境去做大量機械、枯燥乏味的知識訓練,學生學習興趣當然不高。因而,在本堂課的中,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在情景中練習間接引語,增強學習的興趣,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

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發現活動的效能遠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樣。例如,在活動伊始,我過高的估計學生的聽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對直接引語進行轉變,有的甚至對原話複述都存在困難。因此,活動的設計以及活動中出現的意外狀況都需要設計者在之前進行周密思考及在課堂上的變通。現對如何發揮活動的效能作如下反思:

(一) 設計與學生實際英語水平相當的活動。

由於地域、師資和學習起始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各校各班的學生的差異相當大。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清學生的英語實際水平。筆者在本活動的開始時,高估了學生聽得能力。在及時認識這一不足後,調整了呈現與聽的順序,讓學生看了再聽,再想,再反應。雖然活動也延續了下去,但聽的作用似乎不大。筆者在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瞭解,學生只是對聽到的句子時態不太明確,基本還是聽得清楚的。在瞭解學生聽的能力這一真實水平,筆者認為在佈置寫句子時,事先圈定每組所選用的時態,並讓讀句子的同學讀的同時,寫出句中出現的動詞形式。這樣保證所有學生能準確地獲取信息,聽也發揮了它應有的效能;同時這也保證了五種時態都能練到。

(二) 重視活動中微任務的設計

在任務型教學活動中,任務是無處不在的,即大任務中包含小任務,小任務中包含微任務。教師不能單純的設計大任務,而忽視小任務,微任務的設計。正是由於它們的鏈接和點綴,任務才更易操作,活動的效能才能更好的發揮。本堂課中出現的一些學生在別人練習時,思想不集中,開小差的情況,正是教師忽略微任務佈置的結果,讓這些學生感到無事可做。筆者在課後想到,在讓個別學生進行練習前,可先把全班學生分組;學生回答時,本組的學生可以補充;其他組的成員可以找錯。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激起每一位學生的關注。這樣就保證了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感受集體榮譽感,增強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三) 加強活動中的即時評價

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活動中的即時評價,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當一些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時,教師更應慎重對待。

總之,在教學中活動能否真正的發揮好效能,是能否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本人在今後備課過程中,應反覆斟酌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學習興趣和英語水平,努力調整教學方式,大膽取捨教學內容,力求滿足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都能感受成功,從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4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能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方面的有關問題,瞭解化學制品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在面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決策。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應該體現啟蒙性、基礎性。一方面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係,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因此,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一般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祕,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使他們都能具備適應現代生活及未來社會所必需的化學知識、技能、方法和態度,具備適應未來生成和發展所必備的科學素養,同時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使學生初步瞭解化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巨大貢獻,認識化學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促進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學為實現人類美好未來將繼續發揮它的重大作用。

要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情趣,要從“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中解脱出來,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對話”的新型師生關係。“對話”不僅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流,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溝通。教師要將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師的教學熱情,學生的學習情趣融合並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在教學中要儘可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實際出發,制定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應當是源於學生生活的、適應未來社會生活需要和學生進一步發展需要的內容,應當擯棄哪些脱離實際、枯燥無味的內容。化學教學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行為,要將過多的“自我表演”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保證學生的合作學習時間,動手操作、思考問題、口頭表達、討論問題、發表見解都要到位。

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就不能包辦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就不要多做暗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於其處提問。”問題提出之後,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根據美國教育專家的研究,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後,至少要待三秒鐘之後才能指名回答。這樣做的好處有:學生可以回答較多的內容;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以減少卡殼的現象;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能夠提高遲鈍學生的積極性;

可以增多發散思維的成分;能夠減少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學生可以舉出更多的論據;學生能夠提出更多的問題;能夠增加回答的多樣性;能夠增強學生相互之間的影響。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是化學學習的主人”的意識

化學教學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瞭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繫、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做科學”的探究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效的化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是應該提倡的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注重知識的生活性和實踐性。

化學課題生活化,問題引入情景化是化學新課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設置一些問題情景,讓學生從情景中獲取信息,用化學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後進行解釋,應用和拓展。要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化學活動,經歷教學過程,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科學探究與合作學習。要注意培養學生傾聽他人的發言,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勇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想法。當不同見解難以統一時,應學會各自保留自己的見解。在進行科學探究與合作學習時,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有秩序地發表意見,要控制音量,不影響他人的討論。如果分小結活動,人員的組合要採取輪換制,使每個人接觸面廣泛。小組成員可以輪流代表小組發言,組與組之間可以隨機交流幫助。

三、改革對學生化學學習活動評價的方法,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在化學教學中,應該改革過去傳統的只注重學習結果和學生的考試分數,而忽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查的評價方法。正如《化學課標》中提出的:“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既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可採取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互評的方法。可經常提出類似於“你是怎樣想的?”“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等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表現自我。對學生的化學活動的評價應該包括評“知識與技能”和“思、情、意”。知識與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學生在探究化學事實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和方法對學生來説是研究新的知積和技能的基礎。“思、情、意”目標是指思考、情感和意識三個方面的目標。也就是説要對學生的化學思考方法,學生在參與化學學習活動時所表現的好奇心、求知慾、獲得成功的體驗、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質疑和獨立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習慣評價。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化學意識、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化學意識包括化學學科感、符號感、時空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等;參與意識包括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新意識包括創新的慾望、創新的素養等。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5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過程顯示:現在的學生熱衷於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這裏固然能找到許多原因,講出一大串非我們音樂教師所能的理由,但從一個教育者應有的工作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來反思我們的教育,憑心而論,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存在的許多問題恐怕也是一個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站在講台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0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師的疾話對的”、“我是老師,學生應該聽老師的話”,恐怕是我們很多老師常有的心態和所説的話。因此,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老師自己都覺得多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三、課堂教學的觀念落後,方法陳舊、手段及模式單一,教學設施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一邊是“奧爾夫”、“柯達伊”、……等教學法鋪天蓋地而來,令我們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誰的忙碌驚呼四起之勢;而另一邊卻為音樂與素質教育有什麼聯繫、音樂教育如何滲透德育、中國小音樂教學到底該用什麼譜等“重大問題”爭論休。這令第一線的音樂教師們無所適從,還大有望不到窮盡之態。

一邊是高保真立體聲音響、鋼琴、家庭音樂教育;而另一邊是簡易的手提錄音機加劣質的教學磁帶。

一邊是歌廳、音樂會、mtv盡情享受;而另一邊還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認譜再唱歌,剩餘時間聽錄音。

如此強烈的對比、反差,再加上管理水平與意識,家長們的“務實”,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偏見,還有新聞媒體的導向,足以能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可有可無、被人遺忘的角落。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6

為了適應21世紀人才發展的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已實行了新課程改革,作為基礎學科的政治,依據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從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及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上都有了嶄新的變化。中學政治教育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個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我通過這幾年的政治課教學發現,兒童有與生俱來的探究的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和被人欣賞的需要以及承擔責任的需要,而這些需要的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的方法。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這就需要七年級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採用體驗教學方法。要想完成體驗式教學,必須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完成教學。

1、上好“聊天課”。七年級學生剛由國小升入中學,自我剋制能力差,自我表現欲強,並且現在學校都採取多媒體教學,學生的思想很活躍,在課堂上愛發表自己的看法,説點題外話,老師如果一味禁止,可能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堵不如疏”。為此,我就擠時間讓學生盡情地聊個夠。首先,利用課餘時間徵集大家感興趣的話題,,針對具體問題再談談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充滿了掌聲、笑聲,直到下課同學們仍意猶未盡,很多同學告訴我,這樣的課應多上幾次。

2、上好“小品課”。小品是中國人最喜歡的一種喜聞樂見的文娛形式,在七年級思想政治課中偶爾上上小品課,能讓同學們在開懷大笑之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怎樣正確面對來自心理品格、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問題。

3、上好“辯論課”。七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知識還不夠豐富,但他們已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有時他們的知識、能力超乎教師的意外。為了上好辯論課,課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工作,搞過幾場辯論課,同學們不僅掌握知識,拓寬了知識面,還增長了見識,鍛鍊了能力。

4、上好“討論課”。問題通過爭辯,就會更加明晰。讓學生前後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就某一觀點,某一現象,發表見解,做出評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靜聽”的記憶變為熱烈的“辯論”。有時,以當堂課內容為中心,讓學生説課本,説自己,説生活,説電視節目,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參與意識和“主角”意識。

5、指點學生自己上課。課堂教學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那麼學生的素質得不到提高,所以對於一些適宜學生理解的教材,讓學生自己去琢磨,去探索原因,再上講台當小教師把它講出來,講前,從選題到組織材料,到講法,精心指點,講後認真評價,拾遺補缺,概括總結,這樣的教與學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高漲,既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使學生分享到自己驗證成功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除此之外,在七年級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還可以採取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觀看愛國主義錄像片、故事會、角色扮演等等,每個政治課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去把握。只要我們有的放矢,總會事半功倍的。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7

一、情景設置與信息反饋

在教學時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克服學生上課的惰性。首先根據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都對體育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大多數為直接興趣,作為體育教師應如何加以引導,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充分享受體育學習的樂趣,體驗獲得成功與進步的快樂。例如:在投擲的教學上很多學生都很喜歡,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地被動的接受,學生就會感到厭煩,沒有發揮和自主激情。當第一隊練習時,後三隊的學生就有思想走神,不聽指揮,甚至還有打鬧的現象,紀律、隊行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學中的教法單一,沒有創新,做法千篇一律就像走形式似的,時間久了從學生的表情、行為就能看出來。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斷地改善和發展自己的教學觀念,形成新的教育觀;改革教育模式從而活躍課堂情景。並且,在教材上進行處理從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探求新問題,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穿插利用,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喜歡形、色,較為鮮明的刺激、好玩、好動,在教學中就利用他們的特點,通過練習拋氣球,投自己製作的紙飛機,投輕物、打活動目標,小組討論研究,或者是分組教學、比賽與練習相結合,看誰投得遠、投得準,以便提高同學們的積極興趣。

二、引入趣味因素,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有的學生喜歡音樂,老師就通過音樂、舞蹈、歌曲引入課堂,以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潛在的天分用來加強學生練習效果,保證練習密度,達到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的目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奮,陶冶在課堂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體育教材中游戲佔比例不大,而怎樣利用遊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從遊戲的規則下手,在遊戲中模仿修改,從而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學會創編遊戲,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也有許多困惑的地方,在幹部組織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體育教學是個很大的問題。上體育課不光是體育老師的事,需要幹部的協作,才能起到團隊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調動幹部的積極興趣,培養和樹立他們在班中的威信。經常與幹部進行交流,讓他們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們給其他同學做示範,幫助老師進行組織教學。留給幹部自主的空間,發揮幹部的聰明才智,有效地幫助老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三、改革創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給學生留有創造的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平時,我反覆學習新的理論思想,閲讀優秀教師的文章,學習他們的新理念,找出適合我們教育教學的方法進行充實自己。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發現,讓學生自己去親自嘗試,動手去研究是發揮他們想象力的最好的途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例如:在運球接力遊戲時,要求學生一次搬三個球,至於學生怎樣搬,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創造的空間,並且讓學生分小組研究,發揮幹部的組織帶頭作用和用集體的力量去探索。遊戲開始,我看到有的學生把兩球夾在腋下用腳踢着一個球跑的;還有一個抱起三個球的,還有三個球一個一個往前滾的;五話花八門,各式各樣。

如此種種方法把想象留給學生,讓他們去創造,去想象發揮學生的那一份純真的天性。總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我們體育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反思,耐心地教導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同學們的想象力,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迎接與開創他們的未來。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8

一個漫長的寒假已過去,迎來的是一個美好的春天.在這百花齊放,春暖花香的季節裏,新的一學期又開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我們又重新回到美麗的校園,開始了新一學期的征途.

在上一個學期中,因為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期末考的一塌糊塗,令家長失望,也另老師失望,更另自己失望。所以我要在新學期有新面貌。每天早晨要準時進校,要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和預習工作。上課時,遵守紀律、認真聽講、積極動腦思考、踴躍舉手發言,當堂學到的知識爭取當堂消化和掌握。我對待語文要利用課餘的時間,多閲讀一些有意義課外書籍,增加知識、開闊眼界,要寫出它的好詞好句,不斷積累才能進步。對待數學,要認真審題,仔細計算,反覆驗算。對待外語,要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回家作業,每天堅持半小時聽、讀、背單詞和課文。

在過去的旅途中,無論你是否擁有過歡笑,擁有個陽光,這都已成為永遠的記憶,加上一把鎖將它封閉起來吧!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你看見了嗎?新的生命正在破土而出.由於現實的殘酷,我們將化身為一個個騎士,抹掉胸口上的創傷,拿上我們的武器,整裝待發,新學期的目標你確定了嗎?

也許你的目標是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也許你的目標是追趕上某位同學,目標可以不同,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更重要的是有了目標後,我們一定要為此付諸行動,全力以赴,這些沒有必要拿張紙唰唰大筆抹幾下,但是在你的頭腦中一定得有個奮鬥目標,有個全套打算,沒有目標就是沒有終點,一個連自己終點,都不知在哪裏的人,將如何完成這段旅程,當然這一路不會是一帆風順,它總會有讓你黯然流淚的時候,不過陰天之後總會是晴天的,因為你是一個騎士,擁有騎士精神,勇敢的騎士,不會被任何困難打倒!

那麼,我們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學問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我們共同探索未知世界,向着自己的目標,奮力前進!

弗蘭克林説過:“有非常之膽識,始可做非常之事業”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 寫一篇好的作文 畫一幅美麗的圖畫 唱一支動人的歌曲 打一場漂亮的球賽 都是我們中學征途中的一次次成功。成功中是我們的喜悦,成功背後是我們辛勤的汗水,沒有耕耘就哪有收穫 沒有付出哪有所得。因此,對於即將升入高中的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這段寶貴的時光充實自己,把自己的理想變為勢不可當的動力!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9

語文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者們津津樂道的一件事。但其實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反思。比如,針對七年級這樣一個特殊的年級,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就會出現很多“尷尬”的問題。七年級是一個過渡期,從這時候開始,識字不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和相關能力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很難適應,對寫作感到非常盲目,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而新的課程改革又強調要突出體現語文的人文性,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面對新課程的改革,我們需要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完全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所以,語文課從來都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重要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了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於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看似是一節很成功的課。可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來看,在這堂課上老師講的東西他們是不是真的都吸收理解了呢?對於教師而言,這堂課的目標是不是真的達到了,是不是落到實處了呢?我曾就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篇課文都快學完了,我點一些學生起來讀課文,他們讀得結結巴巴還不説,竟然還有一些很常見的字詞都不認識。於是,我只好花大把的時間在每一次新課前指導他們預習,可是後來抽查仍發現學生字詞不會讀的現象,追其根源才知道,原來有部分學生連漢語拼音都不會認不會讀,這其中也有上課發言很積極表現還比較好的學生,於是我不得不感歎,他們國小的語文課到底是怎麼上的?難怪學生上課都不願意開口回答問題。我覺得,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再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

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雖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説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説啥就説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呢?”長期“不假思索地説”、“無根據地説”、“任意地説”、“編造着説”、“不負責任地説”,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使他們很迷茫地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高質,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每一堂課學生都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標有任務有條理地進行,從而完滿地結束。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啟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為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閲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甚至有時候都沒把握準方向和重點,這樣的合作只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不動就安排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結束了這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未落到實處。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語文課“心動”比“行動”更為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講教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能無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閲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閲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如有一位教師執教《三峽》時給學生提出瞭如下探究問題:1、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2、就你掌握的資料看,這一工程有什麼作用?3、這一工程對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何影響?4、假如爆發戰爭,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隱患?5、你知道我國黨和國家三代領導集體是如何關心和重視這一工程的?這幾個問題在師生的互動、交流、爭論中佔了整個課堂的三分之二。這樣的“探究”看起來有“深度”和“廣度”,也很“開放”,但實際上是曲解開放,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閲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閲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閲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閲讀能力。在閲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當然,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閲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峽》設計的“對話式閲讀” 教學與過程,就較好地體現了對話式閲讀的內涵與特徵。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三峽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飛奔的船隻和悽異的猿嘯等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譬如:回溯三峽的過去,細看三峽的現在,展望三峽的未來,你想到了什麼?

3、設置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包括:(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先寫山後寫水,是如何寫山的?又是如何寫水的?為什麼要這樣寫?(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如:《三峽》語言凝練,雖然只有幾百字,卻能繪盡四季景色,羅列山水猿嘯,為什麼能達到這種效果?(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如:《三峽》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於自然描寫,這是否與本文寫景的宗旨背離?你有什麼看法?(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如: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麼為什麼要先寫山後寫水?能否調整一下順序,或者只寫水?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譬如:通過討論我們今天應當怎樣開發和利用三峽?這一問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閲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我們往往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為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為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為”。二是注重發表和説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閲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地走進新課程。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0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數的圖象的特徵和相關的性質;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繫;

4、掌握直線的平移法則簡單應用;

5、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構建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體系,能應用本章的基礎知識熟練地解決數學問題。

難點:對直線的平移法則的理解,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三、教學媒體:大屏幕。

四、教學設計簡介:

因為這是九年級總複習節段的複習課,在這之前已經複習了變量、函數的定義、表示法及圖象,而本節的教學任務是一次函數的基礎知識及其簡單的應用,沒有涉及實際應用。為了節約學生的時間,打造高效課堂,我開門見山,直接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然後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複習目標進行聯想回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例如,在“圖象及其性質”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説出一次函數圖象的形狀、位置及增減性,不完整的可讓其他學生補充糾正。這樣,使無味的複習課變得活躍一些,增強學習氣氛。隨後教師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標準答案,然後教師組織學生以比賽的形式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為了鞏固知識點,學生解決每一個問題時都要求其説出所運用的知識點。

五、教學過程:

1、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 :

一次函數:一般地,若y=kx+b(其中k,b為常數且k≠0),那麼y是x的一次函數

正比例函數:對於 y=kx+b,當b=0, k≠0時,有y=kx,此時稱y是x的正比例函數,k為正比例係數。

2. 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別與聯繫:

(1)從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數)是一次函數;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數,顯然正比例函數是一次函數的特例,一次函數是正比例函數的推廣。

(2)從圖象看:正比例函數y=kx(k≠0)的圖象是過原點(0,0)的一條直線;而一次函數y=kx+b(k≠0)的圖象是過點(0,b)且與y=kx平行的一條直線。

基礎訓練一:

1、指出下列函數中的正比例函數和一次函數:①y = x +1;②y = - x/5; ③y = 3/x ;④y = 4x ;⑤y =x(3x+1)-3x ;⑥y=3(x-2);⑦y=x/5-1/2。

2、下列給出的兩個變量中,成正比例函數關係的是:A、少年兒童的身高和年齡;B、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與寬; C、圓的面積和它的半徑;

D、勻速運動中速度固定時,路程與時間的關係。

3、對於函數y =(m+1)x + 2- n,當m、n滿足什麼條件時為正比例函數?當m、n滿足什麼條件時為一次函數?

3、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正比例函數

y=kx

k>0 圖象 位置(經過的變化趨勢(從增減性(y隨着x的變化情況) 象限) 一三

左至右) 上 升 y隨着x的 增大而增大

k<0 二四 下 降

y隨着x的 增大而增大

7、k,b的符號與直線y=kx+b(k≠0) 的位置關係:

k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k≠0) ;b的符號決定了直線y=kx+b與y軸的交點 。當k>0時,直線 ; 當k<0時,直線 。

當b>0時,直線交於y軸的 ;當b<0時,直線交於y軸的 。

為此直線y=kx+b(k≠0) 的位置有4種情況,分別是:

當k>0, b>0時,直線經過 ;當k>0, b<0時,直線經過 ;

當k<0,b>0時,直線經過 ;當k<0,b<0時,直線經過 。

基礎訓練二:

1. 寫出一個圖象經過點(1,- 3)的函數解析式為 。

2.直線y = - 2X - 2 不經過第 象限,y隨x的增大

而 。

3.如果P(2,k)在直線y=2x+2上,那麼點P到x軸的距離是 。

4.已知正比例函數 y =(3k-1)x,,若y隨x的增大而增大,則k的取值範圍是 。

5、過點(0,2)且與直線y=3x平行的直線是 。

6、若正比例函數y =(1-2m)x 的圖像過點A(x1,y1)和點B(x2,y2)當x1y2,則m的取值範圍是 。

7、若函數y = ax+b的圖像過一、二、三象限,則ab 0。

8、若y-2與x-2成正比例,當x=-2時,y=4,則x= 時,y = -4。

9、直線y=- 5x+b與直線y=x-3都交y軸上同一點,則b的值為 。

10、將直線y = -2x-2向上平移2個單位得到直線 ; 將它向左平移2個單位得到直線 。

綜合訓練:已知圓O的半徑為1,過點A(2,0)的直線切圓O於點B,交y軸於點C。(1)求線段AB的長。(2)求直線AC的解析式。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這學期做的一節彙報課。教學任務基本完成,最後剩下一道綜合訓練題沒來得及探討,留作了課後作業。從本節課的設計上看,我自認為知識全面,講解透徹,條理清晰,系統性強,講練結合,訓練到位,一

節課下來後學生在基礎知識方面不會有什麼漏洞。因為複習課的課堂容量比較大,需要展示給學生的知識點比較多,訓練題也比較多,所以我選擇在多媒體上課。應該説在設計之初,我是在兩種方案中選出的一種為學生節省時間的複習方法,課前的工作全由教師完成,教師認真備課,查閲資料,蒐集有針對性的訓練題,學生只要課堂上能按照教師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沒想到,在課的進行中,我就聽到有的教師在切切私語,都是九年級學生了,怎麼好象沒有幾個學習的。我也感覺到這節課確實有一大部分學生注意力渙散,沒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以致於面對簡單的問題都卡,思維不連續。糾其原因,是我沒有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學生沒有發揮出學習的主動性。課堂訓練以競賽的形式進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後續的刺激活動,學生沒有保持住持久的緊張狀態。

課後我找到了學委和科代表,請他們協助我一同反思本節課的優缺點,並把在以往的章末複習時曾採取過的另一種複習方案闡述給他們聽,就是課前先把所有的複習任務都交給學生完成,教師指導學生瀏覽教材、查閲資料歸納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質、基本方法,並收集與每個知識點相關的有針對性的問題,也可以自己編題,同時要把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做出來,儘量要一題多解。再由小組長組織小組成員彙編,在彙編過程中要去粗取精。課堂就是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在這個舞台上學生可以成果共享,在這個舞台上學生收穫着自己的收穫。台上他們是主角,台下他們也是主角。

但是在九年級總複習時,我理解學生的忙,所以能包辦的我就一律代做,以為這就是幫學生減輕負擔,學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學生被動記憶的知識多;教師把一節設計的井井有條,想要學生在這一節課裏收穫更多,但被動的學生並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生中去,降低了課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務壓到課下,最後教師減輕學生的課後負擔的想法還是落空了。

通過這節複習課的教學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體會到了減輕學生負擔的深刻含義,不單指減少學生課後學習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效率,我的這節課失敗之處就是過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實效性。那麼在今後的複習課教學中我要多思多想、多問多聽(問問老師、聽聽學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打造高效課堂。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1

一、課前反思

課前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是教學的前瞻性行為,避免經驗主義。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於自己的經驗和現成教案,甚至有部分教師的教案與實際教學不相符,所謂“教案歸教案,教學歸教學”,其隨意性之大得驚人,這種現象在有一定教學經歷的教師中居多,這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反思和關注的。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説:“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説明了萬事萬物的不斷變化(微觀上),我們應以發展變化的觀點來看問題。憑經驗往往會忽視我們不斷變化的教學對象,正如教育學家羅傑斯説的,應該把學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較大的白鼠”(行為主義觀點)與“較慢的計算機”(認知心理學觀點)。經驗誠可貴,而反思價更高。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我們應積極關注“主體”的發展變化,過去有句行話叫做“備課要備學生”,這句話既是經驗的總結,也説明了課前反思的一個道理。

二、課中反思

過去的體育教學往往忽視課中反思,比較重視教師的應急能力,所謂:“隨機應變”就行了,在新課標下人們發現,課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它的真正意義遠遠大於隨機應變。教學中進行反思,就是及時主動地審視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實監控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時發現問題,修正教學策略,並以聯繫的發展變化的視角來觀察與解決當前的問題,也是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與處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重慶市中國小體育課改實驗賽課》的一次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音樂突然放不起,這時觀眾台上的氣氛也緊張起來,但這位教師稍作思考後,就自己放聲唱起來,學生也受到感染,師生共鳴,唱練合一,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的評委與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一案例説明了不僅僅是一種應變能力的表現,更重要的是一種反思行為,是對進行中的課的不斷審視與思考的結果,同時也讓我們發現了歌聲在體育練習中的感召力,體育教師所要具備的音樂素質的意義,以及學科整合的影子。當然,課中不斷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教學行為,也會提高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

體育教學不像學科教學那樣學生對號入座,而是在較大的空間範圍內進行的,以學生的身體活動練習為主,同一節課班級眾多,資源少,擾動因素多,差異表現於外,以及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矛盾,等等因素處之不當,課堂教學就可能受到影響,或造成不良後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教學管理、組織、策略、學生的身心等全面審視課堂,課堂既要生動活潑,又要有序進行,在不斷反思的過程中作出判斷與應急處理,以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同時把課前的準備與課中的思考結合起來,修正與完善教學方案,讓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也是我們課中反思目的所在。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體育教學長期以來也強調課後小結,課後小結雖是反思的一種形式,但是課後反思與課後小結相比,在外延上要豐富得多,從概念的邏輯關係上講,課後反思與小結的關係應是一種“真包含關係”,小結侷限於本課的回顧與總結,而課後反思卻是從課前—課中—課後,實施全過程的審視、分析與總結,它體現了認識的全過程。一是審視分析教學計劃,課的設計,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得與失,它們對教學活動的影響;二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態度,審視自己的行為態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符合現代教育思想和新課標要求,以及適應學生等,這對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態度,提高教學水平,培養教師良好的教學行為習慣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分析總結課前與課中的反思行為與後果,讓這兩個反思得到總結,達到較高的認識程度。因此,課後反思活動是一個再認識過程,也就是所謂的“認識的最高階段”,即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個階段的反思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我們的經驗理論化的過程。

總而言之,教學反思符合人的認識規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它為教學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再創造”的可能,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和教學行為,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然而教師只有把反思行為變成一種自覺與衝動,一種行為習慣,才能不斷髮展自我,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但是,要讓我們所有的體育教師把教學反思行為變成一“自覺與衝動”的行動,可能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其任重而道遠。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2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思品課的教學工作。八年級思品重在培養學生交往與溝通的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健康的國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思品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現結合自己工作實際進行反思如下:

1、對思品課教學內容的認識

思品課不同於其它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功能,其主要功能是“道德學習”,促進學生道德生命的成長。道德生命是在健康、文明、道德的生活中成長與發展的,因此,教育內容必須充分考慮學生個性成長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係,使其內容具有實踐性、針對性。一句話,教師要對學生的道德學習加以引導,要引導學生過有意義的生活,也就是説,幫助學生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質量,過積極向上,富有情趣的道德生活。

2、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地位的認識

《思品》課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情境豐富,為學生的自學理解提供了條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空洞的説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也不符合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而且在課前為學生預設一些問題,要求學生帶着問題走進教材,走進生活,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對教學方法的探討

(1)教學過程中,內容的呈現採用以下三種方法:

基於生活(問題)、基於案例(情境)、基於活動(體驗),促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主動探究的過程中感情教材內涵。

(2)充分利用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社會調查,發現問題,在課堂上互相交流探討,形成共識,以指導自己的行為與生活。

4、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突出人文關懷,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優勢,提升學生思想品德、人格魅力,為學好其它科打好思想基礎,做好思想支持!

總之,思品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思品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3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本節課內容體現了藝術之間的關聯。我國古代詩詞作品是語言凝鍊的精華,用字不多,卻寓意深遠。授課前,我讓學生事先蒐集自己喜歡的古詩,上課時讓他們來朗誦一下準備的古詩,説一説這首詩的意境,互相自由交流,學生把這首詩的整個畫面描述的非常清楚,這樣一個融洽的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課堂教學提問時,沒能與學生融為一體。

通過分析、比較,他們發現了古詩不同的分類:每首詩所描寫的內容是各不相同的,有寫人的,寫景的,狀物的,還有敍事等等。如果這些詩讓你來配畫,你打算怎麼組織畫面呢?這樣的提問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我請學生充分暢談後給予歸納:如果是寫人的詩,配畫時,我們就要把詩中的主題人物放在畫面的最主要位置;如果是狀物的詩,就要把詩中的主題部分放在畫面中最醒目的位置;(畫寫景的古詩,可以先確定近景用深色表現,中景畫大且具體刻畫,遠景可以畫得稍微簡潔些;畫敍事的古詩,可以是單幅的,選擇詩中最精彩的一個場面,也可以採用連環畫的形式——課堂上沒有提到這點沒提)。這樣,不同的構圖形式便自然的、適時的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啟發,從而為創作好本課內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繪畫中,我沒有根據學生的構圖給予實施的評價,如主體是否突出,能否畫出古詩的意境,主體是否能着重刻畫等,這種以點帶面的形式,讓全班同學都能去深入地思考和表現本課內容——詩情畫意。

課後通過學生作品,我發現這種以學生為主體,自主研究,教師為主導,及時引領,適時評價的教學方式,對學習較難的創作課業有較好的效果。

(課後拓展環節,應啟發學生用今天學到的方法畫一畫校園文明標語、班級公約、國小生行為規範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內容運用到其它的方面,注重了藝術的多元化,也提高升華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沒有提到拓展環節)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4

因得到這兩個激動,這樣差生開口的習慣慢慢的養成。一學期下來,差生的參與意識大大地加強,消除了畏懼心理,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經常和學生一起反思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並加以改正.

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係,對完成教學至關緊要。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就對老師的這門課感興趣並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學這門課。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於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願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瞭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這樣,師生才能關係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三.記憶方法

學習語言就是要開口多説,多記, 多背,只要功夫到家了,學習英語的困難就迎刃而解了.英語瑣碎的知識點太多,每天都有新的知識點增加,這就需要學生多記,多背.這往往是學生最頭疼的一件事.現在才七年級,主要是以單詞為主,如果連單詞都記不住,更何況句型聽力.因此談談自己記憶單詞,句型的方法,僅供參考.

1、根據發音脱口而出單詞,多朗讀,重複多次,背會的東西容易忘,應隔三插五的再鞏固.

2、背誦一個小對話,背會了用自己的話把它複述出來,這樣增加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3. 把記不住的單詞寫在小紙片上,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看看,長期堅持,一定有成效.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

評價可以使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有助於反思及調整自己的學習.對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及改進的成績,給予口頭評價、書面評價並鼓勵他們大膽的去説.學生考完試後,讓學生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爭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問題.讓學生相互之間相互評價,找出優缺點,互相促進學習.

一年的教學工作中,使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愛心 耐心,更主要的是管理學生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教師這個神聖而又偉大的職業.人們都説教師是人類歷史的工程師,我很慶幸自己成為教師行業的一員.但現在深有體會,當一位老師難,成為一位稱職的老師更難,成為一為稱職而又秀的老師更是難上加難.自己要積極進取,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取其精華,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不斷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更新觀念,願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5

與母語學習一樣,英語學習也應當注意口`筆頭相結合。雖然國中學生還處於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但教學中教師在着重培養學生聽、説、讀的基礎上,還需注意培養他們的英語寫作意識和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能力。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國中英語的寫作教學。

詞彙匱乏是妨礙英語寫作的最大障礙之一,有話想説,無詞可寫。因此 擴充詞彙量,培養造句能力

是大部分學生的苦惱。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減小寫作障礙。

1、

與母語學習一樣,英語學習也應當注意口`筆頭相結合。雖然國中學生還處於英語學習的起始階段,但教學中教師在着重培養學生聽、説、讀的基礎上,還需注意培養他們的英語寫作意識和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能力。筆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國中英語的寫作教學。

一、 擴充詞彙量,培養造句能力

詞彙匱乏是妨礙英語寫作的最大障礙之一,有話想説,無詞可寫是大部分學生的苦惱。英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減小寫作障礙。

1、聯繫延伸法。

聯繫延伸法是以某一詞為中心,寫出該詞的不同形式,不同搭配,各種句型及易混淆的詞,易混淆的句型,從而不斷的豐富詞彙和句型。如拼寫單詞feel時,開始時不但要寫出其過去式felt,並寫出其形近意義不相同的fall以及它的過去式fell;又如寫make時,要求學生寫出一些相關的短語:make a telephone call , make a plan , make friends with sb 、,make a face ,make dumplings , 等等。這樣一來通過大量的詞彙練習不僅僅是能有效地積累詞彙,還為造句打下了基礎,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學生學會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替換擴充法。

聯繫延伸法是以某一詞為中心,寫出該詞的不同形式,不同搭配,各種句型及易混淆的詞,易混淆的句型,從而不斷的豐富詞彙和句型。如拼寫單詞feel時,開始時不但要寫出其過去式felt,並寫出其形近意義不相同的fall以及它的過去式fell;又如寫make時,要求學生寫出一些相關的短語:make a telephone call , make a plan , make friends with sb 、,make a face ,make dumplings , 等等。這樣一來通過大量的詞彙練習不僅僅是能有效地積累詞彙,還為造句打下了基礎,同時還能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總結、歸納、比較的能力,為學生學會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中語文教師的反思 篇16

美術教學原則是美術課教學的基本準則,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是用於指導中學美術教學的一般性原理,也是具體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依據,

國中美術教學反思

。認真貫徹教學原則,有利於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教與學的關係,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美術教學法是教師根據美術教學原則為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工作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方式和手段。當然,教學方法本身又是隨着教學實踐的深入和發展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所謂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方面,這進一步説明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對於完成預定之教學任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師應認真研究和正確選擇美術教學方法。

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很多,但根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精神的要求和筆者長期從事美術教學的經驗體會,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講授法。

這是一種由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它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一般理論性的講述、美術常識、欣賞教學以及技法課訓練前的講解,都採用講授法。用這種方法教學的長處是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強、效率高,照顧面寬。但其缺點是容易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缺乏感性知識,如無法解決怎樣畫等問題。鑑於這種情況,使用這種方法教學時,應該注意下述情況:

( 1)對所表述的內容要有科學性、思想性和系統性,以給學生一個合符邏輯的完整的概念。如中國人把描繪大自然為主的作品稱之為“山水畫”而不叫“風景畫”,學生肯定會問一個“為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講:一是從中國人的情感習慣去講,在通常情況下,“山水”、“山河”、“江山”、“河山”是“祖國”的同意詞或同義語,因此山水畫也可以説是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藝術中的反映;二是山水畫的畫家經過擬人化加工處理了的作品,它是畫家藝術修養的表現。而風景畫屬西畫的稱謂,它是寫實性作品,是自然的客觀表現。經過分析和比較,就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山水畫”不能叫作“風景畫”。

( 2)語言的形式要符合語法,要清晰、準確、精煉,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動,要富有感染力,

( 3)要善於組織學生聽講,所述問題能引進學生的思維共鳴,要善於洞察學生的反映,及時調整講授的內容,變換講授的方式。

( 4)可以藉助板書、板畫或示範圖等直觀教具,以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幫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為了配合講課和練習,通過操作性的示範表演,使學生增加感性知識,加深印象,明瞭作畫(或其它美術作品製作)的方法步驟。這是美術課尤其是技法課教學常採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為:當堂作畫要求之全過程演示;按作畫步驟要求學生跟隨教師一起進行的同步性示範;有意識地找準難點作局部演示。

運用這種方法,應該做到:

( 1)演示的內容必須與課堂講述的內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講”是“練”的前提和基礎;“練”是“講”的深化,是所學知識的表現、運用和實踐。

( 2)課堂演示要做的簡明扼要,要圖象清晰、準確、生動熟練,並能使全體學生都能看到、看清。

( 3)為節省時間,有些示範可以在課前先製成毛坯、半成品,在課堂上選擇關鍵的過程適時演示。

(三)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以達到鞏固知識、形成各種技能技巧、把新知識變換為能力之目的的一種方法。這是中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練習包括視覺觀察練習、造型技法練習、工具材料之操作練習和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練習等。按新編教材的要求,它在整個國中的教學活動中要佔80%以上份量。所以,採用這種方法,要求特別講究:

( 1)要有明確的目的要求,並且目的要求恰當,引起學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鳴;還要注意組織教學,以便提高學生練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切忌盲目性和單純的為練習而練習的作法。

( 2)應注意指導和檢查學生掌握練習的方法、步驟的情況;要科學合理地分配作業練習的時間。

( 3)教師對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優缺點應予及時總結,肯定成績糾正錯誤,可以個別問題單獨講,普遍問題集中統一講。

(四)談話法。

談話法是通過同學生互相交談來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包括啟發式談話法、提問式談話法和指導式談話法。這種方法有利於啟迪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和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信息的積極反鎖。但談話法的缺點是意見容易分散,不易控制,運用不好還容易使所傳授知識支離破碎。因此,運用談話法應做到:

( 1)教師要有充分的準備,提問的目的要明確,要帶有啟發性,並且難易得當,要切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知識水平,還要注意對學生回答問題可能出現的麻煩情況要有充足的預計,併為此還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

( 2)對此法的運用要帶有啟發性,所提問題要構成前後連貫,層層深入、逐步引向結論的問題系列,還應講究談話技巧,要面向全體學生

( 3)提問要注意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不應搞突然襲擊,而且談話的形式要活潑多樣。

( 4)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正確與否,教師均應有明確的表示,要鼓勵他們敞開思路,大膽發言,錯了也不宜過多批評。

(五)參觀法。

參觀法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擴大視野,使教學同實際生活相聯繫並從中受到實際教育的一種方法。其內容有參觀書畫攝影展覽、作業觀摩展覽、還有歷史文物、名勝古蹟、建築物體、自然風景、動物花卉等。這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熱愛生活教育的一種較好的教學形式。

採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應注意下列要求:

( 1)教師對參觀的內容要有足夠的瞭解,對其參觀活動要有充分的準備,並有明確的目的。

( 2)要有嚴格的組織紀律規定,切不可放任自流。

( 3)應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和看法,認真討論,結束時教師要認真總結。

上述教學方法具體怎麼選擇,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目的、任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靈活選擇運用;還可依據課型,有時僅用一種方法即可,而有時兩種甚至三種聯用。

總之,中學美術教學的特點決定了美術教學的原則,其特點和原則又確立了符合美術教學規律的方法,作為中學美術教師,只有按照科學規律辦事,實事求是,遵循中學美術教學的原則,靈活機動地選擇最佳之教學方法,切實上好每一堂課,方能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