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3W

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1

先大致介紹一下《悲慘世界》,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叫冉阿讓的年輕人為了救濟自己姐姐的小孩,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了起來並很正常地被判了5年囚役。這位力大無窮的傢伙屢次逃跑又被抓回,累計做了20__年才帶着“危險的苦囚犯”的身份證明被釋放。離開監獄的頭幾天就感受到了社會對他的唾棄和避讓,也讓他對社會恨更加加深,直到他走進了卡福呂主教簡樸的房子,主教敬冉阿讓如上賓和兄弟,招待他吃和住。冉阿讓早早起牀,即使感到迷惑還是順手拿走了晚餐用的銀餐具匆匆離去,如以往般被警察抓回了主教的住處。在花園閒庭信步的主教一見到冉阿讓,就説“兄弟,你還忘了拿走我送你的銀燭台”,當然冉阿讓被放了。被震撼的冉阿讓決心做個誠信的人,他隱名埋姓在某城市,先是發明了新的產品生產工藝,極大的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產量,贏得了鉅額的利潤,開辦工廠讓該城市富裕,並樂善好施,被推舉為城市的市長。某天他了解到一位叫方汀的即將死亡的婦女的悲慘遭遇,答應去贖回她寄養在一個尖刻商人家的女兒珂賽特,而正在此時,他得知一位叫商馬弟的人正在法庭被認作是消失的冉阿讓將被受審。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這位市長絕然地出現在法庭,公開自己才是冉阿讓。重新入獄的他為了自己的承諾,借一次救人的機會再次逃離,贖回了僅十歲的珂賽特。這期間有位叫沙威的警察,他一直視法律為至高無上的絕對的指令和權威,一直決心將冉阿讓繩之於法。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到處躲避,依然在各種機會下救濟他人,反而遭來小人的算計,多次處於危險的境地,也都驚險逃脱。十幾年過去了,有位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投入了火熱的法國大革命,同時又巧遇瞭如鮮花綻放的珂賽特,兩人目光交錯的一剎那都墮入了情網。在戰鬥中,馬呂斯被槍擊中,知情的冉阿讓奮力將他從複雜危險的地下水道救出,同時成全了兩位戀人,即使他有無盡的不捨得他一生中唯一的親人珂賽特離他而去。不想隱瞞而心不安,也不想影響這對新人的聲譽,他對已被稱為男爵的馬呂斯説出了他卑賤,特別是苦役犯的身世,但絲毫沒提自己的功德,離開了他們而獨處,每天在對與珂賽特一起快樂時光的追憶中痛苦並急速的衰老。而因偶然馬呂斯知道冉阿讓就是那位市長,為珂賽特的母親方汀贖回她,從戰場中千辛萬苦解救自己的就是冉阿讓,馬呂斯和珂賽特立即趕去找到這位老人懺悔和感恩,而這已經是這位老人的最後一刻……

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精選4篇)

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2

我在國慶節假期看了一本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看了他寫的書,確實發現他的文章寫的生動有趣。

文學的意象。黑夜裏的燈光,這是多麼有意境文采的名字!這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小節名字,這象徵着黑暗社會中,努力尋找這那一點光明和希望。顧城説:”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詩表達的效果或許不同,但是,這是多麼美的文筆啊!

第二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讀後的感想。這部長篇小説,反映出了當時資本主義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人民身處的水深火熱之中。雨果用他深刻的思想,老練的文筆,組成了一部有着連貫性思想的小説,一部真正的鉅作。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那麼鮮活,都是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人,有優點有缺點,彷彿就在我們身邊。雨果,要通過對當時的‘悲慘世界’之描寫,來抒發自己對美好、和平、自由生活的嚮往,對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友愛的嚮往。也許,這也是他要告訴我們的吧。

但是,我們更要學到的是一種主人公的精神,或許你説,冉阿讓是個小偷,是個犯人,更是個凡人,但正是平凡的他,卻依然有他的閃光點,善良大度。他自從出獄,受到主教不求回報的震撼便一心向善,救出了許多曾經和他那樣痛苦而苦難的芳汀女兒珂賽特等等人,立志做一個好人,為別人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聖賢,怎麼會沒有過錯?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的錯誤,端正態度誠心改正,這就是善的開始。冉阿讓很好地為我們解釋了這個道理。有着歷史污點和不光彩過去的他,還不是一樣成為了一個好人麼?相反,如果不改正,那麼他只好在晚年的時候,孤獨地懺悔自己的罪過了。

悲慘世界,是讓我們走出黑暗,尋找光明,尋找出路。這,就是《悲慘世界》作者雨果要放聲吶喊的,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友善,團結,寬容,向善,與永不泯滅的希望!

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3

雨果是法國大文豪,中國人對他有點好感,因為他在聽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燬圓明園罪行時説了點同情中國的話。我的大學時代閲讀的第一篇英文小説就是《巴黎聖母院》,雖然是簡寫改寫本,敲鐘人卡西莫多人醜心好、吉普賽美女愛斯梅拉達人好心好、神甫克洛德人好心醜已經刻在心裏。看完電影《巴黎聖母院》,再看小説原著,雨果寫得乾淨利落,情節緊湊,人物不多,讀起來很有浪漫主義的味道,雨果不愧風流才子,文筆有點驚風雨泣鬼神感覺。巴黎聖母院從此成為巴黎城市象徽,雨果於法國文化走向世界,功莫大焉。

雨果年級輕輕就寫成《巴黎聖母院》,他後來寫《悲慘世界》還能超出自己多少呢。看到《悲慘世界》那個大塊頭,我都打了幾次退堂鼓。這次終於把《悲慘世界》啃讀一遍。説真話,閲讀《悲慘世界》,真不如閲讀《基督山伯爵》和金庸武俠小説,小説情節慢,伏筆又少,沒有勾人讀下去的文字魔力。《悲慘世界》開篇寫了個主教神甫米里埃爾,似乎好得過了頭,主教獨闖匪區宣化,讓強盜頭子主動送來法器。寫主人公冉阿讓出場,由於是苦役犯黃色身份證,釋放出獄後一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住都沒人敢接待。走投無路之際,他闖到神甫門上,住了一夜。順手牽羊,順走銀器。故事人物情節終於徐徐展開,警探沙威出場抓捕冉阿讓,神甫解脱冉阿讓,埋下本部小説主題。

《悲慘世界》描寫聚焦點是法國下層民眾生活,重點寫法國監獄弊政和苦役犯冉阿讓一生。雨果寫美女方蒂娜未婚生女,工作失脱,淪為妓女。寫孤女科賽特被泰納迪夫婦殘酷剝削,寫得確實讓人看得難受。寫冉阿讓仿製玉石發了大財,變成馬德蘭市長,又因為良心發現,不願看到別人頂罪,緊趕急趕趕到法庭,承認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讓。雨果文筆變化多端,設計出冉阿讓爬桅杆救人,主動落水,造成溺死假象,二次逃脱,救出孤女科賽特。小説至此進入高潮,寫沙威忠於職守,本想利用泰迪拉做局,逮捕冉阿讓。想不到好人自有天佑,冉阿讓安然逃生,最後進入修道院,化名做了園丁。這一節寫得比較刺激,比較傳奇,可以拍成驚險電影。

雨果花了大量鋪墊描寫1832年街壘戰。。。他安排冉阿讓和沙威兩大對頭在街壘戰場碰頭,設計出一直是追捕者角色的沙威落到被追者冉阿讓手頭,結果是冉阿讓高抬貴手,放了沙威一條生路。寫冉阿讓背起昏迷的馬裏於斯,在巴黎下水道迷宮中穿鬆軟窪地驚險逃生,才要活出昇天之際,又遇到對手泰迪拉和沙威擋路。《悲慘世界》寫到這裏,我看寫三大男主角才寫出了神彩,寫出了複雜,寫出了人性美,寫出了人性醜。《悲慘世界》寫馬裏於斯和科賽特愛情,寫一見鍾情,寫好事多磨,寫單相思,寫出了變化,寫出了味道。雨果寫得深刻。

《悲慘世界》最後以冉阿讓自我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後,被馬裏於斯冷漠趕出,一個人孤苦伶仃生活,在氣息奄奄之際,馬裏於斯才發現冉阿讓是自己救命恩人,倍感懺悔結束。小説結束有力,看來西方人也有喜歡團圓美滿心理閲讀定式。雨果《悲慘世界》揭露社會醜惡有力,揭露社會人性多面有力,他沒有追求高大全主角形象描寫,讓人感覺比較真實。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是有點喜歡炫耀知識,每在小説一個情節結束和下一個故事展開之間,夾雜大段大段倫理説教和滑鐵盧之戰、巴黎下水道建設等歷史文字,我想《悲慘世界》這120萬多字鉅著,如果刪除這些枝枝蔓蔓的東西,壓縮到80萬字以內,讀起來感覺更舒暢一些。

關於悲慘世界讀後感 篇4

《悲慘世界》中有親情、友情、愛情。我曾為之震撼,為之感動。就像冉阿讓一樣,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不會因為誰而改變自己的初衷。冉阿讓因偷了一片面包而被沙威一直窮追欲將其投進監獄。冉阿讓只是犯了一個小錯,根本不至於要一直揹負苦役犯的罪責,頑固的沙威卻還是立誓將他抓獲,即使在他痛改前非之後。但是,沉默之後才會真正發現,這些並不是沙威的錯,這是時代的錯,是社會的錯。生活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背景,以及它的社會環境留下的印記。

冉阿讓有冉阿讓的悲哀,沙威也有沙威的無奈,説他們有錯,他們都有錯,若説他們沒錯,其實也都沒錯。沙威只是以自己的方式來維持他的生活模式而已。即使是正確的人,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出現了,他就成了所有人都痛斥的對象。這對沙威也是很不公平的待遇。

在這樣荒.唐的時代裏,珂賽特實際上是個幸運兒,有芳汀這樣愛她,為她付出的母親,失去了母親之後,還有冉阿讓這樣保護她的父親。我記得冉阿讓把珂賽特就出來之後,他那份不惜任何代價都要保護她、照顧她,不讓任何人傷害她的毅力,讓他的整個人生變得完整了。他説,只要有我在,我不會讓任何你動你一根頭髮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男人,就該有所擔當,就像冉阿讓對珂賽特的一種責任,也是冉阿讓對她媽媽的一個承諾。這成了冉阿讓後來生活的重心。

這部作品中,我最喜歡那兩句話:“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強者。”就像冉阿讓一樣,用自己的方式生存,用自己感化周圍的人。我希望,冉阿讓沒有離開,或者,還會回來。當然,我也相信,在更多方面,我們都能像冉阿讓一樣,讓自己成為自己,不管是幻想還是生活。因為,冉阿讓不再只是一個人,更是一種高尚人格魅力的代名詞。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成為當今時代的冉阿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