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1K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着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當我第二次再次閲讀此書時,我內心時時猶如甘泉湧入心間 ,淨化心靈 ,洗滌靈魂。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精選14篇)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説,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個温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東西的女孩子,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從她的靈魂深處隱隱閃現很深的自卑,因而從她的性格上就表現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簡愛》這部作品中就是作者自我價值的寫照。在作品中主人公簡愛就是作者的精神體現。

文中的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舅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不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她與主人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的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這位牧師深深地愛上了她。羅切斯特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着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當今的現實世界裏,人們都在瘋狂地追求金錢和地位,並因此而淹沒了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了“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了“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個體的人格尊嚴而拋棄所有,並且義無返顧。也許當人們窮得一無所有時,他們才會去追求“真愛”。可是被銅臭薰過的精神還配擁有真愛嗎?也許到了化繁為簡,返樸歸真的時候了。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時候,應該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温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温馨、和諧和寬容。讓我們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愛情。純淨得像一杯水,緩緩地灑落人間。

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誘惑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的個人尊嚴,這是簡最具有個人魅力的地方。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2

書,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在別人眼裏,它卻是比精神支柱還要寶貴的東西。

着名文學家高爾基先生曾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書對人類是多麼重要!

在浩翰的書海中,我們一次次地吸取着書的精華,一次次地參加書的聖會,這讓我們更加飛快成長。

在這一年中,我們學校開展的書會,越來越多,這讓我們能更加在書的沐浴中成長。

像在今年,我們每個班每個星期都會開展一次:讀好書,記筆記的活動,每個人都有一本小本子來記載自己從樹林中挖掘地任何寶貝。我的小本子上,雖然有些筆記還沒摘抄完,但是我還是懂的了一些道理:一個人要有自信不然任何事也做不了。小本子雖然看起來小,可在我眼中它卻是自己的知識寶庫。在我需要幫助時它會伸出援手;在我驕傲時它會給我勸説……總之,它是獨一無二的。

在書海中,道理是心羅棋佈的:勤奮學習的道理;關愛老人的道理;孝敬父母的道理;愛護環境的道理……讓我們能好好做人的書很多,很多。我們也將在書的海洋中繼續前進,前進!

最後,我把着名文學家莎士比亞先生的一句話贈給大家:“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3

我們當老師的都希望能夠成為讓學生喜歡的教師,可是,讓人喜歡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它是一種感情,感情沒有無緣無故的。學生們對老師的評價千差萬別,“盼”着上某老師的課,“怕”上某老師的課或“煩”上某老師的課,同樣的學生對不同的教師表現出不同的態度。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應怎樣修煉才能讓學生喜歡自己呢?

今天,我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之後,給我啟發很大,而且感觸很深。那生動而幽默的對話,鮮活的例子,使我頓悟:自己的言行決定着學生的一切。做老師難,做好教師難,做讓學生喜歡的教師更難。為了孩子,我力爭做學生喜愛的教師。讀了此書,我收穫頗豐: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許多思考。現在中國的教育正處在教育的變革之中,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家長對教師的期望也更高,學生也更需要教師的尊重和理解。現在的學生由於生活的優越性,再加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不論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個性的,因此,老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教育學生要注意方式方法,每個教師教育學生都是出於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説話要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有教育家説過“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這一教育名言也告訴我們,愛是教育的生命,愛學生是做好老師的關鍵。《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一書就是幫助我們怎樣創造一種和諧的情感氛圍,讓每個孩子充分相信老師,並獲得進步。書中列舉了最佳師表和最差師表的言行,作者列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教育方式和態度的若干真實的小故事,鮮明而生動的指出:在理論上,任何老師都知道什麼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處理班級裏的各種瑣碎事務-孩子之間言語的觸犯,日常的衝突,以及突發的危機等等的時候,最佳師表的老師們會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然而最差師表的老師們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採取疏遠冷漠的態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來跟孩子們進行本來可以避免的爭鬥、衝突甚至戰爭。《老師怎樣和學生説話》這本書中,通過很多小事例,告訴我們“最佳師表”與“最差師表”會對同一個學生同一件事情説出什麼不同的話,取得什麼不同的效果。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一個原則: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請把學生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對他們持有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再次,課堂魅力是師生之間最好的紐帶。教師在課堂上的激情則是上好一節課的靈魂,一句精彩的導語,一句幽默的插入語,一句風趣的笑談,往往會使學生精神倍增,興趣盎然,聽起來聚精會神,學起來津津有味,那麼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為一名好教師,我們應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學習,所以我每節課都盡力做到精神飽滿、語言生動清晰。課堂語言是教學的“佐料”,教學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重複使用,正如山珍海味人人都喜歡,但每天都讓你吃,恐怕也食之無味。我們的語言也是課堂的催化劑,恰到好處地的應用肢體語言,也能形成我們獨特的“颱風”和高超的“演技”。總之,教學水平的提高是沒有止境的,應了那句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4

幾曾回首一劇《白毛女》,讓黃世仁遺臭了萬年。但經過記者對黃世仁的家鄉河北省平山縣進行詳細調查,從羣眾那裏得知了歷史上那一段傳説的真實面目。

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本是一個老實貧農,經過一輩子的省吃儉用艱苦創業在四十歲的時候買下了十五畝薄田,然後辛勤勞動慘淡經營最終將105畝地傳給了他的獨生子黃起龍。黃起龍念過私塾知書達理,聆聽祖訓秉承父業,低調做人,幾十年來,將黃世仁的爺爺黃運全留下的100畝地擴大成千畝良田。並且有了仁,義,禮,智,信五個大兒子。黃世仁是長子,自然接了父親的班兒。黃世仁自幼好學,學歷至相當於現在的高中。黃家五兄弟在當地名聲頗好。黃家仁人善心,經常賙濟鄰里,行善積德。在當地是有名的黃大善人。黃世仁有一妻七妾,兒女成羣,家庭和睦。(當時的法律允許有一夫多妻,黃世仁的婚姻狀況不屬於違法也在當時的道德規範之內)

楊白勞,黃世仁的發小兒(結拜),楊白勞的父親楊洪業是當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稱楊豆腐。楊家豆腐以質好價廉著稱。楊洪業將他的豆腐事業傳給他的獨生子楊白勞之後,於41歲英年早逝。楊白勞承接父業之後,辛勞程度超出了他當公子時候的想象。又染上了賭癮毒癮,豆腐事業從此一路向南。當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貧農,一個小痞子,無賴。

喜兒,楊白勞的獨生女兒,一個喜歡吃豆腐的胖懶妞。

《白毛女》把黃世仁描述成為富不仁橫禍鄉里的惡霸,強搶民女喜兒最後在人民羣眾的吼聲中被鎮壓了。楊白勞因欠黃家鉅款無力償還喝滷水自盡,喜兒據説在大山裏呆了若干年鬚髮皆白最後被大春救出。大春參加革命結束無賴生活。

事實: 黃世仁在楊白勞欠下鉅額賭債無力償還又遭債主追討的時候立字據借給楊白勞大洋1000元(相當於現在的10萬人民幣)然後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兒。楊白勞欠錢躲債吃喝嫖賭無臉見人最終誤喝滷水不治身亡。黃世仁念在同楊白勞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楊白勞並且收養喜兒。

看看“白毛女”創造者楊潤身自己的回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情節上提出了不少有見地的再創作建議。如,歌劇中的楊白勞是臘月外出躲賬,但楊潤身清楚地記得,當年他父親是拼死拼活掙夠欠地主的利息,主動向地主還息。按照統治階級的規矩,窮人還清債息就可以安度春節。劇中楊白勞、喜兒、大春三個勞力,完全可以還清黃世仁的債息,躲賬有欠真實。楊潤身就與兩位編導商討,由楊白勞躲賬改為主動還息,但黃世仁為霸佔喜兒,強詞奪理,要求本利全還,逼楊白勞走上絕路。這樣一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實。”完全沒有對事實進行調查,僅憑自己的革命忠誠,就顛倒了楊白勞欠債不還的基本事實,又把為富不仁的帽子扣到黃世仁頭上。

《白毛女》虛構的成分太大了。同時,顛倒事實。將黃世仁在名聲上顛覆至萬截不復的地方。實屬大不應該。穿鑿污史,辱前人於地下,公允何在?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5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何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不斷思考並努力探索的問題,讀了《教師培訓讀本》,使我大受啟發。裏面所提到的,正是我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的財富。

首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應該是作為一個老師的充要條件。老師上課的方式是否能被學生樂於接受,關鍵看這堂課是不是一堂好課。嚴謹的治學態度,風趣幽默的話語,新穎的授課方式,化繁瑣為簡單、死板為生動的能力,必將使學生聽起來輕鬆而易掌握。這是大多老師一直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

其次,“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難問題,而是除此之外,更應注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問題。傳道授業解惑的問題是作為一個老師的根本,不具備這些能力的人當然不應該走上講台的。關心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做好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充分條件。按理説現在的學生在家裏是小皇帝,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與其父母相比,我們再去關心他們的生活豈非多餘,如果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生活在學校裏的學生當然希望得到來自老師的關心愛護。時常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會讓學生感覺到長輩的關懷,集體的温暖。不關心學生的生理健康有可能導致學生的心理問題。

第三、老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個心理有問題的老師我們怎麼能寄希望他能教好學生。近年來的大量調查資料表明有相當多的老師有心理疾病。資料表明,老師把學生打成殘廢有之,讓學生相互打耳光者有之,罰學生抄作業幾十遍者有之,要學生吃屎者有之,等等,這些都是心理有疾病的表現。老師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確理解學生的行為,更無法巧妙地處理學生問題,輕則影響師生關係,重則可能傷害學生心靈。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老師自己首先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老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會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機能都得到正常的發揮,從而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應該帶着輕鬆愉快的心情去上課,儘管我們在課前受了委屈,我們也應該把這些拋在腦後。不應該把絲毫對他人或領導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因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調整自己的心理,維護和提高心理健康,從而保持自身良好狀態的心理健康去影響學生。

作為新世紀的一名老師,不僅要上好一堂課,還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更應提高老師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就是我從本次培訓中得到的一點體會。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6

《沉思錄》是一本啟迪智慧、發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得以純潔而高尚的哲學自省書,是古羅馬皇帝先哲馬可.奧勒留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它使人建立樸實的信仰和高貴的道德,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莊嚴不屈的精神魅力。温總理給予它很高的評價,並把它作為牀頭必讀書籍。

《沉思錄》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宂長的説教,卻處處閃爍着智慧的火花。書中的許多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今天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作者從哲學高度對人生真諦進行思考,深刻、睿智,讓人高山仰止。讀《沉思錄》會讓人在高雅思想和純淨心靈中得到慰藉。初讀之下,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1、辯證的看待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奧勒留是位自然主義者。他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熱愛與敬畏之情,但不僅僅限於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強調尊重其客觀規律。他在《沉思錄》中寫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關聯的,連接萬物的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能夠獨立存在,因為它們聯繫在一起,有秩序地組成同一個宇宙。只有一個由萬物集合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於萬物之中的神明,萬物本是一體,遵循同一法則,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對於這些本源歸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靈而言,也就只有一個唯一的盡善盡美之境”。這一觀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為人處事遵循客觀規律,合乎自然法則,這就是人的理性,而這種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奧勒留對自己如是説。“行事若能遵從理性,一心一意,堅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隨便分心在別的事情上,保持內心的純淨正直,即使你隨時可能放棄生命——如果能做到這些,不奢求什麼,也無所畏懼,如果你現在的行為合乎自然,你從小到大所説的話沒有任何虛假,那麼,你就能過得幸福;誰也不能阻止你獲得這樣的幸福”。他還寫道:“只要我們遵循着理性行事,便無需畏懼,因為只要我們是向着正確的方向前進,我們所做的合乎本分,我們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會受到傷害”。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過上述思考,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只有堅定唯物主義哲學觀,積極行動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並獲得幸福。

2、如何看待“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奧勒留在書中寫道:“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讚揚的人那樣勞動,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會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動和抑制自身。”

相應的,馬克思“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從真正的自由勞動所具有的特質出發,得出其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這一命題: 當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後,真正自由的勞動作為自我實現的過程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勞動在於真、善在勞動中的統一,使得勞動具有美的性質;到了共產主義社會,自由勞動將對應着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無可阻擋的歷史規律。

我認真的思索,勞動自然首先是為了生存。當生存被勞動滿足之後,勞動又是為了什麼。多少人是為了所謂的“舒適”,又有多少人是為了取悦他人?我想兩者都不會從勞動本身得到快樂。勞動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質是自然。能夠符合自然的勞動者才是快樂的,能夠創造這樣勞動氛圍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

《沉思錄》非常關注人的修身養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應該做到:其一,意志要堅強。“每時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堅定,像一個羅馬人、一個大丈夫那樣,一絲不苟地、保持尊嚴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終懷着友愛、自由和正義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頭”。其二,貪慾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瘋狂,但惡人做事不可能不瘋狂”,他認為:“由慾望而引起的過錯比憤怒引起的過錯更應該受到譴責。因為當一個人憤怒時,他是由於某種痛苦或內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慾望驅使而犯罪的人卻是因為經不住快樂的誘惑,他的過錯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應有的自制力”。他告誡自己:“你所沒有的東西,不要想入非非,夢想着已經得到了,要從你已經擁有的東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這些東西倘若你現在不是已經擁有,你該多麼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為無私,為人誠實。對於所經歷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從不大驚小怪,因為這一切都源於同一個命運的安排”。他在內心裏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違心,不要自私,不要輕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華麗的言詞來裝飾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閒事”。

堅強意志、克服貪慾、端正思想。説的多好啊!內心的自由,來自於執着,不是對錶象的執迷,而是對內心準則的堅持。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不斷的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才會產生堅定執着追求的勇氣,才會獲得內心自由的幸福。

這部哲學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閲讀欣賞獲得點滴體會,留做温故知新。奧勒留的《沉思錄》,幫助我們反省過往、思考未來,我也必將常讀常考,以作鞭策。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7

看了很多名着,一直都不敢妄加評論,並不完全因為怯懦,更多的是一種尊敬的心理;因為作為名着其實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書寫裏,透出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傳世名着以散文和小説居多的原因,詩歌和評論就因為其鮮明地個性和觀點,使其成為時勢英雄,最後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為時間的推移成為花瓶式的擺設。

看榕樹下作者“遠處飄來一朵雲”的評論,“一朵雲”的年輕(我只是説思想),使她/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動之所以顯得莊嚴宏偉,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朵雲”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寫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還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亞哥出海挑戰大海的時候,那是人類都會引為自豪的象徵,勇於挑戰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條真正的鯊魚面對面的挑戰;一條船,一個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鯊魚出現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鯊魚出現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來的小小的鯊魚,老人是人類的代表,老人眼裏是條真正的鯊魚;於是,老人抖擻精神,和鯊魚進行着殊死搏鬥,一場征服和反征服的搏鬥,“大塊的魚肉”和後來的爭奪,局部的勝利之後,當老人感覺勝利在握的時候,“鯊魚忽然……”,老人最後是空着雙手,幸運地“凱旋”。我最初看“老人與海”之後,只感歎了一句,人最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征服了什麼;依然還是這樣的感歎,在9。11之後和之前,布什也許從來沒看過他故鄉的老人,給他的忠告;老人與海的挑戰,進行了不屈不饒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過,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饒的製造問題,然後再去解決他,到底這世界最後誰征服誰,征服了之後做什麼,為什麼要征服而不是……

中國古代文化的,在與親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參加過美國人的英雄思維,就是強調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後的他,開始思考徵服的意義,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國在裏的結果,海明威是裏的老人,人類的生存意識是海,如果盲目的強調一個生命對另個生命的征服和佔有,即使進行着不屈不饒的過程,結果只有海明威所寫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但永遠不會打敗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作品是沒有侷限的,作家卻有侷限的,作家的精神是沒有侷限的,作家的人卻是有侷限的,海明威留下思考的同時,他也留下了耐人尋味的話:我試圖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條真正的魚和真正的鯊魚。如果我能將他們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實,他們將意味許多東西。

很多東西,在名着裏都是留下很多東西的,思考思索是所有作家的天性和責任,我愛作家和文人,愛一切在生存的壓力下不放棄思考的人們。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也許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漁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平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了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佈,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然而,一個悲劇性的故事裏,卻折射出一個“英雄人物”——老人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者。因為作為漁夫,捕不到魚,還能算是真正的漁夫嗎?而可貴的還是他卻能在第八十五天決心駛向遠方的大海去釣魚,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難道不令我們佩服嗎?不論是魚叉,小刀,短棍。一次次被鯊魚帶走,但他始終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什麼也無法摧殘它英勇的意志。一句“我跟你奉陪到死”,夾雜在大海的咆哮聲中,迴響在我耳旁。一個人把生命都壓了上去,與敵人做殊死的博鬥,能不算英勇嗎?我想鯊魚正是宇宙間一切破壞性力量的化身,而老人正是正義的使者。

在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存在這股破壞力量,人生是不停地循環着的,喜劇的落幕,不就是悲劇的上演;悲劇的落幕,也就意味着喜劇的再度登場。老人將大馬林魚殺死看似是完美的結果,但同時他還在“醖釀”這自己的悲劇。鯊魚的襲擊,就是應得的報應。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東西是好,是壞,追求的手段是正義,還是卑劣;也許能夠得到就是最好的結果吧。在充滿悲劇色彩的全文中仍有一絲亮點,那就是孩子。孩子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使他找回了自我。如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分童心,一分天真,那麼世界不再總是灰色,就算當時你享有的是最後的晚餐,也不會忘記在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了。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題嗎?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裏夾雜着一股血腥,也許人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8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着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朴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着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説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麼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裏連米都沒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捱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裏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考,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麼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裏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着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9

今年暑假,我研讀了《課堂教學的50個細節》—書,感觸非常深,這也許是我從教以來對我感受最深的值得鑑的一本好書。我從教學方法探索、教師的語言行為、課堂突發事件、學生的學習狀態等幾個方面入手專心研讀,鄭老師抓住了以上幾個細節的關鍵核心問題來進行研究,但在現實教學中這些大多是被我們忽略了的或完全不以為然的小問題,而在鄭老師的眼中卻成為了非關注不可的大問題。

曾經聽有人説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是啊,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談何做大事呢?更何況課堂教學中根本就沒有小事可言。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師生的語言、行為、舉止,都應該嚴謹得體。本書中,鄭老師對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的語言、教學中的參與程度、教師的手勢、甚至是教師的行走路線都做了較為細緻的分析和周密的闡述,仔細的品味,確實有理有據,不容忽視。是啊!只有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感覺當一名老師難啊,特別是要做一名時刻都關注細節的老師,更是深感壓力之大。

課堂教學是對教學智慧的挑戰,教師在解決一個問題時,要敏鋭地察覺到還存在的其他問題,並且着力對後者進行思考與探索,在問題的深入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獨到的教學本領,才能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學智慧。關注細節,將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我們應該努力把細節做到位,讓我們的課堂散發着和諧與美麗,讓我們的學生在和諧與美麗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課堂教學也是一個艱辛的的旅程,我們要腳踏實地的,一如既往的堅持探究每一個細節問題,如果説一個細節就是一朵最美的小花,那麼我們應該致力於將其編織成世上最絢麗多彩、最賞心悦目的花環。讓我們一起來採花吧!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0

當我一看到《桃花心木》這個題目時,我心想:寫樹的,肯定不好看也就沒看這篇文章,可當老師讓我們預習這篇課文時,我才讀的,剛開始讀,我已經被這篇文章所深深吸引住了,這篇文章寫的棒級了! 文章講的是一位種樹人,為了是桃花心木長成百年大樹,運用了科學的辦法但作者一開始不明白,當種樹人説了“謎底”的時候,作者才恍然大悟,並悟出了做人的哲理。

是啊,每一次的困難對於我們來説是生活的考驗,而每一次的失敗對於我們來説是下一次的經驗,再不確定生活的人,會培養出一顆獨立的心,並會把很少 的養料轉化為巨大的力量,努力生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要有長時間的磨鍊,就會又很大的收穫;只要你勇敢地面對困難,不怕挫折,成功永遠屬於你! 我羨慕冒險小虎隊中三位“小虎”,無拘無束,並經歷無數次考驗,我羨慕德國才14歲的小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我羨慕…… 我羨慕的人雖然不多,但我能做到嗎?全中國的國小生能做到嗎?中國雖 然有隨發展,但中國能比上美國嗎?為什麼,為什麼比不上美國?因為中國,因為中國的少年像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被家長管着,浪費了童年,這個大好時光,童年無忌啊!

大家都聽説過:“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吧!為什麼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呢?因為那些窮人的孩子從小就開始過獨立的生活,根本沒有半點依賴家長的心,他們就像桃花心木樹苗一樣,靠着自己找到它們必須擁有的水源,才能生活下去!

每當孩子想幫家長做事時“去去去,學習去!”家長都是這句話,愛孩子,就應該讓他(她)去鍛鍊,去擁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愛孩子,就應當讓他(她)去面對困難,去戰勝勝困難;愛孩子,就應該解開學習之鎖,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生活;愛孩子,就應當讓他(她)不要虛度童年,外面的世界是美麗的,是精彩的;愛孩子,就應該讓孩子到社會中去分清是非,分清好壞,在社會站穩腳!

家長們,醒悟吧!讓孩子在天空中飛翔,自由自在,讓孩子在海洋中遨遊,無拘無束,讓孩子在大自然母親的懷抱中去體驗生活,去感悟生活吧!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1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2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該作品凝聚了他對社會腐敗、學術墮落的感歎,堪稱一部現代版的《儒林外史》。

錢鍾書在文中塑造了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李梅亭等鮮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對於他,我更深的感觸應該説是同情。錢鍾書對方鴻漸的描寫可謂是出神入化,但最終卻為他選擇了一個悲慘的命運。方鴻漸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圍城般的社會。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會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時,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抱着無奈的心情,他一頭鑽進了婚姻、事業和家庭的圈子裏。在婚姻的圍城裏,他愛上了博學多才的蘇文紈,但對方的漠然卻註定這是一場失敗的的單戀。頗有心計的孫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並不美滿的婚姻。在事業的圍城裏,方鴻漸同樣也不如意,他經歷兩次轉系後大學勉強畢業。在岳父的資助下,他踏上留學之路,卻因無心學業而與一紙博士文憑失之交臂。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買了一張假文憑交差。生活所迫,回國後的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閭大學的求職之路,學校雖地處偏遠,但絕非一方淨土。清高孤傲、無所作為的方鴻漸終於在十幾個知識分子間的勾心鬥角中敗下陣來。

方鴻漸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在圍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鴻漸自視清高,手持的卻是一張假文憑。自我感覺頗好的他,課堂效果卻死氣沉沉。正是他對自己過高的估計,使他越來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圍城裏陷得越來越深。他漸漸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以及和別人的差距,轉而在心中築起了一座新的圍城,一座自卑的圍城。其實,這大可不必,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虛心求教,並對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對,那座虛幻的圍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時常抱怨社會的不公,對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羨慕,萬分的嫉妒。與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實實做好份內之事,要相信,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自視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鴻漸的老路,抱憾終生。

還是那句老話,社會是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我們又何必讓自己的心態處於圍城中呢?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3

暑假不知不覺都過去一個月多了,很快就要投入到新的學習和生活中。不知怎麼搞的又想起了寫日記,我想這大多數原於舅舅送我的“禮物”——《長腿叔叔》。這是一本很有教育意義的書。還有我特別喜歡裏面的茱蒂(原名喬若沙·艾伯特)。

茱蒂是一個孤兒院的一個17歲的女孩兒,也是孤兒院裏最大的孩子,是羅比太太也就是院長破例收下的,就在茱蒂感覺自己不會有出去的機會,上完高中後就在孤兒院度過自己的一生這就是最後的結果。可是“長腿叔叔”的出現給茱蒂帶來了新的希望。(長腿叔叔是一位好心幫助孤兒院的理事,也是故事情節中第二個關鍵人物。)長腿叔叔決定送茱蒂去上大學,這讓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的茱蒂興奮不已。她很想知道這位“長腿叔叔”是誰?可是羅比太太也不知道,因為長腿叔叔這個人很怪,做好事從不留名。還有長羅比太太告訴茱蒂這位先生要的回抱知是每月一封信(關於學習和生活的)還有每月給她25美元。茱蒂答應了,並且隔三差五就把她的一些新鮮事兒告訴他。可長腿叔叔不給她回信,也不會告訴她他的姓名。為此茱蒂也和他有過爭論,不過4年時間很快過去了,茱蒂發表了她的一篇小説得到了1000美元,給了長腿叔叔,並且要見他,因為她很感激他,這種恩一輩子也還不完,而她的長腿叔叔竟是她的傑威少爺。她喜歡傑威少爺,最後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我很認真的讀完了這本書,茱蒂這個人物我很喜歡,不僅是她的幸運還有她的開朗。還有長腿叔叔他讓我學會了關愛獲得了一種品質。

願所有的可憐人都能獲得幸福,像主人公茱蒂一樣快樂!

關於讀書心得體會讀後感 篇14

讀完《教父》,我有了很多感觸。很佩服作者馬裏奧?普佐的寫作能力,他能熟練地駕馭故事情節,將人類性格中的罪惡一點點的展現給讀者。《教父》簡直就是20世紀的鉅作,一部現實主義的佳作。每一部分都值得細細地品味、仔細地思考。

普佐在小説的設計上有獨特的風格,不管是小説結構還是故事情節。在小説結構上,小説是分成好幾小部分組成的,像播放電影一樣一幕幕地述説著故事。小説在開頭寫了殯儀館老闆勃納瑟拉、歌星方檀、麵包師傅納佐林在面對難以解決的困難時都不約而同的找“老頭子”考里昂尋求幫助,小説以此開始講述美國黑幫中的一個家族的故事。小説的多個部分是以人物傳記的方式描述人物、敍述故事,將不同的人物巧妙地串聯在一起。在小説故事情節上,作者遊刃與故事的敍述,安排了各種人物的出場,整個故事充滿了懸疑感,故事的格調非常忐忑,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多數幾章的故事發展總是高潮澎湃,故事發展到最後歸於平靜。讀者在讀此書時容易置身與故事當中,感歎故事的精彩。

小説中的各個人物形象都是刻畫得非常明顯。“教父”考里昂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第一章中作者描寫了三個性格迥異的小考里昂:大兒子桑兒性格衝動而且心狠手辣,二兒子弗烈德里克性格本分、忠誠、倔強,麼兒子邁克爾性格沉著冷靜。邁克爾的性格像“老頭子”的性格,“教父”打算精心栽培他的小兒子,但是邁克爾卻不拘一格,有時和他唱反調。養子黑根是這個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員,他被老頭子新任為參謀,雖然他的血統不是西西里血統而且在很多問題處理上出錯,但他忠誠於考里昂家族。老頭子通過其獨特的“幫助政策”拉攏了大批的人,使他們為其打拼了一片考里昂自己的“和平世界”。與這些男人相對是女人形象的描寫。康妮是教父的女兒,她是家族中最被寵愛的人,她有著一段悲慘的婚姻,丈夫卡羅經常虐待她,而她卻時常忍氣吞聲,她在維持這個家庭的時候默默的忍受這種生活;凱是邁克爾的妻子,她是個善良知性的女人,她不願邁克爾因他家族捲入黑社會中,她始終堅信邁克爾不會對她撒謊,但到最後她發現自己受騙了,她開始為邁克爾的罪祈禱;阿波羅妮婭是邁克爾在西西里的妻子,她美麗善良,是西西里一個傳統的姑娘,她給邁克爾帶去快樂,而她的生命如此短暫卻是很絢爛。

“慾望”“報仇”是整部小説的主題詞。金錢的慾望、權勢的慾望、名聲的慾望、異性的慾望和報仇的慾望。政府、黑社會、個人、集體都含有以上五種慾望,金錢的慾望是後四種慾望的源頭,而報仇的慾望是前幾種慾望的結果。考里昂因為生活的窘迫變成了表面温和而慾望強大的野心家,他因此獲利並且付出代價,當他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他看透了自己的強大欲望的後果,他選擇退休,選擇過田園生活,在他臨死之前,他感慨:“生活是這樣的美好”。報仇是黑社會中常有的事,邁克爾為父親、為妻子、為哥哥、為家族報仇,他痛恨黑社會,但是為了家族和為了親人,他不得不接受家族企業斡旋在黑社會中,最後他選擇逃離這個黑社會。套用一句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人們通常認為黑社會是傷害無辜百姓、喜歡製造危害的一種社會,它通過殺人、防火、放高利貸、收取保護費等多種方式傷害人們。然而在本書中,我們會發現考里昂建造的黑社會並不是“黑社會”,它會幫助那些無助的人剷除社會中的害羣之馬,以此博得大家的信任。書中寫到:他(邁克爾)還摸清了“黑幫”這個詞在義大利語裡原來的含義是“避難所”。隨後,這個詞就演變成了為反抗壓榨這個國家和人民的歷代統治者而成立起來的祕密組織的名稱。考里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他就抓住現實社會的瑕疵,在人民羣眾中建立起信任。他“以惡治惡”的手段不為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教父》的最後一章著重寫了愷,愷對邁克爾的所作所為感到害怕,她想選擇離婚,但是這不能解決問題,最後她選擇了宗教。從一個無任何教義信仰的妻子到一個成為天主教的妻子,愷選擇了家庭,選擇了為丈夫靈魂懺悔。從教堂的深處傳來了一陣鐘聲,要人們懺悔。愷按照人家教給她的辦法,右手握起拳頭,輕輕地錘擊自己的胸口,這就是懺悔的表示。鐘聲第二次又響了,只聽到了一陣沙沙的腳步聲,要領聖體的人們紛紛離開自己的位置向祭壇前得欄杆走去。愷也站了起來,隨著大家一道走去。她跪在祭壇前得欄杆外面,從教堂深處第三次傳來了一陣鐘聲。她仰起頭,張開嘴,準備領取像紙一樣薄得小面餅。這是最可怕的時刻。等到小面餅在嘴裡溶解了,她可以嚥下去的時候,她的緊張情緒才能消除,她也才可以隨便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