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我們仨讀後感(精選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7K

2022我們仨讀後感 篇1

我們仨,一個家,缺一不可

2022我們仨讀後感(精選4篇)

昨日看了《Arrival》,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對於時間的思考是不會停止的。

《Arrival》裏的s看到了自己的一生,苦樂悲歡,新生與死亡都已看盡,她依然選擇擁抱愛人。

楊絳先生在回憶的最開始説:

“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但是,儘管這麼説,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對於“我們仨”我並不十分了解,就連錢老的《圍城》也只記得隻言片語。

但這一家人,其實和我們身邊的每個家庭一樣。

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都在一起經歷品味。

時代不同了,現今的社會對於家庭多是過度的、負面的印象,我們對家這一概念,越來越模糊。

到處都充斥着金錢論和宿命論,似乎普通家庭的生活就是為了孩子金榜題名、結婚生子......

那麼家存在的理由呢?是什麼讓我們找到這裏,共同活在這一處?

相濡以沫,攜手共進。

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找到了彼此。

他們一同求學讀書,去外邊“探險”,遇見不同的人,經歷人生浮沉。

圓圓的出生,是一個禮物,是一個圓滿。

他們仨,彼此依靠,在時光裏感受知識、人情世故,瞬息萬變的社會。

書和文字是他們最好的寄託。

楊絳先生對於錢老的感情,是我無法企及的。字字句句裏,皆是愛。

錢老在楊絳先生的筆下,既是卓越的才子,又是頑皮的少年。

日常的對話,甜蜜地讓我欣羨。

記得寫活蝦的那一段,楊絳先生用剪子剪蝦,蝦疼得直抽抽,忙叫錢老以後別吃蝦了,錢老安慰楊絳先生,以後的蝦就交給他來剪。

楊絳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了温暖吧。

這一家人,從牛津到巴黎,再回國在蘇州、上海、北京等地兜兜轉轉。

終於在北京的三里河安定,度過了最後一段安逸平靜的生活。

我們仨,是親人, 亦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

在書中探索,在生活中摸索,相互依靠。

“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做美酒般淺斟細酌,細細品嚐”

楊絳先生讓我看到了生活和家庭應有的樣子:

温暖而簡單,幸福和苦難交織。

願你們在天國繼續這一世的美好

2022我們仨讀後感 篇2

“世界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玻璃脆”書中如是説,那麼他們仨從女兒錢瑗出生到死去這六十年,一直飽有的這份親情還算堅牢吧,按一輩子的長度來計算的話。錢鍾書和楊絳堪稱夫妻模範,錢對楊的那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後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真是soul mate啊。

以上為昨日晚上所寫,寫不下去,今天中午繼續。

其實我最佩服最喜歡的是他們那種對名利淡然的心態,在他們心裏只有自己鍾愛的文學和自己珍惜的家庭。錢説:“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他們希望有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這是多麼高尚的境界啊。但是話又説回來,我們又豈能達到這境界呢,別人是天才,是精英,不求聞達可已聞達,我們呢,庸碌小輩,拼命掙扎。換句話説,他已經獲得了就不在乎,(當然也有可能在他沒獲得之前也不在乎),我們連獲得這份殊榮的門都看不到。

我想起浮誇的歌詞,想起裏面那個小人物的用大動作來博人們關注,怕被遺忘就用浮誇的表演來放大自己,未嘗成功就用十倍的苦心去做突出的那個。特別是在北京這個地方,特別是在20歲這個年紀,腦袋裏的幻想,心胸的壯志,被現實中的默默無聞強烈的壓抑着。這種感覺你知道吧,好不甘心,覺得自己明明應該活在光芒之下,享受別人的膜拜,前程似錦,指點江山,可是,真的有一千萬個可是。所以真的會那樣去做——其實怕被忘記,才放大來演吧。

或許年輕人本該就迷茫的吧。在你20歲這個年紀,你憑什麼去擁有別人打拼十年二十年換來的成績,你憑什麼眾星拱月做人羣中的核心,你憑什麼要求別人給你機會要求別人認可你。這個你指的是我,相比去衝去闖,我似乎更多在自怨自艾。恨自己對自己狠不下心來。

説回他們仨,都是書蟲,我覺得做書蟲書痴是件很酷的事情,嗜書如命,很棒的誇讚。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喜歡讀書,是什麼樣的心態,至於我自己,我挺享受看書的,説的肉麻點,看書的時候我覺得那種獲取知識的慾望在驅動我,在獲取知識之後的那種滿足感又奇妙無比,我看的書越多我會發現我要看的書越多,發覺自己看的書是那麼的少,世界是那麼廣袤,恨不得將全世界的好書都看完。很多人將讀書的動機歸為能增長見識和智慧云云的,我覺得不然,那只是結果,我的動機就是我喜歡讀書,我喜歡處於那種狀態,就像喜歡打球喜歡旅行喜歡逛街什麼之類的正常愛好一樣,而獲得智慧知識那只是結果,順其自然的結果,不必去強求的結果。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一直讀下去。

再扯兩句家庭,前兩天媽媽給我微信説爸爸又嘰裏呱啦了,要我去搞定老爸,我就給爸爸發了條短信,其實內容不過於別生氣,一家人,要珍惜,我愛你。但是我是帶有感情去發的,我相信爸爸也能收到,我很感恩,我生在這個家庭裏,我的父母姐姐很愛我,我也很愛他們,他們很少去透露他們的感情他們的愛,那麼就讓我負起這個責任,告訴其他三個人,“我們四”是相親相愛打死不離的家人,珍惜這世情緣。寫到這裏,我似乎對《我們仨》又多了點感想在心頭。

説是讀後感,基本沒牽涉到他們仨什麼事,只是借題發揮下,我又不是文化工作者,懶得去管這麼多,不知道還要寫什麼,所以就不寫了,望下次寫的好點,望長寫長有。

2022我們仨讀後感 篇3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髮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都有所貢獻。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佔據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敍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為,其實不然。看似波瀾不驚,但卻波濤暗湧,字裏行間卻飄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許經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大的心境,也理應學會豁達,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着。

記住一切你曾經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於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我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在堅強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著。前人植樹後人乘涼,當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後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麼?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雲,就讓那一份温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後説:“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2022我們仨讀後感 篇4

幾天看完了楊絳先生一輩子的故事,精彩與否不必説了!

全文影響很深的有兩個部分,一是年輕的夫婦倆在英國法國的求學日子,二是篇末附上圓圓的親筆信。

“但是我沒有意識到,悲苦能任情啼哭,還有鍾書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麼幸福”。筆者在母親去世時這樣寫道。執子之手,為子依靠。

而在結尾有錢瑗在病牀上寫給父母的信,字跡不端,卻有濃濃情意。叫母親做菜照顧自己,讓母親帶來包頭的白頭巾包住(化療而起)脱髮……

我們仨,各有各的樣,卻帶我走進了一個平凡的家,生動的家,似曾相識的家!真想在家的父母和姐姐啊~我會在大學裏好好生活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