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6W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 篇1

《巨人傳》是一本有着童話色彩的小説。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通用5篇)

這本書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作家拉伯雷的傑作,並取材於法國民間傳説故事,主要些巨人國國王格朗古傑,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父子三代巨人的活動史。

在前三部中分別講述了卡岡都亞不同凡響的出生,龐大固埃在巴黎求學的奇遇,以及卡岡都亞和龐大固埃父子對婚姻問題的探討;後兩部則集中記錄了龐大固埃及其朋友帕努日和修士讓遠渡重洋,尋訪智慧神瓶的種種奇特經歷。 這本書裏邊包含了許多東西,天文,地理,氣象,航海等等,簡直史氣象萬千。

另外,因為拉伯雷認為“笑是人的本質”,所以,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笑話,還真讓人令人捧腹不止。 在這本書中也能讀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對封建神權的嚴厲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書的各個情節之中,可以説是精彩至極了。

我想説,這本書真是值得一讀的。裏面有很多優秀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格朗古傑,卡岡都亞,龐大固埃這父子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為人寬厚,將敵人化為朋友,善

於與人交往。而且他們都見識豐厚,並有勇有謀。

我覺得這本書的特色是其荒誕不經得誇張描寫中所透顯出來的絕妙的諷刺、幽默和極為豐富的想象力。這一特色來源於拉伯雷對民間文學傳統的出色繼承和改造。在當代文學研究中。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 篇2

小説剛問世便在法國引起轟動,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同時也引起法國統治集團和教會的恐慌和仇恨。拉伯雷自己用化名發表雖逃脱了劫難,但他的出版商卻被教會活活燒死。

這本書不長,我不到一個星期就看完了。我原以為這本書是講述名人事蹟的,看完後才知道《巨人傳》原來是一本有着童話色彩的小説。這本書主要講了巨人國國王格朗古傑、高康大和龐大固埃祖孫三代巨人的活動史。在前三部中分別講述了高康大不同凡響的出生,龐大固埃在巴黎求學的奇遇,以及高康大和龐大固埃父子對婚姻問題的探討;後兩部則集中記錄了龐大固埃及其朋友巴紐朱和修士遠渡重洋,尋訪智慧神瓶的種種奇特經歷。

因為拉伯雷認為“笑是人的本質”,所以,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笑話,令人捧腹大笑。在這本書中也能讀到作者的思想,拉伯雷把對封建神權的嚴厲批判和對人文主義理想的追求全部都融入到此書的各個情節之中,非常精彩。

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格朗古傑,高康大,龐大固埃這祖孫三代巨人的品德都十分高尚,為人寬厚,將敵人化為朋友,善於與人交往。而且他們都見識豐厚,有勇有謀。這些優秀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

我喜歡這本書,並想多閲讀此類書籍。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 篇3

二十世紀初,有感於“老邁的歐洲在一種沉重和污濁的環境下遲鈍了,一種無高尚可言的物質主義壓抑思想”,法國青年作家羅曼·羅蘭一度希望藉助“英雄”來感召人們變革現實,先後創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其中《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並稱《巨人三傳》,又稱世界“三大英雄傳”。

羅曼·羅蘭重新定義了“英雄”的概念:“我不把因思想和力量獲得勝利的那些人稱為英雄。我所稱的英雄,只是那些因其心胸而偉大的人。……成功對我們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偉大,而不是看起來偉大。”

在羅曼·羅蘭看來,與生俱來的痛苦是人類偉大一族的最有力量的典範之一,他把戰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標尺。真正的英雄是痛苦和孤獨的,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這些人的一生,幾乎總是一場長期的磨難。……甚至無需探詢他們的作品、傾聽他們的聲音,我們在他們的眼睛裏,在他們的生平中讀到,幸福從來沒有像在痛苦中那樣偉大、豐富和幸福。”

但是,羅曼·羅蘭又認為“精神焦慮不是偉大的一個標誌”,“我厭惡膽怯的理想主義,它避而不見人生的苦難和心靈的懦弱。一定要對過於受響亮話語的靠不住的幻象迷惑的民眾説:英雄主義的謊言是一種懦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這就是看到原本的世界,並愛這樣的世界。”

《巨人三傳》是一部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羅曼·羅蘭沒有過多敍寫三位巨人偉大的藝術成就,而是把飽蘸激情的筆墨用於述説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承受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偉大的命運之歌。

無論是音樂鉅子貝多芬,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還是文壇泰斗托爾斯泰,在那閃耀着灼人光芒的背後,卻是一個個精神上的孤獨者和痛苦者,像是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上徒步的行人,他們在不斷地探索,“每天都更接近我隱約見到但不能確定的目標。”

貝多芬的痛苦來自耳聾和疾病的折磨,不得不“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上帝在貝多芬肉體的痛苦上,還要再加一種精神上的痛苦,這個有着劇烈熱情的人,卻遭到感情的遺棄。他自己説:“可憐的貝多芬,這世上沒有一點兒幸福,只有在理想之鄉,你才能找到朋友。”《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由痛苦打造的人,世界拒絕給他歡樂,他自己製造歡樂送給世界!他用他的苦難鑄造歡樂,正如他用一句豪言,概括了他的一生,而且是所有英雄的心靈的銘言所説——經由痛苦達到的歡樂!”

米開朗琪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非常富有,卻過着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他拼命工作,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卻驚人的長壽。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温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他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卻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終身未婚,孤單到老。在這荒漠般的天地裏,只有維多莉亞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飛馳而過。

托爾斯泰的痛苦來自他主觀意志的選擇,終生強迫自己朝着總在前邊的理想前進。“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鬥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悽慘處境感到震驚,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脱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煩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莊園裏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户,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托爾斯泰是我們的良知,“我們的兄弟”。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正是精神上的痛苦讓他們變得決絕,思想上的壓抑讓他們產生了強大的內在爆發力,從而成就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我們的時代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卻不想奮鬥。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羅曼羅蘭説:“生活是嚴酷的,對於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來説,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可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拒絕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巨人三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是尷尬與不屑,因為這些巨人的生平就像一面明鏡,照出了我們靈魂深處的委瑣與渺小。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 篇4

隨着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光靠價格提高銷量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顧客更看重產品和服務是否具備購買理由。因此,賣家必須思考顧客為什麼購買,找到隱藏在顧客內心的需求,才能做到“無論賣什麼都能大賣”。

日本狂銷百萬冊的《零售心理戰:不要為顧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一書作者,7-Eleven創始人鈴木敏文結合40多年的零售經驗以及零售王國7-11的成功案例,為大家揭開顧客心中的祕密,親述銷量翻番的祕訣!

顧客為什麼購買?

物質過剩的時代,所有消費者都處於“飽腹”的狀態,他們只會購買自己喜歡的,或者打破了常規、在“高品質”和“便利性”上都表現出了新價值的產品。那麼,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是在何時產生的呢?換言之,即是指消費者的購買目的與動機。

我在訪談牛窪惠——一位既擅長兩性評論又非常熟悉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營銷作家時,也曾提出了同樣的疑問。她過去運用“一個人的市場”“草食系男子”等獨創詞彙所撰寫的市場分析曾得到了社會的一致公論。據牛窪惠所言,雖然與“一億國民皆中產”時期(指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本既沒有太多的超級富翁、也基本沒有赤貧階層的時期)相比,目前日本社會的階層差異化越來越明顯,但其實所有階層的人都擁有相同的金錢觀,即“只願把錢用在自己想要用的地方,並儘可能減少除此以外的消費”。她把這一現象總結為“自發消費”。例如在購買碗碟時,人們會根據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當天的心情,或是去百元店選購,或是在高檔的專賣店挑選等等,類似於此的區別購買方式成為了當今消費的主流模式。

令我深感有趣的是,顧客對於流通業界的PB產品(Private Brand 自有品牌)也採取了“自發消費”,表現出了區別購買的消費模式,比如在工作日購買7-Premium系列的配菜,到了週末則選擇7-Gold系列的高品質產品等。而當消費者購買7-Gold系列的產品時,比起和NB產品貨比三家,他們更容易產生“這是對自己努力了一週的獎勵”的心理。這一類“自發消費”案例十分值得我們注目。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費者想要舒適地歡度週末時光,因此傾向於以“自我獎勵式消費”實現“微奢侈”。

購買需要理由

那麼,為何現代消費者傾向於“自發消費”與“自我獎勵式消費”呢?我認為這是因為消費者在尋找支持自身購買行為的理由,尋找“選擇的合理性”。如果要問消費者購買的是什麼,答案即是產品的價值。7-Gold品質卓越,不過定價也不便宜。但是消費者卻會通過“今天是難得的週末”“這是對努力了一週的自己的獎勵”等合理理由,使購買行為正當化。

關於現代消費者的這種心理特點,我曾和立命館大學經營管理研究學院的和子教授有過深入的討論。她也與我持有一致的觀點。和子教授的研究方向是行為經濟學,這是一門有機結合了人類的行為分析理論與心理學理論的學科,也被稱為情感經濟學。

消費者≠理性經濟人

正統的經濟學把人假定為“理性經濟人”,即所有人都能經濟而合理地計算得失與概率,並以此為基礎執行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決策,確保自己的經濟利益達到最大化。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剔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影響因子。

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理性經濟人”。例如很多煙民即使明白吸煙有害健康卻還是難以戒除煙癮;又或者同樣是消費1萬日元,全用在服裝上和全用在飲食上的心理感受也不盡相同。可見,人們無法保證總是做出合理的判斷。因此近年來,側重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行為經濟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從行為經濟學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之前,就在多個公開場合反覆強調:“面對現代消費社會,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學來分析,還必須運用心理學的知識。”

和子教授分析説,“自發消費”與“自我獎勵式消費”源自人們“規避損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們往往不會平等地看待損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額下,損失帶給人的感受遠遠大於獲得。同樣是1萬日元,比起得到1萬日元的快樂和滿足,損失1萬日元的痛苦與懊悔更加令人記憶深刻。所以人們的行為總是強烈地傾向於規避損失。這在行為經濟學中被稱為“損失規避性”。

和子教授解釋道:“當時代前景不明朗、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人們不想失去現在擁有的東西,不願蒙受損失的"規避損失"心理會變得愈加普遍。不過, 這並不代表人們不願消費,而是指他們越來越渴求促成購買行為的合理理由,即尋求"正當化消費的理由"。 比如購買奢侈品是作為對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報;比如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價格貴也要選擇高品質的食品;又比如為了打扮可愛的寵物,購買漂亮的衣服等等。”

這些例子説明顧客的消費並不再侷限於產品本身,而是賦予了消費活動更多的意義。換言之, 當顧客找到合理化消費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時,他的消費行為就不再是單純地購買“東西”,而更像是購買“一個事件” 。比如購買7-Gold系列,不是為了產品本身,而是藉此作為對自己辛勤工作一週的獎勵;購買價高而質優的食品,目的更側重於為家人的健康着想。

借用牛窪惠的話來説,現代消費者並非在消費產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視的事情引發了消費行為。或許“自發消費”與“自我獎勵式消費”正象徵着“購物”時代開始走向“購事”時代。

因此,與其説是一個消費者心中原本就明確需要的產品,不如説是讓顧客在店鋪購物時,內心突然萌發出“我一直就在尋找它”的潛在需求並因而產生購買意願的產品。所謂“千金難買心頭好”,這時候絕大多數的顧客都會毫不猶豫地掏出錢包。

社會越富足,物質越豐盛,顧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費的理由和讓自己信服的選擇,因此“自發消費”“自我獎勵式消費”與“事件消費”也會變得越來越多。面對這一現狀,賣家理應順應顧客的需求,努力為他們提供能合理化消費的理由和讓人信服的選擇。

關於《巨人傳》讀書心得 篇5

從前讀過《邊城》,茶峒小鎮上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同時愛上老船工的孫女翠翠,大老性情灑脱豪放,二老沉靜內斂,翠翠對兩人均有好感,但對聰明俊美又重感情的二老情有獨鍾。大老自知求愛無望,為成全弟弟乘船外出,不幸遇難,而二老因對大老的愧疚出走,老船工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懷着對孫女婚姻的惆悵溘然長逝,留下孤獨的翠翠,守着渡船無望地等待……一度以為這僅僅是一個故事,一個湘西女孩與兩兄弟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直到了解作者、讀完全文之後才明白,愛情故事只是一個依託,作者想要表達的卻不僅僅如此。

眾所周知,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多產的創作和對人性倔犟的固守,創造了中國文壇一個“鄉下人”神話。正如他在《邊城》的題記中寫的那樣:對於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説的温愛,這點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隨處皆可以看出,我從不隱諱這點感情。是的,在我看來,他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離不開他所紮根的那塊土地所給予他的“營養”,《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記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課上,老師曾經説過,沈從文的文筆任意識的流動縱情寫去,多暗示,富有情感美、色彩美,不過早期的語言有些扭曲,到了寫《邊城》,明淨澄澈,完全成熟了。其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説。沈從文在文中寫道“‘茶峒’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時運桐油青鹽,染色的棓子。上行則運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貫串各個碼頭有一條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陸,一半在水,因為餘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設有吊腳樓。”這些都是湘西世界之美,僅用純粹不加修飾的行字,就把觀眾帶進那樣一個至純至善的生活環境當中。隨着作者的筆鋒一路走下去,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樸實無華的當地建築,還有“茶峒”悠然自得的生活形式,好比文中所説的,“在春水漲進街頭後河街上的人家,便會用長長的梯子,各搭在屋檐口和城牆上,人人皆罵着嚷着,帶了包袱、鋪蓋、米缸,從梯子上進城裏去,水退時方又從城門口出城。”生活在這樣一個艱難環境中的人們才是最貼近自然,返璞歸真。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不僅僅養育了沈從文,養育了淳樸真摯的湘西人,更加鮮活了沈從文筆下的一個個生命。《邊城》中一個個質樸的人兒便是其最好的證明。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僱員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牀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每每讀到這樣的語句,腦海中總是不自覺的浮現出無盡想象中美麗的青山綠水。這樣原汁原味的日月山水養育的人民該是多麼的純美至善!主人公翠翠便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裏成長着,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着她,教育着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邊城純樸的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温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亦是純淨質樸的人性美的化身,翠翠天真含蓄的愛情便是其最好的詮釋。端午節,翠翠等爺爺巧遇二老儺送外出,雖是一次偶遇,兩人卻心有靈犀,暗中生情,即使是這樣朦朧的愛意也並未因為時間與距離的阻隔而淡漠,反而愈加濃重,整部小説中翠翠愛情的基調是自然恬淡的,沒有濃情蜜意,沒有大喜大悲,這正是作者要歌頌的自然、樸素的人性美。尤其是在小説的最後,二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並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着擺渡的崗位,苦戀着並等待二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她懷着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展現着柔中有剛的美。

不僅僅是翠翠,小説中的其他人物亦是這樣的淳樸真摯。“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做妓女,也永遠那麼淳厚”,如果説這僅僅是沈從文筆下的一句話,那麼,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便可足夠用來説明了。老船伕忠厚老實,重義輕利,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伕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關係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但沈從文卻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藴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總順順儘管有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伕死後,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係的孤女翠翠到家裏安住。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老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就在知曉大哥為了成全自己而出走遇難時,他也因重情而選擇出走。

沈從文的大多數作品與社會現實保持一定距離,有着自己的美學理想,追求一種恬淡、含蓄的藝術風格,《邊城》便是如此,其主要表現的就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被譽為“人性美的讚美詩”。小説中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亦是沈從文的理想人物。《邊城》寫於1933年—1934年,此時沈從文從向下到城市,目擊上流社會的墮落、下層人民的不幸、道德和人性的淪喪,對此深感悲痛。小説中這些理想人物的身上。閃耀着一些神性之光,體現着人性之中健康、美麗、虔誠,純美的一面,也許,沈從文是想借有湘西影子的小説表達一些東西,一些社會和現實正在失去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恰恰是不該失去的。

沈從文的學生、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經這樣描述《邊城》:不是輓歌,而是希望之歌。單純從小説中我始終無法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大老遇難,二老出走,老船伕在惆悵與憂慮中鬱郁而去,獨留無依無靠的翠翠孤獨無望地等待。《邊城》的故事無疑是一個悲劇,又何來希望呢之説?沈從文在小説的結尾處寫到: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難道這“明天”就是所謂的希望嗎?我卻覺得這僅僅是一種悲劇的含蓄表達,也許是浪漫、古典主義作家不想把絕望寫的太明顯,僅此而已。若説希望,可能是作者到城市後對現實失望,才寫下這桃花源中的失落,試圖找回湘西文化中的自然人性,喚醒社會大眾的人性之美,以此來改變現實中道德與人性的淪喪。在《邊城》純美質樸的鄉土與人民背後我們不難看出,其隱藏着沈從文對社會的一種憂慮,對人性品質的一種留戀與惋惜,以及,對未來的絲絲迷茫與困惑,“也許明天回來”!

但無論如何,沈從文在《邊城》中所描述的邊城的純樸山水養育的淳樸的邊城人民都在現代文壇中熠熠生輝,每一個炎黃後人都會知道,在那樣紛亂糾結的年代,有一方水土,明淨澄澈,養育了一方純美至善的人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