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66K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讀書無用”那個年代,當時的大街小巷、機關、學校無處不見“打倒孔丘”的標語,但對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後來有機會讀到《論語》,卻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讀,對其中精深遠遂的思想未能體味,更對那些個“之乎者也”提不起興趣而束之高閣。直到看了央視《百家講壇》,于丹老師以其清新流暢的風格,散文般和緩優美的語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為我們帶來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論語》解讀後,我買來了《于丹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時間靜心閲讀了這本書,讀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有一種心靈的觸動。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錄。孔子的儒家思想,備受歷朝歷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響着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物慾橫流、信息爆炸的當今社會,仍然閃爍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師筆下的孔子樸素平和、謙虛賢達,博學睿智,平易近人,時時為我們傳遞着一種博大、仁愛和快樂。于丹老師用其獨到的眼光和快樂的感悟解讀《論語》中深刻而又廣博的人生哲理,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個方面分別闡述自己的心得,如“《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老師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温暖的、快樂的生活?祕訣就是去找到內心的安寧。于丹老師講了個小故事:同為花崗巖,台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通過這個故事,我把內心的安寧理解為:平和。以樂觀向上、閒適超逸的性情融入環境;主動積極、坦蕩曠達的胸襟投入工作;快樂愉悦、真實自然的心情擁抱生活,我們的心靈深處就會充滿陽光、自信,生命就會快樂豁達許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那樣,去尋求內心的安寧。當然,要達到孔聖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師所説的那種和緩、從容談何容易,必須經歷千錘百煉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斷地“修身養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讓我們少一點煩惱,多一些快樂,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讓心靈找到歸宿地與棲息地。

于丹老師告訴我們:“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面對“這樣浮躁、競爭又這麼激烈”的當今時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我們應該向內尋求心靈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缺憾與苦難,“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情和態度”、“既然生死、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帆風順,總會遇上種種溝溝坎坎,有如行駛在海上的船,一定會遇到風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確面對,學會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動的`、消極的接受,應該是以一種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彌補、去看待。沒完沒了地糾纏其中,一遍遍地呼天號地,一股腦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於事無補。該放下時且放下,就像老和尚與小和尚的故事,換一種寬容的心態去面對,就會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寬容,就給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闊天空。

,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娓娓道來,循循善誘,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凡人,把閃爍着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傳遞給人們一種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雖然對於丹老師的觀點不能百分之百的認同,但讀後讓人豁然開朗,淡然微笑,還讓人掩卷而思,浮想聯翩,真可謂服了一劑“心靈雞湯”。

最後借用于丹老師的一句話為結束語:“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

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見到“國民幸福指數”一詞,物質好處上的幸福生活它僅僅是一個指標。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於我來説,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鬱於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勸自己,想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呢?師徒結對徒弟總結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十分精緻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後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温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説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帶給人的美麗!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論語》是一本記錄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國小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是從天地人之道説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她説: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詮釋的“為人處事”:

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説,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説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説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交友之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中説,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于丹論語》,《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講述的論語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6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是想淨化自己的心靈,盪滌內心的浮躁,最近讀了一本叫做于丹論語心得的書,給了我很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這個曾經被捧被批的聖人,因着朝代的'更替主權的輪換曾遭受過天與地的對待,然而,他口中的道理卻如此亙古不變。這一次,他又藉着于丹教授之口,通俗的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洗禮,人性的成長。當然,讀《論語心得》,在他人的心得之上取得感觸,是比較容易而且盛產的,要把這些感觸化成文字,真是寫也寫不完。下面我就説幾個對我工作學習非常有益的感觸,與大家分享,共勉。

記得於丹老師在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説: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大學畢業生,常常會在工作中對一些安排充滿了怨氣,總是會想,那個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我想,這應該不是我個人的一種問題,在我們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中,也常常聽到朋友們這樣的牢騷。刨去青春傍身,年輕氣盛,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書中寫的多好,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 帶給我的一點思考。

還有另外一則也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麼呢?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雖然其中映現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着我。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不過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現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説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聖人的智慧就是聖人的智慧,品完後我如此喜悦;聖人的智慧也終歸是聖人的智慧,品完之後發現自己如此不足。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

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每一輪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正如孔子所説的”温故而知新”吧.孔子不只是位思想的巨人,更是位行動上的巨人,他就是用他的一言一行來做榜樣與表率,感染着身邊的人與他所處的社會.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與歷史的檢驗的!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從中我也體會到點滴,人生是有座標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命意義,要活出精彩,要活出不敗的人生!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最近一向在讀《于丹論語心得》,這是一本十分好的書。其實從小我們就開始學《論語》,雖然在填鴨式的教育中我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對這些話的明白卻是膚淺和隨意的,甚至於覺得《論語》是很深奧的東西。但是看完于丹的這本《論語》心得,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為什麼會説出“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知道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這天,仍然能夠讓我受益匪淺,温暖備至。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因此,當這本書被我認認真真地看完後,心裏很為于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的精闢闡釋表示喝彩!對於丹的《論語》心得,不會也不想做任何評論,對我來講,讀懂、悟到就能夠了,因此,在那裏就姑且把讀到的一些我認為精彩的部分記錄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以前問老師,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樣樣?孔子説,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這個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僅安於貧賤,不僅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正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持續着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或許很多人會説,這但是是説説,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也許,這樣的境界我們凡夫俗子確實很難做到,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用心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聖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能夠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着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浮躁的這天,作為一名年輕人,務必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于丹説,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發奮發展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整與他人的關聯。好在,有這樣一本書,一盞燈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讓我在急躁的趕路之時持續着一份清醒,我堅信,內心的成長才是人性的成長,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長才會使自己成為一個卓爾不凡的人。我會用聖人的智慧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更會用聖人內心的温暖照亮整個人生!鼓舞士氣的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