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精選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2W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1

偉大的精神造就了偉大的事業。新一代航天人在征服太空的進程中,以頑強的拼搏意志和傑出的聰明智慧,鑄就了新時代的航天精神。12月9日,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變身“太空教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別具匠心的課。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精選7篇)

本次太空課堂主要展示了空間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並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

航天員在太空中生活真是太有趣了。他們身體處於失重狀態,像小魚兒四處遊走。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太空轉身"這個實驗,是由葉光富完成的。他剛開始是原地轉身,可是一轉身人就倒下了,後來他是根據伸縮手臂加上旋轉完成的,我想如果他不這樣,用兩把扇子來扇風,藉助風力是不是也可以呢?

遙想當年,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奔月之夢”,不辭勞苦,克服重重困難,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好好學習,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退縮,勇往直前,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鋒!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着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峯。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2

這次授課完美成功,也是我最難忘的一次。一開始的時候,不怎麼感興趣,以為只是在地面上授課,心裏想着這一定又是一次枯燥乏味的一刻了。萬萬沒想到,最後竟是我最喜歡的飛天英雄王亞平精心備課,為我們上了一節驚心動魄的一課。這一次神十帶着王亞平、聶海勝、張曉光三人飛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全世界的榜樣!

在授課過程中,王亞平給我們介紹了他們在天宮艙內所用的生活用品和儀器。地球上用天平、彈簧秤、磅秤等測量物體的重力。可是在這裏,他們巧妙運用了牛頓的第二定律的F=ma來算出體重,這也體現了中華人民的智慧。接着我看到了單擺運動,在地面上無法做到的圓周運動,在太空卻實現了。當看到小球360度旋轉時,我都不敢眨眼,因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太不可思議了!然後王亞平給我們演示了太空版的陀螺定向性。她把沒旋轉的陀螺扔在空中,輕輕一推,神奇的一幕出現了:陀螺竟緩緩向前翻滾,一直不停。而把正在旋轉的陀螺向前一推,陀螺卻穩定地旋轉,與之前旋轉的方向也不同。威武有神奇。最後她做了一個水膜,加入一點水淹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當她蹲下看水球時,影子是倒着的。這似乎一點都不符合邏輯,但都被證實了。當她加入紅色液體時,水球宛如一顆美麗無瑕的紅寶石。

我看完這些實驗後,仍意猶未盡,我真的學到了很多。我似乎對太空生活產生了興趣。一連串的問題都浮現在眼前:他們在裏面還有好玩的嗎?失重的感覺怎麼樣?在地球上往水裏看自己,自己是正的,為什麼到那兒就恰恰相反了呢?這也是太空原理嗎?……這種種問題都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可太空是神祕的,沒人摸得透,只有不斷實踐,不斷探索,才有可能有新的發現。我真想變成一個宇航員,到太空去看一看這些神奇的景象,沒準還能看到16次日出呢!但這是不可能的了,因為宇航員是不能有一點點傷疤的。所以我想有多一些這樣的課,讓我們飽飽眼福,讓每個人都有飛天夢。

同時我要感謝我們的飛天英雄,沒有他們,我們也不會看到太空中那個的有趣的事。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英雄只會日日增多,中國的飛天夢也將永遠存在,它們會與江河共存,與日月共存!

真想再有一次這樣有趣的一課啊!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3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悦;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户,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裏,回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對中國人來説,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4

20日,武漢市江夏區衞生健康局發佈公告,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醫生彭銀華,在抗擊疫情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於2月20日21時50分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去世。

“疫情不散,婚期延遲” 從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到隔離病區組建,作為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內科醫生,彭銀華深知“有場硬仗要打”。

他推遲了原定正月初八的婚期,主動請纓上一線。彭銀華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得到了未過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裏,“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雖然陸續有更多醫生加入進來共同抗擊疫情,壓力得到緩解,但隨着疫情的發展,彭銀華再次選擇堅守。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過門的妻子。他卻説:“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頂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後,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穿上隔離衣,全身心投入到更需要他的戰場。但是不幸還是發生了,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彭銀華倒下了。從1月25日(正月七年級)到2月20日(正月二十七),彭銀華在醫院裏被救治了整整27天。

一位微博網友曾在2月2日給彭銀華拍照,照片裏,他躺在病牀上,一隻手擺出“勝利”的手勢,看着鏡頭,微微笑着。如今他辦公桌抽屜裏的結婚請柬還沒來得及發出去,推遲的婚禮也永遠無法舉行彭醫生,一路走好!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5

鍾南山,男,現年83歲,中共黨員,中華醫學會會長,廣州醫學院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20__年抗擊SARS的戰鬥中,鍾南山主動要求承擔廣東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較早確立了廣東的病原,並率領團隊總結出“三早三合理”的診療原則,成為抗擊SARS的領軍人物;他本着實事求是的精神,主動向國外的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介紹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正確措施,維護了祖國的聲譽。他積極在本職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堅持每週二的大查房和週四的專家門診,為患者服務;他堅持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教導學生“學本領和學做人相統一”,以身作則弘揚“醫德就是想方設法解決病人的實際困難”的價值觀。

鍾南山是我國呼吸疾病領域內的學術帶頭人。他和同事一道努力,使研究所的學科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__年成為國家重點學科,20__年建立博士後流動工作站,20__年主持的《廣東省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__年順利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現場評審和答辯。鍾南山積極推動呼吸病學的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鑑於他的學識和貢獻,他成為世界慢性氣道疾病防治執行小組組員,20__年底又被聘為世界衞生組織急性重症傳染病應急委員會顧問,參與國際急性傳染病諮詢工作。

鍾南山積極履行政協委員職責,參政議政,積極獻言進策。近年來他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極為關注,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系統的解決思路,並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議案,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改進和發展。鍾南山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社區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

鍾南山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模範共產黨員、全國白求恩獎章、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7年當選黨的xx大代表,為全國政協第八、九、十屆委員。

20__ 年初,當84歲的鐘南山再度披掛出征,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時,我們終於想起了那些把自己最青春風華的時間,奉獻給治病救人的醫生們。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6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感染病學家,她主要從事傳染病臨牀、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在20__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時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在春運臨近高峯,武漢疫情呈蔓延趨勢時,她頂着壓力,幾度建議“封一座城,護一國安康”。黨中央迅速採納了她的建議,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擴散,這一舉措不知讓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歲的李蘭娟院士還主動請纓,進駐武漢,和武漢的醫護工作一起接診病人。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醫生。七十多歲的老人,一連7天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她怕一眨眼,鮮活的生命會從她指間溜走。

她搶在時間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爾、達蘆那韋治療新冠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為了儘快找到“對症下藥”的疫苗,她率領科研團隊,日夜兼程。

她是我們生命的守護神。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及收穫 篇7

剛天亮不一會兒,鄉村醫生李玉忠就戴好口罩,像往常一樣早早出發了。一匹馬、一個人、一個藥箱,他穿行在雲南省元陽縣攀枝花鄉碧播村的林間小道上,為當地的哈尼族、彝族鄉親們送去服務。

“大哥,在家嗎?我來看看你的情況有沒有好一點了,現在疫情變化太快,平時要注意防範,要戴口罩……”在一户彝族羣眾家中,李玉忠用熟練的母語與村民對話詢問病情。因為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他也能聽懂哈尼語。跟村民們交流時,時常有漢語、彝語、哈尼語交織在一起的“協奏曲”奏響。

碧播村阿吾寨是元陽縣攀枝花鄉的一個貧困村,因地處深山,交通不便。對李玉忠來説,路況好一些的地方還可以騎摩托車,但在深山小道里,就只能“騎驢問診”了。

這不是笑話。李玉忠原來真有一頭小毛驢,但腳受了傷。“不能因為驢傷了耽誤了工作。”他趕緊給自己置辦了匹馬作為新的交通工具,奔走在大山裏。

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每天都騎馬進村入寨,給外出打工回來的村民測體温,也給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

村民白有光説,得虧了李醫生及時的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現在村民們的衞生意識大大提高了。“他前幾天下來村子裏面,戴着口罩給我們講這個疫情,還叫我們也要戴口罩,吃飯前要洗手。我們聽他的,現在我們都不怎麼不出去了,也不聚在一起湊熱鬧了。”

這段時間,日常的診療繼續開展着,老李還要負責對返鄉人員進行排查登記、做好敏感人羣檢測預警工作,一天下來比平時忙了不少。他説,無論多累,都要為村民的健康負責。“只要是從遠處打工回來的村民,我都要去排查、量體温,如果到37、38攝氏度的話,我就得報衞生院,每天都要報。”

前不久,村民徐裏海從外地打工回來後感覺身體不適。李玉忠聞訊立即騎馬趕到,認真檢查後,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回來以後我發現自己有點不舒服,還有點咳嗽,趕緊讓李醫生幫我看看。剛剛他説了,我得的是普通感冒,體温也不高,開點藥吃就好了。”徐裏海倍感輕鬆地吐了口氣,後面又馬上補了一句:“他還讓我注意衞生習慣,勤洗手,經常量體温,我記着哩。”

村民們説,十三年來,李玉忠從騎驢到騎馬,一直奔走在村寨裏。從“李醫生”到“老李”,他每走一回,村民就待他更親一些。每走一回,與老百姓的距離也更近了一步。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鬥中,當地可有不少像李玉忠一樣的鄉村醫生,默默堅守在農村戰“疫”一線,他們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為村裏百姓的健康築起防護線。

攀枝花鄉衞生院院長李興全説:“自從疫情發生到現在,鄉村醫生們都在這個特殊的崗位上守着自己的‘門’,為農村羣眾防疫和健康保障默默地奉獻着自己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