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3W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

“憑藉着自己微薄之力,讓大山深處的女孩子們走出來,感動,敬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致敬時代楷模張桂梅!”11日,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第一時間刊發了時代楷模張桂梅的感人事蹟,眾多網友紛紛留言,向“燃燈校長”致敬。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通用18篇)

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陸雲泉深深地為張桂梅的事蹟所感動:“張桂梅老師長期紮根大山深處民族地區辦教育的事蹟,不斷地感動着我們。她按下自己的疾病和疼痛,把異鄉當作家鄉,把孤兒當作自己的孩子,幾十年默默地奉獻自己,她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不顧個人生死的無私奉獻,堅忍不拔的頑強奮鬥,稱之為‘時代楷模’當之無愧,足以成為所有教師追隨的榜樣。”

北航實驗學校中學部數學特級教師李靖敏在一線教書40年,也曾在山區教過書。她表示:“學習了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她超負荷工作,用生命辦學;她扶弱濟貧,大愛無疆;她以驚人的力量,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她是我們教師學習的楷模!”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來複鎮中心校校長何宇反覆看了幾遍關於張桂梅的報道,深受觸動。她表示:“作為一名農村國小的校長,我為張桂梅老師身上這種崇高的師德與教育情懷所震撼、折服。她真正體現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改變一位農村女生,就能改變她們家的三代人!’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功利的浮誇,一切的付出都源於她對農村學生及他們家人深沉的愛!”

張桂梅的事蹟為何讓眾多教育人熱淚盈眶?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綜合研究部主任、研究員王烽認為:“張桂梅老師的事蹟之所以感人,我認為是因為她即使有好的機會也不離開,為了這些孩子而選擇紮根山區40餘年,通過尋求各種社會資源支持一點點把學校辦起來。她不僅‘留下來’,而且還做得這麼好,改變了如此多孩子的命運。做教育需要情懷,張校長帶着一顆‘童心’、一種‘痴迷’,真正踐行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2

張桂梅的事蹟不僅僅感動着千千萬萬的教育工作者,也激發了他們為實現教育公平不斷努力奮鬥的決心。

長年在鄉村學校工作的何宇表示:“正如張桂梅老師所説,要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只能靠教育。她的感人事蹟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學習,但如何把感動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這才是最值得思考的。我還會繼續堅守在農村這塊土地上,儘自己之力,讓農村娃娃能走出去,看一看他們不曾看過的世界!”

陝西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20__級公費師範生蔣山表示:“張桂梅老師把希望傳遞給了女中的學生,也用自己的無悔與擔當提振了我們有志於投身教育事業的年輕人的士氣,鞭策我們奮勇前進。作為一名公費師範生,我志願投身西部基礎教育事業,張桂梅老師就是我的榜樣。我將踐行學校‘紮根西部、甘於奉獻、追求卓越、教育報國’的西部紅燭精神,教書育人、腳踏實地,讓青春綻放在西部教育的熱土上。”

陸雲泉表示,北京一零一中學將繼續盡最大努力幫扶與學校結對的涼山學校。回憶起帶着老師前往大涼山深處幫扶的情景,他感慨良多:“當看到當地落後的教育硬件設施,學生們薄弱的教育基礎,我覺得在當地做老師真的太難了。可是那些老師仍然默默堅守着講台,堅守着自己的教育初心,我和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深深為之感動,發自內心地覺得,與他們相比,平時自己工作中的困難都算不了什麼,努力奉獻也還不夠。我們決定長期幫扶涼山的兩所學校,獻上自己的微薄之力。”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朱建民表示:“對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而言,只有教育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變他們的人生,改變祖祖輩輩、世世代代人的命運。張桂梅老師捨棄了個人‘小我’,專心為邊遠地區的孩子們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是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和榜樣。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儘自己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目前,學校與中科院、北航、清華大學合作,建立了10個國家級實驗室,開放在線課程,通過互聯網平台為西部地區的孩子提供課程資源;此外,還為廣西、雲南、貴州、甘肅、青海等地培養了200餘名中國小音樂教師。我想,‘有歌聲的地方就有希望’,希望他們能用歌聲喚起孩子們對未來的希望。”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3

63歲,20多種疾病,紮根滇西貧困山區教育一線40餘年,12年把1804名貧困山區女孩帶出大山、送進大學……張桂梅創造了很多值得稱道的數字。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是她在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愛心點亮貧寒學子人生之路,以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張桂梅認識到,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可以從提高婦女素質入手。所以她堅定地創辦了一所面向貧困家庭女生的免費高中,讓女孩接受教育,進而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張桂梅沒有兒女,卻有着深沉的母愛。不計回報、傾其所有,甚至不顧生死的付出,這些都是因為共產黨員的信仰。“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張桂梅用數十年如一日的行動與堅守,成為了人們學習的榜樣。

“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萬朵,香飄雲天外……”《紅梅贊》是張桂梅最喜歡唱的歌,也是華坪女高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曲目。張桂梅提出了“革命傳統立校,紅色文化育人”的教學理念,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當華坪女高的學生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走入社會,當她們遇到困難和挫折,這種紅色文化的薰陶,仍能激勵她們不畏艱難、繼續前行。張桂梅所做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立德樹人,引領她們自立自強改變命運,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大寫的、站立的人,成為一朵朵傲然綻放的紅梅。

最讓張桂梅欣慰的是,那些從大山裏走出的女孩們在大學畢業後,很多又選擇回到大山,選擇最艱苦的崗位、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張桂梅堅守的最大意義正在於此,培養更多對家鄉、社會、國家、民族有用的人,讓愛心、奉獻之心匯聚成河,讓責任和使命代代相傳。這也正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動力所在。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4

吳天一院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羣眾上萬名。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世界屋脊上,這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帶領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雲最近的天路。50多年來,他推動我國高原醫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在漫長艱辛的奮鬥歷程,踐行着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名字,深深烙在青藏高原各族羣眾心中。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實驗,讓吳天一遭遇了很多困難,曾多次死裏逃生,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後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得了白內障。即使是這樣,六十多年的時間裏,吳天一始終在青藏高原生活、科研、戰鬥,走遍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在低氧生理和高原醫學領域填補了世界空白,構建起高原生存安全的科學體系。

“沒有全民的健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高原醫學的研究,吳天一院士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半個世紀來,他始終堅守在青藏高原上,守護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5

向榜樣學習,堅定信仰,忠誠於黨。堅定的信仰是共產黨人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支柱,是指路明燈和動力源泉,也是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抵禦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正是這堅如磐石的精神之鈣,才鑄就了無數革命先烈的錚錚鐵骨,鑄就了新中國不屈的脊樑。然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影響,我們一些黨員幹部信仰缺失、信念動搖、精神懈怠,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事業上的困難挫折,面對所謂“成功人士”,忘記了入黨的初衷,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誓言,只記住了自己所謂的不如別人,覺得不如別人混得好,不如別人生活好,不如別人有地位,不如別人有面子,種種的對比,使對待工作缺乏熱情,對待事業缺乏信心。堅定信仰,就有力量,這點在支月英身上體現的更為直接。堅定信仰,讓道路更明確、思想更端正,永懷赤子之心,堅信黨的路線、綱領不動搖,用“四個自信”武裝自己的思想意識,凝聚成強大的信仰之力,推動黨和國家的建設不斷前進。

向榜樣學習,立足本職,愛崗敬業。測繪行業是一個集體,強調的是團隊精神,每一名同志都在其中擔負着自己的職責。任何一個崗位上的疏忽大意都有可能影響到單位的正常運轉,甚至會給集體和國家造成重大的損失。有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好乾不出成績,想換好單位好崗位,可是卻從來不捫心自問,到底有沒有一心撲到自己的崗位中去,有沒有不斷的學習提高讓自己能把本職工作幹好幹精。支月英連續36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深處,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始終如一的恆心,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幹出不平凡的業績來。向榜樣學習,甘於奉獻,無悔青春。支月英紮根深山36年,為了山村教育無私奉獻艱辛付出,這樣的奉獻精神同我們測繪行業薪火相傳的測繪精神是一致的。“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是我們測繪地理信息行業獨有的文化內涵,是測繪人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工作中踐行的行為準則,提煉的精神成果。作為經常出野外工作的我們也時常能感受到那一份遠離家鄉、遠離塵世的`孤寂。當面對繁華的誘惑,面對親情的炙烤時,我們要向榜樣學習,牢記自己肩上的神聖使命,不求回報,默默奉獻,用自己無私的付出換來單位的進步,換來大眾的便利,換來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的個人價值也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榜樣的力量無窮大,它就像一盞明燈為我們照亮了前進的道路,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學榜樣、趕榜樣、當榜樣,要反思不足,改正不足,把自己的思想當成一把生鏽的刀,把支月英的精神當成磨刀石,反覆砥礪,讓我們的思想更純潔,更堅定。同時,堅守平凡的方位,努力學習、加強創新,以服務羣眾和擔當作為使命,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6

感動中國裏面最讓我感動的是叢飛!在未成為歌手的叢飛就極其喜歡山區裏的那些貧困孩子,他成為歌手後又把他所賺的錢都捐給了山區裏的貧困孤兒,讓他們從此以後便能上學了。就是孩子讓他心動,所以讓他行動!“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説的,而這句話也正説明了叢飛。

而就在這時叢飛被診出胃癌晚期,而他的妻子邢安剛懷孕4個月!在這時叢飛想的並不是自我的病情而是山區裏的178個孩子的未來!在這緊急時刻,一所醫院願意免費為叢飛治療。叢飛的女兒叫邢小叢飛,意思是他的女兒要比他做得更好!叢飛翁顯出金錢、失業、健康,給予那些懷疑、嫉妒的人肯定回答!他是無私者、忘我者,他把愛都傳遞給了別人。他把所有的時間無私的給了山區的孩子們!

愛,是人生的幸福。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自私;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苦惱;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鬥爭;多一份愛心就多一份奉獻!你的愛能換來更多的愛,這個團隊就無限完美,人生就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幸福,充滿了一種期望!

讓我們一齊顯出一份愛心,那這個世界將會多麼完美!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7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約會在中央電視台如期播出。通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真實故事,用感動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着我們。他們是宋兆普、黃大年、王鈺、鄧迎香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羣人;他們是一種精神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力量,喚醒沉睡春天。

我們常説,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人物也都來自我們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裏,我們感動中國觀後感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着千千萬萬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精英,也有百姓草根凡人,但卻都以不同偉大事蹟感動着這個名族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撞擊與神聖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背後,我收穫不僅僅是文字上樸實與感動,更多是內心中無法言喻那份震撼與動容。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對感動中國中是教師職業感動人物也會有更多感觸。莫振高就是一位打心眼裏佩服和尊敬人物。他是學生口中“莫爸爸”“校長爸爸”,是廣西都安高中原校長。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裏瑤鄉,有着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孩子。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座右銘,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家,將瞭解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大學夢。

然而,自己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面對數量眾多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瑤鄉兒女走出大山。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最後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命運。就是這樣一位平凡老師用生命譜寫出了人民教師關榮與偉大,讓我們看到了國人一種從物質至上到精神至上轉變。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8

有一種温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做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動,這,就是《感動中國》。

雖然早已經看過多遍《感動中國》,但是當我再次觀看時,我的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我忘不了的是張桂梅,她63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20_年,在雲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20_年,張桂梅成為黨的_大代表,她向公眾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_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餘種疾病。張桂梅説:“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她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她的師德值得我們學習。

看完《感動中國》後,我又一次淚盈滿眶,我被那些默默奉獻的人感動,我要向他們學習!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9

在中國,我們常常會提倡德藝雙馨,中國對於品德是十分重視的,同時還究竟“忠”和“孝”。這也是楊振寧之前被一些根本不知情的人所詬病的地方,他們説楊振寧老了才知道回國養老,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真的不是!

在1971年,楊振寧在報紙上看到,美國“禁止國家”的名單當中劃去了中國。於是,他立馬申請回國,成為了第一位訪華的學者。回國後,國家領導人接近了他,還和他談了很久很久。從那之後,幾乎每年他都要回國,並且成為了中國溝通的橋樑。

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正處在特殊時期,很多家庭還在温飽線上掙扎。而楊振寧呢?他拒絕了馬里蘭大學提供的高薪職位,把美國唯一的房產賣掉,捐給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同時把清華大學給他的工資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後來清華大學給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權,而沒有要所有權。

除此之外,他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旅居,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籌集資金給各大高校建造頂級的實驗室,建立高等研究院,其中清華高等研究院現在已經是世界頂級的研究機構。

同時,他還為國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頂級的科研人才,比如:現在清華著名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是由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建立,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頂級計算機人才。

無論是招募人才,還是募集資金建立一流實驗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發起設立給科學家頒獎的各類組織,他5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着,同時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他還幫助清華建立起了凝聚態物理系,在研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地堅守在科研的第一線,並發表了多項成果。

而另一件讓他進入公眾視野的事情就是反對對撞機,實際上,他在剛回國時,就被邀請去探討中國是否應該建立對撞機的事宜。比如,在1972年,當時參與會議的科學家中,只有楊振寧一直在反對建造對撞機。

他認為,當時中國很貧窮,能花錢建造的對撞機都是西方國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術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麼巨大的成果,不如省下這些錢去發展計算機、芯片半導體、生物、機械工程方面的領域。

楊振寧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貢獻,很難用一篇文章全部書寫完。20__年度的“求是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20__年9月22日,在清華大學,由清華大學、中國物理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聯合主辦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賀楊先生百年華誕,國家也特意為這位偉大科學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0

“56年前,我是一名中學生,我唱學習雷鋒的歌曲,還在舞台上女扮男裝演雷鋒,更重要的是,從那時起, 56年中我一直都在努力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領獎之後,記者連線周秀芳時,她説。

對於再次進京領獎,周秀芳的感言一如既往:“我感謝所有默默在幫助那些貧困學子的好人們,我是代表你們在領獎。在‘義鄉鄞州’和‘厚德甬城’熱土上,千百年來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我們必須繼續發揚光大。”

對於雷鋒精神,周秀芳有着深刻的理解與生動的實踐:“雷鋒精神最令我感動的就是那‘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無論何時何地,在何種情況下,他都會伸出手去幫助別人,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在當代也非常具有傳承的意義。”

20多年前,周秀芳每月工資只有80多元,她卻把一筆300元獎金捐給了結對的貧困學生。而在漫長的歲月裏,學生、鄰居有什麼事,她都會立刻去幫助他們。

就在25日下午,回家時,忽然下起了雨,周秀芳發現小區裏有好幾户晾曬着被子等衣物,立刻挨家挨户地去按門鈴,提醒他們下雨了。“按下門鈴,説的也就是一兩句話,鄰居們經提醒後,都表示感謝,學雷鋒,就應該從這樣的舉手之勞做起。”周秀芳説。

此次進京領獎,周秀芳表示,她對雷鋒精神又有了更深的體會:“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鋭氣,這是雷鋒精神的真實寫照,我希望今後能繼續和甬城好人、廣大志願者一起,幫助他人的同時,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1

20xx年3月,王婭被查出患有胰腺癌。病魔來勢洶洶,王婭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臨前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

20xx年5月,王婭為基金會匯去了準備好的3萬元捐款。20xx年6月,王婭又萌生捐出唯一一套房產、資助更多西部貧困學子的想法。“我這一輩子就掙了30多萬,但是房子值100多萬,可幫助更多的孩子。”

半年多的時間、經過四個療程的化療,1米6左右的王婭體重驟減到70斤左右。就在醫生為她會診下個療程的治療方案時,王婭決定:停止昂貴的化療治療,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我產生耐藥性挺快的,第四個療程結束了,藥效在逐漸降低,而副作用在一次次的化療中疊加。我越來越沒勁兒,越來越吃不下東西。放療時間又長,又痛苦,效果又不見得好,最後我想了想,放棄了。”

在生命倒計時之際,王婭心中牽掛的是那些西部的孩子。此時,她還要完成一個未了的心願,那就是捐出自己的房子。

地税局、房管局、公證處……能去的地方,王婭的同學都幫着去了解。幾經周折,王婭在天津北方公證處一位姓段的公證員的幫助下,起草了文書,辦理了身後捐贈遺囑公證。

但很快,王婭又反悔了,她要把身後捐贈變成生前贈予,因為她擔心自己去世以後還會有簽字等諸多手續,給房產捐贈帶來麻煩。“這樣可以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讓錢能順利用到孩子們身上。但當時國家出了新規定,公證處不給個人辦理這種業務。北方公證處的段公證員又接着幫忙想辦法,讓律師在遺囑上簽字,進行證明。最後終於辦成了,心放下了。”

幾經努力,生前捐贈終於成功辦理,王婭這套70平米的住房,在她生前就贈予給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這也是她唯一的一套房子。

多年來孑然一身的王婭沒有子女,王婭説這是她人生的一個遺憾。至今已經資助多名學生的王婭説,這些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她最大希望的就是孩子們能靠知識改變命運,學成後回饋家鄉,為祖國做貢獻。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2

回顧歷史長河,微風陣陣,浪花朵朵,一時多少豪傑。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亞洲飛人”蘇炳添以9秒98獲得第六名,創造了歷史,成為我心中的英雄。

和許多調皮的男生一樣,蘇炳添小時候也很愛表現自己。他喜歡奔跑時風馳電掣的感覺,便參加了田徑隊。20__年,18歲的蘇炳添進入了廣東省隊。剛進專業隊時,他的成績不錯,練了近一年,成績不升反降。他心中很不好受,為什麼經歷了長時間的訓練,成績反而退步了?他甚至一度想過放棄。教練袁國強卻説:“你之前不是跟我練習,所以這段時間成績肯定會有起伏,再過一段時間,你的成績才會慢慢體現出來。”蘇炳添聽了,又堅持了幾個月,經歷了一場比賽,才真正確定自己要走下去。如果沒有這段經歷,他便不會有後來的成績。

20__年,蘇炳添遇到了瓶頸,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換起跑腿。以前是右腳在前面,當時換成了左腳在前面。就好像你一直用右手吃飯,突然換成左手的感覺。高強度的訓練,不協調的起跑,是蘇炳添一段痛苦的經歷。事實證明,他的方法使得成績有了很大提升。

有一段時間,他看着別人訓練,自己也很想練,但他沒法兒練,十分痛苦。他還是挺過來了。

20__年雅加達亞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他獲得了冠軍。東京奧運會,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的黃種人,創造了奇蹟。正是敢於擔當、敢於衝鋒的精神,令他成就了自己。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英雄的精神會永遠留存在人們心中。我將以蘇炳添為榜樣,在漫漫人生路中,任憑風吹雨打,不怕困難、不退縮。為祖國衝鋒、為祖國爭光,成為新時代的拼搏者,成為新時代的開拓者。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3

20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兩彈一星功勛程開甲,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守島衞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等。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渠偉。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時,覺得這個名字很特別,後來看了他的事蹟,更加感動。

張渠偉同志自20xx年3月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為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脱貧、130個貧困村脱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患上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從不懼怕,晝夜戰鬥在攻堅一線。

他/她的頒獎詞是扶貧必須精準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卻一拖再拖。紮下帳篷、紮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願好人一生平安,願善良的人,收穫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4

王婭生於1952年,今年66歲,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__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説不清,而她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麼。”王婭説,“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5

今天,我看了這部片子頒獎典禮中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蹟、感人的創造、感人肺腑的場面讓我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人就是朱光亞。_世紀50年代末,朱光亞被任命為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人。他負責並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究、設計、製造與試驗研究,地下核試驗的攻關,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學技術研究發展及軍備控制問題研究等工作,為中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_世紀80年代中期,他還參與了“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陳章良這樣評價朱光亞:縱覽全局,心繫祖國,中國核事業的領航人,保衞的是家,捍衞的是尊嚴,顯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推選委員閻肅説:肅然起敬,卓越功勛,他代表的羣英,使我們的民族——自強,自信,自力,自尊!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湧的最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最亮的星。

其實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着別人,也感動着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質的中國人。

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無力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麼,為集體做些什麼,為家庭做些什麼,那我們會成為一個感動中國的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就越來越好了。

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也更結實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點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6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張海迪的這句話用在朱麗華身上或許再合適不過。

18歲失去光明,卻依靠自身努力成為嘉興首位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28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達333萬元,帶動100多名殘疾人就業……當62歲的朱麗華站上講台娓娓道出自己的初心時,人們説:“她失去了光明,卻用愛與温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

黑暗中追光:身體殘疾人生不能殘疾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師……”在千餘名聽眾的注視下,年過六旬的朱麗華由志願者攙扶着緩緩走上嘉興大劇院的講台。

朱麗華並非先天失明。18歲,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兩次意外事故讓她徹底看不見了。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時隔40多年,當時的彷徨、無助和絕望,朱麗華還記憶猶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榜樣“海迪姐姐”的激勵,讓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吃螃蟹的盲人”。從學習時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到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學成歸來後,精湛的技術讓她贏得眾多回頭客。

“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在朱麗華心中,這個目標從未改變。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她潸然淚下:“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中醫師證書,也見證了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雙手“推”開的人生新大門。

為盲人造光:讓他們活得有尊嚴

經歷過痛苦和絕望,才知黑暗中的那一絲光亮何其珍貴。

上午9點左右,位於嘉興市區和興北路353號的麗華推拿診所內,已經忙碌起來了。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朱麗華説,隨着推拿診所的名氣日增,讓自己好好活着對她來説已不成問題,但她明白:“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意義。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於是,她希望用診所“造光”,為更多盲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師,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是啥模樣。”在福利院相識後,盲人吳阿姨與朱麗華已相伴28年了。“從斜西街‘征戰’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師走到哪裏就把我帶到哪裏,比自己親姐妹還親。”

吳阿姨説,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生活上有了穩定的依靠,還擁有了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收徒弟,而“盲人”是她收徒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包吃住,還免學費。如今,100多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了就業崗位。

“朱醫師,就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每當有人不解發問時,朱麗華總會淡然答道:“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着,有的東西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再説,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朱麗華對自己很摳,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實在破舊才壞。 

用餘生發光:夢想的傳遞是一輩子的事

除了盲人,在朱麗華的生命中,還有一羣十分重要的人:“我有一大幫孩子。”

1991年,朱麗華第一次在廣播裏聽到“希望工程”這個詞,一下子被觸動了。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一口氣拿出近3個月的工資140元,資助了雲南兩名貧困學生,也開啟了她的助學之路。

在朱麗華居住的20平方米屋子內,“藏”着一沓沓匯款單,以及受助孩子們給她寄來的成績單和感謝信。“這才是我最珍貴的無價之寶。”朱麗華摸着一張張信紙,不自覺地笑了。

對於即將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的朱麗霞來説,朱麗華是她夢想的領路人。20__年,品學兼優的朱麗霞如願考上大學,卻因學費發愁,好在朱麗華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學費,為朱麗霞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6年了,與朱阿姨沒有血緣,勝似血緣。”朱麗霞説:“我知道張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對朱阿姨的人生有着重要影響,而我想對朱阿姨説:‘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樣!’”

28年來,朱麗華累計捐助貧困優秀學子480多人次,助學款達333萬元。可對自己,她摳到了極致:腳上穿的布鞋18元,白大褂穿了10多年實在破舊了才換一件。“自己少花一元錢,就能多捐出一元錢。”朱麗華説。

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朱麗華還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説:“活着從醫幾十年,死後器官捐醫學,我願骨灰撒大海,不佔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7

其美多吉:雪線郵路的幸福使者【頒獎詞】三十忠誠風與雪,萬里郵路雲和月。雪山可以崩塌,真正的漢子不能倒下,雀兒山上流動的綠,生命禁區前行的旗,蜿蜒的郵路是雪山的旋律,堅強的多吉,你唱出高原上最深沉的歌。【主要事蹟】30年,往返甘孜與德格之間6000多次,行程14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赤道35圈——在這條被稱為“鬼門關”的雪線郵路上,其美多吉唱響了一曲不畏艱難、為民奉獻、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之歌。郵車駕駛員,開開車、拉拉貨、送送信,似乎沒多少“技術含量”,但如果這項工作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夏天常有塌方、泥石流,冬天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積雪半米多深甚至遭遇雪崩的環境下完成,如果一干就是幾十年且從未發生一次責任事故,那麼,這個“技術含量”是不是很高?不管氣候條件多麼惡劣、道路多麼難行,其美多吉心心念唸的只有郵件、郵車。兒子出生時,他在郵運路上;家人春節團聚時,他在郵運路上;面對搶劫的歹徒,他怒吼“不準砸郵車”……用生命堅守在郵路上,這樣的職業擔當、敬業精神、勞動品格是廣大勞動者學習的榜樣和楷模。雪山可以崩塌,漢子不會倒下。在經歷了被砍17刀、4根肋骨被打斷、頭蓋骨被掀掉一塊的搶劫之後,他本可以提前退休了;在傷到經絡、肌腱斷裂、復原幾無可能的情況下,他本不能再開車了。然而,他沒有放棄,頑強地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回到了他忠誠、熱愛的崗位上——小小郵車,凝結着這位鋼鐵漢子對職業、對人生的堅守與痴情。這份情義,雪山一定聽得見,白雲一定看得到。鋼鐵漢子,同樣柔情似水。在雪線郵路上,他的郵車裏常年帶着氧氣罐、紅景天,只為幫助那些遭遇風雪、進退兩難的陌生人;哪裏發生了交通事故,他就成了義務交通疏導員;哪裏有了爭執摩擦,他就成了“人民調解員”……其美多吉和那抹流動的“綠色”讓很多人在雪山高原感受到了温暖。在大山深處,在白雪皚皚的高原,其美多吉將自己活成了一座矗立不倒的“山峯”

2022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事蹟學習心得 篇18

説起中國女排,人們大多會聯想到“女排精神”這個詞。女排精神是中國女子排球隊頑強奮鬥、團結協作、勇攀高峯等精神品格的總概括。中國女排從崢嶸歲月中走來,從1981年到1986年,創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個“五連冠”,成為一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也正是從那段時期開始,“女排精神”為人們口口相傳,成為耳熟能詳的體育價值符號。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篳路藍縷年代,競技體育尤其是大球項目的崛起,無疑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人們帶着貧困與飢餓的回憶,相信體育興則國興,體育強則國強,賽場上的榮譽就是國家榮譽的最好體現。女排精神的廣為傳頌,宣誓着中華民族崛起的能力與信心。女排姑娘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被視為艱苦奮鬥的標杆和座右銘,激勵着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建功立業,踐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使命。

然而,中國女排並不是賽場上永遠的霸主,這支隊伍同樣經歷過低谷,遭遇過慘痛的失敗。隨着郎平一代的名將相繼退役,中國女排面臨青黃不接。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只獲得第七名。在那段屢戰屢敗的時期,中國女排備受質疑和冷落,人們懷疑那個曾經的女排精神能否重現光芒。

在賽場上,被記住的總是勝利者。然而,失敗者從困頓中走出來的孤膽,更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倔強。陳忠和來了,這位被稱為“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的主教練,大膽起用新人,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郎平回來了,在中國三大球項目普遍低迷之際,女排姑娘打出了一場又一場翻身仗。如今,中國女排以嶄新的姿態迴歸世界頂尖行列。在我國大球項目萎靡不振的當下,人們無不感慨:幸好,我們還有中國女排。

但是,我們不能將女排的崛起歸結於一個人的功績。正如郎平曾經説的,女排精神是一種團隊精神,是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於不可預測性,即便在中國女排整體實力的巔峯時期,誰也不能言之鑿鑿地説,這支隊伍可以戰勝所有對手。是全體隊員互相彌補、團結一致、緊密協作的精氣神,甚至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堅忍,拿下了一場又一場比賽的勝利。

時至今日,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中國社會不再需要一場比賽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競技體育也走上了職業化的發展道路,人們能夠以更平常的心態看待競技場上的得失。然而,人們並沒有遺忘“女排精神”,沒有遺忘女排隊員在賽場的汗水與吶喊。偉大的精神總是歷久彌新的,毫無疑問,女排精神正具有那種跨越時代的力量。

不管在哪個時代,愛崗敬業,認真履行職責,都是應當嘉許的品格。對於女排姑娘來説,打好球就是自己的工作,朝着勝利拼搏就是自己的初心。體育環境和體育潮流可以變,但運動員對待體育的人氣和韌勁不能變。現實中,也有一些運動員面對誘惑,迷失了本心,在賽場上患得患失,喪失了對職業應有的尊重。女排精神屹立不倒,就在於教練員、運動員對職業的一份專注。

女排精神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奮鬥出來的。這一代的年輕人從小成長在物質寬裕的年代,也許體會不到前輩創業者的辛酸與苦楚。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在登山路上的“快活三裏”處懈怠,就有可能失去攀至頂峯的衝勁兒。女排姑娘如此,所有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追求卓越的年輕人也是如此。弘揚女排精神,就是鼓勵踏實付出,把美好的願景轉化為激昂的奮鬥。

當代青年思想價值多元,個性鮮明,這當然是時代進步的標誌。可是,只有讓個人奮鬥與國家的發展與進步同頻共振,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追求。有人説,面對來自生活的困難和打擊,一個人應該像一支隊伍,孤膽向前;其實,一支隊伍更要像一個人,各個器官協調一致,才能步履堅定,篤定從容。女排精神,彷彿我們時代的註腳,引領人們在團結的征程上齊心協力。

女排精神在傳承中閃耀。女排精神也在時代發展中迸發新的旋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女排精神歷久彌新,是通過一場場硬仗打出來、拼出來的,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磨礪出來的。感受女排精神帶給我們的熱血沸騰,表達對女排姑娘的敬意,離不開拼搏的原點,也離不開對時代共同價值的守護和踐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