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4K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1

“方艙醫院患者讀書哥”在網絡走紅,使人在“疫情”時期焦慮、恐懼、浮躁充斥的當下,感到久違的平和與鎮定——即使身染瘟疫,身處方艙醫院之中,讀書哥仍手捧書卷,心無旁騖地閲讀。一本書,一張牀,一個人就構成了美妙的閲讀世界。閲讀也是抗“疫”的一劑良方。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通用7篇)

在戰“疫”時期,閲讀也是治癒自己的一劑良方。英國作家毛姆説,閲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座避難所,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健康還是疾病,都可以擁有。新冠病毒疫情突如其來,很多人心頭籠罩着陰雲,被“抓進”醫院更加是焦慮不安、恐懼擔憂。而武漢方艙醫院內,一位戴着口罩的小夥子躺在病牀上靜心讀書,身處危局而淡定從容,是因為他從書中找到了心靈的寄託,找到了抵抗精神病毒的方法。他從容讀書這一行為無疑給無數患者內心注入強大的抗“疫”力量。如果説在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當下,在一個個病牀上正在治療的病人羣體中,醫藥能為他們的身體療傷,那麼文字更能拯救他們的靈魂和精神,因為患者在閲讀經典的過程中會產生另類的抗體,為自己的生命輸入活力,增強“不信東風喚不回”的信心和勇氣。

在戰“疫”時期,閲讀也是戰勝疫情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閲讀,在我們的生命中充當着重要的角色,它會為我們引領人生方向,會讓我們的精神得到更好的昇華。戰“疫”期間,我們如同籠中鳥般被困在家裏,要調整好心態,不被焦慮左右,不被恐慌擊倒,不僅需要自身的開朗和樂觀,更多的是安靜下來,需要來自於一種有情懷的閲讀,來自於文字的撼動——藉助閲讀“科學戰‘疫’”“心理防護”“抗疫的歷史”“防控法律法規”等書,瞭解抗疫防控相關知識;藉助閲讀抗擊疫情中受感染者、醫療工作者、警察和科學家等的温暖故事,探尋抗擊疫情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就更有信心戰勝疫情。

古有聖人“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存世人“讀書使人修身養性,增知廣見”。對於熱愛閲讀的人來説,閲讀的力量可以穿透靈魂,在書香筆墨中感悟世界。在這樣的特殊時刻,讓我們通過閲讀,使內心變得平靜,變得強大吧。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殺滅病毒的良藥。閲讀,同樣也是對抗病毒的一劑良方。

評點:文章開篇由“方艙醫院患者讀書哥”讀書鏡頭引出文章觀點:閲讀也是抗“疫”的一劑良方。緊接着闡述為什麼“讀書哥讀書”也是抗“疫”的一劑良方——從書中找到精神寄託,找到抵抗精神病毒的方法。再由“點”到“面”,即由“讀書哥”到“眾多患者”,論述“讀書,能夠拯救靈魂,產生另類抗體”,這部分是從“患者”的角度論證“閲讀也是戰‘疫’的神器”。另一部分從“家裏蹲人”的角度論證“不被焦慮左右,不被恐慌擊倒,需要來自於一種有情懷的閲讀”。作者從不同角度扣住“閲讀與戰‘疫’”的關係深入闡述,有理有據。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2

3月1日,武漢最後一批34名康復的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所有方艙醫院休艙。方艙“謝幕”,希望與大愛永在!

方艙醫院,生命之艙。想想二月初,嚴峻的新冠疫情籠罩着武漢全城:患者人數猛增,醫院牀位全線告急,相當數量的輕症患者或疑似病人求醫無門。形勢若得不到改變,這些人會陷入困境甚至引發悲劇,也會成為疫情擴散的主要源頭,為了防止新冠肆意蔓延,短短10多天時間裏,16座“生命之艙”在武漢三鎮拔節生長。

一個月來,方艙醫院共救治患者1。2萬餘人,如果沒有方艙,疫情就會猖獗滋生,輕度患者延遲治療,就會轉為重度,甚至死亡,是方艙讓武漢的新冠病毒發生轉折,是方艙點燃患者生的希望,方艙是稱之無愧的生命之艙。

方艙醫院,大愛之艙。方艙與共,醫護人員和患者早已成為“一家人”,方艙雖然休艙,發生在方艙醫院的那些事兒讓人難以忘懷。

在武漢光谷方艙醫院裏,我們陝西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西安大興醫院的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奮戰着,白天精心治療,作文晚上還要入艙巡查護理,為了不打擾患者休息,他們開啟手機弱光,看到沒有睡覺的,輕聲詢問,叮囑早點休息。被子掉地上的,她們幫忙把被子蓋上。有的口罩摘了睡覺的,她們及時提醒戴上;有的感覺不舒服,她們就測體温、量指脈氧,細緻觀察,發現異常的就通知醫生……她們被患者們稱為方艙醫院裏的“提燈女神”。

還有內蒙古赴湖北省武漢市援助醫療隊中的李天驕、嘉琦護士,為了給患者帶去快樂,一個改名“開心”,一個改名“快樂”,還有“讀書哥”、“畫家叔”等故事是感人至深,我們難忘那些令人振奮的鏡頭:在醫護人員帶領下,患者們隨着音樂節拍跳起廣場舞。我們更難忘那些令人淚目的場面:康復患者出艙前,緊緊握住醫護人員的手,萬般感謝、不捨離去……

方艙之內,醫護人員救治患者的身體,温暖患者的心靈,和患者親如一家,共同度過了三十多天有詩、有畫、有書、有舞的快樂時光,攜手戰勝了新冠病毒,走向重生。

方艙醫院,生命之艙!方艙醫院,大愛之艙!方艙休艙,愛不休艙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3

這個特殊的春節,宅在家裏的這些天,每晚臨睡前,我最喜歡的還是聽凱叔講故事。

這一天晚上,我又在趣聽凱叔,心中想着:如果我也有個不倒翁就好了。忽然,我耳邊傳來熟悉的聲音,我念念不忘的不倒翁跳來了,我試着像故事裏面説的那樣把不倒翁轉3圈…… 這是哪裏呀?不是“雷神山”“火神山”,噢,是武漢的一家方艙醫院。我掏出記者證,門衞讓我換上防護服。從腳到頭,全身披掛,最後戴上護目鏡,我感到呼吸越來越困難了。

我扶着牆往裏走,推開幾道門,看到那些不顧生命危險的醫生、護士,一個個“全副武裝”,輸液的、量體温的、消毒的,腳步輕盈又沉重。面對新冠病毒,他們勇敢地逆行,他們多麼想在自家的牀上睡個安穩覺啊。

我又往裏走,每個小房子裏住着三個病人,卻有好多位醫生忙碌的身影。最外面一張病牀上,那個戴眼鏡的中年人半躺着,手中還捧着一本書,目不轉睛地看得津津有味。還有個小妹妹,拿着面小圓鏡,正對着左看右看。護士長正在為病友們畫畫,逗他們開心,讓他們心中少些“陰影”。

返回往出口處走,恰逢幾名病癒者出院。我採訪他們道:新冠病毒可怕嗎?在這裏你感到了怎樣的温暖?你遭遇災難時誰為你載歌載舞?他們只是笑,笑得露出了潔白的牙齒。他們似乎在説:為了戰勝疫情,每個醫護人員臉上都勒出了一道道紫痕,這是一串串人間大愛的美麗的“音符”。

我恍然大悟。我驚醒了。 凱叔還在絮絮叨叨地講“不倒翁”的故事。我想對凱叔説:別再講這些陳舊的故事了,要推陳出新,講點中國人遭遇突發性的公共衞生災難勇敢、積極地面對的新故事吧!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4

方艙醫院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們:

你們好!我是一名北京的國中生,我們素不相識。但在過去的日子裏,我天天看你們的新聞,就像在關注親人的消息一樣。

新聞上説,今天武漢所有的方艙醫院都要休艙了。這個消息,真讓人開心。武漢的春天來了,辛苦了一個多月的你們,也許可以稍微歇一歇了。這一個多月,對我來説也很特別。剛開始聽説假期延長,我還有些興奮。再到後來,聽説新冠病毒感染了許多人,甚至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我變得擔心:原來病毒這麼厲害,要怎麼才能治住這可惡的傢伙?

我開始追蹤你們的消息。在新聞裏,我看到你們好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才能換一次班,防護服裏全都是汗,手被汗水泡得發白,臉上被口罩勒出一道道紅色的深痕。可這時候的你們從未有過一絲抱怨;我看到因為物資緊缺,你們不敢脱防護服,甚至用上了成人尿不濕;我看到你們夜以繼日工作,實在累了,就互相依偎在休息室的角落裏眯上一會兒……

當我們因為病毒而恐慌害怕的時候,是你們挺身而出,奔向武漢,奔向最危險的第一線。那一個個方艙醫院就像一艘艘“生命方舟”,而你們,就像引領“方舟”踏浪前行的“天使”,閃耀着希望的光環。

有一位護士媽媽,是你們中的一員。她到前線抗疫很多天了,偶爾休息,她只能隔着手機屏幕給上國小的女兒一個擁抱,説“媽媽在打怪獸呢,別怕”。

還有那些年輕的、和我一樣愛美的護士姐姐。她們剪掉一頭秀髮,不是不難過,不是捨得,但穿上防護服就是穿上使命,不為美麗留影,只為救人方便。這樣的姐姐們,依然很美。

我翻看着關於你們的文章和新聞,我想,你們不是沒有過脆弱,不是沒有過思念,你們只是選擇了去看到希望,放棄與親人團聚的時光,去救治別人的親人。你們相信,人性是有光明的。想起新聞裏的一張圖片,一輛醫用推車上貼着兩張黃色便利貼,上面寫着:“醫生、護士,辛苦了!也許你從沒想過自己偉大,但你已成為我們的英雄。”

我知道,英雄的你們還不能也不願完全休息。你們還要繼續戰鬥,直到消滅疫情、脱掉口罩,讓所有人露出面容自由呼吸的那一天。

謝謝你們!我們素不相識,病毒拉開了我們的距離,卻讓我們的心貼得更近。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5

大約30多年前,我國就把方艙研發了出來。

方艙分為好幾種,有軍用方艙和民用方艙兩大類。按照特性及功能可分為防彈方艙、移動方艙,通訊方艙和氣象方艙等。

瞧,這就是我國最早的方艙,就像汽車上託着的一個大箱子,可以移動。

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當下的“方艙醫院”卻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原理就是可以把病人隔離起來,阻止交叉感染,解決在突發事件面前醫療資源嚴重短缺的難題。在醫院沒有病房的時候,讓病人住進去,使得這次的疫情可以得到更好地控制。

由此看來,“方艙醫院”真是至關重要呢!那麼,你知道我國首個方艙的研發者是誰嗎?沒錯,她就是我的奶奶——馬冬芳。

因為疫情的爆發,這個寒假意外延長,我們被禁足家中了。於是爸爸、媽媽給我講起了奶奶的許多故事,我好奇地讀着爺爺寫的回憶錄《甲子情緣》,進一步瞭解了奶奶和她研製方艙的故事。越看越為奶奶感到驕傲和自豪。

爺爺奶奶早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坦克專業,1962年一畢業奶奶就分配到裝甲運兵車的生產研製當中,開始了國防建設工程師的生涯。

1971年,爺爺奶奶帶着剛剛出生三個月的爸爸,還有我的大伯和姑姑來到四川大三線,研製雷達車廂。

奶奶是廠裏第一個正規大學畢業的技術幹部,1977年開始研製方艙。

奶奶帶領技術科和廠裏的所有人,經過許久的鑽研、實驗,終於完成了方艙的研製,第一台方艙就榮獲了電子工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從此我軍車載雷達裝載方式徹底改變了方向。此後方艙開始蓬勃發展,出現了許許多多門類、品種,醫療方艙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我馬上進入國小的那一年,奶奶去世了。這個寒假,我讀了爺爺寫的回憶錄《甲子情緣》,從中知道了很多奶奶的故事。

他們曾經的同事説過這樣一段話:“馬冬芳一不圖名,二不圖利,整天像老黃牛一樣埋頭工作。”

我的大爺爺曾寫過一篇“吊弟妹馬冬芳文(四言體)”:大家閨秀,李馬冬芳。覓伴仁弟,婦隨夫唱。相夫教子,大義擔當。政務家務,心攬肩扛。秩滿退休,清福安享。敦料古稀,偶染小恙。漸成陳痾,病入膏肓。久治不愈,終無良方。子女孝道,心地安祥。羽化仙逝,隱歸天堂。天地同悲,親朋哀傷。念茲在茲,哀哉尚饗。

通過爺爺寫的這本《甲子情緣》,我更多得了解到奶奶是一個情操高潔,心地善良,熱愛事業、熱愛工作的人。

當初,奶奶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發明了雷達方艙,我也要向奶奶學習,設計一種“方艙救護車”,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更安全高效地救助病人。我想,有了我的方艙救護車,每次從各處駛到醫院時就可以把救護車箱(也就是方艙)直接給卸下來,這樣病人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被抬下車時着涼了,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傳染,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生病了。

奶奶是我的榜樣。我要好好學習,像奶奶一樣,將來也為國家、為人民做貢獻!就像現在的醫護人員,他們正在努力奮鬥在抗疫的前線,也是在“打仗”,我想他們一定也像年輕時的爺爺奶奶吧。

讓這場疫情早日過去,讓更多人儘快恢復健康,回到能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抱着的生活。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6

20__年,你們的新年願望是什麼?我的新年願望是:“待到山花爛漫時,脱掉口罩,走在街上笑。”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新型冠狀病毒肆無忌憚地在地球上瘋狂地蔓延。“抗擊疫情、人人有責、勤洗手、多通風、戴口罩”電視、廣播每天都在循環播放。一開始,媽媽讓我們不要到外面玩了,我不以為然。直到媽媽有一天從街上回來説:“口罩不是買不起,而是買不到”。我聽了不由得對疫情緊張了起來。

才大年八年級,正是新春佳節,走親訪友的大好日子,可我們村各條重要路口都封了起來,街道上的所有商鋪都禁止營業。村子上出來的人大部分都帶上了口罩,但還有一些人很頑固,感覺疫情離我們很遠,不會被傳染。就比如我的爺爺,誰的話都不聽,依舊我行我素,我們全家輪番上陣,好説歹説。他依然怒目圓睜地説:“小題大做。”

這天,他又不戴口罩就準備出門了,我拿起口罩追了出去,假裝生氣地對他説:“爺爺,您不戴口罩,已經不是您個人行為了,而是社會責任。讓您戴個口罩您都感覺辛苦,你看那些奮鬥在一線的白衣天使,警察叔叔,還有都80多歲的鐘南山老爺爺,還在沒日沒夜地工作。連過年都沒有休息。”爺爺聽完我的話,不好意思地摸着我的頭,説:“回家去,咱不給國家添麻煩。”説完便戴上了口罩。

相信這一次的疫情,一定會像天氣一樣,雨過天晴,最終見到陽光。重大災難都有不可預測性,但只要有戰勝它們的信心和能力,任何災難面前,中華兒女都能取得勝利!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觀看《方艙》抗疫單元劇的心得體會 篇7

冰心説:“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經長途,點綴得鮮花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人生譬朝露,當把奮鬥的擔當和情懷,幹勁融進時間的分秒裏,讓一經長途温暖可人,讓時間“開花結果”。

在新型冠狀病毒防疫阻擊戰開始時,我國瞬時出現許多志願者伸出援手,在病毒和疫情面前,那些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甚至有時可能會與病毒差一個口罩的距離,但他們不退縮,面對病魔,白衣戰士主動請纓與病魔決鬥,為的是研究,瞭解病毒,哪怕是用一個口罩去近距離研究它,這是多麼讓人敬佩。

與此同時,在另外崗位上有一許人,他們日日夜夜的付出,不求一點回報,他們就是口罩加工廠的工人們,這些工人們不僅僅是專業人員,還有一羣特殊的“打工仔”、“打工妹”——外企財務總監、大學生、聽障人士……他們身份各異,從四面八方志願前來,疫情當頭,口罩當下是嘴緊缺的物資之一,機器不停,人也不停,在生產車間內,每一台機器都開足馬力,以每分鐘五十個口罩,滿負荷生產,有關數據顯示二十人一晚上生產三十萬只口罩。他們每個心中都有一個目標,多撐一會,多份口罩,多一條生命,用小事彰顯大胸懷,為自己祖國加油。

近期,在國際航班中出現一架特殊的航班,並稱“口罩航班”,這架航班是從內羅華飛往廣州的普通商業航班,從字面醫生上,到家就可懂得,整個飛機的前部機艙坐的不是客人,而是一箱箱口罩!總計數千箱的醫用物資全部由在肯華僑華人愛心捐助,我相信,看到這些的中國人他們心裏可能都是滿滿的感動,大大體現出一方有難,八分支援,美麗的地球村,我們都是村裏人。

從這一隻只口罩的使用者、生產者、捐獻者可看出在疫情當前,我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這種民族凝聚力。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民族完整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每一次遇到再大的災難,中華兒女都能站出來,團結一心頑強與困難作鬥爭,天佑中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