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9W

一、推進“三個集中”:探索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新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總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發展,發展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創新工作思路,推進“三個集中”,是促進農村生產力佈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實現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促進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我們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規劃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2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態體系和生態景觀型農業片區、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片區等“一個體系、八大片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8%。在推進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三個突出”,着力提升農業效益。一是突出科技興農,按照生態、高效、集約、精確的要求,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已提高到58.5%,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積極吸引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今年推出的30個農業園區項目吸引投資21億元,其中外資13億元。三是培植龍頭企業,重點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領域發展龍頭企業,培育了朝陽集團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全市農業集中效果明顯,2004年江陰華西、宜興西太湖、陽山萬畝水蜜桃、唯瓊生態農莊等17個現代都市農業重點園區新增農業收益5077萬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在推進工業集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三個結合”,着力提升發展水平。一是與培植特色產業集羣相結合,全市已形成江陰新材料、宜興環保、新區電子信息、惠山汽車零部件、錫山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羣。二是與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引導農村企業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對進入集中區的企業設置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等“門檻”,低於規定標準的項目不直接供地,一律進標準廠房。三是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防止污染生態環境的項目進入園區。全市鄉鎮工業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農村工業集中區的投資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4億元,單體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650萬元,集中區的工業產出已佔全市鄉鎮工業的67%。

引領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整合小城鎮和自然村,重點抓好户數較少特別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類村落的撤併。全市鄉鎮總數已從83個減少到59個,撤併自然村196個。在村鎮撤併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讓利於農民,先安置後拆遷;科學規劃建設,集中成片開發了公共設施齊全、社會事業配套、環境綠化美化的農民新社區,入住農民普遍比較滿意,每個農民佔用的宅基地也從100平方米降為30平方米,既節約了土地,又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江陰新橋鎮已有50%的農民集中居住,節約土地2925畝。在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教育培訓,引導他們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江陰華西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帶領其合併的13個村組建精神文明建設開發公司,共同建設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推進“三大組織”建設:拓展農村生產關係的新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迫切需要發展與經濟市場化、利益多元化相適應的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在實踐中,我們推進“三大組織”建設,建立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和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兩翼的組織體系,形成了新型的農村生產關係。

隨着村委改居委、農民變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農村集體資產如何做到產權明晰、有效運行、監管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創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履行生產服務、資產積累、資源開發等職能,通過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落實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明晰了農村集體資產,有效維護了村民的權益,調動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全國較早組建的黃巷鎮陳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達到650萬元,每個股民平均分紅2001元。目前,全市已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74個,淨資產26億元,持股人數24.8萬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已成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新載體,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隨着“三個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土地有序流轉、收益穩定增長?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組織。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組建浮動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種類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為農民生存的“護身符”、致富的“搖錢樹”,又成為構建和諧農村的牢固紐帶。目前,全市已組建各類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參與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的農民達78.6萬人,佔全市農民總數的36.5%。

隨着農村市場化、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正確處理低效益與高風險的矛盾,成為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我們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按照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利潤的指導思想,堅持用工業化的方法、市場化的機制,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建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他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組建標準上,堅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規範化運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備資金、技術等經營要素;有較大的合作規模,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有明顯的合作效益,能促進農民增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既有鬆散型的,也有緊密型的;既有生產服務型的,也有產、加、銷一體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個“四有”示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推進“三大保障”建設: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係,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富民安民。為此,我們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撐體系,努力構建和諧宜人的新農村。

大力完善創業保障體系。一是完善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制度,取消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實了自主創業獎勵、異地務農補貼、公益崗位補貼、小額創業貸款、職業介紹補貼、搬遷企業補貼等政策。二是拓寬農民轉移就業的門路,重點抓好“六個一批”:新老企業吸納一批、發展三產容納一批、自主創業鼓勵一批、異地務工轉移一批、搬遷企業帶走一批、購買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農民創業就業的技能,建設培訓基地,完善培訓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人,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4萬人,青壯年農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達到65%。

積極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獎”制度。積極推進“社保”,加快擴大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新辦企業一律納入養老保險範圍,全市農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到33.2萬人。全面實施“地保”,落實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保障體系的農民已達36萬人。加快建立“農保”,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貼、財政補助”的辦法,解決單純務農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老年農民參保後個人不再繳費,直接按月領取養老金,全市已有40萬老年農民享受這一福祉。繼續完善“醫保”,加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兩級財政資助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標準已達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斷提高“低保”,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對只生育一個孩子、年滿50週歲的農村居民,每人每月獎勵50元。同時,大力開展扶貧幫困工作,建立農村救助基金,組織機關黨員幹部與農村貧困户結對,幫助因病因災致貧農户脱貧致富。

着力加強農村生態體系建設。實施“綠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綠化造林力度,突出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建設,農村森林覆蓋率提高為21%。實施村鎮淨化工程,突出農村水、大氣環境整治,建設“地綠、天藍、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濱湖區將生態環境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進太湖生態防護林、都市特色林、休閒觀光林等六個農村造林綠化建設重點,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

回顧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我們體會到

首先,要堅持觀念先導,切實重視建設新農村問題。在**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雖然目前農業僅佔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卻是大問題”。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看,難點在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建設;從“三農”的地位作用看,農民是最廣大的羣體,農村是最廣闊的地域,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從現實條件看,**人均GDP達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率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此,我們把推進農村建設作為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出台了《關於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的決定》,同時配套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行政村調整優化工作的指導性意見》、《關於對萬户農民實施扶貧幫困工程的若干意見》、《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加快實施農村“三個集中”的意見》、《加強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的意見》五個文件,全面加強“三農”工作。

第二,要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解決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的問題。我們着眼於農村生產力的新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生態環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體系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目標,形成了城鄉統籌、相互銜接、覆蓋全市的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包括九個分區規劃和農村城鎮空間結構體系、現代產業佈局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人居生態環境體系等專項規劃,勾畫了**新農村建設的藍圖。

第三,要堅持用統籌辦法,系統解決怎樣建設新農村的問題。“興農之路不在農”,必須“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用城鄉統籌的辦法建設新農村。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產業體系、政策體系、富民體系、基礎設施體系五個體系建設。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在城鄉同步推進了交通、供水、電力、通訊、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公路建設實現所有鄉鎮的車輛30分鐘駛上高速公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農統籌方面,堅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兩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以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