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考察報告:《在老去中新生》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2W

XX年3月22日下午,我們來到五四農場附近的一户農家,進行學農期間對農村的實地考察。越過xx河橋,穿過魚塘,菜圃和鐵樹種植園,姚老先生的家,亦即此次走訪的對象,就呈現在眼前了。

社會考察報告:《在老去中新生》

採訪之初,七十三歲的姚老先生向我們敍述了五四農場及其周邊地區的興起歷程。此地位於臨近杭州灣的瀕海之處,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人開始圍塘於此,1954年建五四農場。初時,這裏的土壤因海水浸潤而鹽鹼度高,不宜種水稻等重要農作物,後來經過數年雨露浸泡,逐漸達到了種植此類農作物的標準。又有崇明、江蘇移民遷至此地,知青上萬人也曾上山下鄉在這裏勞動,於是慢慢的發展農業,減低村莊,開始興盛。

解放後,農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一下三方面:

第一是生產的機械化。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農民耕種多靠人力,效率低,勞動強度大,不利於農業發展。而後來政府積極引進機械化生產,並給予農民4%~5%的設備購置補貼,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同時減輕農民的辛勞。

第二是農村生活現代化。上世紀中時,這一地區的村莊幾無電器,夜裏路上黑燈瞎火,無以照明。指導國家開始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才漸漸通電通水,有了電燈、電話、電視,過去的茅草房變成了磚房,可以抵禦大風大雨的侵襲,“農保”則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

第三,農村與外界通訊、交通的聯繫日益緊密。過去閉塞的村落如今修起大道直達城中:每天有郵遞員送報寄信,公交站點亦可見於存錢村後,十分便利。

從以上變化中,農村的新面貌展露無疑,令人驚歎。然而與此同時,新農村卻又面臨着“老去”的危險。

據姚老先生説,現今留在農村的多是老人和幼童,年輕力壯的往往入城安家落户,打拼賺錢,當地農户的主要收入來源也不是賣農產品了。農村活力因而下降,雖然有老年活動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但日常生活仍不可避免的讓人感覺枯燥。他還提到了“看病難”的問題,最近的小醫院要走個七八里才到,不由懷念“赤腳醫生”存在的歲月。這種種現象,皆體現出農村“老去”的不可否認的實事。那麼,針對此趨勢,究竟該怎樣使市郊農村重獲新生?

誠然,我們不能迴避農村個體户不比五四農場一類大型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往往仍多為自給自足、少量買賣獲利的小農經濟,但也要學會利用農村的獨特優勢,在更大程度上推動農村未來發展。對此我綜合了姚爺爺的言談與自己的簡介,提出以下方案:

一、 農村地價、房價偏低,而上海正處於郊區化進程中,吸引城中及郊外省市打工者,白領長期居住在這些市郊農村地區,增加農村人口密度,可以為農村注入新鮮活力

二、 現在懷念農村平靜生活的思潮興起,一些地區已經打造了“農家樂”的特色農村體現項目之品牌,可以借“農村”之旗幟發展第三產業,開發旅遊項目和推廣相關民俗(手工製品)產品,使農村既保留其獨特風格,有能可持續發展。

三、 政府相關部門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制,減小城鄉人口生活基本保障和生活水平差異,促進某些建設農村地區人員迴流。

因本人思考深度與實踐的限制,目前只能提出以上幾條主要的觀點,然而我期待農村在“老去”的威脅中新生的願望確實迫切而真實的。祝農村發展的更好,農民的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xx中學

XX.3.22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