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先進事蹟(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W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先進事蹟 篇1

吳孟超總結式地對記者説:“我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回國、參軍、入黨。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國,我也許會很有錢,但不會有我的事業;如果不在人民軍隊,我可能是個醫生,但不會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黨組織,我可能會做個好人,但不會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一分子。”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先進事蹟(精選3篇)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在福建閩清。因為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就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謀生。5歲那年,吳孟超跟着媽媽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很快,小孟超就幫着家裏舂米、割橡膠了。

“父母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再窮也要讓我認字、讀書。”於是,上午割膠、下午上學,這樣的生活一直延續到17歲。吳孟超讀書刻苦、用功,成績總是數一數二。而正是那段時間割膠,他把割膠刀玩得飛舞。採訪中,詼諧的吳孟超對記者説,這就是最早的“手術訓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吳孟超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國中畢業時,身為班長的他和同學們商量,把畢業聚餐費捐給國內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們竟然收到了朱德發來的感謝電。那封感謝電像燒紅的烙鐵一樣,深深地印在了吳孟超心裏,成為他一生難以忘卻的紅色記憶。

回國到延安找共產黨,上前線去抗日!這是他當時最迫切的願望。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好同學一起登上回國的輪船。他們一路車船顛簸,經新加坡、過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雲南後,由於戰爭封鎖,一時到不了延安,吳孟超只好在昆明繼續求學讀書。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德國人創辦的同濟醫學院,成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

吳孟超至今記得1949年上海解放時的情景。那天,天剛矇矇亮,他打開宿舍臨街的'窗户,發現馬路邊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沿街商鋪的門靜靜地關着,沒有半點嘈雜和喧鬧。他被眼前這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的軍隊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對共產黨充滿嚮往的他,此時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這支隊伍,跟黨走。

1956年,吳孟超的夙願終於實現。這年3月,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如願參軍入伍。從此,不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受到什麼樣的委屈,他對黨的信仰沒有絲毫動搖,為黨工作的忠心始終不變,並且始終充滿奮鬥的激情。

1958年,裘法祖受聘為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兼職教授,吳孟超再次成為他的學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導下,吳孟超手術水平大有長進。但吳孟超覺得光做個普通“開刀匠”還不夠,到底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老師。裘法祖對他説:“肝臟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地區,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

吳孟超茅塞頓開。從此,拉開了向肝膽外科進軍的序幕。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先進事蹟 篇2

吳孟超3歲還不會走路,長大後身高只有1.62米,學醫後申請當外科醫生就因個子矮曾被拒絕。沒有人會想到,這個3週歲後才終於站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海內外走得那麼遠,會攀登到人類肝臟外科領域幾乎是獨步最高峯。

他生於福建省閩清縣白樟鄉後壟村,小村山清水秀,但田地少,種糧不夠吃,他的父親在他3歲那年就“下南洋”謀出路去了。日後吳孟超回顧,他3歲還不會走路,因嚴重營養不良所致。“我的媽媽是童養媳。”這也是家裏太窮的一個證據。

我由此想,吳孟超生在貧窮的農村,先天嚴重不足,對今天所有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窮鄉僻壤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鼓舞!因而,比他的傑出成就更值得追溯的大約是:這個昔日先天不足的孩子,怎樣成為中國當代醫學界的一位巨人!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先進事蹟 篇3

自從選擇了肝臟外科作為自己的事業,吳孟超就與肝臟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臟外科入門》,並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後創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臟外科的理論基礎;創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這位“中國肝臟外科之父”,用神奇的雙手挽救了數以萬計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剛過,一個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點名要找吳孟超。原來患者8年前腹部長了個拳頭大的瘤子,去醫院檢查後認為是肝癌。兩年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了個醫院去檢查,醫生説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麼久,於是做個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醫生再也不敢接診這個病人了。

吳孟超確認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檢查顯示,這個瘤子直徑竟達68cm。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cm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劃為“巨大”,患者的瘤子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其最危險的是腫瘤破裂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導致死亡。

吳孟超帶着助手查閲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覆推敲後,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這個方案後來被肝臟外科界奉為經典。

考慮到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學校和醫院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

8點30分,戰鬥打響!

當切口完全打開時,一個裝滿鮮血、藍紫色的巨大瘤體赫然呈現在眼前,讓所有在場的手術室“常客”都有點毛骨悚然。

吳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斷一根血管,並立即止血,又切斷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剝離瘤體。

10分鐘,20分鐘,30分鐘,吳孟超重複着這些動作。

1小時,2小時,3小時,吳孟超依然重複着這些動作。

助手們看着他,大氣都不敢出。要知道手術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點點瘤體,鮮血立即會噴湧而出。

吳孟超的額頭滲出了汗水。護士見狀,連忙用紗布幫他吸掉。不斷滲出,不斷吸掉。

當鐘錶指向晚上8點30分,在手術枱上站了整整12個小時的吳孟超順利完成了手術!

36年過去了,這個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經80多歲的他還經常打電話給吳孟超,反覆表達他們全家人的感激。

吳孟超説:“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蹟,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_年春天,一對浙江的漁民夫婦,抱着出生4個月的女嬰求救吳孟超。吳孟超全面檢查後,很快斷定女嬰得的是“肝母細胞瘤”。這是一種少見的小兒胚胎性惡性腫瘤。當吳孟超把自己手術的想法告訴同事時,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對付危險的最好辦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吳孟超和同事們制訂了詳細的手術方案,並請小兒科專家聯合作戰。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手術,有驚無險地從孩子肝臟上切下了重達600克的腫瘤,瘤子的體積竟比嬰兒的腦袋還大!10天后,孩子出院。

_年9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來找吳孟超求治。這個20歲剛出頭的姑娘中肝葉長了個巨大的海綿狀血管瘤,稍有不慎,就會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討論和論證之後,吳孟超決定再闖中肝葉禁區,手術切除血管瘤。他帶領姚曉平教授用了近10個小時成功將瘤體完全切除。

“這個手術難度確實大,我們在手術中也創造了肝門阻斷新的紀錄,前後阻斷4次共103分鐘,才將瘤子切下來。”吳孟超記憶猶新地説,“瘤子有排球那麼大,放在一個臉盆裏都快滿了。”

幾十年來,吳孟超就是這樣,以一個醫學科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挽救了14000個鮮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齡,仍然奮戰在肝臟外科最前沿……

這是個近乎神奇的人,他彷彿就是為了戰勝侵害人類生命的肝癌,而來到這個世界。

在他出生的時候,還沒有一箇中國醫生做過一例成功的肝臟外科手術。1960年,他打破了這個零記錄,成為中國第一個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臟手術的外科醫生。這年他38歲。

至今,他已經做了1.4萬餘例肝臟手術,這是個世無其匹的數據。令人驚歎的數據還有:其中肝癌切除手術9300多例,成功率達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過了10年。迄今,如果肝癌手術後復發,人們更覺得不好辦了。在他這裏,經他初次手術和復發後再手術的肝癌患者,生存時間最長者已有45年,今已82歲,仍然健在。這些成就對於人類與肝癌的搏鬥,無疑是巨大鼓舞。

他有一雙神奇的手,比一般人的手要小,顯得精緻而靈巧。他青年時期曾“下放”到黃土高原去搞醫療,也經歷過知識分子都要參加的勞動,那是個講究手裏有老繭才光榮的年代,他勞動時總戴着手套,防止長繭。這在那時,不免要給他帶來麻煩,但他覺得他這雙手不是他自己的,是上蒼給他要他給病人做手術的。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着他那雙比女人的手更加細皮嫩肉的手。沒有一點兒繭的手,才能更敏鋭地感覺到病人肝臟內部的微妙信息……人們通常以為打開腹腔做手術,是看着做的,其實不盡然。有些腫瘤長在肝葉重疊的深處,眼睛看不見。

配合他做手術的護士説,他的手指上長着眼睛。因為他做手術有時並不看腹腔,而是舉頭或閉目,他的手在患者腹腔內探索……誰也看不見那手在裏面做什麼,卻見他忽然就把腫瘤摘出來了。他今年已90高齡,仍然在做手術,最多時一天要做3台。這是真的,我目睹了他仍在主刀手術的全過程。他平日握筆的手有些兒微微顫抖,但只要一握住手術刀就不抖了。

我還注意到他握筆的姿勢就像握手術刀,筆桿是直立的,寫字像要刻字似的。每個人不管長大後做什麼,總是先學會寫字的,用硬筆寫字的現代人,握筆姿勢一生都不會改變。可是,這個外科醫生,從小就習慣了的握筆姿勢竟然被他日後握手術刀的姿勢改變了。這需要一種怎樣的歷程才可能改變?

這個非常傑出的人,叫吳孟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