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慈雲寺導遊詞(精選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2W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1

尊敬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此次的導遊__x,非常高興今天可以陪伴大家遊覽美麗的山水都市—重慶

請您們往車窗外面看,除了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外,映入我們眼簾的便是連綿不絕青山和川流不息的滾滾江水,經過這一路的觀察與感受,相必各位遊客一定已經初步體會到重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山環水抱之城了吧!

現在矗立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重慶解放碑了。你們有誰知道它名字的由來嗎?喔,這位先生答得非常對!重慶解放碑呢,它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的交匯處,是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的的歷史見證,還是全國唯一的一座紀念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紀念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於1941年12月31日在重慶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築,名為“精神堡壘”(意指堅決抗戰的精神)。堡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築,共5層,高7丈7尺(象徵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塗成黑色。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市就決定在原“精神堡壘”的舊址上,建立“抗戰勝利碑”,以紀念抗戰勝利。“抗戰勝利碑”在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動工,於1947年8月竣工。全部採用的是鋼筋水泥建造,十分堅固,碑高27.5米,為八角形的柱體盔頂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49年11月30日,山城重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次日,這座碑的頂端飄揚起歡慶重慶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記功碑”進行改建,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字,將“抗戰勝利記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碑”,重慶人習慣地將其稱為解放碑。從此,解放碑便成為重慶盛大集會和重慶節日的慶典之地,成為重慶市當之無愧的紀念性建築。

然而,如今的“解放碑”早已泛化成為一個地域概念—解放碑中央商務區,成為購物者的天堂,全國十大商業中心之一。正所謂“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一百年解放碑”,飽經風霜的解放碑真正的歷史只有百年,但長江和嘉陵江似乎約定了要在最後的匯流前在此收一收腰,有意要將那人氣,靈氣和財氣通通聚攏在這裏。因此,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解放碑一躍成了中國西南地區手屈一指,寸土寸金的“黃金口岸”。特別是重慶直轄後,在它僅1平方千米的地面上,囊括了購物、旅遊、商貿、餐飲、娛樂、休閒和金融等各種功能,成為了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段,它是重慶的象徵,山城的名片和中國西部第一街。每天都要迎送數十萬的中外遊客,是重慶最時尚和繁華的去處,是最有希望的的商務中心和投資熱土。。。。。

各位遊客朋友們在旁邊的石凳上休息一下,或者是拍照,自由活動,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哦,一個小時後我們再前往下一個景點。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2

慈雲寺位於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1920xx年雲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

慈雲寺的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菩提樹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3

慈雲寺位於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

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1920__年雲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

慈雲寺的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

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

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菩提樹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4

重慶慈雲寺位於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來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

1920__年雲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

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

藏經樓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2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是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釐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5

慈雲寺位於重慶市兩江(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南岸玄壇廟獅子山。始建於唐代,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初名觀音廟。1920xx年,雲巖法師(慈雲和尚,人稱八指頭陀)托缽來此,募資重修擴建,成為佛教的十方叢林,遂更名為慈雲寺。

建慈後,嗣後雲巖法師立下宏願,為了廣納四眾弟子,於寺內設“愛道堂”,安置尼眾,打破歷來僧尼不同院的習慣,並把慈雲寺改厲海單寺院。慈雲寺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形式中西結合,別具一格。翹鼈懸,雄偉壯觀。山門右側俯卧着石刻青獅一座,傳是宋代遺物,輿隔江白象街的大白象遙相對峙,俗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大殿右廂臨江依閣建有樓亭九個,上下兩層,四角飛鼈翹立,玲瓏般的仙桃點綴於綠瓦之上,兩根紅柱上的白色賣瓶,撐託亭蓋,共計18個樓亭,隔江遙望,甚為壯觀。

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藏經樓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2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六十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6

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參觀,作為導遊要做好慈雲寺景點的介紹。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重慶慈雲寺導遊詞,歡迎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本站查看。

重慶慈雲寺位於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來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

1927年雲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

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

藏經樓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2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是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釐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7

重慶慈雲寺位於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長江。寺門左側卧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來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説。寺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觀音廟。

1920xx年雲巖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

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藏經、菩提樹等並稱五絕。

藏經樓藏有稀珍本的影印宋版《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2冊,以及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是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釋迦牟尼玉佛,高187釐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着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粘貼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8

遊覽慈雲寺

十月份,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用不同的方式慶祝建國六十四週年。我隨爸爸、媽媽、遊覽了龍台鄉慈雲寺。

那天是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秋高氣爽,天空格外晴朗,爸爸開着車,沿彎彎曲曲、高低不平的鄉村道路緩緩行駛。沿途高山峻嶺,樹木疊翠,層林盡染,潺潺小溪穿流不息,路旁野花爭豔,青槓葉、紫穗槐萬紫千紅。山坡牛羊成羣,騾嘶馬叫,放牧人員炊煙四起,燒烤洋芋的濃香味使人胃口大開。我們將車停在溪邊草灘上,與放牧人員共同吃着自帶的午餐,夥吃他們皮焦瓤生的洋芋。我情不自禁的吟起“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詩句。惹得大家捧腹大笑,説是古往今來對大自然的真實寫照。

休息片刻,我們隨着熙熙攘攘的人羣,徒步沿着石梯到達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慈雲寺。這座按傳統風格建造的三層樓閣雕樑畫棟,在在懸崖峭壁的陪襯下,顯得非常壯觀,雕塑的佛像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神情千姿百態,盡情享受着信徒的“祭祀”和人間“香火”。

下午六時許,我們又隨着觀光旅者來到上河峪“農家樂飯莊”共進晚餐,清燉魚、大盤雞、涼拌蕨菜、洋芋絲、蕎麪油餅、牛肉麪,飯菜全是龍台鄉土特色的“山珍海味”,使人大飽口福。

晚餐之後,又在鄉政府逗留了片刻,便驅車從沙洋坪翻山越嶺,沿老君山亂石峽回到了温馨的家,非常開心的度過了慈雲寺旅遊之行。

重慶慈雲寺導遊詞 篇9

碧綠的顏色染成一幅畫,草本葱蘢綠絲飛舞,歡樂的枝杈,耀眼的光彩,當機立斷地組成完美的線條。耳中隱隱聽到遠處傳來的流水擊石聲,在青山掩映中我向着慈雲寺走去。

説起來慚愧,身為鞏義人,別的名山大川去的不少,但對近在咫尺家鄉僅有的幾處文化景觀卻從未曾涉足。今天忽感心血來潮便和母親一起來到了這青龍山腳下的慈雲寺。

鞏義的慈雲寺雖不像江蘇淮安慈雲寺那樣有清朝玉琳國師的肉身坐鎮,也不像北京帝都腳下的慈雲寺那樣香火鼎盛,卻以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而聞名天下。鞏義的慈雲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時,有寺僧摩騰,竺法蘭自天竺傳教而來於洛陽修建白馬寺。後又云遊至此,見其山水秀麗,便又建一寺名曰慈雲禪寺。慈雲寺的意謂:慈心廣大如雲,蔭庇大千世界。又有唐朝三藏法師受命於此修編經文,極盛之時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寺僧五六百人,香客如雲,紛至沓來。因其形勝之雄,兼之制度之美,有稱元公之廬山,達摩之少林無逾此地。

回想起慈雲寺之盛,雖飽經滄桑,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近代又遭遇_之禍,卻依舊使我充滿遐思,不由得加快了腳步。向前走了約莫一二百步便看到了樹影搖曳中顯出幾所瓦舍,走近前一看寺廟門前正是慈雲寺的招牌。觀其外貌山門略顯狹小,我微微有些失望,隨即便提起心走了進去,一入寺中,便見檐下赫然端坐着一尊彌勒像,約合一丈大小,佛首容貌逼真,雖無纖毫畢現之功,然其笑容燦爛,憨態可掬,一雙大眼中隱隱透出看破紅塵世情的光芒。一手撫肚,一手執扇,那肚皮卻是極大,甚是光潔。歷來不知有多少人親撫過。其實彌勒本為未來之佛,佛家言其一量劫五十六億年後降世。最初佛像體態纖瘦,表情肅然,因在兩宋之際有一瘋胖和尚屢屢顯聖,又有謁日已為彌勒化身,始有大肚之像,謂其無量容納一切。

再望四周牆壁繪有釋加成佛故事,自佛祖降生到菩提樹下悟道皆有所錄。走進院內正前方是大雄寶殿,中央有一小潭,左右是數間屋舍。我直入寶殿迎頭便是佛陀聖像,身披綵衣讓我頗覺怪異。殿內數根太極柱,有一個合抱精細,雕以盤龍栩栩如生。

自殿中出來,向後邊幾處樓閣走去,雖有些陳舊卻讓我有些喜意。見那廟宇之中錯落有致地木閣,青石板鋪就的小巷,高高的老式門檻,深深的天井庭院,精細生動的木雕石刻裝飾,都似在無聲地訴説着從古到今的故事。縱然有些簡陋卻也比那些近代新建看似恢弘實則新舊混雜猶如大雜燴一樣的廟宇更撼人心。

左轉右轉間終於看到了寺中最有價值的數十座石碑。慈雲寺是河南第一塔林之所,寺內古蹟石碑,高僧塔林多如牛毛,卻在_中當做“四舊”挖地三尺,夷為平地,只剩下這幾十座遺蹟。看着那殘碑斷壁我不勝唏噓,在這幾乎斬斷中華文明的大禍中,一座寺廟又能如何?不説這文明古蹟,便是江蘇慈雲寺中玉琳國師的真身也為避免被好心人掩埋而使至今下落不明。面對那個人性喪亂的時代,縱是彌勒身後那韋陀護法也只能怒目圓睜無計可施吧?受於年代的限制我也只能從側面瞭解,那真似佛經中的末法時代,人人説謊六親不認,是連一個清淨之地都無法容納的。

我仔細撫摸着嶙峋的石塊,歲月的流逝鑲嵌在蔓延於周身的細縫上。字跡已模糊不清,可辨認的只有兩塊了。一塊是通明碑上刻的“青龍山慈雲寺五十三峯呈現境圖”,四周羣峯環繞,萬壑爭流,摩騰,竺法蘭遙立青龍山峯顛,飄飄欲仙,昔人已去,空餘敗跡不知先人得知會作何感想?

另一塊為“釋加如來雙跡靈相圖”碑,上刻一雙腳印。相傳為佛祖真跡,腳掌心和後跟刻同心圓,周遭環繞八角的千幅輪相,腳趾上有萬安花紋,其它部位有雕寶瓶、羅傘、魚劍等。

還有一些碑石面目模糊,其中有一塊相傳為玄奘手書,裂縫夾雜中勉強掙扎出幾個字形。依稀變得“如是我聞,是無量光無量壽,是真如法鏡,破一切虛妄得證真我以大自在心胸……”後邊卻是看不清了。可惜我不是樑思成先生可以憑空讀碑默誦出碑文,觀千古文藏氣運之氣。現在文物告假層出不窮幾乎可以假亂真,但如果是真正的上年歲的鑑定家是不需看藝法的,因為技藝可以造假,但是文物中積澱數百年上千年的歷史氣息是造不出來的,要用心去感悟器物的靈性。佛家説“花開見我,我見其人。”所謂成佛即是認識自己,求得真我。人有貪嗔痴恨無窮慾望阻撓自己看不清自我,得不到真正的快樂。當年西方二僧看中此地想必也不是單憑聲色外相觀之,而是用心感悟這青龍山之靈運地氣。如今雖遭遇塵世侵擾,這慈雲禪寺塔林故跡流露出的文思秀氣卻更增厚重。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雖然物質上極大豐富但上古先民那種敢愛敢恨,勇於實踐的豪邁人生卻不在了。古有百丈禪師自言修佛即是吃飯掃地睡覺。他每日必勞作,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其實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本是平常,只是有人堅持做了並做了一生一世便成了聖人。如同釋迦,聖雄甘地,他們並不曾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生都在愛別人,他們也許不偉大卻只是讓人敬愛,讓人信服,偉大是配不上他們的。

清流急轉,日升日落,禪寺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再,一如生靈萬物枯榮寂滅,但那存在過的,感悟過的,興盛過的會在世間留下印跡。大道無形在這曾受摧殘的土地上,藴育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機,古往今來的祈願祝福返回蕩在山間,仔細聽來那飄渺的鐘聲帶我穿越時空領略着興盛榮辱。

慈雲之廣大,卻不是一座外相軀殼可以度測的,在這青山綠水,鍾靈毓秀之地,清靜之氣潤澤人的心神,在這浮華世間流轉着不休的磬音。只是多了人世的喧鬧,那其中的文氣,秀氣還會在嗎?俗世的興盛對這本該獨立世外的佛祠是禍事還是福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