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碑林導遊詞(長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W

各位遊客:

陝西西安碑林導遊詞(長篇)

中國有四大碑林,它們分別在陝西、山東、四川和台灣,而陝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館,以碑石之多、價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歷史、文學、繪畫、雕刻、書法藝術愛好者,來西安而沒去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將會十分遺憾。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15號,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陳列為主,並進行綜合陳列的歷史文化寶庫。西安碑林,以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歷經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藝術寶庫。該館藏石 3000餘方,現展出的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別陳列在6個碑廊、7座碑室、8個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面,請大家盡情地欣賞一番碑林的藝術精華吧。

【文廟的歷史沿革】

各位遊客,前面已經説過,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廟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的遊覽也就主要分成兩部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館前院,也就是文廟,參觀這裏就像是觀看主戲前的序幕。

文廟就是孔廟,因唐代封孔子為文宣王而得名,現在仍保持着孔廟建築的格調。遊客們還在車上時就能發現這裏是一片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式的古建築羣,不親歷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環境,誰能相信在繁華的鬧市區競有如此幽靜的場所?

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建有孔廟,規模最大的要算山東曲阜的那座了。我們面前這座西安孔廟始建於宋徽宗趙信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長安國子監舊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一帶,移建於此,歷經元、明、清各代,屢屢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經看到博物館門外南牆上,有兩個蒼勁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廟”,是由清末陝西著名書畫家劉暉所書。牆根下那幾棵古槐有人説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被稱為太廟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三學街—孔廟大門—木牌坊】

橫在大家面前的這條路,叫三學街。三學街不長,卻能引發懷古之幽思,常令遊客流連忘返。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年間,西安府轄的長安和咸寧二縣的學府,相繼遷移至文廟兩側,遂有一廟(孔廟)三學(咸寧學、府學、長安學)之稱。三學街的稱謂也就一直延續下未了。今天,這裏已成為西安古文化藝術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寶、文物古玩應有盡有。

各位遊客,游完三學街後步入博物館大門,向東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樓等遙相呼應,構成一幅別具風格的動人畫面。只要稍加註意,大家就會發現西安碑林博物館有個不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東西開門。其實天下孔廟無正門。無論大小,孔廟的整體建築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開南門,而開義路(東門)和禮門(西門)。全國所有孔廟都把塞門、泮門及櫺星門、戟門、大成殿對稱地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因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説是至高無尚。若開南門,便是不敬。

孔廟裏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遠看就像高高的綵樓。它用12根紅木柱支撐,三層棋形鬥檐式木質結構,拔地而起,上面彩繪花紋圖案和二龍戲珠,是明代建築,也叫太和元氣坊。按當時規格建造法,本來應該把牌坊設在孔廟門外。這座牌坊是由西嶽廟遷建過來的,由於門外是城牆,選不出合適的地方,便只好“屈就” 在這裏了。

【泮池—櫺星門—華表—戟門—兩廡】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已進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經看到中間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廟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謂泮池,就是半圓形的池子。古代稱學校為泮宮;到清代,中舉稱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會,只有考上秀才方可進人孔廟朝拜,並在泮池洗筆。各位遊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線,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儀俗。

好了,我們已進入櫺星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二道門。櫺星門始建於元代。東門額刻有“德配天地”,西門額刻有“道冠古今”。櫺與靈通用。靈星為星宿之名,是神話傳説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櫺星門由二門改為三門,中門書“文廟”二字,東西門不變。

過櫺星門後,人們便會發現孔廟裏也有控馬樁,只不過此處的拴馬樁比平時見到的要大得多。其實,這是石柱型的華表,起儀衞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門前和山東曲阜廟的盤龍華表,代表了最高等級的華表,而西安碑林裏的這對華表均為八稜形石柱,通高445釐米,周長163釐米,也是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門位於櫺星門以北,屬於明代後多次翻建的古建築物。這是古代孔廟陳列兵器用的,兩側室則為祭孔人員熟悉儀規和整理衣冠而設。

孔廟的兩點,也叫東西廡,指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是孔廟裏不可缺少的建築之一,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設。

【大成殿的得名來歷—建築歷史—魁星樓的興衰】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成殿,這説明我們已經游到了孔廟正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章句下》“孔子之謂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無不盡,而德無不全也。“猶作樂者,集眾樂之小成,而為一大成也!”其意思為,孔夫子好比樂隊指揮,能把演奏的內容融為一體,變成大型演奏,故稱大成殿。

據有關史料記載,大成殿始於宋代。這裏的大成殿為底式建築,修建於明代。當時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圍有欄杆,東、南、西面有石級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龍紋圖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這樣一座宏偉的建築,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時,毀於一場無情的雷電之火。

魁星,是中國神話傳説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興衰,俗稱魁星。一般應試得第一名者為“魁首”或稱“魁甲”,即指狀元。舊時孔廟或學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樓,以祭掃魁星,祈求功名順利。

這裏的魁星樓,建於明神宗朱栩釣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樓於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毀。公元1986年,黨和政府據歷史資料,依原樓大小、高度及形體重建了魁星樓。此樓建在城牆上,顯得更加高大雄偉。

【景雲鍾—七座碑亭】

我們穿過戟門,在東側可以找到被稱為天下奇物的景雲鍾。

景雲鍾,鑄於唐睿宗李旦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故稱景雲鍾,也叫景龍觀鍾。此鍾高2.47米,重約6噸,用銅5000多公斤,是我國古代最大的銅鐘之一。它由25塊銅模鑄成,遊客走近仍能看出銅鑄彌合的痕跡。鐘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為銘文外,其餘均飾以各種不同的動物和飛天,造形生動而形象。32枚鍾乳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均勻地佈於鐘身各處。據説它們具有裝飾鐘錶面和調節音韻的作用。

鐘上銘文共18行292個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寫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祕玄妙和對景雲鐘的讚語,還談到此鐘的鑄造經過。

唐睿宗李旦鑄鐘,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中宗李顯。李顯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三、四子,這兩人都做過短時間的皇帝。唐代興建的鐘樓,毀於戰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樣觀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層高的鐘樓,懸鐘子上層中央,早晚敲鐘報時。這座鐘移到陝西省博物館後,1964 年參加了在日本舉辦的世界名鍾展,被選入世界名鍾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的第一聲鐘響,即是景雲鍾鐘聲的錄音;西安電報大樓的方形大鐘報時的鐘聲也是景雲鐘的錄音。

各位遊客,我們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廟。最後大家數一數,從載門到大成殿的路兩側總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狀相同。這些碑亭建於清朝歷代,因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動大軍,與西北地區的分裂割據勢力作戰,每平定一處,皇帝就親書慶功碑一座,豎立在這裏。由於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級規定,每個碑都加蓋碑亭。這些亭子在兩側是對稱的,惟前院有一單列,原因是建到這裏時,清王朝衰敗了,再也沒有豎碑和建亭的機會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開始參觀博物館的第二部分,即聞名還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於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謂唐代石經,包括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石台孝經》和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 837年)艾居晦等人書寫的《開成石經》等。這些石經原來都立在長安城務本坊國於監大學內(今西安城南文藝路一帶)。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眾多的志士仁人,為西安碑林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碑林的創始人是北宋龍圖閣學士呂大忠,是他親自主持設計,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經》、《開成石經》為主的碑林陳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當推唐代的韓建,是他把棄於郊野的唐石經第一次遷移到尚書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會路)。還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經遷入城內。兩人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金元時期的任佐,捐錢籌劃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學家費甲鑄為防止碑林拓印受損,摹刻充實碑林。還有大家熟悉的民國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捐給碑林《漢熹平石經殘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漢代碑石,而這碑石,是目前發現的最大。字數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積成川,碑林就是經過歷代中國人的辛勤努力,才成為今天的文化藝術寶庫,當大家欣賞到這一塊塊來之不易的碑石,會產生怎樣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經碑》—第一室《唐開成石經》—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西安碑林廣場。大家已經看到一座紅柱綠欄雙飛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兩字傳説是林則徐寫的。亭內豎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經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釋並書寫,由宰相李林甫、國子祭酒李齊古主持,於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鐫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釐米,寬120釐米的4石結體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塊巨石組合。碑文用隸書書寫,字體雍容爽朗,端莊大方,很值得遊客們觀賞、臨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龍,碑座上線刻雙獅和卷草紋飾的三層石台壘起,顯得莊重魁偉,氣象不凡。據説當年碑刻好後,李齊古把拓本呈給唐玄宗過目,

唐玄宗又寫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當我們來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時,會有一種進入巨大的石質書庫的感覺,因為這裏陳列着中國目前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經刻石。

在印刷技術還不發達的唐代,為避免士子們在學習時傳抄的錯誤,並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經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務本坊國子監大學內。由於這套石刻經書刻於唐文宗李昂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稱《開成石經》其內容包括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的《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傳》、《公羊傳》、《轂樑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13部經書。前12經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釐米,寬83 釐米至99釐米不等,共65.0252萬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專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關於政治、教育、文學等方面的言論,由孔子的再傳弟子編輯於戰國時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學説的珍貴資料。説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書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不知道遊客們是否贊同這個觀點?

參觀第二室時,大家一定會奇怪:怎麼在這體現中國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會出現刻有外國文字的碑石?其實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國文字的碑石有好幾塊,最為著名的就是眼前這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它高279釐米,寬99釐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國古代對羅馬帝國的泛稱。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裏派的中國稱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到長安。此碑立於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公元 781年),是由景教僧景淨述事,呂秀巖書寫。看到這裏,大家是否能體會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淵源呢?

【盛唐書法名家顏真卿】

各位遊客,不知道在你們之中是否有書法愛好者?大家應該知道,中國初唐有四位大書法家,他們分別是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他們是二王(王台之、王獻之)書體的繼承人,然而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應該是盛唐時期的顏真卿。

如果説西安碑林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百花園,那麼顏真卿的書法則是一朵爭奇鬥豔的奇葩。顏真卿是怎樣一個人?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師等職,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稱“顏平原”。他一生為人剛毅正直,屢遭權*陷害與排斥,最後為維護唐朝統一,以身殉國,被人尊稱為“顏魯公”。顏真卿善楷書和行草,他博採眾家之長、獨創自己風格的書法藝術,把民間醖釀已久的書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有70多種,在西安碑林這座書法藝術的殿堂裏,陳列的顏真卿真跡有6處。如第二室中的《多寶塔感應碑》,是顏真卿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書寫的墓碑,44歲時書寫。其特點是字體端正,蒼勁有力,結構嚴密,更多地保留了晉和初唐楷書的風格。還有揮灑自如的《顏氏家廟碑》、勁挺豁達的《爭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渾厚雄健的《臧懷恪碑》、氣勢磅磅的《郭家廟碑》、豐潤飽滿的《顏勤禮碑》均在第三室。遊客們可以根據顏體發展的不同階段去體會、去感受。

【諸遂良、王羲之與《大唐三藏聖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第二室,各位遊客已經看到有兩通位後三藏聖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跡;一通是唐代大書法家請遂良的手筆。來過西安旅遊的人還知道在離此不遠的大雁塔上還有兩通碑,一通是《雁塔聖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聖教序記碑》。遊客們會問,古人為什麼要堅那麼多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呢?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又怎麼能為唐人書寫碑文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碑文內容。中國古典神話小説《西遊記》裏的唐三藏可謂家喻户曉,其實這小説的主人公還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師。玄奘法師曾於貞觀三年(公元629年)一人離開長安去印度,沿絲綢之路長途跋涉,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先後共在外17年。當他滿載657部梵文佛經回到長安城時,唐太宗非常激動,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親自撰寫“三藏聖教”的序文和記,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的碑文內容。

現在我們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時曾任中書令、詩書等職,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託身後大事於他,可見這位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話遂良不同於一般大書法家。只是他後來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後,被貶為愛州刺史。請遂良寫的位唐三藏聖教序碑》共有兩處3通,一處是鑲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另一處就是眼前這通《同州三藏聖教序碑》了。那麼遊客看到這裏會問:褚遂良為何要寫3通聖教序碑呢?傳説,唐太宗時期,李世民令褚遂良當場書寫《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事後,請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書寫碑文過於拘謹,現場發揮得不夠理想,便又重寫了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世稱《同州三藏聖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沒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會稽山陰,初任祕書郎,後任徵西參軍、江州刺史等職,官到有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他的《蘭亭集序》是勝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傳。據説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下令由國庫出重金購買王羲之真跡,經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寶有2200餘件。所以,歷史上曾有唐太宗騙取《蘭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於王羲之為唐人寫碑與唐太宗崇佛和愛王羲之書法有關。唐弘福寺沙門和尚懷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書法家。為了使皇帝寫的碑文和王台之的書法珠聯壁合,經久傳世,懷仁決。小集字勒石成碑。這時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條件是有大量王體真跡。為此,懷仁和尚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花費巨大代價,歷經24年才完成這通特殊的豐碑。

各位遊客,西安碑林的參觀到此結束。有興趣的話,您還可自由遊覽其他碑刻,但願今天的參觀能給您帶來藝術的啟迪、知識的收穫。謝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