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W

下面是康百萬莊園導遊詞,僅供參考!

康百萬莊園導遊詞

康百萬莊園又名河洛康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旅遊景區,位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莊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共計400餘年,莊園也從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頂。是一處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紀封建堡壘式建築。 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莊園)之一。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莊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建成了一個各成系統、功能齊全、佈局謹慎、等級森嚴的、集農、官、商為一體的大型地主莊園;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

康百萬莊園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分為寨上住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總建築面積達64300平方米,是山西喬家大院的十五倍之多。

整個莊園可分為19個不同形式的建築羣。莊園北面建有寺溝和張溝兩個住宅區,還有康家祠堂、福祿堂、戲樓等。兩個住宅區分別有通往洛河渡口和孝義清代渡口的大道。莊園南方則設立有金谷寨、果園和林場。如今保存下來的庭院中,分佈在張溝、寺溝區的是明代的樓院,而福祿堂區、龍窩綜合住宅區、寨山主宅區、南大院區、棧房區、作坊區、祠堂、飼養、集賢莊、書院、戲樓等則是清代的建築羣。位於正中心位置的莊園主宅區,東邊依次排列著作坊區、棧房區、南大院、花園、飼養區、菜園以及觀音堂和石牌坊。康百萬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秉誠誠實、守信、勤儉、拼搏的原則,保持儒家中庸、留餘的處世態度,大膽開拓、勇於創新,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成為豫商成功的典範。而如今的康百萬莊園以豫商文化家園深厚的文化底藴、獨特的建築風格吸引着中外遊人。

整個莊園總佔地240餘畝,共有19個部分組成,

主宅區,它是主要人口生活、居住的地方,是整個園內保留最完整、最精華的區域,有七個院子組成。“康百萬莊園”五個大字是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所題寫。

進入主宅區,首先看到的是“葉氏井”。原來這塊地為葉家人的地,康家請風水先生來看地的時候看上這塊地,想買的時候,葉家人卻堅持賣地不賣井,因為水代表的是財源,沒有賣財這樣的説法,當年的康家用黃金堆滿整座的井台,葉家人還是不賣,到最後,康家人可以使用,但是這個歸屬權還是葉家人的。

康家第十二代莊園主康大勇於乾隆初年建造的“老院”, 是中國典型的前堂後寢三進式四合院。正面這幅楹聯是:“志欲光前唯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意思就是説,想要光宗耀祖,必須讀書教子,要造福後代最好的辦法是勤儉持家。

“進入康百萬,先看留餘匾。”康家的主客廳有康家莊園文化的象徵、鎮館之寶———“留餘”匾。上寫到:“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這塊匾還有一個獨到之處,就是獨特的造型。像一面迎風招展的旗幟,這就是説,康家主人希望“留餘”思想像一面旗幟代代流傳。更為別出心裁的是,“留餘”二字上留余天,下留餘地,以此來告誡子孫後代,要上對得起國家朝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這塊匾現在已經被列入中華名匾之一。

莊園最高的建築是一個標準的四合院,房屋構造有“廂不壓正,西不壓東”之説,這是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康家的歷代長輩都在這裏居住。有頂子牀,它是目前康家保存下來最精美的一張牀,用金絲楠木雕刻,由十個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個工時,花了近五年時間才做成。除了雕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外,這張牀還有一個精妙之處,就是它可以自由拆卸,雖然是由37個部分組成,但通體沒有用一顆釘子,完全是鉚上去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合傢俱,可以説是木雕的傑出代表。

於2019年4月份發現並挖掘的藏寶洞,出於安全考慮,目前只挖了50多米。

熱門標籤